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奇葩一箩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六章 应天顺命 进兵南京

    南京是朱元璋的第一个大本营,也是未来大明帝国的首都。

    明朝自永乐朝,朱棣赶走了建文帝朱允文,才迁都北京,大明开始两京制。至于建文帝的生死的千古之谜,后文再续。

    历来历史上大明都号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铁骨铮铮!没有一个投降的皇帝。历史的真像到真的是这样的?

    往后种种暂且不论今天尚未成功的创业精英杰出青年朱元璋就要开始他事业的第一步。

    开始说大事业之前,讲一个后来影响历史进程人。朱元璋的长子后来建文皇帝的父亲,谥号懿文太子、孝康皇帝、庙号兴宗,短命唏嘘的朱标于公元1355年,元朝至正十五年;徐寿辉治平五年;张士诚天祐二年;韩林儿龙凤元年10月10日出生了。之所以列这么老些年号,是想告诉诸位,当时真是生旦净末丑,你方唱罢我登场,中原大地乱成了一锅粥。当时的神州大地有多乱,还有一些个小势力就没去算它了。群雄逐鹿,元朝的势力没有办法阻止他们的行为。

    诸位说历史巧合不巧合10月10日又是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的民国的国庆日。明和民巧了不是。这一年神州大地好不热闹,谁也不服谁,我是龟你是鳖,天命所规去一边,有钱有粮就能闹翻天。

    小朱标出生时,当时还只是副元帅的朱元璋正在率军攻打集庆,集庆这个名字诸位可能陌生,说南京,诸位就都明白了。

    此刻长子的出世,给酣战中的朱元璋带来了莫大的欣喜。得报后,朱元璋兴奋地在当地的一座山上刻石曰:“到此山者,不患无嗣。”兴奋之余,也对这个长子抱以极大的希望。

    对于当时人来说,人到中年又浴血奋战拿着脑袋要命的朱元璋来说,是多么的喜悦。

    后来未来皇帝朱元璋对于未来太子的爱,简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太子朱标后世简直是最得皇帝信任,不只是明朝,是整个中国古代皇权社会里数一数二权倾天下的太子。

    元至正十五年,这一年除了太子朱标出生,还有些“小事”,悄悄地影响着历史的进程。那就是朱元璋的顶头上司郭、张二人战死,历史的天平不经意间向朱元璋倾斜。

    前文说了,朱元璋娶的老婆马氏是郭子兴的义女,那么郭、张二人战死以后,谁能得到这支部队的掌控权?有人可能会说,郭、张二人没有儿子吗?朱元璋一个义女儿的丈夫而已,怎么算也轮不到他呀。话是没错,理也没错。不过决定权利分配加成的归根结底还是绝对的实力。

    这个时候的朱元璋今非昔比,实力基本掌控全军,处处都是效忠于他的人。还有“女婿”这么一个强力加成,谁能说一个不字?

    所以说,不是谁都能随随便便成功的,运气、实力、人脉一个都不能缺,所以说朱元璋的成功,可以学,但是要能学到他的全部,一般人还真学不来。

    另外一件“小事”就是尚未大发迹的徐寿辉、陈友谅那一股势力,倪文俊欲弄死徐寿辉取而代之,没有成功。如果倪文俊成功了,或许亏没有陈友谅什么事了,以倪文俊的为人阴狠和陈友谅不相伯仲。一但倪文俊得了势,不大可能放过陈友谅。

    元至正十五年六月,朱元璋率军攻克采石。

    诸将见了粮食和牲畜,比见了爹娘还亲,叫手下放开手拿,能拿多少拿多少。

    正当他们满载而归时,朱元璋令人把所有船缆砍断,把那些粮食和牲畜,全部推到激流中,船也不要了,任其顺流东下。

    诸军惊问何故,难道这些战利品,不该弄回去吗?

    朱元璋说,想成大事,就不要眼盯着眼前的小利,如今全军渡江作战,老天保佑我们打了胜仗,就应该乘胜直取太平,如果大家都拿了战利品打道回府,再举必难,还干什么大事,都回家抱孩子去吧!

    随后,他率军进取太平。

    太祖克采石,诸将见粮畜,各欲资取而归。因令悉断舟缆,推置急流中,舟皆顺流东下。诸军惊问故,太祖曰:“成大事者不规小利,今举军渡江,幸而克捷,当乘胜径取太平。若各取财物以归,再举必难,大事去矣。”于是率诸军进取太平。

    只有抵御住了小利的诱惑,才能获得更大的收益。

    朱元璋帅军攻克采石,在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拿下了进攻集庆的门户,拿下采石就等于是一只脚踩在了集庆的门口,拿下集庆也就只是时间问题。

    第二年,元至正十六年。只剩下一个名义上的顶头上司“小明王”韩林儿的朱元璋,帅罗攻克集庆府,这个时候其他的势力根本就没把这个朱元璋放在眼里,除了一个人,那就是未来朱元璋命中注定的敌人——陈友谅。

