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章 君臣制衡
(); 突厥撤兵后不久,大唐皇帝李世民就召回了深得民心的、大唐正三品山东道宣抚大使魏征,并提拔魏征为大唐从二品御史大夫,负责监督、弹劾百官,参与朝政,又提拔长安被围时,坚持原则,拒不按照大唐皇帝李世民的意思修改史书的大唐从三品起居舍人刘洎(ji)为大唐正三品侍中,顶替了已经致仕的封德彝的官职,统领门下省,负责审核、驳回大唐皇帝发出的诏令。
大唐帝都长安,皇宫弘文殿。
大唐尚书左仆射、吏部尚书房玄龄,尚书右仆射、刑部尚书杜如晦和刚刚上任的侍中刘洎相对而坐。
房玄龄对刘洎说道:“自古君臣都是相互扶持、相互制衡的。因为有了制衡,朝堂才能稳定,整个天下才能安定啊。可是帝王莫不想大权在握,乾刚独断?臣子做大就会欺君,枉法,乱了社稷,帝王独大,有何尝不是会祸害百姓,危害社稷呢?之前,吏部考功司郎中、南方士族主事岑文本上了一封奏折,进言取消了左仆射、右仆射的设置,拆分尚书令为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这无疑就消弱了相权,强化了天子的权利。这份奏折老夫是支持的,左仆射、右仆射、尚书令的职位确实是太招摇了,权力也太大了,之前数朝这些职位更多都是由皇室子弟,完全屈从于皇帝意志的心腹担任的,可是仍然经常有大臣弑君的事情发生,那种制度是不合理的。如今岑文本的一封奏书改变了君权弱,相权强的局面,形成了君权稍强,相权稍弱的局面。从长远看,这并没有什么不好的,但是咱们现在这位天子,却是马背上的天子,性格刚烈,血性十足。他还不能十分理智的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脑子一热,什么事儿都敢做,做完之后,则会十分后悔。”
听到此处。杜如晦和刘洎都是连连点头。他们也都是十分了解这位只有二十八岁的大唐天子的,他容易暴怒,血性十足,最能得到同样热血的军队、士卒们的拥护,是最好的大唐统帅。可是治国如烹小鲜,必须小心谨慎,一个一拍脑子就能做下的决定,那可是都会牵扯到天下万民的福祉的,那会危害社稷,祸害苍生的。
房玄龄顿了顿,继续说道:“制度已经十分的合理,但是因为陛下的性格,我们就必须要对陛下形成制衡,不能让陛下一拍脑子就做下的决定。走出大唐内廷会议。如此,负责审核、驳回大唐皇帝陛下的诏令的侍中之位,就显得尤其的重要。”
说着房玄龄看了看尚书右仆射、刑部尚书杜如晦,然后又看向负责审核、驳斥大唐皇帝诏令的侍中刘洎说道:“我和如晦都知道你是一位十分有原则的大臣,我们希望你能担起将大唐皇帝陛下一拍脑子做下的决定驳回的重任,我和如晦将统领所有大臣都会做你坚强的后盾的。如今唯有君臣相互制衡、君臣相互扶持,方能有利于我大唐江山社稷,有利于我大唐天下百姓啊。”
刘洎闭目沉思,片刻后,他睁开了眼睛。站起来,缓缓的说道:“刘洎愿意依照大唐律法,坚持原则,忠于职守。按照房大人和杜大人两位大人的安排,绝不让陛下暴怒下发出的错误诏令,通过门下省。”
房玄龄、杜如晦都站了起来,对着刘洎拱手表示感谢。
夜晚,在房玄龄的陪同下,郑仁基带着礼部尚书崔干、兵部尚书卢承庆两位山东豪族新一任的主事登门拜访刚刚上任的御史大夫魏征。
分宾主落座后。郑仁基向魏征说道:“魏大人娶的是我山东豪族的女子,我山东豪族不敢要求魏大人支持我山东豪族,只求魏大人能够适当的时候照拂崔干、卢承庆这两位出自我山东豪族的年轻后生。”
