345、离间叛军
高定的实力不算强,在各路叛军中,仅仅处于中等水平,而且,这名夷王的能力很一般。
围困汉军这么久,高定军却始终没能得手,多日征战,将士们早已疲惫不堪,思乡心切。
高定的老巢越嶲郡,与正在发生战事的牂牁郡之间,有很长一段距离。
从战术效率最大化的角度来思考,廖化此时最好的选择,并不是直接到达牂州城下和叛军硬碰硬,而是采用围魏救赵之计,放弃回援,直接挥兵北上,攻打高定的越嶲郡老巢。
既然高定精锐尽出,守军部队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会差太多。
一旦汉军能够俘获高定麾下妻儿,即使叛军没有分崩离析,也会变得人心惶惶,叛军大概率会撤军。
在撤退路上,汉军以逸待劳,设置埋伏,那时候,必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廖化舍易求难,他可不想冒险,尤其不希望承担城破的风险。
汉军一路疾行,回到牂牁郡的时候,距离廖化许诺给丁奉的两月守城时间,仅剩下最后十天。
回援的先头部队,正是无当飞军,尽管这支部队刚刚成立,却异常精锐,兵员也由彪悍的蛮兵组成。
募兵的时候,苏由进行了严格的政治审查,确保将士们的忠诚度。
为了保证将士们的战斗力,这支部队武器装备都很好,将士们的待遇也比较优越,士气高昂。
无当飞军唯一的问题,在于缺乏战马。
除了少数斥候和军官,汉军将士都是步兵。
将士们的行军速度不够快,敌军有能力提前得到消息,在官道上扎营,阻击汉军。
一前一后,叛军设置了两座营地,互为掎角之势。
直面汉军的叛军营地略小,后方的营地大一些。
从军营规模上判断,两营叛军加起来,数量不会超过两千。
进行下一步决策之前,廖化派出大量斥候,搜集叛军情报。
叛军根本没把汉军的侦查当成一回事,主力部队死守营盘。
叛军唯一应对汉军斥候的做法,就是派出少量士兵,监视汉军斥候,防止部队靠近营地。
汉军斥候佯装撤退,把叛军引出营地全歼。
在财物收买和死亡威胁的双重影响下,俘虏说出了叛军的准确情报。
这一场阻击,叛军同样准备不足。
几天前,高定得到益州郡蛮族的通风报信,知道了汉军北上的消息。
为了不影响攻城进度,高定派出两名将领,阻击汉军援兵。
两位蛮将分别统率越嶲兵和牂牁兵,在汉军必经之路上设置阻击。
叛军主将是高定麾下的第一猛将,有万夫不当之勇的鄂焕,他带领一千越嶲兵马,在后方筑营。
另一支部队有五百人,布防的位置更靠阵前,直面汉军,这支小股叛军的指挥官,同样是牂牁郡本地豪帅刘胄。
叛军的这番部署,看上去很合理。
将两支成分不同的军队分开,可以避免相互产生影响,两军保持合理距离,也可以进行配合和监督,确保战斗力最大化。
如果是普通汉军,叛军即使不能取胜,也有能力完成阻击任务。
毕竟,鄂焕向来以勇武著称,在高定军中威名卓著,名望仅次于高定本人。
刘冑这些新投诚者直面汉军,倒也算立下投名状。
高定之所以没有亲自出马,倒也不是小瞧了廖化,战事持续到现在,他已经骑虎难下了,不甘心放弃触手可及的战果。
从最新战报上看,牂州城就快失守了。
牂州城的城墙原本就老旧,遭遇进攻,形成多处缺口。
一旦高定命令将士们撤军,势必会放弃得之不易的战果,这让他很不甘心。
而且,经过这段时间的围城与劫掠,高定麾下的实际兵力,已经迅速膨胀到上万。
如果高定放弃围城,让归降者认为他有放弃牂州城的苗头,那时候,许多本地叛军会脱离他的指挥,他的实力也会迅速下降。
