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震惊天下的胡惟庸案
之前我们都是从军事的角度来看明初节节胜利的军事行动。那么军事上的空前胜利的基础是内政稳定,财政充足,制度保障,兵源不断。那么这些问题,作为新生帝国的老大朱元璋又是怎么解决的呢?
要解决上述问题,其实明朝是经理过几次大的变动的,我们通常说明清是中国历史上高度中央集权的统一大帝国。其实在明朝初年的时候,中央集权并不是那么高,皇帝的权威还有一个自前数朝就困扰皇帝们的问题,那就是相权。
要弄清楚理解这个问题,我们这里做一个简单的比喻,大明集团的董事长是朱元璋,那么很多重大的事情都是老朱说了算,比如上面的所有推动战争进程的问题都是朱元璋拍板来定,但是朱元璋毕竟是一个人,这么多繁杂的事情都要他一个人做决定是很难做到的。
古人说事必躬亲,就是要累死皇帝。老朱是董事长,但是董事长要管一个员工的工资是不是到位,养老保险有没有买,昨天迟到了怎么处罚。这怎么可能,这些问题都需要一个人来汇总给他,统辖百官,把所有的事情提前处理好了,再上交给皇帝拍板决策大事,是不是就轻松得很多了?
这个人就是丞相,自秦始皇设立丞相这个职业经理人一来,历代的董事长们都觉得这个方法好,可以轻松很多,就留了下来。
可是我们讲到元末的时候,我们也提到了。权臣伯颜,权相脱脱的所作所为,更明显一点的例子,还有咱们的比较熟悉的曹丞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直接架空皇帝。这样的结果老朱是不愿意看到的。也不愿意自己大明的子孙后代重蹈前朝的覆辙。
那么装到老朱枪口上的这个人,就是胡惟庸。
胡惟庸何许人呢?
胡惟庸,出生年月不详,卒于洪武十三年即公元1380年,史书上有明文记载没有争议,汉族人,安徽濠州定远,与李善长同乡,也算得上是是朱元璋的同乡,与张昶为友。淮西勋贵里位极人臣的第一人,明朝开国功臣,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
洪武元年即公元1368年任中书参知政事,二年迁左丞。他任中书省执政时,专决省事,罢去旧吏,更用亲信,杀侍御史刘炳、弹劾右丞汪广洋。后李善长劾其“放肆为奸事”,被朱元璋所杀。
自从杨宪被诛后,朱元璋认为胡惟庸有才干,很宠信他。胡惟庸也自觉奋进,曾以遇事小心谨慎博得朱元璋欢心,进一步获得朱元璋的宠信。胡惟庸当上丞相是这么来的。
他为此当了多年独相,生杀废黜大事,有的不报告朱元璋便径直执行。内外各部门的奏章,他都先拿来看,凡是陷害自己的,便扣下不上呈。各方面热衷功名之徒,以及失去了职位的功臣武夫,竞相奔走于其门,贿送金帛、名马、玩好之物,不可胜计。大将军徐达极恨他奸恶,告诉了朱元璋。胡惟庸于是诱惑徐达的守门人福寿,图谋害徐达,但被福寿揭发。
御史中丞也曾说过他的短处。后来刘基生病,朱元璋派惟庸带医生探视,胡惟庸便对刘基下毒。刘基死后,他更加无所顾忌。他与太师李善长相勾结,将哥哥的女儿嫁善长的侄子李佑为妻。
学士吴伯宗弹劾胡惟庸,差点大祸临头。此后,他权势更盛。在他定远老家的井中,突然生出石笋,出水数尺深,献媚的人争相说这是祥瑞之兆。他们还说胡惟庸祖父三代的坟墓上,晚上都有火光,照亮夜空。胡惟庸更加高兴和自负,从此有了异心。
大凡能称得上一代雄主的皇帝,都有一个特点——对权力的绝对控制,如果有人对皇权造成威胁。什么汉武帝、唐太宗,都是这样。当然,作为一位非常有作为的皇帝,朱元璋也不例外。虽然贵为天子,位尊九五,但是在通往权力的道路上,有人拦住了朱元璋,就只有一个下场——死,而且是斩草除根的那种。
朱元璋杀光了几乎所有的功臣,为何唯独忍让此人七年?大明三大案中天字第一案究竟是为了什么?
