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元顺帝的郁闷
老朱家的遭遇的确悲惨,然而在元代统治之下,像朱元璋一般凄惨的农民,又何止几家而已?
淮河流域在闹旱、蝗、瘟疫,北边就比较简单了,只是黄河决堤了,真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历代的经验证明,黄河决堤绝无小事,经过朝堂上的一番争论之后,开始了修缮黄河河堤的工程,这一修,出大岔子了。
大都里接到奏报的元顺帝应该是非常郁闷的,他每天读读书,看看歌舞,处理一下国家大事,岂不美哉。实事求是的说因为相对于其他元朝皇帝来讲自己算是勤政爱民的。
元顺帝是元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大蒙古国第十五位大汗。那么顺帝也是元朝作为中国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蒙古皇帝。
奏报里说淮河被灾,顺帝即刻下令赈济,朝臣不敢言,顺帝自己发现朝廷的法治不完善,颁行《至正条格》。
奏报出大事了,黄河决堤了!听从宰相脱脱的建议去修治,真是你还要我怎样,要怎样?拨了款你们就老老实实地修黄河过日子嘛,哪来那么多事?
正如喜来乐所说:“这就好比一个人饿了,想吃窝头,吃一个,不饱。连吃了八个还是个不饱,吃到第九个,饱了。你能说他就是吃第九个吃饱的吗?”
顺帝倒霉就倒霉在他就是那第九个窝头了,前几任皇帝太能造,惹得民怨沸腾。正如前文介绍的朱八八出生的那一年,就换个好几个皇帝,蒙古族有武力争夺汗位内斗的传统,这是内斗人祸再加上各种天灾。帝国内部的问题已然是积重难返,靠顺帝亲政后几年的努力实在是于事无补,尤其是朝堂上的顺帝还无法掌控底下的官员,政令出不出得了大都都很难说。
元顺帝的权威几乎被底下人架空光了,他的旨意下面人是阳奉阴违,旨意上说收一百两赋税,下面人可以收一千两,八十两上交国库,九百二十两进自己腰包。
朝廷说拿一千两震灾,能够有几文钱落到老百姓手里就不错了。积弊难反,以上至下的改革已经行不通了。
在元末有这样一首元曲流传甚广:“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哀哉可怜。”
官府印宝钞,明目张胆的抢劫底层人民和富户,富户被朝廷抢劫了,为补自己的损失勾结地方官府,不要命的盘剥老百姓,竭泽而渔。
国家滥发货币抢劫老板姓,这个看起来怎么这么熟悉?现在的蓝星最强国漂亮国不就是这样做的吗?
要说反抗暴元的统治其实一直都有,可是等修黄河挖出石人的时候,事情大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量变引起质变。
遥想当年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彼可取而代之”,“大丈夫当如是也!”泱泱大秦转瞬之间就分崩离析嗝屁了。
早先流传有一条谶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黄河工地上这个石人的出现,刚好印证了这个谶谣,至正十一年,韩山童、刘福通聚众起义,由于宣传工作做的比较出色,四下云集响应,声势浩大的红巾军起义爆发了!
运用这种封建迷信活动短时间内凝聚人心的计策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比如造反的鼻祖陈胜吴广早就用过了,什么学狐狸叫,大楚兴陈胜王。什么高祖斩白蛇起义,自称是赤帝子转世等等不胜枚举。但是人民群众在看不见希望的时候,这种口号,就是一面凝聚人心士气的旗帜。
越是简单越是容易理解,把原本抽象的苦难和看得见的罪人联系起来。这就是造反的不二法门,管你元顺帝的政策再好,吹出花来。只要老百姓不认可,下面的官吏不作为,横行霸道,贪赃枉法。就是你元朝廷的罪过!
韩山童还有一个更厉害的造反法宝,佛教+道教+白莲教+明教=明王出世。这可就不得了,造反者有了神的认可,有了理论基础能不厉害吗?
这可就把前期还算兢兢业业勤政爱民的元顺帝可愁坏了,倒霉催的,本来就是异族坐的江山,本来统治基础就不稳定,融入汉族的文化里去吧。鲜卑拓跋族的亡族之祸还在前面摆着,慕容复他们家坟头的草都长得老高了。
老百姓如此折腾,杀也不是,不杀也不是。封建统治者其实是不想大规模杀人的,本来进入中原之前的时候大规模的屠城,已经完成了很大的人口缺失,近百年了,由于种种原因蒙元统治者也拿不出什么好办法来恢复民力。
相传蒙古人杀人,非常残暴。战俘们排队,一个个从大车前走过,高于车轮的战俘,全部杀掉。
还有真实的史料里说,曾经有一队蒙古军队攻灭花拉子模国的时候,路过一个村庄。士兵们人手不够,就让上千村民自己把手反绑,让才不到百人的蒙古士兵杀掉。
蒙军所到之处,要么全城头像,如果不投降就通通屠城。可是当年长春真人丘处机西行万里,解万千杀孽。会见成吉思汗以后,成吉思汗听从了他的“长寿”秘诀,不再大肆杀戮。
子孙南下灭宋的途中,杀的著名人物就一个文天祥,还是在屡次劝降未果之后才杀了他。
不信的话翻来历史课本来,说蒙古人残暴,也是灭宋之前的战争里。后世明朝人修的史料里《元史》没有屠宋朝城市的记录,清兵入关还有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等记录。原本在花拉子模,西夏,金国等等地方动不动就屠城的蒙古人突然不杀人了?
