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 震惊的徐光启
等到众臣见到皇帝之后,便将此前的想法道出。
他们用工部尚书兼任科学院院正的事情,也提了出来。
反正皇帝有自己的想法,肯定不会采用。
“朕以为,工部尚书事情繁忙,还是不要兼任了。”
果不其然,皇帝直接否决掉他们的建议。
“那,陛下您以为何许人更加合适呢?”
韩熿将问题抛出来,等的就是朱由楥的话。
朱由楥作为科学院方案的发起人,心里已经有合适的人选。
院正他打算交给徐光启,院判分别为汤若望和李之藻。
徐光启和李之藻,是大明文人当中,深入接触西方科学的人。
至于汤若望,作为利玛窦之后最著名的西方来客。
曾经协助徐光启做过很多工作。
他们在一起的话,应当能做成很多了不起的事情。
而此时的徐光启,应该还在天津种着甘薯和水稻。
之前他和朝廷的官员们,三观不合,难以共事。
而发现甘薯巨大价值的徐光启,将现有的时间投入到农业改良当中。
他相信,只要能将甘薯的种植进行改变,就能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
毕竟,甘薯的产量,实在是太大了!
……
徐光启?
大臣们当然知道这个人。
怎么说呢,那个徐大人,有些不合群。
在大明臣子当中,信教的可不多,而徐光启恰好是一个。
除此之外,业余时间,他也喜欢和工匠们混在一起,怎么看都不像是个当高官的料子。
“陛下,臣以为不可,徐光启为人古怪,怎能堪当大任?”
“臣附议,陛下您对科学院给予厚望,徐光启可不是个值得托付之人!”
“陛下还是换个人选吧。”
朱由楥的意见,被一众人反对。
对此,他并不意外。
要是徐光启能合群,现在也不会在天津种甘薯和稻子。
“科学院之事,史上从未有先例,而朕,需要的就是那样奇怪之人。除了他,你们谁研究过火器、种植过甘薯、栽培稻子、改良过织机?而这些,都是朕所需要!”
皇帝能讲话说到这份上,他们也没啥好说的。
内阁通过之后,便命王承恩前去宣旨。
……
天津卫,徐光启的实验暖房当中。
他还在赤着脚忙碌,哪里有当官的样子?
别人看见王承恩,议论纷纷。
“徐大人终于要起复了!”
“俺就知道,朝廷不能忘记徐大人!”
“万岁爷开眼呐!”
王承恩清了清嗓子,道:“肃静!徐光启接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朝廷成立皇家科学院,兹令徐光启任院正,正三品!李之藻和汤若望为院判,正四品。即日起,赴京受命。科学院自成体系,不受工部节制,主攻农学、科学、算学、西学等实际学科,为大明繁荣富强增砖添瓦!钦此!”
旨意一出,不管是跪在边上的徐光启,还是跟随他的工匠们,都怔在当场。
自古以来,还从来没有哪位皇帝,专门设立过研究那些被人称为杂学的东西。
或许有皇帝让术士炼丹,谋求长生。
但那只是朴素的化学原理,并没有系统的涉及到科学知识。
而如今,皇帝直接设立科学院,做的学问主要是以前的“杂学”。
并且,不受工部节制之下,俨然是一个独立的衙门。
从某种意义上说,要比国子监这样的学术机构还要重视。
而且,正三品的官职,比同为院正的太医院院正高上好几级。
和为三法司的大理寺卿同级,朝廷对于科学院的重视,可见一斑。
可以说是给出来一个鲜明的信号:朝廷开始重视杂学!以后工匠和杂学的地位,也会水涨船高!
终于不再需要时时刻刻受人白眼!
徐光启跪在那里,既不接旨,也不说话,低着头不知道在干什么。
王承恩见状,心中生气,“徐院正,还不接旨?”
徐光启忽然一颤,似乎回过味来,抬起头,双眼通红,激动的声音还带着颤抖,“陛下不以臣浅薄,厚爱如此,臣愿已死叩谢陛下皇恩浩荡!臣,徐光启,接旨!愿为陛下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王承恩见状,连连点头,他也是感同身受。
上次刘若愚被从监狱当众提拔,可是和他分享了一番心里体会。
如今看见徐光启,王承恩也是替他高兴。
“好!很好!徐大人也是真性情中人!不枉陛下看重!”
徐光启内心波澜壮阔,久久不能平静。
可以说,这次对自己的任命,简直就是量身定做!
