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回 百家鸣详说十二子 孔丘怒命斩齐双优
诗云:盟坛失计听黎弥,臣谏君从两得之。不惜三田称谢过,显名千古播华夷!开场诗道罢,书接前文。且说齐国临淄稷下学宫,是乃创建于田桓公田午,发展于齐威王;兴于齐宣王,衰于齐悯王,中兴于齐襄王,亡于齐王建,大约存在一百五十年之久。稷下先生与各派著名学者,皆都曾在学宫传道、授业、解惑,为春秋战国诸侯培养出众多人才。赵国人荀子名况,十五岁就到此学习,后为稷下学术大师。孟子两次入齐,讲学长达三十年,被授予上卿。据《史记》记载,齐宣王时稷下学宫求学者多达数千人,其中不乏有成就者。
当时学宫中毕业学子,便称为士。士子可自由应聘于诸侯之国,并不用非要尽忠于某国之君,合则留不合则去,择木而梧,成为常态。商鞅不用于魏而重用于秦,邹衍为燕昭王之师,又回谡下学宫,并为齐出使赵国,皆都不受非议。又如吴起,曾在鲁、魏、楚等国为官,每遭诬陷,便另投明主,亦不被视为卖国之贼。由此便说诸子十二家,以飨列公:
诸子百家,首推为儒。乃以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仁义,提倡忠恕及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为主者是为孟子之儒、荀子之儒。孔子教学,整理《诗》、《书》、《礼》、《易》、《乐》五种典籍为教本,连同《春秋》,便被后人称为“六经”。《乐》经后来亡佚,现存诗、书、礼、易、春秋,便被称为五经。战国中期,孟子成为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嫡孙子思弟子,称为亚圣。又兼荀况主张仁义,以德服人,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成为诸子百家中之蔚然大宗。
次为道家,又称“道德家”者。乃以老子为师,以道学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本源,构成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怀柔,以柔克刚,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则有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黄老学派,计四大派系。道家经典是为《老子》,又名《道德经》,是由战国时期道家学徒整理而成。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乃是宋国人庄子,名周,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曾为宋国漆园吏,后厌恶官职,终身不仕。与其门人编成《庄子》一书,又名《逍遥游》,后与《道德经》齐名,亦为道家经典。庄子认为,水行乘船,陆行乘车,要顺其自然。批评孔子妄图恢复周制,说其便如陆地推船,劳而无功。
其三为墨家,创派祖师是为宋国人墨翟。以“兼相爱,交相利”为理论基础,提倡视人如己,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交相利;主张尚贤、尚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主张,强调靠自身强力从事。墨家有严密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汤蹈火,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亦有行业分工,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钜子。组织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复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研究,是谓墨家后学,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时期游侠。墨家主张与儒家针锋相对,反对世卿世禄制度,主张尚贤,打破等级观念,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墨翟弟子根据受课笔记编撰而成《墨子》一书,是为墨家经典,思想代表平民愿望。
其四为法家,管仲、子产是为法家先驱。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为法家。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法家学派,是为多祖师派别。至战国末期,荀子弟子韩非综合商鞅之法、慎到之势、申不害之术,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法家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统治百姓;思想方面,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建立大一统王朝,提供理论根据及行动方略。《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经典,是为《商君书》及《韩非子》。