前文讲过很多次了,公元1368年,刚刚40岁的朱元璋称帝,改国号为大明,定都南京,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大明王朝。
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精力充沛、干劲十足,在长达31年的皇帝生涯中,开疆拓土、整饬吏治,为大明王朝的兴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洪武元年即公元1368年,到洪武三十一年即1398年,老朱就像劳动模范一样勤勤恳恳地位这个帝国服务,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说句不夸张的话,朱元璋几乎是封建社会最勤奋、最拼命的几个皇帝之一。
至于到底是朱元璋诚心放任胡惟庸做大好收拾他,还是他自己作死,这一切今天讨论已经没有意义了。
然而,在如此勤奋、拼命的背后,朱元璋有着他的另一面,那就是权力欲。他这个权利欲,单单是为了自己吗?
在大明王朝建立、天下安定之后,朱元璋做的很不地道,多次发动大清洗,把那些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杀了个干净。而朱元璋这么做,只有一个原因——权力。他之所以这么做,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像他自己说的,“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本来大家都是一起打天下的穷人,凭什么你能做皇帝,而我不能呢?就是因为这样的一丝怀疑,就让朱元璋杀光了几乎所有的功臣元勋。
可是,却有个例外——胡惟庸。
胡惟庸妥妥是大明王朝的元勋了,在龙凤元年即公元1355年就投奔了朱元璋,那时候朱元璋不过只占据了很小的一块地盘,统一天下,门都没摸到呢。
正是因为胡惟庸这种义无反顾的精神,得到了朱元璋的信任。此后朱元璋节节胜利,胡惟庸的官职也步步攀升,到大明王朝建立的时候,胡惟庸已经成为正四品相当于今天正局级的太常少卿。
胡惟庸一路官运亨通,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在朱元璋第一心腹谋士李善长的推荐下,他成了右丞相。而到了洪武十年即公元1377年,胡惟庸更是被任命为左丞相,成为了真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百官之首。
事情到此本来就皆大欢喜了,可没等胡惟庸坐稳宰相的位子,洪武十三年即公元1380年,“胡惟庸案”案发,朱元璋不仅杀了胡惟庸,还牵连出亲戚、朋友,最后诛杀3万余人才算罢休。
这些人里,就包括了前文提到的宋廉。他的文章千金难求,达官贵人们趋之若鹜,他写的碑文,几乎是一钱银子一个字。要知道在明初的时候,银子可是一个稀罕物。
可就是如此,宋廉不为所动,曾经有过有人七次上门求文而不得。每每写文,笔锋一转,他都会称颂圣上的恩德,也就是朱元璋的恩情皇恩。正因如此,他的文章从情真意切,到为后世很多批评家不屑于评论。
这样一个小心翼翼的人,还是难逃一死。被贬谪再贬谪,形同流放,客死异乡。
其实朱元璋杀胡惟庸并不奇怪,因为胡惟庸从担任右丞相开始,就开始了自己揽权的生涯。从洪武六年担任右丞相,一直到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案发,整整七年时间,胡惟庸作为宰相,拥有极大的权力,他经常利用手中的权力,排除异己、结党营私,更重要的是,有很多大臣上奏的奏折,胡惟庸干脆不请示朱元璋,私自处理。
这就犯了朱元璋的大忌,居然在他眼皮子底下,抢夺他的权力,对于权力欲极强的朱元璋来说,这是绝对不能忍受的。
可是,朱元璋竟然一忍就是七年,要知道,别人抢夺他的权力,他连半年都忍不了,怎么可能忍七年!
所以,官方的说法又是老一套的,什么皇上被“奸臣”胡惟庸蒙蔽了,过了七年,经过“忠臣”的提醒,朱元璋一下子醒悟了,哦,原来胡惟庸这家伙一直都在骗我!
