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数一下朱瞻基的功绩
朱祁镇,一个不谙世事的皇五代。生在帝王家,肩负国家使命,他的故事,且随笔者娓娓道来。
在此之前捋一下他的功绩。
大明两百多年的历史中一共十六个皇帝,那么到底是哪个皇帝在位期间时,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最好?
明朝雄才大略的皇帝有洪武皇帝朱元璋、永乐皇帝朱棣,这两位皇帝的军事才能可以说在历史上的皇帝中可以名列前茅。那么,这两位皇帝在位期间,百姓是否过得最好呢?
朱元璋建国初期,神州大地经历了数十年的战争,早就变得千疮百孔。而大明这个新政权在这个时期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百姓的生活还是一穷二白。
遥想汉朝最先刘邦开国时,都找不到几骑一样颜色的马来拉车。
虽然太祖皇帝朱元璋治理了大明帝国三十年,大明朝局已经稳定,帝国的经济也已经复苏,百姓的生活也逐渐得到改善,但是此时的百姓的日子并不是明朝中过得最好的时期。
要知道毕竟,这才是大明王朝刚刚起步的阶段,各方面的实力还没有达到巅峰。万事开头难嘛。因此,百姓的日子还不是过得最好的时期。
朱瞻基的爷爷原本的燕王朱棣;逆袭皇帝。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朱棣被册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即公元1380年就藩北平,洪武二十三年即公元1390年,率军招降北元乃儿不花,声望日隆。
后来的故事就是逆袭,侄儿建文皇帝朱允炆要搞叔叔们,那就不能坐以待毙。作为九边诸王之一的朱棣,他的势力不算大。但是他用自己的智谋,军事才能。当然还有将士们用命,成功逆袭当皇帝。
明太宗朱棣,后来改成祖。这个故事就是后面的事了,暂且不提。
朱棣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天子守国门”的皇帝,自从迁都到北京后屡次北伐打击蒙古,让蒙古人不敢南下而牧马,更不敢轻易侵犯大明王朝;同时,朱棣还数次派郑和下西洋,把大明的威名远播四海,还结识了海外不少的小国。
而且,迁都也是在朱棣在位期间完成的,因此,“天子守国门”似乎成为了朱棣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这几件大事消耗大明的财力、物力、人力,消耗国库巨资,百姓的税收也因此多了起来,这无形中给普通的百姓施加了不少的压力和负担。
纵然永乐年间大明的军事实力达到巅峰,但是百姓的日子过得还是有些负担。因此,永乐时期百姓的日子也不是过得最好的时期。
除去了朱元璋、朱棣后,剩下比较有作为的大明皇帝有朱瞻基、以后要讲的朱祐樘。
但是,我认为大明帝国百姓日子最好的应该是“仁宣”时期,那为什么不是朱祐樘的弘治年间呢?因为弘治年间到来之前,大明经历了土木堡之变,大明帝国从巅峰走向下坡路;随后,成化时期又使得大明政治变得黑暗、腐败,致使大明经济远不如仁宣时期。
而后面的故事主人公朱祐樘的出现,让大明帝国开始恢复生机,经济也得到了发展。因此,朱祐樘被后人称之为中兴之主,而他在位期间被史学家称为弘治中兴。朱祐樘毕竟只是中兴之主,他在位的这段时期确实不如巅峰时期的仁宣之治。
在仁宣之治到来之前,大明已经有朱元璋洪武之治三十年的积累,再加上朱棣二十二年的永乐盛世,到了仁宣时期大明帝国的各方面达到了巅峰时刻。
公元1424年8月12号,雄才大略的永乐大帝病逝榆木川,然后由太子朱高炽继位。永乐年间,大明的经济繁荣昌盛,国力强盛,但是由于屡次北伐蒙古,多次派郑和下西洋,以及迁都,这几件大事都消耗帝国大量的财力、物力,所以百姓的生活并没有过得那么快活。
然而,永乐大帝去世后,太子朱高炽继位,即是之前讲过的八月天子朱瞻基的老爹,明朝第四位皇帝,洪熙皇帝。
立刻马上调整国策,停止了北伐的政策,取消了郑和远航的计划,并停派去云南和交趾的采办黄金和珍珠的使团。明仁宗朱高炽改变了对外政策,从一个战略进攻转为防御,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郑和下西洋很多人说因为停止了,错过了大航海时代?大明王朝如果没了,华夏大地狼烟再起,老百姓再受到流离失所、妻离子散、饿殍遍地?