其五为兵家,创派鼻祖便是春秋晚期杰出军事家孙武。兵家更无政治及经济思想学说,只论用兵之道及克敌制胜之法,代表人物便是孙武及其同宗后人孙膑,门派经典乃是二人分别所著《孙子兵法》及《孙膑兵法》。经考证,《孙子兵法》是为世界最早兵书,至今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很多西方军事学校都将其列为必修教材。孙膑继承发扬兵家军事思想,反对空谈仁义,提出“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学说观点,主张事备而后动,则战无不胜。
其六为名家,萌芽于春秋末期,郑国大夫邓析是为创派先驱,宋人惠施为其掌门代表。名家内部分裂为多派,并无共同主张,研究对象相同,而各说差异很大。名家各派,主要有“合同异”派与“离坚白”派。所谓合同异者,即认为万物之同、异都是相对而论,皆可合其同异,而一体视之。所谓离坚白者,即以石头为例,人若以目视之,只能觉其白,而不觉其坚;用手触之,则只能觉其坚,而不觉其白。因此坚与白虽存于一体,但却是分离且彼此孤立,并不统属者。合同异派强调事物统一性,离坚白派则强调事物差异性。后期墨家对二者片面性进行纠正,提出“坚白相盈”观点,儒家掌门荀子亦强调“制名以指实”。
名家合同异派掌门惠施,提出“历物十事”之说,即所谓:“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连环可解也。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离坚白派掌门乃赵国人公孙龙,则提出“白马非马、坚白石二”等诡辩命题。
其七为阴阳家,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解释世间万物得名。此派当源于上古太史阶层,创派掌门乃为齐国人邹衍。阴阳概念,最早见于《易经》;五行概念,最早见于《尚书》。但两种观念之产生,可追溯到更久远年代。到春秋末期,阴阳与五行渐渐合流,形成一种全新观念模式,以“阴阳消息,五行转移”为理论基础,是谓阴阳家之宇宙观。邹衍综合阴阳及五行二者,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更创“五德终始说”,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规律,为大一统王朝建立提供理论根据。《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
其八为纵横家,即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者,后世亦称谋士。战国时期,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鬼谷子门人苏秦力主合纵以拒秦,其师弟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便由此得名。纵横家皆都出于鬼谷门,其门徒活动,对于天下政治军事格局变化者有重要影响。据《汉书·艺文志》载,纵横家曾留不少著作,有十六家百七篇之多,可惜皆都佚失,未能传至今日。现存《鬼谷子》一书,疑为后人伪作。张仪、苏秦之后,齐国又出一位著名纵横家鲁仲连,曾操纵和六国以抗秦,最终失败。
其九杂家,综合学派,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以兼儒墨,并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杂家著作以《吕氏春秋》、《淮南子》为代表,分别为秦相吕不韦与汉淮南王刘安招集门客所著,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但略嫌庞杂。后有唐代蜀人赵蕤著有《反经》,综述杂家学说,集其大成。杂家虽只集合众派诸子之说,兼收并蓄百家之言,然而通过采集各家言论,贯彻其政治意图与学术主张,故也可称一家。并无创派祖师,代表人物是为吕不韦。
其十农家,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官吏。以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列于民生首位。农家分为两派,一派只言种树之事;另一派通过农业关涉政治。《汉书·艺文志》将农家列为九流之一,并称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孔子曰“所重民食”,乃是农家特点,尊神农氏为开派祖师。农家学派掌门是为楚国随人许行,主张推行耕战政策,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研究农业生产问题。农家并无代表著述,其学派思想散见于《管子》、《吕氏春秋》、《荀子》。滕文公时,许行率门徒自楚抵滕国,向滕文公请地耕种,经营效果甚好。大儒陈良之徒陈相及弟陈辛闻讯,自宋至滕,拜许行为师,弃儒学农。
其十一小说家,是先秦与西汉杂记民间古事学派,先秦九流十家之一。《汉书·艺文志》曰:“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意即小说家以记录民间街谈巷语为业,并呈报上级诸侯贵族,以作施政参考。小说家虽然自成一家,但被视为不入流者,西汉时刘歆列九流十家,惟小说家不在九流之列,影响甚小。然而小说家反映古代平民思想侧面,却是其它九流学派无法所能代替者,故有九流十家之说。