当然,这是不可信的,朱元璋何许人也?白手起家,从一个世代贫农,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就登上了皇帝宝座,这么厉害的人,岂是你说骗就骗,说蒙蔽就能蒙蔽的?如果真的那么好蒙蔽,皇帝的位子早就被别人抢去了。
权力欲如此强的朱元璋,竟然容忍胡惟庸专权达到七年之久,他是在等待时机,他要做一件大事——废除宰相。
自古以来,皇帝和宰相之间的关系一直都非常微妙,宰相作为百官之首,类似于今天國务y总理,他们虽然名义上是必须要听皇帝的,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宰相拥有很多特权,比如“封驳”——皇帝做的不地道,宰相拒绝执行;比如代拟诏书——政策制定好了,皇上只要盖个章就行了。
很多偷懒的皇帝,看到有人替他们把活儿都干了,高兴还来不及。可是,朱元璋绝对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不管这些人是谁,不管他们干了什么,但凡触及到权力,他就绝不会轻易饶恕。
前面说过,皇帝的权利并不是绝对的,前朝权相一手遮天甚至可以左右皇帝的废立,架空皇权。如果有一天丞相跳出来,架空了老朱家的皇位,大权旁落重演禅让的戏码,老朱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但毕竟宰相这个职位,已经存在了上千年的时间,根深蒂固,贸然废除恐怕要招致大臣们集体反对。所以,朱元璋就让这位管不住自己的胡惟庸,在他的眼皮子底下敛财、揽权、结党营私,直到七年之后,朱元璋觉得时机成熟了,才一举将他的党羽拿下,并且顺势废除了宰相。
而“胡惟庸案”案发之后,为了震慑反对废除宰相的人,朱元璋不惜大开杀戒,一下子杀了三万多人,总算把反对的声浪给压了下去。
要说起来,胡惟庸被杀,也不算太冤枉他,毕竟他做宰相的时候,品行、道德也确实不怎么样,而朱元璋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决定利用他,等到了七年之久,才最终行动,杀了胡惟庸,顺便废除了宰相。
朱元璋为了权力永远留在他老朱家,能够不动声色、忍耐七年之久,也可以看出此人的城府之深了。
话说当年,吉安侯陆仲亨从陕西回来,擅自乘坐驿车。朱元璋大怒,责骂他说:“中原在战乱之后,人民刚刚复业,驿站户买马非常艰难。如果大家都像你这样,人民就是将子女全部卖掉,也不能供给。”责令他到代县捕盗贼。
平凉侯费聚奉命安抚苏州军民,整天沉溺酒色。朱元璋大怒,责令他往西北去招降蒙古,他无功而返,朱元璋又严厉斥责他。两人都非常害怕。胡惟庸便暗中对两人威逼利诱。两人一向愚勇,见胡惟庸正专权用事,便与他秘密往来。两人曾到胡惟庸家饮酒,酒酣时,胡惟庸屏退左右,对他俩说:“我等所干的事多不合法,一旦被发觉将怎么办?”两人更加惶恐。胡惟庸于是将自己的主意告诉了他们,令他们在外面收集兵马。
胡惟庸又曾与陈宁坐在中书省中,阅览天下兵马簿籍,令都督毛骧将卫士刘遇贤和亡命之徒魏文进收为心腹,说:“我会用得着你。”太仆寺丞李存义是李善长的弟弟,胡惟庸的女婿李佑的父亲,胡惟庸令他暗中游说李善长。李善长年纪已老,不能坚决拒绝,开始不同意,后来便依违其间了。胡惟庸更加以为事情可以成功,于是派明州卫指挥林贤出海招引倭寇,与他们约定日期相会。又派元旧臣封绩致书元朝,向元朝嗣君称臣,请求出兵做外应。这些事都还没有发出。正好胡惟庸的儿子坐马车奔驰过市,坠死于车下,胡惟庸将驾车的人杀死。朱元璋大怒,命他偿命。胡惟庸请求用金帛补偿驾车人家,朱元璋不许。胡惟庸害怕了,便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人图谋起事,密告四方以及依从于自己的武臣。
洪武十二年即1379年九月,占城国来进贡,胡惟庸等人不报告朱元璋。宦官出来见到了,便进宫奏告朱元璋。朱元璋大怒,下敕令责备中书省臣。惟庸和汪广洋叩头谢罪,但暗暗地将罪过归咎于礼部,礼部大臣又归咎于中书。朱元璋更加愤怒,将各臣僚全部关押起来,究问为首主持的人。不久,赐汪广洋死,汪广洋的妾陈氏为他陪死。朱元璋问知陈氏乃是被入官的陈知县的女儿,大怒说:“被没入官的妇女,只给功臣家。文臣怎么得到?”便颁下敕令命法司调查。于是胡惟庸以及六部属官都应当被判罪。第二年正月,涂节便将祸变上报,告发惟庸。御史中丞商暠当时被贬为中书省吏,也告发了惟庸的阴谋。朱元璋大怒,下令廷臣轮番讯问,词语连及陈宁、涂节。廷臣说:“涂节本来参预阴谋,见事情不成,这才将变乱上告,不可不杀。”于是诛杀胡惟庸、陈宁和涂节。
于是这位明朝开国功臣,当朝权相因一场车祸被诛灭九族,三万人为他垫背。他的事还远远没有完,之后的蓝玉案,让这位一代名将落得个凄惨下场。
胡惟庸死后,他造反的阴谋还没有全部暴露,到洪武十八年即公元1385年,李存义被人自首告发,得以免死,安置在崇明。洪武十九年即公元1386年十月,林贤狱案办成,惟庸通倭的事才显了出来。
洪武二十一年即公元1388年,蓝玉征讨沙漠,抓获封绩,李善长不奏告皇上。
