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草原是块鸡肋
又一场大雪过后,天气愈发的寒冷,早朝也由原先的隔日一开,变成了有事才开。
老皇帝终于又清闲了下来,每日在皇宫里,喝着小酒伴着歌舞在——数银子。
没办法,他也不想的,可是和尚们太有钱了!
这段时间,老皇帝看着一笔笔白花花的银子,不时地感叹两声:“想不到朕还没那群秃驴有钱啊!”
不过这段时间他也没闲着,钱来得快花的也快,一批一批的军械被打造了出来,只等来年开春。
此战是不可避免的,每年春秋两季,都有草原蛮子出来打秋风。
可是由于他们都是小股轻骑兵,基本不与边军交战,等前来支援的军队一到,他们早就逃的无影无踪了。
草原很大,边军多是步卒,就算碰到了也都追不上,根本无法也不能深入追击。朝廷不少次都有人提出发兵草原,可是每次都会被否决。
若问为什么草原诸部常袭扰边关,朝廷却不出兵征讨?原因很简单,只两个字——利益。
草原很大,这谁都知道,可偌大个草原,对于大魏而言,太过鸡肋了。
若要出兵剿灭草原诸部,势必要动用数万乃至数十万的兵马,只一个需要的钱粮就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天文数字,更别提其他了。
而且无论是匈奴还是突厥,几乎全民皆兵。这些自由放牛牧马的草原人,个个弓马娴熟。
匈奴一直没有恢复汉时的盛况,对大魏而言算不得什么大威胁,可那个已经崛起的突厥却不得不防。突厥号称控弦之士三十万,威压草原,不可一世。
大魏也数次升起过出兵剿灭突厥的心思,可最后只得放弃。非是畏惧突厥兵威,毕竟就军事实力而言,大魏不惧任何国家,控弦之士三十万听来壮观,但大魏也并不畏惧。
重点是,近些年草原风调雨顺,牧草肥美,草原诸部皆可自给自足,根本不会大股入侵,只有一些小股骑兵前来,见到魏国军队便立马遁入草原。
真因如此,朝廷才不愿大军征讨,匈奴和突厥也对大魏表面上恭敬有加。对于这些“懂事”的草原势力,大魏也只好听之任之。
非是看不到草原有威胁,毕竟一到灾年他们必然会有动静,而是不少人选择无视这个问题。
匈奴与突厥两方汉庭,对于下属力量的控制力还是不错的,一旦大魏想要剿灭他们,与之开战,那必然是牵扯数十万将士,数百万百姓的大战。
面对这种几乎集倾国之力的大战,无人敢轻易担负这样的责任,尤其是在对方做的并不算过分的情况下,哪怕陛下也是这种心思。
大战一起,若是赢了那一切好说,大魏开疆拓土,此战记入史册,老皇帝成为史书中文成武略的圣君,参与此战的文臣武将,也是青史留名的贤臣名将。可万一输了呢?
供应如此多的军队投入战斗,只兵马粮草和军械的损失就不计其数,一旦战败那可是动摇国本的大事,谁都不敢承担这个责任。
若是草原也如同大夏三国那样也就罢了,可那里是草原啊!
草原无法出产粮食,这是共识,就算可以圈地放马牧羊,可草原诸部太过分散了,要想将他们彻底歼灭太难,朝廷又不愿意派大军在那里驻守,打下来也不划算。
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说他们懂事,是因为被草原人烧杀抢掠的,都是一些边关小城小镇,他们根本不敢对大城动手,既是动手也不会做的太过分。
对此,朝中不少官老爷们选择视而不见,死几个屁民算什……咳,是边关军威太盛,入侵者见之仓皇逃窜,虽有不少民众遭遇些许损失,好在军队及时赶到,并未造成太大伤亡。
此刻苏瑾正在兵部司,翻阅着往年边关的战报资料。军方的大老粗自然写不出这样的战报,可这种小事又不是加急文书,不急于交于陛下,经过文官修饰后,便成了如今苏瑾看到的样子。
进入严冬,各部门的工作已经越发的清闲了,但只有兵部和户部的几个衙门,却更加繁忙了起来。
今年草原牛羊冻死者不计其数,遭受这么大的损失,匈奴和突厥等部若想要再熬过春天,那就不太现实了。
他们会怎么办呢?抢啊!
