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五征漠北斡难河畔功比封狼居胥
永乐大帝朱棣在位期间,蒙古人虽然早已被赶出中原,但蒙古各部还是经常进犯明朝边境,烧杀掳掠。为了稳定北方边境,并防止已经四分五裂的蒙古各部重新统一,朱棣在公元1410年到公元1424年之间,五征漠北打击蒙古残余势力。
最初因兀良哈部“靖难”时“从战有功”,朱棣一开始对蒙古也是采取怀柔政策,直到永乐七年即公元1409年,东蒙古的首领本雅失里汗处决了明朝使者郭骥,接着又在胪朐河之战中歼灭了明朝10万大军。朱棣听到消息后大为震怒,亲率五十万大军出征,开启了长达14年的北伐蒙古之战。
斡难河是当年成吉思汗会盟蒙古诸王获得部族共推成吉思汗尊号,进而开始征服世界的起点。
“五百年来亲征打到这里的帝王就只有朕了。”
第一次亲征漠北的朱棣豪迈的面对眼前涓涓流过的斡难河动情的说到,一个如此武功的帝王,有资本骄傲。
公元1410年即永乐八年二月,明成祖调遣五十万精兵。五月八日,明军行到胪朐河今克鲁伦河,成祖将之改名为“饮马河”河段,询得鞑靼可汗本雅失里率军往西逃到瓦剌部,宰相阿鲁台则往东逃。
斡难河之战,一场朱棣的命中注定之战。一场血战在所难免,三军用命将士敢死。
五月十三日,斡难河畔朱棣亲帅大军追上了“黄金家族”后裔本雅失里大汗,本雅失里不得不战。
三大营摆开阵势,此时的本雅失里不得不应战,背水一战垂死一搏的蒙古人爆发出来的战斗力是惊人的。但是大明男儿没有恐惧,反而愈发兴奋,举起刀剑应战大明朝廷的武魂燃烧。
在火炮、神机铳、腰刀、箭矢的联合绞杀下史载:明成祖亲率官兵往西追捕本雅失里,五月十三日,明军在斡难河今蒙俄边境线击溃本雅失里部。
本雅失里仅率七骑逃往瓦剌,旋即被瓦剌首领马哈木杀害。
成祖击败本雅失里后,挥军往东进攻阿鲁台,彼此在今蒙俄边境线之斡难河东北方向对战,明军灭敌无数,阿鲁台坠马逃遁。这个时候高温天气,干燥,且粮饷不够,得胜的朱棣无宣布明军班师。
前文章节中描述朱棣第一次北征,朱棣率明朝举国精锐北征瓦剌、兀良哈、鞑靼等蒙古部落。捋了一捋,“北元朝廷”的内部结构,可是资料混乱,一个资料一种说法,在这里将他们统一定下来,方便后文的叙述。
要回答上面提出的这个问题,首先还是有必要先来说明一下当时蒙古草原上各部的实际状况。自从元朝灭亡后,蒙古人就退回到了北方草原上,并很快四分五裂成诸多部落。
其中主要三大势力是以本雅失里是成吉思汗后裔属于黄金家族,也就是元朝正统后裔,北元的皇族统治者、阿鲁台为首的鞑靼部称为东蒙古和以马哈木为首的瓦剌部称为西蒙古。
真实历史上的朱棣在北征蒙古的过程中,既然是战争那么必然刀剑无眼,管你是平民还是贵族,刀剑之下无冤魂。朱棣是否经历过至暗时刻,生死一线的时候呢?最终结果又如何呢?
