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真正的较量
(); “刘金吾屈尊枉驾光临寒舍,真令敝府蓬荜生辉,张某是荣幸之至。”张绍一见到刘胤,便含笑拱手道。
“伯父您太客气了,胤后生晚辈,您只管叫胤的表字即可。”刘胤谦恭地揖礼道。
刘胤叫了一声伯父,把双方的关系一下子就拉得很近了,张乐在一边得意洋洋,张绍白了他一眼,含笑着对刘胤道:“犬子顽劣,蒙文宣多方照顾,老夫感激不尽,今日略备薄宴,以表谢意。请。”
张绍虽然口称薄宴,但宴上之肴,水陆毕呈,奢豪之极,已经令人叹为观止了,以张家的身份地位,宴请贵客,自然也得有拿出手的筵席来。
今日宴会,张绍显然没有请旁人作陪,除了张氏父子之外,在座的也只有张绍的侄儿张遵了。张遵是张绍长兄张苞的长子,张苞早夭,张遵便是张绍抚养长大,视若己出。张遵现任兵曹尚书,尚书虽然只是千石的官,但却是朝中真正实力派的官员。
刘胤与张遵含笑见礼,道:“此番阴平道之战,多亏张兄援助的元戎弩,才得以全胜,胤在此谢过张兄了。”
张遵呵呵一笑道:“举手之劳,何足挂齿。”
酒过三巡之后,张绍停杯投著,感慨地道:“当今朝中奸宦横行,党争纷攘,人人醉心于权力角逐,将国家的生死存亡弃之于脑后,唯有文宣敢于挺身而出,率区区数百私兵部曲,救国于危难之中,此等胸襟,此等魄力,当为青年才俊之楷模。乐儿跟着你,我也放心得很。”
张绍在朝中属于鹰派,支持姜维的北伐,虽然说诸瞻上台之后,鸽派的实力大涨。但张绍一直坚持自己的政治观点,并没有倒向诸葛瞻一派。朝中反对和质疑姜维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诸葛瞻、董厥和谯周,数度联名上书弹劾姜维。许多原本支持姜维的官员在这个关键的时刻退缩了,沉默了,但张绍却依然固我,虽然在朝堂上他势单力孤,可张绍却没有因此而退缩。
张绍是蜀汉第一猛将张飞的儿子。骨子里有着张飞豪爽直率的血性,在诸葛瞻谯周等人数度质疑刘胤的时候,张绍也曾站出来,说上几句公道话。
就以这次刘胤谏言朝廷着重防守阴平道之事,满朝文武皆是一片讥讽之色,还就是张绍能仗义直言,促成刘禅下旨加强江油涪城一线的防御,并且委派家兵随同刘胤出征,阴平阻击战的成功,张家也是功不可没。
刘胤自然明白张绍在这背后的支持。所以别人的酒宴刘胤可以不用理会,唯独张家的酒宴,他不能不来。
“伯父谬赞了,微末之功,何足挂齿。”
张绍哈哈大笑道:“我之言可一点也不过份,现在成都城中,无人不盛赞文宣之名。那些主和派尘嚣甚上,此次也不得不收敛气焰,光禄大夫谯周,可是被文宣狠狠地一番打脸。文宣你可知否,多少人在背后称其为周谯。”
刘胤会心地一笑,还记得出征之前的朝议上,谯周不仅公然地反对出兵阴平。而且还出言不逊,声称阴平道真有魏兵来犯的话,他的姓名倒过来写。结果谯周被秒打脸,背后被人呼做周谯,真是活该。
对于谯周,刘胤素无好感。蜀汉之亡,一多半的“功劳”要记在谯周的名下,正是在谯周的忽悠之下,意志不坚的刘禅在蜀中形势还没有恶化到非降不可的境地,竖起了降旗,就连打到成都城下都没有抱必胜希望的邓艾都深感意外。后代的袁枚有诗评价道:“将军被刺方豪日,丞相身寒未暮年。惟有谯周老难死,白头抽笔写降笺。”活脱脱一个卖国之贼的形象!对于矢志力挽狂澜的刘胤而言,象谯周这些铁了心的投降派,注定将成为他真正的敌人。
不过刘胤却没有过多的评价谯周,背后嚼人舌根子,这种事刘胤还不屑去做,他淡然一笑道:“胤之宏愿,当以诸葛丞相为楷模,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阴平之役虽有小胜,但汉廷之危,依然悬而未解,此刻应是蜀中同仁同心协力,共渡难关之时,还远未到弹冠相庆之日。”
张绍神色一凛,点头道:“文宣所言极是,值此大汉倾危之际,所有人都应当是捐弃前嫌,共赴国难,也只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大汉才能渡过得此次危急。”
张乐撇嘴道:“魏兵有啥可怕的,我们九百人就可以灭他三万人,此次我大哥可是统领三营,何患十万魏兵不灭?”
