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 吴三桂心如死灰
也许,以前的关宁铁骑,是冷兵器时代曾经的王者。但,时代变了,火器的发展,注定了曾经的王者的衰落。
面对高速奔来的骑兵,李过的这些火枪兵内心自然是惊惧的,这是人之常情,即使是李岩经历长久训练的火枪兵,对于骑兵内心也是忌惮的,因为骑兵的机动性正是火枪兵的最大威胁。
不过,这些火枪兵毕竟是李过的亲信精兵,身经百战,还是努力镇定的装填着弹药。还好,强大的心理素质让他们的装填速度并不比训练时慢多少。至少在骑兵进入一百五十步的射程时,绝大多数的士兵已经完成了弹药的装填。
在军官的喝令下,第一轮五百多士兵首先开始射击,直接撂倒了百余名骑兵。似乎战果不是很大,毕竟,吴三桂的骑兵足有三千余人。趁此空挡,吴三桂的骑兵进入了一百步射程以内。
面对骑兵,传统的三段射其实很难奏效,就因为骑兵那极快的冲刺速度。面对骑兵,火枪手能够射出两轮就已经是极限了,事实上,面对气势惊人的骑兵,火枪兵往往只能射出一轮子弹,就会因为面对骑兵而阵型涣散,再不能继续射击。
有鉴于此,李岩对传统的三段射进行了微调,第一轮在大约一百五十步左右。这个距离其实火枪的威力也无法完全发挥,主要目的就是干扰对面的骑兵,打乱骑兵的阵型,因此,这轮射击的士兵数量不用太多,只有大概两成的数量。然后是第二轮,这个时候,骑兵应该已经进入百步左右,这个距离已经能够充分发挥火枪的威力,但滑膛枪在这个距离里精度依然不太高,因此,此轮射击的士兵比例大约三成,射击的目标往往是体型更大,且缺乏防护的战马,减缓骑兵的重逢速度,继续打乱骑兵的阵型。最关键的火力打击来自第三轮,此时的骑兵已经进入五六十步的距离,无论精度还是威力都是滑膛枪的最能发挥威力的时候。这时候,就是剩余的五成火枪兵齐射的时候。经过此轮打击,即使不能全歼骑兵,但骑兵也必然会遭受重创,阵型肯定会由于重大的伤亡而变得散乱,冲锋势头也会受阻。这时候,第一轮火枪兵再进行射击,歼灭残余骑兵。当然,这有个前提,对面的骑兵不能太多,否则,火力就跟不上了,毕竟不是机关枪的时代。
事实上,李过的火枪兵与吴三桂的骑兵此次对决,是这几年明清战场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交锋。
即使李岩在此,面对如此兵力对比,李岩也很难看出最后能够站立的是哪一方。
不过,虽然李岩根据后世的经验,说五六十步是火枪的最佳射程,但说是这么说,面对急速赶来的骑兵,能够坚持在敌人接近五十余步才开枪的火枪兵,即使在李岩军中也很难看到。最多的时候,李岩的部队第三轮射击一般在七八十步也就是大约百余米距离的时候。
然而,李过的部队不愧是百战精兵,竟然当真按照李岩制定的射击步骤,能坚持到敌人一直到五六十步的距离才开枪,却也因此获得了最大战果。随着李过千余名士兵一起射击,经过两轮射击依然还有两千三百人的关宁铁骑,却如同被农民收割的麦子,整齐的被从前面消掉了一层,伤亡人数一下子就超过四百多人。
这些人,从比例上看,即使加上以前的牺牲,吴三桂的骑兵依然还保留有六七成的战力。然而,最关键的却是,骑兵的阵型却已经乱了。没办法,牺牲的战友与战马堵在前面,除非自己想摔倒,否则就必须避让。
但让高速行进过程中的骑兵转向,即使是微调,也是极其困难,甚至危险的。只因为,为了保持冲锋的威力,这些骑兵都是排着密集阵型的,虽然不能与李岩的胸甲骑兵相媲美,但也是骑兵冲锋时所能保持的最密集阵型,尤其关宁铁骑还是骑兵的精锐,阵型自然更加密集。然而,在此时的情势下,越是密集的阵型,反而越成了致命的威胁。
