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五章名声还是要的
十万类似州郡兵马的正规军,就算不是什么精锐,那也是一股十分十分庞大的力量。任谁也不敢忽视他们。
而如今,他们居然要改换门庭,舍了郭太来投靠自己,岂不是怪哉?
要说这里面没有鬼,刘玄是打死都不信的!
面无表情的沉吟良久,刘玄才展颜一笑,对早已经等候多时的徐晃说道:“天下黄巾本就是一家,几位将军若是能率军归附,本将自然是不胜欢喜。”
“但是本将前些时日才刚刚将魏郡的几名渠帅迁徙过来,眼下上党郡实在是没有地方能安置的下几位将军的兵马。这可如何是好?”
说着,刘玄便将目光投放到了一边挂着的地图上,这份地图是刚刚被取来挂上的,为的就是让刘玄能判断白波军如今离着自己到底隔了多远。
徐晃有些明白刘玄的意思了,刘玄这是想要他们归附,却又不想要迁徙到上党郡。
徐晃在历史上能成为五子良将之一。脑子自然是够用的。他本就是河东郡杨县人,曾经做过河东郡的郡吏。
后来杨奉攻打过来,他也便从了白波军。因为武艺不俗,作战勇敢,这三年下来,已经被杨奉视为心腹,掌管为数不多的骑兵队伍。
如今改换门庭这么重要的事情,杨奉能派徐晃过来与刘玄商谈,对徐晃的信任程度可见一般。
而徐晃在临行前,自然也是得到了杨奉的嘱咐,对一些事情可以自行抉择。
刘玄现在这个态度,恰好就在徐晃可以决定的范围之内,原来杨奉也知道自己一群人势力太大,不管是谁都会心生顾忌。这一点上就算是如日中天的董卓大魔王也是如此。
另一方面,英雄不可自剪羽翼。冀州牧韩馥的下场世人有目共睹,杨奉等人也不希望真的受刘玄的直接控制。
他们如今兵强马壮的,如果不是在关内,顶着与董卓作战的第一线。他们才不会想着找刘玄这么一个靠山。
说是靠山,还不如说是盟友。
之所以,写信表示归附刘玄,这是一种策略手段,一种造势的手段。
如果是与刘玄结盟,那么这个联盟必然声势大振,他们一方必然会水涨船高,继续受世人的注目和忌惮。
而换成投靠刘玄,这样一来,他们便是刘玄的部将,名声大噪者,黄巾妖人刘玄是也。
名声刘玄得了去,自然是要承担风险的,而他们便可在其中避祸得利。
至于,刘玄对他们的命令,自然是有好处出兵,没好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当下,徐晃便代表杨奉等人,对归附刘玄的问题进行了第二次商谈。最后达成了一致共识。
杨奉等人改换门庭,归附刘玄。并不迁回上党郡,而是继续盘桓在河东郡、河内郡。
可以说,除了一个名头,这次刘玄没有得到任何的好处。
但是,刘玄却很是满足,因为名声这个东西,在大汉是真的能当饭吃的!
等刘玄的护卫头子张闿把徐晃送走之后,便立刻收到了刘玄的命令,让他亲自跑一趟郭大贤屯兵的毛城。
春风拂面,张闿与郭大贤策马出了毛城,直奔东北而去。这次他们要去张燕控制的黑山附近。招揽一些小股的黄巾军。
这些黄巾军都是之前见袁绍势大,所以舍了张燕跑路的乌合之众。如今袁绍已经出兵攻打魏郡的于毒、左校、黄龙三人。
张燕那边便腾出手来,想要好好收拾这些二五仔,只是这些小股黄巾军虽然二五仔了一点,却并不傻。
早已经往刘玄的上党郡这边靠拢过来,只是山高路远,中间又有城池官府相隔。他们这些人走的确实慢了些。
走到如今才刚刚走到乐平郡的边界,还被张飞燕的骑兵给追上了。
如今张闿与郭大贤便是带着兵,去和张飞燕那边讲和的,希望张飞燕大人有大量,看在神上使刘玄的面子上。把这些乌合之众当成一个屁给放了。
刘玄打算利用这些乌合之众把乐平郡给占了。之前刘玄上表华雄为乐平郡太守,结果朝廷那边没搭理他。
所以了,他想要得到乐平郡,就必须想办法自取。而自取的办法有很多。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刘玄带着大军攻打过去。就乐平郡那只有两个县的小地方。能挡得住刘玄?
