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无法评价永乐皇帝的一生
明太宗朱棣,有明一朝充满争议的皇帝。该如何安排他下线呢?
朱棣尽管在后世有比较高的评价,但人们对朱棣的评价始终达不到像李世民那样的高度。
提到李世民,只要是熟悉历史的人大都会想到大唐盛世。但只要提到朱棣,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方孝孺被诛杀十族。
李世民和朱棣,这两人都是篡位上台的皇帝。前者通过玄武门之变抢夺了太子的位置,并逼迫老爹退位,登基后开辟了震古烁今的贞观之治。而朱棣通过靖难之役的方式,经过4年的浴血奋战将朱允炆从皇位上赶下去,登基称帝。随后,朱棣依靠自己的努力开创了大明的永乐盛世。
然而,后世对李世民和朱棣的评价却截然不同。李世民尽管有玄武门之变的污点,但他开创的贞观之治已经成为大唐盛世的代名词,李世民也被后人列为和秦始皇、汉武帝、宋太祖、成吉思汗并列的“中国大帝”。《沁园春·雪》当中就提到了“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换句话说,李世民的负面评价要比朱棣少很多。
李世民的负面评价为何比朱棣少得多呢?
首先,李世民和朱棣的夺位方式影响相差很大。
李世民的夺取皇位通过玄武门之变,这场政变仅有几千人的部队在打仗,其对国家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小于靖难之役。况且,李世民只是通过夺取太子之位的方式谋取最高的皇位,其在中国传统伦理上的影响也比朱棣将现任皇帝朱允炆赶下皇位小很多。
而朱棣登基是通过4年的靖难之役进行的,其给国家造成的创伤是远远超过玄武门之变的。朱棣公然夺取现任皇帝朱允炆的位置,这在古代就是谋反。只不过,朱棣谋反成功而已。
其次,李世民的政治手段比朱棣成熟很多。
同样作为篡位上台的皇帝,两人都面对敌对政治势力的反扑。然而,两人对待敌对政治势力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
作为玄武门之变上台的李世民,他所做的事情就在于:将玄武门之变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因此,李世民在登基前后奉行天下和解的政策。这个“和解”,就是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等政治势力实现和解。
玄武门之变刚发生,李世民就对外宣布:罪责由李元吉和李建成两人承担,其他的人一律既往不咎。紧接着,李世民重用了来自李建成集团的很多重要官员。这里面就有李建成的重要谋士,太子府洗马魏征。
玄武门之变结束后,魏征被送到了李世民这里。李世民问魏征“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魏征直接回答“太子要是按照我说的办法去做!这里的办法的是指直接杀掉李世民,就没有今天的灾祸了。”
一个来自敌对政治集团的重要官员,被抓后还当着自己的面在给他的旧主子鸣冤。如果放在其他的帝王那里,这魏征十有八九就被拉出去砍头了。
其实按照魏征的设想,太子李建成如果果断的做了,鹿死谁手犹未可知,李世民万幸之余也惊出了一身冷汗,这样的人才。杀了和留着自己用皆有道理。
但李世民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帝王,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这个“杰出”很重要的表现在于:用人不疑!不管这个人来自什么地方,只要他有真才实学,他就能被人所用。
李世民这一点就表现得很突出!当魏征回答给李建成鸣冤叫屈的话后,李世民当即认识到魏征是个说话直爽,没有任何隐瞒的大臣,他当场赦免了魏征,让他做詹事主簿。等到李世民登基后,李世民让魏征前往河北安抚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其他旧部。这一安抚非常成功,唐朝并没有因为玄武门之变而引发内战。
除了魏征,李建成的很多老部下都被李世民收归帐下。比如,薛万彻,此人是李建成手下的武将。李世民登基后,薛万彻带领唐军打突厥,征讨吐谷浑。冯立带领唐军重创突厥。在文臣中,李建成手下的名人王珪在李世民时期成为宰相,位列初唐四大名相之一。
和李世民的成熟的政治手段形成完全相反的是,朱棣的政治就显得血腥很多。对于朱允炆的旧部,朱棣仅用了较少的一部分,比如解缙、夏元吉、“三杨”等人,但对于朱允炆手下的很多重臣,如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等人,朱棣将他们残忍杀害。按照相关史料记载,朱允炆的重臣方孝孺都被朱棣诛杀十族。