到洪武二十三年即1390年五月,事情败露,将封绩逮捕,审出当时情况,胡惟庸的逆谋进一步大显。正好李善长的家奴卢仲谦自首告发李善长和惟庸往来情况,而陆仲亨的家奴封贴木也自首告发陆仲亨与唐胜宗、费聚、赵庸三侯与胡惟庸共谋不轨。朱元璋大发雷霆之怒,肃清逆党,词语相连,被诛杀者达三万余人。于是做《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此案株连蔓引,直到数年之后,还没有清除干净。
“胡党”而受株连至死或已死而追夺爵位的开国功臣有李善长、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靖宁侯等一公二十一侯。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遂罢丞相,革中书省,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处以重刑。丞相废除后,其事由六部分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事情真的就这么简单吗?咱们来看看这样的说法。
胡党之狱又称为“胡惟庸案”,是明初四血案之一。
洪武十三年正月,丞相胡惟庸称他家的旧宅井里涌出了醴泉,邀请明太祖前来观赏。这是大明的祥瑞,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一个名叫云奇的太监突然冲到皇帝的车马前,紧拉住缰绳,急的说不出话来。
卫士们立即将他拿下,乱棍齐上,差点把他打死,可是他仍然指着胡惟庸家的方向,不肯退下。朱元璋这才感到事情不妙,立即返回,登上宫城,发现胡惟庸家墙道里都藏着士兵,刀枪林立。于是立即下令将胡惟庸逮捕,当天即处死。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四天前,也就是正月甲午,中丞涂节已经告胡惟庸谋反,以明太祖猜忌多疑的性格,怎么还会去胡惟庸家看所谓的祥瑞?可见,云奇告变纯属子虚乌有。胡惟庸案前后株连竟达十馀年之久,诛杀了三万馀人,成为明初一大案,列洪武四大案之一,另三案为空印案,郭桓案,蓝玉案。事后朱元璋还亲自颁布《昭示奸党录》,告诫臣下,切以胡惟庸为鉴。
明代史籍中关于胡惟庸案的记载多有矛盾,因此关于其是否确实谋反,当时便有人怀疑,明代史学家郑晓、王世贞等皆持否定态度。也有学者指出:所谓的胡惟庸案只是一个借口,目的就在于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结果是彻底废除了宰相制度。
废除了丞相制度,大权独揽固然是好,但是也不能所有事情都给皇帝一个人做,朱元璋这样的创业皇帝确实干得不错,朱棣这样竞聘上岗的皇帝也不错。不过,皇帝毕竟是人,不是神。不可能一个人处理全国这么多大大小小的事情,比如山东一个小小的县城的人事任免也由皇帝来决定吗?皇帝不可能记得这么多官员。
晚明学者钱谦益说:“云奇之事,国史野史,一无可考。”史家潘柽章更认为云奇之事为“凿空说鬼,有识者所不道”。胡惟庸如果要谋反,他在家里埋伏刀兵,能让人在城墙上轻易看见吗?几百年以后,也就是到了现代,明史学家吴晗写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叫《胡惟庸党案考》,把胡惟庸的案子从头到尾缕析了一遍,最后证明,胡惟庸案是一个冤案。但是钱谦益本人是乱国小人还是反清志士,尚有争议,这个往后再讨论,
总而言之胡惟庸案,对中国历史影响重大。从此,相权被彻底剥夺,中国政治制度进一步走向君主专制。无论他是真的冤还是真的有异心,都不重要了,谜团留给后世的文献考古工作者去做吧。
所以废除丞相制度以后,朱元璋创造性的设置了一个通政司,也就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处,负责把所有的奏报分门别类先处理好。然后再给上呈皇帝处理。虽然皇帝还是很累,但是比曾经累成狗要好太多不是。
至于后世为什么变成了内阁制度,后文再说。
先说事情至此胡惟庸死得不能再死了,牵连此案3万多人杀了,丞相制度垮了,老朱的心却还是没有安。这什么呢?“杀人狂魔”没有过瘾吗?这只是开胃菜而已,接下一章,我们讲蓝玉大将军的结局。
要解决上述问题,其实明朝是经理过几次大的变动的,我们通常说明清是中国历史上高度中央集权的统一大帝国。其实在明朝初年的时候,中央集权并不是那么高,皇帝的权威还有一个自前数朝就困扰皇帝们的问题,那就是相权。
要弄清楚理解这个问题,我们这里做一个简单的比喻,大明集团的董事长是朱元璋,那么很多重大的事情都是老朱说了算,比如上面的所有推动战争进程的问题都是朱元璋拍板来定,但是朱元璋毕竟是一个人,这么多繁杂的事情都要他一个人做决定是很难做到的。
古人说事必躬亲,就是要累死皇帝。老朱是董事长,但是董事长要管一个员工的工资是不是到位,养老保险有没有买,昨天迟到了怎么处罚。这怎么可能,这些问题都需要一个人来汇总给他,统辖百官,把所有的事情提前处理好了,再上交给皇帝拍板决策大事,是不是就轻松得很多了?
