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茫然无措
“这他娘的…”
早朝上,魏公公的宣读声已经结束,一众朝臣目瞪口呆的看着前方,那个冷汗直流的周御史,秦老尚书气不过,过去又一脚将他踹倒在地,这次没有人再拦住他。
“李爱卿。”
“臣在。”
“去将那真的周松带到殿前,今日朕要亲自审案。”
看着瘫倒在地的周御史,不用审理,此案已经一目了然,老皇帝只是想再看看那位曾经的状元郎如今怎样了。
大魏取状元是不用经过殿试的,会试便可将文章策论最优秀者定为状元,将最后的策论交由陛下查看后,就可直接宣布。
老皇帝还依稀记得,当年有位叫做周松的状元郎,所书之策论竟令两位宰相都极为推崇,言其或有宰辅之才,自己本想当日便见一见这周状元,可是侍卫禀报其早已同胞弟庆贺,不在京城内。
可惜那位自己寄予厚望的状元郎,之后的表现却平平无奇,本以为其不过是侥幸写了一篇优秀的策论,不曾想那位周状元已经被人暗害顶替了。
念及至此,老皇帝怒意更甚,因一状元之位便对自己长兄下此狠手,令心中勾起某些回忆的老皇帝内心烦躁异常。
未及,御前侍卫便将那乞丐与丑儿带到殿前,老尚书敏感的察觉到陛下的情绪有些不对劲,将孙儿拉到自己身后。
“状元郎,抬起头,让朕好好看看你。”
乞丐抬起头,面容沧桑,眼中一片浊气,再无一丝当年高中状元时的一丝意气,张嘴本欲些什么,忽又闭上嘴没有言语,目光平静地看向一旁的周御史,眼中浮现出一抹复杂。
看到当年的状元郎如此模样,再看看一旁衣着光鲜的周御史,老皇帝心中烦躁更甚,却又强忍住。
“周松,你先退下吧,朕会帮你主持公道的。”
周松愣愣的看了一眼不敢直视他的胞弟,忽然跪地向老皇帝一叩首,张了张嘴又一言不发的向殿外走去,丑儿本想跟上却被老尚书拉住。
满朝文武就这么看着周松离开,不少人心中暗叹了一口气,这周松已经废了,陛下想必是不愿见此场景才令其离去的吧?
想那周家不过一乡间贫户,连寒门都算不上,周松更是连寒窗都不曾读过几年,年二十五高中状元,本应是鱼跃龙门之时,却因不识人心落得如此下场,惜哉!悲哉!
再看那周御史,此刻也不再是之前那副模样,向着周松离开的方向拜倒在地。
“周柏,你可还有何话?”
“周柏,认罪!”
见他那副模样,老皇帝却感到烦躁之气更重,令人将其先打入死牢,之后再行处置,便一甩衣袖愤而离去。
“屏退左右,不得令人打扰朕,你也留在外面!”
一处寝宫前,魏公公将宫女宦官都赶走,自己留在不远处静静侯着,未及,寝宫内传来一阵打杂东西的声音,久久才得停歇。
见寝宫内安静了许久,魏公公凝神倾听,只听到里面似乎传来了老皇帝的喃喃自语声,喊的似乎是……师兄…
李太离开皇宫的时候,发现已经接近午时,自己还从来没有上过如此久的早朝呢。
没有前往县衙,李太径直朝一个方向走去,果然在一出街角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周状元,留步。”
前方的跛腿乞丐,闻言停下转身,躬身一礼,道:“李…青,多、谢。”
声音模糊,李太只得费力倾听再加自己的猜测才能与之交流。
“分内之事,不必言谢,李某家距此不远,周状元可愿前往寒舍一坐?”
周松看了看自己一身破旧的衣服,没有言语,李太却很清楚他的意思,当即上前拉住周松的手。
“李某也不过是农户出身,比不得状元郎大才,周状元若是光临寒舍,实乃我李府蓬荜生辉也。”
这周松虽然衣衫破烂,身上却没有什么难闻的气味。
“周某、如今只是一乞丐,当不得、状元之名。”
“那我便称你先生如何?周先生,请。”
老仆栓柱早早回到了李府,不久后见老爷带了一个乞丐回来,正是今日见过的那个拦路的乞丐,听到坊间传言,当下也能大体猜到这乞丐的身份,心中有些明了,老爷令自己回府温水,原来是因为这个,连忙将之迎进门。
“先生与李某身形相似,若不嫌弃,洗漱后换上李某一身衣物,随我拜见家母如何?”
