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末之兴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317.卢象升的济州行(三)(求月票、推荐票,求收藏)

    胡贵贤的孙子胡文仁有十二岁了,已经在学堂里上了四年学。

    胡文仁一身学堂制服,讲话彬彬有礼,对于祖父的客人恭敬有加,规规矩矩的给卢象升行了礼。

    进过学的孩子就是不一样,卢象升看着胡文仁满是喜爱。

    饭后喝茶的时候,卢象升端起了长辈的架子,问起胡文仁的功课。

    胡贵贤能够感觉到卢象升绝对是个文化人,所以非常欣喜的看着卢象升考校胡文仁的学问,因为这是只有亲近的长辈才会做的事情。

    金州军学堂里学的东西与大明有非常大的区别,更加接近后世的教学方式。

    诗词文章是要学的,特别是那些历史名篇更是要熟读会背。除此之外还有算学课、历史课、音乐课、体育锻炼、劳动教育、手工以及自然地理等。甚至每年还会对这些学生进行短期的军事训练,了解一些行军打仗的事情。

    在大明大行其道的四书五经金州军不提倡,也不禁止,要是学生有能力也可以自己去学。八股文那种科考文章,金州军是绝对不会去教授的。金州军讲究实用,那种为了科举专门制定的无用之物金州军上下是深恶痛绝的。

    其实不光是金州军上下痛恨八股文,明朝的士子们同样对八股文痛恨不已。士子们一旦考上进士,都是将八股文扔得越远越好。如果不是为了科举,没有文人会喜欢八股文这种死板的东西。

    金州军为了凑齐学生上课用的教材是花费了很多心思的。

    金州军学生们使用的教材是按照难易度分了层次的,根据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年级,使用的教材难度是不一样的。不像大明科举的教材就是那么几本,从稚童到老叟,学的基本都是一样的东西。

    教材的编撰可不是一个轻松的活,没有一定的功底和经验是绝对做不出来的。

    鲁若麟肯定没有那个功夫整这些东西,他最多指明一个方向,审核一下大致的内容,具体的事情还是要交给那些比较专业的人去做。

    只有两门比较特殊的课鲁若麟参与的多一些,那就是算学和自然地理。

    当然,鲁若麟的算学和地理并不是很优秀,但是后世的一些基本的理念和方法还是有的,他只用搭起一个框架,再审下稿就行,具体的工作由专门的人去做。

    其实华夏也有算学比较牛的人才,鲁若麟要做的就是将阿拉伯数字以及代数的理念告诉他们,再让他们与西洋来的那些传教士交流一下,基础的算学教材就有了。

    至于后续更高深的内容就需要他们自己探索了,鲁若麟唯一能做的就是为这些人提供资金上的支持。

    自然和地理的课程就主要以西方传教士为主进行编撰,虽然有些内容在鲁若麟看来明显是错的,但是鲁若麟并没有指正出来,就按照传教士的理解和发现来教学。毕竟现在睁眼看世界的是西方,他们占据着大航海时代的主角,万一鲁若麟的指正促进了他们的发展就得不偿失了。

    自然地理主要是为了开阔学生们的眼界,让他们知道这个世界很大,有很多地方值得他们去探索,具体事物上的对错并不重要。鲁若麟希望培养出来的这些学生能够更有开拓精神,让华夏人走出自己的舒适圈,探索整个世界。

    为了获得那些传教士的支持,鲁若麟不但付出了金钱,还破例允许他们在济州岛建立教堂,开展传教活动。

    只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传教士们的传教活动进展的非常困难。现实主义的华夏人,在生活美满的时候,很少会去考虑宗教上的事情。特别是忙碌的工作占用了他们太多的时间,根本就不会去关注一个外来的寺庙。