前文回顾一下,历史上的朱棣一生共五次亲征蒙古。
第一次发生在公元1410年3月至8月,讨伐对象是蒙古鞑靼部。朱棣亲率30万大军直抵斡难河畔,鞑靼可汗本雅失里和太师阿鲁台被明军打得丢盔弃甲,落荒而逃。朱棣的第一次北征大获全胜。
注意到没有,这个史料版本的描述和前文描述的有不一样对不对?上一个章节里的五十万成了现在的三十万?其实也不必要纠结,前面在讲朱元璋的时候就讲过,冷兵器时代可以作战的实力人数和整个军队的人数是不一样的,大量的军粮辎重民夫杂役也算在军队人数里面的,甚至为了吓唬敌人还会虚报军队人数。
朱棣的第二次北征发生在公元1414年4月。此前被明军打败的鞑靼可汗本雅失里在逃亡过程中被瓦剌首领马哈木派人刺杀,之后马哈木挥师东进去攻打阿鲁台,其目的显然是要重新统一蒙古。
阿鲁台在危难中向明朝求救,明朝也不希望看到重新统一的强大蒙古,于是决定出兵帮助自己昔日的敌人。此次朱棣率军在土剌河即今蒙古图拉河上游与瓦剌军决战,双方的伤亡都很惨重。但明朝凭借人数上的优势最终迫使瓦剌人退却。同年8月,明军班师回朝。
公元1416年,瓦剌首领马哈木去世,瓦剌在短期内失去了向外扩张的动力。然而此时掌控着蒙古鞑靼部的阿鲁台却认为自己现在已足够强大了,于是便不断在明朝北方边界搞事情,还用武力降服了屏障明朝东北边境的兀良哈三卫。
公元1422年4月,朱棣再次御驾亲征,这次他率军直扑位于多伦的阿鲁台大本营,并迅速将其击败,阿鲁台再次带着残部向北逃窜。朱棣不打算穷追不舍,于是在同年9月返回北京。
朱棣第四次北征发生在1423年8月,这次朱棣收到前线军报说阿鲁台准备进攻明朝北部边境,于是便出征迎战。然而明军在蒙古草原上游荡了两个月后才得知阿鲁台已被瓦剌打败,同年12月朱棣率军返回北京,这次出征无功而返。
公元1424年4月,朱棣开始了他的第五次北征。从时间节点上来看,“大明风华”中朱棣北征指的就是这一次。不过交战对象和电视剧中的并不一样。“大明风华”中朱棣讨伐的对象是马哈木、脱脱不花等人组成的蒙古联军。可在真实历史上,此时马哈木已死去多年,而脱脱不花是成吉思汗后裔在公元1424年还只有2岁。
事实上,朱棣的第五次北征讨伐对象仍是阿鲁台。这次明军抵达开平以北,但没遇到阿鲁台主力,一些将领请求带部分人马深入敌境,朱棣担心过于深入对明军不利,所以打算撤回军队,这一点也与“大明风华”中有所不同。历史上的朱棣军事才能非常杰出,他绝不可能犯下一意孤行,导致明军主力身陷绝境的重大失误。
后人在谈到朱棣生平的功绩时,往往对他开疆拓土之举大加赞赏。可是平心而论,朱棣五次北征结果并没有许多人想象中的那么辉煌。
虽然五次战役都获得了胜利,但并没有对蒙古各部势力造成致命打击,也没能限制他们对明朝北方边境的进犯。而且朱棣还裁撤了几个位于塞外的关键卫所,导致明朝的防御阵地退至长城沿线,彻底丧失了对塞外的控制。此外,五次北征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使得永乐朝后期大明百姓生活极为困苦。
不过,朱棣北征也并非全是无用功。在明朝持续打击下,漠北蒙古各部无法重新统一。
所以朱棣在位期间,北方边患问题虽然没得到有效解决,但也没变得更糟糕。从边疆稳定的角度来说,五征蒙古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效,只是付出的代价太过昂贵了。
至于朱棣五征漠北的功绩到底该如何评价。各位看官老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否值得付出如此大的代价?