虽说他们知道大魏强盛,但到时候就由不得他们考虑这个了,靠存留下来的牛羊肯定活不下去,但不远处就是物产丰富的大魏,用灵儿笼子中那个小黄的脚趾盖想一想,都知道会发生什么。
是,大魏是很厉害,他们也知道自己很可能打不过,但是没办法啊。不去抢,他们就只能饿死在草原上!
虽不知这次他们会派出什么样规模的军队,但老皇帝已经下定决心打一场硬仗了。
当今陛下是大魏第二位天子,在他前面,是结束了中原数百年乱世的太祖皇帝。
老皇帝虽然自诩明君,也始终在以明君要求自己,可是太祖爷的光辉太盛了,压的他不敢有丝毫松懈。
可偏偏他又没有足矣拿得出手的功绩,在太祖爷的光辉下,显得平庸至极。
若是他一直这样,直到驾崩,后世子孙会如何看待自己?
魏国二世皇帝,庸碌无为,虽无甚功绩,亦无大过?
这让以明君自居的老皇帝如何受得了!
所以这次草原来袭,一定要打痛他们!打的他们割地求和,打的他们分崩离析,哪怕是看似鸡肋的草原,那也是开疆拓土之功!
秦老尚书最近隐隐透露出了一点消息,老皇帝常常召他入宫,询问他对于草原局势的看法,询问克敌方略。
虽然陛下没有明说,但意思已经很明显了,这位已经交出兵权,出任兵部尚书多年的老将,怕是要再次挂帅出征了。
因为大魏现存的将帅中,有过指挥大型战争经验,尚能再战的将军,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了。
而在其中威望最高,用兵最强的,那就是如今的秦老尚书。
而得到秦老尚书多次暗示的苏瑾也明白,老尚书重新挂帅,或许会在兵部挑选几个亲信随军。
苏瑾不知老尚书为什么不召集当年的部下,但他也没问,只是隐隐的意识到了什么。
而作为兵部司郎中,又得老尚书多次暗示,苏瑾知道,开春之后,他少不得要随军出征了。
老皇帝终于又清闲了下来,每日在皇宫里,喝着小酒伴着歌舞在——数银子。
没办法,他也不想的,可是和尚们太有钱了!
这段时间,老皇帝看着一笔笔白花花的银子,不时地感叹两声:“想不到朕还没那群秃驴有钱啊!”
不过这段时间他也没闲着,钱来得快花的也快,一批一批的军械被打造了出来,只等来年开春。
此战是不可避免的,每年春秋两季,都有草原蛮子出来打秋风。
可是由于他们都是小股轻骑兵,基本不与边军交战,等前来支援的军队一到,他们早就逃的无影无踪了。
草原很大,边军多是步卒,就算碰到了也都追不上,根本无法也不能深入追击。朝廷不少次都有人提出发兵草原,可是每次都会被否决。
若问为什么草原诸部常袭扰边关,朝廷却不出兵征讨?原因很简单,只两个字——利益。
草原很大,这谁都知道,可偌大个草原,对于大魏而言,太过鸡肋了。
若要出兵剿灭草原诸部,势必要动用数万乃至数十万的兵马,只一个需要的钱粮就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天文数字,更别提其他了。
而且无论是匈奴还是突厥,几乎全民皆兵。这些自由放牛牧马的草原人,个个弓马娴熟。
匈奴一直没有恢复汉时的盛况,对大魏而言算不得什么大威胁,可那个已经崛起的突厥却不得不防。突厥号称控弦之士三十万,威压草原,不可一世。
大魏也数次升起过出兵剿灭突厥的心思,可最后只得放弃。非是畏惧突厥兵威,毕竟就军事实力而言,大魏不惧任何国家,控弦之士三十万听来壮观,但大魏也并不畏惧。
重点是,近些年草原风调雨顺,牧草肥美,草原诸部皆可自给自足,根本不会大股入侵,只有一些小股骑兵前来,见到魏国军队便立马遁入草原。
真因如此,朝廷才不愿大军征讨,匈奴和突厥也对大魏表面上恭敬有加。对于这些“懂事”的草原势力,大魏也只好听之任之。
非是看不到草原有威胁,毕竟一到灾年他们必然会有动静,而是不少人选择无视这个问题。
匈奴与突厥两方汉庭,对于下属力量的控制力还是不错的,一旦大魏想要剿灭他们,与之开战,那必然是牵扯数十万将士,数百万百姓的大战。
面对这种几乎集倾国之力的大战,无人敢轻易担负这样的责任,尤其是在对方做的并不算过分的情况下,哪怕陛下也是这种心思。
大战一起,若是赢了那一切好说,大魏开疆拓土,此战记入史册,老皇帝成为史书中文成武略的圣君,参与此战的文臣武将,也是青史留名的贤臣名将。可万一输了呢?