张绍脸色一沉,厉喝道:“黄口小儿,焉敢遑论国事?你以为魏国大军真的就那么好对付?司马昭真是吃白饭的?”
张乐被他老爹训斥一顿,也不敢还口,悻悻然地道:“邓艾可是魏国赫赫有名的名将,还是一样让大哥给灭了……”
刘胤道:“阴平道之战,在下胜得的确有些侥幸,邓艾远来,兵疲力遏,粮草匮乏,不得不求速战取胜,我军以逸待劳,凭险而守,又有元戎弩这般利器,邓艾虽骁勇多智,奈何天时地利不佑,败局已是必然。如果换一个地点,换一个时间,胜负亦难决断。”
张遵此时道:“魏军受此重创,短时间内必军心受挫,却不知攻打剑阁的钟会大军是否受其影响而退兵?”
刘胤摇头道:“这个还真不好猜测,关中魏军与陇西魏军素来不睦,邓艾失利,说不定钟会反而会拍手称快。此次进犯的魏军以钟会为主力,邓艾的人马也只是策应,就算是全军覆灭对钟会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所以钟会退兵的可能性极低,魏军已取汉中,再想让他们吐出来绝非易事,愚以为,魏军不仅不会退兵,很有可能还会增兵,剑阁前线的压力怕是只增不减。”
张绍点头道:“文宣言之有理,看来接下来,才是真正的较量。”(未完待续。)
“伯父您太客气了,胤后生晚辈,您只管叫胤的表字即可。”刘胤谦恭地揖礼道。
刘胤叫了一声伯父,把双方的关系一下子就拉得很近了,张乐在一边得意洋洋,张绍白了他一眼,含笑着对刘胤道:“犬子顽劣,蒙文宣多方照顾,老夫感激不尽,今日略备薄宴,以表谢意。请。”
张绍虽然口称薄宴,但宴上之肴,水陆毕呈,奢豪之极,已经令人叹为观止了,以张家的身份地位,宴请贵客,自然也得有拿出手的筵席来。
今日宴会,张绍显然没有请旁人作陪,除了张氏父子之外,在座的也只有张绍的侄儿张遵了。张遵是张绍长兄张苞的长子,张苞早夭,张遵便是张绍抚养长大,视若己出。张遵现任兵曹尚书,尚书虽然只是千石的官,但却是朝中真正实力派的官员。
刘胤与张遵含笑见礼,道:“此番阴平道之战,多亏张兄援助的元戎弩,才得以全胜,胤在此谢过张兄了。”
张遵呵呵一笑道:“举手之劳,何足挂齿。”
酒过三巡之后,张绍停杯投著,感慨地道:“当今朝中奸宦横行,党争纷攘,人人醉心于权力角逐,将国家的生死存亡弃之于脑后,唯有文宣敢于挺身而出,率区区数百私兵部曲,救国于危难之中,此等胸襟,此等魄力,当为青年才俊之楷模。乐儿跟着你,我也放心得很。”
张绍在朝中属于鹰派,支持姜维的北伐,虽然说诸瞻上台之后,鸽派的实力大涨。但张绍一直坚持自己的政治观点,并没有倒向诸葛瞻一派。朝中反对和质疑姜维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诸葛瞻、董厥和谯周,数度联名上书弹劾姜维。许多原本支持姜维的官员在这个关键的时刻退缩了,沉默了,但张绍却依然固我,虽然在朝堂上他势单力孤,可张绍却没有因此而退缩。
张绍是蜀汉第一猛将张飞的儿子。骨子里有着张飞豪爽直率的血性,在诸葛瞻谯周等人数度质疑刘胤的时候,张绍也曾站出来,说上几句公道话。
就以这次刘胤谏言朝廷着重防守阴平道之事,满朝文武皆是一片讥讽之色,还就是张绍能仗义直言,促成刘禅下旨加强江油涪城一线的防御,并且委派家兵随同刘胤出征,阴平阻击战的成功,张家也是功不可没。