后来进去中原的蒙古人恶劣残暴的大规模记录几乎没有,您说奇不奇怪?这里绝不是为蒙古人洗白,确实有过屠城,也确实很野蛮残忍。
在这里提一个人,您可能知道。那就是长春真人丘处机,没错就是那个《射雕英雄传》里的功夫了得,德高望重的全真派掌教。
他不畏自己年事已高,几度跋涉千山万水,面见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以最号的礼遇接待了这位来自中原的宗教领袖。
成吉思汗向他请教“长寿”之法,丘处机真人以巧妙的办法,向成吉思汗阐述了少造杀戮的“长寿秘诀”,一言止杀,功德无量。
从此以后,您想呀,蒙古人的目标是要入主中原,希望在这片土地上长久的统治下去,自然就少了很多残暴的行为,并不是他们突然就良心发现了。
长春真人丘处机与成吉思汗的一席话,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宗教哲理造福百姓的壮举,当得起“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时光流转,岁月如梭,东升西落,白云苍狗。帝国内部各种争权夺利,人民何等苦不堪言…………
到了末世的元顺帝是不是倒霉蛋?现在又闹出这么个大乱子,这可怎么得了?元顺帝现在的脑子是真的不够用了。
元顺帝真是到了血霉了,当了这个皇帝还碰上这么个大乱子!
迅速派兵平叛吧,朝廷不能白白养这么多吃白食的兵吧。
可是朝廷的兵马他指挥得动吗?想指挥也行,朝廷拿出钱来,如此幅员辽阔的领土,连年的印钱抢劫百姓,怎么可能没有钱。
可是这一来二去,反而农民军越绞越肥犹如韭菜一样,绞杀不清。按了葫芦起了瓢,满地烽火。元顺帝头发都愁白了,也没有什么好对策。反而是地方的将军越养越肥,这个道理深谙儒学的元顺帝怎么会不知道,可是他没办法呀。
绞杀,镇压,又不能全部杀光。慢慢的元朝的残土上出现了一大伙信奉明教的泥腿子们,这群人可不得了,犹如野火过境,堵不住守不了,元兵重兵防守,他们就放弃,去别的地方搞造反运动,总而言之是让元庭头疼不已,搞得是鸡犬不宁,上面的政策到了地方就是一张废纸,造反的队伍越来越凶。
为什么朱重八后来建立的明朝会叫明朝,和明教又有什么关系?其实也是利用了“明王出世”这一点的,后面在大明开国的时候会说到。
注意了,上一章上说的小朱的时间线是元至正四年,也就是我们的老朱同志还没有出家当和尚。
这里是说的元顺帝的苦恼,一个烂摊子交到他手里,有心改革无力回天,帝国已经积弊难反,种种原因让这位在历史上存在感不强的蒙古皇帝不得不做出理性的考虑,还有皇太子与他这个父皇的矛盾,后续再展开讲。
实事求是心平气和的说,元顺帝他并不是那种残暴的亡国的昏君。他也是有所作为的,私以为他的谥号里的顺字有顺应潮流的意思。他的主要成就至正新政,说个一直被历史迷们津津乐道的事情,就是顺帝放弃大都一路跑回了草原并未有抵抗,直接就放了朱明大军进了大都。要知道元大都可是当时国际化的大都市,对比明朝的于谦死守北京城的战例来看,负隅顽抗也能对明军造成巨大的杀伤。
要知道当时的元军实力尚存,不说是逆风翻盘,给朱元璋恶心一下还是可以的。如此一来朱元璋不得不集中更多的军力后勤来跟残余死磕。元顺帝也可以从容的北撤,虽然是去漠北受苦,没有了中原的花花世界,但是也好歹可以继续做草原的霸主,雄居东亚一段时间,无时无刻更多的威胁北方长城防线。
从容的把残留的人才,攻城器械的图纸,以及更多的资源带回草原。尤其是生铁,可以铸造大炮,打造生活器具。蒙古人少了这些东西,转瞬就回到了比较原始的游牧社会,倒退上百年。
后续的对蒙作战的篇章里,我们再来探究经济上的封锁。农耕文明与游牧渔猎民族之间的相爱相杀。
奇怪的是为什么顺帝一溜烟的跑了呢?让后世颇为想不通。
淮河流域在闹旱、蝗、瘟疫,北边就比较简单了,只是黄河决堤了,真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历代的经验证明,黄河决堤绝无小事,经过朝堂上的一番争论之后,开始了修缮黄河河堤的工程,这一修,出大岔子了。
大都里接到奏报的元顺帝应该是非常郁闷的,他每天读读书,看看歌舞,处理一下国家大事,岂不美哉。实事求是的说因为相对于其他元朝皇帝来讲自己算是勤政爱民的。
元顺帝是元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大蒙古国第十五位大汗。那么顺帝也是元朝作为中国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蒙古皇帝。
奏报里说淮河被灾,顺帝即刻下令赈济,朝臣不敢言,顺帝自己发现朝廷的法治不完善,颁行《至正条格》。
奏报出大事了,黄河决堤了!听从宰相脱脱的建议去修治,真是你还要我怎样,要怎样?拨了款你们就老老实实地修黄河过日子嘛,哪来那么多事?