关于这个问题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或许参与了大航海时代允许大家下海自由航行贸易,华夏大地的资本萌芽就能成为参天大树,可是历史没有如果。
同时,朱瞻基的老爹明仁宗朱高炽还赦免建文帝的旧臣和永乐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允许他们返回原处,并且还平反冤狱,使得许多冤案得以昭雪。明仁宗朱高炽采取一系列措施,让大明朝局内部得到稳定,这才能一心一意的发展国内经济。
他当得起这个“仁”字。
公元1426年5月,明仁宗朱高炽在位八个月就病逝。
1426年6月份太子朱瞻基正式登基,继承大统,这位新的大明天子称明宣宗。朱瞻基登基后依旧沿用了明仁宗休养生息的政策,同时他还实行安民、爱民的仁政。朱瞻基继位后,他继续推行洪武朝以来的招人垦荒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宣德元年,下令罢湖广采木;宣德五年,下令罢工部采木。朱瞻基执政10年,多次下旨为民解困,他非常注意爱惜民力。
大明帝国在朱瞻基十年的治理下走向了强盛,他与他在父亲朱高炽统治时期被史学家称为“仁宣之治”,这一时期大明帝国达到了巅峰状态。后人认为“仁宣之治”堪比西汉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周朝的“成康之治”,并且把“仁宣之治”称为中华五大盛世之一。这说明朱瞻基和他爹在位期间确实把帝国治理得很好,大明帝国因此走向顶峰。
据史料记载:洪、永、熙、宣之际,百姓充实,府藏衍溢。这一时期,粮食产量持续增长,洪武年间平均每年税粮二千余万石,而朱瞻基在位期间平均每年税粮增至三千一百余万石。
宣德期间,国家富足,百姓安居乐业,国内政治也是最为清明的时期;大明边境在朱瞻基的文治武功的治理下,海晏河清,平静而稳定,纵然有异族想侵犯大明帝国,都被明军拒之国门之外。
因此,不管是从经济、政治,还是军事,大明都达到了巅峰。在盛世之下,百姓的日子也过得最好。
一片红色的旌旗海洋,一个个明军方阵,一门门火炮。
一个个笔挺的士兵,一把把火铳、鸟枪。
“明军威武!”
“万岁万岁万万岁。”
神机营在,皇帝亲征。天子旌旗在,明军所向披靡。
“大明金瓯永固。”
“万岁万岁万万岁。”
五军营、三千营一把把雁翅刀出鞘,在“朙”字军旗下,犹如一把把神兵利刃出鞘。
雁翅刀,明军步战用刀,刀柄短,刀背厚,刀头宽,刀体重,适合单手握持,刀身弧度大多是在根部占直刃三分之二处开始朝上弯曲,因此刀身弧度,再加上呈锯齿波浪状的刀刃头部,看上去和大雁翅膀颇为类似,故名“雁翅刀”。
如果没有“仁宣之治”的出现,大明怎么可能经历土木堡之变后还能延续两百年。这正是因为“洪武之治”、“永乐盛世”积累的资本和实力,更是因为“仁宣之治”把大明的实力推到了顶峰。
所以,虽然大明后来的历经了土木堡之变,但是大明帝国并没有因此开始崩盘。
不但没有崩盘,还延续了两百年,这不得不说明仁宣之治留下的家底还是比较雄厚。
借用《大明风华》里旁白的台词,与响起哀怨跌宕的背景音乐。朱瞻基驾崩前的自白:“愿子孙后期只知有盛世降临,而不知你我父子二人为何人,此生足矣。”
因此,易水在这里粗浅的认为朱瞻基在位期间,百姓的日子应该是过得最好的时期。此为一家之言,有其他意见可以留言讨论。
在此之前捋一下他的功绩。
大明两百多年的历史中一共十六个皇帝,那么到底是哪个皇帝在位期间时,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最好?