其十二方技家,以医学为理论基础,但研究范围远不止于医学,亦包括后世之医家与方士。更有房中、神仙二家,后世多归入道家门派。方技家甚至还由治身延及治国,《艺文志》指出其有“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特点。后世方技一词,则泛指医、卜、星、相之术。方技家代表人物,远古有岐伯、俞拊,春秋时有扁鹊、秦和,汉初有仓公,其中以扁鹊最为知名,写出《难经》。本派其他著述,《汉书·艺文志》录有“方技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今大多亡佚。只有《黄帝内经》流传下来,分为《素问》、《灵枢》二书。
通过百家争鸣,各家之间互相辩驳,又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基本形成,为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贡献甚巨。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思想解放运动,亦乃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重要里程碑,奠定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基础。古代写书不易,读书也不易,知识与思想传授,往往局限于同一门派师弟之间,老师必须开门授徒,才能传播主张。因此古人最重师说家法,授受源流。只要学生言不足以名家,尚未另辟师说,自立门派,则言必称师,述而不作。先秦诸子之书,皆本门弟子或子孙撰订,不必手著。
秦始皇焚书坑儒,颁行《挟书律》,汉因秦则。故秦朝至汉初,墓葬出土简帛文献,范围仅限于医药、卜筮、法令之类。汉惠帝四年废除《挟书律》,士人方得捡拾焚烬,挖掘私藏,整理前代遗留书籍。汉武帝以后,儒家地位上升为封建统治思想,百家争鸣时代便即结束,诸子走向衰微。据《汉书·艺文志》所存目录,先秦至西汉典籍六百余家,近一万三千篇。而至今存世者,连同残缺疑伪在内,也不过九十余家。则先秦古籍保存至今者,不到其原有总量百分之一。散佚之书、脱佚之文、战乱水火、人为禁绝者,可谓华夏文化劫难。
公元前500年,当中国进入百家争鸣时代之际,世界文明史亦进入风云变革时代,宛似波涛汹涌,并无一处平静。是年雅典和埃雷特里亚发生米利都人起义,反对波斯统治,得到小亚细亚诸城邦支持,成为希波战争起因。古希腊文明此时空前繁荣,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为代表之古希腊哲学体系形成,《伊索寓言》也写成于此时。民主与法律原则在欧洲确立,苏格拉底就是被雅典公民投票判处死刑,被历史学家称之为“多数人的暴政”。此时佛教已在印度半岛创立,但孔雀王朝昙花一现。第一波斯帝国在伊朗半岛崛起,并急剧对外扩张,向东占领印度,西南灭掉古埃及及古巴比伦,向西与希腊多次争战,最终失败。此时意大利半岛被埃特鲁斯坎人统治,形成埃特鲁尼亚文化,成为罗马文化基础。
埃特鲁尼亚美术作品中,雕塑艺术水平最为突出,青铜雕像《母狼》是其中最著名作品,取材于罗马建城传说。特洛伊战争结束后,王子逃到意大利半岛,建立阿尔巴城,世代相传。至努米托耳国王时,被其弟阿木留斯推翻,儿子被杀。但其女儿为战神所爱,生下双胞胎罗穆路、瑞穆斯。却被阿木留斯得知,放入篮子丢入台伯河。这对孪生兄弟后被一只母狼收留抚养,长大以后杀死阿木留斯,救出外祖父努米托耳国王,并创建新城。城市建成之日,罗穆路以为城无二主,便杀死兄弟瑞穆斯,以己名命名这座城市,唤做罗马。
公元前498年,是为鲁定公十二年,孔子五十四岁,终为鲁国司寇,身列朝班。鲁桓公后裔孟孙封于成邑,叔孙封于郈邑,季孙封于费邑,交相把持国政,号称三桓。然其虽曰把持国政,私邑却为家臣邑宰盘据,复又侵凌三桓。孔子乃进言国君道:“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古之制也。今三家过制,请皆损之。”鲁定公纳之,三桓亦皆同意。
因有三桓大力支持,故此郈邑城墙被顺利拆毁。然而季桓子家臣公山不狃盘据费邑,倚仗兵强城高,向来不听家主之命,并连国君亦不放入眼中。闻说定公欲令孔丘拆毁三都城墙,且郈邑已隳,不由大怒,乃增费邑防备,以御公室之兵。孔子弟子仲由字子路,时为季氏宰臣,奉师父及家主之命,带兵来毁费邑,公山不狃率家兵据险以抗。又使叔孙辄分兵一半,带领费人直捣都城曲阜。鲁定公不曾防备,见费人攻至,仓皇逃到季孙氏家中躲藏。大司寇孔丘却是沉着冷静,仗轻车长戟,率兵反击。那孔丘非但学识过人,兼受父祖遗传,勇冠三军,只三合便击败费人。公山不狃只得保护叔孙辄逃往齐国,费邑城墙终被拆毁。
子路拆毁费邑,复来毁隳成邑。孟孙氏家臣公敛处父亦效公山不狃,率兵据城抵抗。子路来报师父,孔子请孟孙氏出面协调。未料孟孙却已看出,孔子是以抑制家臣为名,其实推行增强公室,抑损三卿之实。于是便又反悔,一边托病不出,一边暗中支持公敛处父,对抗子路之兵。孔子见此,因长叹道:“我虽能制三桓,然国君在其手中,未免投鼠忌器,不能恣意为之也。”由此毁隳三都之策,只因孟孙抵制,功败垂成。便在此间,发生一件公案,便是孔子诛杀少正卯,称两观之诛。说其为“公案”者,是因当时古籍对此事记录颇有出入,且后世史家亦都众论不一也。记录此事较早者,乃是《荀子·宥坐》篇。其全文记曰:
孔子为鲁国摄政之相,只坐朝理政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子贡进问曰:“夫少正卯者,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便即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汝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其所居之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桀雄,不可不诛也。是以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正,周公诛管叔,太公诛华仕,管仲诛付里乙,子产诛邓析史付。此七子者,皆异世同心,不可不诛也。诗曰: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斯足忧也。”
此段文字后为诸多史籍转载,便成铁案。更有增加孔子非但杀少正卯,且陈其尸于朝者。而宋朝大儒朱熹所作《晦庵集》却道:“若少正卯之事,则予尝窃疑之。盖《论语》所不载,子思、孟子所不言,虽以《左氏春秋》内外传之诬且驳,而犹不道也。乃独荀况言之,是必齐鲁陋儒,愤圣人之失职,故为此说以夸其权耳。”则据朱熹认为,孔子并未杀少正卯,理由有三。其一,诸子百家著作中寓言居多,不足为信。成书早于《荀子》之《论语》、《孟子》等都没提到此事,且《左传》、《国语》往往对孔子有所诬罔,也不提此事,可见孔子诛杀少正卯之事是属虚妄。其二,孔子代行宰相职务才七天,便以大夫身份杀掉另一大夫,不合乎常理。其三,孔子提倡仁,坚决反对轻易杀人。当鲁大夫提出“杀无道以就有道”想法之时,孔子便曾经明确表示反对。杀少正卯一事,亦与孔子一贯思想不合。
列位看官!若论此公案,说话人遵从朱子之言。杜撰此故事者,我谓应属文人相轻,以小人之心以度圣人之腹。少正卯此人,除《荀子》记其被杀一事外,更无其他行为及史实,以佐证此人曾于史上存在。难道其人出场,便只为被孔子所杀乎?对此事又有民间传说,则近乎于滑稽,更不能自圆其说。此谓与孔子同时代者,有读书人名卯,官至鲁国少正,故称少正卯。其能言善辩,是鲁国著名人物,被称为闻人。少正卯且与孔丘同行,开办私学,招收学生,宣传法家思想。少正卯地位高于孔子,且教学方法灵活,引有入胜,故此招生规模远远大于孔子。乃至孔子许多学生,也偷偷跑去听少正卯授课,孔子之门人三盈三虚。
据传孔门弟子之中,除颜回没有去听少正卯授业,其余弟子都曾被其讲学吸引,多次离开孔子之门。同行相争,孔子败北,因此忌恨于心。鲁定公十四年,孔丘任鲁国大司寇,同时兼摄相事。司寇是为国家最高裁判者,行使司法,故此孔子大权在握,第八日便杀仇敌少正卯于两观中之东观,并暴尸三日。杀人所用借口,竟是“乱政”。孔子向以仁义为本,且屈己以师事老子、师旷,何以不容少正卯?子贡之问,孔子“五罪”之答,皆甚牵强。
孔子之能,其实亦非少正卯所能比者,更不用说将其门人弟子都争走听课。便说辨识羵羊及萍实之事,可见孔子博学,非常人之所能及。话说季桓子曾召孔子,与语竟日,如在江海之中,莫窥其际。忽有人自费邑而至,报与家主道:“我等于国中穿井,掘得土缶,内中有物似狗,不知何类,故来报与主公。”孔子闻而言道:“丘闻山之怪曰夔魍魉,水之怪曰龙罔象,土之怪曰羵羊。今得此物于土中,其为羊必矣,并非狗也!”季桓子问道:“依先生之见,羵羊是何形状?”孔子答道:“非雌非雄,徒有其形。”费人大惊道:“先生真乃神人也,其物果似羊非狗,且不成雌雄者。”季子叹道:“仲尼之学,人不可及。”
又据说楚昭王渡江之时,在水上捕得一物,其大如斗,赤红如日,剖而尝之,其甜如蜜,未知何物。因闻鲁国孔丘博闻,乃亲修书信,使人往曲阜致币于孔子,询以渡江所得之物。孔子观其书中所述,遂即刻回答使者道:“此物是名萍实,可剖而食之也!”使者惊问:“夫子何以知之?”孔子答道:“萍者,浮泛不根之物,乃结而成实,虽千百年不易得也。此乃楚国散而复聚,衰而复兴之兆,可喜可贺!”使者归告其主,楚昭王叹服不已。
且说阳货去鲁逃齐,以欢阳之田献于齐侯,欲借兵伐鲁。齐大夫鲍国私谓齐景公道:“鲁定公重用孔仲尼为相,国中大治。孔子之父叔梁纥乃万人之敌,号称鲁国三虎之一,当年曾力托偪阳国千斤闸门,谁人不知?孔丘文武兼备,非但见识广博,人所不及,武功亦不下于其父也。主公不如执阳虎而归其田,以结孔某,齐鲁和好如初。”齐景公信以为然,欲擒阳货以献孔子,却被阳货闻知,连夜乘车逃奔宋国。宋公爱惜阳货之勇,遂纳其降,并使居于匡邑。阳货却又旧病复发,虐待匡人,匡人欲谋杀之。于是只得复奔晋国,被晋卿赵鞅收留,命为家臣。《论语》中专有《阳货》一篇,故其人名留青史,亦可谓异数,按下不提。
齐景公既驱阳货,乃使人致书鲁定公,约为夹谷山乘车之会,以通两国之好。鲁定公得书,即召三家商议。孟孙无忌建议不可轻往,季孙斯力主要去,定公即召孔子保驾前往,并以相礼之事属之。孔子奏道:“请具左右司马,以防不虞!”定公从之,乃使大夫申句须为右司马,乐颀为左司马,大夫兹无还为主将,各率兵车百乘从行,离会所十里下寨。既至夹谷,齐景公幕于坛右,鲁侯幕于坛左,齐国兵卫甚盛,鲁国申句须、乐颀紧随孔子。
齐大夫黎弥以善谋称,乃私奏景公道:“齐、鲁为仇,非止一日。臣观孔丘,知礼而无勇,不习战伐,主公不如趁明日会礼,使莱夷假做乐工,拿住鲁侯,逼其请成可也。”景公信以为然,便命黎弥暗约莱兵行事。次早两君集于坛下,揖让而登,齐以晏婴为相,与孔子各从其主,登坛交拜,互致玉帛酬献之礼。齐景公道:“寡人有四方之乐,愿与鲁君共赏。”遂令莱人上前。莱夷三百人,杂执旍旄、羽袚、矛戟、剑楯,口中呼哨,蜂拥而至。孔子趋立于景公之前,举袂言道:“齐鲁皆乃礼仪之邦,安用夷狄之乐,请命去之!”晏子不知黎弥之计,亦正色奏道:“孔相所言,乃正礼也,请主公止其夷狄之乐!”景公大惭,急麾莱夷退下。黎弥见莱夷被齐侯打发下台,知道挟持鲁国君臣之计不成,乃生二计,召本国优人吩咐:“汝等上台奏乐,可歌《敝笱》之诗。”齐优闻命,遂登台献《敝笱》之诗道:
敝笱在梁,其鱼鲂鳏。齐子归止,其从如云。
敝笱在梁,其鱼鲂鱮。齐子归止,其从如雨。
敝笱在梁,其鱼唯唯。齐子归止,其从如水。
