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迁都城蔡邕保图册
洛阳城内如今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董卓军种种不正常的举动让所有的洛阳人都感到自己头顶上的那片天是不是随时都有可能坍塌下来。原本繁华无两的洛阳城,现在却是街道冷清,人迹稀少,不单只是因为平民百姓已经不敢轻易出门,更是因为带动洛阳繁华的那些富商巨贾们都已经家破人亡,朝不保夕。
几乎所有稍为有点家财的人家都被董卓军光顾过,他们上门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来讨一个回话,是不是愿意舍弃洛阳的家产,举家搬往长安。不愿意,没二话,马上灭门九族,家产抄没,反正门外已经有大车伺候。如果愿意,好,识时务,不过在搬迁的途中,需要由董卓军负责安全,到了长安之后,也要由朝廷负责进行安置,所以无论怎么说也要好歹拿出点钱财来吧,不过要你交的也不多,钱多的多交,钱少的少交,总之大家分别对待,不过比例是一定的,那就是不管你家中钱多钱少,只要拿,首付就是你家财的百分之五十,这还不包括后续的服务费用。
这种做法基本上和明抢没有多少区别了,所以可想而知,那些风光多年的富户人家会做出何种反应了。那些军士问十家,有九家坚决不愿意搬家,这下可高兴坏了这些兵痞,只要一听到人家不愿意搬,二话不说,抽出腰刀就开始大杀四方。在战场上杀人是件枯燥而危险的事情,而在这高屋大宅中,砍杀这些平日里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身穿绫罗绸缎的大老爷,却是一件相当惬意而且幸福的事情,为什么幸福呢?因为杀完之后抄家的时候,每个士兵都能够捞到一笔不小的杀人辛苦费!
就这样,血腥的杀戮持续了七天,这七天中被杀死的富户及其家人的数目高达两千多人。两千多具尸体堆在一起的话基本上就能堆成一座小山了,开始的时候,董卓军还能有耐心的将那些被自己杀死的可怜人的尸体拖到郊外去焚毁,不过随着每日死亡人数的不断增多,董卓军已经连放火焚烧的兴趣也没有了,于是很干脆的将数以百计的死尸扔到奔流向东的洛水之中,至于会不会污染下游水源,却不是他们有心情去考虑的事情了。
要说洛阳城中是不是还有那么一两处乐土,那么答案就是肯定的,不过这片乐土既不是富户的雕兰画楼,也不是官宦世家的幽深门庭,甚至不是当今那个小小皇帝的皇宫内院,而是名满天下的第一大商号——许氏水晶宫。
按理说,以许氏的家财实力,它应当是第一个被董卓军的蝗虫们光顾的,但令人惊讶的是,许氏的门庭似乎成了森罗殿,修罗场,董卓军的士兵们平日如果不是确实有必要的话,宁可绕路也不会从水晶宫的门口经过,如果是在迫不得已要走那条路的话,这些杀人不眨眼,满手血淋淋的兵痞们就会顷刻间变成一群温文尔雅,不敢高声语的好学生,列着整齐的队伍,紧紧闭住自己的嘴巴,等走过了水晶宫再好好的喘上几口粗气。
这其实也算是在情理之中,益州那与三辅毗邻的地理位置,那强横到可以无视天下任何一支军队的强大军事力量,还有那个让董卓想想就感到头皮发麻的天下第一名将刘宇,最重要的是那个刘宇现在所采取的那种左右摇摆不定的敏感态度,这一切都决定了董卓绝对不能在这个时候和刘宇产生一丝一毫的矛盾。
回洛阳办理迁都事宜的两个人,李儒是明白时务的人,吕布打心眼里还是对刘宇有着一种不同于旁人的敬佩与丝丝轻微的忌惮,所以在董卓军士兵到处烧杀抢掠的时候,李儒、郭汜还有吕布这三个洛阳城的最高主事者却是备好了厚礼,亲自来到许氏水晶宫来拜会,语气委婉的向许氏掌舵人许老爷子谈明了当今的局势,并由衷的希望许老爷子能够带着自己的商铺前往长安发展,当然,在搬迁过程中,董卓军会提供最好的保护措施,而且到了长安之后也会挑选最好的地段和宅院安置许氏,最重要的是,这一切都是免费的!
