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僵局初现
“少爷,老爷在济县当县令与阜县当县令,似乎没有什么分别呀?”
李二昂着头,不明的问道。
“你错了,这两者之间的分别可大的去了。”
李苪背着他,在窗前琢磨道。
“不会吧,这阜县比济县也好不到哪去,毕竟济县毗邻甘州啊。”
“从地理位置上面来讲,确实没有较为明显的差别,但是从政治意义上来说,却犹如天堑。”
李二犹豫了,并没有立刻接话,谈及到政治,他也只有呵呵的笑了。
“虽然被贬谪,但是却是朝廷的旨意,刺史大人此番的做法无疑是对朝廷的不恭,不过显然他是考虑周到的,要不然也不会等到三个月后,才将父亲大人调任了。”
李二暗自揣摩自家少爷的话,依然不明。
“简单的点说,这三个月内刺史大人并没有闲着,往上面疏通,了解清楚父亲大人的由来之后,再将其调任,意思很明显了,上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默许,只能说明朝廷彻底的放弃父亲大人了,这就是深层的政治因素。”
李二顿悟了,没好气的说道:“少爷,你直接说上面默许了,这不就得了。”
李苪狠狠的瞪了他一眼,说道:“我这不是要解释清楚吗?”
“我看啊,你这是越说越糊涂。”
李二低声道,然后语气一转,激动的问道:“那我们什么时候去找老爷?”
“还是别想了吧,在这个节骨眼上,刺史大人是不会放人的了,再者我也有点小私心,权当是个交易吧。”
“少爷,是为了老爷吗?”
李二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
“两者都有吧,既是自己心中所想,也到刺史大人面前替父亲争取一些说话权,否则没有刺史大人这一层的平台,就算再怎么有才能,也只能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李二也想为老爷乃至李府做点什么,他陷入了沉思,关于团聚的问题,只字不提。
“少爷,那这个案件到这里为止,该从哪里着手呢?”
两人很快便进入状态,通过问题来找到解决的方案。
“表面上案件已经陷入了僵局,不论是六颗失落的头颅,还是阮近霖成迷的死亡地,以及最后两人的身份和本案关键人物的失踪,都是毫无头绪,但是我们抽丝剥茧就能发现问题,这个隐藏在迷雾中最后的身影就是我们要探寻的,也是今晚我准备提出的一个计划,不过全被刺史大人的一句话给打断了。”
李苪做了个无奈的手势,苦笑一番。
“不明白。”
李二眉头紧皱,摇着头的回答道。
李苪笑了笑,又继续说道。
“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他一字一句道,表情凝固,异常严肃。
李二呆呆的望着李苪,震惊道:“少爷,你今晚的计划就是过岗去往三道镇?”
“不,过岗只是手段,治标不治本,我们要做的是一系列的事,首先子时到岗上,然后进入树林,观察是否有鬼魂出现。”
“不用这么看着我,诅咒一说已经不攻自破了,何必自己吓自己呢。”
李苪轻笑一声,对李二口中的恐惧不屑一顾。
对于自家少爷的这种魄力,李二自愧不如,他挠了挠头。
“谁还有更好的办法打破目前的僵局呢?”
他问道。
“那个许参军不是已经回甘州搜集信息去了吗,我们可以等他回来,再结合他搜集的信息再计划方案也不迟嘛。”
李二想了想,脑海中突然冒出了这个人。
“等他回来再计划方案就真的迟了,他回到阜县,至少也得是明天下午之后的事了,了解常远、曹华两人做出的事不难,重要的事到处奔波了解当事人的情况,只有当事人口口声声的承认,才会形成线索,那么在此之前呢?我们能够做什么?”
“明天一大早,吴大人带队去搜寻乱葬岗,我们可以跟着去,应该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没错,我正有此意,此行我们必须要去。”
李苪眼神一凝,逐渐深邃。
“我们?”
李二试探性的问道。
“你难道有更好的方案不成?”
李二一喜,赶紧开口道:“这样...”
他刚开口,李苪就把头偏到了一边,显然不打算听了。
“这样......我们一起去。”
李二焉了气,压低了声音。
李苪回过头来,对着他,叹然道:“如果今晚施行这个计划,我们也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至少可以打破僵局。”
李二点了点头,也同意了少爷的观点,他似乎意识到了什么,突然的说道:“少爷,你夜晚可不能一人偷偷的跑去岗上了。”
李苪看了他一眼,笑了笑,“这个你放心,没有衙役、士兵的陪伴,我是绝不会过岗的。”
李二不禁鄙视起自家少爷来,小声道:“少爷,原来你还是相信...”
