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渊平陇右、凉州之战(转)
一、概述
曹操族弟夏侯渊字妙才,《魏书》记载:渊为将,赴急疾,常出敌之不意,故军中为之语曰:“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大破凉州诸军。
十七年,委任夏侯渊镇守长安,督关中,监视马超、韩遂的残余势力。夏侯渊击马超馀众梁兴等屯于蓝田。
十八年,汧氐叛迎马超。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为了彻底扫平西凉诸军和叛乱诸羌,护军将军夏侯渊与张郃、张既等率领三、四万精锐曹军出陈仓、破马超、过略阳、战兴国、斩韩遂、降高平屠各,进而,围枹罕擒“河首平汉王”宋建,又派张郃“平河关,渡河入小湟中“,河西诸羌尽降,陇右全部平定。
此次出战夏侯渊所督诸军狂飙猛进、追亡逐北,全部时间不足十个月,行程达到1500多公里,大型战斗三次,破敌十余万,解决了关中、陇右反叛势力的威胁,并且多次出现后汉三国不多见的“轻兵步骑,抛弃辎重”的突袭战法,而且收效很大。
曹操曾明令嘉奖曰:“宋建造为乱逆三十馀年,渊一举灭之,虎步关右,所向无前。仲尼有言:‘吾与尔不如也。’”
建安二十二年,夏侯渊拜征西将军。
二、由来以久的西部动荡
汉时西羌的叛乱与朝廷的镇压几乎没有停止过。《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汉遣将军李息、郎中令徐自为将兵十万人击平之。始置护羌校尉,持节统领焉”。“护羌校尉”的出现,可以说是汉朝抵御反叛诸羌的一个象征。
东汉末时,由于华夏开始东乱,西羌乘势而起,也出现叛乱。于是汉王朝派遣得力大将镇守西北边陲。这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凉州三明”。
《后汉书皇甫张段列传》记载:颖字纪明,初与皇甫威明、张然明并知名显达。京师称为“凉州三明”。
到了汉中平元年,竟然有人在西羌明目张胆自立君王,对抗汉朝。
《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湟中月氏胡......中平元年,与北宫伯玉等反,杀护羌校尉泠征、金城太守陈懿,遂寇乱陇右焉。
《后汉书董卓传》记载:中平元年,拜东中郎将......其冬,北地先零羌及枹罕河关群盗反叛,遂共立湟中义从胡北宫伯玉、李文侯为将军,杀护羌校尉泠征。伯玉等乃劫致金城人边章、韩遂,使专任军政,共杀金城太守陈懿,攻烧州郡。
后来韩遂等人兼并羌胡,使汉人势力进入西羌,出现这个情况还有董卓,《后汉书郑泰传》记载:“天下强勇,百姓所畏者,有并、凉之人,及匈奴、屠各、湟中义从、西羌八种”,董卓拥有全部的这六支力量。
而强悍的西凉兵跟随董卓进京,迫使关东群雄联手,结果却没能灭掉董卓,还是并凉军事集团的内讧才使董卓灭亡。
马腾、韩遂在西北深入羌、胡、湟中、屠各等势力,其军事实力号称十万。
结果被曹操在建安十六年的渭河之战一举击溃,马超、韩遂逃回陇右、西羌。
但是,曹操还远没有彻底灭亡他们,这其中的首脑,马超、韩遂没有捉到,程银、李堪、梁兴等人也统众在外(注一),曹操自己也说了:“关中长远,若贼各依险阻,征之,不一二年不可定也”。
连曹操自己都说“不一二年不可定”的西部,夏侯渊仅仅用了十个月就彻底扫平了他们,甚至在西羌根深蒂固的本地反叛势力也一并铲除,消灭了盘踞在那里达三十年之久的宋建,直接打通了河西与汉中央的联系,为魏晋中国西部版图的确立打下坚实基础(注二)。
三、兵出关中,西逐马、韩
建安十七年,曹操回去业郡,把长安交给夏侯渊,任命他为护军将军,督关中众将。
夏侯渊首先击败“南山刘雄”(注三)。凉州将梁兴在蓝田,曹操命令夏侯渊继续进击,夏侯渊在鄠斩梁兴,被封为博昌亭侯。
建安十九年,马超、韩遂在西羌养成气力,大有卷土重来之势,赵衢、尹奉、姜叙起兵叛马超,杀马超妻子,马超回师围祁山,赵衢等人向夏侯渊求救。
当时有很多将军认为必须有曹操亲自下达的命令我们才能动兵,但是,夏侯渊知道这样贻误了战机,他说:“曹公在邺,往返足足四千里,等等到命令,姜叙等人必然已经完蛋了,我们必须急袭攻击”。
于是,为了达到“急袭”的效果,夏侯渊命令张合为前锋大将,率领五千精锐步骑速出陈仓,自己统帅大军跟进。
我们都知道,从关中出陈仓的路并不好走,而要救祁山,夏侯渊也可以走安定大路,就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的“安从坦途”,这样安全的多。但一则时间紧迫,一则为了出其不意,夏侯渊选择了急袭。
而张合军的出现根本就出乎马超意料之外,他很难想到曹军的增援部队如此迅速的出现自己背后。无奈,他仓促之中率领数千羌骑迎战张合,结果还没有交手就跑了,于是张合收缴了大批军械物资,夏侯渊随后赶到,救了姜叙等人。《三国志夏侯渊传》记载:“使张郃督步骑五千在前,从陈仓狭道入,渊自督粮在后。郃至渭水上,超将氐羌数千逆郃。未战,超走,郃进军收超军器械。渊到,诸县皆已降”。