    这些传教士依然按照他们在其他地方实施的办法在华夏传教,不知道变通,所以收效甚微。

    当今世界有三大文明体系,欧洲文明、***文明以及华夏文明。如今的欧洲文明并不比华夏文明先进,华夏的百姓们有自己的一套宗教信仰,基督教自然没有多大的吸引力。

    言归正传,卢象升听到胡文仁学得这么多,这么杂,这其中还有很多是自己不了解的,所以也不敢贸然指正,免得到时候说错了丢人。

    卢象升让胡文仁拿出自己的课本,他对胡文仁学习的东西非常好奇。

    《汉文》他简单的看了一下,都是一些非常简单明了的东西,瞬间失去了兴趣,扔到一旁;《算学》前面还看得懂,后面就有些困难了。实在不好意思说自己看不懂,只能放在一旁。

    《历史》倒是有些意思,讲解了各个朝代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对于各个朝代重要的历史人物也进行了描述和评判。有好的,有坏的,总体还是比较客观的。不光如此,对于各个朝代的科技、文化成果以及发明创造同样进行了重点描述,讲述了这些科技和文化成果起了哪些作用,对于社会的发展又有哪些促进。

    《历史》课本里还蜻蜓点水一般分析了各个朝代的得失,以及兴衰灭亡的原因。虽然道理很浅显,但是对这些学生们来说已经够用了。

    比起枯燥无味的历史记述,金州军的《历史》课本明显更加有趣,内容也更加丰富一些,对于孩童了解华夏的历史作用非常大。

    《自然地理》则更是让卢象升看得惊叹连连,里面讲解的一些知识,即使是他这样的朝廷高官都没有接触过,让他觉得自己眼界大开。

    卢象升还关注到这些课本都是用白话编写的,还增加了一些特殊的标点符号,非常易于阅读。

    胡文仁还站着等卢象升问话呢,哪里想得到卢象升对他的课本看入了迷,似乎都忘了胡贵贤爷孙的存在。

    好在卢象升知道现在不是看书的时间,果断的将书合拢,和蔼的对胡文仁问道:“为何你们的课本都是用白话编写的?这样岂不是失了精炼之美。”

    “回卢公的话,文言文辞藻优美,言简意赅,确实让人赏心悦目。不过知识的传授注重的是准确、高效,不能有半点歧义,想要大规模的传播更是如此。否则就如同一本《论语》可以有无数个注释版本,让世人无所适从。所以学堂选择最直接明了的白话文作为教学的载体,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能够使得学问更快、更好的传播出去。”

    胡文仁回答得头头是道,难得的是不卑不亢、条理清晰。不管这番话是他自己总结的观点,还是从师长那里得到的教授,能够消化吸收成自己的东西,就已经很不错了。

    卢象升听了点点了,认可了胡文仁的观点,然后对着胡贵贤说道:“老丈有个好孙子,假以时日必能成才。”

    胡贵贤听了马上就乐开了花,到了他这个年纪,也就指望着儿孙们能够有出息,光大胡家的门楣了。

    “卢公过奖了,小子在学堂成绩不过中上,比小子成绩好的同窗还有很多。而且真正成绩拔尖的学生都去了幼军营,那里才是济州岛最好的学堂。”胡文仁谦虚的说道。

    “哦,幼军营?为什么最好的学生都去了哪里?”卢象升问道。

    “卢公刚来济州岛,不知道幼军营很正常。幼军营原本只是收留那些孤儿的地方,鲁大人为了培养那些孤儿在里面建了学堂。后来因为教学质量太好,金州军的达官贵人们都争相将家中子弟往里面送。因为想要进幼军营的人太多,幼军营干脆进行考试,只有考试过关的人才能够进去读书。小子无能,没有考上。”胡文仁说的时候有些黯然。

    “原来如此。”卢象升点点头,示意自己明白了。“既然现在进幼军营要考试,如果是孤儿又考不上怎么办?”

    卢象升的关注点始终与众不同,原本幼军营是孤儿们的福利,要是被达官贵人们占用了,那些孤儿们怎么办?

    “孤儿们又单独开设了一所学堂,想要进幼军营学堂也是要通过考试的。”胡文仁解释道。

    卢象升这才露出满意的笑容,“幼军营的考试很难吗?”