明朝雄才大略的皇帝有洪武皇帝朱元璋、永乐皇帝朱棣,这两位皇帝的军事才能可以说在历史上的皇帝中可以名列前茅。那么,这两位皇帝在位期间,百姓是否过得最好呢?
朱元璋建国初期,神州大地经历了数十年的战争,早就变得千疮百孔。而大明这个新政权在这个时期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百姓的生活还是一穷二白。
遥想汉朝最先刘邦开国时,都找不到几骑一样颜色的马来拉车。
虽然太祖皇帝朱元璋治理了大明帝国三十年,大明朝局已经稳定,帝国的经济也已经复苏,百姓的生活也逐渐得到改善,但是此时的百姓的日子并不是明朝中过得最好的时期。
要知道毕竟,这才是大明王朝刚刚起步的阶段,各方面的实力还没有达到巅峰。万事开头难嘛。因此,百姓的日子还不是过得最好的时期。
朱瞻基的爷爷原本的燕王朱棣;逆袭皇帝。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朱棣被册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即公元1380年就藩北平,洪武二十三年即公元1390年,率军招降北元乃儿不花,声望日隆。
后来的故事就是逆袭,侄儿建文皇帝朱允炆要搞叔叔们,那就不能坐以待毙。作为九边诸王之一的朱棣,他的势力不算大。但是他用自己的智谋,军事才能。当然还有将士们用命,成功逆袭当皇帝。
明太宗朱棣,后来改成祖。这个故事就是后面的事了,暂且不提。
朱棣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天子守国门”的皇帝,自从迁都到北京后屡次北伐打击蒙古,让蒙古人不敢南下而牧马,更不敢轻易侵犯大明王朝;同时,朱棣还数次派郑和下西洋,把大明的威名远播四海,还结识了海外不少的小国。
而且,迁都也是在朱棣在位期间完成的,因此,“天子守国门”似乎成为了朱棣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这几件大事消耗大明的财力、物力、人力,消耗国库巨资,百姓的税收也因此多了起来,这无形中给普通的百姓施加了不少的压力和负担。
纵然永乐年间大明的军事实力达到巅峰,但是百姓的日子过得还是有些负担。因此,永乐时期百姓的日子也不是过得最好的时期。
除去了朱元璋、朱棣后,剩下比较有作为的大明皇帝有朱瞻基、以后要讲的朱祐樘。
但是,我认为大明帝国百姓日子最好的应该是“仁宣”时期,那为什么不是朱祐樘的弘治年间呢?因为弘治年间到来之前,大明经历了土木堡之变,大明帝国从巅峰走向下坡路;随后,成化时期又使得大明政治变得黑暗、腐败,致使大明经济远不如仁宣时期。
而后面的故事主人公朱祐樘的出现,让大明帝国开始恢复生机,经济也得到了发展。因此,朱祐樘被后人称之为中兴之主,而他在位期间被史学家称为弘治中兴。朱祐樘毕竟只是中兴之主,他在位的这段时期确实不如巅峰时期的仁宣之治。
在仁宣之治到来之前,大明已经有朱元璋洪武之治三十年的积累,再加上朱棣二十二年的永乐盛世,到了仁宣时期大明帝国的各方面达到了巅峰时刻。
公元1424年8月12号,雄才大略的永乐大帝病逝榆木川,然后由太子朱高炽继位。永乐年间,大明的经济繁荣昌盛,国力强盛,但是由于屡次北伐蒙古,多次派郑和下西洋,以及迁都,这几件大事都消耗帝国大量的财力、物力,所以百姓的生活并没有过得那么快活。
然而,永乐大帝去世后,太子朱高炽继位,即是之前讲过的八月天子朱瞻基的老爹,明朝第四位皇帝,洪熙皇帝。
立刻马上调整国策,停止了北伐的政策,取消了郑和远航的计划,并停派去云南和交趾的采办黄金和珍珠的使团。明仁宗朱高炽改变了对外政策,从一个战略进攻转为防御,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郑和下西洋很多人说因为停止了,错过了大航海时代?大明王朝如果没了,华夏大地狼烟再起,老百姓再受到流离失所、妻离子散、饿殍遍地?