魏征面露思虑,按照他的脾气,他是最反感朝堂之上结党营私的,可是如今的大唐朝局,关陇贵族、山东豪族、南方士族天下三大政治势力,都有自己的政治需求,而朝堂则成为他们角逐的地方。关陇贵族主事长孙无忌、南方士族主事岑文本都是这天下不世出的绝世天才,山东豪族的崔干、卢承庆虽然也是人间翘楚,但是比起长孙无忌和岑文本则相差甚远。如果不帮山东豪族,朝堂上获得不了的利益,他们肯定会通过其他的途径获得他们的利益,例如战争、例如兵变或者是拥兵自立。如果不是通过大唐朝堂,而是通过了其他途径求取他们的利益,这对山东豪族不利,对于大唐社稷来说,也是十分的有害的。
魏征抬头看了看陪同郑仁基他们一同前来的尚书左仆射、吏部尚书房玄龄。
房玄龄笑容满面的说道:“玄成(魏征的字)啊,我们不管怎么说,可都是人家山东豪族的女婿啊。适当帮衬崔干、卢承庆他们,虽然有结党营私之嫌,可是并没有让你选择站队啊,你和山东豪族之间,也没有利益交换。再说了适当照拂崔干、卢承庆他们也是有利于我大唐朝局稳定,社稷安稳的好事嘛。难道你为了没有结党营私之嫌的些许虚名,就不顾大唐的江山社稷吗?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些许虚名损伤,还要在乎吗?”
魏征面露沉思,片刻后,答应道:“好,我可以照拂崔干、卢承庆,但是我有我的原则,只要他们做的事,对大唐社稷有利,我就会全力支持他们。”
郑仁基连忙带着崔干、卢承庆向魏征躬身行礼表示感谢。
太极宫,当玄甲军统领翟长孙向大唐皇帝李世民禀报了尚书左仆射、吏部尚书房玄龄在弘文殿内向侍中刘洎所说的那番要求制衡大唐天子的话,还有夜间房玄龄陪同郑仁基、崔干、卢承庆拜访魏征时,所说的那番请魏征和他一起照拂崔干、卢承庆的话。
大唐皇帝李世民听后,并没有任何的不满和忌惮,而是叹了口气道:“玄龄做得没错,他是一心为我大唐社稷的。满朝文武,最了解我缺点的人,还是玄龄啊。稳定朝局,维护朝纲、顾及社稷的大臣还是房玄龄最合适,他无愧于百官之首,国家栋梁,中流砥柱的称号啊。”(未完待续。)
PS: 一天两更,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大唐帝都长安,皇宫弘文殿。
大唐尚书左仆射、吏部尚书房玄龄,尚书右仆射、刑部尚书杜如晦和刚刚上任的侍中刘洎相对而坐。
房玄龄对刘洎说道:“自古君臣都是相互扶持、相互制衡的。因为有了制衡,朝堂才能稳定,整个天下才能安定啊。可是帝王莫不想大权在握,乾刚独断?臣子做大就会欺君,枉法,乱了社稷,帝王独大,有何尝不是会祸害百姓,危害社稷呢?之前,吏部考功司郎中、南方士族主事岑文本上了一封奏折,进言取消了左仆射、右仆射的设置,拆分尚书令为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这无疑就消弱了相权,强化了天子的权利。这份奏折老夫是支持的,左仆射、右仆射、尚书令的职位确实是太招摇了,权力也太大了,之前数朝这些职位更多都是由皇室子弟,完全屈从于皇帝意志的心腹担任的,可是仍然经常有大臣弑君的事情发生,那种制度是不合理的。如今岑文本的一封奏书改变了君权弱,相权强的局面,形成了君权稍强,相权稍弱的局面。从长远看,这并没有什么不好的,但是咱们现在这位天子,却是马背上的天子,性格刚烈,血性十足。他还不能十分理智的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脑子一热,什么事儿都敢做,做完之后,则会十分后悔。”
听到此处。杜如晦和刘洎都是连连点头。他们也都是十分了解这位只有二十八岁的大唐天子的,他容易暴怒,血性十足,最能得到同样热血的军队、士卒们的拥护,是最好的大唐统帅。可是治国如烹小鲜,必须小心谨慎,一个一拍脑子就能做下的决定,那可是都会牵扯到天下万民的福祉的,那会危害社稷,祸害苍生的。
