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末之兴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379.局势变幻(求月票、推荐票,求收藏)

    朱乐怡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身边人被金州军严厉惩处而有什么过激的反应,根据孙什的反馈,朱乐怡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暗自有些高兴。

    说到底这些人并不是朱乐怡的亲信,全都是崇祯硬塞给她的,甚至这些人为什么来到辽南她也一清二楚。只是作为皇室成员,即使她并不情愿,也不能拒绝这样的安排。

    经历过被鞑子俘虏,清白与生命朝不保夕,朱乐怡已经体会过了人生的大起大落。现在她最想过的就是安安稳稳的日子,什么勾心斗角、明争暗斗都不在她的想法之中。

    说实话能够嫁给孙什对她来说已经足够幸运了,凡是从鞑子营地里出来的女人哪有什么名声可言。如果不是孙什接纳,为了皇室的清白,说不得要孤老终生,甚至以死明志了。

    因为与德王妃的特殊关系,孙什对朱乐怡非常宠爱,两人的感情也在婚后迅速火热,如胶似漆得不得了。

    所以朱乐怡的心思完全放在了自己夫君孙什身上,任何危害孙什的事情都是同时在伤害朱乐怡。那些为非作歹的太监和嬷嬷被惩处,朱乐怡恨不得拍手称快。

    虽然这批太监和嬷嬷办事不利被金州军借题发挥,但是崇祯显然并没有就此罢手的打算,另一批人手很快再次来到了辽南,公主身边怎么能没有“贴心人”侍候呢?

    不过这批人明显接受了前一批人的教训,低调乖巧得很,违法乱纪的事情从来不做,默默的干着情报收集员的工作。

    对此监察司和暗影也是心知肚明,只要他们不越界,大家就相安无事。

    在监察司打击职务犯罪的同时,人事部的考成法在酝酿很久之后终于出炉,对官员们的日常工作有了具体量化的考核标准。

    考成法的实施,金州军的官员们不再是做多做少一个样,或者凭借与上级打好关系就可以得到升迁的机会。

    官员们平时的工作考核全都记录在案,谁在努力工作,谁在摸鱼划水一目了然。

    只要你有能力,考核分数高,即使上级不喜欢你,也不能阻止你走上更高的位置。反之,一个考核分数低的官员,想要得到提拔,再讨领导喜欢也不行。

    当然,如果你不但考核分数高,而且还能够得到上级喜欢和重用,或许越级提拔的机会就在你眼前了。毕竟搞好与上级的关系也是能力的一部分,是可以加分的。

    对于那些不思进取、碌碌无为的官员,职位也不再是铁饭碗,只要连续几次考核没有达到合格标准,离开金州军的官员队伍将不可避免。

    受考成法影响最大的就是京师来的那批吏员们,而且这些人完全走向了两个极端。

    有雄心壮志的人对考成法持非常热烈的支持态度,这些人往往是有能力又肯苦干的。他们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努力得不到认可和回报,毕竟不是谁都有机会像贺胜勇一样得到鲁若麟的青睐而平步青云的。

    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公平、公正,看得见、摸得着的上升阶梯,考成法完全契合这一点。

    有了考成法做依据,京师出身将不再是障碍和人为的标签,他们获得了与其他人一样的竞争机会。

    另外一些想到金州军来捞油水混日子的官员面对考成法就难过了。

    监察司加上考成法,让他们原形毕露,在金州军没有了容身之所。特别是金州军还鼓励民告官,一旦查实,这些百姓非常没有任何的处罚,甚至还会有丰厚的奖励。

    这可就要了那些贪官、庸官的卿卿性命了。

    隐藏得再好的贪官也躲不过百姓们雪亮的眼睛,以金州军这样的监督力度,事发只是早晚的事情。在金州军为官,想要逍遥快活,难啊。

    面对这种情况,这些人要么彻底的改变想法和作风,按照金州军的标准来行事。要么哪里来回哪里去,否则下场很有可能不是被辞退,就是进监狱。

    有一些人确实适应不了金州军的这种做官环境,暗地里高呼“官不聊生,不若归去。”

    对于这种人,金州军即使再缺人手也是直接就礼送出境,让他们去朝廷继续“发光发热”,作为金州军的“队友”削弱朝廷的实力。

    经过这番整顿,金州军官场风气为之一震,比原来更加高效廉洁了。

    也许是因为金州军的同化手段实在是太厉害了,朝廷现在已经不再向金州军派遣官吏了,彻底绝了从官员层面同化金州军的可能。

    金州军在大力整顿内部事务,发展经济的时候,朝廷那边也有了一些变化。

    随着朝廷从去年的清军入侵中缓过气来,朝廷对金州军的态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原本朝廷对金州军从北方大肆收拢流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现在却开始设置障碍,暗中阻扰流民前往辽南。

    朝廷又不傻,肯定不想金州军的实力继续增长,再往金州军送人无异于饮鸩止渴。

    朝廷能够有这样的底气,一方面是因为满清再南关遭遇失败之后现在安静得很,关宁锦一线难得的非常安宁,朝廷的压力小了很多。

    加上农民起义处于低潮,让崇祯和朝中大臣们以为形势已经好转,也没有必要再将就金州军了,养虎为患的事情大家实在太清楚了。

    就这样,朝廷与金州军短暂的蜜月期就结束了。

    虽然朝廷开始控制与金州军的物资和人员流动,但是真要执行起来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王朝末期,中枢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力不从心,上面的政策到了下面能否得到执行完全看是否合乎地方势力们的利益。很显然,这次朝廷对金州军的封锁政策损害了地方势力的利益,根本就执行不下去。

