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回 子弑父宜臼迁洛邑 叔夺侄成师乱晋室
诗云:荆山有玉天下名,玉去山存县治幽;九涧只从松顶落,八河旁绕石根流!开篇诗道罢,书接前文。且说鲁惠公自恃祖先周公乃文王嫡子,且有大功于周,故此不服秦国郊祀,更行僭越,擅用郊禘之礼。你道鲁惠公因何如此偏激?是因其自来便即轻视秦人,故说“天子不能禁秦,安能禁鲁”也。如此想法,是以为秦国祖先无非马夫,弼马温而已,乃属天子奴隶,附庸国亦都不算,更何论诸侯。山东六国中,齐鲁燕晋自周武王时就被分封;楚国虽是南方蛮夷,但也号称名门之后,也被周王朝承认。秦国不过养马部落,故为诸侯轻视。
秦国正式成为诸侯,便是因率兵相救镐京,又助周平王东迁。其实若是追根溯源,秦人祖上反比山东六国出身高贵,其祖先荣耀之时,山东六国祖先反是蛮夷。何以言之?因本书前文已叙伯益家世谱系,此处便无需赘述,列位看官自知。嬴姓部族本来便是商朝贵族,世代辅佐商王,只因参与武庚叛乱,故被分割安置,并被罚作奴隶,为周天子养马,以至沉沦数百年之久。虽然身为弼马温,但秦人不减贵族风范,在完成养马任务之外,还一直与周边西戎等蛮族战斗,不断扩充领土实力,并趁西周末年乱世起兵,帮助申侯平叛,护送平王东迁。于是秦人便为周平王开国功臣,复从奴隶变成诸侯,恢复当年在商朝地位。再说岐丰之地,左有崤函、右有陇蜀,被山带河、沃野千里,乃是文武二王起家之地。周平王弃而东迁,众民无主,姬周发祥地就被平白送归嬴氏。自此秦人开疆拓土,便成西陲强国。
平王东迁,周朝王纲坠落,无力管理诸侯,从此进入春秋战国时期,长达近六百年。今人喜将王权衰落原因,直接归咎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及废长立幼,其实不然。究其历史真相,周朝衰亡原因,实在于周平王自身。先说立嫡为是,还是立长合理。自周代取得天下之后,便以亲亲尊尊为纲,并将此观念根植人心。于是无论分封诸侯,或是宗法继嗣,皆依“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为则。若依此制,由于宜臼母为王后,则为嫡子;而伯服乃是庶子,故须立宜臼为太子。但自此后结果分析,则周幽王废嫡立庶,当为英明之举,并非仅是因喜欢褒姒,偏心之故。其后果如何?便是宜臼成为周平王后,当政五十年之久,毫无建树。所谓知子莫若其父,周幽王非要冒天下之大不韪改立伯服,可谓明知嫡子宜臼,并非治国之才。
次说西周末年,王权犹在,并未严重衰落。近人皆谓西周经过周厉王国人暴动,周宣王数次征讨戎狄,国力大大削弱,王权严重衰落。其实若果有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事,则正是体现幽王之时,尚对诸侯有巨大控制力者。既有烽火戏诸侯之实,则说明诸侯愿意顺从周王指挥,周王亦能够调动诸侯。否则无论周幽王是在骊山上点起狼烟,还是擂起巨鼓召唤,亦不会有大批诸侯立刻前来救援。而周平王时代王权衰落,却是世人有目共睹。
三说周幽王死亡之迷,以及犬戎攻破镐京真相。宜臼被废太子之位,逃奔外公申侯,并借申国兵马讨伐伯服,实为反对其父幽王。曾国与申国是表亲盟国,故支持太子;郑伯桓公因是周幽王叔父,故支持幽王。但其子掘突当时主持成周八师,却拒不发兵救援,其实也就间接支持太子宜臼。在此种情形之下,宜臼叛军勾结犬戎,袭击生父幽王,将其杀死在骊山脚下;而不是攻克丰镐二京,将周幽王擒杀,此事便令人颇费猜疑。追根究底,应是叛军明确知道周幽王此时定在骊山,便即准确打击,突袭幽王近卫部队,迅速将幽王斩首。否则以宗周六师之众,至少两万兵马守卫镐京,且为装备战车,配以青铜武器劲旅,何至被申国、曾国、犬戎部族破城?况晋、秦勤王之师随后即至,再有成周八师增援,叛军必败无疑。
历史真相应是,申侯发兵镐京之时,太子宜臼便在军中。因其知父亲周幽王出巡骊山,故派人通知犬戎,使其突从山区杀向骊山,对父亲一剑封喉。战后又请犬戎入都,并将丰、镐二京财物以赠;而犬戎先从国库拿钱,后至抢劫城中富户,故史官称曰:“犬戎洗劫丰镐二京。”后世唐朝黄巢之乱,请回鹘平叛,并以洛阳财物答谢,造成洗劫,同是一理。
四说东迁真相,其实非因躲避犬戎侵扰,而因二王不能并立。周幽王死后,太子宜臼宣布回京即位,未待守城将士反应过来,外祖申侯即打开城门迎接入城,宜臼正式成为周天子。便有在此次政变中失势者逃回周原,很快消息传开,说废太子叛变,弑君杀父。于是周原地区诸侯以虢公翰为首,拥立王子余臣为王,称为携王,宣布宜臼乃属僭越。