可是这样一来,名声可就不好听了。
如今的刘玄可算是学会了爱惜羽毛,其实都是看见袁绍如今的惨样子,心中警醒而已。
袁绍之前的名声多好,四世三公老袁家,一门忠烈为国捐躯,十八路诸侯盟主。各方豪强纷纷附和。带兵来投。乃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
可是如今,袁绍为了夺取冀州,现实学着董卓要立新皇帝,然后又用计夺取了韩馥的冀州。好好的名声全毁了。一落千丈。
得了好处是不少,可是处境也变得十分的糟糕。
从公孙瓒攻打袁绍,冀州地方官员纷纷投降便可以看得出来,袁绍如今不得人心!
自古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袁绍非但没有能控制冀州全境,还失去了许多的盟友。只能独自一人在公孙瓒的凌厉攻势下苦苦支撑。
没错,即便袁绍已经在界桥击败了公孙瓒,在刘玄看来,在天下人看来,袁绍的胜面还是十分的小。
如今的冀州情况十分的诡异,刘玄之前以为公孙瓒是从幽州攻入冀州,所以袁绍和公孙瓒的战场应该会在幽州和冀州的边境之地。
可是上次亲自去了冀州一次,刘玄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因为袁绍之前为了平息公孙瓒的怒火,把渤海太守的位置给了公孙瓒的从弟公孙范,导致了公孙瓒在冀州有了一块立足生根的地盘。
而公孙瓒去年刚刚在渤海郡砍翻过三十万青州黄巾。不管是人望、威望,还是好感度、支持率,都是处于一个爆满的状态。
所以,公孙范才能尽起渤海之兵,相助公孙瓒。只怕就连袁绍当年在渤海起兵讨伐董卓时,都没有公孙瓒这般得人心。
而如今,他们居然要改换门庭,舍了郭太来投靠自己,岂不是怪哉?
要说这里面没有鬼,刘玄是打死都不信的!
面无表情的沉吟良久,刘玄才展颜一笑,对早已经等候多时的徐晃说道:“天下黄巾本就是一家,几位将军若是能率军归附,本将自然是不胜欢喜。”
“但是本将前些时日才刚刚将魏郡的几名渠帅迁徙过来,眼下上党郡实在是没有地方能安置的下几位将军的兵马。这可如何是好?”
说着,刘玄便将目光投放到了一边挂着的地图上,这份地图是刚刚被取来挂上的,为的就是让刘玄能判断白波军如今离着自己到底隔了多远。
徐晃有些明白刘玄的意思了,刘玄这是想要他们归附,却又不想要迁徙到上党郡。
徐晃在历史上能成为五子良将之一。脑子自然是够用的。他本就是河东郡杨县人,曾经做过河东郡的郡吏。
后来杨奉攻打过来,他也便从了白波军。因为武艺不俗,作战勇敢,这三年下来,已经被杨奉视为心腹,掌管为数不多的骑兵队伍。
如今改换门庭这么重要的事情,杨奉能派徐晃过来与刘玄商谈,对徐晃的信任程度可见一般。
而徐晃在临行前,自然也是得到了杨奉的嘱咐,对一些事情可以自行抉择。
刘玄现在这个态度,恰好就在徐晃可以决定的范围之内,原来杨奉也知道自己一群人势力太大,不管是谁都会心生顾忌。这一点上就算是如日中天的董卓大魔王也是如此。
另一方面,英雄不可自剪羽翼。冀州牧韩馥的下场世人有目共睹,杨奉等人也不希望真的受刘玄的直接控制。
他们如今兵强马壮的,如果不是在关内,顶着与董卓作战的第一线。他们才不会想着找刘玄这么一个靠山。
说是靠山,还不如说是盟友。
之所以,写信表示归附刘玄,这是一种策略手段,一种造势的手段。
如果是与刘玄结盟,那么这个联盟必然声势大振,他们一方必然会水涨船高,继续受世人的注目和忌惮。
而换成投靠刘玄,这样一来,他们便是刘玄的部将,名声大噪者,黄巾妖人刘玄是也。
名声刘玄得了去,自然是要承担风险的,而他们便可在其中避祸得利。
至于,刘玄对他们的命令,自然是有好处出兵,没好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当下,徐晃便代表杨奉等人,对归附刘玄的问题进行了第二次商谈。最后达成了一致共识。
杨奉等人改换门庭,归附刘玄。并不迁回上党郡,而是继续盘桓在河东郡、河内郡。
可以说,除了一个名头,这次刘玄没有得到任何的好处。
但是,刘玄却很是满足,因为名声这个东西,在大汉是真的能当饭吃的!
