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五章:南下
下朝之后,魏征那寒酸的郑国公府。
姜云明和魏征对坐在桌前,看着魏征很认真的品这那不知道加了什么玩意儿的茶,姜云明的心直突突。
良久之后,细细品完了一杯茶的魏征才开了口。
“泾阳伯,那粮食,真的有那么高的产量吗?”
“有的,来到大唐可能会因为水土的缘故产量或许会降低,但是也足以超过大唐现在亩产的十几倍甚至是几十倍了。”
“若是真的,那么泾阳伯当真是功德无量了。”魏征感叹了一句。
“郑国公知道今天在朝堂上云明为何反驳了你的话吗?”虽然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并没有等魏征回答,姜云明就继续自顾自地说着。“我知道那远在大海尽头的土地上有着能让大唐百姓吃得饱的粮食,但是我没有办法过去,除了北上的那一丁丁点儿的可能。”
姜云明似乎是没注意,喝了一口他以前从来不沾口的煎茶,仿佛也没感觉到不适,兀自说着。
“郑国公知道那里有多冷吗?滚烫的热水泼洒开来能瞬间结成冰!我曾经想过这二百人可能一个都回不来,长这么大,从来没有人直接或间接的因为我死去,这是第一次。您知道吗?这二百人,在到达对面的土地之前就折损了一个小队;找到粮种之后,负责返程护送粮种的有二十人,但是到了长安城的只有五人。”
姜云明抬头望天,似乎是想阻止眼中的泪水落下。
“郑添福告诉我,他从来没这么痛恨过自己。为什么?因为他亲手扒掉了死去同僚的棉衣,包住了粮种。他说他以前最恨突厥人,不是因为他们时常南下掳掠,而是因为他们没有人性,为了活着能把死人的衣服扒下来穿上。他说他有那么一瞬间觉得自己是个突厥人,他所痛恨的突厥人。”
魏征默然,不知道该说什么。
姜云明站起身,对着魏征鞠了一躬。开口道:“明年,留在大海对面的将士若是能够归来,云明还会继续为将士们请封,还请郑国公理解。”
看着离开的姜云明,魏征久久无言。
田家村,泾阳伯府。
姜云明每日看着西厢的大缸,悉心照料,生怕有什么闪失。
足足过了十天,有一口大缸里平整的土面上起了一个小小的凸起,隐隐的透露着一股紫色。经历了白令海峡的严寒,土豆似乎是终于适应了伯府温暖的空气,长出了嫩芽。
吃完早饭的姜云明照例巡视着所有的大缸,看到那一点点的紫色,姜云明整个身体都战栗了起来。
花费了几十条人命的代价把你们运回来,悉心照料,你们终于醒了。
让人去宫里通知了李二,姜云明小心翼翼的将那颗发了芽的土豆挖了出来。拳头大小的土豆上遍布紫色的嫩芽,在姜云明看来是那么的可爱。
把所有缸中的土豆和红薯都挖了出来,有近七成都发了芽。剩下的三成不知道是还未适应这温暖的空气,还是被白令海峡寒冷的空气冻得失去了活性,姜云明都再次小心翼翼的种了回去。
刚摆好所有发了芽的土豆和红薯,李二破门而入,看着地上摆放着的一个个小球一样的土豆和红薯,浑身颤抖。
村长找了村里他认为侍弄庄稼最好最细心的人,站在客厅门外等着。客厅里,李二一脸肉疼的看着姜云明拿小刀把土豆和红薯按照芽切成一块块。把切好的土豆和地瓜包好,分给村长找来的人,告诉他们这就是种子,让他们和平常庄稼一样侍弄就行。
一众人浩浩荡荡的来到了田家村最好的土地,李二让人带来的耕牛早已用曲辕犁将土地翻了个遍,姜云明让人把郑添福五人也找了过来。
土豆可以直接种下去,红薯姜云明记得要起垄。没有切实的经历,姜云明只能按照自己的一知半解进行。
所有人都小心翼翼的,直到黄昏才将所有的土地规整好。
郑添福看着自己带回来的种子一点点的种下去,眼中流下了泪水,在夕阳的照射下,映出了金色的光。
田家村村头种植新粮的田地被戒严了,金吾卫十二个时辰轮班,除了姜云明指定的村民之外谁都不能靠近,而且有先斩后奏之权。
李恪第二天回了宫,带着大包小包的回来了,皇家的工匠在伯府旁边开始起地基,李恪说他要在这里建府。紧跟着李恪的是李泰。两个皇子一左一右把姜云明的伯府架了起来。
李承乾回了宫就没有再回来,听杜如晦说他最近各个官员家里跑,把朝堂的大小官员家里跑了个遍,只为了问众人见过最悲惨的百姓是什么样子。