鲁定公及孔子闻之,齐都色变。原来此诗大有来历,乃叙述当年文姜与其兄淫乱故事,羞辱鲁国至甚。孔子按剑张目道:“匹夫敢戏诸侯,其罪当死。申句须、乐颀何在?”二将在台下卫护,闻言一左一右,飞步上坛,于齐优男女二队中,各执领班一人,当下斩首,余人惊走。正是:休道文圣脾气软,怒发齐侯亦胆寒!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当时学宫中毕业学子,便称为士。士子可自由应聘于诸侯之国,并不用非要尽忠于某国之君,合则留不合则去,择木而梧,成为常态。商鞅不用于魏而重用于秦,邹衍为燕昭王之师,又回谡下学宫,并为齐出使赵国,皆都不受非议。又如吴起,曾在鲁、魏、楚等国为官,每遭诬陷,便另投明主,亦不被视为卖国之贼。由此便说诸子十二家,以飨列公:
诸子百家,首推为儒。乃以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仁义,提倡忠恕及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为主者是为孟子之儒、荀子之儒。孔子教学,整理《诗》、《书》、《礼》、《易》、《乐》五种典籍为教本,连同《春秋》,便被后人称为“六经”。《乐》经后来亡佚,现存诗、书、礼、易、春秋,便被称为五经。战国中期,孟子成为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嫡孙子思弟子,称为亚圣。又兼荀况主张仁义,以德服人,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成为诸子百家中之蔚然大宗。
次为道家,又称“道德家”者。乃以老子为师,以道学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本源,构成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怀柔,以柔克刚,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则有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黄老学派,计四大派系。道家经典是为《老子》,又名《道德经》,是由战国时期道家学徒整理而成。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乃是宋国人庄子,名周,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曾为宋国漆园吏,后厌恶官职,终身不仕。与其门人编成《庄子》一书,又名《逍遥游》,后与《道德经》齐名,亦为道家经典。庄子认为,水行乘船,陆行乘车,要顺其自然。批评孔子妄图恢复周制,说其便如陆地推船,劳而无功。
其三为墨家,创派祖师是为宋国人墨翟。以“兼相爱,交相利”为理论基础,提倡视人如己,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交相利;主张尚贤、尚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主张,强调靠自身强力从事。墨家有严密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汤蹈火,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亦有行业分工,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钜子。组织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复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研究,是谓墨家后学,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时期游侠。墨家主张与儒家针锋相对,反对世卿世禄制度,主张尚贤,打破等级观念,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墨翟弟子根据受课笔记编撰而成《墨子》一书,是为墨家经典,思想代表平民愿望。
其四为法家,管仲、子产是为法家先驱。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为法家。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法家学派,是为多祖师派别。至战国末期,荀子弟子韩非综合商鞅之法、慎到之势、申不害之术,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法家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统治百姓;思想方面,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建立大一统王朝,提供理论根据及行动方略。《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经典,是为《商君书》及《韩非子》。
其五为兵家,创派鼻祖便是春秋晚期杰出军事家孙武。兵家更无政治及经济思想学说,只论用兵之道及克敌制胜之法,代表人物便是孙武及其同宗后人孙膑,门派经典乃是二人分别所著《孙子兵法》及《孙膑兵法》。经考证,《孙子兵法》是为世界最早兵书,至今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很多西方军事学校都将其列为必修教材。孙膑继承发扬兵家军事思想,反对空谈仁义,提出“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学说观点,主张事备而后动,则战无不胜。