如同一个硬币的正反两个面,难道你说它不是钱吗?不,本质上他们是一样的。秦始皇焚书坑儒,重用法家。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搞推恩令。本质上他们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维护和稳定自己的统治,只是一个玩过了,一个刚刚好。
您说明太宗皇帝朱棣杀了方孝孺等人和唐太宗李世民重用魏征的例子,就一定能分出个高下对错来吗?不尽然,他们本质是一样的。
待朱棣坐稳皇位后,朱允炆时期的礼部侍郎陈迪被残忍杀害,户部侍郎卓敬被杀害三族,吏部侍郎练子宁全家151口人都被朱棣杀害。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朱棣先后杀害建文时期的旧部3000人。和李世民的宽松文治形成鲜明对比,朱棣用杀戮和恐怖建立起了自己的统治,巩固了皇权的绝对权威。
背后的目的是什么,这江山是朱允炆的朱还是朱棣的朱,不辩自明。
由于朱棣通过篡位登基,他还通过杀戮巩固皇权的至高无上,这使得朱棣内心深处对权力充满了一种特别的感受。为了进一步巩固皇权,打击政治反对势力,朱棣不仅复活了锦衣卫,还成立了东厂等特务机构维持统治。
在中国古代,篡位上台的皇帝不止朱棣一个,但通过恐怖的特务统治维持皇权的唯有朱棣一人。朱棣的自信程度还真不如唐太宗李世民?
总而言之,尽管都是篡位上台,但双方的手段完全不同。李世民实施天下和解的策略,尽一切可能消除玄武门之变的影响。而朱棣采取了血淋淋的杀戮政策,杀害朱允炆旧部3000人。
尽管朱棣在主观上想通过杀戮维持统治,但杀戮的扩大化不仅没有消除靖难之役的负面评价,还给明朝的政治带来了极大地负面影响吗?回顾历史锦衣卫的建立和东厂的复活更是给明朝的灭亡埋下了定时炸弹吗?
朱棣不是神,他想看到后世的走向如何,但是他根本就不可能看明白后世会如何,这里不做评论。
彻底弄清还有再次者,论胸襟和魄力,李世民比朱棣强得多。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能从善如流的皇帝。他对魏征从善如流上演了中国历史上君贤臣直的一段佳话。在用人上,李世民基本上能做到对大臣的绝对信任,即便侯君集犯了谋反罪名,李世民也不忍心杀掉侯君集。
侯君集最后的谋反结果如何,唐史上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真假如何留待后人评说,但是不杀侯君集有什么后果,史书上也写得明明白白。
实事求是的说在从善如流这一点上,朱棣就比李世民差远了。朱棣时期,性格耿直的解缙被害死,内阁重臣黄淮和杨溥被关进监狱,就连给朱棣提意见的杨士奇也被朱棣投进了监狱。
尽管朱棣个人对李世民称赞有加,也处处学习李世民的治国模式,但篡位的不安,还有对死后世界的恐惧,终究让朱棣始终摆脱不了自己性格中残暴的一面。
然后就是,李世民和朱棣的执政效果差别很大。
对外,李世民战功赫赫,他打败了西突厥,开拓西域,赢得了少数民族的认同,很多少数民族尊李世民为“天可汗”,即全天下共同的君主。
而朱棣对外多少有点像面子工程的嫌疑,在对待游牧民族的问题上,李世民彻底平定了西突厥的战乱。
但事实上朱棣五次北伐蒙古却始终没有解决蒙古的问题。朱棣还眼光短浅的取消了大宁卫所,导致长城北边地区防御空虚。为了填补这个空虚,朱棣不得不迁都北京。但这样的做法给土木堡之变埋下了隐患。
五征漠北没有彻底的打垮“北元”,这一点在前文已经有详细的叙述,无奈朱棣终究是没在他这一辈子完成这个任务。
后世的明朝帝王,后文再接着说。
对内,李世民轻徭薄赋,完善科举,整顿吏治,虽然后期犯了点错误,但瑕不掩瑜。他亲贤臣远小人,君臣合力开创贞观之治被历史永远铭记。
而朱棣本人在内政上做了一些利民措施,但他迁都北京在客观上给北方民众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尤其是经历了靖难之役的山东地区,本来就民穷凋敝,导致了唐赛儿起义的爆发。
但是不可能否认朱棣迁都北京以后对后世的国土防御重心有很强的积极作用。如果不是北京的政治地位和辐射影响力在东北的地位,恐怕后世丢的领土就不止那么老些了。
李世民尽管有玄武门之变,但贞观之治让人们几乎忘掉了玄武门之变。凭借着优秀的军事才能和治国策略,李世民成功登顶“中国大帝”行列。
而朱棣靠残酷的内战和杀戮上台执政,政治充满了恐怖血腥,甚至在执政时期还爆发了大规模起义。直至朱高炽登基后,明朝局势才逐渐稳定下来。
后世对李世民的负面评价比朱棣小得多,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总而言之客观公正的说永乐皇帝朱棣的功绩应该承认,执政的瑕疵和错误也是历史上白纸黑字不容篡改的。
海上风浪大,归途中的郑和一身赤朱蟒袍立于宝船桥头,用“千里镜”观察海面。一将校来报:“禀提督正使大人,瞭望司来报,宝船队先锋已进入万生石塘海域!大人,咱们已经进入大明的海疆,咱们回来啦!”
