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 信不过
《燕京岁时记·腊八粥》:“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腊八粥在苏瑾前世历史悠久,似乎是由宋朝开始的,民间传说还与岳飞有关。
可惜这里并没有宋这个朝代,按时间来算,也不到那个时候,至于腊八粥,更是闻所未闻。
苏瑾自己没有动手做过腊八粥,吃倒是吃过,但吃的时候哪里还会在意配料啊。
好在他可以开挂,搜索一下,好几种腊八粥的做法便浮现在脑海。
腊八粥,又称作七宝五味粥,仅听这名字,便知其配料的复杂了。
在粮米店老板惴惴不安的眼神中,苏剑等几个护卫扛着十几个大袋子走了出去,这也不知是谁家的公子,买这么多种米类豆类做什么?幸好自己店铺够大,一般小店还真凑不齐这些。
买完这些自然不够,苏瑾又在各处买到了诸如杏仁、核桃,桂圆等东西,后方的灵儿和妞妞,一人一把葡萄干,小仓鼠一样吃的飞快。
出门时孑然一身,回府时却大包小包不知带了多少,只看那些护卫,便每人扛着两个麻袋。
除了这些,苏府倒是没有准备太多东西,腊八又不是什么重要节日,没必要特意准备什么。
………
天还未亮,苏家厨房内便已是一幅热火朝天之像。
少爷昨日突发奇想,准备制作一道粥饭,厨子们自然不敢大意,昨日见少爷买回来的那些东西,便知道那不是开玩笑的。
因此,厨子们很早就轻手轻脚的来到了厨房忙碌。
都说上面一张嘴,下面跑断腿,也确实如此。
在苏家,少爷的事那就是全府最重要的事了,少爷要制作吃食,府里的厨子哪敢懈怠。
先将红豆等提前泡发,以免到时候粥饭做出来不太理想。
小米大米等食材容易熟,等到出锅的时候,若是米被煮烂,而红豆等东西却还没熟,那可就尴尬了。他们这些厨子被咋骂几句没什么,关键不能让少爷丢面子啊。
他们这些人早早准备,就是为了避免这个,虽说少爷昨天没有吩咐,可他们在厨房待了半辈子,哪里会不懂这个。
不过即便如此,这早上也吃不到腊八粥了,仅仅红豆就要泡几个小时,之后再小火熬煮,最早也要等到中午了。
苏瑾不急,倒是某两只小吃货却急得不行,一遍遍的往厨房里跑,整个上午都没消停下来。
“哥,红豆已经泡好了。”
灵儿欢呼着跑过来,后面还跟着一个风风火火的妞妞,也跟着道:“泡、泡好了。”
厨子们也是想问一下,这腊八粥做法有没有什么特殊之处,然而并没有,就像普通米粥那样,小火熬制就好了。
于是,苏家厨房的几口大铁锅集体开工。
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多,没办法啊,家大业大的,熬个一锅两锅粥,够谁吃的啊!
除了自家食用,做了新的美食,自然也是要邀请好友的。
至少李太一家中午都会过来,除此之外,秦老尚书也受到了邀请,老尚书一来,爱蹭饭的秦二傻子…咳,秦二郎自然不会拉下,说不定还会带上思秦母子。
李汐和李瑜也是少不了的,若是他们一来,两位小公主也少不了。
至于老皇帝?苏瑾才不叫他呢,先不说能不能请动,哪怕来了别人也会不自在。更不要说皇家的各种规矩,简直是自找麻烦。
闲的没事,谁会请老皇帝吃东西啊!