其六为名家,萌芽于春秋末期,郑国大夫邓析是为创派先驱,宋人惠施为其掌门代表。名家内部分裂为多派,并无共同主张,研究对象相同,而各说差异很大。名家各派,主要有“合同异”派与“离坚白”派。所谓合同异者,即认为万物之同、异都是相对而论,皆可合其同异,而一体视之。所谓离坚白者,即以石头为例,人若以目视之,只能觉其白,而不觉其坚;用手触之,则只能觉其坚,而不觉其白。因此坚与白虽存于一体,但却是分离且彼此孤立,并不统属者。合同异派强调事物统一性,离坚白派则强调事物差异性。后期墨家对二者片面性进行纠正,提出“坚白相盈”观点,儒家掌门荀子亦强调“制名以指实”。
名家合同异派掌门惠施,提出“历物十事”之说,即所谓:“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连环可解也。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离坚白派掌门乃赵国人公孙龙,则提出“白马非马、坚白石二”等诡辩命题。
其七为阴阳家,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解释世间万物得名。此派当源于上古太史阶层,创派掌门乃为齐国人邹衍。阴阳概念,最早见于《易经》;五行概念,最早见于《尚书》。但两种观念之产生,可追溯到更久远年代。到春秋末期,阴阳与五行渐渐合流,形成一种全新观念模式,以“阴阳消息,五行转移”为理论基础,是谓阴阳家之宇宙观。邹衍综合阴阳及五行二者,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更创“五德终始说”,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规律,为大一统王朝建立提供理论根据。《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
其八为纵横家,即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者,后世亦称谋士。战国时期,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鬼谷子门人苏秦力主合纵以拒秦,其师弟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便由此得名。纵横家皆都出于鬼谷门,其门徒活动,对于天下政治军事格局变化者有重要影响。据《汉书·艺文志》载,纵横家曾留不少著作,有十六家百七篇之多,可惜皆都佚失,未能传至今日。现存《鬼谷子》一书,疑为后人伪作。张仪、苏秦之后,齐国又出一位著名纵横家鲁仲连,曾操纵和六国以抗秦,最终失败。
其九杂家,综合学派,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以兼儒墨,并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杂家著作以《吕氏春秋》、《淮南子》为代表,分别为秦相吕不韦与汉淮南王刘安招集门客所著,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但略嫌庞杂。后有唐代蜀人赵蕤著有《反经》,综述杂家学说,集其大成。杂家虽只集合众派诸子之说,兼收并蓄百家之言,然而通过采集各家言论,贯彻其政治意图与学术主张,故也可称一家。并无创派祖师,代表人物是为吕不韦。
其十农家,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官吏。以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列于民生首位。农家分为两派,一派只言种树之事;另一派通过农业关涉政治。《汉书·艺文志》将农家列为九流之一,并称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孔子曰“所重民食”,乃是农家特点,尊神农氏为开派祖师。农家学派掌门是为楚国随人许行,主张推行耕战政策,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研究农业生产问题。农家并无代表著述,其学派思想散见于《管子》、《吕氏春秋》、《荀子》。滕文公时,许行率门徒自楚抵滕国,向滕文公请地耕种,经营效果甚好。大儒陈良之徒陈相及弟陈辛闻讯,自宋至滕,拜许行为师,弃儒学农。
其十一小说家,是先秦与西汉杂记民间古事学派,先秦九流十家之一。《汉书·艺文志》曰:“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意即小说家以记录民间街谈巷语为业,并呈报上级诸侯贵族,以作施政参考。小说家虽然自成一家,但被视为不入流者,西汉时刘歆列九流十家,惟小说家不在九流之列,影响甚小。然而小说家反映古代平民思想侧面,却是其它九流学派无法所能代替者,故有九流十家之说。
其十二方技家,以医学为理论基础,但研究范围远不止于医学,亦包括后世之医家与方士。更有房中、神仙二家,后世多归入道家门派。方技家甚至还由治身延及治国,《艺文志》指出其有“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特点。后世方技一词,则泛指医、卜、星、相之术。方技家代表人物,远古有岐伯、俞拊,春秋时有扁鹊、秦和,汉初有仓公,其中以扁鹊最为知名,写出《难经》。本派其他著述,《汉书·艺文志》录有“方技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今大多亡佚。只有《黄帝内经》流传下来,分为《素问》、《灵枢》二书。