    胡文仁点点头,“很难,因为名额有限,能够留在幼军营的都是顶尖的人才。我的算学不错,但是在历史、音乐、体育上差了一些,所以没有考上。幼军营里最厉害的就是刘浩然,聪明绝顶、文武双全,还是鲁大人的学生,听说他已经准备出来帮鲁大人做事了。”

    “刘浩然?他是什么样的人?”听到刘浩然是鲁若麟的学生,卢象升顿时来了兴趣。

    “以前是松江府的乞丐,后来被鲁大人亲自救回来了,因此有了渊源。他算是幼军营里最早的一批孤儿,听说以前就有读书的底子,人又特别聪明,学什么都快,非常得鲁大人喜爱,因而被收为弟子。鲁大人府上的书库对刘浩然完全敞开,随时可以借阅,能够有这样待遇的就他一个了。而且他不光书读得好,音乐、体育、军事训练也都非常出色,是幼军营里的绝对魁首。”

    胡文仁说起刘浩然那是头头是道,简直就是一个小迷弟。

    听了胡文仁的讲述,卢象升在脑海里迅速勾勒出了一个少年英才的模样。

    “你也不要妄自菲薄,就你的资质,在老夫所见过的少年中已属上佳。所谓学海无涯,只要你坚持下去,他日必定也会有所成就。”卢象升知道有些人天资过人,根本无法攀比,做好自己就可以了,所以对胡文仁劝慰了一番。

    “小子多谢卢公教诲。”胡文仁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小子的天资不高,不过在营造上算是有些天赋。他日准备在造船上好好学习下,也算承袭父业。我的愿望是造出最好最大的船,然后扬帆四海,展我华夏威仪。”

    “好!有志气!”卢象升又对胡文仁高看了一眼,能够认识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又正视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目标又切实可行,对于一个十二岁的少年,真的无法要求太多了。

    卢象升说着从腰间解下一块玉佩,递给了胡文仁:“老夫将此玉赠与你,希望你早日达成你的愿望。”

    胡文仁先是看了一下胡贵贤,见爷爷轻轻的点了点头,这才恭恭敬敬的将玉佩收下。“小子多谢卢公赐玉,必定铭记卢公教诲。”

    卢象升满意的点了点头。

    胡贵贤现在眼界可不是以前了,也认识不少好东西,自然一眼就认出了卢象升赐给胡文仁的玉佩是上好的羊脂白玉,做工也甚是精美,价值肯定不菲。

    不过这是长辈对晚辈的赏赐,无论珍贵与否,都没有拒绝的道理,否则就是打了卢象升的脸。

    有了这个互动之后,双方的关系更加亲密了,话题自然就随意轻松了许多。

    “老丈是哪里人?怎么来济州岛的?”卢象升对胡贵贤的经历比较感兴趣。

    “老朽一家都是龙江船厂的船工,被当地的帮派逼迫,不得不逃亡到了济州岛。也幸好是来到了济州岛,否则老朽这一家人死在哪里都不知道了。”胡贵贤感叹道。

    龙江船厂曾是大明最大的造船厂,郑和下西洋时的很多宝船都是在那里建造的。

    不过随着明朝海禁政策的实施,龙江船厂一直在走下坡路,厂里的船工自然日子过得也很艰难。虽然龙江船厂因为隆庆开海兴旺过一段时间,但是终究在后来走向了没落。

    对于船工这样的高端人才,金州军是非常关注的。因为金州军对船只的需求几乎没有止境,造船的速度远远跟不上需求,船工永远都处于紧缺状态。

    大明的那些熟练船工自然成了金州军眼里的香馍馍,金州军通过各种手段,明里、暗里从龙江船厂收拢了不少的船工,大大的充实了济州岛的造船实力。

    原本在大明快要饿死的胡贵贤一家,到了济州岛就成了高端人才,迅速的过上了幸福富足的生活。这种情况让卢象升心里堵得慌,感到非常的郁闷和难受。

    大明病入膏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