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蒙古征服者踏平了毛熊
开篇易水写大明建立的时候写了大元朝是怎么没的;还有四大汗国。现在我们就聊一聊他们是怎么来的。
公元1223年,罗斯人与西征的蒙古人发生了首次冲突。在此之前,罗斯人对蒙古人一无所知。
据《诺夫哥罗德编年史》记载:“这一年,由于我们的罪孽,来了素不相识的多神教徒。没有人知道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他们从什么地方来,他们说何种语言,属于哪个部落,信仰什么。
我们把他们称作鞑靼人。”这一年,蒙古大军在哲别与速不台的指挥下大败罗斯与宿敌波洛伏齐人。
占据第聂伯河下游的罗斯人与宿敌波洛伏齐人组成的联军,然后向伏尔加河流域继续推进。在进攻保加利亚人遭遇失败后,大军向东折返,经过哈萨克草原退回蒙古本土。
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后,他的帝国分成了几个大的封国。其中,他的孙子拔都获得了额尔齐斯河以西“凡蒙古马蹄所到之处”的大片封地。公元1235年,拔都奉命率蒙古大军第二次西征。
公元1237年秋,蒙古大军越过伏尔加河,在沃罗涅日集合,再次进犯罗斯土地。拔都率军平定钦察,然后直入俄境,攻下罗斯东部的梁赞公国、科洛姆纳、莫斯科、弗拉基米尔以及弗拉基米尔一苏兹达尔公国的其他城市,随后挥军南下,攻克佩列雅斯拉夫利、切尔尼戈夫,劫掠俄罗斯全境。
除了诺夫哥罗德是仅有的例外,俄罗斯全境都迅速遭到蹂瞒,田地荒芜,城镇破坏,全国居民陷于因亚洲人的征服而引起的无法形容的恐怖之中。”
到了1240年,蒙古军队已经攻陷了基辅,翌年蒙古人更是深入入到了中欧地区。他们击败了波兰人、日耳曼人和匈牙利人。一支蒙古军队甚至抵达了维也纳城近郊,如果不是蒙军最终放弃了攻击,这座世界著名的音乐之城可能在美妙悦耳的音乐尚未奏响之前,就被从地球上抹掉了。
如前文所说,令欧洲人感到庆幸的是,由于窝阔台突然于公元1241年11月去世,拔都作为成吉思汗诸孙中资历较老的一位王子,要想对即将召开的选择新大汗的忽里勒台大会发生影响,他必须亲自前往蒙古本土。于是,公元1242年春天,蒙古军队停止了对欧洲的进攻,西征才宣告结束——这拯救了欧洲,却没来得及拯救罗斯。
1243年,拔都建立金帐汗国,有时候也称钦察汗国,考虑到水陆交通和肥美的河湾牧场,拔都将伏尔加河下游作为汗帐的驻地,这就是后来金帐汗国的都城拔都萨莱,这里以区别其弟别儿哥建立的别儿哥萨莱城,在文献中又被称为老萨莱。拔都萨莱即老萨莱城的废墟在今离阿斯特拉罕不远处,而别儿哥萨莱即新萨莱城的废墟则在伏尔加河支流阿赫图巴河上,离伏尔加格勒即斯大林格勒不远。也就是今天的伏尔加格勒。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看一下地图。
虽然蒙古人撤军了,但他们拥有了包括西北罗斯在内大部分罗斯领土的宗主权,罗斯大公或者其他王公必须得到金帐汗的恩准才能即位——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鞑靼桎梏”。
对蒙古统治下“鞑靼桎梏”充满憎恶的俄国学者毫不犹豫地谴责,“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为首的蒙古封建主,在差不多七十年的时间里,血洗了亚欧国家。前所未有的灾难落到了被征服国家人民群众的身上,征服破坏了他们的城市,践踏了他们的田野,消灭了他们的生产力和文化”。
金帐诸汗竭力将罗斯的政治秩序用来为自己服务。他们清除了那些不可靠的公爵,又在那些被认为是可靠的公爵们之间制造不和,使每个公爵都无法增强实力,处于不安状态之中,从而利用这些人达到为自己的利益服务之目的。史籍中,常有许多罗斯公爵朝拜金帐汗国并以此巩固自己公爵特权的记载。但是有的公爵一去不复返。
比如,切尔尼果夫的公爵米哈伊尔·伏谢沃洛多维奇和安德烈·姆斯吉斯拉维奇就在金帐汗国被杀死。对战争中幸存的罗斯诸国,大汗要求它们缴纳贡赋,以作为臣服的表示。罗斯王公们每年要缴纳大量贡税金,数额因人而异,像瓦西里大公要缴7000卢布,而尼热哥罗德王公仅需缴纳1500卢布。
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罗斯诸国一直驯服地匍匐在金帐汗的脚下。公元1356年,金帐汗札尼别率30万大军越过高加索山,征服阿塞拜疆,汗国的版图就此达到巅峰。而第二年他的逝世,可能是被其子所弑;宣告了金帐汗国兴盛时期的终结。