此时的韩遂在祁山北面的显亲,个人估计他是要呼应马超。当他察觉夏侯渊急袭马超,弄得他六神无主,搞不清这支神出鬼没的部队是从哪来的,结果连粮草都没来不及带就跑了。没想到这一跑还真救了他一命,因为夏侯渊当时确实要急袭他。
夏侯渊突击跟进,一直追到略阳城,离韩遂只有二十余里。有人建议与韩遂决战,有人认为应该进攻兴国。但夏侯渊却认为:“遂兵精,兴国城固,攻不可卒拔,不如击长离诸羌”。
为什么要打长离?因为那是韩遂军羌人部落的老家。夏侯渊当机立断,掉转部队,留下辎重在后,亲率“轻兵步骑”急袭长离。长离的羌人根本没有防备,被夏侯渊的精兵杀散。《三国志夏侯渊传》记载:(夏侯渊)攻烧羌屯,斩获甚众。
羌人得知老家被抄,马上赶奔长离,此招正中夏侯渊下怀!曹军众将看到韩遂到来,想“结营作堑”与战,夏侯渊一口拒绝,他说:“我转斗千里,现在如果结营作堑,则士卒士气已泻,应当一鼓作气,敌军虽众也能胜利”。于是勒鼓助战,率领精锐曹军与羌军野战,结果大破韩遂,获得他的“旌麾”。
夏侯渊马不停蹄,又回到略阳,进围兴国。窝在兴国的“氐王千万”早就被这支纵横千里,所向披靡的曹军吓破了胆。《三国志夏侯渊传》记载:氐王千万逃奔马超,馀众降。
随后,夏侯渊又北进到高平,屠各人“皆散走,收其粮谷牛马”。至此,马超、韩遂势力在陇右的主力已不复存在。
曹操“假渊节”,表示夏侯渊拥有了战时“先斩后奏”的权力。这是对他此次出战的最好注解。
四、荡平宋建,威镇西域
宋建何许人也?他就是前文提到的,中平元年反叛诸羌的代表人物。根据《后汉书注解》引《献帝春秋》曰::“凉州义从宋建、王国等反。诈金城郡降,求见凉州大人故新安令边允、从事韩约。约不见......‘约’改为‘遂’”。
联系《裴注三国志》引《典略》曰:(韩)遂字文约,始与同郡边章俱著名西州。......会凉州宋扬(建)、北宫玉等反,举章、遂为主,章寻病卒,遂为扬等所劫,不得已,遂阻兵为乱,积三十二年,至是乃死,年七十馀矣。
可见,宋建就是在那时崛起的。(笔者按:中平元年(185)到建安二十年(215),整三十年,与《裴注引典略》记载出入两年,又《三国志夏侯渊传》所说:宋建造为乱逆三十“馀”年。但翻阅《文选注释》的《典略》却成了:韩遂,字文约,在凉州阻兵为乱,积三十年,建安二十年乃死。前者疑有“虚岁”一说,后者记载符合实际。)
大家不要认为他只是一伙流寇,对于这股力量,汉朝廷是有过大规模征缴的,但是都没有成功,《后汉书董卓传》明文记载:(张)温乃遣周慎将“三万人”追讨之......温时亦使卓将兵“三万”讨先零羌......三年春......韩遂乃杀边章及伯玉、文侯,拥兵“十余万”,进围陇西。......寇掠三辅......众军败退,唯卓全师而还。
两个“三万”和一个“十万”就说明规模并不小。诚然,这十万部队军民混杂,但考虑到羌胡人“全民皆兵”的性质,以及剽悍的民风,其战斗力也不会太低。
夏侯渊的对手就是这个盘踞在陇右达三十年的“河首平汉王”宋建。
由于资料的匮乏,具体战斗过程已经不清楚,相关记载如下:
《三国志曹操传》记载:初,陇西宋建自称河首平汉王,聚众枹罕,改元,置百官,三十馀年。遣夏侯渊自兴国讨之。冬十月,屠枹罕,斩建,凉州平。
《后汉书献帝纪》记载:冬十月,曹操遣将夏侯渊讨宋建于枹罕,获之。
《后汉书董卓列传》记载:初,陇西人宗(宋)建在枹罕自称“河首平汉王”,署置百官三十许年。曹操因遣夏侯渊击建,斩之,凉州悉平。
《三国志周群传》引《续汉书》记载:十七年十二月......是时,刘璋据益州,张鲁据汉中,韩遂据凉州,宋建据枹罕。明年冬,曹公遣偏将击凉州。十九年,获宋建,韩遂逃于羌中,被杀。其年秋,璋失益州。二十年秋,曹公攻汉中,张鲁降。
《三国志张既传》记载:又与夏侯渊(征)宋建,别攻临洮、狄道,平之。
《三国志张合传》竟然只有区区一句:又破马超,平宋建。
即使参阅《三国志夏侯渊传》的记载也只是:初,枹罕宋建因凉州乱,自号河首平汉王。太祖使渊帅诸将讨建。渊至,围枹罕,月馀拔之,斩建及所置丞相已下。渊别遣张郃等平河关,渡河入小湟中,河西诸羌尽降,陇右平。
《资治通鉴》的记载也没有出这些的范围。
如果根据以上记载,则我们只能知道:曹操在建安十九年的十月,命令击溃韩遂主力的夏侯渊由兴国进攻宋建,夏侯渊到了之后,围攻枹罕一个月,随后斩杀宋建,后来韩遂也被属下杀了,夏侯渊派遣张合进击湟中,陇右、凉州诸羌投降,西部平定。
但仅仅这些实在让人觉得不过隐,不过没有关系,我们还有《裴注》。
《裴注三国志张既传》引《魏略》记载:成公英,金城人也。中平末,随韩约为腹心。建安中,约从华阴破走,还湟中,部党散去,唯英独从。