郑和饱经风霜的脸上,渐渐露出一丝喜悦的笑容。
纳土纳群岛时称“涨海”为“石塘”,又称“涨海崎头”、“石塘屿”、大纳土纳岛称“极大崎头”或“万生石塘”即是咱们今天熟知的曾母暗沙海域。
此次郑和六次下西洋以及之后我国的一些官方和民间的出海事件中,纳土纳群岛都是船队和渔民的中转站、驿站、休息地等,船队会在此补充资源,比如加淡水、加工海产品、换洗、检修等,很多人也留在了岛屿上生活,这些人中有木工、篾工,还有雕工、画工、漆工等,人数不下万人,而且都是年轻后生,所以人们才将此地称为“万生石塘屿”,而且此地还作为我国南疆的重要标志被记载于世界著名史图《郑和航海图》上,所以此地曾经是我国明朝领土的事实是不容辩驳的。
公元1433年后,人们称“万生石塘屿”为“安不纳岛”。
后世明宣宗皇帝着以曾沅芳为代表的一干船工带着皇帝手谕及各自家眷在岛上住了下来,作为我国南疆屏障,这个时候得曾沅芳就是纳土纳群岛的岛主,而且由于距离我国大陆比较远,当时的政策是凡住留该岛的,都永远不用纳赋税。史料记载曾沅芳的妻子活到了90多岁,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妇人被大家尊称为“曾母”,并以朝廷派遣官员的名义和明朝政府通联,正是因为她的原因,纳土纳群岛西部的一组岛屿被叫住“曾母西群岛印尼称‘亚南巴斯群岛’”,将而南部的一组岛屿也称为“曾母南群岛印尼称‘淡美兰群岛’”,东部的曾母暗沙也是以其名字命名的。
也就是说包括曾母暗沙在内的这片岛屿的原本命名,都是因曾母曾是纳土纳群岛的岛主夫人的缘故。
若从郑和时代算起,可以发现我国对该岛实际控制和管理了200年左右,之后荷兰人侵占了该岛,并且执行了一系列的去汉化措施,强化其殖民统治。“安不纳岛”也被改名为“安波纳岛”,后来又将其改为“纳土纳岛”。
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日即公元1422年9月3日郑和船队回国,随船来访的有暹罗、苏门答刺和阿丹等国使节。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即公元1424年8月12日,第五次北征途中归来的朱棣突然永远的闭上了眼睛。
朱棣有幸见到了郑和的宝船队第六次下西洋回国,大明再一次万国来朝。
郑和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虽然不完整了,固然是那个时代的残忍。说马保或者是郑和他的一生幸运是因为得遇一个好运的野心家,夺了天机,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他的主子那个曾经的大明九边番王燕王朱棣一场奇迹般的造反运动把大明的皇族世系都搞动了,当了皇帝。
郑和在“靖难之役”中立了军功,真实的历史上曾经武力值也很强的唐玄宗的近侍高力士就没郑和这么幸运了,他摊上了一个前期清明奋进德艺都有建树的“音乐鬼才”唐玄宗李隆基,数次武装政变夺取政权的斗争中他也曾敢死出力。
可惜的是唐玄宗晚年昏聩,顺带着把高力士也在明清小说话本中成了替李白脱靴后来记恨在心诬陷李白的形象流传后世。关于真实的高力士和李白之间有正史可查,时间和关系上根本对不上号,有兴趣自行查正,此处不展开了。