如乌兹别克谚语所说,“骆驼的脖子被砍断了”,在1360到1380年这短短二十年中,金帐汗国陷入混乱,竟然走马灯似的更换了14位大汗。据史料记载,有5个埃米尔指的地方总督各自拥有精良骑兵达3万之多,割据一方,不听大汗调遣。金帐汗国最西面的藩属,生活在普鲁特河与德涅斯特河之间摩尔多瓦人也正是在此时挣脱了鞑靼人的统治。
藩镇割据我们想到什么汉朝末年,三国时代。唐朝末年,各自为政。各路节度使,你方唱罢我登场,血色的五代十国。
金帐汗国的混乱与虚弱仿佛松开了罗斯身上的“鞑靼桎梏”。在金帐汗国进入封建割据时期的同时,罗斯却在消除封建割据的道路上行进——莫斯科大公国悄然兴起。
“莫斯科”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编年史中是在1147年。当时,它只不过是弗拉基米尔王公尤里·多尔戈鲁基的一个庄园,位于涅格林纳河和莫斯科河之间,占地只相当于现今克里姆林宫红墙内面积的一半。
到了12世纪中叶,它已变成一座带有城墙的中心城市。拔都西征摧毁的主要是罗斯东部诸公国,比如基辅城的5万居民在蒙古入侵后只剩大约一千人,仅有200幢房子被保留下来,这反而造成了13与14世纪之交年轻的莫斯科与临近的特维尔的显著繁荣。蒙古军队的入侵、杀戮、征收重税使这些地区长期无法恢复,居民大量迁徙,纷纷逃往安全平静的莫斯科等地——由于莫斯科公国与金帐汗国之间有梁赞公国和诺夫哥罗德公国作为屏障。
其四周又有森林沼泽的掩护,很少受到鞑靼骑兵的入侵和袭扰——使得莫斯科居民人数激增。送些逃来的居民在莫斯科城乡砍伐森林,开星荒地,建立起一个个村庄,使得莫斯科逐渐成为人口稠密的聚居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也随之繁荣起来。
后来的毛熊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沙俄,是俄罗斯的一个历史阶段,前有基辅罗斯和金帐汗统治期,后有苏联和今天的俄联邦。之所以称之为沙俄是因为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就是沙皇统治,那为啥叫沙皇?
简单的说就是为了区分方便。咱们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叫皇帝,欧洲中世纪各国除了国王以外,也还有一个或多个起码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它们往往依托的是古罗马帝国,就是宣称自己是罗马人的皇帝。
古罗马人称呼自己的最高统治者往往有两个叫法,一个是奥古斯都即意为神圣的、至高无上的,另一个则是凯撒这尊号源于儒略凯撒的人名。
而咱们为了方便理解,往往把这两种称呼翻译为皇帝。可是罗马帝国是分东、西的,大部分欧洲国家所公认的皇帝,比如法兰克帝国时期“罗马人的皇帝“和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罗马人的皇帝“,抛开继承性的真伪不说,就算是真的继承了,也只能说自己继承的是西罗马帝国,因为人家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一直存在了一千多年,同时期好好地活在那里,继承便无从谈起。
但是后来东罗马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了,北边的俄国开始宣称自己是东罗马帝国的继承者,此前历任统治者称呼都是莫斯科大公、罗斯大公之类的,这下可以称帝了。它们的最高统治者选择了凯撒这个叫法,在俄语里的发音大略是“沙“这个发音。
这使得咱们翻译的时候就有了好几个选择,翻译为“皇帝“?不,容易与欧洲西部的皇帝相混淆;翻译为“沙“?不,单字的翻译不符合我们口语的表达习惯,且不容易让人了解其皇帝的性质。于是在“沙“后面加了个“皇“字以正其意,就有了沙皇的叫法,沙皇所统治的俄国历史时期也就被称之为沙俄。
好,我们在一边了解“沙皇“一词的来源过程中,顺带把沙俄建立以前的历史脉络和其在欧洲的法理定位都给了解透彻了,接下来咱们来看沙俄存续期间的起伏脉络。
沙俄建立之初在西欧人眼里,也仅仅是一个远在东边的“蛮荒之地“,在地理位置上看也确实是个标准的内陆国。