对一名有野心的夷王来说,他不可能坐视自己的实力受损失,所以,必须赌上一把。
廖化没有立即下达进攻命令,将士们长途跋涉,非常劳累,要求部队就地休整。
廖化命令将士们大兴土木,做出一副顿兵不前,准备休养生息的姿态。
然而,汉军的所作所为,都是假象。
当天晚上,汉军发起夜袭,将士们兵分两路,绕过了叛军前方的小营,杀向越嶲兵的营地。
两路兵马,分别进攻叛军营地的两座营门。
汉军的做法,明显出乎了叛军预料,叛军并没有在营外部署人马警戒和阻击。
奇袭部队抵达营外的时候,守兵甚至以为刘冑的兵马擅离防区,还进行了口头斥责。
廖化将错就错,命令操着南中本地口音的士兵进行敷衍的答复。
同时,廖化命令将士们加快速度,对叛军营门发起冲锋。
叛军认清楚汉军身份,准备应战到时候,已经太晚了。
汉军轻松攻进了大营,身着藤甲的无当飞军,的确一往无前,势不可挡。
许多叛军士兵刚刚被惊醒,将士们不但没有武器,而且,很多人没来得及穿衣服。
叛军将士迅速杀到了鄂焕的营帐。
然而,猛将兄早就已经趁着汉军还没有彻底合围营地,逃走了。
由于败退的行为过于匆忙,鄂焕连武器都留在了营地里。
主将弃军逃亡,营地中的叛军更加恐慌。
大部分叛军投降了,汉军轻松消灭了叛军的最后抵抗力量。
这场夜袭太过顺利,行动也非常迅速,直到汉军顺利攻破叛军后营,前营才派出斥候,侦查战况。
叛军大势已去,刘冑兵力又不足以与汉军独立作战,因此,他只能按兵不动,加固营地防守,等待汉军进攻。
顺利击破鄂焕的上千主力,却几乎没有出现伤亡,这已经证明了无当飞军的战斗力,将士们完全可以挟大胜之威顺势击杀刘冑。
但是,廖化却驳回了将领们的作战请求,命令将士们在营外耀武扬威。
廖化的做法,更让刘冑心惊胆颤。
为此,叛军派出更多斥候,打探汉军虚实。
汉军故意引诱敌军斥候接近,出其不意的发起反击,擒获了一名高定军斥候。
汉军优待了俘虏,好酒好肉伺候着,而且,廖化亲自接见了这名俘虏。
廖化第一次听说刘胄的名字,但这并不妨碍他对那名素未谋面的蛮族豪帅嘘寒问暖。
廖化把鄂焕遗失的那把大斧交给俘虏,让对方交给刘冑。
通过俘虏,廖化还给刘冑带话,表示,牂牁郡兵民原本就不是汉军的敌人,如果叛军将士们愿意归降,汉军将会既往不咎。
除了言语上的示好,汉军在行动上也释放出善意。
廖化命令将士们烧毁营地,押解战俘们,向牂州城方向行军。
刘冑没有投降,但他也没有主动进攻汉军。
叛军更没有留在营地里截击汉军粮道,他们同样拔营起寨,跟在汉军身后,保持距离,进行监视。
两支部队保持一定距离,一前一后,开始北进。
刘冑的主意其实很简单,既然打不过汉军,那就拖下去,等到时机成熟,说不定高定的主力部队就会南下了。
从外人的角度看过去,这两支军队更像是保持了一定的默契。
即将赶到牂州城下的时候,叛军生力军再次现身。
高定从攻城战场处挤出了近两千兵马,逆战汉军。
即使知晓了汉军的强悍战斗力,高定依旧没有现身,统兵逆战的敌将,正是之前弃军而逃的鄂焕。
叛军明显掌握了汉军的虚实,这才派出两千人,这些兵马很有可能是精锐部队。
被动挨打并不是廖化的风格,他的选择简单直接。
分配出五百人,监视并且牵制刘冑的部队,同时,廖化带领主力部队组织进攻。
一方是逆战,一方是奔袭,两军刚一接触,战斗迅速开始。
叛军的战斗力很强,军中有不少藤甲兵,而且,主力部队看上去都是老匪,战斗力较强。
汉军同样不弱,人少打人多,但是,他们全员身着藤甲,防护效果更好,将士们对叛军进行了降维打击。
