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节 凭海临风扬帆去
readx;“大人,这立宪真能救大清吗?”邮轮开出了上海十六铺码头,送行的人群散去,吴宸轩回到舱室里开始处理文件,秘书黄鑫培忍不住问了一句让吴宸轩直皱眉的问题,自己这个秘书看来是太天真了,算了,还是耐心讲讲吧,反正对方也是历史上有名有号的人物,智商不会太过奇葩的。
“任之,你可知道太平天国的最终赢家是谁?”
“不是清廷吗?他们最后可攻入天京,将太平天国几乎屠戮一空。”
“要我说,太平天国固然国破家亡,这大清朝也差点被一帮神棍给颠覆,中央集权已经维持不下去了”吴宸轩给自己这个史册上也算名人的秘书上了一堂真实的历史课。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以曾、左、李三人为首的汉族地方督抚迅速崛起。他们手中握有地方的政权、军权、财权,几乎不受中央控制,朝廷从此呈现出强枝弱干的局面。从光绪二十七年实行新政开始,朝廷不断采取措施削弱地方督抚的军权和财权,而把它集中于满人之手,若不是满人实在挑不出个成形的,恐怕这九大*疆臣未必让汉人染指。今年设立陆军部,由它统率帝国的全部陆军,该部的尚书及两位侍郎都由满人担任,这样陆军名义上就全部由满人统率;设立度支部,控制地方的收支,宣布只有中央才拥有对外借款及铸造、发行货币权。这样的宪政改革越往前推进,汉族官僚手中的权力就会不断丧失,而中央政府集中的权力越来越大。汉官普遍感到被欺骗了,他们对满洲朝廷的不满就空前表现出来,原来满人掌兵,自然不惧这些书生,但是现在天下兵权十之七八在袁项城、我和南方几个汉人督府手里,满人现在已经是空壳子一个,风吹草动的他们就已经经受不起了。”
“这宪政的第二失策之处应该说是失去了士绅的支持,坏了根基。”吴宸轩继续分析大清宪政的弊病所在。
“士绅?可未曾听说士绅有揭竿而起的。”黄鑫培心里实在疑惑,汉人官吏被排挤他是亲眼所见,眼前这位大人不就是例子,所以他不难理解,但是说道士绅似乎和朝廷是一家人,虽然满人不说“君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但是政权不下乡的传统倒是传承已久,基层政权都是士绅们在代为执行,没见到那家士绅扯旗造反啊。
“其实你说的也对,一般来说,绅士是保守的,他们比较倾向维护传统的体制和意识形态,这与维护他们的地位和在地方的威望是一致的。”吴宸轩继续分析道“不过经过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事件后,他们终于认识到闭关锁国那一套不行了,于是逐步放弃了过去保守的观念,致力于兴办新学、投资实业。有些人成为实业家,有些人还出国留学、游历或进新学堂学习,因而在思想观念上逐渐发生了变化。比如山东商会的诸君谁还会把大清国当成自己的祖宗供着?工商一旦成为士绅的主业,构建在士绅土地制度上的大清基层统治架构必然会瓦解,到时候没了根基的大清国还不是一推就倒?”
实际上在清末新政之前,绅士们虽然在地方上有着巨大影响,但他们是分散的,各自为政的,正是预备立宪给他们登上全国舞台提供了机会。朝廷设立咨议局、资政院以及推行地方自治,给他们提供了新的合法的活动场所,并使绅士阶层实现了全国性的集结,形成了当时政坛上举足轻重的力量——立宪派。他们以咨议局和资政院为阵地,对地方和中央的政务和舆论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
立宪派形成后,怀着对国势日衰的深切关注,他们急切希望在中国能实行宪政,以抵*制日益严重的革命,并在宪政中有他们的一席之地。同时,他们对满洲贵族垄断政权核心的状况越来越不满,在咨议局和资政院会议上他们同清政府不断发生激烈冲突。
当他们的要求被拒绝,当“皇族内阁”成立之时,他们感觉到清政府已经无药可救,许多人转向革命,成为清政府的对立面和掘墓人。立宪派的离心倾向和最后对清政府的绝望带来了严重后果。在武昌起义爆发的7个星期内,15个省以咨议局为中心纷纷宣布独立,立宪派抛弃清政府是个很大的因素。清朝的统治在地方上已经被立宪给掏空了,清末的中央政府已经对地方士绅毫无约束能力了。