高力士是倒霉的跟上了一个被叛军打到逃到四川的皇帝,还被儿子强行了一把“太上皇”。
相比之下郑和无疑是幸运的,他的名字家喻户晓,在中国走向深蓝的未来会越来越响。
说他是不幸的,不是说他个人的不幸,多次提过在历史滚滚洪流中正如当年权倾一时的高力士在历史的尘埃喧嚣中,又是何其的微不足道,微小到人们不在乎他是什么形象出现在后人的眼中,至于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自郑和下西洋以后,就再也没有中国的巨舰走向那片深蓝,再一次怕是数1895年那一场国人之殇了,北洋、北洋,那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关于为什么大明错过了大航海时代,宣德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结束,将会合理的分析揭晓。
诛十族不改其志的方孝孺、虽迂腐但失其节的黄子澄、绝死效忠建文帝的齐泰、“大明谍王”李景隆、死守济南不降的铁铉、真有有才华工于心计但不明帝王心术的解缙、数朝老臣忠心可嘉的杨士奇等三杨、七下西洋开僻万里海疆的郑和等人的命,还有一个后来的大明千古忠臣于谦就是最好的注解吧。
拿永乐皇帝朱棣去与汉武帝刘彻比,再与唐太宗李世民比或者与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相比较一番,笔者觉得都大可不必,因为一世命即万世命,一辈子皇帝命做的就是他这个时代一辈子的事情,所处时代不同,国家生产力不同,国际环境地缘政治格局不同,内部统治阶级的结构不同等等等,一个同样的决策,可能结果就是天壤之别。
武瞾武则天在与唐高宗李治合葬的乾陵司马道东侧,北靠土阙的无字碑上千年的风雨无声的矗立在哪里宣示于世人一个最质朴而人人都懂不一定人人能做到的道理。
——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朱棣尽管在后世有比较高的评价,但人们对朱棣的评价始终达不到像李世民那样的高度。
提到李世民,只要是熟悉历史的人大都会想到大唐盛世。但只要提到朱棣,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方孝孺被诛杀十族。
李世民和朱棣,这两人都是篡位上台的皇帝。前者通过玄武门之变抢夺了太子的位置,并逼迫老爹退位,登基后开辟了震古烁今的贞观之治。而朱棣通过靖难之役的方式,经过4年的浴血奋战将朱允炆从皇位上赶下去,登基称帝。随后,朱棣依靠自己的努力开创了大明的永乐盛世。
然而,后世对李世民和朱棣的评价却截然不同。李世民尽管有玄武门之变的污点,但他开创的贞观之治已经成为大唐盛世的代名词,李世民也被后人列为和秦始皇、汉武帝、宋太祖、成吉思汗并列的“中国大帝”。《沁园春·雪》当中就提到了“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换句话说,李世民的负面评价要比朱棣少很多。
李世民的负面评价为何比朱棣少得多呢?