这个人就是丞相,自秦始皇设立丞相这个职业经理人一来,历代的董事长们都觉得这个方法好,可以轻松很多,就留了下来。
可是我们讲到元末的时候,我们也提到了。权臣伯颜,权相脱脱的所作所为,更明显一点的例子,还有咱们的比较熟悉的曹丞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直接架空皇帝。这样的结果老朱是不愿意看到的。也不愿意自己大明的子孙后代重蹈前朝的覆辙。
那么装到老朱枪口上的这个人,就是胡惟庸。
胡惟庸何许人呢?
胡惟庸,出生年月不详,卒于洪武十三年即公元1380年,史书上有明文记载没有争议,汉族人,安徽濠州定远,与李善长同乡,也算得上是是朱元璋的同乡,与张昶为友。淮西勋贵里位极人臣的第一人,明朝开国功臣,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
洪武元年即公元1368年任中书参知政事,二年迁左丞。他任中书省执政时,专决省事,罢去旧吏,更用亲信,杀侍御史刘炳、弹劾右丞汪广洋。后李善长劾其“放肆为奸事”,被朱元璋所杀。
自从杨宪被诛后,朱元璋认为胡惟庸有才干,很宠信他。胡惟庸也自觉奋进,曾以遇事小心谨慎博得朱元璋欢心,进一步获得朱元璋的宠信。胡惟庸当上丞相是这么来的。
他为此当了多年独相,生杀废黜大事,有的不报告朱元璋便径直执行。内外各部门的奏章,他都先拿来看,凡是陷害自己的,便扣下不上呈。各方面热衷功名之徒,以及失去了职位的功臣武夫,竞相奔走于其门,贿送金帛、名马、玩好之物,不可胜计。大将军徐达极恨他奸恶,告诉了朱元璋。胡惟庸于是诱惑徐达的守门人福寿,图谋害徐达,但被福寿揭发。
御史中丞也曾说过他的短处。后来刘基生病,朱元璋派惟庸带医生探视,胡惟庸便对刘基下毒。刘基死后,他更加无所顾忌。他与太师李善长相勾结,将哥哥的女儿嫁善长的侄子李佑为妻。
学士吴伯宗弹劾胡惟庸,差点大祸临头。此后,他权势更盛。在他定远老家的井中,突然生出石笋,出水数尺深,献媚的人争相说这是祥瑞之兆。他们还说胡惟庸祖父三代的坟墓上,晚上都有火光,照亮夜空。胡惟庸更加高兴和自负,从此有了异心。
大凡能称得上一代雄主的皇帝,都有一个特点——对权力的绝对控制,如果有人对皇权造成威胁。什么汉武帝、唐太宗,都是这样。当然,作为一位非常有作为的皇帝,朱元璋也不例外。虽然贵为天子,位尊九五,但是在通往权力的道路上,有人拦住了朱元璋,就只有一个下场——死,而且是斩草除根的那种。
朱元璋杀光了几乎所有的功臣,为何唯独忍让此人七年?大明三大案中天字第一案究竟是为了什么?