早在周武王灭商之时,因父亲周文王有二弟虢仲、虢叔,便分别封为虢君。虢仲封于制邑,建立东虢;虢叔封于雍邑,建立西虢。虢公乃文、武二王血亲,且皆为得力功臣,又世代掌管天子周六师,故在对外征战中每为大将,更为周人镇守东西边境,乃是重要屏藩诸侯。周厉王时,虢公长父常领周军南征北战,威慑诸侯列国。熊渠畏其伐楚,主动去其王号,可见周厉王对外征战,并非穷兵黩武,虢公长父也并非只是暴君帮凶。厉王三年,淮夷侵洛,虢公长父伐之不克,导致虢氏在周王室地位下滑,朝中反对者渐多,便皆指其为奸臣。
虢公长父之后,虢国已经不同往日风光。到周幽王时,虽然虢石父在朝中为臣,但也被诸侯看成奸臣,遭到国人反对。虢石父而后又有虢公翰,一直留在周原故国,此时闻说宜臼僭立,故此扶持幽王之子余臣为君。余臣虽为周幽王之子,但其生母身份不明,故非嫡出。但在周人看来,宜臼为争王位,竟勾结申国、曾国、犬戎,洗劫丰镐二京,弑君杀父,就是叛国大逆。故此周原诸侯宁立臣余为携王,也要反对平王,便就出现二王并立局面。虢公翰既立携王,于是争取宗周六师支持。周平王自知不是宗周六师对手,故此被迫东迁。
东迁之后,周平王为获诸侯国支持,乃封郑武公为上卿,因其控制成周八师军队故也。又拉拢支持晋文侯,加封秦人为诸侯,赐封岐山以西土地。岐山本是携王根据地,周平王慷他人之慨以赐秦人;又向天下诸侯表明,丰镐二京故地还在自己手中,实乃一举两得。后为收买虢公反正,又将此旧地改封给虢国。携王最终失败,便是因为虢公翰已死,后代虢公反而投靠平王;又兼携王自恃天子贵重,不似周平王一般重赏诸侯,故此导致分崩离析。对于平王,犬戎乃是盟友,并非敌人,根本无需躲避。当太子宜臼借外祖申侯之势,袭杀生父幽王之时,向犬戎借兵相助,则是盟友无疑。周平王东迁是为避开携王,由此可知。
五说周平王天下共主身份,山东诸国并不承认。周平王东迁之后,很多山东诸侯并不支持,且不进贡。尤其鲁国,作为周公封国,山东诸侯之长,一直拒绝承认周平王天子身份,直至其驾崩。周平王死后,鲁国也不派人参加葬礼。继任周桓王几次三番派人前往鲁国,以求取祭品为名,其实是为敦请鲁公前来向平王献祭,代表山东诸侯承认东周合法地位。综上所述,周朝王权坠落,主要是因周平王弑君夺位,所谓得位不正;故此无限分封赏赐,以求诸侯国支持,最终导致造成周朝衰落。依此论之,东周王权不振,实与幽王无关。
说毕东迁真相,复说虢氏渊源支脉。平王为叙护驾东迁之功,因夺虢仲之地,封与郑武公。后又求虢仲裔孙虢序于民间,封于阳曲,号曰郭公,虢声之转也,并因此为氏。则郭氏来自姬姓,阳曲是为开宗之地;虢序之子郭分,成为郭氏首代先祖。现今湖南长沙,尚存虢氏后裔一支,为古姓虢氏南方仅存承嗣。姓氏并由“郭”复为“虢”,丁口繁衍万人。
随着岁月推移,兼信史资料有限,虢国本来面目及其迁徙状况,渐已模糊不清。致使先秦两汉文献之中,竟先后出现五个虢国。在《汉书·地理志》中,班固自注其书云:“陕,故虢国。有焦城,故焦国。北虢在大阳,东虢在荥阳,西虢在雍州。”此是最早记录四个虢国。《水经注·河水》卷四:“昔周、邵分伯,以陕城为东西之别,东城即虢邑之上阳也。虢仲之所都为南虢,三虢此其一焉。其大城中有小城,故焦国也。”又把班固所讲“陕县之虢”称为南虢。《史记·秦本纪》载:“武公十一年,灭小虢。”综上所述,是说西周春秋时期,便有东、西、南、北四虢,以及小虢,相加起来共是五个虢国。自东汉以来,史学界围绕诸虢之分封、地望、迁徙,及其相关问题,就展开过激烈争论,最终莫衷一是。
然据《左传》、《国语》、《史记》诸史所载,周初虢仲、虢叔各封一国,号为东、西二虢,当无疑问。降及春秋,郑灭一虢,晋灭一虢,诸史载之甚详。南、北二虢本系一国,周宣王初年由西虢东迁而来。西虢东迁后遗留小虢,春秋初年为秦所灭。由此诸虢脉络源流,大体已梳理清晰。关于虢字由来,据东汉马融认为,虢人部落原居洛阳周边,善于徒手猎虎,故称为虢。嵩山周边是有崇国,崇侯名虎,故曰崇侯虎,向与周人作对。虢人助周文王平灭崇侯虎,文王便封三弟姬叔于此,改名为虢叔,依靠虢人压制崇人。由于虢叔年纪太小,于是同时封庶出二弟姬仲于此,改名虢仲,辅佐虢叔。武王克商后三监作乱,虢仲依靠地利阻挡武庚等商族反攻,立有大功,周公增其领地为方五百里,将成周洛阳周边皆都封之。后世所谓“内城外郭”,意为内属成周,外属虢国。虢叔无能,被改封文王左昭之地。
便说南虢国虢公林父,与其同宗虢公翰分道扬镳,各为其主,始终紧跟周平王步伐东迁,并替天子掌管右军。周桓王即位之后,要干涉晋国内政,便命虢公林父带兵攻打曲沃庄伯。虢公遂入侵晋国,并立晋国大宗为晋侯。曲沃家族后为晋国执政,而虢国家族则成晋人仇敌。后来晋国要发动大军攻灭虢国,自然就在情理之中。再到后来虢公丑,依然紧随周天子,常助王室对外征战,频繁与戎狄部族交战,导致虢国雪上加霜,国力日衰。虢公丑轻民重神,贪婪专横,最终导致被大夫詹父所灭。此便是虢国悲剧,亦乃后话,按下不提。