《裴注三国志张既传》引《典略》记载:韩遂在湟中,其婿阎行欲杀遂以降,夜攻遂,不下。遂叹息曰:“丈夫困厄,祸起婚姻乎!”谓英曰:“今亲戚离叛,人众转少,当从羌中西南诣蜀耳。”英曰:“兴军数十年,今虽罢败,何有弃其门而依於人乎!”遂曰:“吾年老矣,子欲何施?”英曰:“曹公不能远来,独夏侯尔。夏侯之众,不足以追我,又不能久留;且息肩於羌中,以须其去。招呼故人,绥会羌、胡,犹可以有为也。”遂从其计,时随从者男女尚数千人。遂宿有恩於羌,羌卫护之。及夏侯渊还,使阎行留后。乃合羌、胡数万将攻行,行欲走,会遂死,英降太祖。
这样一来,就使夏侯渊的此次战斗丰满了许多,即使它只是侧面描写。
从中至少我们可以知道,夏侯渊的部队既不适合长期攻坚,又不适合长途追击,说明其军队数量不多于宋建和韩遂;而韩遂后来竟然招募数万胡、羌人,要不是韩遂被部下杀死,夏侯渊取胜估计还要费点劲。夏侯渊其实是在以孤军穿插作战,否则不会出现“使阎行留后”的句子。会不会张合就是那支穿插的部队?因为“湟中”和“金城”都在“枹罕”北,临黄河,而“河关”就是在“枹罕”正后方。夏侯渊破宋建在枹罕,怎么说“及夏侯渊还,使阎行留后”?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夏侯渊孤军深入金城郡,分割包抄,轻兵突击,各个击破。“渊别遣张郃等平河关,渡河入小湟中”应该就是这种性质的部队。
曹操褒奖夏侯渊曰:“宋建造为乱逆三十馀年,渊一举灭之,虎步关右,所向无前。仲尼有言:‘吾与尔不如也。’”
后来曹操接见西羌诸王,一定要夏侯渊陪同,诸羌畏之如虎(注四)。
五、夏侯渊的行军路线和兵力分析
1、夏侯渊的行军路线
按《三国志夏侯渊传》的记载已经很明白:长安——陈仓——祁山(破马超)——略阳——长离(破韩遂)——兴国——高平(降屠各)——枹罕——金城——湟中。
我粗略的的丈量估算了一下,夏侯渊单程行军已经在1200公里以上,再加上数次的诱敌——回师,其行程至少达到1500公里,要知道这还不包括平宋建的迂回行程(因为我们无法得知他是如何迂回的)。
按《后汉书献帝纪》:十九年,夏四月,旱。五月,雨水。刘备破刘璋,据益州。冬十月,曹操遣将夏侯渊讨宋建于枹罕,获之。
又有《三国志曹操传》:十九年春正月,始耕籍田。南安赵衢、汉阳尹奉等讨超,枭其妻子,超奔汉中。
可见,夏侯渊此次建安十九年的出征是从元月到十月。
另外,古代的交通条件使行军大大受限制,比如夏侯渊从长安到祁山的“急袭”救援其实走了十余天(注五),但陈仓道小道难走,这已经算很快了。
2、夏侯渊的兵力分析
先看韩遂、马超、宋建部队的兵力。
他们的兵力记载很零散,而且不完整。前面已经分析宋建、韩遂拥众十万。即使被曹操击败韩遂主力,但经过两三年的修养,其兵力已经恢复很多。要知道韩遂到了穷途末路的时候还能召集数万人参战,更何况他们还联合了氐王。
仅主力骑兵,韩遂一部就有万骑。
《三国志曹操传》记载:韩遂徙金城,入氐王千万部,率羌、胡万馀骑与夏侯渊战,击,大破之,遂走西平。
马超的兵力也万余人马,又有张鲁的增援。
《三国志杨阜传》记载:超尽兼陇右之众,而张鲁又遣大将杨昂以助之,凡万馀人,攻城。
宋建的兵力可以参考《后汉书》,十余万人马都拿不下。当然,这是与边章、韩遂联合的结果。但是,宋建的部队包括“湟中义从”等剽悍人马,绝不是酒囊饭袋,否则他也不能称王三十年。
《后汉书董卓传》记载:北地先零羌及枹罕河关群盗反叛,遂共立湟中义从胡北宫伯玉、李文侯为将军,杀护羌校尉泠征。......并诸郡兵步骑合十余万,屯美阳,以卫园陵。章、遂亦进兵美阳。温、卓与战,辄不利。
夏侯渊的兵力几何不见正史记载,但在陈琳的《檄吴将校部曲文》中有一段话:
逆贼宋建,僭号河首,同恶相救,并为唇齿。偏将涉陇,则建约枭夷,旍首万里;......又使征西将军夏侯渊等,率精甲五万,及武都氐羌,巴汉锐卒,南临汶江,搤据庸蜀。
这里说“精甲五万”,而实际我们知道,作为“檄文”,夏侯渊的部队只会少于五万,不会多于五万。正如陈琳的另一篇大作《绍檄州郡文》写的:“长戟百万,胡骑千群”,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这篇檄文说的时间是在夏侯渊平宋建之后的两三年,建安二十一年的事情,《三国志夏侯渊传》记载:二十一年,增封三百户,并前八百户。还击武都氐羌下辩,收氐谷十馀万斛。太祖西征张鲁,渊等将凉州诸将侯王已下,与太祖会休亭。太祖每引见羌、胡,以渊畏之。会鲁降,汉中平,以渊行都护将军,督张郃、徐晃等平巴郡。
综上所述,夏侯渊纵横陇右的部队肯定不及五万,因为要除去新投降的“武都氐羌”和张鲁军一部分。估计夏侯渊部队的数量在三、四万人,其中是不是包括那支那渭河之战中大破凉州兵的五千虎骑呢?存疑。(注六)
可以肯定的是,夏侯渊的部队总数量远不及凉州诸军,夏侯渊是以急袭的方式各个击破。
六、夏侯渊用兵特点的小结:
《魏书》说他:渊为将,赴急疾,常出敌之不意,故军中为之语曰:“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
我总结夏侯渊用兵就是一句话:突击突击再突击,前进前进再前进!