前文讲过很多次了,公元1368年,刚刚40岁的朱元璋称帝,改国号为大明,定都南京,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大明王朝。
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精力充沛、干劲十足,在长达31年的皇帝生涯中,开疆拓土、整饬吏治,为大明王朝的兴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洪武元年即公元1368年,到洪武三十一年即1398年,老朱就像劳动模范一样勤勤恳恳地位这个帝国服务,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说句不夸张的话,朱元璋几乎是封建社会最勤奋、最拼命的几个皇帝之一。
至于到底是朱元璋诚心放任胡惟庸做大好收拾他,还是他自己作死,这一切今天讨论已经没有意义了。
然而,在如此勤奋、拼命的背后,朱元璋有着他的另一面,那就是权力欲。他这个权利欲,单单是为了自己吗?
在大明王朝建立、天下安定之后,朱元璋做的很不地道,多次发动大清洗,把那些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杀了个干净。而朱元璋这么做,只有一个原因——权力。他之所以这么做,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像他自己说的,“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本来大家都是一起打天下的穷人,凭什么你能做皇帝,而我不能呢?就是因为这样的一丝怀疑,就让朱元璋杀光了几乎所有的功臣元勋。
可是,却有个例外——胡惟庸。
胡惟庸妥妥是大明王朝的元勋了,在龙凤元年即公元1355年就投奔了朱元璋,那时候朱元璋不过只占据了很小的一块地盘,统一天下,门都没摸到呢。
正是因为胡惟庸这种义无反顾的精神,得到了朱元璋的信任。此后朱元璋节节胜利,胡惟庸的官职也步步攀升,到大明王朝建立的时候,胡惟庸已经成为正四品相当于今天正局级的太常少卿。
胡惟庸一路官运亨通,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在朱元璋第一心腹谋士李善长的推荐下,他成了右丞相。而到了洪武十年即公元1377年,胡惟庸更是被任命为左丞相,成为了真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百官之首。
事情到此本来就皆大欢喜了,可没等胡惟庸坐稳宰相的位子,洪武十三年即公元1380年,“胡惟庸案”案发,朱元璋不仅杀了胡惟庸,还牵连出亲戚、朋友,最后诛杀3万余人才算罢休。
这些人里,就包括了前文提到的宋廉。他的文章千金难求,达官贵人们趋之若鹜,他写的碑文,几乎是一钱银子一个字。要知道在明初的时候,银子可是一个稀罕物。
可就是如此,宋廉不为所动,曾经有过有人七次上门求文而不得。每每写文,笔锋一转,他都会称颂圣上的恩德,也就是朱元璋的恩情皇恩。正因如此,他的文章从情真意切,到为后世很多批评家不屑于评论。
这样一个小心翼翼的人,还是难逃一死。被贬谪再贬谪,形同流放,客死异乡。
其实朱元璋杀胡惟庸并不奇怪,因为胡惟庸从担任右丞相开始,就开始了自己揽权的生涯。从洪武六年担任右丞相,一直到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案发,整整七年时间,胡惟庸作为宰相,拥有极大的权力,他经常利用手中的权力,排除异己、结党营私,更重要的是,有很多大臣上奏的奏折,胡惟庸干脆不请示朱元璋,私自处理。
这就犯了朱元璋的大忌,居然在他眼皮子底下,抢夺他的权力,对于权力欲极强的朱元璋来说,这是绝对不能忍受的。
可是,朱元璋竟然一忍就是七年,要知道,别人抢夺他的权力,他连半年都忍不了,怎么可能忍七年!
所以,官方的说法又是老一套的,什么皇上被“奸臣”胡惟庸蒙蔽了,过了七年,经过“忠臣”的提醒,朱元璋一下子醒悟了,哦,原来胡惟庸这家伙一直都在骗我!