平心而论在明朝历代的皇帝中,论功绩卓著者,除了明太祖朱元璋之外,排在第二位当属明成祖朱棣。
朱棣一生建树很多,在他的励精图治下,明朝国力和影响力都达到了顶峰,历史上将这一时期称为“永乐盛世”。朱棣文武双全,尤其是在军事方面的能力,可以说不亚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位名将。
有反对朱棣成就的说法说:明成祖朱棣的确曾经远征到斡难河,但这种没有意义的远征根本说明不了任何问题。朱棣被一些人吹捧到极致的所谓“五征蒙古”,根本没有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同时对明王朝的影响亦是弊远大于利。
五征蒙古,并没有能够解决蒙古久为边患的问题,反而造成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无谓损耗。朱棣第五次北伐途中,撤去了长城以北的卫所,自此之后明朝对蒙古彻底转为消极防御。
朱棣的北征,不仅葬送了朱元璋以来对蒙古的优势,同时改变了明朝发展的走向。因为朱棣北征消耗过大,导致明帝国后期的经济凋敝,朱高炽,朱瞻基不得不采取全面收缩的战略来休养生息,明朝彻底转变为内敛封闭保守的王朝。
因此,朱棣的远征,可以说是完完全全的面子工程,除了炫耀武力之外,毫无意义。朱棣远征到达过斡难河,并且在该地区设立卫所,但他并没有能够真正掌控该地区,并且在不久之后,随着朱瞻基的全面收缩,此地与奴儿干都司,旧港宣慰司等一系列有名无实的“明朝辖地”被一同废弃。
对于这种观点笔者只有一句话,朱棣不是圣人。朱棣能做的只有他这一辈子的事情,朱棣这一辈子已经完成了后世帝王三辈子也做不成的事情。
至于后世的政治,您的曾孙子犯罪,您本人都已经入土了,还要怪祖宗没有教育好?不讲道理吧?
所以说再好的政策,执行的最终依靠是人本身,是执行政策的人。喝不到祖宗的水,就乖祖宗井没有打得好?中肯的说,这种说法有一定的战略上的道理,但是朱棣明确表示这个锅朕不背,篡位是事实,这个朕翻案。现在还要来黑我的武功?
公元1424年即永乐二十二年正月至七月,明军对蒙古族鞑靼部的战斗。当年元月,鞑靼部头领阿鲁台率军侵略明山西大同、开平今内蒙古自治区正兰旗东北地区等地。朱棣遂调遣山西省、山东省、河南省、陕西省、东三省5都司之兵于京师今北京市和宣府今河北宣化随时待命。
四月三日,以安远侯柳升、遂安伯陈英为中军;武安侯郑亨、保定侯盂瑛为左哨,阳武侯薛禄、新宁伯谭忠为右哨;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为左掖,成山侯王通、兴安伯徐亨为右掖;宁阳侯陈懋、忠勇王金忠又名也先土干为前鋒,发兵北征。
列队整齐军容威武的大明军阵,忠心耿耿的三大营将士们,追随老皇帝北征。他们知道的是日月山河血染,无数英魂会落他乡,但是他们愿意追随皇帝陛下远征。打出大明朝的军威骨气,火器厉害不假,但是将士们也敢与蒙古人刀子见红。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一次将是老皇帝最后一次率领他们北征了。
二十五日,大军进至隰宁今河北省沽源南,获知阿鲁台逃到答兰纳木儿河今蒙古境内之哈剌哈河下游,朱棣令军队急速追击。六月十七日,进至答兰纳木儿河,周边300余里看不到阿鲁台部踪迹,无奈之下遂宣布班师。