李苪打断了他的话,凛然道:“所谓鬼神背后,都有一根人眼看不见丝线牵控着,鬼本身并不可怕,背后之人才是恐惧的根源,人比鬼要可怕多了。”
李二身躯一震,怔住了,默然不语。
其实,这个案件开头就被某种东西牵引着,导致陷入僵局,无独有偶,由于某一个环节的疏忽,整个案件又顺着预定假想的轨迹运行着,这个东西实则有,有则无。
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呢,李苪自己回答不上来,李二也是云里雾里,为什么这么神秘呢,因为出场最少,几乎为零。
李苪有这样一个强烈的感受,只要沈霸出现,这种种背后牵扯的东西就会浮出水面。
沈霸究竟在哪里呢,李苪心里已经有数了,如果他从来没有进入过县城,也没有返回三道镇,已经过了两天的时间了,一是被活活饿死了,二就是有人救济他。
这个救济他的人是谁呢,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凶手。
从案发至今,陆陆续续发现了许多的线索,尤其是从这六人的尸体上,不过就是关于这几具尸体,仍然有一个最大的谜团始终解不开。
他们六人的身份显然易见,为什么还要割下头颅这样多此一举呢,这个问题李苪始终想不通。
会不会是自己的推断在哪个方面出了问题,他将整个案件的经过一直这样的在脑海中反复仔细的回忆。
“少爷,这个甘凉王到底是何许人也?”
李二只是一名书童,顶多算半个读书人,对政治更是一窍不通,这个郡王他至今闻所未闻。
李苪站起身来,走到了窗前,背着手说道。
这个甘凉王的称谓可以追溯到前朝,南北朝时期,一批西洋武士侵犯甘凉地区,当时官府多次起兵皆被打败,从此以后对这些西洋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久,在王家堡出生的一位奇女子组织当地青年奋起反抗,多次击败了西洋人的进攻。他叫王仙儿,很快便声名远扬,附近的百姓以及很多正规军人纷纷加入,再加上一些西洋人的俘虏,成立了黑色玉女军,但因为是其女性,为怕众人不服,遂改名王铣,每次作战必身穿黑袍,带青铜面具。
由于王铣的疯狂,当时前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杨广也无可奈何,只好封其为甘凉王,战绩斐然。
不过追其十七年前的甘凉王,则没有过多的记载。
由于反唐的突然,这支部队还未想清楚旗号,只得以甘凉王居之,他是自封的,被短时间内镇压,几乎没有笔墨来记载这件不光彩的暴乱,尤其在目前的节骨眼上。
事情传至朝廷,当权者以小贼论处,从此闭口不提,我也只是在父辈的口中听过而已。
最后查阅典籍,才弄清楚了这个当了一天不到的王爷。
他是本朝的将领,陈炯临,官至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安抚大使。
高宗永徽五年,刘仁愿任葱山道行军子总管,随卢国公程知节出讨西突厥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不过此次唐军无功而返。
陈炯临为刘仁愿的部将,时任葱山道行军子副总管。此次出讨,苏定方大将军为前军总管,因为这次出讨,加深了两人的私人关系,直到显庆元年,刘仁愿被授予左骁卫郎将。此期间,陈炯临跟随他也积累了不少功勋。
显庆五年,刘仁愿被任命嵎夷道行军子总管,随邢国公东征百济,而陈炯临就留在了凉州,镇守边境。
最后陈炯临经过多次升迁,官累至凉州都督,至于为什么在甘州起兵谋反就不得而知了。
李二听完后,大为吃惊,从自家少爷口中他听到了不少著名将领,包括卢国公程知节、邢国公苏定方,以及刘仁愿。
“这个陈炯临也很厉害啊,不亏是征战沙场的将领。”
李二由衷的赞叹,不过很快便又落寞了:“一失足成千古恨,他是一个罪人。”
李二现在回想起刺史大人因为‘甘凉王’这三个字而勃然大怒的场景,仍然心有余悸。
“他所处的朝代就是这样,时也命也,就连刘仁愿都没能善终。”
“刘仁愿?那他最后怎么样了?”
李二不解的问道。
“他呀,流放姚州!”