因此,苏瑾直接没有通知,自家熬几锅粥而已,何必向皇帝报备呢,哪怕过来喝粥的有他仨宝贝闺女。
之前的同僚,国子监三位博士等会直接送他们家去,人就别来了,有代沟。
鸿胪寺的同僚也不合适,狄文宣还在府上,喊他老丈人来了多尴尬。
为避免有心人注意,苏瑾与苏家故吏的接触很隐蔽,明面上基本没有什么来往,此时也不好邀请。
想了想,基本没什么遗漏,苏瑾往摇椅上一趟,接过妞妞手中递过来的一节甘蔗,一边啃一边等着腊八粥出锅。
………
一顿饭吃的宾主尽欢,苏瑾将几位公主等人送出了府,几人各自讨要了一分腊八粥的配方。
妞妞躺在椅子上,摸着肚子直哼哼,每次吃到好吃的,她都是这种状态,至于什么是好吃的,妞妞表示这里的饭每天都好吃。
闻秀推着轮椅,带周松在院中解解闷,据狄文宣暗中观察,总觉得他们俩有点不对劲,闻秀看周松的眼神,怎么如此眼熟?
佛印和尚回房念经了,这还是苏瑾第一次见他念经文,中午吃饭他还先给自家老板——佛像盛了一碗腊八粥,或许是因为今天特殊吧,他们不是说,这是佛祖的成道日吗。
秦老尚书临走前,透露过一条信息,各处驻军已经悄悄集结,元宵过后,老皇帝会正式任命其为主将,领军驻守北疆,幽并二州所有军队都归他调遣。
有趣的是,老皇帝的意思在二州各安排了一位都督,秦老尚书只负责兵部征调的军队,二州原先的军队,实际归二位都督统帅。
更有意思的是,幽州都督名叫李恒,圣旨随军出发,而李恒还有另外一个身份——燕王。并州都督,则是齐王李瑜,同样年后随军上任。
这里面就有意思了,命秦老尚书复出领军,却又派两个儿子随军,名义上是令二位皇子随军学习,实际上何尝不是在节制老尚书的兵权呢。
对于这种结果,老尚书没有丝毫意外,就连秦二傻子……秦二郎也明白怎么回事,老尚书一家离开的最晚,也隐隐表露过这件事。
说白了,就是大魏军队中,暂时找不出比老尚书能力更强的将领,就算有稍微差一些的,也把握要塞不能轻易调动,老皇帝无奈只能令老尚书领军。
令两位皇子分别任命为二州都督,则是因为,老皇帝不愿看到秦尚书统领如此多的军队。
换句话说,老皇帝信不过他!
腊八粥在苏瑾前世历史悠久,似乎是由宋朝开始的,民间传说还与岳飞有关。
可惜这里并没有宋这个朝代,按时间来算,也不到那个时候,至于腊八粥,更是闻所未闻。
苏瑾自己没有动手做过腊八粥,吃倒是吃过,但吃的时候哪里还会在意配料啊。
好在他可以开挂,搜索一下,好几种腊八粥的做法便浮现在脑海。
腊八粥,又称作七宝五味粥,仅听这名字,便知其配料的复杂了。
在粮米店老板惴惴不安的眼神中,苏剑等几个护卫扛着十几个大袋子走了出去,这也不知是谁家的公子,买这么多种米类豆类做什么?幸好自己店铺够大,一般小店还真凑不齐这些。
买完这些自然不够,苏瑾又在各处买到了诸如杏仁、核桃,桂圆等东西,后方的灵儿和妞妞,一人一把葡萄干,小仓鼠一样吃的飞快。
出门时孑然一身,回府时却大包小包不知带了多少,只看那些护卫,便每人扛着两个麻袋。
除了这些,苏府倒是没有准备太多东西,腊八又不是什么重要节日,没必要特意准备什么。
………
天还未亮,苏家厨房内便已是一幅热火朝天之像。
少爷昨日突发奇想,准备制作一道粥饭,厨子们自然不敢大意,昨日见少爷买回来的那些东西,便知道那不是开玩笑的。
因此,厨子们很早就轻手轻脚的来到了厨房忙碌。
都说上面一张嘴,下面跑断腿,也确实如此。
在苏家,少爷的事那就是全府最重要的事了,少爷要制作吃食,府里的厨子哪敢懈怠。
先将红豆等提前泡发,以免到时候粥饭做出来不太理想。
小米大米等食材容易熟,等到出锅的时候,若是米被煮烂,而红豆等东西却还没熟,那可就尴尬了。他们这些厨子被咋骂几句没什么,关键不能让少爷丢面子啊。
他们这些人早早准备,就是为了避免这个,虽说少爷昨天没有吩咐,可他们在厨房待了半辈子,哪里会不懂这个。
不过即便如此,这早上也吃不到腊八粥了,仅仅红豆就要泡几个小时,之后再小火熬煮,最早也要等到中午了。
苏瑾不急,倒是某两只小吃货却急得不行,一遍遍的往厨房里跑,整个上午都没消停下来。
“哥,红豆已经泡好了。”
灵儿欢呼着跑过来,后面还跟着一个风风火火的妞妞,也跟着道:“泡、泡好了。”
厨子们也是想问一下,这腊八粥做法有没有什么特殊之处,然而并没有,就像普通米粥那样,小火熬制就好了。
于是,苏家厨房的几口大铁锅集体开工。
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多,没办法啊,家大业大的,熬个一锅两锅粥,够谁吃的啊!