供应如此多的军队投入战斗,只兵马粮草和军械的损失就不计其数,一旦战败那可是动摇国本的大事,谁都不敢承担这个责任。
若是草原也如同大夏三国那样也就罢了,可那里是草原啊!
草原无法出产粮食,这是共识,就算可以圈地放马牧羊,可草原诸部太过分散了,要想将他们彻底歼灭太难,朝廷又不愿意派大军在那里驻守,打下来也不划算。
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说他们懂事,是因为被草原人烧杀抢掠的,都是一些边关小城小镇,他们根本不敢对大城动手,既是动手也不会做的太过分。
对此,朝中不少官老爷们选择视而不见,死几个屁民算什……咳,是边关军威太盛,入侵者见之仓皇逃窜,虽有不少民众遭遇些许损失,好在军队及时赶到,并未造成太大伤亡。
此刻苏瑾正在兵部司,翻阅着往年边关的战报资料。军方的大老粗自然写不出这样的战报,可这种小事又不是加急文书,不急于交于陛下,经过文官修饰后,便成了如今苏瑾看到的样子。
进入严冬,各部门的工作已经越发的清闲了,但只有兵部和户部的几个衙门,却更加繁忙了起来。
今年草原牛羊冻死者不计其数,遭受这么大的损失,匈奴和突厥等部若想要再熬过春天,那就不太现实了。
他们会怎么办呢?抢啊!
虽说他们知道大魏强盛,但到时候就由不得他们考虑这个了,靠存留下来的牛羊肯定活不下去,但不远处就是物产丰富的大魏,用灵儿笼子中那个小黄的脚趾盖想一想,都知道会发生什么。
是,大魏是很厉害,他们也知道自己很可能打不过,但是没办法啊。不去抢,他们就只能饿死在草原上!
虽不知这次他们会派出什么样规模的军队,但老皇帝已经下定决心打一场硬仗了。
当今陛下是大魏第二位天子,在他前面,是结束了中原数百年乱世的太祖皇帝。
老皇帝虽然自诩明君,也始终在以明君要求自己,可是太祖爷的光辉太盛了,压的他不敢有丝毫松懈。
可偏偏他又没有足矣拿得出手的功绩,在太祖爷的光辉下,显得平庸至极。
若是他一直这样,直到驾崩,后世子孙会如何看待自己?
魏国二世皇帝,庸碌无为,虽无甚功绩,亦无大过?
这让以明君自居的老皇帝如何受得了!
所以这次草原来袭,一定要打痛他们!打的他们割地求和,打的他们分崩离析,哪怕是看似鸡肋的草原,那也是开疆拓土之功!
秦老尚书最近隐隐透露出了一点消息,老皇帝常常召他入宫,询问他对于草原局势的看法,询问克敌方略。
虽然陛下没有明说,但意思已经很明显了,这位已经交出兵权,出任兵部尚书多年的老将,怕是要再次挂帅出征了。
因为大魏现存的将帅中,有过指挥大型战争经验,尚能再战的将军,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了。
而在其中威望最高,用兵最强的,那就是如今的秦老尚书。
而得到秦老尚书多次暗示的苏瑾也明白,老尚书重新挂帅,或许会在兵部挑选几个亲信随军。
苏瑾不知老尚书为什么不召集当年的部下,但他也没问,只是隐隐的意识到了什么。
而作为兵部司郎中,又得老尚书多次暗示,苏瑾知道,开春之后,他少不得要随军出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