李苪叹气一声,缓慢的转过身来。
李二一听,顿时脸色惨白,惊愕的说不出话来。
李二昂着头,不明的问道。
“你错了,这两者之间的分别可大的去了。”
李苪背着他,在窗前琢磨道。
“不会吧,这阜县比济县也好不到哪去,毕竟济县毗邻甘州啊。”
“从地理位置上面来讲,确实没有较为明显的差别,但是从政治意义上来说,却犹如天堑。”
李二犹豫了,并没有立刻接话,谈及到政治,他也只有呵呵的笑了。
“虽然被贬谪,但是却是朝廷的旨意,刺史大人此番的做法无疑是对朝廷的不恭,不过显然他是考虑周到的,要不然也不会等到三个月后,才将父亲大人调任了。”
李二暗自揣摩自家少爷的话,依然不明。
“简单的点说,这三个月内刺史大人并没有闲着,往上面疏通,了解清楚父亲大人的由来之后,再将其调任,意思很明显了,上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默许,只能说明朝廷彻底的放弃父亲大人了,这就是深层的政治因素。”
李二顿悟了,没好气的说道:“少爷,你直接说上面默许了,这不就得了。”
李苪狠狠的瞪了他一眼,说道:“我这不是要解释清楚吗?”
“我看啊,你这是越说越糊涂。”
李二低声道,然后语气一转,激动的问道:“那我们什么时候去找老爷?”
“还是别想了吧,在这个节骨眼上,刺史大人是不会放人的了,再者我也有点小私心,权当是个交易吧。”
“少爷,是为了老爷吗?”
李二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
“两者都有吧,既是自己心中所想,也到刺史大人面前替父亲争取一些说话权,否则没有刺史大人这一层的平台,就算再怎么有才能,也只能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李二也想为老爷乃至李府做点什么,他陷入了沉思,关于团聚的问题,只字不提。
“少爷,那这个案件到这里为止,该从哪里着手呢?”
两人很快便进入状态,通过问题来找到解决的方案。
“表面上案件已经陷入了僵局,不论是六颗失落的头颅,还是阮近霖成迷的死亡地,以及最后两人的身份和本案关键人物的失踪,都是毫无头绪,但是我们抽丝剥茧就能发现问题,这个隐藏在迷雾中最后的身影就是我们要探寻的,也是今晚我准备提出的一个计划,不过全被刺史大人的一句话给打断了。”
李苪做了个无奈的手势,苦笑一番。
“不明白。”
李二眉头紧皱,摇着头的回答道。
李苪笑了笑,又继续说道。
“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他一字一句道,表情凝固,异常严肃。
李二呆呆的望着李苪,震惊道:“少爷,你今晚的计划就是过岗去往三道镇?”
“不,过岗只是手段,治标不治本,我们要做的是一系列的事,首先子时到岗上,然后进入树林,观察是否有鬼魂出现。”
“不用这么看着我,诅咒一说已经不攻自破了,何必自己吓自己呢。”
李苪轻笑一声,对李二口中的恐惧不屑一顾。
对于自家少爷的这种魄力,李二自愧不如,他挠了挠头。
“谁还有更好的办法打破目前的僵局呢?”
他问道。
“那个许参军不是已经回甘州搜集信息去了吗,我们可以等他回来,再结合他搜集的信息再计划方案也不迟嘛。”
李二想了想,脑海中突然冒出了这个人。
“等他回来再计划方案就真的迟了,他回到阜县,至少也得是明天下午之后的事了,了解常远、曹华两人做出的事不难,重要的事到处奔波了解当事人的情况,只有当事人口口声声的承认,才会形成线索,那么在此之前呢?我们能够做什么?”
“明天一大早,吴大人带队去搜寻乱葬岗,我们可以跟着去,应该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没错,我正有此意,此行我们必须要去。”
李苪眼神一凝,逐渐深邃。
“我们?”
李二试探性的问道。
“你难道有更好的方案不成?”
李二一喜,赶紧开口道:“这样...”
他刚开口,李苪就把头偏到了一边,显然不打算听了。
“这样......我们一起去。”
李二焉了气,压低了声音。
李苪回过头来,对着他,叹然道:“如果今晚施行这个计划,我们也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至少可以打破僵局。”
李二点了点头,也同意了少爷的观点,他似乎意识到了什么,突然的说道:“少爷,你夜晚可不能一人偷偷的跑去岗上了。”
李苪看了他一眼,笑了笑,“这个你放心,没有衙役、士兵的陪伴,我是绝不会过岗的。”
李二不禁鄙视起自家少爷来,小声道:“少爷,原来你还是相信...”