??这孩子是傻了吗?怎么光问惨的。
李二最近出宫的次数越来越多,但是倔如魏征都没有多说什么,反而跟着李二来了好几次田家村,甚至偶尔还能见到他自己过来,站在地头上看着愈渐茁壮的种苗,抚须微笑。
当红薯的的种苗开始爬秧的时候,姜云明在每株红薯苗上采下了两片带着叶梗的红薯叶,放在了小酒瓶里,看看能不能长出水生根,若是行得通的话就能让这红薯的产量起码多上一半。
阳春三月,村民们都开始了劳作,村长说已经是春分了,时间过得好快,总是在不经意间就从你身边悄声而过。
李二昨天下了旨,占城稻的推广即将开始,姜云明打算南下了。
拜访过长安城里相熟的人,杜如晦,程咬金,房玄龄,长孙无忌,还有魏征,向他们表达了自己的感谢,也托他们照顾一下田家村的人。
林馨怡在府中忙碌着,如同穿花蛱蝶,上下翻飞。此次南下姜云明只带了她一个人在身边侍候,安全则有李二安排的皇城禁卫龙武卫。毕竟是太子出巡,该注意的问题还是要注意的。
出发之日李二没有出来送行,但是长孙和李丽质来了。长孙拉着李承乾的手不停的嘱咐着,这是她这个儿子第一次出远门,还没有大人随行,她很不放心。
一旁的李丽质拉着姜云明满脸不舍,直废了姜云明讲了后世好几个段子才给她哄好,林馨怡也在一边说给她带江南最好的丝绸。
姜云明本以为要坐马车南下,但是出行的队伍出了长安城,来到了渭水。听着杜如晦的解释姜云明才知道自己忘了这片土地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大运河。
他一直以为现在的运河就是后世的样子,现在才知道是后来改的。试想隋朝都城就是长安,又怎么会把大运河的起点设在京城?
看着从渭水边开凿出来的支流,现在叫广通渠,姜云明感叹着人们的伟大。
上了船,长孙还在依依不舍的和李承乾道别;李丽质两眼汪汪的看着姜云明。船队在众人的目光之下缓缓地开动了。
姜云明是第一次坐船,后世的他也没有坐过船,好在是没有晕船的反应,林馨怡也是穿上蹦蹦跳跳,大呼小叫的惊叹着沿岸的风景。
姜云明也很惊叹,他这是第一次看见这令人叹服的伟大工程,后世以京城为起点的运河大豆没亲眼见过,更遑论这最初始的运河了。
开春的河水有些急,可能是因为春天化冰的原因,天还未黑,船队就已经到了预定的第一天终点板渚。
板渚在长安的东偏南方向,气温还不算是很高。板渚的县令一早就在码头等着了,姜云明没出来,李承乾去见的。
拒绝了板渚县令上岸休息的邀请,众人直接就地在船上休息了,龙武卫把码头整个包围了起来,路过的人都很好奇,指指点点的。
姜云明站在船头,朝着西方看去。那里是洛阳,历史上的有名之地,好想去看看啊,看看这古时候的洛阳是什么样子的,虽然现代化的洛阳他也没有见到过。
板渚真是个好地方,姜云明是这么觉着的。向西是洛阳,向东是姜云明的家乡,鲁省。不知道老家的小村子现在有人搬过去了没?以前听村里的老人说村子里全都是姜姓,秦汉的时候是关东大族,集体向西搬迁,而自己祖上的那拨人选择了向东,走到了鲁省的尽头,在那依山傍海之地安顿了下来。好想回去看看啊。
一件大氅披在了姜云明的身上,姜云明握住肩头上的手,轻叹一口气。
“外边凉,我们进去吧。”
---
第二天一早,船队再次起航,一早一起来想拍李承乾马屁的县令吃了一屁股灰,站在码头上望着船队远去的样子仿佛一个深闺怨妇。
本来安排好的行程是第二日傍晚之前到达运河与淮水接通的泗州,但是在泗州的前一站宿州,本不该停下的船队在姜云明的命令下停靠在了宿州码头。
留下二百龙武卫看守船只,姜云明和李承乾登上码头,龙武卫把好奇的人们隔离开来。看了看外围的人们,又看了看李承乾。
“走吧,今日带你看一下,你们李氏王朝治理下的百姓的生活,再看看为你们李家办事的官员们。”
船上的马匹不多,李承乾和姜云明一人一骑,龙武卫的校尉一骑。校尉在前引路,李承乾和姜云明紧随其后,后面跑步的八百龙武卫,带起了大片尘土。
姜云明和魏征对坐在桌前,看着魏征很认真的品这那不知道加了什么玩意儿的茶,姜云明的心直突突。
良久之后,细细品完了一杯茶的魏征才开了口。
“泾阳伯,那粮食,真的有那么高的产量吗?”
