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准备实施
天宝十四载爆发的安史之乱,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借口是讨伐杨国忠。
杨国忠与安禄山都是天宝年间的新贵,同样受着玄宗的宠爱。
但是,当杨国忠尚未担任高官要职时,安禄山早在天宝元年正月就升任平卢节度使,以后又兼范阳节度使、河北采访使、御史大夫,稍后又兼河东节度使,天宝九载又封为东平郡王。
杨国忠虽有外戚关系,但迟至天宝七载才始迁给事中,兼御史中丞等职。
安禄山在朝中对老谋深算的李林甫还算惧怕,而对杨国忠则根本不放在眼里。
杨国忠接替宰相后,看到自己对安禄山没有办法,做不到像李林甫一样压制他,便经常向李隆基说安禄山有谋反的野心和迹象,可李隆基却认为这是将相不和,不予理睬。
于是杨国忠奏请让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兼河西节度使,以便排斥和牵制安禄山。
天宝十三载春天,玄宗按照杨国忠的意见召安禄山入朝,试探他有没有谋反的心。思
安禄山由于事先得到杨贵妃的通风报信,故将计就计,装模做样地向玄宗诉说自己的一片“赤心”,赢得玄宗更加信任,打算让安禄山当宰相(加同平章事),并令太常卿张垍草拟诏敕。
杨国忠知此立即劝阻道:“安禄山虽有军功,但他目不识丁,怎能当宰相?如果发下制书,恐怕四夷皆轻视朝廷。”玄宗只好作罢,任安禄山为左仆射。
至此,安禄山与杨国忠以及唐王朝的矛盾更加尖锐激烈,以至于后来一触即发。
加之杨国忠任宰相后,官吏贪渎,政治腐败,民怨沸腾,终于使安禄山发动了以讨伐杨国忠为名,行夺取皇位之实的叛乱。
杨国忠在这方面,无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垃圾,要不是李林甫病死了,杨国忠想上位根本不可能。
贪,不是杨国忠的缺点,李林甫也贪,但是贪,还办不好事,那就是杨国忠该死了。
安史之乱,杨国忠一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若不是他压不住安禄山,又弄不死安禄山,安史之乱就算爆发,也不会让大唐局势糜烂到那个地步。
因此,李泰初现在有点纠结,让杨国忠上位,实在不是什么好选择啊!
除非,还有一个第三方势力插足,不然打倒李林甫,王鉷以后,杨国忠可就一家独大了。
李泰初坐在踏雪身上,仔细回忆着,应该让谁成为第三方,帮助以及遏制杨国忠。
“陈希烈呢……”李泰初低语了一句,他觉得,或许陈希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天宝五年,陈希烈成为宰相,之所以陈希烈成为了宰相,是因为当时李林甫专断朝政,他认为陈希烈深受皇帝宠信,而且性情谦柔,容易控制,所以才举荐其为相。
六年,陈希烈升任左相,兼兵部尚书,封颍川郡公。
陈希烈拜相后,与李林甫相得甚欢,李林甫为相多年,权倾朝野,虽然其阴险奸诈足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但也深得陈希烈的佐佑唱和之力,二人可谓狼狈为奸了,后来陈希烈还进了奸臣传,大概也和这段经历有些关系。
李林甫在家中处理政务,百官都集聚到他府前等候召见,而陈希烈虽坐镇政事堂,却无人谒见,他只是在公文上署名而已。
十一年的,京兆尹王鉷之弟王焊与刑縡图谋作乱,欲杀死李林甫、陈希烈、杨国忠,却遭到镇压。
唐玄宗命陈希烈与杨国忠审讯,并赐王鉷自尽。
杨国忠欲借此案牵引李林甫,而陈希烈与哥舒翰则从旁作证,不久,李林甫病逝,杨国忠拜相。
十二年,李林甫被追削官爵,子孙除名流放,次年,陈希烈因受杨国忠忌恨,不得不上表辞位,然后,李隆基让韦见素为宰相,将陈希烈罢为太子太师,陈希烈为此怏怏不乐。
陈希烈这个人,才能是有的,而且性子极其懦弱,从他的生平便可以看出来,这位左相兼兵部尚书,完全可以说的上是碌碌无为了。
而且,非常关键的一点是,陈希烈贪恋权势。
不然,陈希烈被罢为太子太师后,也不会留下怏怏不乐的记载了。
或许,这位左相,可以当一枚棋子,一枚非常重要的棋子。
以利诱之,以威逼之,何愁陈希烈不屈服?