李苪打断了他的话,凛然道:“所谓鬼神背后,都有一根人眼看不见丝线牵控着,鬼本身并不可怕,背后之人才是恐惧的根源,人比鬼要可怕多了。”
李二身躯一震,怔住了,默然不语。
其实,这个案件开头就被某种东西牵引着,导致陷入僵局,无独有偶,由于某一个环节的疏忽,整个案件又顺着预定假想的轨迹运行着,这个东西实则有,有则无。
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呢,李苪自己回答不上来,李二也是云里雾里,为什么这么神秘呢,因为出场最少,几乎为零。
李苪有这样一个强烈的感受,只要沈霸出现,这种种背后牵扯的东西就会浮出水面。
沈霸究竟在哪里呢,李苪心里已经有数了,如果他从来没有进入过县城,也没有返回三道镇,已经过了两天的时间了,一是被活活饿死了,二就是有人救济他。
这个救济他的人是谁呢,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凶手。
从案发至今,陆陆续续发现了许多的线索,尤其是从这六人的尸体上,不过就是关于这几具尸体,仍然有一个最大的谜团始终解不开。
他们六人的身份显然易见,为什么还要割下头颅这样多此一举呢,这个问题李苪始终想不通。
会不会是自己的推断在哪个方面出了问题,他将整个案件的经过一直这样的在脑海中反复仔细的回忆。
“少爷,这个甘凉王到底是何许人也?”
李二只是一名书童,顶多算半个读书人,对政治更是一窍不通,这个郡王他至今闻所未闻。
李苪站起身来,走到了窗前,背着手说道。
这个甘凉王的称谓可以追溯到前朝,南北朝时期,一批西洋武士侵犯甘凉地区,当时官府多次起兵皆被打败,从此以后对这些西洋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久,在王家堡出生的一位奇女子组织当地青年奋起反抗,多次击败了西洋人的进攻。他叫王仙儿,很快便声名远扬,附近的百姓以及很多正规军人纷纷加入,再加上一些西洋人的俘虏,成立了黑色玉女军,但因为是其女性,为怕众人不服,遂改名王铣,每次作战必身穿黑袍,带青铜面具。
由于王铣的疯狂,当时前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杨广也无可奈何,只好封其为甘凉王,战绩斐然。
不过追其十七年前的甘凉王,则没有过多的记载。
由于反唐的突然,这支部队还未想清楚旗号,只得以甘凉王居之,他是自封的,被短时间内镇压,几乎没有笔墨来记载这件不光彩的暴乱,尤其在目前的节骨眼上。
事情传至朝廷,当权者以小贼论处,从此闭口不提,我也只是在父辈的口中听过而已。
最后查阅典籍,才弄清楚了这个当了一天不到的王爷。
他是本朝的将领,陈炯临,官至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安抚大使。
高宗永徽五年,刘仁愿任葱山道行军子总管,随卢国公程知节出讨西突厥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不过此次唐军无功而返。
陈炯临为刘仁愿的部将,时任葱山道行军子副总管。此次出讨,苏定方大将军为前军总管,因为这次出讨,加深了两人的私人关系,直到显庆元年,刘仁愿被授予左骁卫郎将。此期间,陈炯临跟随他也积累了不少功勋。
显庆五年,刘仁愿被任命嵎夷道行军子总管,随邢国公东征百济,而陈炯临就留在了凉州,镇守边境。
最后陈炯临经过多次升迁,官累至凉州都督,至于为什么在甘州起兵谋反就不得而知了。
李二听完后,大为吃惊,从自家少爷口中他听到了不少著名将领,包括卢国公程知节、邢国公苏定方,以及刘仁愿。
“这个陈炯临也很厉害啊,不亏是征战沙场的将领。”
李二由衷的赞叹,不过很快便又落寞了:“一失足成千古恨,他是一个罪人。”
李二现在回想起刺史大人因为‘甘凉王’这三个字而勃然大怒的场景,仍然心有余悸。
“他所处的朝代就是这样,时也命也,就连刘仁愿都没能善终。”
“刘仁愿?那他最后怎么样了?”
李二不解的问道。
“他呀,流放姚州!”
李苪叹气一声,缓慢的转过身来。
李二一听,顿时脸色惨白,惊愕的说不出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