除了自家食用,做了新的美食,自然也是要邀请好友的。
至少李太一家中午都会过来,除此之外,秦老尚书也受到了邀请,老尚书一来,爱蹭饭的秦二傻子…咳,秦二郎自然不会拉下,说不定还会带上思秦母子。
李汐和李瑜也是少不了的,若是他们一来,两位小公主也少不了。
至于老皇帝?苏瑾才不叫他呢,先不说能不能请动,哪怕来了别人也会不自在。更不要说皇家的各种规矩,简直是自找麻烦。
闲的没事,谁会请老皇帝吃东西啊!
因此,苏瑾直接没有通知,自家熬几锅粥而已,何必向皇帝报备呢,哪怕过来喝粥的有他仨宝贝闺女。
之前的同僚,国子监三位博士等会直接送他们家去,人就别来了,有代沟。
鸿胪寺的同僚也不合适,狄文宣还在府上,喊他老丈人来了多尴尬。
为避免有心人注意,苏瑾与苏家故吏的接触很隐蔽,明面上基本没有什么来往,此时也不好邀请。
想了想,基本没什么遗漏,苏瑾往摇椅上一趟,接过妞妞手中递过来的一节甘蔗,一边啃一边等着腊八粥出锅。
………
一顿饭吃的宾主尽欢,苏瑾将几位公主等人送出了府,几人各自讨要了一分腊八粥的配方。
妞妞躺在椅子上,摸着肚子直哼哼,每次吃到好吃的,她都是这种状态,至于什么是好吃的,妞妞表示这里的饭每天都好吃。
闻秀推着轮椅,带周松在院中解解闷,据狄文宣暗中观察,总觉得他们俩有点不对劲,闻秀看周松的眼神,怎么如此眼熟?
佛印和尚回房念经了,这还是苏瑾第一次见他念经文,中午吃饭他还先给自家老板——佛像盛了一碗腊八粥,或许是因为今天特殊吧,他们不是说,这是佛祖的成道日吗。
秦老尚书临走前,透露过一条信息,各处驻军已经悄悄集结,元宵过后,老皇帝会正式任命其为主将,领军驻守北疆,幽并二州所有军队都归他调遣。
有趣的是,老皇帝的意思在二州各安排了一位都督,秦老尚书只负责兵部征调的军队,二州原先的军队,实际归二位都督统帅。
更有意思的是,幽州都督名叫李恒,圣旨随军出发,而李恒还有另外一个身份——燕王。并州都督,则是齐王李瑜,同样年后随军上任。
这里面就有意思了,命秦老尚书复出领军,却又派两个儿子随军,名义上是令二位皇子随军学习,实际上何尝不是在节制老尚书的兵权呢。
对于这种结果,老尚书没有丝毫意外,就连秦二傻子……秦二郎也明白怎么回事,老尚书一家离开的最晚,也隐隐表露过这件事。
说白了,就是大魏军队中,暂时找不出比老尚书能力更强的将领,就算有稍微差一些的,也把握要塞不能轻易调动,老皇帝无奈只能令老尚书领军。
令两位皇子分别任命为二州都督,则是因为,老皇帝不愿看到秦尚书统领如此多的军队。
换句话说,老皇帝信不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