“有的,来到大唐可能会因为水土的缘故产量或许会降低,但是也足以超过大唐现在亩产的十几倍甚至是几十倍了。”
“若是真的,那么泾阳伯当真是功德无量了。”魏征感叹了一句。
“郑国公知道今天在朝堂上云明为何反驳了你的话吗?”虽然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并没有等魏征回答,姜云明就继续自顾自地说着。“我知道那远在大海尽头的土地上有着能让大唐百姓吃得饱的粮食,但是我没有办法过去,除了北上的那一丁丁点儿的可能。”
姜云明似乎是没注意,喝了一口他以前从来不沾口的煎茶,仿佛也没感觉到不适,兀自说着。
“郑国公知道那里有多冷吗?滚烫的热水泼洒开来能瞬间结成冰!我曾经想过这二百人可能一个都回不来,长这么大,从来没有人直接或间接的因为我死去,这是第一次。您知道吗?这二百人,在到达对面的土地之前就折损了一个小队;找到粮种之后,负责返程护送粮种的有二十人,但是到了长安城的只有五人。”
姜云明抬头望天,似乎是想阻止眼中的泪水落下。
“郑添福告诉我,他从来没这么痛恨过自己。为什么?因为他亲手扒掉了死去同僚的棉衣,包住了粮种。他说他以前最恨突厥人,不是因为他们时常南下掳掠,而是因为他们没有人性,为了活着能把死人的衣服扒下来穿上。他说他有那么一瞬间觉得自己是个突厥人,他所痛恨的突厥人。”
魏征默然,不知道该说什么。
姜云明站起身,对着魏征鞠了一躬。开口道:“明年,留在大海对面的将士若是能够归来,云明还会继续为将士们请封,还请郑国公理解。”
看着离开的姜云明,魏征久久无言。
田家村,泾阳伯府。
姜云明每日看着西厢的大缸,悉心照料,生怕有什么闪失。
足足过了十天,有一口大缸里平整的土面上起了一个小小的凸起,隐隐的透露着一股紫色。经历了白令海峡的严寒,土豆似乎是终于适应了伯府温暖的空气,长出了嫩芽。
吃完早饭的姜云明照例巡视着所有的大缸,看到那一点点的紫色,姜云明整个身体都战栗了起来。
花费了几十条人命的代价把你们运回来,悉心照料,你们终于醒了。
让人去宫里通知了李二,姜云明小心翼翼的将那颗发了芽的土豆挖了出来。拳头大小的土豆上遍布紫色的嫩芽,在姜云明看来是那么的可爱。
把所有缸中的土豆和红薯都挖了出来,有近七成都发了芽。剩下的三成不知道是还未适应这温暖的空气,还是被白令海峡寒冷的空气冻得失去了活性,姜云明都再次小心翼翼的种了回去。
刚摆好所有发了芽的土豆和红薯,李二破门而入,看着地上摆放着的一个个小球一样的土豆和红薯,浑身颤抖。
村长找了村里他认为侍弄庄稼最好最细心的人,站在客厅门外等着。客厅里,李二一脸肉疼的看着姜云明拿小刀把土豆和红薯按照芽切成一块块。把切好的土豆和地瓜包好,分给村长找来的人,告诉他们这就是种子,让他们和平常庄稼一样侍弄就行。
一众人浩浩荡荡的来到了田家村最好的土地,李二让人带来的耕牛早已用曲辕犁将土地翻了个遍,姜云明让人把郑添福五人也找了过来。
土豆可以直接种下去,红薯姜云明记得要起垄。没有切实的经历,姜云明只能按照自己的一知半解进行。
所有人都小心翼翼的,直到黄昏才将所有的土地规整好。
郑添福看着自己带回来的种子一点点的种下去,眼中流下了泪水,在夕阳的照射下,映出了金色的光。
田家村村头种植新粮的田地被戒严了,金吾卫十二个时辰轮班,除了姜云明指定的村民之外谁都不能靠近,而且有先斩后奏之权。
李恪第二天回了宫,带着大包小包的回来了,皇家的工匠在伯府旁边开始起地基,李恪说他要在这里建府。紧跟着李恪的是李泰。两个皇子一左一右把姜云明的伯府架了起来。
李承乾回了宫就没有再回来,听杜如晦说他最近各个官员家里跑,把朝堂的大小官员家里跑了个遍,只为了问众人见过最悲惨的百姓是什么样子。
??这孩子是傻了吗?怎么光问惨的。