既然有这么丰厚的条件,早已经接到主公刘宇指示的许老爷子当然一口答应了李儒等人的请求,不过同时也增加了一个条件,那就是在许氏尚未搬离之前,任何董卓军的士兵不能到许氏的产业附近喧哗闹事。这个条件实在是太好满足了,郭汜和吕布这两个统兵的人马上排着胸脯保证若是有人胆敢在许氏门前放肆无礼的话,没二话,马上满门抄斩,株连九族!有了这么个恐怖的军令摆在那里,试问有那个不长眼的人敢去太岁头上动土,躲还躲不及呢!
许氏无疑是颗很好的大树,可以为人遮风避雨,所以这些年来在京中与许氏关系不错的一些商号富贾们都前来向许氏求助,希望能够得到许氏的庇护,不过其中绝大部分人都被许老爷子敷衍着拒绝了,其实许氏不是不近人情的,可现在这种情况下,董卓军已经算是给足了益州面子,如果许氏明目张胆的为这些商户张目的话,那不就是断了董卓的财路?这个当口,董卓固然不想和刘宇为敌,可刘宇又何尝想要和董卓为难呢。更何况,现在洛阳城中的益州势力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齐心协力的去完成呢!
这件大事就是保全东汉皇家藏书。当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收尽诸子百家的书籍,除法家学说以外,尽皆付之一炬,为中国古代文化史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巨大损失。不过好在当时天下还在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之中,百家学说以及所著书籍并不是能够那么轻而易举的就被断送的,秦始皇固然是烧掉了一大部分,但百家的精华学说,有的已经深入学子心中,有的则以副本的形式被保存下来。
西汉初期,黄老无为的道家思想升级为治国思想,道家也由此再度抬头,诸子百家的学说也开始慢慢恢复,直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种古文化复辟的苗头才被遏制。不过汉武帝毕竟不是秦始皇,他是一个对于文化很是重视的皇帝,虽然名义上是独尊儒术,但事实上却是将百家的学说收入皇宫中收藏,一来是可以杜绝百家学说在民间的继续流传,二来也可以为日后继位皇帝的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
西汉末年的社会动荡使得皇家藏书中的一部分散落民间,不过因为当时王莽取代汉朝算得上是和平过渡,而王莽覆灭到刘秀登基的时间也很短,所以大部分保存在西都长安中的藏书在战火中幸存了下来,被光武帝用两千余辆大车载到了东都洛阳。
在这之后的二百年中,东汉历代君主都致力于收集天下图册,尤其是那些记载百家学说的孤本、善本。经历代收集,桓、灵两帝时,藏于辟雍、东观、兰台、石室、宣明、鸿都等处的典籍图录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盛极一时。
历史上,初平元年,董卓迫令迁都长安,混乱之中,皇家藏书大都被毁,帛书大则连为帷盖,小者制为滕囊。在这个过程中,王允是个有心人,他竭尽所能保护图书典籍,但可惜,被他保护下来随朝廷西迁的只有七十多车,而因为道路艰远,途中又散失其半。当年的二百车书籍到只剩下四十余车,损失之惨重,可想而知。而这个时代的人们已经对诸子百家的学说淡忘了,所以诸子百家半数以上失传或者成为绝响,大抵都是因为东汉的这场浩劫。
不过,既然刘宇在历史上知道了这件事情,那么他当然不会任由这个令人感到心痛的文化遗失事件再次发生,所以他传令在竟的所有势力相互协作,一定要将图书完整的保存下来。负责这个事情的,就是刘宇的岳丈大人——蔡邕!