    明面上人口、物资不再大规模向金州军流动,但是私底下往来金州军的船只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只因为其中的利益实在太大了,大家根本就割舍不了。

    特别是与辽南隔海相望的山东、辽西受到了金州军的巨大影响,根本就不能断绝与金州军的联系,完全成了金州军的后勤供应基地。

    洪承畴在金州军的帮助下在辽西建了一个巨大的水泥厂,这个水泥厂生产出来的水泥不但满足了辽西明军的需求,还大量卖到了京师附近。

    当然,因为金州军在水泥厂里也占了股份,金州军也拿到了大量的成品水泥,用来满足辽南日益增长的建设需要。

    随着大量水泥的投入,辽西的各个重要城池都被修葺了一番,防御能力成倍增强。只要物资供应得上,洪承畴有信心打退清军的任何一次进攻。

    水泥的工艺并不复杂,满清其实已经掌握了水泥生产的大致工艺,只是相比起金州军和明军对工程建设的大量投入,满清对这方面的兴趣就要弱得多。

    满清的军队以骑兵为主,死守城池原本就是下下之策。真要到了敌军兵临盛京城下,满清是不会愚蠢到让骑兵上城墙的,还不如撤退保存实力以图再起。

    所以满清的战略重点是如何御敌与国门之外,消耗有限的国力修建城墙并不是他们的选择。

    京师这边则完全是另外一幅光景,随着水泥的大量流入,各地掀起了建设的风潮。

    因为对清军入侵的阴影实在太深了,京师的各个城池对防御的需求直线上升,修建城墙就是最好的保护。而水泥在建城墙上的神奇作用现在已经众所周知,那些地方官府为了修建水泥城墙甚至到了砸锅卖铁的地步。

    这可不是什么简单的政绩工程,而是实实在在的迫切需求,是关系到小命能不能保住的问题。不但官员们格外上心,就是那些地方大族们也是难得的慷慨解囊,实在是当初清军破城的惨状将他们吓着了。

    产能只有这么大,但是需求却日益增长,水泥完全是供不应求,价格也是水涨船高。

    见水泥如此畅销,朝廷肯定是坐不住的,西山水泥厂在辽西水泥厂建成后不久也开始建设了,用的技术都是金州军教给洪承畴的。

    西山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来生产水泥,完全可以辐射京畿市场。特别是北京城,不光朝廷要用水泥,那些达官贵人们哪个不想用水泥修修自家的房子和花园。这样巨大的市场,再多的水泥也吃得下。

    比起金州军的水泥厂朝廷的水泥厂技术和工艺肯定要差一些,但是架不住朝廷人多啊,效率不行可以堆人嘛,产量一样可以拉起来。

    至于污染和工人健康问题,那是什么东西?在朝廷眼里根本就不是事。

    水泥让洪承畴很是赚了不少钱,如果说现在离了金州军辽西的水泥厂还能正常生产的话,那辽西明军现在在牲畜与皮货出口,武器进口方面已经与金州军深深捆绑在了一起。离开了金州军辽西明军将重新过回苦日子,这是他们绝对不愿意的。

    所以哪怕朝廷已经有了与金州军划清界限的意思,但是辽西明军完全无视了。现在金州军是辽西明军的最大金主,朝廷的话也好使。

    山东的情况和辽西明军差不多,而且受到的影响更深。

    因为近水楼台的原因,金州军对山东,特别是登州和莱州的影响是非常深的。有非常多的山东商人去辽南经商甚至是定居,举家搬迁到辽南的也不在少数。

    特别是当初被迫逃到山东的辽东人,回流辽南的非常多。

    这些辽东人其实在山东过得并不好,很受当地人排挤,如果不是实在没地方去,他们也不愿意滞留山东。

    现在既然可以光明正大的回到辽东,而且金州军对他们非常的欢迎,给他们一种家的温暖,这些辽东人又有什么理由不回去呢?

    特别是金州军在南关战役的胜利,大大加强了人们对金州军的信心,山东那边自发前往辽南的百姓就更多了。

    金州军的水师日夜航行在登州至旅顺的航线上,为那些移民船和商船护航,没有任何人敢进行阻拦。

    比海上实力,登莱水师在金州军面前完全不够看,非但没有参与封锁,反而积极的参与到和金州军的贸易中来。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对金州军的封锁完全就是一个笑话。

    金州军繁荣的经济还带动了一水相隔的登州和山东,不但为金州军输出了大量的原材料,还大做转手贸易,赚了不少的钱。

    金州军甚至在登州与当地官府和世家大族合伙建了水泥工厂,规模庞大,不但供金州军自己使用,还大量外售,是合作共赢的最佳典范。

    有这么多的利益纠葛,朝廷想要山东与金州军断绝往来不是开玩笑吗?

    朝廷原本想趁着局势好转好好修整一下,恢复一些元气。可惜朝廷的好日子没过太久,已经招降的张献忠在谷城又反了。而且在投降朝廷的这段时间里,张献忠蓄精养锐,再次反出时实力反而更加强大了。

    防采集自动加载失败,点击手动加载,不支持阅读模式,请安装最新版浏览器!aonclickdi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