李二最近出宫的次数越来越多,但是倔如魏征都没有多说什么,反而跟着李二来了好几次田家村,甚至偶尔还能见到他自己过来,站在地头上看着愈渐茁壮的种苗,抚须微笑。
当红薯的的种苗开始爬秧的时候,姜云明在每株红薯苗上采下了两片带着叶梗的红薯叶,放在了小酒瓶里,看看能不能长出水生根,若是行得通的话就能让这红薯的产量起码多上一半。
阳春三月,村民们都开始了劳作,村长说已经是春分了,时间过得好快,总是在不经意间就从你身边悄声而过。
李二昨天下了旨,占城稻的推广即将开始,姜云明打算南下了。
拜访过长安城里相熟的人,杜如晦,程咬金,房玄龄,长孙无忌,还有魏征,向他们表达了自己的感谢,也托他们照顾一下田家村的人。
林馨怡在府中忙碌着,如同穿花蛱蝶,上下翻飞。此次南下姜云明只带了她一个人在身边侍候,安全则有李二安排的皇城禁卫龙武卫。毕竟是太子出巡,该注意的问题还是要注意的。
出发之日李二没有出来送行,但是长孙和李丽质来了。长孙拉着李承乾的手不停的嘱咐着,这是她这个儿子第一次出远门,还没有大人随行,她很不放心。
一旁的李丽质拉着姜云明满脸不舍,直废了姜云明讲了后世好几个段子才给她哄好,林馨怡也在一边说给她带江南最好的丝绸。
姜云明本以为要坐马车南下,但是出行的队伍出了长安城,来到了渭水。听着杜如晦的解释姜云明才知道自己忘了这片土地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大运河。
他一直以为现在的运河就是后世的样子,现在才知道是后来改的。试想隋朝都城就是长安,又怎么会把大运河的起点设在京城?
看着从渭水边开凿出来的支流,现在叫广通渠,姜云明感叹着人们的伟大。
上了船,长孙还在依依不舍的和李承乾道别;李丽质两眼汪汪的看着姜云明。船队在众人的目光之下缓缓地开动了。
姜云明是第一次坐船,后世的他也没有坐过船,好在是没有晕船的反应,林馨怡也是穿上蹦蹦跳跳,大呼小叫的惊叹着沿岸的风景。
姜云明也很惊叹,他这是第一次看见这令人叹服的伟大工程,后世以京城为起点的运河大豆没亲眼见过,更遑论这最初始的运河了。
开春的河水有些急,可能是因为春天化冰的原因,天还未黑,船队就已经到了预定的第一天终点板渚。
板渚在长安的东偏南方向,气温还不算是很高。板渚的县令一早就在码头等着了,姜云明没出来,李承乾去见的。
拒绝了板渚县令上岸休息的邀请,众人直接就地在船上休息了,龙武卫把码头整个包围了起来,路过的人都很好奇,指指点点的。
姜云明站在船头,朝着西方看去。那里是洛阳,历史上的有名之地,好想去看看啊,看看这古时候的洛阳是什么样子的,虽然现代化的洛阳他也没有见到过。
板渚真是个好地方,姜云明是这么觉着的。向西是洛阳,向东是姜云明的家乡,鲁省。不知道老家的小村子现在有人搬过去了没?以前听村里的老人说村子里全都是姜姓,秦汉的时候是关东大族,集体向西搬迁,而自己祖上的那拨人选择了向东,走到了鲁省的尽头,在那依山傍海之地安顿了下来。好想回去看看啊。
一件大氅披在了姜云明的身上,姜云明握住肩头上的手,轻叹一口气。
“外边凉,我们进去吧。”
---
第二天一早,船队再次起航,一早一起来想拍李承乾马屁的县令吃了一屁股灰,站在码头上望着船队远去的样子仿佛一个深闺怨妇。
本来安排好的行程是第二日傍晚之前到达运河与淮水接通的泗州,但是在泗州的前一站宿州,本不该停下的船队在姜云明的命令下停靠在了宿州码头。
留下二百龙武卫看守船只,姜云明和李承乾登上码头,龙武卫把好奇的人们隔离开来。看了看外围的人们,又看了看李承乾。
“走吧,今日带你看一下,你们李氏王朝治理下的百姓的生活,再看看为你们李家办事的官员们。”
船上的马匹不多,李承乾和姜云明一人一骑,龙武卫的校尉一骑。校尉在前引路,李承乾和姜云明紧随其后,后面跑步的八百龙武卫,带起了大片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