对比复盘一番,铁木真时期的斡难河之战。其实在历史上斡难河之战不仅仅只发生了一次,在明朝朱棣主打了一次,但是话说在宋庆元六年也就是1200年的时候,特木真和王汗与泰赤乌和蔑儿乞联军也在斡难河发生过激战,当时铁木真下了死命令,部下不能退步,所以把泰赤乌与蔑儿乞联军打的落花流水,泰赤乌军败首领塔儿忽台等被杀,这个泰赤乌联盟从此解体了。
永乐大帝朱棣这五次亲自率军对盘据在漠北的北元残留阵营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个部族的战役。导致蒙古阵营进一消弱,维护了大明朝边境线的平静,另外也使大明朝疲惫不堪。
时间到了第五次征漠北,朱棣已经64岁了,对于古代帝王来说已经是一个高寿的老人了。他亲披甲挂帅指挥部队进攻阿鲁台部。
二十五日,进至隰宁今河北省沽源南,获知阿鲁台逃到答兰纳木儿河今蒙古境内之哈剌哈河下游,明成祖令军队急速追击。六月十七日,进至答兰纳木儿河,周边300余里看不到阿鲁台部踪迹,遂宣布班师。
宣布得的胜第五次北征的明军班师回朝,三大营护卫老皇帝缓缓后撤……
客观评说朱棣五次北征战果巨大,重创鞑靼、瓦剌。
先澄清,明成祖五征漠北,上文解说过所谓50万大军,其实御驾所率最多几万人,50万是吓唬蒙古人的,大漠荒凉,水草缺乏,从苏尼特左右旗、阿巴嘎旗一带的干旱草原,到今天的外蒙古克鲁伦河边,几千里路地图上空荡荡的只有几个零星的泉眼、苏木、敖包,根本放不下大军,一处水源地最多只能容纳几千人宿营。
大军出征漠北,前锋到了克鲁伦河、肯特山,后队可能还在今天的河北坝上呢。前三次北征,都取得了胜利,后两次无功而返。看上去蒙古人没有什么损失,其实损失很大。蒙古人为了躲避明军兵锋,部落都迁徙到了极北荒凉之地。
蒙古人和蒙古马耐寒暑苦劳,可是蒙古人的牛牛和羊羊就没有那么耐折腾了啊,迁徙途中,牲口容易累死、流产,而且明军北征都是在春季,蒙古人的牲口饥寒交迫的熬了一个冬天,春天草场刚刚返青,牲口还没有怎么贴膘,就被迫向北迁徙,死亡很多。阿鲁台就是这么被折腾得元气大伤,然后被瓦剌击杀。
永乐十九年即公元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于谦进入了进入仕途的门槛。
于谦,后文宣宗、英宗、代宗纷乱的时代将会浓墨重彩的出场。
最初因兀良哈部“靖难”时“从战有功”,朱棣一开始对蒙古也是采取怀柔政策,直到永乐七年即公元1409年,东蒙古的首领本雅失里汗处决了明朝使者郭骥,接着又在胪朐河之战中歼灭了明朝10万大军。朱棣听到消息后大为震怒,亲率五十万大军出征,开启了长达14年的北伐蒙古之战。
斡难河是当年成吉思汗会盟蒙古诸王获得部族共推成吉思汗尊号,进而开始征服世界的起点。
“五百年来亲征打到这里的帝王就只有朕了。”
第一次亲征漠北的朱棣豪迈的面对眼前涓涓流过的斡难河动情的说到,一个如此武功的帝王,有资本骄傲。
公元1410年即永乐八年二月,明成祖调遣五十万精兵。五月八日,明军行到胪朐河今克鲁伦河,成祖将之改名为“饮马河”河段,询得鞑靼可汗本雅失里率军往西逃到瓦剌部,宰相阿鲁台则往东逃。
斡难河之战,一场朱棣的命中注定之战。一场血战在所难免,三军用命将士敢死。
五月十三日,斡难河畔朱棣亲帅大军追上了“黄金家族”后裔本雅失里大汗,本雅失里不得不战。
三大营摆开阵势,此时的本雅失里不得不应战,背水一战垂死一搏的蒙古人爆发出来的战斗力是惊人的。但是大明男儿没有恐惧,反而愈发兴奋,举起刀剑应战大明朝廷的武魂燃烧。