这一仗打的畅快淋漓,汉军击溃了逆战的敌兵,而且,顺利俘虏了鄂焕。
两千叛军将士都被汉军杀散,不少人沦为俘虏。
得手之后,汉军迅速押解俘虏,与监视刘冑的部队汇合。
那名年轻的牂牁郡豪帅,从始至终,都没来得及采取任何支援行动。
连续两次按兵不动,坐视友军被击败,也给他人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间。
情况就是这么绝望,刘冑说不上忠心耿耿,却也没有背叛高定。
但是,他的一举一动,在外人的眼里,太像与汉军达成默契了。
按照大多数人的认知,一次事故可能是偶然,两次都这样,就一定是必然了。
击溃逆战的叛军之后,廖化迅速集合兵力,回到监视刘冑的五百将士处。
汉军发挥出兵力优势,部队三面围困,摆出一副要围攻叛军的模样。
除了围而不击之外,汉军故意露出一个巨大的破绽,便于叛军突围。
而且,廖化严令破绽处布防的将士们及时回避突围的叛军。
事实上,刘胄也确实落入了廖化的陷阱中,确认汉军暂时没有进攻意图之后,为了自救,他立即指挥兵马,朝着破绽位置突围。
破绽处布防的汉军将士没有迟疑,迅速向着两翼退走,让开通道。
在汉军的有意放水下,刘胄压根就没有与汉军交战,他顺利带领部队冲出汉军的包围。
汉军没有追击,放任叛军离开,这一场突围战,就像打了一场蹩脚的假仗。
到此为止,施行离间计的条件已经成熟。
廖化有信心歼灭刘冑,但是,放走刘胄,离间叛军兵将,可以让叛军人心惶惶,汉军收益更大。
汉军俘虏的叛军兵将们,同样也是执行离间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鄂焕是叛军的主将,地位最高,但是,廖化根本没有进行笼络,甚至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关注。
廖化只给对方提供了最简单的饮食,不但吃不饱,而且,吃不好。
廖化采取了冷处理做法,没有进行任何询问。
鄂焕甚至没能得到一个独立休息的房间,只能和其他士兵挤在一起。
这名高定麾下的第一战将,都没能得到合适对待,普通的越嶲兵待遇就更差了。
发放食物的时候,汉军会对俘虏的身份进行甄别,并且当场发放口粮。
牂牁兵得到了较好的待遇,饮食荤素搭配。
提供给越嶲兵的粮食,却仅仅只够满足温饱。
而且,这些蛮兵得做很多杂活,受到汉军的剥削。
不甘心受到区别对待,许多聪明的越嶲兵也会冒充牂牁兵。
汉军并没有进行仔细甄别,这又导致冒充牂牁兵俘虏数量的激增。
除了粮食待遇上的区别,汉军对待俘虏的态度,也完全不一样。
送饭的汉军在越嶲兵面前不发一言,保持沉默。
面对牂牁兵的时候,汉兵却维持表现出难得的热情。
嘘寒问暖是常态,在聊天中,汉军将士们总是不经意间透露出一些信息。
例如,廖化对刘胄的欣赏,对越嶲兵犯境行为的痛恨等等。
汉军将士甚至不怀好意的表示,有人正劝谏廖化,为了震慑围攻牂州城的叛军,应该对越嶲兵俘虏进行坑杀……
汉军这些情报全是假的,但是,俘虏们完全没有办法验证真伪,他们只能结合自己的判断分析。
汉军的这些行为,进一步瓦解了越嶲兵和牂牁兵两军将士间的信任。
剧烈的反差与遭受的苦难,会让军队中都矛盾加剧。
所有越嶲兵俘虏会把一切苦难来源,都归咎给假想敌刘胄。
廖化相信,等到汉军放松监管,这些士兵逃回牂州城下的叛军大营之后,必然会把这些传闻添油加醋的传回去。
不出意外,刘胄死定了。
直到大军即将赶到牂州城下的时候,廖化召来了鄂焕,询问起叛军的情况。