刘胤自然明白张绍在这背后的支持。所以别人的酒宴刘胤可以不用理会,唯独张家的酒宴,他不能不来。
“伯父谬赞了,微末之功,何足挂齿。”
张绍哈哈大笑道:“我之言可一点也不过份,现在成都城中,无人不盛赞文宣之名。那些主和派尘嚣甚上,此次也不得不收敛气焰,光禄大夫谯周,可是被文宣狠狠地一番打脸。文宣你可知否,多少人在背后称其为周谯。”
刘胤会心地一笑,还记得出征之前的朝议上,谯周不仅公然地反对出兵阴平。而且还出言不逊,声称阴平道真有魏兵来犯的话,他的姓名倒过来写。结果谯周被秒打脸,背后被人呼做周谯,真是活该。
对于谯周,刘胤素无好感。蜀汉之亡,一多半的“功劳”要记在谯周的名下,正是在谯周的忽悠之下,意志不坚的刘禅在蜀中形势还没有恶化到非降不可的境地,竖起了降旗,就连打到成都城下都没有抱必胜希望的邓艾都深感意外。后代的袁枚有诗评价道:“将军被刺方豪日,丞相身寒未暮年。惟有谯周老难死,白头抽笔写降笺。”活脱脱一个卖国之贼的形象!对于矢志力挽狂澜的刘胤而言,象谯周这些铁了心的投降派,注定将成为他真正的敌人。
不过刘胤却没有过多的评价谯周,背后嚼人舌根子,这种事刘胤还不屑去做,他淡然一笑道:“胤之宏愿,当以诸葛丞相为楷模,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阴平之役虽有小胜,但汉廷之危,依然悬而未解,此刻应是蜀中同仁同心协力,共渡难关之时,还远未到弹冠相庆之日。”
张绍神色一凛,点头道:“文宣所言极是,值此大汉倾危之际,所有人都应当是捐弃前嫌,共赴国难,也只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大汉才能渡过得此次危急。”
张乐撇嘴道:“魏兵有啥可怕的,我们九百人就可以灭他三万人,此次我大哥可是统领三营,何患十万魏兵不灭?”
张绍脸色一沉,厉喝道:“黄口小儿,焉敢遑论国事?你以为魏国大军真的就那么好对付?司马昭真是吃白饭的?”
张乐被他老爹训斥一顿,也不敢还口,悻悻然地道:“邓艾可是魏国赫赫有名的名将,还是一样让大哥给灭了……”
刘胤道:“阴平道之战,在下胜得的确有些侥幸,邓艾远来,兵疲力遏,粮草匮乏,不得不求速战取胜,我军以逸待劳,凭险而守,又有元戎弩这般利器,邓艾虽骁勇多智,奈何天时地利不佑,败局已是必然。如果换一个地点,换一个时间,胜负亦难决断。”
张遵此时道:“魏军受此重创,短时间内必军心受挫,却不知攻打剑阁的钟会大军是否受其影响而退兵?”
刘胤摇头道:“这个还真不好猜测,关中魏军与陇西魏军素来不睦,邓艾失利,说不定钟会反而会拍手称快。此次进犯的魏军以钟会为主力,邓艾的人马也只是策应,就算是全军覆灭对钟会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所以钟会退兵的可能性极低,魏军已取汉中,再想让他们吐出来绝非易事,愚以为,魏军不仅不会退兵,很有可能还会增兵,剑阁前线的压力怕是只增不减。”
张绍点头道:“文宣言之有理,看来接下来,才是真正的较量。”(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