通过百家争鸣,各家之间互相辩驳,又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基本形成,为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贡献甚巨。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思想解放运动,亦乃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重要里程碑,奠定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基础。古代写书不易,读书也不易,知识与思想传授,往往局限于同一门派师弟之间,老师必须开门授徒,才能传播主张。因此古人最重师说家法,授受源流。只要学生言不足以名家,尚未另辟师说,自立门派,则言必称师,述而不作。先秦诸子之书,皆本门弟子或子孙撰订,不必手著。
秦始皇焚书坑儒,颁行《挟书律》,汉因秦则。故秦朝至汉初,墓葬出土简帛文献,范围仅限于医药、卜筮、法令之类。汉惠帝四年废除《挟书律》,士人方得捡拾焚烬,挖掘私藏,整理前代遗留书籍。汉武帝以后,儒家地位上升为封建统治思想,百家争鸣时代便即结束,诸子走向衰微。据《汉书·艺文志》所存目录,先秦至西汉典籍六百余家,近一万三千篇。而至今存世者,连同残缺疑伪在内,也不过九十余家。则先秦古籍保存至今者,不到其原有总量百分之一。散佚之书、脱佚之文、战乱水火、人为禁绝者,可谓华夏文化劫难。
公元前500年,当中国进入百家争鸣时代之际,世界文明史亦进入风云变革时代,宛似波涛汹涌,并无一处平静。是年雅典和埃雷特里亚发生米利都人起义,反对波斯统治,得到小亚细亚诸城邦支持,成为希波战争起因。古希腊文明此时空前繁荣,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为代表之古希腊哲学体系形成,《伊索寓言》也写成于此时。民主与法律原则在欧洲确立,苏格拉底就是被雅典公民投票判处死刑,被历史学家称之为“多数人的暴政”。此时佛教已在印度半岛创立,但孔雀王朝昙花一现。第一波斯帝国在伊朗半岛崛起,并急剧对外扩张,向东占领印度,西南灭掉古埃及及古巴比伦,向西与希腊多次争战,最终失败。此时意大利半岛被埃特鲁斯坎人统治,形成埃特鲁尼亚文化,成为罗马文化基础。
埃特鲁尼亚美术作品中,雕塑艺术水平最为突出,青铜雕像《母狼》是其中最著名作品,取材于罗马建城传说。特洛伊战争结束后,王子逃到意大利半岛,建立阿尔巴城,世代相传。至努米托耳国王时,被其弟阿木留斯推翻,儿子被杀。但其女儿为战神所爱,生下双胞胎罗穆路、瑞穆斯。却被阿木留斯得知,放入篮子丢入台伯河。这对孪生兄弟后被一只母狼收留抚养,长大以后杀死阿木留斯,救出外祖父努米托耳国王,并创建新城。城市建成之日,罗穆路以为城无二主,便杀死兄弟瑞穆斯,以己名命名这座城市,唤做罗马。
公元前498年,是为鲁定公十二年,孔子五十四岁,终为鲁国司寇,身列朝班。鲁桓公后裔孟孙封于成邑,叔孙封于郈邑,季孙封于费邑,交相把持国政,号称三桓。然其虽曰把持国政,私邑却为家臣邑宰盘据,复又侵凌三桓。孔子乃进言国君道:“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古之制也。今三家过制,请皆损之。”鲁定公纳之,三桓亦皆同意。
因有三桓大力支持,故此郈邑城墙被顺利拆毁。然而季桓子家臣公山不狃盘据费邑,倚仗兵强城高,向来不听家主之命,并连国君亦不放入眼中。闻说定公欲令孔丘拆毁三都城墙,且郈邑已隳,不由大怒,乃增费邑防备,以御公室之兵。孔子弟子仲由字子路,时为季氏宰臣,奉师父及家主之命,带兵来毁费邑,公山不狃率家兵据险以抗。又使叔孙辄分兵一半,带领费人直捣都城曲阜。鲁定公不曾防备,见费人攻至,仓皇逃到季孙氏家中躲藏。大司寇孔丘却是沉着冷静,仗轻车长戟,率兵反击。那孔丘非但学识过人,兼受父祖遗传,勇冠三军,只三合便击败费人。公山不狃只得保护叔孙辄逃往齐国,费邑城墙终被拆毁。
子路拆毁费邑,复来毁隳成邑。孟孙氏家臣公敛处父亦效公山不狃,率兵据城抵抗。子路来报师父,孔子请孟孙氏出面协调。未料孟孙却已看出,孔子是以抑制家臣为名,其实推行增强公室,抑损三卿之实。于是便又反悔,一边托病不出,一边暗中支持公敛处父,对抗子路之兵。孔子见此,因长叹道:“我虽能制三桓,然国君在其手中,未免投鼠忌器,不能恣意为之也。”由此毁隳三都之策,只因孟孙抵制,功败垂成。便在此间,发生一件公案,便是孔子诛杀少正卯,称两观之诛。说其为“公案”者,是因当时古籍对此事记录颇有出入,且后世史家亦都众论不一也。记录此事较早者,乃是《荀子·宥坐》篇。其全文记曰:
孔子为鲁国摄政之相,只坐朝理政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子贡进问曰:“夫少正卯者,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便即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汝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其所居之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桀雄,不可不诛也。是以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正,周公诛管叔,太公诛华仕,管仲诛付里乙,子产诛邓析史付。此七子者,皆异世同心,不可不诛也。诗曰: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斯足忧也。”