围困汉军这么久,高定军却始终没能得手,多日征战,将士们早已疲惫不堪,思乡心切。
高定的老巢越嶲郡,与正在发生战事的牂牁郡之间,有很长一段距离。
从战术效率最大化的角度来思考,廖化此时最好的选择,并不是直接到达牂州城下和叛军硬碰硬,而是采用围魏救赵之计,放弃回援,直接挥兵北上,攻打高定的越嶲郡老巢。
既然高定精锐尽出,守军部队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会差太多。
一旦汉军能够俘获高定麾下妻儿,即使叛军没有分崩离析,也会变得人心惶惶,叛军大概率会撤军。
在撤退路上,汉军以逸待劳,设置埋伏,那时候,必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廖化舍易求难,他可不想冒险,尤其不希望承担城破的风险。
汉军一路疾行,回到牂牁郡的时候,距离廖化许诺给丁奉的两月守城时间,仅剩下最后十天。
回援的先头部队,正是无当飞军,尽管这支部队刚刚成立,却异常精锐,兵员也由彪悍的蛮兵组成。
募兵的时候,苏由进行了严格的政治审查,确保将士们的忠诚度。
为了保证将士们的战斗力,这支部队武器装备都很好,将士们的待遇也比较优越,士气高昂。
无当飞军唯一的问题,在于缺乏战马。
除了少数斥候和军官,汉军将士都是步兵。
将士们的行军速度不够快,敌军有能力提前得到消息,在官道上扎营,阻击汉军。
一前一后,叛军设置了两座营地,互为掎角之势。
直面汉军的叛军营地略小,后方的营地大一些。
从军营规模上判断,两营叛军加起来,数量不会超过两千。
进行下一步决策之前,廖化派出大量斥候,搜集叛军情报。
叛军根本没把汉军的侦查当成一回事,主力部队死守营盘。
叛军唯一应对汉军斥候的做法,就是派出少量士兵,监视汉军斥候,防止部队靠近营地。
汉军斥候佯装撤退,把叛军引出营地全歼。
在财物收买和死亡威胁的双重影响下,俘虏说出了叛军的准确情报。
这一场阻击,叛军同样准备不足。
几天前,高定得到益州郡蛮族的通风报信,知道了汉军北上的消息。
为了不影响攻城进度,高定派出两名将领,阻击汉军援兵。
两位蛮将分别统率越嶲兵和牂牁兵,在汉军必经之路上设置阻击。
叛军主将是高定麾下的第一猛将,有万夫不当之勇的鄂焕,他带领一千越嶲兵马,在后方筑营。
另一支部队有五百人,布防的位置更靠阵前,直面汉军,这支小股叛军的指挥官,同样是牂牁郡本地豪帅刘胄。
叛军的这番部署,看上去很合理。
将两支成分不同的军队分开,可以避免相互产生影响,两军保持合理距离,也可以进行配合和监督,确保战斗力最大化。
如果是普通汉军,叛军即使不能取胜,也有能力完成阻击任务。
毕竟,鄂焕向来以勇武著称,在高定军中威名卓著,名望仅次于高定本人。
刘冑这些新投诚者直面汉军,倒也算立下投名状。
高定之所以没有亲自出马,倒也不是小瞧了廖化,战事持续到现在,他已经骑虎难下了,不甘心放弃触手可及的战果。
从最新战报上看,牂州城就快失守了。
牂州城的城墙原本就老旧,遭遇进攻,形成多处缺口。
一旦高定命令将士们撤军,势必会放弃得之不易的战果,这让他很不甘心。
而且,经过这段时间的围城与劫掠,高定麾下的实际兵力,已经迅速膨胀到上万。
如果高定放弃围城,让归降者认为他有放弃牂州城的苗头,那时候,许多本地叛军会脱离他的指挥,他的实力也会迅速下降。
对一名有野心的夷王来说,他不可能坐视自己的实力受损失,所以,必须赌上一把。