这一点与二战的那个“沙漠之狐隆美尔”十分接近,在北非战场,隆美尔击败数倍于己的英军,他的直属“德国装甲第七师”被盟军呼为“魔鬼师”。
中国西汉将军霍去病“封狼居胥”,也是这样的一位典型,虽然霍去病的指挥比夏侯渊多了几分灵性,但要知道霍去病有强大的西汉帝国供他折腾,其活动空间也远比夏侯渊更大。
夏侯渊的这种“急袭”战法有几个特点:
A、抛弃辎重:“使张郃督步骑五千在前,从陈仓狭道入,渊自督粮在后”,“渊乃留督将守辎重,轻兵步骑到长离”。
B、迂回穿插:“韩遂在显亲,渊欲袭取之,遂走。......诸将欲攻之,或言当攻兴国氐。渊以为遂兵精,兴国城固,攻不可卒拔,不如击长离诸羌”,“渊别遣张郃等平河关,渡河入小湟中,河西诸羌尽降,陇右平”。
C、以战养战:“未战,超走,郃进军收超军器械”,“渊收遂军粮,追至略阳城,去遂二十馀里”。
D、大胆突击:“渊曰:我转斗千里,今复作营堑,则士众罢弊,不可久。贼虽众,易与耳。乃鼓之,大破遂军,得其旌麾,还略阳”。
七、必须说明的几点问题:
1、夏侯渊在西部并非百战百胜,逐马超也并非全是他的功劳
《三国志夏侯渊传》记载:“马超围凉州刺史韦康於冀,渊救康,未到,康败。去冀二百馀里,超来逆战,军不利。汧氐反,渊引军还”。
可见在建安十七年的增援战中,夏侯渊是吃了败仗的。这场败仗直接导致的结果是“自正月至八月拒守而救兵不至。州遣别驾阎温循水潜出求救,为超所杀,於是刺史、太守失色,始有降超之计。.......刺史、太守卒遣人请和,开城门迎超。超入,拘岳於冀,使杨昂杀刺史、太守”。
或许夏侯渊是吸取了这次救援迟缓,从正面突击难度太大的经验,使他能在建安十九年的救援中不等曹操命令,“急袭”救援,而且收效很好。
《三国志杨阜传》记载:十七年九月,与叙起兵於卤城。超闻阜等兵起,自将出。而衢、宽等解岳,闭冀城门,讨超妻子。超袭历城,得叙母。叙母骂之曰:“汝背父之逆子,杀君之桀贼,天地岂久容汝,而不早死,敢以面目视人乎!”超怒,杀之。阜与超战,身被五创,宗族昆弟死者七人。超遂南奔张鲁。陇右平定,太祖封讨超之功,侯者十一人,赐阜爵关内侯。
《三国志马超传》记载:康故吏民杨阜、姜叙、梁宽、赵衢等,合谋击超。阜、叙起於卤城,超出攻之,不能下;宽、衢闭冀城门,超不得入。进退狼狈,乃奔汉中依张鲁。
可见,真正迫使马超在建安十九年败走汉中的人是杨阜等人,夏侯渊是起到了制胜一击的作用。
2、夏侯渊为将的不足。
《三国志夏侯渊传》记载:初,渊虽数战胜,太祖常戒曰:“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
可见对于夏侯渊“但知任勇,一匹夫敌”的性格特点,曹操早有训诫,可惜夏侯渊没能听取,这阻碍了他向更高的指挥阶层迈进,也使他最后命丧沙场。
《三国志法正传》载法正语:“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
果然,当夏侯渊遇到比他更勇的黄忠,他败了。
其实象这类“急袭”见长的将军,都有骄人战绩,却也同时伴随着大败。
隆美尔后期遇到蒙哥马利的大部队,兵败埃及。
项羽曾创造“彭城之战”的经典急袭战例,可惜最后还是兵败陔下。
霍去病虽无大的败绩,但据说还是死于自己远征途中所染瘟疫。
所以说,“以正合,以奇胜”才是大道。
但曹操对夏侯渊还算不错,在他战死后谥曰“愍侯”。要知道号称“亲如兄弟”的刘备对丢荆州的关羽可没有任何追谥,直到死后40年的“后主景耀三年秋九月”,才得到蜀汉追谥。
——————————————————————————————————---
(注一):《三国志张鲁传》引《魏略》:时又有程银、侯选、李堪,皆河东人也,兴平之乱,各有众千馀家。建安十六年,并与马超合。超破走,堪临陈死。银、选南入汉中,汉中破,诣太祖降,皆复官爵。
(注二):《三国志阎温传》记载:先是,河右扰乱,隔绝不通,敦煌太守马艾卒官,府又无丞。.......华欲救进,西顾恭兵,恐急击其后,遂诣金城太守苏则降。《三国志苏则传》记载:起家为酒泉太守,转安定、武都......鲁破,则绥定下辩诸氐,通河西道,徙为金城太守。可见当时河西与关中的联系被叛军阻隔,直到夏侯渊平凉州。
(注三):《三国志张鲁传》引魏略:刘雄鸣,部党不欲降,遂劫以反,诸亡命皆往依之,有众数千人,据武关道口。太祖遣夏侯渊讨破之,雄鸣南奔汉中。(笔者按:“刘雄鸣”疑为刘雄。)
(注四):《三国志夏侯渊传》:太祖每引见羌、胡,以渊畏之。
(注五):《裴注引皇甫谧列女传》记载:异复与昂保祁山,为超所围,三十日救兵到,乃解。(笔者按:三十日为来回时间,故夏侯渊的救兵是十余日到达。)
(注六):《裴注三国志》记载:“又列铁骑五千为十重陈,精光耀日,贼益震惧乃纵虎骑夹击,大破之,斩成宜、李堪等”。