“看来得好好谋划一下才是。”李泰初嘟囔着来到了王府,一见李梦祈,李梦祈的脸色就立刻冷下来了。
单独的院落里面,李泰初示意其他人离开,然后向李梦祈露出了讨好的笑容:“梦祈,已经没事了,我们回去吧。”
“你说没事就没事了?”李梦祈一个白眼,道:“我可不想明天又跑过来,所以你还是一个人回去吧!”
“别啊!”李泰初连忙说道:“我保证,保证再也不会有这种事情发生了,行吗?”
“你拿什么保证?别瞒我,老实交代。”李梦祈依然闷闷不乐,她生气的不是李泰初出事,而是李泰初出事却不让她留下来一起面对,这是最让她难以接受的。
李梦祈总以为,夫妻本是双生树才是,大难临头各自飞算什么?
李泰初见李梦祈闷闷不乐,知道她是真生气了,于是连忙说道:“我保证,下次再也不会这样了,等一下我去找义父,劝他支持杨国忠,和李林甫,王鉷争斗,然后再找陈希烈,让陈希烈也加入其中,这样一来肯定能遏制住李林甫,保证他不会再关注我。”
李梦祈皱着眉,“嗯”了一声,然后开口说道:“既然如此,那你还愣着干什么?还不快去!”
看着李泰初小跑着离开,李梦祈叹了口气。
李泰初没听到李梦祈的叹气,而是听从李梦祈的话,来到了王忠嗣这里。
李泰初将之前的设想对王忠嗣说了以后,王忠嗣并没有太多犹豫,就答应了。
面对李泰初略显惊讶的神情,王忠嗣微笑道:“你可别以为我是太子死忠,我只是与太子相熟罢了,当初因为太子而被贬,我心中也有疙瘩,太子心中对我亦有愧疚之感,所以太子就算知道了这件事情,也不会反对的。”
杨国忠与安禄山都是天宝年间的新贵,同样受着玄宗的宠爱。
但是,当杨国忠尚未担任高官要职时,安禄山早在天宝元年正月就升任平卢节度使,以后又兼范阳节度使、河北采访使、御史大夫,稍后又兼河东节度使,天宝九载又封为东平郡王。
杨国忠虽有外戚关系,但迟至天宝七载才始迁给事中,兼御史中丞等职。
安禄山在朝中对老谋深算的李林甫还算惧怕,而对杨国忠则根本不放在眼里。
杨国忠接替宰相后,看到自己对安禄山没有办法,做不到像李林甫一样压制他,便经常向李隆基说安禄山有谋反的野心和迹象,可李隆基却认为这是将相不和,不予理睬。
于是杨国忠奏请让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兼河西节度使,以便排斥和牵制安禄山。
天宝十三载春天,玄宗按照杨国忠的意见召安禄山入朝,试探他有没有谋反的心。思
安禄山由于事先得到杨贵妃的通风报信,故将计就计,装模做样地向玄宗诉说自己的一片“赤心”,赢得玄宗更加信任,打算让安禄山当宰相(加同平章事),并令太常卿张垍草拟诏敕。
杨国忠知此立即劝阻道:“安禄山虽有军功,但他目不识丁,怎能当宰相?如果发下制书,恐怕四夷皆轻视朝廷。”玄宗只好作罢,任安禄山为左仆射。
至此,安禄山与杨国忠以及唐王朝的矛盾更加尖锐激烈,以至于后来一触即发。
加之杨国忠任宰相后,官吏贪渎,政治腐败,民怨沸腾,终于使安禄山发动了以讨伐杨国忠为名,行夺取皇位之实的叛乱。
杨国忠在这方面,无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垃圾,要不是李林甫病死了,杨国忠想上位根本不可能。
贪,不是杨国忠的缺点,李林甫也贪,但是贪,还办不好事,那就是杨国忠该死了。
安史之乱,杨国忠一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若不是他压不住安禄山,又弄不死安禄山,安史之乱就算爆发,也不会让大唐局势糜烂到那个地步。
因此,李泰初现在有点纠结,让杨国忠上位,实在不是什么好选择啊!