等刘玄的护卫头子张闿把徐晃送走之后,便立刻收到了刘玄的命令,让他亲自跑一趟郭大贤屯兵的毛城。
春风拂面,张闿与郭大贤策马出了毛城,直奔东北而去。这次他们要去张燕控制的黑山附近。招揽一些小股的黄巾军。
这些黄巾军都是之前见袁绍势大,所以舍了张燕跑路的乌合之众。如今袁绍已经出兵攻打魏郡的于毒、左校、黄龙三人。
张燕那边便腾出手来,想要好好收拾这些二五仔,只是这些小股黄巾军虽然二五仔了一点,却并不傻。
早已经往刘玄的上党郡这边靠拢过来,只是山高路远,中间又有城池官府相隔。他们这些人走的确实慢了些。
走到如今才刚刚走到乐平郡的边界,还被张飞燕的骑兵给追上了。
如今张闿与郭大贤便是带着兵,去和张飞燕那边讲和的,希望张飞燕大人有大量,看在神上使刘玄的面子上。把这些乌合之众当成一个屁给放了。
刘玄打算利用这些乌合之众把乐平郡给占了。之前刘玄上表华雄为乐平郡太守,结果朝廷那边没搭理他。
所以了,他想要得到乐平郡,就必须想办法自取。而自取的办法有很多。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刘玄带着大军攻打过去。就乐平郡那只有两个县的小地方。能挡得住刘玄?
可是这样一来,名声可就不好听了。
如今的刘玄可算是学会了爱惜羽毛,其实都是看见袁绍如今的惨样子,心中警醒而已。
袁绍之前的名声多好,四世三公老袁家,一门忠烈为国捐躯,十八路诸侯盟主。各方豪强纷纷附和。带兵来投。乃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
可是如今,袁绍为了夺取冀州,现实学着董卓要立新皇帝,然后又用计夺取了韩馥的冀州。好好的名声全毁了。一落千丈。
得了好处是不少,可是处境也变得十分的糟糕。
从公孙瓒攻打袁绍,冀州地方官员纷纷投降便可以看得出来,袁绍如今不得人心!
自古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袁绍非但没有能控制冀州全境,还失去了许多的盟友。只能独自一人在公孙瓒的凌厉攻势下苦苦支撑。
没错,即便袁绍已经在界桥击败了公孙瓒,在刘玄看来,在天下人看来,袁绍的胜面还是十分的小。
如今的冀州情况十分的诡异,刘玄之前以为公孙瓒是从幽州攻入冀州,所以袁绍和公孙瓒的战场应该会在幽州和冀州的边境之地。
可是上次亲自去了冀州一次,刘玄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因为袁绍之前为了平息公孙瓒的怒火,把渤海太守的位置给了公孙瓒的从弟公孙范,导致了公孙瓒在冀州有了一块立足生根的地盘。
而公孙瓒去年刚刚在渤海郡砍翻过三十万青州黄巾。不管是人望、威望,还是好感度、支持率,都是处于一个爆满的状态。
所以,公孙范才能尽起渤海之兵,相助公孙瓒。只怕就连袁绍当年在渤海起兵讨伐董卓时,都没有公孙瓒这般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