由于此前长时间受蒙古人建立的金帐汗国统治,脱离并统一形成的沙俄建立之初统治者有两种选择,一种向西、一种向东。沙俄的真正“起步“是彼得一世时期,他选择了向西学习,为此曾乔装打扮去荷兰做学徒工,学的是造船,为的就是回国后把沙俄打造成同其他西欧强国一样拥有海洋的国家。
可以说后来的历届沙皇也都把这个事当成首要目标,彼得一世最关键的功绩就是从瑞典人手里夺得了西边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今天那个地方叫圣彼得堡,苏联时期被称为列宁格勒,所以彼得一世被俄国人尊称为大帝。
后面又出现一位从普鲁士嫁过来的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她从土耳其人手里夺得了南边的黑海出海口,再加上与普鲁士、奥地利一起三分波兰获得大量领土,成为了沙俄历史上唯一两个大帝中的第二位。
后来拿破仑在欧洲“扫了一圈儿“,但面对沙俄超长纵深的寒冷天气下悻悻而归,且从此失败,使得当时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一度成为所有欧洲王室的领袖人物。
但其实自叶卡捷琳娜二世之后,沙俄的国力就一直在走下坡路,其根源就是无论它怎么向西欧学,哪怕是启蒙运动、工业革命一个不落地跟着跑,依然挣脱不了农奴制的束缚。
因为农奴制是沙皇的统治基础,扔了它就会威胁沙皇的地位,但如果不扔,任由其“绑着“沙俄经济迈不开步子,那么最终还是会威胁沙皇的统治地位。所以一届届沙皇就这么往后拖,直到再也拖不下去了。
到亚历山大二世时期,沙俄各种社会问题已经开始“火山爆发“,西欧各国都已看清这个国度的真实实力,通过对抗拿破仑而得来的短暂地“欧洲老大“形象早已不复存在。
亚历山大二世不得已“顶了雷“,终于宣布彻底废除农奴制,结果也确实是被暗杀者炸死了。也正是他在位期间,从清政府割走了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并获得了东边的出海口海参崴。
接下来亚历山大三世怕被暗杀,整天躲着、藏着过着隐居生活。再往下就是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了,一战摧枯拉朽、日俄战争失败,二月革命终结了长达374年的沙皇统治,沙俄作为俄国一个历史时期走进了坟墓。
公元1223年,罗斯人与西征的蒙古人发生了首次冲突。在此之前,罗斯人对蒙古人一无所知。
据《诺夫哥罗德编年史》记载:“这一年,由于我们的罪孽,来了素不相识的多神教徒。没有人知道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他们从什么地方来,他们说何种语言,属于哪个部落,信仰什么。
我们把他们称作鞑靼人。”这一年,蒙古大军在哲别与速不台的指挥下大败罗斯与宿敌波洛伏齐人。
占据第聂伯河下游的罗斯人与宿敌波洛伏齐人组成的联军,然后向伏尔加河流域继续推进。在进攻保加利亚人遭遇失败后,大军向东折返,经过哈萨克草原退回蒙古本土。
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后,他的帝国分成了几个大的封国。其中,他的孙子拔都获得了额尔齐斯河以西“凡蒙古马蹄所到之处”的大片封地。公元1235年,拔都奉命率蒙古大军第二次西征。
公元1237年秋,蒙古大军越过伏尔加河,在沃罗涅日集合,再次进犯罗斯土地。拔都率军平定钦察,然后直入俄境,攻下罗斯东部的梁赞公国、科洛姆纳、莫斯科、弗拉基米尔以及弗拉基米尔一苏兹达尔公国的其他城市,随后挥军南下,攻克佩列雅斯拉夫利、切尔尼戈夫,劫掠俄罗斯全境。
除了诺夫哥罗德是仅有的例外,俄罗斯全境都迅速遭到蹂瞒,田地荒芜,城镇破坏,全国居民陷于因亚洲人的征服而引起的无法形容的恐怖之中。”
到了1240年,蒙古军队已经攻陷了基辅,翌年蒙古人更是深入入到了中欧地区。他们击败了波兰人、日耳曼人和匈牙利人。一支蒙古军队甚至抵达了维也纳城近郊,如果不是蒙军最终放弃了攻击,这座世界著名的音乐之城可能在美妙悦耳的音乐尚未奏响之前,就被从地球上抹掉了。
如前文所说,令欧洲人感到庆幸的是,由于窝阔台突然于公元1241年11月去世,拔都作为成吉思汗诸孙中资历较老的一位王子,要想对即将召开的选择新大汗的忽里勒台大会发生影响,他必须亲自前往蒙古本土。于是,公元1242年春天,蒙古军队停止了对欧洲的进攻,西征才宣告结束——这拯救了欧洲,却没来得及拯救罗斯。