廖化没有立即下达进攻命令,将士们长途跋涉,非常劳累,要求部队就地休整。
廖化命令将士们大兴土木,做出一副顿兵不前,准备休养生息的姿态。
然而,汉军的所作所为,都是假象。
当天晚上,汉军发起夜袭,将士们兵分两路,绕过了叛军前方的小营,杀向越嶲兵的营地。
两路兵马,分别进攻叛军营地的两座营门。
汉军的做法,明显出乎了叛军预料,叛军并没有在营外部署人马警戒和阻击。
奇袭部队抵达营外的时候,守兵甚至以为刘冑的兵马擅离防区,还进行了口头斥责。
廖化将错就错,命令操着南中本地口音的士兵进行敷衍的答复。
同时,廖化命令将士们加快速度,对叛军营门发起冲锋。
叛军认清楚汉军身份,准备应战到时候,已经太晚了。
汉军轻松攻进了大营,身着藤甲的无当飞军,的确一往无前,势不可挡。
许多叛军士兵刚刚被惊醒,将士们不但没有武器,而且,很多人没来得及穿衣服。
叛军将士迅速杀到了鄂焕的营帐。
然而,猛将兄早就已经趁着汉军还没有彻底合围营地,逃走了。
由于败退的行为过于匆忙,鄂焕连武器都留在了营地里。
主将弃军逃亡,营地中的叛军更加恐慌。
大部分叛军投降了,汉军轻松消灭了叛军的最后抵抗力量。
这场夜袭太过顺利,行动也非常迅速,直到汉军顺利攻破叛军后营,前营才派出斥候,侦查战况。
叛军大势已去,刘冑兵力又不足以与汉军独立作战,因此,他只能按兵不动,加固营地防守,等待汉军进攻。
顺利击破鄂焕的上千主力,却几乎没有出现伤亡,这已经证明了无当飞军的战斗力,将士们完全可以挟大胜之威顺势击杀刘冑。
但是,廖化却驳回了将领们的作战请求,命令将士们在营外耀武扬威。
廖化的做法,更让刘冑心惊胆颤。
为此,叛军派出更多斥候,打探汉军虚实。
汉军故意引诱敌军斥候接近,出其不意的发起反击,擒获了一名高定军斥候。
汉军优待了俘虏,好酒好肉伺候着,而且,廖化亲自接见了这名俘虏。
廖化第一次听说刘胄的名字,但这并不妨碍他对那名素未谋面的蛮族豪帅嘘寒问暖。
廖化把鄂焕遗失的那把大斧交给俘虏,让对方交给刘冑。
通过俘虏,廖化还给刘冑带话,表示,牂牁郡兵民原本就不是汉军的敌人,如果叛军将士们愿意归降,汉军将会既往不咎。
除了言语上的示好,汉军在行动上也释放出善意。
廖化命令将士们烧毁营地,押解战俘们,向牂州城方向行军。
刘冑没有投降,但他也没有主动进攻汉军。
叛军更没有留在营地里截击汉军粮道,他们同样拔营起寨,跟在汉军身后,保持距离,进行监视。
两支部队保持一定距离,一前一后,开始北进。
刘冑的主意其实很简单,既然打不过汉军,那就拖下去,等到时机成熟,说不定高定的主力部队就会南下了。
从外人的角度看过去,这两支军队更像是保持了一定的默契。
即将赶到牂州城下的时候,叛军生力军再次现身。
高定从攻城战场处挤出了近两千兵马,逆战汉军。
即使知晓了汉军的强悍战斗力,高定依旧没有现身,统兵逆战的敌将,正是之前弃军而逃的鄂焕。
叛军明显掌握了汉军的虚实,这才派出两千人,这些兵马很有可能是精锐部队。
被动挨打并不是廖化的风格,他的选择简单直接。
分配出五百人,监视并且牵制刘冑的部队,同时,廖化带领主力部队组织进攻。
一方是逆战,一方是奔袭,两军刚一接触,战斗迅速开始。
叛军的战斗力很强,军中有不少藤甲兵,而且,主力部队看上去都是老匪,战斗力较强。
汉军同样不弱,人少打人多,但是,他们全员身着藤甲,防护效果更好,将士们对叛军进行了降维打击。
这一仗打的畅快淋漓,汉军击溃了逆战的敌兵,而且,顺利俘虏了鄂焕。
两千叛军将士都被汉军杀散,不少人沦为俘虏。