此段文字后为诸多史籍转载,便成铁案。更有增加孔子非但杀少正卯,且陈其尸于朝者。而宋朝大儒朱熹所作《晦庵集》却道:“若少正卯之事,则予尝窃疑之。盖《论语》所不载,子思、孟子所不言,虽以《左氏春秋》内外传之诬且驳,而犹不道也。乃独荀况言之,是必齐鲁陋儒,愤圣人之失职,故为此说以夸其权耳。”则据朱熹认为,孔子并未杀少正卯,理由有三。其一,诸子百家著作中寓言居多,不足为信。成书早于《荀子》之《论语》、《孟子》等都没提到此事,且《左传》、《国语》往往对孔子有所诬罔,也不提此事,可见孔子诛杀少正卯之事是属虚妄。其二,孔子代行宰相职务才七天,便以大夫身份杀掉另一大夫,不合乎常理。其三,孔子提倡仁,坚决反对轻易杀人。当鲁大夫提出“杀无道以就有道”想法之时,孔子便曾经明确表示反对。杀少正卯一事,亦与孔子一贯思想不合。
列位看官!若论此公案,说话人遵从朱子之言。杜撰此故事者,我谓应属文人相轻,以小人之心以度圣人之腹。少正卯此人,除《荀子》记其被杀一事外,更无其他行为及史实,以佐证此人曾于史上存在。难道其人出场,便只为被孔子所杀乎?对此事又有民间传说,则近乎于滑稽,更不能自圆其说。此谓与孔子同时代者,有读书人名卯,官至鲁国少正,故称少正卯。其能言善辩,是鲁国著名人物,被称为闻人。少正卯且与孔丘同行,开办私学,招收学生,宣传法家思想。少正卯地位高于孔子,且教学方法灵活,引有入胜,故此招生规模远远大于孔子。乃至孔子许多学生,也偷偷跑去听少正卯授课,孔子之门人三盈三虚。
据传孔门弟子之中,除颜回没有去听少正卯授业,其余弟子都曾被其讲学吸引,多次离开孔子之门。同行相争,孔子败北,因此忌恨于心。鲁定公十四年,孔丘任鲁国大司寇,同时兼摄相事。司寇是为国家最高裁判者,行使司法,故此孔子大权在握,第八日便杀仇敌少正卯于两观中之东观,并暴尸三日。杀人所用借口,竟是“乱政”。孔子向以仁义为本,且屈己以师事老子、师旷,何以不容少正卯?子贡之问,孔子“五罪”之答,皆甚牵强。
孔子之能,其实亦非少正卯所能比者,更不用说将其门人弟子都争走听课。便说辨识羵羊及萍实之事,可见孔子博学,非常人之所能及。话说季桓子曾召孔子,与语竟日,如在江海之中,莫窥其际。忽有人自费邑而至,报与家主道:“我等于国中穿井,掘得土缶,内中有物似狗,不知何类,故来报与主公。”孔子闻而言道:“丘闻山之怪曰夔魍魉,水之怪曰龙罔象,土之怪曰羵羊。今得此物于土中,其为羊必矣,并非狗也!”季桓子问道:“依先生之见,羵羊是何形状?”孔子答道:“非雌非雄,徒有其形。”费人大惊道:“先生真乃神人也,其物果似羊非狗,且不成雌雄者。”季子叹道:“仲尼之学,人不可及。”
又据说楚昭王渡江之时,在水上捕得一物,其大如斗,赤红如日,剖而尝之,其甜如蜜,未知何物。因闻鲁国孔丘博闻,乃亲修书信,使人往曲阜致币于孔子,询以渡江所得之物。孔子观其书中所述,遂即刻回答使者道:“此物是名萍实,可剖而食之也!”使者惊问:“夫子何以知之?”孔子答道:“萍者,浮泛不根之物,乃结而成实,虽千百年不易得也。此乃楚国散而复聚,衰而复兴之兆,可喜可贺!”使者归告其主,楚昭王叹服不已。
且说阳货去鲁逃齐,以欢阳之田献于齐侯,欲借兵伐鲁。齐大夫鲍国私谓齐景公道:“鲁定公重用孔仲尼为相,国中大治。孔子之父叔梁纥乃万人之敌,号称鲁国三虎之一,当年曾力托偪阳国千斤闸门,谁人不知?孔丘文武兼备,非但见识广博,人所不及,武功亦不下于其父也。主公不如执阳虎而归其田,以结孔某,齐鲁和好如初。”齐景公信以为然,欲擒阳货以献孔子,却被阳货闻知,连夜乘车逃奔宋国。宋公爱惜阳货之勇,遂纳其降,并使居于匡邑。阳货却又旧病复发,虐待匡人,匡人欲谋杀之。于是只得复奔晋国,被晋卿赵鞅收留,命为家臣。《论语》中专有《阳货》一篇,故其人名留青史,亦可谓异数,按下不提。
齐景公既驱阳货,乃使人致书鲁定公,约为夹谷山乘车之会,以通两国之好。鲁定公得书,即召三家商议。孟孙无忌建议不可轻往,季孙斯力主要去,定公即召孔子保驾前往,并以相礼之事属之。孔子奏道:“请具左右司马,以防不虞!”定公从之,乃使大夫申句须为右司马,乐颀为左司马,大夫兹无还为主将,各率兵车百乘从行,离会所十里下寨。既至夹谷,齐景公幕于坛右,鲁侯幕于坛左,齐国兵卫甚盛,鲁国申句须、乐颀紧随孔子。
齐大夫黎弥以善谋称,乃私奏景公道:“齐、鲁为仇,非止一日。臣观孔丘,知礼而无勇,不习战伐,主公不如趁明日会礼,使莱夷假做乐工,拿住鲁侯,逼其请成可也。”景公信以为然,便命黎弥暗约莱兵行事。次早两君集于坛下,揖让而登,齐以晏婴为相,与孔子各从其主,登坛交拜,互致玉帛酬献之礼。齐景公道:“寡人有四方之乐,愿与鲁君共赏。”遂令莱人上前。莱夷三百人,杂执旍旄、羽袚、矛戟、剑楯,口中呼哨,蜂拥而至。孔子趋立于景公之前,举袂言道:“齐鲁皆乃礼仪之邦,安用夷狄之乐,请命去之!”晏子不知黎弥之计,亦正色奏道:“孔相所言,乃正礼也,请主公止其夷狄之乐!”景公大惭,急麾莱夷退下。黎弥见莱夷被齐侯打发下台,知道挟持鲁国君臣之计不成,乃生二计,召本国优人吩咐:“汝等上台奏乐,可歌《敝笱》之诗。”齐优闻命,遂登台献《敝笱》之诗道:
敝笱在梁,其鱼鲂鳏。齐子归止,其从如云。
敝笱在梁,其鱼鲂鱮。齐子归止,其从如雨。
敝笱在梁,其鱼唯唯。齐子归止,其从如水。
鲁定公及孔子闻之,齐都色变。原来此诗大有来历,乃叙述当年文姜与其兄淫乱故事,羞辱鲁国至甚。孔子按剑张目道:“匹夫敢戏诸侯,其罪当死。申句须、乐颀何在?”二将在台下卫护,闻言一左一右,飞步上坛,于齐优男女二队中,各执领班一人,当下斩首,余人惊走。正是:休道文圣脾气软,怒发齐侯亦胆寒!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