毕竟,避让的目标不同,必然导致后续骑兵调转马头方向的不同。如此,慌乱不可避免,最大的问题,却是极大的阻碍了骑兵的快速行动。
趁着整个良机,李过军中的第一轮火枪手已经完成了装弹,开始射击,接着是第二轮,第三轮。
如此,结果就已经不言自明。吴三桂的三千关宁铁骑,几乎伤亡殆尽,而对面李过的火枪手,却几乎没有伤亡,差别明显。
这个结果,可以说主要制胜因素就是在于李过的第三轮射击,至于执行者,自然更加值得保养,他们终于无愧于大顺余部第一精锐的称号。
吴三桂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精锐铁骑被不起眼的明军火枪手轻松的一一击毙,甚至连还手之力都没有,目瞪口呆。
吴三桂直接当堂跌坐在地上,难得的失态了一会,要知道,即使自己的女婿阵亡,自己也没有多大的表示,最多是露出失望的表情。然而,关宁铁骑的败亡,却抽干了吴三桂所有的精气神,只因为这是吴三桂最后的依靠了。要知道,吴三桂虽然有两三万的大军,然而,只有这支骑兵,才大多是跟随自己一直征战的老兵,不仅追随自己最久,最忠心,也是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失去了这支骑兵,不要说获得满清的重视,就是掌控吴三桂剩余的部队都有不小困难,只因为,吴三桂为了拉拢自己的老部下,除了自己嫡系关宁军还自己掌握着,却将其余部队的掌控权交给了自己的部属,不仅是为了安抚老部下,获得他们的拥护,也是为了让满清放心,表明自己没有野心。
然而,仅仅一战,自己的立身之本就没了。丧魂落魄的吴三桂根本就不在乎别人的劝说,就这么木然的瘫坐在地上,两眼空洞的看着营帐的大门,两眼空洞,瞳孔发散。
对于别人纷纷攘攘的劝说,听耳不闻。
面对高速奔来的骑兵,李过的这些火枪兵内心自然是惊惧的,这是人之常情,即使是李岩经历长久训练的火枪兵,对于骑兵内心也是忌惮的,因为骑兵的机动性正是火枪兵的最大威胁。
不过,这些火枪兵毕竟是李过的亲信精兵,身经百战,还是努力镇定的装填着弹药。还好,强大的心理素质让他们的装填速度并不比训练时慢多少。至少在骑兵进入一百五十步的射程时,绝大多数的士兵已经完成了弹药的装填。
在军官的喝令下,第一轮五百多士兵首先开始射击,直接撂倒了百余名骑兵。似乎战果不是很大,毕竟,吴三桂的骑兵足有三千余人。趁此空挡,吴三桂的骑兵进入了一百步射程以内。
面对骑兵,传统的三段射其实很难奏效,就因为骑兵那极快的冲刺速度。面对骑兵,火枪手能够射出两轮就已经是极限了,事实上,面对气势惊人的骑兵,火枪兵往往只能射出一轮子弹,就会因为面对骑兵而阵型涣散,再不能继续射击。
有鉴于此,李岩对传统的三段射进行了微调,第一轮在大约一百五十步左右。这个距离其实火枪的威力也无法完全发挥,主要目的就是干扰对面的骑兵,打乱骑兵的阵型,因此,这轮射击的士兵数量不用太多,只有大概两成的数量。然后是第二轮,这个时候,骑兵应该已经进入百步左右,这个距离已经能够充分发挥火枪的威力,但滑膛枪在这个距离里精度依然不太高,因此,此轮射击的士兵比例大约三成,射击的目标往往是体型更大,且缺乏防护的战马,减缓骑兵的重逢速度,继续打乱骑兵的阵型。最关键的火力打击来自第三轮,此时的骑兵已经进入五六十步的距离,无论精度还是威力都是滑膛枪的最能发挥威力的时候。这时候,就是剩余的五成火枪兵齐射的时候。经过此轮打击,即使不能全歼骑兵,但骑兵也必然会遭受重创,阵型肯定会由于重大的伤亡而变得散乱,冲锋势头也会受阻。这时候,第一轮火枪兵再进行射击,歼灭残余骑兵。当然,这有个前提,对面的骑兵不能太多,否则,火力就跟不上了,毕竟不是机关枪的时代。