1243年,拔都建立金帐汗国,有时候也称钦察汗国,考虑到水陆交通和肥美的河湾牧场,拔都将伏尔加河下游作为汗帐的驻地,这就是后来金帐汗国的都城拔都萨莱,这里以区别其弟别儿哥建立的别儿哥萨莱城,在文献中又被称为老萨莱。拔都萨莱即老萨莱城的废墟在今离阿斯特拉罕不远处,而别儿哥萨莱即新萨莱城的废墟则在伏尔加河支流阿赫图巴河上,离伏尔加格勒即斯大林格勒不远。也就是今天的伏尔加格勒。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看一下地图。
虽然蒙古人撤军了,但他们拥有了包括西北罗斯在内大部分罗斯领土的宗主权,罗斯大公或者其他王公必须得到金帐汗的恩准才能即位——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鞑靼桎梏”。
对蒙古统治下“鞑靼桎梏”充满憎恶的俄国学者毫不犹豫地谴责,“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为首的蒙古封建主,在差不多七十年的时间里,血洗了亚欧国家。前所未有的灾难落到了被征服国家人民群众的身上,征服破坏了他们的城市,践踏了他们的田野,消灭了他们的生产力和文化”。
金帐诸汗竭力将罗斯的政治秩序用来为自己服务。他们清除了那些不可靠的公爵,又在那些被认为是可靠的公爵们之间制造不和,使每个公爵都无法增强实力,处于不安状态之中,从而利用这些人达到为自己的利益服务之目的。史籍中,常有许多罗斯公爵朝拜金帐汗国并以此巩固自己公爵特权的记载。但是有的公爵一去不复返。
比如,切尔尼果夫的公爵米哈伊尔·伏谢沃洛多维奇和安德烈·姆斯吉斯拉维奇就在金帐汗国被杀死。对战争中幸存的罗斯诸国,大汗要求它们缴纳贡赋,以作为臣服的表示。罗斯王公们每年要缴纳大量贡税金,数额因人而异,像瓦西里大公要缴7000卢布,而尼热哥罗德王公仅需缴纳1500卢布。
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罗斯诸国一直驯服地匍匐在金帐汗的脚下。公元1356年,金帐汗札尼别率30万大军越过高加索山,征服阿塞拜疆,汗国的版图就此达到巅峰。而第二年他的逝世,可能是被其子所弑;宣告了金帐汗国兴盛时期的终结。
如乌兹别克谚语所说,“骆驼的脖子被砍断了”,在1360到1380年这短短二十年中,金帐汗国陷入混乱,竟然走马灯似的更换了14位大汗。据史料记载,有5个埃米尔指的地方总督各自拥有精良骑兵达3万之多,割据一方,不听大汗调遣。金帐汗国最西面的藩属,生活在普鲁特河与德涅斯特河之间摩尔多瓦人也正是在此时挣脱了鞑靼人的统治。
藩镇割据我们想到什么汉朝末年,三国时代。唐朝末年,各自为政。各路节度使,你方唱罢我登场,血色的五代十国。
金帐汗国的混乱与虚弱仿佛松开了罗斯身上的“鞑靼桎梏”。在金帐汗国进入封建割据时期的同时,罗斯却在消除封建割据的道路上行进——莫斯科大公国悄然兴起。
“莫斯科”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编年史中是在1147年。当时,它只不过是弗拉基米尔王公尤里·多尔戈鲁基的一个庄园,位于涅格林纳河和莫斯科河之间,占地只相当于现今克里姆林宫红墙内面积的一半。
到了12世纪中叶,它已变成一座带有城墙的中心城市。拔都西征摧毁的主要是罗斯东部诸公国,比如基辅城的5万居民在蒙古入侵后只剩大约一千人,仅有200幢房子被保留下来,这反而造成了13与14世纪之交年轻的莫斯科与临近的特维尔的显著繁荣。蒙古军队的入侵、杀戮、征收重税使这些地区长期无法恢复,居民大量迁徙,纷纷逃往安全平静的莫斯科等地——由于莫斯科公国与金帐汗国之间有梁赞公国和诺夫哥罗德公国作为屏障。
其四周又有森林沼泽的掩护,很少受到鞑靼骑兵的入侵和袭扰——使得莫斯科居民人数激增。送些逃来的居民在莫斯科城乡砍伐森林,开星荒地,建立起一个个村庄,使得莫斯科逐渐成为人口稠密的聚居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也随之繁荣起来。
后来的毛熊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沙俄,是俄罗斯的一个历史阶段,前有基辅罗斯和金帐汗统治期,后有苏联和今天的俄联邦。之所以称之为沙俄是因为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就是沙皇统治,那为啥叫沙皇?