“宪政失败的第三个因素就是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没吃没喝的自然会揭竿而起。”吴宸轩如同神棍一般的预言让黄鑫培很是疑惑,这百姓跟宪政似乎搭不上界,但是吴宸轩很快就解释给他听。
“有人说明亡于辽饷,这话虽然偏颇,但是也不无道理。明末也是民不聊生,民变风起,这辽饷加一两,贪官污吏就能收上来十两百两,百姓被压榨一空,不起义就饿死,你说会怎么样?朝廷如果推行宪政改革肯定也需要大量的经费,而这些费用反正朝中衮衮诸公不会拔毛,还不都以各种名目强加到百姓头上,再加上许多官吏在推行改革过程中趁机中饱私囊、搜刮民财,百姓负担不断加大,许多处于绝境中的民众纷纷起来反抗。民众力量的不断打击,将会动摇了农村中旧的生产关系,并瓦解了清政府在农村地区政权的根基。”
“那就是说这次我们无论考察的结果如何,立宪都是死路一条了”黄鑫培有点意兴萧然,毕竟是年轻人,难得有一次身负重任去海外探索强国之路的机会,本来充满激情的旅行竟然被老大分析来分析去变成了一次鸡肋行动,失去意义的行动让黄鑫培变得消极,甚至忘了自己本来就是革命者的身份,大清国走向灭亡应该是自己乐见的结果才对。
“倒不一定,如果满族统治阶层能清楚的认识到大势所趋,肯放弃特权,真心实现民族团结,或许大清还是有希望在乱世中苟存。如果列强有变,趁势崛起也未可知。”吴宸轩看着自己意兴阑珊的秘书,笑着开解他“不过这革新可不容易,至少我没看出来满人中有何人有能力来承担这个重任。对于满人而言,不革新则亡国,革新则亡族,我想这就是他们面对的选择。”
“老佛爷,您何出此言。”庆王爷本来已经淡出政坛,很多大员都几乎把这位铁帽子王给忘了,没想到久不出宫的慈禧老佛爷居然心血来潮,銮驾摆开,亲自登门拜访庆王府。她这一趟,庆王府差点没给吓翻过去。
中门吱吱扭扭的打开,庆王爷带着全家诚惶诚恐的把老佛爷的车队接进院子,正堂上高挂六翅屏山,等老佛爷升座,其他人等磕过头退下,满大堂就剩下慈禧和奕劻两个人,慈禧才开口说起正题,谁知道这头一句差点没把奕劻给吓死。
“哀家说的你可是不信。”慈禧脸色如常,仿佛刚刚不过说的是几个伶人的打赏“老王爷,这革新革新,要革才能新。革的什么?是大清国的祖制,是满人的根本。之前载湉他的作为,哀家也看在眼里,本意其实不差,可惜用人都是书生气太重,手段又操切的很,哀家圈禁他也是为了咱们满人的江山,若是他折腾下去,只怕大清国早就不姓爱新觉罗了。本来我这个叶赫那拉氏的不该操心这么多,反正江山市爱新觉罗家的,但是不管如何这都是满人的江山,我这个当太后当姨娘的总不能看着他们这些孩子把大清国往绝路上带吧。”
“是,是,太后圣明。”奕劻实在不明白这老佛爷抽的哪门子疯,哪里敢随便插言。
“可是这不革新不行了,革新或许亡族,但是不革新这大清国就要从你我手里修国史了。”慈禧面色潮红,似乎很是激动,让庆王爷心里默念“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赶紧给这败家娘们收了去吧,千万别让她死在我们家,不然庆王府上上下下就不能活了。”
“革新吧,反正小鬼子都能革新求变,我们也不妨借鉴一下。”慈禧继续絮叨着“兹事体大,让哀家来说,这满光绪朝能主持革新大局的不过三个人。老王爷,你可知道这三人姓是名谁?”
“还请太后示下,小王在此洗耳恭听。”庆王爷无奈的依照程序说话,反正今天他这一遭多半是躲不过了,奕劻不禁暗叹自己的清闲日子怕是到头了。
“李文忠算一个,荣禄也算一个,还有就是大清国的八贤王----你庆王千岁”。
庆王爷一面连称不敢不敢,一方面准备措辞推却。没想到慈禧突然扑簌簌的掉下眼泪,“文忠公、荣禄他们都已经离大清国而去,哀家也只有把这大清国的国运交付给老四你了,不知你庆王爷可否愿意助我这孤儿寡母一臂之力?”
庆王爷被逼到了墙角,没奈何只好答应下来,等来年五大臣出洋考察回来,他出面任总理大臣,主持宪政革新事宜。慈禧已经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在为自己身后大清的命运做着自己的安排,可惜作为这个已经透风撒气、梁塌柱斜的大房子的女主人,手下空有一般举世无双的裱糊匠,却难以拯救整个屋子的宿命。
带着慈禧寻找新的裱糊材料使命的五大臣已经漂洋过海,去为大清国寻找延续寿命的仙丹妙药。慈禧无论如何也猜不到,正在船头凭海临风,中流击水的那位青年大臣,才是最终结束大清二百六十六年统治的掘墓人。
“任之,你可知道太平天国的最终赢家是谁?”