正如喜来乐所说:“这就好比一个人饿了,想吃窝头,吃一个,不饱。连吃了八个还是个不饱,吃到第九个,饱了。你能说他就是吃第九个吃饱的吗?”
顺帝倒霉就倒霉在他就是那第九个窝头了,前几任皇帝太能造,惹得民怨沸腾。正如前文介绍的朱八八出生的那一年,就换个好几个皇帝,蒙古族有武力争夺汗位内斗的传统,这是内斗人祸再加上各种天灾。帝国内部的问题已然是积重难返,靠顺帝亲政后几年的努力实在是于事无补,尤其是朝堂上的顺帝还无法掌控底下的官员,政令出不出得了大都都很难说。
元顺帝的权威几乎被底下人架空光了,他的旨意下面人是阳奉阴违,旨意上说收一百两赋税,下面人可以收一千两,八十两上交国库,九百二十两进自己腰包。
朝廷说拿一千两震灾,能够有几文钱落到老百姓手里就不错了。积弊难反,以上至下的改革已经行不通了。
在元末有这样一首元曲流传甚广:“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哀哉可怜。”
官府印宝钞,明目张胆的抢劫底层人民和富户,富户被朝廷抢劫了,为补自己的损失勾结地方官府,不要命的盘剥老百姓,竭泽而渔。
国家滥发货币抢劫老板姓,这个看起来怎么这么熟悉?现在的蓝星最强国漂亮国不就是这样做的吗?
要说反抗暴元的统治其实一直都有,可是等修黄河挖出石人的时候,事情大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量变引起质变。
遥想当年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彼可取而代之”,“大丈夫当如是也!”泱泱大秦转瞬之间就分崩离析嗝屁了。
早先流传有一条谶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黄河工地上这个石人的出现,刚好印证了这个谶谣,至正十一年,韩山童、刘福通聚众起义,由于宣传工作做的比较出色,四下云集响应,声势浩大的红巾军起义爆发了!
运用这种封建迷信活动短时间内凝聚人心的计策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比如造反的鼻祖陈胜吴广早就用过了,什么学狐狸叫,大楚兴陈胜王。什么高祖斩白蛇起义,自称是赤帝子转世等等不胜枚举。但是人民群众在看不见希望的时候,这种口号,就是一面凝聚人心士气的旗帜。
越是简单越是容易理解,把原本抽象的苦难和看得见的罪人联系起来。这就是造反的不二法门,管你元顺帝的政策再好,吹出花来。只要老百姓不认可,下面的官吏不作为,横行霸道,贪赃枉法。就是你元朝廷的罪过!
韩山童还有一个更厉害的造反法宝,佛教+道教+白莲教+明教=明王出世。这可就不得了,造反者有了神的认可,有了理论基础能不厉害吗?
这可就把前期还算兢兢业业勤政爱民的元顺帝可愁坏了,倒霉催的,本来就是异族坐的江山,本来统治基础就不稳定,融入汉族的文化里去吧。鲜卑拓跋族的亡族之祸还在前面摆着,慕容复他们家坟头的草都长得老高了。
老百姓如此折腾,杀也不是,不杀也不是。封建统治者其实是不想大规模杀人的,本来进入中原之前的时候大规模的屠城,已经完成了很大的人口缺失,近百年了,由于种种原因蒙元统治者也拿不出什么好办法来恢复民力。
相传蒙古人杀人,非常残暴。战俘们排队,一个个从大车前走过,高于车轮的战俘,全部杀掉。
还有真实的史料里说,曾经有一队蒙古军队攻灭花拉子模国的时候,路过一个村庄。士兵们人手不够,就让上千村民自己把手反绑,让才不到百人的蒙古士兵杀掉。
蒙军所到之处,要么全城头像,如果不投降就通通屠城。可是当年长春真人丘处机西行万里,解万千杀孽。会见成吉思汗以后,成吉思汗听从了他的“长寿”秘诀,不再大肆杀戮。
子孙南下灭宋的途中,杀的著名人物就一个文天祥,还是在屡次劝降未果之后才杀了他。
不信的话翻来历史课本来,说蒙古人残暴,也是灭宋之前的战争里。后世明朝人修的史料里《元史》没有屠宋朝城市的记录,清兵入关还有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等记录。原本在花拉子模,西夏,金国等等地方动不动就屠城的蒙古人突然不杀人了?