便说平王东迁,由此王室不振,诸侯崛起。头一个崛起诸侯,正是周平王小姨父郑武公掘突。武公因护送平王东迁,由此取得天子信赖,被委以重任。由此便乘周室衰微,又得专征伐,便逐步侵占东虢及郐地。郑武公二年,占领郐国都城制邑,灭亡郐国;四年占领东虢都城武平,灭亡东虢国。然后横扫鄢、蔽、补、丹、依、弢、历、莘八邑,皆都据为己有。周平王对郑武公如此开疆辟土产生猜疑,欲收回制邑虎牢以东赐地。为保东周王室利益,郑武公让出制邑以西大片土地,着力向东南地区发展,迁于郐国故地,建起新都。至此,郑武公取虢、郐十邑,前华后河,右洛左济,主芣騩而食溱洧,雄图大略基本实现。
据《韩非子》记载,周平王八年,郑武公欲攻打胡国,先将自己女儿嫁给胡国君主,以讨其欢心。后问群臣:“我欲用兵,何国可伐?”大夫关其思奏道:“臣观胡国可伐。”郑武公大怒道:“胡国,是我兄弟之国,且缔为姻亲。你说其可伐,是何道理?”当即命杀关其思。胡国君主闻之,信以为实,于是不再防备郑国。郑武公知其内幕,遂趁机偷袭并攻占胡国。郑武公为实现强国计划,在本国内率先提出解放商人口号。商人自被周武王灭国,便被定性为世袭奴隶,但却多是掌握技术及善会经商者。郑武公随平王东迁后,就依靠商人力量,开发滩涂荒地,扩建虎牢城池。又将父亲桓公所寄孥京城建成都城,并建桓公宗庙,规模超过百雉,气势宏伟,不让洛阳。郑武公欲称霸诸侯气魄,于此可见一斑。
胡国被灭,天下大震,然而周王朝毫无反应。各封国见状,纷纷效尤,各成立军团兼并,由是进入弱肉强食时代。同年,熊坎号霄敖,即楚国君主之位,称武王,都于丹阳。周平王九年,蔡僖侯卒,子共侯即位。此时乃是秦文公即位第四年,因率秦人东进关中,都城由西犬丘迁至千渭之会,正式占据周原岐山。从此秦人由天水发源,辗转关中以东黄河流域。天水境内石窟文化遗存颇丰,麦积山、大像山、水帘洞等石窟形成甘肃东部石窟走廊。
周平王十一年,鲁惠公九年,晋文侯杀携王余臣,周室二王并立局面结束。是年楚武王熊坎立足已定,厉兵秣马,欲伐随国,问计于群臣。班部中走出大夫斗伯比,向楚王献计道:“我国世处汉水东部,郁郁不得展足于四方者,是自困一隅之地而为之也。今欲扬厉军威,用武力君临万方,诸方国必因恐惧,因而结盟以向我,故难离间。今汉东诸国,以随国最大,乃为马首是瞻。大王不如以骄兵之计,使随国自大,其必舍弃诸国,自坏其盟。汉东诸国见此,必与随国离心,则是楚国不战,而得享大利也。”楚武王采纳斗伯比建议,于是掩藏精兵,专以老弱疲惫士卒接待随国使臣。随侯果生轻慢之心。两年之后,楚国打败随国。
却说郑武公夫人,便是申侯之女姜氏,所生二子,长曰寤生,次曰段。为何唤做寤生?原来是不曾坐蓐,在睡梦中产下,醒觉方知,以此取名寤生,心中因而不喜。及生次子段,长成一表人才,又且多力善射。姜氏便偏爱此子,屡次向武公称道次子之贤,建议立为嗣君。武公不悦道:“长幼有序,不可紊乱。况寤生无过,岂可废长立幼?”遂立寤生为世子。以共城为次子段之食邑,号曰共叔段。姜氏心中愈加不悦,由此埋下郑国内乱后因。
周平王十三年,卫武公卫和逝世,高龄九十五,在位五十五年,由其子卫杨即位,是为庄公。楚武王霄敖亦卒,子熊眴即位,是为蚡冒,史称楚厉王。楚厉王继位后,乘柴车、穿破衣,开辟山林,大兴开疆拓土之事,出兵征服陉隰,进一步增强楚国实力。楚厉王曾与民众约定,如遇到军情警报,就以军鼓为号,通知一起防守。有一天,楚厉王喝酒大醉,误敲军鼓,民众听到鼓声皆至。厉王忙派人解释道:“是大王醉酒后与近侍玩笑,才错误击鼓。”于是民众散去。过数月,又遇军情警报,楚厉王命击鼓发出警报,民众不至。楚厉王见状,急更改原命,重新申明警号,民众方才信从。以此观之,楚厉王强于周幽王多矣。
楚厉王在位时期,楚国贵族以效仿华夏礼制为荣。这一日,楚国人卞和游于荆山,目睹金凤凰栖落荆山之巅,于是追寻到该处挖山寻宝,获得一块璞玉。卞和大喜,自语道:“我闻凤凰不落无宝之地,此必绝世之珍也,应奉于我王。”于是带入京城,捧献给楚王。厉王命玉匠鉴定此玉如何,玉匠说道:“是块石头,非为美玉。”楚厉王认为卞和欺君诈赏,于是砍其左脚。楚厉王去世,弟楚武王继位,卞和又捧其璞玉进献,玉匠又说是石头,楚武王命砍卞和右脚。楚武王去世,子楚文王继位,卞和就抱其璞玉在荆山下哭泣,三天三夜,泪干出血。楚文王闻知,派人问其哭泣原因,卞和说道:“我非悲伤肜足,而悲伤将玉作石,以忠为诈也。”楚文王便命解璞,果得宝玉,名为和氏之璧。三献璞之事载于《韩非子》,自然是为寓言,而非史实。但因和氏璧名气太大,后为传国玉玺,需要铺垫,故录于此。