之所以选择蔡邕做为主导者,一来是因为蔡邕的确是想要保住这批珍贵的书籍,二来,做为朝廷的侍郎,蔡邕说出的话,在董卓集团中还是很具有份量的。事实也确实是如此,蔡邕在得知董卓已经决定要焚烧东都之后,他马上去见了李儒,要求马上将皇宫中的藏书运出,先行迁往长安。李儒对于那些图书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不过,他毕竟是个读书人,知道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再加上蔡邕如今的地位特殊,是个惹不起的人物,所以李儒在略一考虑之后,便答应了蔡邕的请求,只不过,他要求蔡邕在搬运图书的时候一定要主意注意不能走漏风声。
就这样,在蔡邕的斡旋下,一个夜黑风岗的夜晚,一辆又一辆的大车从皇宫中驰出,出了西城门向长安方向去了。汉末的图书藏量确实是惊人,花了五个晚上,足足装了四千辆大车才全部运完,不过这也只是一个开始而已。
几乎所有稍为有点家财的人家都被董卓军光顾过,他们上门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来讨一个回话,是不是愿意舍弃洛阳的家产,举家搬往长安。不愿意,没二话,马上灭门九族,家产抄没,反正门外已经有大车伺候。如果愿意,好,识时务,不过在搬迁的途中,需要由董卓军负责安全,到了长安之后,也要由朝廷负责进行安置,所以无论怎么说也要好歹拿出点钱财来吧,不过要你交的也不多,钱多的多交,钱少的少交,总之大家分别对待,不过比例是一定的,那就是不管你家中钱多钱少,只要拿,首付就是你家财的百分之五十,这还不包括后续的服务费用。
这种做法基本上和明抢没有多少区别了,所以可想而知,那些风光多年的富户人家会做出何种反应了。那些军士问十家,有九家坚决不愿意搬家,这下可高兴坏了这些兵痞,只要一听到人家不愿意搬,二话不说,抽出腰刀就开始大杀四方。在战场上杀人是件枯燥而危险的事情,而在这高屋大宅中,砍杀这些平日里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身穿绫罗绸缎的大老爷,却是一件相当惬意而且幸福的事情,为什么幸福呢?因为杀完之后抄家的时候,每个士兵都能够捞到一笔不小的杀人辛苦费!
就这样,血腥的杀戮持续了七天,这七天中被杀死的富户及其家人的数目高达两千多人。两千多具尸体堆在一起的话基本上就能堆成一座小山了,开始的时候,董卓军还能有耐心的将那些被自己杀死的可怜人的尸体拖到郊外去焚毁,不过随着每日死亡人数的不断增多,董卓军已经连放火焚烧的兴趣也没有了,于是很干脆的将数以百计的死尸扔到奔流向东的洛水之中,至于会不会污染下游水源,却不是他们有心情去考虑的事情了。
要说洛阳城中是不是还有那么一两处乐土,那么答案就是肯定的,不过这片乐土既不是富户的雕兰画楼,也不是官宦世家的幽深门庭,甚至不是当今那个小小皇帝的皇宫内院,而是名满天下的第一大商号——许氏水晶宫。
按理说,以许氏的家财实力,它应当是第一个被董卓军的蝗虫们光顾的,但令人惊讶的是,许氏的门庭似乎成了森罗殿,修罗场,董卓军的士兵们平日如果不是确实有必要的话,宁可绕路也不会从水晶宫的门口经过,如果是在迫不得已要走那条路的话,这些杀人不眨眼,满手血淋淋的兵痞们就会顷刻间变成一群温文尔雅,不敢高声语的好学生,列着整齐的队伍,紧紧闭住自己的嘴巴,等走过了水晶宫再好好的喘上几口粗气。
这其实也算是在情理之中,益州那与三辅毗邻的地理位置,那强横到可以无视天下任何一支军队的强大军事力量,还有那个让董卓想想就感到头皮发麻的天下第一名将刘宇,最重要的是那个刘宇现在所采取的那种左右摇摆不定的敏感态度,这一切都决定了董卓绝对不能在这个时候和刘宇产生一丝一毫的矛盾。
回洛阳办理迁都事宜的两个人,李儒是明白时务的人,吕布打心眼里还是对刘宇有着一种不同于旁人的敬佩与丝丝轻微的忌惮,所以在董卓军士兵到处烧杀抢掠的时候,李儒、郭汜还有吕布这三个洛阳城的最高主事者却是备好了厚礼,亲自来到许氏水晶宫来拜会,语气委婉的向许氏掌舵人许老爷子谈明了当今的局势,并由衷的希望许老爷子能够带着自己的商铺前往长安发展,当然,在搬迁过程中,董卓军会提供最好的保护措施,而且到了长安之后也会挑选最好的地段和宅院安置许氏,最重要的是,这一切都是免费的!