曹操族弟夏侯渊字妙才,《魏书》记载:渊为将,赴急疾,常出敌之不意,故军中为之语曰:“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大破凉州诸军。
十七年,委任夏侯渊镇守长安,督关中,监视马超、韩遂的残余势力。夏侯渊击马超馀众梁兴等屯于蓝田。
十八年,汧氐叛迎马超。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为了彻底扫平西凉诸军和叛乱诸羌,护军将军夏侯渊与张郃、张既等率领三、四万精锐曹军出陈仓、破马超、过略阳、战兴国、斩韩遂、降高平屠各,进而,围枹罕擒“河首平汉王”宋建,又派张郃“平河关,渡河入小湟中“,河西诸羌尽降,陇右全部平定。
此次出战夏侯渊所督诸军狂飙猛进、追亡逐北,全部时间不足十个月,行程达到1500多公里,大型战斗三次,破敌十余万,解决了关中、陇右反叛势力的威胁,并且多次出现后汉三国不多见的“轻兵步骑,抛弃辎重”的突袭战法,而且收效很大。
曹操曾明令嘉奖曰:“宋建造为乱逆三十馀年,渊一举灭之,虎步关右,所向无前。仲尼有言:‘吾与尔不如也。’”
建安二十二年,夏侯渊拜征西将军。
二、由来以久的西部动荡
汉时西羌的叛乱与朝廷的镇压几乎没有停止过。《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汉遣将军李息、郎中令徐自为将兵十万人击平之。始置护羌校尉,持节统领焉”。“护羌校尉”的出现,可以说是汉朝抵御反叛诸羌的一个象征。
东汉末时,由于华夏开始东乱,西羌乘势而起,也出现叛乱。于是汉王朝派遣得力大将镇守西北边陲。这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凉州三明”。
《后汉书皇甫张段列传》记载:颖字纪明,初与皇甫威明、张然明并知名显达。京师称为“凉州三明”。
到了汉中平元年,竟然有人在西羌明目张胆自立君王,对抗汉朝。
《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湟中月氏胡......中平元年,与北宫伯玉等反,杀护羌校尉泠征、金城太守陈懿,遂寇乱陇右焉。
《后汉书董卓传》记载:中平元年,拜东中郎将......其冬,北地先零羌及枹罕河关群盗反叛,遂共立湟中义从胡北宫伯玉、李文侯为将军,杀护羌校尉泠征。伯玉等乃劫致金城人边章、韩遂,使专任军政,共杀金城太守陈懿,攻烧州郡。
后来韩遂等人兼并羌胡,使汉人势力进入西羌,出现这个情况还有董卓,《后汉书郑泰传》记载:“天下强勇,百姓所畏者,有并、凉之人,及匈奴、屠各、湟中义从、西羌八种”,董卓拥有全部的这六支力量。
而强悍的西凉兵跟随董卓进京,迫使关东群雄联手,结果却没能灭掉董卓,还是并凉军事集团的内讧才使董卓灭亡。
马腾、韩遂在西北深入羌、胡、湟中、屠各等势力,其军事实力号称十万。
结果被曹操在建安十六年的渭河之战一举击溃,马超、韩遂逃回陇右、西羌。
但是,曹操还远没有彻底灭亡他们,这其中的首脑,马超、韩遂没有捉到,程银、李堪、梁兴等人也统众在外(注一),曹操自己也说了:“关中长远,若贼各依险阻,征之,不一二年不可定也”。
连曹操自己都说“不一二年不可定”的西部,夏侯渊仅仅用了十个月就彻底扫平了他们,甚至在西羌根深蒂固的本地反叛势力也一并铲除,消灭了盘踞在那里达三十年之久的宋建,直接打通了河西与汉中央的联系,为魏晋中国西部版图的确立打下坚实基础(注二)。
三、兵出关中,西逐马、韩
建安十七年,曹操回去业郡,把长安交给夏侯渊,任命他为护军将军,督关中众将。
夏侯渊首先击败“南山刘雄”(注三)。凉州将梁兴在蓝田,曹操命令夏侯渊继续进击,夏侯渊在鄠斩梁兴,被封为博昌亭侯。
建安十九年,马超、韩遂在西羌养成气力,大有卷土重来之势,赵衢、尹奉、姜叙起兵叛马超,杀马超妻子,马超回师围祁山,赵衢等人向夏侯渊求救。
当时有很多将军认为必须有曹操亲自下达的命令我们才能动兵,但是,夏侯渊知道这样贻误了战机,他说:“曹公在邺,往返足足四千里,等等到命令,姜叙等人必然已经完蛋了,我们必须急袭攻击”。
于是,为了达到“急袭”的效果,夏侯渊命令张合为前锋大将,率领五千精锐步骑速出陈仓,自己统帅大军跟进。
我们都知道,从关中出陈仓的路并不好走,而要救祁山,夏侯渊也可以走安定大路,就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的“安从坦途”,这样安全的多。但一则时间紧迫,一则为了出其不意,夏侯渊选择了急袭。
而张合军的出现根本就出乎马超意料之外,他很难想到曹军的增援部队如此迅速的出现自己背后。无奈,他仓促之中率领数千羌骑迎战张合,结果还没有交手就跑了,于是张合收缴了大批军械物资,夏侯渊随后赶到,救了姜叙等人。《三国志夏侯渊传》记载:“使张郃督步骑五千在前,从陈仓狭道入,渊自督粮在后。郃至渭水上,超将氐羌数千逆郃。未战,超走,郃进军收超军器械。渊到,诸县皆已降”。