据后世考证,卞和所见凤凰栖落之处,名为凤凰池,坐落于荆山主峰西侧。清嘉庆《怀远县志》载:“池深一丈,广三丈有余,相传曾有凤凰栖集。”凤凰池东临荆山顶峰启王庙;西连起伏连绵之骆驼岭;南览蜿蜒曲折长淮,来自天外;北眺双山双水绕怀远城,尽收眼底。明嘉靖年间,御史杨瞻登山驰目,感慨万千,因留诗道:“西山日出晓烟浓,怪石盘旋似卧龙;一望柳阴随岸绿,两层花绣映墙红。凤凰池蓄源源水,卞氏岩招面面风;再拜祠前增感慨,万年犹颂夏王功。”又挥毫写下“凤凰池”三个遒劲大字,镌刻在凤凰池畔。凤凰一去不复返,荆山空有凤凰池。凤池玉润,是为怀远十二景之一。荆山失去绝世珍宝和氏璧,金凤凰又飞走,便从西域引种九州名果石榴,又成荆山珍宝。春末夏初,榴花绽放,火红如霞,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鬟;金秋十月,榴果飘香,朱实星悬,酡颜剩照双眸醉,珠腹还成百子奇。怀远石榴如今行销大江南北,走进千家万户,已跻身中国著名特产及国家地理保护标识产品行列,按下不提。直至公元前283年,和氏璧被赵惠文王得到。秦昭王闻而垂涎三尺,声称愿以十五座城池换取此璧,遂引发蔺相如完璧归赵典故,既缘于此。
又至秦始皇并吞六国,获得此璧,命宰相李斯撰文“受命于天,即寿永昌”,刻于璧上,世代相传。但至五代后唐时,此稀世珍宝却突然消失,至今仍无踪影。和氏璧失踪千年有余,究竟何种宝玉,已成疑案。白玉、独山玉、蓝田玉、玛瑙、岫玉、月光石、拉长石、翡翠诸说,莫衷一是。卞和亦因此璧而被世人尊为白玉祖师,奉为白玉真人。《太上经》曰:“道之积成,托形立影,与时翱翔,有形无体,谓之真人。”若卞和得玉于荆山是实,则需加甄别一番,究竟是哪个荆山。因全国共有四处荆山,分别乃为湖北省南漳县西部,陕西省阎良区、三原县、富平县三地交界处,河南省灵宝县阌乡南,以及安徽省怀远县西南。四座荆山,其中以湖北荆山最为出名。则只需将卞和与其所处年代楚都所在地相结合,便知其得玉之地乃是湖北荆山。因楚国在春秋早期,是在丹淅至荆山一带活动,史学界已无异议焉。
闲话少叙,书归正本。只说周平王十五年,秦文公嗣位,在渭水流域设鹿畴,用三牢之礼祭祀伏羲,开创祭祀人类初祖伏羲活动先例。自此直到清朝,历代帝王祭陵昭祖,史录有七十六次,立碑文三十余方。周平王十六年,焦国为虢国所灭,是为诸侯国中存世时间最为短促者。当时宋武公在位,在济南东北一带忽然兴起一个游牧民族,名曰长狄,自建鄾瞒国,常袭击齐宋两国。是年秋,长狄首领缘斯引兵入侵宋国,宋武公询问何人带兵御敌,胞弟皇父充石时为司徒,请命率军前去抵抗,二子谷甥与司寇牛父俱往。两军对阵,皇父充石命而班驾驭战车,公子谷甥为车右,司寇牛父为车左,自己居中,共乘一辆战车指挥,在长立(封丘县城西南)展开激烈战斗。由是打败劲敌长狄,俘获缘斯,但皇父二子皆都死难。
周平王十七年,亦即公元前754年,罗马城始建,并在此后漫长岁月中饱经盛衰枯荣。罗马旧城西北角梵蒂冈称为教皇国,面积不到半平方公里,却是全世界基督教领导中枢,基督徒顶礼膜拜圣地,更为罗马城染上一层极为神秘色彩。是年杞国哲人兼天文学始祖出生,历史未载其名,只记作“杞人”。其长大之后,常为天塌地陷焦虑,又忧宇宙爆炸、星球撞击、地球变热、核子威胁、地震滑坡等七灾八难。便被时人讥笑,称为“杞人忧天”。但闻如今世界天文协会决定,已将此“杞人”列为新发现小行星命名候选人之一。
平王十八年,秦国开始专设史官纪事。二十二年,楚惠王出兵北伐,陈闵公被杀。陈乃妫姓古国,开国君主胡满,帝舜后代,周武王灭商后所封,建都宛丘。楚惠王既杀陈公,便将陈地划为楚国郡县,至此陈国宣告灭亡,国祚三百余年。二十五年,晋文侯姬仇卒,子姬昭侯伯即位。晋昭侯封叔父姬成师于曲沃,人称曲沃桓叔。由于桓叔善政,曲沃又是晋国大邑,地理环境优越,故此很快成为晋国政治经济中心,超过晋都翼城。由此便说曲沃桓叔,以明晋国称霸之前百年历程。桓叔名成师,晋穆侯之子,母姜氏乃是齐国之女。穆侯七年,晋攻条戎,兵败而归,史称条戎之战。适逢姜氏为晋穆侯生下长子,晋穆侯便为此子取名为仇,继又立为太子,以示不忘条戎战败之耻。三年之后,晋穆侯攻打北戎,战于千亩,晋军大获全胜。恰逢姜氏又生次子,晋穆侯因为此战得胜,于是给次子取名为成师。晋国大夫师服闻此,便作预言道:“君王为子取名,何其怪耶!太子名仇,怀恨之意;次子谓成师,成就大业之意也。虽名号自取,然事有其规,今嫡庶名反,晋国能不乱乎?”