在火炮、神机铳、腰刀、箭矢的联合绞杀下史载:明成祖亲率官兵往西追捕本雅失里,五月十三日,明军在斡难河今蒙俄边境线击溃本雅失里部。
本雅失里仅率七骑逃往瓦剌,旋即被瓦剌首领马哈木杀害。
成祖击败本雅失里后,挥军往东进攻阿鲁台,彼此在今蒙俄边境线之斡难河东北方向对战,明军灭敌无数,阿鲁台坠马逃遁。这个时候高温天气,干燥,且粮饷不够,得胜的朱棣无宣布明军班师。
前文章节中描述朱棣第一次北征,朱棣率明朝举国精锐北征瓦剌、兀良哈、鞑靼等蒙古部落。捋了一捋,“北元朝廷”的内部结构,可是资料混乱,一个资料一种说法,在这里将他们统一定下来,方便后文的叙述。
要回答上面提出的这个问题,首先还是有必要先来说明一下当时蒙古草原上各部的实际状况。自从元朝灭亡后,蒙古人就退回到了北方草原上,并很快四分五裂成诸多部落。
其中主要三大势力是以本雅失里是成吉思汗后裔属于黄金家族,也就是元朝正统后裔,北元的皇族统治者、阿鲁台为首的鞑靼部称为东蒙古和以马哈木为首的瓦剌部称为西蒙古。
真实历史上的朱棣在北征蒙古的过程中,既然是战争那么必然刀剑无眼,管你是平民还是贵族,刀剑之下无冤魂。朱棣是否经历过至暗时刻,生死一线的时候呢?最终结果又如何呢?
前文回顾一下,历史上的朱棣一生共五次亲征蒙古。
第一次发生在公元1410年3月至8月,讨伐对象是蒙古鞑靼部。朱棣亲率30万大军直抵斡难河畔,鞑靼可汗本雅失里和太师阿鲁台被明军打得丢盔弃甲,落荒而逃。朱棣的第一次北征大获全胜。
注意到没有,这个史料版本的描述和前文描述的有不一样对不对?上一个章节里的五十万成了现在的三十万?其实也不必要纠结,前面在讲朱元璋的时候就讲过,冷兵器时代可以作战的实力人数和整个军队的人数是不一样的,大量的军粮辎重民夫杂役也算在军队人数里面的,甚至为了吓唬敌人还会虚报军队人数。
朱棣的第二次北征发生在公元1414年4月。此前被明军打败的鞑靼可汗本雅失里在逃亡过程中被瓦剌首领马哈木派人刺杀,之后马哈木挥师东进去攻打阿鲁台,其目的显然是要重新统一蒙古。
阿鲁台在危难中向明朝求救,明朝也不希望看到重新统一的强大蒙古,于是决定出兵帮助自己昔日的敌人。此次朱棣率军在土剌河即今蒙古图拉河上游与瓦剌军决战,双方的伤亡都很惨重。但明朝凭借人数上的优势最终迫使瓦剌人退却。同年8月,明军班师回朝。
公元1416年,瓦剌首领马哈木去世,瓦剌在短期内失去了向外扩张的动力。然而此时掌控着蒙古鞑靼部的阿鲁台却认为自己现在已足够强大了,于是便不断在明朝北方边界搞事情,还用武力降服了屏障明朝东北边境的兀良哈三卫。
公元1422年4月,朱棣再次御驾亲征,这次他率军直扑位于多伦的阿鲁台大本营,并迅速将其击败,阿鲁台再次带着残部向北逃窜。朱棣不打算穷追不舍,于是在同年9月返回北京。
朱棣第四次北征发生在1423年8月,这次朱棣收到前线军报说阿鲁台准备进攻明朝北部边境,于是便出征迎战。然而明军在蒙古草原上游荡了两个月后才得知阿鲁台已被瓦剌打败,同年12月朱棣率军返回北京,这次出征无功而返。
公元1424年4月,朱棣开始了他的第五次北征。从时间节点上来看,“大明风华”中朱棣北征指的就是这一次。不过交战对象和电视剧中的并不一样。“大明风华”中朱棣讨伐的对象是马哈木、脱脱不花等人组成的蒙古联军。可在真实历史上,此时马哈木已死去多年,而脱脱不花是成吉思汗后裔在公元1424年还只有2岁。