此时的韩遂在祁山北面的显亲,个人估计他是要呼应马超。当他察觉夏侯渊急袭马超,弄得他六神无主,搞不清这支神出鬼没的部队是从哪来的,结果连粮草都没来不及带就跑了。没想到这一跑还真救了他一命,因为夏侯渊当时确实要急袭他。
夏侯渊突击跟进,一直追到略阳城,离韩遂只有二十余里。有人建议与韩遂决战,有人认为应该进攻兴国。但夏侯渊却认为:“遂兵精,兴国城固,攻不可卒拔,不如击长离诸羌”。
为什么要打长离?因为那是韩遂军羌人部落的老家。夏侯渊当机立断,掉转部队,留下辎重在后,亲率“轻兵步骑”急袭长离。长离的羌人根本没有防备,被夏侯渊的精兵杀散。《三国志夏侯渊传》记载:(夏侯渊)攻烧羌屯,斩获甚众。
羌人得知老家被抄,马上赶奔长离,此招正中夏侯渊下怀!曹军众将看到韩遂到来,想“结营作堑”与战,夏侯渊一口拒绝,他说:“我转斗千里,现在如果结营作堑,则士卒士气已泻,应当一鼓作气,敌军虽众也能胜利”。于是勒鼓助战,率领精锐曹军与羌军野战,结果大破韩遂,获得他的“旌麾”。
夏侯渊马不停蹄,又回到略阳,进围兴国。窝在兴国的“氐王千万”早就被这支纵横千里,所向披靡的曹军吓破了胆。《三国志夏侯渊传》记载:氐王千万逃奔马超,馀众降。
随后,夏侯渊又北进到高平,屠各人“皆散走,收其粮谷牛马”。至此,马超、韩遂势力在陇右的主力已不复存在。
曹操“假渊节”,表示夏侯渊拥有了战时“先斩后奏”的权力。这是对他此次出战的最好注解。
四、荡平宋建,威镇西域
宋建何许人也?他就是前文提到的,中平元年反叛诸羌的代表人物。根据《后汉书注解》引《献帝春秋》曰::“凉州义从宋建、王国等反。诈金城郡降,求见凉州大人故新安令边允、从事韩约。约不见......‘约’改为‘遂’”。
联系《裴注三国志》引《典略》曰:(韩)遂字文约,始与同郡边章俱著名西州。......会凉州宋扬(建)、北宫玉等反,举章、遂为主,章寻病卒,遂为扬等所劫,不得已,遂阻兵为乱,积三十二年,至是乃死,年七十馀矣。
可见,宋建就是在那时崛起的。(笔者按:中平元年(185)到建安二十年(215),整三十年,与《裴注引典略》记载出入两年,又《三国志夏侯渊传》所说:宋建造为乱逆三十“馀”年。但翻阅《文选注释》的《典略》却成了:韩遂,字文约,在凉州阻兵为乱,积三十年,建安二十年乃死。前者疑有“虚岁”一说,后者记载符合实际。)
大家不要认为他只是一伙流寇,对于这股力量,汉朝廷是有过大规模征缴的,但是都没有成功,《后汉书董卓传》明文记载:(张)温乃遣周慎将“三万人”追讨之......温时亦使卓将兵“三万”讨先零羌......三年春......韩遂乃杀边章及伯玉、文侯,拥兵“十余万”,进围陇西。......寇掠三辅......众军败退,唯卓全师而还。
两个“三万”和一个“十万”就说明规模并不小。诚然,这十万部队军民混杂,但考虑到羌胡人“全民皆兵”的性质,以及剽悍的民风,其战斗力也不会太低。
夏侯渊的对手就是这个盘踞在陇右达三十年的“河首平汉王”宋建。
由于资料的匮乏,具体战斗过程已经不清楚,相关记载如下:
《三国志曹操传》记载:初,陇西宋建自称河首平汉王,聚众枹罕,改元,置百官,三十馀年。遣夏侯渊自兴国讨之。冬十月,屠枹罕,斩建,凉州平。
《后汉书献帝纪》记载:冬十月,曹操遣将夏侯渊讨宋建于枹罕,获之。
《后汉书董卓列传》记载:初,陇西人宗(宋)建在枹罕自称“河首平汉王”,署置百官三十许年。曹操因遣夏侯渊击建,斩之,凉州悉平。
《三国志周群传》引《续汉书》记载:十七年十二月......是时,刘璋据益州,张鲁据汉中,韩遂据凉州,宋建据枹罕。明年冬,曹公遣偏将击凉州。十九年,获宋建,韩遂逃于羌中,被杀。其年秋,璋失益州。二十年秋,曹公攻汉中,张鲁降。
《三国志张既传》记载:又与夏侯渊(征)宋建,别攻临洮、狄道,平之。
《三国志张合传》竟然只有区区一句:又破马超,平宋建。
即使参阅《三国志夏侯渊传》的记载也只是:初,枹罕宋建因凉州乱,自号河首平汉王。太祖使渊帅诸将讨建。渊至,围枹罕,月馀拔之,斩建及所置丞相已下。渊别遣张郃等平河关,渡河入小湟中,河西诸羌尽降,陇右平。
《资治通鉴》的记载也没有出这些的范围。
如果根据以上记载,则我们只能知道:曹操在建安十九年的十月,命令击溃韩遂主力的夏侯渊由兴国进攻宋建,夏侯渊到了之后,围攻枹罕一个月,随后斩杀宋建,后来韩遂也被属下杀了,夏侯渊派遣张合进击湟中,陇右、凉州诸羌投降,西部平定。
但仅仅这些实在让人觉得不过隐,不过没有关系,我们还有《裴注》。
《裴注三国志张既传》引《魏略》记载:成公英,金城人也。中平末,随韩约为腹心。建安中,约从华阴破走,还湟中,部党散去,唯英独从。