“不是清廷吗?他们最后可攻入天京,将太平天国几乎屠戮一空。”
“要我说,太平天国固然国破家亡,这大清朝也差点被一帮神棍给颠覆,中央集权已经维持不下去了”吴宸轩给自己这个史册上也算名人的秘书上了一堂真实的历史课。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以曾、左、李三人为首的汉族地方督抚迅速崛起。他们手中握有地方的政权、军权、财权,几乎不受中央控制,朝廷从此呈现出强枝弱干的局面。从光绪二十七年实行新政开始,朝廷不断采取措施削弱地方督抚的军权和财权,而把它集中于满人之手,若不是满人实在挑不出个成形的,恐怕这九大*疆臣未必让汉人染指。今年设立陆军部,由它统率帝国的全部陆军,该部的尚书及两位侍郎都由满人担任,这样陆军名义上就全部由满人统率;设立度支部,控制地方的收支,宣布只有中央才拥有对外借款及铸造、发行货币权。这样的宪政改革越往前推进,汉族官僚手中的权力就会不断丧失,而中央政府集中的权力越来越大。汉官普遍感到被欺骗了,他们对满洲朝廷的不满就空前表现出来,原来满人掌兵,自然不惧这些书生,但是现在天下兵权十之七八在袁项城、我和南方几个汉人督府手里,满人现在已经是空壳子一个,风吹草动的他们就已经经受不起了。”
“这宪政的第二失策之处应该说是失去了士绅的支持,坏了根基。”吴宸轩继续分析大清宪政的弊病所在。
“士绅?可未曾听说士绅有揭竿而起的。”黄鑫培心里实在疑惑,汉人官吏被排挤他是亲眼所见,眼前这位大人不就是例子,所以他不难理解,但是说道士绅似乎和朝廷是一家人,虽然满人不说“君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但是政权不下乡的传统倒是传承已久,基层政权都是士绅们在代为执行,没见到那家士绅扯旗造反啊。
“其实你说的也对,一般来说,绅士是保守的,他们比较倾向维护传统的体制和意识形态,这与维护他们的地位和在地方的威望是一致的。”吴宸轩继续分析道“不过经过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事件后,他们终于认识到闭关锁国那一套不行了,于是逐步放弃了过去保守的观念,致力于兴办新学、投资实业。有些人成为实业家,有些人还出国留学、游历或进新学堂学习,因而在思想观念上逐渐发生了变化。比如山东商会的诸君谁还会把大清国当成自己的祖宗供着?工商一旦成为士绅的主业,构建在士绅土地制度上的大清基层统治架构必然会瓦解,到时候没了根基的大清国还不是一推就倒?”
实际上在清末新政之前,绅士们虽然在地方上有着巨大影响,但他们是分散的,各自为政的,正是预备立宪给他们登上全国舞台提供了机会。朝廷设立咨议局、资政院以及推行地方自治,给他们提供了新的合法的活动场所,并使绅士阶层实现了全国性的集结,形成了当时政坛上举足轻重的力量——立宪派。他们以咨议局和资政院为阵地,对地方和中央的政务和舆论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
立宪派形成后,怀着对国势日衰的深切关注,他们急切希望在中国能实行宪政,以抵*制日益严重的革命,并在宪政中有他们的一席之地。同时,他们对满洲贵族垄断政权核心的状况越来越不满,在咨议局和资政院会议上他们同清政府不断发生激烈冲突。
当他们的要求被拒绝,当“皇族内阁”成立之时,他们感觉到清政府已经无药可救,许多人转向革命,成为清政府的对立面和掘墓人。立宪派的离心倾向和最后对清政府的绝望带来了严重后果。在武昌起义爆发的7个星期内,15个省以咨议局为中心纷纷宣布独立,立宪派抛弃清政府是个很大的因素。清朝的统治在地方上已经被立宪给掏空了,清末的中央政府已经对地方士绅毫无约束能力了。
“宪政失败的第三个因素就是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没吃没喝的自然会揭竿而起。”吴宸轩如同神棍一般的预言让黄鑫培很是疑惑,这百姓跟宪政似乎搭不上界,但是吴宸轩很快就解释给他听。