在考取功名之后,徐光启对于做官并不在意,他更希望从事科学研究。
之前向上升官,更多的是想要占据高的位置之后,能更好的开展所学。
现在,陛下直接创建科学院,那还需要什么曲线救国,就是他最想做的事情啊!
“烦请公公回禀陛下,圣上恩情深重,光启万死难以报答,今后,臣必定在科学院的位子上,兢兢业业,事无巨细。只要是陛下分担下来的任务,臣就是踏破千山万水,也将寻觅到答案!”
有个他的表态,王承恩也是由衷的高兴。
他想到在临行之前,皇帝的嘱咐,便扶起徐光启,说到,“徐大人,陛下对您的念想可是由来已久。除了任命,还有其他事情,一定要老奴亲口告知。请借一步说话。”
哦?
陛下还有密旨?
徐光启心下骇然,看来,皇帝对于自己的研究,确实到了一定地步。
还没有见面的情况下,就有安排!
到了房间内,徐光启屏退左右,自己就要跪下去。
王承恩托住他,“徐大人,此事虽是陛下旨意,却是悄悄话,不需如此。”
“谢过陛下!”
徐光启的感激更深一步,尚未谋面就有悄悄话,那是什么样的恩宠?
“第一,此图给你,限定你两个月之内,给朕拿出来办法!”
王承恩说着,将一沓图纸递给徐光启。
“第二,冶炼钢铁,可以尝试使用煤炭,而非木炭,此为朕秘密获得的炼钢铁秘法,限定你三个月之内,实践出来!”
说着,又拿出一卷图纸。
“第三,朕命你寻找到更加合适的种棉花方法,在你原有的基础上,如何实现棉花在北方大面积种植,特别是在西北地区!还同样,还有甘薯在北方缺水地区的种植!”
闻言,徐光启直接愣住。
如果说棉花和甘薯的种植,还在他的掌握之内。
在西北地区种植棉花和甘薯,就有更多的军事政治意义!
而用煤炭代替木炭之法,如果能实现的话,那钢铁的产量,将大幅提高。
徐光启顾不得谢恩,急不可耐的打开钢铁秘法。
匆匆一瞥之下,他惊为天人。
“公公,这是陛下何处得来?”
他们用工部尚书兼任科学院院正的事情,也提了出来。
反正皇帝有自己的想法,肯定不会采用。
“朕以为,工部尚书事情繁忙,还是不要兼任了。”
果不其然,皇帝直接否决掉他们的建议。
“那,陛下您以为何许人更加合适呢?”
韩熿将问题抛出来,等的就是朱由楥的话。
朱由楥作为科学院方案的发起人,心里已经有合适的人选。
院正他打算交给徐光启,院判分别为汤若望和李之藻。
徐光启和李之藻,是大明文人当中,深入接触西方科学的人。
至于汤若望,作为利玛窦之后最著名的西方来客。
曾经协助徐光启做过很多工作。
他们在一起的话,应当能做成很多了不起的事情。
而此时的徐光启,应该还在天津种着甘薯和水稻。
之前他和朝廷的官员们,三观不合,难以共事。
而发现甘薯巨大价值的徐光启,将现有的时间投入到农业改良当中。
他相信,只要能将甘薯的种植进行改变,就能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
毕竟,甘薯的产量,实在是太大了!
……
徐光启?
大臣们当然知道这个人。
怎么说呢,那个徐大人,有些不合群。
在大明臣子当中,信教的可不多,而徐光启恰好是一个。
除此之外,业余时间,他也喜欢和工匠们混在一起,怎么看都不像是个当高官的料子。
“陛下,臣以为不可,徐光启为人古怪,怎能堪当大任?”
“臣附议,陛下您对科学院给予厚望,徐光启可不是个值得托付之人!”
“陛下还是换个人选吧。”
朱由楥的意见,被一众人反对。
对此,他并不意外。
要是徐光启能合群,现在也不会在天津种甘薯和稻子。
“科学院之事,史上从未有先例,而朕,需要的就是那样奇怪之人。除了他,你们谁研究过火器、种植过甘薯、栽培稻子、改良过织机?而这些,都是朕所需要!”
皇帝能讲话说到这份上,他们也没啥好说的。
内阁通过之后,便命王承恩前去宣旨。
……
天津卫,徐光启的实验暖房当中。
他还在赤着脚忙碌,哪里有当官的样子?