至晋穆侯去世,弟殇叔夺侄之位自立,史称晋殇叔。太子仇出国逃亡,四年后率领徒众袭击殇叔,夺取君位,是为晋文侯。文侯在位三十五年去世,子姬伯继位,是为晋昭侯,便将叔父成师封于曲沃,以晋靖侯孙栾宾辅佐。桓叔经营曲沃,规模大于晋国都翼城,违背周制。大夫师服便又劝谏晋昭侯道:“臣闻立国之本,尊卑有序,上下有别。今桓叔国都越制,君臣本末倒置,曲沃日后必为祸害,大王宜预为之备也。”但晋昭侯不听。
桓叔受封曲沃之时,已经五十八岁。因有德行才能,在国人中威望很高,故多有志之士纷纷投奔。曲沃地理优越,再加桓叔苦心经营,由此实力很快超过晋都翼城。曲沃桓叔于是欲望大炽,渐渐萌生篡夺亲侄晋昭侯政权之念。面对曲沃势力扩张,师服再上奏章劝谏,晋昭侯又不听,更不采取措施制止。晋昭侯七年,大臣潘父弑杀昭侯,欲迎立曲沃桓叔。晋国卿士大夫怒而起兵御敌,桓叔兵败,只好退回曲沃。晋国人立晋昭侯子姬平为国君,是为晋孝侯,并且诛杀叛党潘父。至此翼城与曲沃对立为仇,晋国实际已是两个政权并立。
晋孝侯八年,曲沃桓叔去世,终年七十二岁,其子姬鳝继位,史称曲沃庄伯。庄伯死后,子曲沃武公继位。在曲沃庄伯、武公数次攻伐之下,先后杀死晋昭侯、晋孝侯、晋哀侯、晋小子侯、晋侯缗五主,并驱逐晋鄂侯。至晋侯缗二十七年,亦即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终于消灭晋国公室,并得到周天子认可。至此晋国分裂已达六十七年之久,小宗桓庄之族终于打败大宗,取代晋文侯一脉,夺得晋国正统地位。且又始以大国面目,重现春秋时期历史舞台。正是:成者王侯败者贼,历史何有是与非!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秦国正式成为诸侯,便是因率兵相救镐京,又助周平王东迁。其实若是追根溯源,秦人祖上反比山东六国出身高贵,其祖先荣耀之时,山东六国祖先反是蛮夷。何以言之?因本书前文已叙伯益家世谱系,此处便无需赘述,列位看官自知。嬴姓部族本来便是商朝贵族,世代辅佐商王,只因参与武庚叛乱,故被分割安置,并被罚作奴隶,为周天子养马,以至沉沦数百年之久。虽然身为弼马温,但秦人不减贵族风范,在完成养马任务之外,还一直与周边西戎等蛮族战斗,不断扩充领土实力,并趁西周末年乱世起兵,帮助申侯平叛,护送平王东迁。于是秦人便为周平王开国功臣,复从奴隶变成诸侯,恢复当年在商朝地位。再说岐丰之地,左有崤函、右有陇蜀,被山带河、沃野千里,乃是文武二王起家之地。周平王弃而东迁,众民无主,姬周发祥地就被平白送归嬴氏。自此秦人开疆拓土,便成西陲强国。
平王东迁,周朝王纲坠落,无力管理诸侯,从此进入春秋战国时期,长达近六百年。今人喜将王权衰落原因,直接归咎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及废长立幼,其实不然。究其历史真相,周朝衰亡原因,实在于周平王自身。先说立嫡为是,还是立长合理。自周代取得天下之后,便以亲亲尊尊为纲,并将此观念根植人心。于是无论分封诸侯,或是宗法继嗣,皆依“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为则。若依此制,由于宜臼母为王后,则为嫡子;而伯服乃是庶子,故须立宜臼为太子。但自此后结果分析,则周幽王废嫡立庶,当为英明之举,并非仅是因喜欢褒姒,偏心之故。其后果如何?便是宜臼成为周平王后,当政五十年之久,毫无建树。所谓知子莫若其父,周幽王非要冒天下之大不韪改立伯服,可谓明知嫡子宜臼,并非治国之才。
次说西周末年,王权犹在,并未严重衰落。近人皆谓西周经过周厉王国人暴动,周宣王数次征讨戎狄,国力大大削弱,王权严重衰落。其实若果有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事,则正是体现幽王之时,尚对诸侯有巨大控制力者。既有烽火戏诸侯之实,则说明诸侯愿意顺从周王指挥,周王亦能够调动诸侯。否则无论周幽王是在骊山上点起狼烟,还是擂起巨鼓召唤,亦不会有大批诸侯立刻前来救援。而周平王时代王权衰落,却是世人有目共睹。
三说周幽王死亡之迷,以及犬戎攻破镐京真相。宜臼被废太子之位,逃奔外公申侯,并借申国兵马讨伐伯服,实为反对其父幽王。曾国与申国是表亲盟国,故支持太子;郑伯桓公因是周幽王叔父,故支持幽王。但其子掘突当时主持成周八师,却拒不发兵救援,其实也就间接支持太子宜臼。在此种情形之下,宜臼叛军勾结犬戎,袭击生父幽王,将其杀死在骊山脚下;而不是攻克丰镐二京,将周幽王擒杀,此事便令人颇费猜疑。追根究底,应是叛军明确知道周幽王此时定在骊山,便即准确打击,突袭幽王近卫部队,迅速将幽王斩首。否则以宗周六师之众,至少两万兵马守卫镐京,且为装备战车,配以青铜武器劲旅,何至被申国、曾国、犬戎部族破城?况晋、秦勤王之师随后即至,再有成周八师增援,叛军必败无疑。
历史真相应是,申侯发兵镐京之时,太子宜臼便在军中。因其知父亲周幽王出巡骊山,故派人通知犬戎,使其突从山区杀向骊山,对父亲一剑封喉。战后又请犬戎入都,并将丰、镐二京财物以赠;而犬戎先从国库拿钱,后至抢劫城中富户,故史官称曰:“犬戎洗劫丰镐二京。”后世唐朝黄巢之乱,请回鹘平叛,并以洛阳财物答谢,造成洗劫,同是一理。