《裴注三国志张既传》引《典略》记载:韩遂在湟中,其婿阎行欲杀遂以降,夜攻遂,不下。遂叹息曰:“丈夫困厄,祸起婚姻乎!”谓英曰:“今亲戚离叛,人众转少,当从羌中西南诣蜀耳。”英曰:“兴军数十年,今虽罢败,何有弃其门而依於人乎!”遂曰:“吾年老矣,子欲何施?”英曰:“曹公不能远来,独夏侯尔。夏侯之众,不足以追我,又不能久留;且息肩於羌中,以须其去。招呼故人,绥会羌、胡,犹可以有为也。”遂从其计,时随从者男女尚数千人。遂宿有恩於羌,羌卫护之。及夏侯渊还,使阎行留后。乃合羌、胡数万将攻行,行欲走,会遂死,英降太祖。
这样一来,就使夏侯渊的此次战斗丰满了许多,即使它只是侧面描写。
从中至少我们可以知道,夏侯渊的部队既不适合长期攻坚,又不适合长途追击,说明其军队数量不多于宋建和韩遂;而韩遂后来竟然招募数万胡、羌人,要不是韩遂被部下杀死,夏侯渊取胜估计还要费点劲。夏侯渊其实是在以孤军穿插作战,否则不会出现“使阎行留后”的句子。会不会张合就是那支穿插的部队?因为“湟中”和“金城”都在“枹罕”北,临黄河,而“河关”就是在“枹罕”正后方。夏侯渊破宋建在枹罕,怎么说“及夏侯渊还,使阎行留后”?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夏侯渊孤军深入金城郡,分割包抄,轻兵突击,各个击破。“渊别遣张郃等平河关,渡河入小湟中”应该就是这种性质的部队。
曹操褒奖夏侯渊曰:“宋建造为乱逆三十馀年,渊一举灭之,虎步关右,所向无前。仲尼有言:‘吾与尔不如也。’”
后来曹操接见西羌诸王,一定要夏侯渊陪同,诸羌畏之如虎(注四)。
五、夏侯渊的行军路线和兵力分析
1、夏侯渊的行军路线
按《三国志夏侯渊传》的记载已经很明白:长安——陈仓——祁山(破马超)——略阳——长离(破韩遂)——兴国——高平(降屠各)——枹罕——金城——湟中。
我粗略的的丈量估算了一下,夏侯渊单程行军已经在1200公里以上,再加上数次的诱敌——回师,其行程至少达到1500公里,要知道这还不包括平宋建的迂回行程(因为我们无法得知他是如何迂回的)。
按《后汉书献帝纪》:十九年,夏四月,旱。五月,雨水。刘备破刘璋,据益州。冬十月,曹操遣将夏侯渊讨宋建于枹罕,获之。
又有《三国志曹操传》:十九年春正月,始耕籍田。南安赵衢、汉阳尹奉等讨超,枭其妻子,超奔汉中。
可见,夏侯渊此次建安十九年的出征是从元月到十月。
另外,古代的交通条件使行军大大受限制,比如夏侯渊从长安到祁山的“急袭”救援其实走了十余天(注五),但陈仓道小道难走,这已经算很快了。
2、夏侯渊的兵力分析
先看韩遂、马超、宋建部队的兵力。
他们的兵力记载很零散,而且不完整。前面已经分析宋建、韩遂拥众十万。即使被曹操击败韩遂主力,但经过两三年的修养,其兵力已经恢复很多。要知道韩遂到了穷途末路的时候还能召集数万人参战,更何况他们还联合了氐王。
仅主力骑兵,韩遂一部就有万骑。
《三国志曹操传》记载:韩遂徙金城,入氐王千万部,率羌、胡万馀骑与夏侯渊战,击,大破之,遂走西平。
马超的兵力也万余人马,又有张鲁的增援。
《三国志杨阜传》记载:超尽兼陇右之众,而张鲁又遣大将杨昂以助之,凡万馀人,攻城。
宋建的兵力可以参考《后汉书》,十余万人马都拿不下。当然,这是与边章、韩遂联合的结果。但是,宋建的部队包括“湟中义从”等剽悍人马,绝不是酒囊饭袋,否则他也不能称王三十年。
《后汉书董卓传》记载:北地先零羌及枹罕河关群盗反叛,遂共立湟中义从胡北宫伯玉、李文侯为将军,杀护羌校尉泠征。......并诸郡兵步骑合十余万,屯美阳,以卫园陵。章、遂亦进兵美阳。温、卓与战,辄不利。
夏侯渊的兵力几何不见正史记载,但在陈琳的《檄吴将校部曲文》中有一段话:
逆贼宋建,僭号河首,同恶相救,并为唇齿。偏将涉陇,则建约枭夷,旍首万里;......又使征西将军夏侯渊等,率精甲五万,及武都氐羌,巴汉锐卒,南临汶江,搤据庸蜀。
这里说“精甲五万”,而实际我们知道,作为“檄文”,夏侯渊的部队只会少于五万,不会多于五万。正如陈琳的另一篇大作《绍檄州郡文》写的:“长戟百万,胡骑千群”,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这篇檄文说的时间是在夏侯渊平宋建之后的两三年,建安二十一年的事情,《三国志夏侯渊传》记载:二十一年,增封三百户,并前八百户。还击武都氐羌下辩,收氐谷十馀万斛。太祖西征张鲁,渊等将凉州诸将侯王已下,与太祖会休亭。太祖每引见羌、胡,以渊畏之。会鲁降,汉中平,以渊行都护将军,督张郃、徐晃等平巴郡。
综上所述,夏侯渊纵横陇右的部队肯定不及五万,因为要除去新投降的“武都氐羌”和张鲁军一部分。估计夏侯渊部队的数量在三、四万人,其中是不是包括那支那渭河之战中大破凉州兵的五千虎骑呢?存疑。(注六)
可以肯定的是,夏侯渊的部队总数量远不及凉州诸军,夏侯渊是以急袭的方式各个击破。
六、夏侯渊用兵特点的小结:
《魏书》说他:渊为将,赴急疾,常出敌之不意,故军中为之语曰:“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
我总结夏侯渊用兵就是一句话:突击突击再突击,前进前进再前进!