想了想又道:“李某衣物还是家母手缝,绝无看轻先生之意。”
周松躬身谢过,慈母手缝的衣服,哪个上了年纪的人不视如珍宝,这份情谊比一身新衣更加珍重。
没过多久,周松便洗漱完换了新衣,李太的衣服穿在其身上非常合身,若其不言不动,倒也看得出气度不凡。
“先生是十二年前的状元,如今算来可是三十有七?”
周松点头,李太又道:“倒是比李某还要上两岁,李某中榜之时年方十四,今已三十有九了。”
知晓周松言语不便,李太执手引他来到内宅,老仆栓柱早就按照吩咐,将那周松的事尽数告诉李母,此刻见到儿子拉着一个年纪相仿却更显沧桑的人进门,念及儿子当年求学之艰难,周母忍不住泪流而下。
“多好的孩子,真是老不公也!”
见李母拉住自己的手,默默垂泪的样子,年幼失母的周松竟有些不知所措,饱经人情冷暖的他忽然开始鼻酸。
人活七十古来稀,李母已过花甲之年,牵着一个与儿子年岁相仿的人,并无任何不妥,只是念及儿子当年求学辛苦,看到一个比儿子还要艰辛却同样惊才艳艳之人,忍不住勾起了回忆,好在很快平复了下来。
感受着手中余温,周松忍不住记起了脑海中那个早就模糊的母亲,在李太邀请他在李府暂住之时,条件反射般的点头应下。
人上了年纪不宜经历大悲大喜,李太很快将母亲劝好,周松在一旁站着,看着李太像哄孩一样哄着母亲,心底暗暗羡慕,再想到自己孑然一身,世间似无牵挂,茫然不知所措。
有个书生万户侯
早朝上,魏公公的宣读声已经结束,一众朝臣目瞪口呆的看着前方,那个冷汗直流的周御史,秦老尚书气不过,过去又一脚将他踹倒在地,这次没有人再拦住他。
“李爱卿。”
“臣在。”
“去将那真的周松带到殿前,今日朕要亲自审案。”
看着瘫倒在地的周御史,不用审理,此案已经一目了然,老皇帝只是想再看看那位曾经的状元郎如今怎样了。
大魏取状元是不用经过殿试的,会试便可将文章策论最优秀者定为状元,将最后的策论交由陛下查看后,就可直接宣布。
老皇帝还依稀记得,当年有位叫做周松的状元郎,所书之策论竟令两位宰相都极为推崇,言其或有宰辅之才,自己本想当日便见一见这周状元,可是侍卫禀报其早已同胞弟庆贺,不在京城内。
可惜那位自己寄予厚望的状元郎,之后的表现却平平无奇,本以为其不过是侥幸写了一篇优秀的策论,不曾想那位周状元已经被人暗害顶替了。
念及至此,老皇帝怒意更甚,因一状元之位便对自己长兄下此狠手,令心中勾起某些回忆的老皇帝内心烦躁异常。
未及,御前侍卫便将那乞丐与丑儿带到殿前,老尚书敏感的察觉到陛下的情绪有些不对劲,将孙儿拉到自己身后。
“状元郎,抬起头,让朕好好看看你。”
乞丐抬起头,面容沧桑,眼中一片浊气,再无一丝当年高中状元时的一丝意气,张嘴本欲些什么,忽又闭上嘴没有言语,目光平静地看向一旁的周御史,眼中浮现出一抹复杂。
看到当年的状元郎如此模样,再看看一旁衣着光鲜的周御史,老皇帝心中烦躁更甚,却又强忍住。
“周松,你先退下吧,朕会帮你主持公道的。”
周松愣愣的看了一眼不敢直视他的胞弟,忽然跪地向老皇帝一叩首,张了张嘴又一言不发的向殿外走去,丑儿本想跟上却被老尚书拉住。
满朝文武就这么看着周松离开,不少人心中暗叹了一口气,这周松已经废了,陛下想必是不愿见此场景才令其离去的吧?