四说东迁真相,其实非因躲避犬戎侵扰,而因二王不能并立。周幽王死后,太子宜臼宣布回京即位,未待守城将士反应过来,外祖申侯即打开城门迎接入城,宜臼正式成为周天子。便有在此次政变中失势者逃回周原,很快消息传开,说废太子叛变,弑君杀父。于是周原地区诸侯以虢公翰为首,拥立王子余臣为王,称为携王,宣布宜臼乃属僭越。
早在周武王灭商之时,因父亲周文王有二弟虢仲、虢叔,便分别封为虢君。虢仲封于制邑,建立东虢;虢叔封于雍邑,建立西虢。虢公乃文、武二王血亲,且皆为得力功臣,又世代掌管天子周六师,故在对外征战中每为大将,更为周人镇守东西边境,乃是重要屏藩诸侯。周厉王时,虢公长父常领周军南征北战,威慑诸侯列国。熊渠畏其伐楚,主动去其王号,可见周厉王对外征战,并非穷兵黩武,虢公长父也并非只是暴君帮凶。厉王三年,淮夷侵洛,虢公长父伐之不克,导致虢氏在周王室地位下滑,朝中反对者渐多,便皆指其为奸臣。
虢公长父之后,虢国已经不同往日风光。到周幽王时,虽然虢石父在朝中为臣,但也被诸侯看成奸臣,遭到国人反对。虢石父而后又有虢公翰,一直留在周原故国,此时闻说宜臼僭立,故此扶持幽王之子余臣为君。余臣虽为周幽王之子,但其生母身份不明,故非嫡出。但在周人看来,宜臼为争王位,竟勾结申国、曾国、犬戎,洗劫丰镐二京,弑君杀父,就是叛国大逆。故此周原诸侯宁立臣余为携王,也要反对平王,便就出现二王并立局面。虢公翰既立携王,于是争取宗周六师支持。周平王自知不是宗周六师对手,故此被迫东迁。
东迁之后,周平王为获诸侯国支持,乃封郑武公为上卿,因其控制成周八师军队故也。又拉拢支持晋文侯,加封秦人为诸侯,赐封岐山以西土地。岐山本是携王根据地,周平王慷他人之慨以赐秦人;又向天下诸侯表明,丰镐二京故地还在自己手中,实乃一举两得。后为收买虢公反正,又将此旧地改封给虢国。携王最终失败,便是因为虢公翰已死,后代虢公反而投靠平王;又兼携王自恃天子贵重,不似周平王一般重赏诸侯,故此导致分崩离析。对于平王,犬戎乃是盟友,并非敌人,根本无需躲避。当太子宜臼借外祖申侯之势,袭杀生父幽王之时,向犬戎借兵相助,则是盟友无疑。周平王东迁是为避开携王,由此可知。
五说周平王天下共主身份,山东诸国并不承认。周平王东迁之后,很多山东诸侯并不支持,且不进贡。尤其鲁国,作为周公封国,山东诸侯之长,一直拒绝承认周平王天子身份,直至其驾崩。周平王死后,鲁国也不派人参加葬礼。继任周桓王几次三番派人前往鲁国,以求取祭品为名,其实是为敦请鲁公前来向平王献祭,代表山东诸侯承认东周合法地位。综上所述,周朝王权坠落,主要是因周平王弑君夺位,所谓得位不正;故此无限分封赏赐,以求诸侯国支持,最终导致造成周朝衰落。依此论之,东周王权不振,实与幽王无关。
说毕东迁真相,复说虢氏渊源支脉。平王为叙护驾东迁之功,因夺虢仲之地,封与郑武公。后又求虢仲裔孙虢序于民间,封于阳曲,号曰郭公,虢声之转也,并因此为氏。则郭氏来自姬姓,阳曲是为开宗之地;虢序之子郭分,成为郭氏首代先祖。现今湖南长沙,尚存虢氏后裔一支,为古姓虢氏南方仅存承嗣。姓氏并由“郭”复为“虢”,丁口繁衍万人。
随着岁月推移,兼信史资料有限,虢国本来面目及其迁徙状况,渐已模糊不清。致使先秦两汉文献之中,竟先后出现五个虢国。在《汉书·地理志》中,班固自注其书云:“陕,故虢国。有焦城,故焦国。北虢在大阳,东虢在荥阳,西虢在雍州。”此是最早记录四个虢国。《水经注·河水》卷四:“昔周、邵分伯,以陕城为东西之别,东城即虢邑之上阳也。虢仲之所都为南虢,三虢此其一焉。其大城中有小城,故焦国也。”又把班固所讲“陕县之虢”称为南虢。《史记·秦本纪》载:“武公十一年,灭小虢。”综上所述,是说西周春秋时期,便有东、西、南、北四虢,以及小虢,相加起来共是五个虢国。自东汉以来,史学界围绕诸虢之分封、地望、迁徙,及其相关问题,就展开过激烈争论,最终莫衷一是。
然据《左传》、《国语》、《史记》诸史所载,周初虢仲、虢叔各封一国,号为东、西二虢,当无疑问。降及春秋,郑灭一虢,晋灭一虢,诸史载之甚详。南、北二虢本系一国,周宣王初年由西虢东迁而来。西虢东迁后遗留小虢,春秋初年为秦所灭。由此诸虢脉络源流,大体已梳理清晰。关于虢字由来,据东汉马融认为,虢人部落原居洛阳周边,善于徒手猎虎,故称为虢。嵩山周边是有崇国,崇侯名虎,故曰崇侯虎,向与周人作对。虢人助周文王平灭崇侯虎,文王便封三弟姬叔于此,改名为虢叔,依靠虢人压制崇人。由于虢叔年纪太小,于是同时封庶出二弟姬仲于此,改名虢仲,辅佐虢叔。武王克商后三监作乱,虢仲依靠地利阻挡武庚等商族反攻,立有大功,周公增其领地为方五百里,将成周洛阳周边皆都封之。后世所谓“内城外郭”,意为内属成周,外属虢国。虢叔无能,被改封文王左昭之地。
便说南虢国虢公林父,与其同宗虢公翰分道扬镳,各为其主,始终紧跟周平王步伐东迁,并替天子掌管右军。周桓王即位之后,要干涉晋国内政,便命虢公林父带兵攻打曲沃庄伯。虢公遂入侵晋国,并立晋国大宗为晋侯。曲沃家族后为晋国执政,而虢国家族则成晋人仇敌。后来晋国要发动大军攻灭虢国,自然就在情理之中。再到后来虢公丑,依然紧随周天子,常助王室对外征战,频繁与戎狄部族交战,导致虢国雪上加霜,国力日衰。虢公丑轻民重神,贪婪专横,最终导致被大夫詹父所灭。此便是虢国悲剧,亦乃后话,按下不提。