这一点与二战的那个“沙漠之狐隆美尔”十分接近,在北非战场,隆美尔击败数倍于己的英军,他的直属“德国装甲第七师”被盟军呼为“魔鬼师”。
中国西汉将军霍去病“封狼居胥”,也是这样的一位典型,虽然霍去病的指挥比夏侯渊多了几分灵性,但要知道霍去病有强大的西汉帝国供他折腾,其活动空间也远比夏侯渊更大。
夏侯渊的这种“急袭”战法有几个特点:
A、抛弃辎重:“使张郃督步骑五千在前,从陈仓狭道入,渊自督粮在后”,“渊乃留督将守辎重,轻兵步骑到长离”。
B、迂回穿插:“韩遂在显亲,渊欲袭取之,遂走。......诸将欲攻之,或言当攻兴国氐。渊以为遂兵精,兴国城固,攻不可卒拔,不如击长离诸羌”,“渊别遣张郃等平河关,渡河入小湟中,河西诸羌尽降,陇右平”。
C、以战养战:“未战,超走,郃进军收超军器械”,“渊收遂军粮,追至略阳城,去遂二十馀里”。
D、大胆突击:“渊曰:我转斗千里,今复作营堑,则士众罢弊,不可久。贼虽众,易与耳。乃鼓之,大破遂军,得其旌麾,还略阳”。
七、必须说明的几点问题:
1、夏侯渊在西部并非百战百胜,逐马超也并非全是他的功劳
《三国志夏侯渊传》记载:“马超围凉州刺史韦康於冀,渊救康,未到,康败。去冀二百馀里,超来逆战,军不利。汧氐反,渊引军还”。
可见在建安十七年的增援战中,夏侯渊是吃了败仗的。这场败仗直接导致的结果是“自正月至八月拒守而救兵不至。州遣别驾阎温循水潜出求救,为超所杀,於是刺史、太守失色,始有降超之计。.......刺史、太守卒遣人请和,开城门迎超。超入,拘岳於冀,使杨昂杀刺史、太守”。
或许夏侯渊是吸取了这次救援迟缓,从正面突击难度太大的经验,使他能在建安十九年的救援中不等曹操命令,“急袭”救援,而且收效很好。
《三国志杨阜传》记载:十七年九月,与叙起兵於卤城。超闻阜等兵起,自将出。而衢、宽等解岳,闭冀城门,讨超妻子。超袭历城,得叙母。叙母骂之曰:“汝背父之逆子,杀君之桀贼,天地岂久容汝,而不早死,敢以面目视人乎!”超怒,杀之。阜与超战,身被五创,宗族昆弟死者七人。超遂南奔张鲁。陇右平定,太祖封讨超之功,侯者十一人,赐阜爵关内侯。
《三国志马超传》记载:康故吏民杨阜、姜叙、梁宽、赵衢等,合谋击超。阜、叙起於卤城,超出攻之,不能下;宽、衢闭冀城门,超不得入。进退狼狈,乃奔汉中依张鲁。
可见,真正迫使马超在建安十九年败走汉中的人是杨阜等人,夏侯渊是起到了制胜一击的作用。
2、夏侯渊为将的不足。
《三国志夏侯渊传》记载:初,渊虽数战胜,太祖常戒曰:“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
可见对于夏侯渊“但知任勇,一匹夫敌”的性格特点,曹操早有训诫,可惜夏侯渊没能听取,这阻碍了他向更高的指挥阶层迈进,也使他最后命丧沙场。
《三国志法正传》载法正语:“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
果然,当夏侯渊遇到比他更勇的黄忠,他败了。
其实象这类“急袭”见长的将军,都有骄人战绩,却也同时伴随着大败。
隆美尔后期遇到蒙哥马利的大部队,兵败埃及。
项羽曾创造“彭城之战”的经典急袭战例,可惜最后还是兵败陔下。
霍去病虽无大的败绩,但据说还是死于自己远征途中所染瘟疫。
所以说,“以正合,以奇胜”才是大道。
但曹操对夏侯渊还算不错,在他战死后谥曰“愍侯”。要知道号称“亲如兄弟”的刘备对丢荆州的关羽可没有任何追谥,直到死后40年的“后主景耀三年秋九月”,才得到蜀汉追谥。
——————————————————————————————————---
(注一):《三国志张鲁传》引《魏略》:时又有程银、侯选、李堪,皆河东人也,兴平之乱,各有众千馀家。建安十六年,并与马超合。超破走,堪临陈死。银、选南入汉中,汉中破,诣太祖降,皆复官爵。
(注二):《三国志阎温传》记载:先是,河右扰乱,隔绝不通,敦煌太守马艾卒官,府又无丞。.......华欲救进,西顾恭兵,恐急击其后,遂诣金城太守苏则降。《三国志苏则传》记载:起家为酒泉太守,转安定、武都......鲁破,则绥定下辩诸氐,通河西道,徙为金城太守。可见当时河西与关中的联系被叛军阻隔,直到夏侯渊平凉州。
(注三):《三国志张鲁传》引魏略:刘雄鸣,部党不欲降,遂劫以反,诸亡命皆往依之,有众数千人,据武关道口。太祖遣夏侯渊讨破之,雄鸣南奔汉中。(笔者按:“刘雄鸣”疑为刘雄。)
(注四):《三国志夏侯渊传》:太祖每引见羌、胡,以渊畏之。
(注五):《裴注引皇甫谧列女传》记载:异复与昂保祁山,为超所围,三十日救兵到,乃解。(笔者按:三十日为来回时间,故夏侯渊的救兵是十余日到达。)
(注六):《裴注三国志》记载:“又列铁骑五千为十重陈,精光耀日,贼益震惧乃纵虎骑夹击,大破之,斩成宜、李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