关于这个问题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或许参与了大航海时代允许大家下海自由航行贸易,华夏大地的资本萌芽就能成为参天大树,可是历史没有如果。
同时,朱瞻基的老爹明仁宗朱高炽还赦免建文帝的旧臣和永乐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允许他们返回原处,并且还平反冤狱,使得许多冤案得以昭雪。明仁宗朱高炽采取一系列措施,让大明朝局内部得到稳定,这才能一心一意的发展国内经济。
他当得起这个“仁”字。
公元1426年5月,明仁宗朱高炽在位八个月就病逝。
1426年6月份太子朱瞻基正式登基,继承大统,这位新的大明天子称明宣宗。朱瞻基登基后依旧沿用了明仁宗休养生息的政策,同时他还实行安民、爱民的仁政。朱瞻基继位后,他继续推行洪武朝以来的招人垦荒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宣德元年,下令罢湖广采木;宣德五年,下令罢工部采木。朱瞻基执政10年,多次下旨为民解困,他非常注意爱惜民力。
大明帝国在朱瞻基十年的治理下走向了强盛,他与他在父亲朱高炽统治时期被史学家称为“仁宣之治”,这一时期大明帝国达到了巅峰状态。后人认为“仁宣之治”堪比西汉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周朝的“成康之治”,并且把“仁宣之治”称为中华五大盛世之一。这说明朱瞻基和他爹在位期间确实把帝国治理得很好,大明帝国因此走向顶峰。
据史料记载:洪、永、熙、宣之际,百姓充实,府藏衍溢。这一时期,粮食产量持续增长,洪武年间平均每年税粮二千余万石,而朱瞻基在位期间平均每年税粮增至三千一百余万石。
宣德期间,国家富足,百姓安居乐业,国内政治也是最为清明的时期;大明边境在朱瞻基的文治武功的治理下,海晏河清,平静而稳定,纵然有异族想侵犯大明帝国,都被明军拒之国门之外。
因此,不管是从经济、政治,还是军事,大明都达到了巅峰。在盛世之下,百姓的日子也过得最好。
一片红色的旌旗海洋,一个个明军方阵,一门门火炮。
一个个笔挺的士兵,一把把火铳、鸟枪。
“明军威武!”
“万岁万岁万万岁。”
神机营在,皇帝亲征。天子旌旗在,明军所向披靡。
“大明金瓯永固。”
“万岁万岁万万岁。”
五军营、三千营一把把雁翅刀出鞘,在“朙”字军旗下,犹如一把把神兵利刃出鞘。
雁翅刀,明军步战用刀,刀柄短,刀背厚,刀头宽,刀体重,适合单手握持,刀身弧度大多是在根部占直刃三分之二处开始朝上弯曲,因此刀身弧度,再加上呈锯齿波浪状的刀刃头部,看上去和大雁翅膀颇为类似,故名“雁翅刀”。
如果没有“仁宣之治”的出现,大明怎么可能经历土木堡之变后还能延续两百年。这正是因为“洪武之治”、“永乐盛世”积累的资本和实力,更是因为“仁宣之治”把大明的实力推到了顶峰。
所以,虽然大明后来的历经了土木堡之变,但是大明帝国并没有因此开始崩盘。
不但没有崩盘,还延续了两百年,这不得不说明仁宣之治留下的家底还是比较雄厚。
借用《大明风华》里旁白的台词,与响起哀怨跌宕的背景音乐。朱瞻基驾崩前的自白:“愿子孙后期只知有盛世降临,而不知你我父子二人为何人,此生足矣。”
因此,易水在这里粗浅的认为朱瞻基在位期间,百姓的日子应该是过得最好的时期。此为一家之言,有其他意见可以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