    记录攻克南京这段历史概括起来很简单,就几行字。

    史书上说,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丙申三月 朱元璋集庆建制。徽州老儒朱升献策。

    翻译过来就是公元1356年即至正十六年三月,朱元璋亲率水陆大军分三路进攻集庆就是南京,10日后,集庆城被攻破,朱元璋占领集庆,改名应天府。徽州的一个老儒朱升进献了一个计策。

    那么他之前做了些什么?攻克南京对他和他的创业团队意味着什么,他同时代的竞争对手又在做什么呢?这个朱升献了一个什么策呢?书接上文,且听分解。

    我们前文讲过,朱元璋加入了明教,白衣青年偶像组织,不过看来他虽然据野史长得难看,但却是做得相当的实力派,是一个能做事的人,当时可能没有人可以笃定他可以得天下。

    话说当时,长江开阔的江面上远远的看上去渐渐的逼来一条线白,离得近了才发现原来是。

    朱元璋的三路大军来势汹汹,江面上千余只作战的小船横陈江面,元军城外的守将陈兆先,见到这样的架势,只战斗了3天,便带着所部36000余人归降了朱元璋。

    但是,攻城在即,这样归降的元军势必军心不定,左右摇摆,随时可能再反叛。面对这样情况,朱元璋做了一件很大胆的事。

    朱元璋就从降军中挑选了500名精兵当亲军护卫,在夜里守卫他的人身安全,而他自己身边,只留了一个亲兵统领冯国用。如此一来,就表示了对归降士兵的绝对信任。

    第二天,归降士兵们都传开了此事,大家都很感动,疑虑全消,死心塌地跟随朱元璋。最后,前后只用了10天,朱元璋就顺利攻占了长江下游的重镇,元朝的版图被拦腰截断,江南七省日后尽收囊中,集庆这座曾经的古都,再次回到汉人的手中,随后改为南京,明朝立国后称为京师应天府。

    这起战役听起来好像很容易,但事实并非如此。这已经是朱元璋第三次进攻南京了,早在几个月前,朱元璋还在和州县驻扎。

    但是和州的发展空间实在是有限,眼看着队伍越来越大,不光地方小,粮草也供养不起了,于是,朱元璋听从冯胜的建议,把目光投向了南京。

    南京作为历次前朝古都,虎踞龙盘,有帝王之气。正面有长江天险,还有南北纵横的紫金山,可谓背山面水,战略位置极好。

    而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南京辐射控制的地区在当时来说很富足,不仅是粮食产区,而且商业还很发达。所以,朱元璋当即决定要攻占南京。

    但是,问题又出现了,朱元璋没有船。一直以来,朱元璋的队伍都是陆地作战,除了骑兵就是步兵,没有水军,根本没法进攻背山面水的南京城。或许真的是一个好汉三个帮,每个人成功的背后都有些运气成分,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叫俞通海的人出现了,他本来就是长江上拦路打劫的强盗,看准了朱元璋能成大事,于是带着他手下的千余只船来投靠朱元璋,其实这些船多半都是渡船和渔船,不但体积很小,而且战斗力有限,这支队伍一直用到了后来鄱阳湖之战与陈友谅的较量,这一段生死争霸后面再详细讲。

    话说就在当时,可真是帮了朱元璋大忙,朱元璋就是靠着这千余艘小船,抓住东面张士诚进攻江南的有利时机,终于在第三次进攻中,攻占了南京城,而这一步棋可以说是决定日后朱元璋统一中国的关键。

    朱元璋占领南京后,队伍发展空间获得极大拓展。不久后,又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这个人是徽州的儒士叫朱升,他为朱元璋详细分析了当时全国局势并制定了战略方针,这一行为的重要性简直就是当年诸葛亮的隆中对。

    朱升先是帮朱元璋分析了南京周围的势力情况,湖广的陈友谅和江南的张士诚,势力都远超朱元璋,此时正忙着彼此防范,暂时不会进攻南京。唯一想消灭朱元璋的是北面的元军,但是却被朱元璋的兄弟部队刘福通阻隔,所以如此看,现在是朱元璋发展的最佳时机。

    接着,朱升又为朱元璋提出了直接决定明朝建立的九字方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全面采纳了这个发展方针,首先对南京周围的小城市发起进攻,形成了以南京为中心的防护圈,完成高筑墙。接着,在至正十八年,朱元璋任命干将何茂才为营田使,组织军事生产,完成广积粮。最后,在当时韩林儿、徐寿辉、张士诚都称帝称王的情况下,朱元璋依然闷头发展,坚持缓称王。

    正是靠着这样的发展方针,朱元璋成功在各方势力角逐的环境下发展壮大,而当他的宿敌陈友谅意识到朱元璋这个昔日的小角色不容忽视之时,已经为时已晚,一场鄱阳湖大战即将上演。

    朱升这个人在明朝的历史上远远没有刘伯温、汤和、徐达等这些名臣有名,下章我们就单开一章单独讲讲他。

    要知道朱元璋成功攻占南京后,采取了正确的发展方针,在群敌环伺的形势下获得了长足发展,为后来鄱阳湖之战、击败张士诚奠定了基础。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顺应历史的发展终究成为一代开国皇帝的朱元璋身边的这个能人朱升是什么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