事实上,朱棣的第五次北征讨伐对象仍是阿鲁台。这次明军抵达开平以北,但没遇到阿鲁台主力,一些将领请求带部分人马深入敌境,朱棣担心过于深入对明军不利,所以打算撤回军队,这一点也与“大明风华”中有所不同。历史上的朱棣军事才能非常杰出,他绝不可能犯下一意孤行,导致明军主力身陷绝境的重大失误。
后人在谈到朱棣生平的功绩时,往往对他开疆拓土之举大加赞赏。可是平心而论,朱棣五次北征结果并没有许多人想象中的那么辉煌。
虽然五次战役都获得了胜利,但并没有对蒙古各部势力造成致命打击,也没能限制他们对明朝北方边境的进犯。而且朱棣还裁撤了几个位于塞外的关键卫所,导致明朝的防御阵地退至长城沿线,彻底丧失了对塞外的控制。此外,五次北征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使得永乐朝后期大明百姓生活极为困苦。
不过,朱棣北征也并非全是无用功。在明朝持续打击下,漠北蒙古各部无法重新统一。
所以朱棣在位期间,北方边患问题虽然没得到有效解决,但也没变得更糟糕。从边疆稳定的角度来说,五征蒙古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效,只是付出的代价太过昂贵了。
至于朱棣五征漠北的功绩到底该如何评价。各位看官老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否值得付出如此大的代价?
平心而论在明朝历代的皇帝中,论功绩卓著者,除了明太祖朱元璋之外,排在第二位当属明成祖朱棣。
朱棣一生建树很多,在他的励精图治下,明朝国力和影响力都达到了顶峰,历史上将这一时期称为“永乐盛世”。朱棣文武双全,尤其是在军事方面的能力,可以说不亚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位名将。
有反对朱棣成就的说法说:明成祖朱棣的确曾经远征到斡难河,但这种没有意义的远征根本说明不了任何问题。朱棣被一些人吹捧到极致的所谓“五征蒙古”,根本没有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同时对明王朝的影响亦是弊远大于利。
五征蒙古,并没有能够解决蒙古久为边患的问题,反而造成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无谓损耗。朱棣第五次北伐途中,撤去了长城以北的卫所,自此之后明朝对蒙古彻底转为消极防御。
朱棣的北征,不仅葬送了朱元璋以来对蒙古的优势,同时改变了明朝发展的走向。因为朱棣北征消耗过大,导致明帝国后期的经济凋敝,朱高炽,朱瞻基不得不采取全面收缩的战略来休养生息,明朝彻底转变为内敛封闭保守的王朝。
因此,朱棣的远征,可以说是完完全全的面子工程,除了炫耀武力之外,毫无意义。朱棣远征到达过斡难河,并且在该地区设立卫所,但他并没有能够真正掌控该地区,并且在不久之后,随着朱瞻基的全面收缩,此地与奴儿干都司,旧港宣慰司等一系列有名无实的“明朝辖地”被一同废弃。
对于这种观点笔者只有一句话,朱棣不是圣人。朱棣能做的只有他这一辈子的事情,朱棣这一辈子已经完成了后世帝王三辈子也做不成的事情。
至于后世的政治,您的曾孙子犯罪,您本人都已经入土了,还要怪祖宗没有教育好?不讲道理吧?
所以说再好的政策,执行的最终依靠是人本身,是执行政策的人。喝不到祖宗的水,就乖祖宗井没有打得好?中肯的说,这种说法有一定的战略上的道理,但是朱棣明确表示这个锅朕不背,篡位是事实,这个朕翻案。现在还要来黑我的武功?