首先,李世民和朱棣的夺位方式影响相差很大。
李世民的夺取皇位通过玄武门之变,这场政变仅有几千人的部队在打仗,其对国家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小于靖难之役。况且,李世民只是通过夺取太子之位的方式谋取最高的皇位,其在中国传统伦理上的影响也比朱棣将现任皇帝朱允炆赶下皇位小很多。
而朱棣登基是通过4年的靖难之役进行的,其给国家造成的创伤是远远超过玄武门之变的。朱棣公然夺取现任皇帝朱允炆的位置,这在古代就是谋反。只不过,朱棣谋反成功而已。
其次,李世民的政治手段比朱棣成熟很多。
同样作为篡位上台的皇帝,两人都面对敌对政治势力的反扑。然而,两人对待敌对政治势力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
作为玄武门之变上台的李世民,他所做的事情就在于:将玄武门之变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因此,李世民在登基前后奉行天下和解的政策。这个“和解”,就是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等政治势力实现和解。
玄武门之变刚发生,李世民就对外宣布:罪责由李元吉和李建成两人承担,其他的人一律既往不咎。紧接着,李世民重用了来自李建成集团的很多重要官员。这里面就有李建成的重要谋士,太子府洗马魏征。
玄武门之变结束后,魏征被送到了李世民这里。李世民问魏征“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魏征直接回答“太子要是按照我说的办法去做!这里的办法的是指直接杀掉李世民,就没有今天的灾祸了。”
一个来自敌对政治集团的重要官员,被抓后还当着自己的面在给他的旧主子鸣冤。如果放在其他的帝王那里,这魏征十有八九就被拉出去砍头了。
其实按照魏征的设想,太子李建成如果果断的做了,鹿死谁手犹未可知,李世民万幸之余也惊出了一身冷汗,这样的人才。杀了和留着自己用皆有道理。
但李世民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帝王,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这个“杰出”很重要的表现在于:用人不疑!不管这个人来自什么地方,只要他有真才实学,他就能被人所用。
李世民这一点就表现得很突出!当魏征回答给李建成鸣冤叫屈的话后,李世民当即认识到魏征是个说话直爽,没有任何隐瞒的大臣,他当场赦免了魏征,让他做詹事主簿。等到李世民登基后,李世民让魏征前往河北安抚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其他旧部。这一安抚非常成功,唐朝并没有因为玄武门之变而引发内战。
除了魏征,李建成的很多老部下都被李世民收归帐下。比如,薛万彻,此人是李建成手下的武将。李世民登基后,薛万彻带领唐军打突厥,征讨吐谷浑。冯立带领唐军重创突厥。在文臣中,李建成手下的名人王珪在李世民时期成为宰相,位列初唐四大名相之一。
和李世民的成熟的政治手段形成完全相反的是,朱棣的政治就显得血腥很多。对于朱允炆的旧部,朱棣仅用了较少的一部分,比如解缙、夏元吉、“三杨”等人,但对于朱允炆手下的很多重臣,如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等人,朱棣将他们残忍杀害。按照相关史料记载,朱允炆的重臣方孝孺都被朱棣诛杀十族。
如同一个硬币的正反两个面,难道你说它不是钱吗?不,本质上他们是一样的。秦始皇焚书坑儒,重用法家。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搞推恩令。本质上他们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维护和稳定自己的统治,只是一个玩过了,一个刚刚好。
您说明太宗皇帝朱棣杀了方孝孺等人和唐太宗李世民重用魏征的例子,就一定能分出个高下对错来吗?不尽然,他们本质是一样的。
待朱棣坐稳皇位后,朱允炆时期的礼部侍郎陈迪被残忍杀害,户部侍郎卓敬被杀害三族,吏部侍郎练子宁全家151口人都被朱棣杀害。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朱棣先后杀害建文时期的旧部3000人。和李世民的宽松文治形成鲜明对比,朱棣用杀戮和恐怖建立起了自己的统治,巩固了皇权的绝对权威。
背后的目的是什么,这江山是朱允炆的朱还是朱棣的朱,不辩自明。
由于朱棣通过篡位登基,他还通过杀戮巩固皇权的至高无上,这使得朱棣内心深处对权力充满了一种特别的感受。为了进一步巩固皇权,打击政治反对势力,朱棣不仅复活了锦衣卫,还成立了东厂等特务机构维持统治。
在中国古代,篡位上台的皇帝不止朱棣一个,但通过恐怖的特务统治维持皇权的唯有朱棣一人。朱棣的自信程度还真不如唐太宗李世民?
总而言之,尽管都是篡位上台,但双方的手段完全不同。李世民实施天下和解的策略,尽一切可能消除玄武门之变的影响。而朱棣采取了血淋淋的杀戮政策,杀害朱允炆旧部3000人。
尽管朱棣在主观上想通过杀戮维持统治,但杀戮的扩大化不仅没有消除靖难之役的负面评价,还给明朝的政治带来了极大地负面影响吗?回顾历史锦衣卫的建立和东厂的复活更是给明朝的灭亡埋下了定时炸弹吗?