后来进去中原的蒙古人恶劣残暴的大规模记录几乎没有,您说奇不奇怪?这里绝不是为蒙古人洗白,确实有过屠城,也确实很野蛮残忍。
在这里提一个人,您可能知道。那就是长春真人丘处机,没错就是那个《射雕英雄传》里的功夫了得,德高望重的全真派掌教。
他不畏自己年事已高,几度跋涉千山万水,面见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以最号的礼遇接待了这位来自中原的宗教领袖。
成吉思汗向他请教“长寿”之法,丘处机真人以巧妙的办法,向成吉思汗阐述了少造杀戮的“长寿秘诀”,一言止杀,功德无量。
从此以后,您想呀,蒙古人的目标是要入主中原,希望在这片土地上长久的统治下去,自然就少了很多残暴的行为,并不是他们突然就良心发现了。
长春真人丘处机与成吉思汗的一席话,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宗教哲理造福百姓的壮举,当得起“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时光流转,岁月如梭,东升西落,白云苍狗。帝国内部各种争权夺利,人民何等苦不堪言…………
到了末世的元顺帝是不是倒霉蛋?现在又闹出这么个大乱子,这可怎么得了?元顺帝现在的脑子是真的不够用了。
元顺帝真是到了血霉了,当了这个皇帝还碰上这么个大乱子!
迅速派兵平叛吧,朝廷不能白白养这么多吃白食的兵吧。
可是朝廷的兵马他指挥得动吗?想指挥也行,朝廷拿出钱来,如此幅员辽阔的领土,连年的印钱抢劫百姓,怎么可能没有钱。
可是这一来二去,反而农民军越绞越肥犹如韭菜一样,绞杀不清。按了葫芦起了瓢,满地烽火。元顺帝头发都愁白了,也没有什么好对策。反而是地方的将军越养越肥,这个道理深谙儒学的元顺帝怎么会不知道,可是他没办法呀。
绞杀,镇压,又不能全部杀光。慢慢的元朝的残土上出现了一大伙信奉明教的泥腿子们,这群人可不得了,犹如野火过境,堵不住守不了,元兵重兵防守,他们就放弃,去别的地方搞造反运动,总而言之是让元庭头疼不已,搞得是鸡犬不宁,上面的政策到了地方就是一张废纸,造反的队伍越来越凶。
为什么朱重八后来建立的明朝会叫明朝,和明教又有什么关系?其实也是利用了“明王出世”这一点的,后面在大明开国的时候会说到。
注意了,上一章上说的小朱的时间线是元至正四年,也就是我们的老朱同志还没有出家当和尚。
这里是说的元顺帝的苦恼,一个烂摊子交到他手里,有心改革无力回天,帝国已经积弊难反,种种原因让这位在历史上存在感不强的蒙古皇帝不得不做出理性的考虑,还有皇太子与他这个父皇的矛盾,后续再展开讲。
实事求是心平气和的说,元顺帝他并不是那种残暴的亡国的昏君。他也是有所作为的,私以为他的谥号里的顺字有顺应潮流的意思。他的主要成就至正新政,说个一直被历史迷们津津乐道的事情,就是顺帝放弃大都一路跑回了草原并未有抵抗,直接就放了朱明大军进了大都。要知道元大都可是当时国际化的大都市,对比明朝的于谦死守北京城的战例来看,负隅顽抗也能对明军造成巨大的杀伤。
要知道当时的元军实力尚存,不说是逆风翻盘,给朱元璋恶心一下还是可以的。如此一来朱元璋不得不集中更多的军力后勤来跟残余死磕。元顺帝也可以从容的北撤,虽然是去漠北受苦,没有了中原的花花世界,但是也好歹可以继续做草原的霸主,雄居东亚一段时间,无时无刻更多的威胁北方长城防线。
从容的把残留的人才,攻城器械的图纸,以及更多的资源带回草原。尤其是生铁,可以铸造大炮,打造生活器具。蒙古人少了这些东西,转瞬就回到了比较原始的游牧社会,倒退上百年。
后续的对蒙作战的篇章里,我们再来探究经济上的封锁。农耕文明与游牧渔猎民族之间的相爱相杀。
奇怪的是为什么顺帝一溜烟的跑了呢?让后世颇为想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