当然,这是不可信的,朱元璋何许人也?白手起家,从一个世代贫农,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就登上了皇帝宝座,这么厉害的人,岂是你说骗就骗,说蒙蔽就能蒙蔽的?如果真的那么好蒙蔽,皇帝的位子早就被别人抢去了。
权力欲如此强的朱元璋,竟然容忍胡惟庸专权达到七年之久,他是在等待时机,他要做一件大事——废除宰相。
自古以来,皇帝和宰相之间的关系一直都非常微妙,宰相作为百官之首,类似于今天國务y总理,他们虽然名义上是必须要听皇帝的,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宰相拥有很多特权,比如“封驳”——皇帝做的不地道,宰相拒绝执行;比如代拟诏书——政策制定好了,皇上只要盖个章就行了。
很多偷懒的皇帝,看到有人替他们把活儿都干了,高兴还来不及。可是,朱元璋绝对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不管这些人是谁,不管他们干了什么,但凡触及到权力,他就绝不会轻易饶恕。
前面说过,皇帝的权利并不是绝对的,前朝权相一手遮天甚至可以左右皇帝的废立,架空皇权。如果有一天丞相跳出来,架空了老朱家的皇位,大权旁落重演禅让的戏码,老朱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但毕竟宰相这个职位,已经存在了上千年的时间,根深蒂固,贸然废除恐怕要招致大臣们集体反对。所以,朱元璋就让这位管不住自己的胡惟庸,在他的眼皮子底下敛财、揽权、结党营私,直到七年之后,朱元璋觉得时机成熟了,才一举将他的党羽拿下,并且顺势废除了宰相。
而“胡惟庸案”案发之后,为了震慑反对废除宰相的人,朱元璋不惜大开杀戒,一下子杀了三万多人,总算把反对的声浪给压了下去。
要说起来,胡惟庸被杀,也不算太冤枉他,毕竟他做宰相的时候,品行、道德也确实不怎么样,而朱元璋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决定利用他,等到了七年之久,才最终行动,杀了胡惟庸,顺便废除了宰相。
朱元璋为了权力永远留在他老朱家,能够不动声色、忍耐七年之久,也可以看出此人的城府之深了。
话说当年,吉安侯陆仲亨从陕西回来,擅自乘坐驿车。朱元璋大怒,责骂他说:“中原在战乱之后,人民刚刚复业,驿站户买马非常艰难。如果大家都像你这样,人民就是将子女全部卖掉,也不能供给。”责令他到代县捕盗贼。
平凉侯费聚奉命安抚苏州军民,整天沉溺酒色。朱元璋大怒,责令他往西北去招降蒙古,他无功而返,朱元璋又严厉斥责他。两人都非常害怕。胡惟庸便暗中对两人威逼利诱。两人一向愚勇,见胡惟庸正专权用事,便与他秘密往来。两人曾到胡惟庸家饮酒,酒酣时,胡惟庸屏退左右,对他俩说:“我等所干的事多不合法,一旦被发觉将怎么办?”两人更加惶恐。胡惟庸于是将自己的主意告诉了他们,令他们在外面收集兵马。
胡惟庸又曾与陈宁坐在中书省中,阅览天下兵马簿籍,令都督毛骧将卫士刘遇贤和亡命之徒魏文进收为心腹,说:“我会用得着你。”太仆寺丞李存义是李善长的弟弟,胡惟庸的女婿李佑的父亲,胡惟庸令他暗中游说李善长。李善长年纪已老,不能坚决拒绝,开始不同意,后来便依违其间了。胡惟庸更加以为事情可以成功,于是派明州卫指挥林贤出海招引倭寇,与他们约定日期相会。又派元旧臣封绩致书元朝,向元朝嗣君称臣,请求出兵做外应。这些事都还没有发出。正好胡惟庸的儿子坐马车奔驰过市,坠死于车下,胡惟庸将驾车的人杀死。朱元璋大怒,命他偿命。胡惟庸请求用金帛补偿驾车人家,朱元璋不许。胡惟庸害怕了,便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人图谋起事,密告四方以及依从于自己的武臣。
洪武十二年即1379年九月,占城国来进贡,胡惟庸等人不报告朱元璋。宦官出来见到了,便进宫奏告朱元璋。朱元璋大怒,下敕令责备中书省臣。惟庸和汪广洋叩头谢罪,但暗暗地将罪过归咎于礼部,礼部大臣又归咎于中书。朱元璋更加愤怒,将各臣僚全部关押起来,究问为首主持的人。不久,赐汪广洋死,汪广洋的妾陈氏为他陪死。朱元璋问知陈氏乃是被入官的陈知县的女儿,大怒说:“被没入官的妇女,只给功臣家。文臣怎么得到?”便颁下敕令命法司调查。于是胡惟庸以及六部属官都应当被判罪。第二年正月,涂节便将祸变上报,告发惟庸。御史中丞商暠当时被贬为中书省吏,也告发了惟庸的阴谋。朱元璋大怒,下令廷臣轮番讯问,词语连及陈宁、涂节。廷臣说:“涂节本来参预阴谋,见事情不成,这才将变乱上告,不可不杀。”于是诛杀胡惟庸、陈宁和涂节。
于是这位明朝开国功臣,当朝权相因一场车祸被诛灭九族,三万人为他垫背。他的事还远远没有完,之后的蓝玉案,让这位一代名将落得个凄惨下场。