公元1424年即永乐二十二年正月至七月,明军对蒙古族鞑靼部的战斗。当年元月,鞑靼部头领阿鲁台率军侵略明山西大同、开平今内蒙古自治区正兰旗东北地区等地。朱棣遂调遣山西省、山东省、河南省、陕西省、东三省5都司之兵于京师今北京市和宣府今河北宣化随时待命。
四月三日,以安远侯柳升、遂安伯陈英为中军;武安侯郑亨、保定侯盂瑛为左哨,阳武侯薛禄、新宁伯谭忠为右哨;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为左掖,成山侯王通、兴安伯徐亨为右掖;宁阳侯陈懋、忠勇王金忠又名也先土干为前鋒,发兵北征。
列队整齐军容威武的大明军阵,忠心耿耿的三大营将士们,追随老皇帝北征。他们知道的是日月山河血染,无数英魂会落他乡,但是他们愿意追随皇帝陛下远征。打出大明朝的军威骨气,火器厉害不假,但是将士们也敢与蒙古人刀子见红。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一次将是老皇帝最后一次率领他们北征了。
二十五日,大军进至隰宁今河北省沽源南,获知阿鲁台逃到答兰纳木儿河今蒙古境内之哈剌哈河下游,朱棣令军队急速追击。六月十七日,进至答兰纳木儿河,周边300余里看不到阿鲁台部踪迹,无奈之下遂宣布班师。
对比复盘一番,铁木真时期的斡难河之战。其实在历史上斡难河之战不仅仅只发生了一次,在明朝朱棣主打了一次,但是话说在宋庆元六年也就是1200年的时候,特木真和王汗与泰赤乌和蔑儿乞联军也在斡难河发生过激战,当时铁木真下了死命令,部下不能退步,所以把泰赤乌与蔑儿乞联军打的落花流水,泰赤乌军败首领塔儿忽台等被杀,这个泰赤乌联盟从此解体了。
永乐大帝朱棣这五次亲自率军对盘据在漠北的北元残留阵营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个部族的战役。导致蒙古阵营进一消弱,维护了大明朝边境线的平静,另外也使大明朝疲惫不堪。
时间到了第五次征漠北,朱棣已经64岁了,对于古代帝王来说已经是一个高寿的老人了。他亲披甲挂帅指挥部队进攻阿鲁台部。
二十五日,进至隰宁今河北省沽源南,获知阿鲁台逃到答兰纳木儿河今蒙古境内之哈剌哈河下游,明成祖令军队急速追击。六月十七日,进至答兰纳木儿河,周边300余里看不到阿鲁台部踪迹,遂宣布班师。
宣布得的胜第五次北征的明军班师回朝,三大营护卫老皇帝缓缓后撤……
客观评说朱棣五次北征战果巨大,重创鞑靼、瓦剌。
先澄清,明成祖五征漠北,上文解说过所谓50万大军,其实御驾所率最多几万人,50万是吓唬蒙古人的,大漠荒凉,水草缺乏,从苏尼特左右旗、阿巴嘎旗一带的干旱草原,到今天的外蒙古克鲁伦河边,几千里路地图上空荡荡的只有几个零星的泉眼、苏木、敖包,根本放不下大军,一处水源地最多只能容纳几千人宿营。
大军出征漠北,前锋到了克鲁伦河、肯特山,后队可能还在今天的河北坝上呢。前三次北征,都取得了胜利,后两次无功而返。看上去蒙古人没有什么损失,其实损失很大。蒙古人为了躲避明军兵锋,部落都迁徙到了极北荒凉之地。
蒙古人和蒙古马耐寒暑苦劳,可是蒙古人的牛牛和羊羊就没有那么耐折腾了啊,迁徙途中,牲口容易累死、流产,而且明军北征都是在春季,蒙古人的牲口饥寒交迫的熬了一个冬天,春天草场刚刚返青,牲口还没有怎么贴膘,就被迫向北迁徙,死亡很多。阿鲁台就是这么被折腾得元气大伤,然后被瓦剌击杀。
永乐十九年即公元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于谦进入了进入仕途的门槛。
于谦,后文宣宗、英宗、代宗纷乱的时代将会浓墨重彩的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