既然有这么丰厚的条件,早已经接到主公刘宇指示的许老爷子当然一口答应了李儒等人的请求,不过同时也增加了一个条件,那就是在许氏尚未搬离之前,任何董卓军的士兵不能到许氏的产业附近喧哗闹事。这个条件实在是太好满足了,郭汜和吕布这两个统兵的人马上排着胸脯保证若是有人胆敢在许氏门前放肆无礼的话,没二话,马上满门抄斩,株连九族!有了这么个恐怖的军令摆在那里,试问有那个不长眼的人敢去太岁头上动土,躲还躲不及呢!
许氏无疑是颗很好的大树,可以为人遮风避雨,所以这些年来在京中与许氏关系不错的一些商号富贾们都前来向许氏求助,希望能够得到许氏的庇护,不过其中绝大部分人都被许老爷子敷衍着拒绝了,其实许氏不是不近人情的,可现在这种情况下,董卓军已经算是给足了益州面子,如果许氏明目张胆的为这些商户张目的话,那不就是断了董卓的财路?这个当口,董卓固然不想和刘宇为敌,可刘宇又何尝想要和董卓为难呢。更何况,现在洛阳城中的益州势力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齐心协力的去完成呢!
这件大事就是保全东汉皇家藏书。当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收尽诸子百家的书籍,除法家学说以外,尽皆付之一炬,为中国古代文化史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巨大损失。不过好在当时天下还在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之中,百家学说以及所著书籍并不是能够那么轻而易举的就被断送的,秦始皇固然是烧掉了一大部分,但百家的精华学说,有的已经深入学子心中,有的则以副本的形式被保存下来。
西汉初期,黄老无为的道家思想升级为治国思想,道家也由此再度抬头,诸子百家的学说也开始慢慢恢复,直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种古文化复辟的苗头才被遏制。不过汉武帝毕竟不是秦始皇,他是一个对于文化很是重视的皇帝,虽然名义上是独尊儒术,但事实上却是将百家的学说收入皇宫中收藏,一来是可以杜绝百家学说在民间的继续流传,二来也可以为日后继位皇帝的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
西汉末年的社会动荡使得皇家藏书中的一部分散落民间,不过因为当时王莽取代汉朝算得上是和平过渡,而王莽覆灭到刘秀登基的时间也很短,所以大部分保存在西都长安中的藏书在战火中幸存了下来,被光武帝用两千余辆大车载到了东都洛阳。
在这之后的二百年中,东汉历代君主都致力于收集天下图册,尤其是那些记载百家学说的孤本、善本。经历代收集,桓、灵两帝时,藏于辟雍、东观、兰台、石室、宣明、鸿都等处的典籍图录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盛极一时。
历史上,初平元年,董卓迫令迁都长安,混乱之中,皇家藏书大都被毁,帛书大则连为帷盖,小者制为滕囊。在这个过程中,王允是个有心人,他竭尽所能保护图书典籍,但可惜,被他保护下来随朝廷西迁的只有七十多车,而因为道路艰远,途中又散失其半。当年的二百车书籍到只剩下四十余车,损失之惨重,可想而知。而这个时代的人们已经对诸子百家的学说淡忘了,所以诸子百家半数以上失传或者成为绝响,大抵都是因为东汉的这场浩劫。
不过,既然刘宇在历史上知道了这件事情,那么他当然不会任由这个令人感到心痛的文化遗失事件再次发生,所以他传令在竟的所有势力相互协作,一定要将图书完整的保存下来。负责这个事情的,就是刘宇的岳丈大人——蔡邕!
之所以选择蔡邕做为主导者,一来是因为蔡邕的确是想要保住这批珍贵的书籍,二来,做为朝廷的侍郎,蔡邕说出的话,在董卓集团中还是很具有份量的。事实也确实是如此,蔡邕在得知董卓已经决定要焚烧东都之后,他马上去见了李儒,要求马上将皇宫中的藏书运出,先行迁往长安。李儒对于那些图书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不过,他毕竟是个读书人,知道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再加上蔡邕如今的地位特殊,是个惹不起的人物,所以李儒在略一考虑之后,便答应了蔡邕的请求,只不过,他要求蔡邕在搬运图书的时候一定要主意注意不能走漏风声。
就这样,在蔡邕的斡旋下,一个夜黑风岗的夜晚,一辆又一辆的大车从皇宫中驰出,出了西城门向长安方向去了。汉末的图书藏量确实是惊人,花了五个晚上,足足装了四千辆大车才全部运完,不过这也只是一个开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