“有人说明亡于辽饷,这话虽然偏颇,但是也不无道理。明末也是民不聊生,民变风起,这辽饷加一两,贪官污吏就能收上来十两百两,百姓被压榨一空,不起义就饿死,你说会怎么样?朝廷如果推行宪政改革肯定也需要大量的经费,而这些费用反正朝中衮衮诸公不会拔毛,还不都以各种名目强加到百姓头上,再加上许多官吏在推行改革过程中趁机中饱私囊、搜刮民财,百姓负担不断加大,许多处于绝境中的民众纷纷起来反抗。民众力量的不断打击,将会动摇了农村中旧的生产关系,并瓦解了清政府在农村地区政权的根基。”
“那就是说这次我们无论考察的结果如何,立宪都是死路一条了”黄鑫培有点意兴萧然,毕竟是年轻人,难得有一次身负重任去海外探索强国之路的机会,本来充满激情的旅行竟然被老大分析来分析去变成了一次鸡肋行动,失去意义的行动让黄鑫培变得消极,甚至忘了自己本来就是革命者的身份,大清国走向灭亡应该是自己乐见的结果才对。
“倒不一定,如果满族统治阶层能清楚的认识到大势所趋,肯放弃特权,真心实现民族团结,或许大清还是有希望在乱世中苟存。如果列强有变,趁势崛起也未可知。”吴宸轩看着自己意兴阑珊的秘书,笑着开解他“不过这革新可不容易,至少我没看出来满人中有何人有能力来承担这个重任。对于满人而言,不革新则亡国,革新则亡族,我想这就是他们面对的选择。”
“老佛爷,您何出此言。”庆王爷本来已经淡出政坛,很多大员都几乎把这位铁帽子王给忘了,没想到久不出宫的慈禧老佛爷居然心血来潮,銮驾摆开,亲自登门拜访庆王府。她这一趟,庆王府差点没给吓翻过去。
中门吱吱扭扭的打开,庆王爷带着全家诚惶诚恐的把老佛爷的车队接进院子,正堂上高挂六翅屏山,等老佛爷升座,其他人等磕过头退下,满大堂就剩下慈禧和奕劻两个人,慈禧才开口说起正题,谁知道这头一句差点没把奕劻给吓死。
“哀家说的你可是不信。”慈禧脸色如常,仿佛刚刚不过说的是几个伶人的打赏“老王爷,这革新革新,要革才能新。革的什么?是大清国的祖制,是满人的根本。之前载湉他的作为,哀家也看在眼里,本意其实不差,可惜用人都是书生气太重,手段又操切的很,哀家圈禁他也是为了咱们满人的江山,若是他折腾下去,只怕大清国早就不姓爱新觉罗了。本来我这个叶赫那拉氏的不该操心这么多,反正江山市爱新觉罗家的,但是不管如何这都是满人的江山,我这个当太后当姨娘的总不能看着他们这些孩子把大清国往绝路上带吧。”
“是,是,太后圣明。”奕劻实在不明白这老佛爷抽的哪门子疯,哪里敢随便插言。
“可是这不革新不行了,革新或许亡族,但是不革新这大清国就要从你我手里修国史了。”慈禧面色潮红,似乎很是激动,让庆王爷心里默念“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赶紧给这败家娘们收了去吧,千万别让她死在我们家,不然庆王府上上下下就不能活了。”
“革新吧,反正小鬼子都能革新求变,我们也不妨借鉴一下。”慈禧继续絮叨着“兹事体大,让哀家来说,这满光绪朝能主持革新大局的不过三个人。老王爷,你可知道这三人姓是名谁?”
“还请太后示下,小王在此洗耳恭听。”庆王爷无奈的依照程序说话,反正今天他这一遭多半是躲不过了,奕劻不禁暗叹自己的清闲日子怕是到头了。
“李文忠算一个,荣禄也算一个,还有就是大清国的八贤王----你庆王千岁”。
庆王爷一面连称不敢不敢,一方面准备措辞推却。没想到慈禧突然扑簌簌的掉下眼泪,“文忠公、荣禄他们都已经离大清国而去,哀家也只有把这大清国的国运交付给老四你了,不知你庆王爷可否愿意助我这孤儿寡母一臂之力?”
庆王爷被逼到了墙角,没奈何只好答应下来,等来年五大臣出洋考察回来,他出面任总理大臣,主持宪政革新事宜。慈禧已经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在为自己身后大清的命运做着自己的安排,可惜作为这个已经透风撒气、梁塌柱斜的大房子的女主人,手下空有一般举世无双的裱糊匠,却难以拯救整个屋子的宿命。
带着慈禧寻找新的裱糊材料使命的五大臣已经漂洋过海,去为大清国寻找延续寿命的仙丹妙药。慈禧无论如何也猜不到,正在船头凭海临风,中流击水的那位青年大臣,才是最终结束大清二百六十六年统治的掘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