得手之后,汉军迅速押解俘虏,与监视刘冑的部队汇合。
那名年轻的牂牁郡豪帅,从始至终,都没来得及采取任何支援行动。
连续两次按兵不动,坐视友军被击败,也给他人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间。
情况就是这么绝望,刘冑说不上忠心耿耿,却也没有背叛高定。
但是,他的一举一动,在外人的眼里,太像与汉军达成默契了。
按照大多数人的认知,一次事故可能是偶然,两次都这样,就一定是必然了。
击溃逆战的叛军之后,廖化迅速集合兵力,回到监视刘冑的五百将士处。
汉军发挥出兵力优势,部队三面围困,摆出一副要围攻叛军的模样。
除了围而不击之外,汉军故意露出一个巨大的破绽,便于叛军突围。
而且,廖化严令破绽处布防的将士们及时回避突围的叛军。
事实上,刘胄也确实落入了廖化的陷阱中,确认汉军暂时没有进攻意图之后,为了自救,他立即指挥兵马,朝着破绽位置突围。
破绽处布防的汉军将士没有迟疑,迅速向着两翼退走,让开通道。
在汉军的有意放水下,刘胄压根就没有与汉军交战,他顺利带领部队冲出汉军的包围。
汉军没有追击,放任叛军离开,这一场突围战,就像打了一场蹩脚的假仗。
到此为止,施行离间计的条件已经成熟。
廖化有信心歼灭刘冑,但是,放走刘胄,离间叛军兵将,可以让叛军人心惶惶,汉军收益更大。
汉军俘虏的叛军兵将们,同样也是执行离间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鄂焕是叛军的主将,地位最高,但是,廖化根本没有进行笼络,甚至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关注。
廖化只给对方提供了最简单的饮食,不但吃不饱,而且,吃不好。
廖化采取了冷处理做法,没有进行任何询问。
鄂焕甚至没能得到一个独立休息的房间,只能和其他士兵挤在一起。
这名高定麾下的第一战将,都没能得到合适对待,普通的越嶲兵待遇就更差了。
发放食物的时候,汉军会对俘虏的身份进行甄别,并且当场发放口粮。
牂牁兵得到了较好的待遇,饮食荤素搭配。
提供给越嶲兵的粮食,却仅仅只够满足温饱。
而且,这些蛮兵得做很多杂活,受到汉军的剥削。
不甘心受到区别对待,许多聪明的越嶲兵也会冒充牂牁兵。
汉军并没有进行仔细甄别,这又导致冒充牂牁兵俘虏数量的激增。
除了粮食待遇上的区别,汉军对待俘虏的态度,也完全不一样。
送饭的汉军在越嶲兵面前不发一言,保持沉默。
面对牂牁兵的时候,汉兵却维持表现出难得的热情。
嘘寒问暖是常态,在聊天中,汉军将士们总是不经意间透露出一些信息。
例如,廖化对刘胄的欣赏,对越嶲兵犯境行为的痛恨等等。
汉军将士甚至不怀好意的表示,有人正劝谏廖化,为了震慑围攻牂州城的叛军,应该对越嶲兵俘虏进行坑杀……
汉军这些情报全是假的,但是,俘虏们完全没有办法验证真伪,他们只能结合自己的判断分析。
汉军的这些行为,进一步瓦解了越嶲兵和牂牁兵两军将士间的信任。
剧烈的反差与遭受的苦难,会让军队中都矛盾加剧。
所有越嶲兵俘虏会把一切苦难来源,都归咎给假想敌刘胄。
廖化相信,等到汉军放松监管,这些士兵逃回牂州城下的叛军大营之后,必然会把这些传闻添油加醋的传回去。
不出意外,刘胄死定了。
直到大军即将赶到牂州城下的时候,廖化召来了鄂焕,询问起叛军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