除非,还有一个第三方势力插足,不然打倒李林甫,王鉷以后,杨国忠可就一家独大了。
李泰初坐在踏雪身上,仔细回忆着,应该让谁成为第三方,帮助以及遏制杨国忠。
“陈希烈呢……”李泰初低语了一句,他觉得,或许陈希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天宝五年,陈希烈成为宰相,之所以陈希烈成为了宰相,是因为当时李林甫专断朝政,他认为陈希烈深受皇帝宠信,而且性情谦柔,容易控制,所以才举荐其为相。
六年,陈希烈升任左相,兼兵部尚书,封颍川郡公。
陈希烈拜相后,与李林甫相得甚欢,李林甫为相多年,权倾朝野,虽然其阴险奸诈足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但也深得陈希烈的佐佑唱和之力,二人可谓狼狈为奸了,后来陈希烈还进了奸臣传,大概也和这段经历有些关系。
李林甫在家中处理政务,百官都集聚到他府前等候召见,而陈希烈虽坐镇政事堂,却无人谒见,他只是在公文上署名而已。
十一年的,京兆尹王鉷之弟王焊与刑縡图谋作乱,欲杀死李林甫、陈希烈、杨国忠,却遭到镇压。
唐玄宗命陈希烈与杨国忠审讯,并赐王鉷自尽。
杨国忠欲借此案牵引李林甫,而陈希烈与哥舒翰则从旁作证,不久,李林甫病逝,杨国忠拜相。
十二年,李林甫被追削官爵,子孙除名流放,次年,陈希烈因受杨国忠忌恨,不得不上表辞位,然后,李隆基让韦见素为宰相,将陈希烈罢为太子太师,陈希烈为此怏怏不乐。
陈希烈这个人,才能是有的,而且性子极其懦弱,从他的生平便可以看出来,这位左相兼兵部尚书,完全可以说的上是碌碌无为了。
而且,非常关键的一点是,陈希烈贪恋权势。
不然,陈希烈被罢为太子太师后,也不会留下怏怏不乐的记载了。
或许,这位左相,可以当一枚棋子,一枚非常重要的棋子。
以利诱之,以威逼之,何愁陈希烈不屈服?
“看来得好好谋划一下才是。”李泰初嘟囔着来到了王府,一见李梦祈,李梦祈的脸色就立刻冷下来了。
单独的院落里面,李泰初示意其他人离开,然后向李梦祈露出了讨好的笑容:“梦祈,已经没事了,我们回去吧。”
“你说没事就没事了?”李梦祈一个白眼,道:“我可不想明天又跑过来,所以你还是一个人回去吧!”
“别啊!”李泰初连忙说道:“我保证,保证再也不会有这种事情发生了,行吗?”
“你拿什么保证?别瞒我,老实交代。”李梦祈依然闷闷不乐,她生气的不是李泰初出事,而是李泰初出事却不让她留下来一起面对,这是最让她难以接受的。
李梦祈总以为,夫妻本是双生树才是,大难临头各自飞算什么?
李泰初见李梦祈闷闷不乐,知道她是真生气了,于是连忙说道:“我保证,下次再也不会这样了,等一下我去找义父,劝他支持杨国忠,和李林甫,王鉷争斗,然后再找陈希烈,让陈希烈也加入其中,这样一来肯定能遏制住李林甫,保证他不会再关注我。”
李梦祈皱着眉,“嗯”了一声,然后开口说道:“既然如此,那你还愣着干什么?还不快去!”
看着李泰初小跑着离开,李梦祈叹了口气。
李泰初没听到李梦祈的叹气,而是听从李梦祈的话,来到了王忠嗣这里。
李泰初将之前的设想对王忠嗣说了以后,王忠嗣并没有太多犹豫,就答应了。
面对李泰初略显惊讶的神情,王忠嗣微笑道:“你可别以为我是太子死忠,我只是与太子相熟罢了,当初因为太子而被贬,我心中也有疙瘩,太子心中对我亦有愧疚之感,所以太子就算知道了这件事情,也不会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