简单的说就是为了区分方便。咱们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叫皇帝,欧洲中世纪各国除了国王以外,也还有一个或多个起码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它们往往依托的是古罗马帝国,就是宣称自己是罗马人的皇帝。
古罗马人称呼自己的最高统治者往往有两个叫法,一个是奥古斯都即意为神圣的、至高无上的,另一个则是凯撒这尊号源于儒略凯撒的人名。
而咱们为了方便理解,往往把这两种称呼翻译为皇帝。可是罗马帝国是分东、西的,大部分欧洲国家所公认的皇帝,比如法兰克帝国时期“罗马人的皇帝“和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罗马人的皇帝“,抛开继承性的真伪不说,就算是真的继承了,也只能说自己继承的是西罗马帝国,因为人家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一直存在了一千多年,同时期好好地活在那里,继承便无从谈起。
但是后来东罗马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了,北边的俄国开始宣称自己是东罗马帝国的继承者,此前历任统治者称呼都是莫斯科大公、罗斯大公之类的,这下可以称帝了。它们的最高统治者选择了凯撒这个叫法,在俄语里的发音大略是“沙“这个发音。
这使得咱们翻译的时候就有了好几个选择,翻译为“皇帝“?不,容易与欧洲西部的皇帝相混淆;翻译为“沙“?不,单字的翻译不符合我们口语的表达习惯,且不容易让人了解其皇帝的性质。于是在“沙“后面加了个“皇“字以正其意,就有了沙皇的叫法,沙皇所统治的俄国历史时期也就被称之为沙俄。
好,我们在一边了解“沙皇“一词的来源过程中,顺带把沙俄建立以前的历史脉络和其在欧洲的法理定位都给了解透彻了,接下来咱们来看沙俄存续期间的起伏脉络。
沙俄建立之初在西欧人眼里,也仅仅是一个远在东边的“蛮荒之地“,在地理位置上看也确实是个标准的内陆国。
由于此前长时间受蒙古人建立的金帐汗国统治,脱离并统一形成的沙俄建立之初统治者有两种选择,一种向西、一种向东。沙俄的真正“起步“是彼得一世时期,他选择了向西学习,为此曾乔装打扮去荷兰做学徒工,学的是造船,为的就是回国后把沙俄打造成同其他西欧强国一样拥有海洋的国家。
可以说后来的历届沙皇也都把这个事当成首要目标,彼得一世最关键的功绩就是从瑞典人手里夺得了西边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今天那个地方叫圣彼得堡,苏联时期被称为列宁格勒,所以彼得一世被俄国人尊称为大帝。
后面又出现一位从普鲁士嫁过来的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她从土耳其人手里夺得了南边的黑海出海口,再加上与普鲁士、奥地利一起三分波兰获得大量领土,成为了沙俄历史上唯一两个大帝中的第二位。
后来拿破仑在欧洲“扫了一圈儿“,但面对沙俄超长纵深的寒冷天气下悻悻而归,且从此失败,使得当时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一度成为所有欧洲王室的领袖人物。
但其实自叶卡捷琳娜二世之后,沙俄的国力就一直在走下坡路,其根源就是无论它怎么向西欧学,哪怕是启蒙运动、工业革命一个不落地跟着跑,依然挣脱不了农奴制的束缚。
因为农奴制是沙皇的统治基础,扔了它就会威胁沙皇的地位,但如果不扔,任由其“绑着“沙俄经济迈不开步子,那么最终还是会威胁沙皇的统治地位。所以一届届沙皇就这么往后拖,直到再也拖不下去了。
到亚历山大二世时期,沙俄各种社会问题已经开始“火山爆发“,西欧各国都已看清这个国度的真实实力,通过对抗拿破仑而得来的短暂地“欧洲老大“形象早已不复存在。
亚历山大二世不得已“顶了雷“,终于宣布彻底废除农奴制,结果也确实是被暗杀者炸死了。也正是他在位期间,从清政府割走了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并获得了东边的出海口海参崴。
接下来亚历山大三世怕被暗杀,整天躲着、藏着过着隐居生活。再往下就是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了,一战摧枯拉朽、日俄战争失败,二月革命终结了长达374年的沙皇统治,沙俄作为俄国一个历史时期走进了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