别人看见王承恩,议论纷纷。
“徐大人终于要起复了!”
“俺就知道,朝廷不能忘记徐大人!”
“万岁爷开眼呐!”
王承恩清了清嗓子,道:“肃静!徐光启接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朝廷成立皇家科学院,兹令徐光启任院正,正三品!李之藻和汤若望为院判,正四品。即日起,赴京受命。科学院自成体系,不受工部节制,主攻农学、科学、算学、西学等实际学科,为大明繁荣富强增砖添瓦!钦此!”
旨意一出,不管是跪在边上的徐光启,还是跟随他的工匠们,都怔在当场。
自古以来,还从来没有哪位皇帝,专门设立过研究那些被人称为杂学的东西。
或许有皇帝让术士炼丹,谋求长生。
但那只是朴素的化学原理,并没有系统的涉及到科学知识。
而如今,皇帝直接设立科学院,做的学问主要是以前的“杂学”。
并且,不受工部节制之下,俨然是一个独立的衙门。
从某种意义上说,要比国子监这样的学术机构还要重视。
而且,正三品的官职,比同为院正的太医院院正高上好几级。
和为三法司的大理寺卿同级,朝廷对于科学院的重视,可见一斑。
可以说是给出来一个鲜明的信号:朝廷开始重视杂学!以后工匠和杂学的地位,也会水涨船高!
终于不再需要时时刻刻受人白眼!
徐光启跪在那里,既不接旨,也不说话,低着头不知道在干什么。
王承恩见状,心中生气,“徐院正,还不接旨?”
徐光启忽然一颤,似乎回过味来,抬起头,双眼通红,激动的声音还带着颤抖,“陛下不以臣浅薄,厚爱如此,臣愿已死叩谢陛下皇恩浩荡!臣,徐光启,接旨!愿为陛下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王承恩见状,连连点头,他也是感同身受。
上次刘若愚被从监狱当众提拔,可是和他分享了一番心里体会。
如今看见徐光启,王承恩也是替他高兴。
“好!很好!徐大人也是真性情中人!不枉陛下看重!”
徐光启内心波澜壮阔,久久不能平静。
可以说,这次对自己的任命,简直就是量身定做!
在考取功名之后,徐光启对于做官并不在意,他更希望从事科学研究。
之前向上升官,更多的是想要占据高的位置之后,能更好的开展所学。
现在,陛下直接创建科学院,那还需要什么曲线救国,就是他最想做的事情啊!
“烦请公公回禀陛下,圣上恩情深重,光启万死难以报答,今后,臣必定在科学院的位子上,兢兢业业,事无巨细。只要是陛下分担下来的任务,臣就是踏破千山万水,也将寻觅到答案!”
有个他的表态,王承恩也是由衷的高兴。
他想到在临行之前,皇帝的嘱咐,便扶起徐光启,说到,“徐大人,陛下对您的念想可是由来已久。除了任命,还有其他事情,一定要老奴亲口告知。请借一步说话。”
哦?
陛下还有密旨?
徐光启心下骇然,看来,皇帝对于自己的研究,确实到了一定地步。
还没有见面的情况下,就有安排!
到了房间内,徐光启屏退左右,自己就要跪下去。
王承恩托住他,“徐大人,此事虽是陛下旨意,却是悄悄话,不需如此。”
“谢过陛下!”
徐光启的感激更深一步,尚未谋面就有悄悄话,那是什么样的恩宠?
“第一,此图给你,限定你两个月之内,给朕拿出来办法!”
王承恩说着,将一沓图纸递给徐光启。
“第二,冶炼钢铁,可以尝试使用煤炭,而非木炭,此为朕秘密获得的炼钢铁秘法,限定你三个月之内,实践出来!”
说着,又拿出一卷图纸。
“第三,朕命你寻找到更加合适的种棉花方法,在你原有的基础上,如何实现棉花在北方大面积种植,特别是在西北地区!还同样,还有甘薯在北方缺水地区的种植!”
闻言,徐光启直接愣住。
如果说棉花和甘薯的种植,还在他的掌握之内。
在西北地区种植棉花和甘薯,就有更多的军事政治意义!
而用煤炭代替木炭之法,如果能实现的话,那钢铁的产量,将大幅提高。
徐光启顾不得谢恩,急不可耐的打开钢铁秘法。
匆匆一瞥之下,他惊为天人。
“公公,这是陛下何处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