房玄龄顿了顿,继续说道:“制度已经十分的合理,但是因为陛下的性格,我们就必须要对陛下形成制衡,不能让陛下一拍脑子就做下的决定。走出大唐内廷会议。如此,负责审核、驳回大唐皇帝陛下的诏令的侍中之位,就显得尤其的重要。”
说着房玄龄看了看尚书右仆射、刑部尚书杜如晦,然后又看向负责审核、驳斥大唐皇帝诏令的侍中刘洎说道:“我和如晦都知道你是一位十分有原则的大臣,我们希望你能担起将大唐皇帝陛下一拍脑子做下的决定驳回的重任,我和如晦将统领所有大臣都会做你坚强的后盾的。如今唯有君臣相互制衡、君臣相互扶持,方能有利于我大唐江山社稷,有利于我大唐天下百姓啊。”
刘洎闭目沉思,片刻后,他睁开了眼睛。站起来,缓缓的说道:“刘洎愿意依照大唐律法,坚持原则,忠于职守。按照房大人和杜大人两位大人的安排,绝不让陛下暴怒下发出的错误诏令,通过门下省。”
房玄龄、杜如晦都站了起来,对着刘洎拱手表示感谢。
夜晚,在房玄龄的陪同下,郑仁基带着礼部尚书崔干、兵部尚书卢承庆两位山东豪族新一任的主事登门拜访刚刚上任的御史大夫魏征。
分宾主落座后。郑仁基向魏征说道:“魏大人娶的是我山东豪族的女子,我山东豪族不敢要求魏大人支持我山东豪族,只求魏大人能够适当的时候照拂崔干、卢承庆这两位出自我山东豪族的年轻后生。”
魏征面露思虑,按照他的脾气,他是最反感朝堂之上结党营私的,可是如今的大唐朝局,关陇贵族、山东豪族、南方士族天下三大政治势力,都有自己的政治需求,而朝堂则成为他们角逐的地方。关陇贵族主事长孙无忌、南方士族主事岑文本都是这天下不世出的绝世天才,山东豪族的崔干、卢承庆虽然也是人间翘楚,但是比起长孙无忌和岑文本则相差甚远。如果不帮山东豪族,朝堂上获得不了的利益,他们肯定会通过其他的途径获得他们的利益,例如战争、例如兵变或者是拥兵自立。如果不是通过大唐朝堂,而是通过了其他途径求取他们的利益,这对山东豪族不利,对于大唐社稷来说,也是十分的有害的。
魏征抬头看了看陪同郑仁基他们一同前来的尚书左仆射、吏部尚书房玄龄。
房玄龄笑容满面的说道:“玄成(魏征的字)啊,我们不管怎么说,可都是人家山东豪族的女婿啊。适当帮衬崔干、卢承庆他们,虽然有结党营私之嫌,可是并没有让你选择站队啊,你和山东豪族之间,也没有利益交换。再说了适当照拂崔干、卢承庆他们也是有利于我大唐朝局稳定,社稷安稳的好事嘛。难道你为了没有结党营私之嫌的些许虚名,就不顾大唐的江山社稷吗?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些许虚名损伤,还要在乎吗?”
魏征面露沉思,片刻后,答应道:“好,我可以照拂崔干、卢承庆,但是我有我的原则,只要他们做的事,对大唐社稷有利,我就会全力支持他们。”
郑仁基连忙带着崔干、卢承庆向魏征躬身行礼表示感谢。
太极宫,当玄甲军统领翟长孙向大唐皇帝李世民禀报了尚书左仆射、吏部尚书房玄龄在弘文殿内向侍中刘洎所说的那番要求制衡大唐天子的话,还有夜间房玄龄陪同郑仁基、崔干、卢承庆拜访魏征时,所说的那番请魏征和他一起照拂崔干、卢承庆的话。
大唐皇帝李世民听后,并没有任何的不满和忌惮,而是叹了口气道:“玄龄做得没错,他是一心为我大唐社稷的。满朝文武,最了解我缺点的人,还是玄龄啊。稳定朝局,维护朝纲、顾及社稷的大臣还是房玄龄最合适,他无愧于百官之首,国家栋梁,中流砥柱的称号啊。”(未完待续。)
PS: 一天两更,希望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