朱棣不是神,他想看到后世的走向如何,但是他根本就不可能看明白后世会如何,这里不做评论。
彻底弄清还有再次者,论胸襟和魄力,李世民比朱棣强得多。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能从善如流的皇帝。他对魏征从善如流上演了中国历史上君贤臣直的一段佳话。在用人上,李世民基本上能做到对大臣的绝对信任,即便侯君集犯了谋反罪名,李世民也不忍心杀掉侯君集。
侯君集最后的谋反结果如何,唐史上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真假如何留待后人评说,但是不杀侯君集有什么后果,史书上也写得明明白白。
实事求是的说在从善如流这一点上,朱棣就比李世民差远了。朱棣时期,性格耿直的解缙被害死,内阁重臣黄淮和杨溥被关进监狱,就连给朱棣提意见的杨士奇也被朱棣投进了监狱。
尽管朱棣个人对李世民称赞有加,也处处学习李世民的治国模式,但篡位的不安,还有对死后世界的恐惧,终究让朱棣始终摆脱不了自己性格中残暴的一面。
然后就是,李世民和朱棣的执政效果差别很大。
对外,李世民战功赫赫,他打败了西突厥,开拓西域,赢得了少数民族的认同,很多少数民族尊李世民为“天可汗”,即全天下共同的君主。
而朱棣对外多少有点像面子工程的嫌疑,在对待游牧民族的问题上,李世民彻底平定了西突厥的战乱。
但事实上朱棣五次北伐蒙古却始终没有解决蒙古的问题。朱棣还眼光短浅的取消了大宁卫所,导致长城北边地区防御空虚。为了填补这个空虚,朱棣不得不迁都北京。但这样的做法给土木堡之变埋下了隐患。
五征漠北没有彻底的打垮“北元”,这一点在前文已经有详细的叙述,无奈朱棣终究是没在他这一辈子完成这个任务。
后世的明朝帝王,后文再接着说。
对内,李世民轻徭薄赋,完善科举,整顿吏治,虽然后期犯了点错误,但瑕不掩瑜。他亲贤臣远小人,君臣合力开创贞观之治被历史永远铭记。
而朱棣本人在内政上做了一些利民措施,但他迁都北京在客观上给北方民众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尤其是经历了靖难之役的山东地区,本来就民穷凋敝,导致了唐赛儿起义的爆发。
但是不可能否认朱棣迁都北京以后对后世的国土防御重心有很强的积极作用。如果不是北京的政治地位和辐射影响力在东北的地位,恐怕后世丢的领土就不止那么老些了。
李世民尽管有玄武门之变,但贞观之治让人们几乎忘掉了玄武门之变。凭借着优秀的军事才能和治国策略,李世民成功登顶“中国大帝”行列。
而朱棣靠残酷的内战和杀戮上台执政,政治充满了恐怖血腥,甚至在执政时期还爆发了大规模起义。直至朱高炽登基后,明朝局势才逐渐稳定下来。
后世对李世民的负面评价比朱棣小得多,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总而言之客观公正的说永乐皇帝朱棣的功绩应该承认,执政的瑕疵和错误也是历史上白纸黑字不容篡改的。
海上风浪大,归途中的郑和一身赤朱蟒袍立于宝船桥头,用“千里镜”观察海面。一将校来报:“禀提督正使大人,瞭望司来报,宝船队先锋已进入万生石塘海域!大人,咱们已经进入大明的海疆,咱们回来啦!”