便说平王东迁,由此王室不振,诸侯崛起。头一个崛起诸侯,正是周平王小姨父郑武公掘突。武公因护送平王东迁,由此取得天子信赖,被委以重任。由此便乘周室衰微,又得专征伐,便逐步侵占东虢及郐地。郑武公二年,占领郐国都城制邑,灭亡郐国;四年占领东虢都城武平,灭亡东虢国。然后横扫鄢、蔽、补、丹、依、弢、历、莘八邑,皆都据为己有。周平王对郑武公如此开疆辟土产生猜疑,欲收回制邑虎牢以东赐地。为保东周王室利益,郑武公让出制邑以西大片土地,着力向东南地区发展,迁于郐国故地,建起新都。至此,郑武公取虢、郐十邑,前华后河,右洛左济,主芣騩而食溱洧,雄图大略基本实现。
据《韩非子》记载,周平王八年,郑武公欲攻打胡国,先将自己女儿嫁给胡国君主,以讨其欢心。后问群臣:“我欲用兵,何国可伐?”大夫关其思奏道:“臣观胡国可伐。”郑武公大怒道:“胡国,是我兄弟之国,且缔为姻亲。你说其可伐,是何道理?”当即命杀关其思。胡国君主闻之,信以为实,于是不再防备郑国。郑武公知其内幕,遂趁机偷袭并攻占胡国。郑武公为实现强国计划,在本国内率先提出解放商人口号。商人自被周武王灭国,便被定性为世袭奴隶,但却多是掌握技术及善会经商者。郑武公随平王东迁后,就依靠商人力量,开发滩涂荒地,扩建虎牢城池。又将父亲桓公所寄孥京城建成都城,并建桓公宗庙,规模超过百雉,气势宏伟,不让洛阳。郑武公欲称霸诸侯气魄,于此可见一斑。
胡国被灭,天下大震,然而周王朝毫无反应。各封国见状,纷纷效尤,各成立军团兼并,由是进入弱肉强食时代。同年,熊坎号霄敖,即楚国君主之位,称武王,都于丹阳。周平王九年,蔡僖侯卒,子共侯即位。此时乃是秦文公即位第四年,因率秦人东进关中,都城由西犬丘迁至千渭之会,正式占据周原岐山。从此秦人由天水发源,辗转关中以东黄河流域。天水境内石窟文化遗存颇丰,麦积山、大像山、水帘洞等石窟形成甘肃东部石窟走廊。
周平王十一年,鲁惠公九年,晋文侯杀携王余臣,周室二王并立局面结束。是年楚武王熊坎立足已定,厉兵秣马,欲伐随国,问计于群臣。班部中走出大夫斗伯比,向楚王献计道:“我国世处汉水东部,郁郁不得展足于四方者,是自困一隅之地而为之也。今欲扬厉军威,用武力君临万方,诸方国必因恐惧,因而结盟以向我,故难离间。今汉东诸国,以随国最大,乃为马首是瞻。大王不如以骄兵之计,使随国自大,其必舍弃诸国,自坏其盟。汉东诸国见此,必与随国离心,则是楚国不战,而得享大利也。”楚武王采纳斗伯比建议,于是掩藏精兵,专以老弱疲惫士卒接待随国使臣。随侯果生轻慢之心。两年之后,楚国打败随国。
却说郑武公夫人,便是申侯之女姜氏,所生二子,长曰寤生,次曰段。为何唤做寤生?原来是不曾坐蓐,在睡梦中产下,醒觉方知,以此取名寤生,心中因而不喜。及生次子段,长成一表人才,又且多力善射。姜氏便偏爱此子,屡次向武公称道次子之贤,建议立为嗣君。武公不悦道:“长幼有序,不可紊乱。况寤生无过,岂可废长立幼?”遂立寤生为世子。以共城为次子段之食邑,号曰共叔段。姜氏心中愈加不悦,由此埋下郑国内乱后因。
周平王十三年,卫武公卫和逝世,高龄九十五,在位五十五年,由其子卫杨即位,是为庄公。楚武王霄敖亦卒,子熊眴即位,是为蚡冒,史称楚厉王。楚厉王继位后,乘柴车、穿破衣,开辟山林,大兴开疆拓土之事,出兵征服陉隰,进一步增强楚国实力。楚厉王曾与民众约定,如遇到军情警报,就以军鼓为号,通知一起防守。有一天,楚厉王喝酒大醉,误敲军鼓,民众听到鼓声皆至。厉王忙派人解释道:“是大王醉酒后与近侍玩笑,才错误击鼓。”于是民众散去。过数月,又遇军情警报,楚厉王命击鼓发出警报,民众不至。楚厉王见状,急更改原命,重新申明警号,民众方才信从。以此观之,楚厉王强于周幽王多矣。
楚厉王在位时期,楚国贵族以效仿华夏礼制为荣。这一日,楚国人卞和游于荆山,目睹金凤凰栖落荆山之巅,于是追寻到该处挖山寻宝,获得一块璞玉。卞和大喜,自语道:“我闻凤凰不落无宝之地,此必绝世之珍也,应奉于我王。”于是带入京城,捧献给楚王。厉王命玉匠鉴定此玉如何,玉匠说道:“是块石头,非为美玉。”楚厉王认为卞和欺君诈赏,于是砍其左脚。楚厉王去世,弟楚武王继位,卞和又捧其璞玉进献,玉匠又说是石头,楚武王命砍卞和右脚。楚武王去世,子楚文王继位,卞和就抱其璞玉在荆山下哭泣,三天三夜,泪干出血。楚文王闻知,派人问其哭泣原因,卞和说道:“我非悲伤肜足,而悲伤将玉作石,以忠为诈也。”楚文王便命解璞,果得宝玉,名为和氏之璧。三献璞之事载于《韩非子》,自然是为寓言,而非史实。但因和氏璧名气太大,后为传国玉玺,需要铺垫,故录于此。
据后世考证,卞和所见凤凰栖落之处,名为凤凰池,坐落于荆山主峰西侧。清嘉庆《怀远县志》载:“池深一丈,广三丈有余,相传曾有凤凰栖集。”凤凰池东临荆山顶峰启王庙;西连起伏连绵之骆驼岭;南览蜿蜒曲折长淮,来自天外;北眺双山双水绕怀远城,尽收眼底。明嘉靖年间,御史杨瞻登山驰目,感慨万千,因留诗道:“西山日出晓烟浓,怪石盘旋似卧龙;一望柳阴随岸绿,两层花绣映墙红。凤凰池蓄源源水,卞氏岩招面面风;再拜祠前增感慨,万年犹颂夏王功。”又挥毫写下“凤凰池”三个遒劲大字,镌刻在凤凰池畔。凤凰一去不复返,荆山空有凤凰池。凤池玉润,是为怀远十二景之一。荆山失去绝世珍宝和氏璧,金凤凰又飞走,便从西域引种九州名果石榴,又成荆山珍宝。春末夏初,榴花绽放,火红如霞,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鬟;金秋十月,榴果飘香,朱实星悬,酡颜剩照双眸醉,珠腹还成百子奇。怀远石榴如今行销大江南北,走进千家万户,已跻身中国著名特产及国家地理保护标识产品行列,按下不提。直至公元前283年,和氏璧被赵惠文王得到。秦昭王闻而垂涎三尺,声称愿以十五座城池换取此璧,遂引发蔺相如完璧归赵典故,既缘于此。