想那周家不过一乡间贫户,连寒门都算不上,周松更是连寒窗都不曾读过几年,年二十五高中状元,本应是鱼跃龙门之时,却因不识人心落得如此下场,惜哉!悲哉!
再看那周御史,此刻也不再是之前那副模样,向着周松离开的方向拜倒在地。
“周柏,你可还有何话?”
“周柏,认罪!”
见他那副模样,老皇帝却感到烦躁之气更重,令人将其先打入死牢,之后再行处置,便一甩衣袖愤而离去。
“屏退左右,不得令人打扰朕,你也留在外面!”
一处寝宫前,魏公公将宫女宦官都赶走,自己留在不远处静静侯着,未及,寝宫内传来一阵打杂东西的声音,久久才得停歇。
见寝宫内安静了许久,魏公公凝神倾听,只听到里面似乎传来了老皇帝的喃喃自语声,喊的似乎是……师兄…
李太离开皇宫的时候,发现已经接近午时,自己还从来没有上过如此久的早朝呢。
没有前往县衙,李太径直朝一个方向走去,果然在一出街角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周状元,留步。”
前方的跛腿乞丐,闻言停下转身,躬身一礼,道:“李…青,多、谢。”
声音模糊,李太只得费力倾听再加自己的猜测才能与之交流。
“分内之事,不必言谢,李某家距此不远,周状元可愿前往寒舍一坐?”
周松看了看自己一身破旧的衣服,没有言语,李太却很清楚他的意思,当即上前拉住周松的手。
“李某也不过是农户出身,比不得状元郎大才,周状元若是光临寒舍,实乃我李府蓬荜生辉也。”
这周松虽然衣衫破烂,身上却没有什么难闻的气味。
“周某、如今只是一乞丐,当不得、状元之名。”
“那我便称你先生如何?周先生,请。”
老仆栓柱早早回到了李府,不久后见老爷带了一个乞丐回来,正是今日见过的那个拦路的乞丐,听到坊间传言,当下也能大体猜到这乞丐的身份,心中有些明了,老爷令自己回府温水,原来是因为这个,连忙将之迎进门。
“先生与李某身形相似,若不嫌弃,洗漱后换上李某一身衣物,随我拜见家母如何?”
想了想又道:“李某衣物还是家母手缝,绝无看轻先生之意。”
周松躬身谢过,慈母手缝的衣服,哪个上了年纪的人不视如珍宝,这份情谊比一身新衣更加珍重。
没过多久,周松便洗漱完换了新衣,李太的衣服穿在其身上非常合身,若其不言不动,倒也看得出气度不凡。
“先生是十二年前的状元,如今算来可是三十有七?”
周松点头,李太又道:“倒是比李某还要上两岁,李某中榜之时年方十四,今已三十有九了。”
知晓周松言语不便,李太执手引他来到内宅,老仆栓柱早就按照吩咐,将那周松的事尽数告诉李母,此刻见到儿子拉着一个年纪相仿却更显沧桑的人进门,念及儿子当年求学之艰难,周母忍不住泪流而下。
“多好的孩子,真是老不公也!”
见李母拉住自己的手,默默垂泪的样子,年幼失母的周松竟有些不知所措,饱经人情冷暖的他忽然开始鼻酸。
人活七十古来稀,李母已过花甲之年,牵着一个与儿子年岁相仿的人,并无任何不妥,只是念及儿子当年求学辛苦,看到一个比儿子还要艰辛却同样惊才艳艳之人,忍不住勾起了回忆,好在很快平复了下来。
感受着手中余温,周松忍不住记起了脑海中那个早就模糊的母亲,在李太邀请他在李府暂住之时,条件反射般的点头应下。
人上了年纪不宜经历大悲大喜,李太很快将母亲劝好,周松在一旁站着,看着李太像哄孩一样哄着母亲,心底暗暗羡慕,再想到自己孑然一身,世间似无牵挂,茫然不知所措。
有个书生万户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