郑和饱经风霜的脸上,渐渐露出一丝喜悦的笑容。
纳土纳群岛时称“涨海”为“石塘”,又称“涨海崎头”、“石塘屿”、大纳土纳岛称“极大崎头”或“万生石塘”即是咱们今天熟知的曾母暗沙海域。
此次郑和六次下西洋以及之后我国的一些官方和民间的出海事件中,纳土纳群岛都是船队和渔民的中转站、驿站、休息地等,船队会在此补充资源,比如加淡水、加工海产品、换洗、检修等,很多人也留在了岛屿上生活,这些人中有木工、篾工,还有雕工、画工、漆工等,人数不下万人,而且都是年轻后生,所以人们才将此地称为“万生石塘屿”,而且此地还作为我国南疆的重要标志被记载于世界著名史图《郑和航海图》上,所以此地曾经是我国明朝领土的事实是不容辩驳的。
公元1433年后,人们称“万生石塘屿”为“安不纳岛”。
后世明宣宗皇帝着以曾沅芳为代表的一干船工带着皇帝手谕及各自家眷在岛上住了下来,作为我国南疆屏障,这个时候得曾沅芳就是纳土纳群岛的岛主,而且由于距离我国大陆比较远,当时的政策是凡住留该岛的,都永远不用纳赋税。史料记载曾沅芳的妻子活到了90多岁,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妇人被大家尊称为“曾母”,并以朝廷派遣官员的名义和明朝政府通联,正是因为她的原因,纳土纳群岛西部的一组岛屿被叫住“曾母西群岛印尼称‘亚南巴斯群岛’”,将而南部的一组岛屿也称为“曾母南群岛印尼称‘淡美兰群岛’”,东部的曾母暗沙也是以其名字命名的。
也就是说包括曾母暗沙在内的这片岛屿的原本命名,都是因曾母曾是纳土纳群岛的岛主夫人的缘故。
若从郑和时代算起,可以发现我国对该岛实际控制和管理了200年左右,之后荷兰人侵占了该岛,并且执行了一系列的去汉化措施,强化其殖民统治。“安不纳岛”也被改名为“安波纳岛”,后来又将其改为“纳土纳岛”。
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日即公元1422年9月3日郑和船队回国,随船来访的有暹罗、苏门答刺和阿丹等国使节。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即公元1424年8月12日,第五次北征途中归来的朱棣突然永远的闭上了眼睛。
朱棣有幸见到了郑和的宝船队第六次下西洋回国,大明再一次万国来朝。
郑和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虽然不完整了,固然是那个时代的残忍。说马保或者是郑和他的一生幸运是因为得遇一个好运的野心家,夺了天机,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他的主子那个曾经的大明九边番王燕王朱棣一场奇迹般的造反运动把大明的皇族世系都搞动了,当了皇帝。
郑和在“靖难之役”中立了军功,真实的历史上曾经武力值也很强的唐玄宗的近侍高力士就没郑和这么幸运了,他摊上了一个前期清明奋进德艺都有建树的“音乐鬼才”唐玄宗李隆基,数次武装政变夺取政权的斗争中他也曾敢死出力。
可惜的是唐玄宗晚年昏聩,顺带着把高力士也在明清小说话本中成了替李白脱靴后来记恨在心诬陷李白的形象流传后世。关于真实的高力士和李白之间有正史可查,时间和关系上根本对不上号,有兴趣自行查正,此处不展开了。
高力士是倒霉的跟上了一个被叛军打到逃到四川的皇帝,还被儿子强行了一把“太上皇”。
相比之下郑和无疑是幸运的,他的名字家喻户晓,在中国走向深蓝的未来会越来越响。
说他是不幸的,不是说他个人的不幸,多次提过在历史滚滚洪流中正如当年权倾一时的高力士在历史的尘埃喧嚣中,又是何其的微不足道,微小到人们不在乎他是什么形象出现在后人的眼中,至于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自郑和下西洋以后,就再也没有中国的巨舰走向那片深蓝,再一次怕是数1895年那一场国人之殇了,北洋、北洋,那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关于为什么大明错过了大航海时代,宣德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结束,将会合理的分析揭晓。
诛十族不改其志的方孝孺、虽迂腐但失其节的黄子澄、绝死效忠建文帝的齐泰、“大明谍王”李景隆、死守济南不降的铁铉、真有有才华工于心计但不明帝王心术的解缙、数朝老臣忠心可嘉的杨士奇等三杨、七下西洋开僻万里海疆的郑和等人的命,还有一个后来的大明千古忠臣于谦就是最好的注解吧。
拿永乐皇帝朱棣去与汉武帝刘彻比,再与唐太宗李世民比或者与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相比较一番,笔者觉得都大可不必,因为一世命即万世命,一辈子皇帝命做的就是他这个时代一辈子的事情,所处时代不同,国家生产力不同,国际环境地缘政治格局不同,内部统治阶级的结构不同等等等,一个同样的决策,可能结果就是天壤之别。
武瞾武则天在与唐高宗李治合葬的乾陵司马道东侧,北靠土阙的无字碑上千年的风雨无声的矗立在哪里宣示于世人一个最质朴而人人都懂不一定人人能做到的道理。
——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