又至秦始皇并吞六国,获得此璧,命宰相李斯撰文“受命于天,即寿永昌”,刻于璧上,世代相传。但至五代后唐时,此稀世珍宝却突然消失,至今仍无踪影。和氏璧失踪千年有余,究竟何种宝玉,已成疑案。白玉、独山玉、蓝田玉、玛瑙、岫玉、月光石、拉长石、翡翠诸说,莫衷一是。卞和亦因此璧而被世人尊为白玉祖师,奉为白玉真人。《太上经》曰:“道之积成,托形立影,与时翱翔,有形无体,谓之真人。”若卞和得玉于荆山是实,则需加甄别一番,究竟是哪个荆山。因全国共有四处荆山,分别乃为湖北省南漳县西部,陕西省阎良区、三原县、富平县三地交界处,河南省灵宝县阌乡南,以及安徽省怀远县西南。四座荆山,其中以湖北荆山最为出名。则只需将卞和与其所处年代楚都所在地相结合,便知其得玉之地乃是湖北荆山。因楚国在春秋早期,是在丹淅至荆山一带活动,史学界已无异议焉。
闲话少叙,书归正本。只说周平王十五年,秦文公嗣位,在渭水流域设鹿畴,用三牢之礼祭祀伏羲,开创祭祀人类初祖伏羲活动先例。自此直到清朝,历代帝王祭陵昭祖,史录有七十六次,立碑文三十余方。周平王十六年,焦国为虢国所灭,是为诸侯国中存世时间最为短促者。当时宋武公在位,在济南东北一带忽然兴起一个游牧民族,名曰长狄,自建鄾瞒国,常袭击齐宋两国。是年秋,长狄首领缘斯引兵入侵宋国,宋武公询问何人带兵御敌,胞弟皇父充石时为司徒,请命率军前去抵抗,二子谷甥与司寇牛父俱往。两军对阵,皇父充石命而班驾驭战车,公子谷甥为车右,司寇牛父为车左,自己居中,共乘一辆战车指挥,在长立(封丘县城西南)展开激烈战斗。由是打败劲敌长狄,俘获缘斯,但皇父二子皆都死难。
周平王十七年,亦即公元前754年,罗马城始建,并在此后漫长岁月中饱经盛衰枯荣。罗马旧城西北角梵蒂冈称为教皇国,面积不到半平方公里,却是全世界基督教领导中枢,基督徒顶礼膜拜圣地,更为罗马城染上一层极为神秘色彩。是年杞国哲人兼天文学始祖出生,历史未载其名,只记作“杞人”。其长大之后,常为天塌地陷焦虑,又忧宇宙爆炸、星球撞击、地球变热、核子威胁、地震滑坡等七灾八难。便被时人讥笑,称为“杞人忧天”。但闻如今世界天文协会决定,已将此“杞人”列为新发现小行星命名候选人之一。
平王十八年,秦国开始专设史官纪事。二十二年,楚惠王出兵北伐,陈闵公被杀。陈乃妫姓古国,开国君主胡满,帝舜后代,周武王灭商后所封,建都宛丘。楚惠王既杀陈公,便将陈地划为楚国郡县,至此陈国宣告灭亡,国祚三百余年。二十五年,晋文侯姬仇卒,子姬昭侯伯即位。晋昭侯封叔父姬成师于曲沃,人称曲沃桓叔。由于桓叔善政,曲沃又是晋国大邑,地理环境优越,故此很快成为晋国政治经济中心,超过晋都翼城。由此便说曲沃桓叔,以明晋国称霸之前百年历程。桓叔名成师,晋穆侯之子,母姜氏乃是齐国之女。穆侯七年,晋攻条戎,兵败而归,史称条戎之战。适逢姜氏为晋穆侯生下长子,晋穆侯便为此子取名为仇,继又立为太子,以示不忘条戎战败之耻。三年之后,晋穆侯攻打北戎,战于千亩,晋军大获全胜。恰逢姜氏又生次子,晋穆侯因为此战得胜,于是给次子取名为成师。晋国大夫师服闻此,便作预言道:“君王为子取名,何其怪耶!太子名仇,怀恨之意;次子谓成师,成就大业之意也。虽名号自取,然事有其规,今嫡庶名反,晋国能不乱乎?”
至晋穆侯去世,弟殇叔夺侄之位自立,史称晋殇叔。太子仇出国逃亡,四年后率领徒众袭击殇叔,夺取君位,是为晋文侯。文侯在位三十五年去世,子姬伯继位,是为晋昭侯,便将叔父成师封于曲沃,以晋靖侯孙栾宾辅佐。桓叔经营曲沃,规模大于晋国都翼城,违背周制。大夫师服便又劝谏晋昭侯道:“臣闻立国之本,尊卑有序,上下有别。今桓叔国都越制,君臣本末倒置,曲沃日后必为祸害,大王宜预为之备也。”但晋昭侯不听。
桓叔受封曲沃之时,已经五十八岁。因有德行才能,在国人中威望很高,故多有志之士纷纷投奔。曲沃地理优越,再加桓叔苦心经营,由此实力很快超过晋都翼城。曲沃桓叔于是欲望大炽,渐渐萌生篡夺亲侄晋昭侯政权之念。面对曲沃势力扩张,师服再上奏章劝谏,晋昭侯又不听,更不采取措施制止。晋昭侯七年,大臣潘父弑杀昭侯,欲迎立曲沃桓叔。晋国卿士大夫怒而起兵御敌,桓叔兵败,只好退回曲沃。晋国人立晋昭侯子姬平为国君,是为晋孝侯,并且诛杀叛党潘父。至此翼城与曲沃对立为仇,晋国实际已是两个政权并立。
晋孝侯八年,曲沃桓叔去世,终年七十二岁,其子姬鳝继位,史称曲沃庄伯。庄伯死后,子曲沃武公继位。在曲沃庄伯、武公数次攻伐之下,先后杀死晋昭侯、晋孝侯、晋哀侯、晋小子侯、晋侯缗五主,并驱逐晋鄂侯。至晋侯缗二十七年,亦即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终于消灭晋国公室,并得到周天子认可。至此晋国分裂已达六十七年之久,小宗桓庄之族终于打败大宗,取代晋文侯一脉,夺得晋国正统地位。且又始以大国面目,重现春秋时期历史舞台。正是:成者王侯败者贼,历史何有是与非!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