事实上,李过的火枪兵与吴三桂的骑兵此次对决,是这几年明清战场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交锋。
即使李岩在此,面对如此兵力对比,李岩也很难看出最后能够站立的是哪一方。
不过,虽然李岩根据后世的经验,说五六十步是火枪的最佳射程,但说是这么说,面对急速赶来的骑兵,能够坚持在敌人接近五十余步才开枪的火枪兵,即使在李岩军中也很难看到。最多的时候,李岩的部队第三轮射击一般在七八十步也就是大约百余米距离的时候。
然而,李过的部队不愧是百战精兵,竟然当真按照李岩制定的射击步骤,能坚持到敌人一直到五六十步的距离才开枪,却也因此获得了最大战果。随着李过千余名士兵一起射击,经过两轮射击依然还有两千三百人的关宁铁骑,却如同被农民收割的麦子,整齐的被从前面消掉了一层,伤亡人数一下子就超过四百多人。
这些人,从比例上看,即使加上以前的牺牲,吴三桂的骑兵依然还保留有六七成的战力。然而,最关键的却是,骑兵的阵型却已经乱了。没办法,牺牲的战友与战马堵在前面,除非自己想摔倒,否则就必须避让。
但让高速行进过程中的骑兵转向,即使是微调,也是极其困难,甚至危险的。只因为,为了保持冲锋的威力,这些骑兵都是排着密集阵型的,虽然不能与李岩的胸甲骑兵相媲美,但也是骑兵冲锋时所能保持的最密集阵型,尤其关宁铁骑还是骑兵的精锐,阵型自然更加密集。然而,在此时的情势下,越是密集的阵型,反而越成了致命的威胁。
毕竟,避让的目标不同,必然导致后续骑兵调转马头方向的不同。如此,慌乱不可避免,最大的问题,却是极大的阻碍了骑兵的快速行动。
趁着整个良机,李过军中的第一轮火枪手已经完成了装弹,开始射击,接着是第二轮,第三轮。
如此,结果就已经不言自明。吴三桂的三千关宁铁骑,几乎伤亡殆尽,而对面李过的火枪手,却几乎没有伤亡,差别明显。
这个结果,可以说主要制胜因素就是在于李过的第三轮射击,至于执行者,自然更加值得保养,他们终于无愧于大顺余部第一精锐的称号。
吴三桂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精锐铁骑被不起眼的明军火枪手轻松的一一击毙,甚至连还手之力都没有,目瞪口呆。
吴三桂直接当堂跌坐在地上,难得的失态了一会,要知道,即使自己的女婿阵亡,自己也没有多大的表示,最多是露出失望的表情。然而,关宁铁骑的败亡,却抽干了吴三桂所有的精气神,只因为这是吴三桂最后的依靠了。要知道,吴三桂虽然有两三万的大军,然而,只有这支骑兵,才大多是跟随自己一直征战的老兵,不仅追随自己最久,最忠心,也是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失去了这支骑兵,不要说获得满清的重视,就是掌控吴三桂剩余的部队都有不小困难,只因为,吴三桂为了拉拢自己的老部下,除了自己嫡系关宁军还自己掌握着,却将其余部队的掌控权交给了自己的部属,不仅是为了安抚老部下,获得他们的拥护,也是为了让满清放心,表明自己没有野心。
然而,仅仅一战,自己的立身之本就没了。丧魂落魄的吴三桂根本就不在乎别人的劝说,就这么木然的瘫坐在地上,两眼空洞的看着营帐的大门,两眼空洞,瞳孔发散。
对于别人纷纷攘攘的劝说,听耳不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