胡惟庸死后,他造反的阴谋还没有全部暴露,到洪武十八年即公元1385年,李存义被人自首告发,得以免死,安置在崇明。洪武十九年即公元1386年十月,林贤狱案办成,惟庸通倭的事才显了出来。
洪武二十一年即公元1388年,蓝玉征讨沙漠,抓获封绩,李善长不奏告皇上。
到洪武二十三年即1390年五月,事情败露,将封绩逮捕,审出当时情况,胡惟庸的逆谋进一步大显。正好李善长的家奴卢仲谦自首告发李善长和惟庸往来情况,而陆仲亨的家奴封贴木也自首告发陆仲亨与唐胜宗、费聚、赵庸三侯与胡惟庸共谋不轨。朱元璋大发雷霆之怒,肃清逆党,词语相连,被诛杀者达三万余人。于是做《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此案株连蔓引,直到数年之后,还没有清除干净。
“胡党”而受株连至死或已死而追夺爵位的开国功臣有李善长、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靖宁侯等一公二十一侯。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遂罢丞相,革中书省,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处以重刑。丞相废除后,其事由六部分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事情真的就这么简单吗?咱们来看看这样的说法。
胡党之狱又称为“胡惟庸案”,是明初四血案之一。
洪武十三年正月,丞相胡惟庸称他家的旧宅井里涌出了醴泉,邀请明太祖前来观赏。这是大明的祥瑞,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一个名叫云奇的太监突然冲到皇帝的车马前,紧拉住缰绳,急的说不出话来。
卫士们立即将他拿下,乱棍齐上,差点把他打死,可是他仍然指着胡惟庸家的方向,不肯退下。朱元璋这才感到事情不妙,立即返回,登上宫城,发现胡惟庸家墙道里都藏着士兵,刀枪林立。于是立即下令将胡惟庸逮捕,当天即处死。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四天前,也就是正月甲午,中丞涂节已经告胡惟庸谋反,以明太祖猜忌多疑的性格,怎么还会去胡惟庸家看所谓的祥瑞?可见,云奇告变纯属子虚乌有。胡惟庸案前后株连竟达十馀年之久,诛杀了三万馀人,成为明初一大案,列洪武四大案之一,另三案为空印案,郭桓案,蓝玉案。事后朱元璋还亲自颁布《昭示奸党录》,告诫臣下,切以胡惟庸为鉴。
明代史籍中关于胡惟庸案的记载多有矛盾,因此关于其是否确实谋反,当时便有人怀疑,明代史学家郑晓、王世贞等皆持否定态度。也有学者指出:所谓的胡惟庸案只是一个借口,目的就在于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结果是彻底废除了宰相制度。
废除了丞相制度,大权独揽固然是好,但是也不能所有事情都给皇帝一个人做,朱元璋这样的创业皇帝确实干得不错,朱棣这样竞聘上岗的皇帝也不错。不过,皇帝毕竟是人,不是神。不可能一个人处理全国这么多大大小小的事情,比如山东一个小小的县城的人事任免也由皇帝来决定吗?皇帝不可能记得这么多官员。
晚明学者钱谦益说:“云奇之事,国史野史,一无可考。”史家潘柽章更认为云奇之事为“凿空说鬼,有识者所不道”。胡惟庸如果要谋反,他在家里埋伏刀兵,能让人在城墙上轻易看见吗?几百年以后,也就是到了现代,明史学家吴晗写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叫《胡惟庸党案考》,把胡惟庸的案子从头到尾缕析了一遍,最后证明,胡惟庸案是一个冤案。但是钱谦益本人是乱国小人还是反清志士,尚有争议,这个往后再讨论,
总而言之胡惟庸案,对中国历史影响重大。从此,相权被彻底剥夺,中国政治制度进一步走向君主专制。无论他是真的冤还是真的有异心,都不重要了,谜团留给后世的文献考古工作者去做吧。
所以废除丞相制度以后,朱元璋创造性的设置了一个通政司,也就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处,负责把所有的奏报分门别类先处理好。然后再给上呈皇帝处理。虽然皇帝还是很累,但是比曾经累成狗要好太多不是。
至于后世为什么变成了内阁制度,后文再说。
先说事情至此胡惟庸死得不能再死了,牵连此案3万多人杀了,丞相制度垮了,老朱的心却还是没有安。这什么呢?“杀人狂魔”没有过瘾吗?这只是开胃菜而已,接下一章,我们讲蓝玉大将军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