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 秉烛夜谈
“言重了言重了。”李泰初谦虚了几句,然后开口道:“要不,现在把这个给圣人送去?”
“好。”高力士整理好李泰初刚才写的纸张,带着李泰初就前往李隆基处。
来到殿外,高力士和李泰初却被挡住了。
一个小宦官在高力士耳朵旁边低声说了几句,然后,高力士看着李泰初,有些不好意思:“我们且等一等吧。”
李泰初有些疑惑:“……里面?”
高力士低声道:“圣人和杨贵妃正在……平时倒是无妨,毕竟我不是完整的男人,可是现在你在这里,那就不方便了。”
“我明白了。”李泰初心中了然,然后开口说道:“我在宫里待了这么久,还是要遣人去给梦祈报个平安才是,您看……”
“这是应该的,我这就让人去。”高力士喊来了一个中年宦官,然后让李泰初将自己的鱼符交给了他,那宦官恭敬退下,往大明宫外小跑而去。
然后,二人就在殿外等待着,其实也没有等待太久,毕竟李隆基年纪也不小了,有些事情,哪怕再怎么补,也补不起来了。
就像一个木桶,已经老化了,再怎么补,也用不了太久就会漏水的。
因此,他们很快就见到了李隆基。
醉生梦死的李隆基,趴在床上,享受着杨玉环的按摩,耷拉着眼,看着李泰初和高力士,道:“你们两个怎么一起来了?”
高力士道:“我在处理奏折的时候,泰初来见我,大概是有什么事情吧,他看到了李林甫提议的禁恶钱之命令,写了篇文章,提议弃钱帛兼行,老奴以为,圣人不妨试他一试。”
李隆基蹙眉道:“此乃高祖皇帝所定之制,岂能轻改?依我看,你怕不是老糊涂了!”
高力士笑了起来:“圣人听过以后,再骂老奴也不迟。”
“那就念吧。”李隆基打了个哈欠,兴趣缺缺。
高力士喊来了一个小宦官,小宦官接过那些纸张,按照顺序,用清脆的声音念了起来:“俯唯陛下,圣人明鉴,大唐钱荒,恶钱横行于市,臣议,当效汉武货币之变……”
小宦官的声音十分平稳,众人安静的听着,越听越入迷。
李隆基刚开始还是一副毫无兴趣的样子,可慢慢的,他坐了起来,仔细恻耳倾听着。
小宦官念了大概千余字,声音渐渐小了下来,李隆基蹙眉道:“换一个人念,你们不要勉强,一定要念清楚咯。”
小宦官连忙称是,然后换了另外一个宦官开始念。
念了十多分钟,李泰初写的这些才被念完。
李隆基拿来了李泰初写的几张纸,仔细看了起来了,这一看,就是半个多小时。
李隆基看了一遍又一遍,直到他惊觉时间过去了许久,方才将目光离开那几张纸。
李隆基看着李泰初,和颜悦色的轻声问道:“这真是你写的?”
“回禀圣人,是。”
“好!”李隆基抚掌大笑:“高力士,写旨,封李泰初为云麾将军,加银青光禄大夫,散骑常侍,明日早朝,朕要亲自推进币制改革!”
“是!”高力士立刻应答,然后只觉精神一震,他感觉,以前的李隆基回来了,那个励精图治,做事果断的李隆基,重新出现在了这大唐。
只能说,李泰初确实非常好的把握到了李隆基想要的那个点,其中有一句国库收入更多,让李隆基简直就是两眼冒光。
李隆基穿好衣服,拉着李泰初来到了宣政殿,仔细和李泰初,高力士讨论了起来。
来到宣政殿,李隆基亲切的问道:“你在里面说的那个倭国有金银矿之事,是否为真?”
“自然为真,只要大唐出兵,大量的金银便可源源不断的运回长安,圣人我和你说啊,我有海船技术,还有矿山开采方法和冶炼技术,三年之内,不但货币能改到大差不差,金银也可以源源不断的运到长安,每日不歇……”
李泰初兴高采烈的和李隆基画着大饼,从三更一直聊到五更,李隆基黑眼圈都出来了,可是他却精神矍铄,丝毫没有困意。
李隆基拍了拍李泰初的肩膀,道:“这件事情,朕就全部交给你了!你不要让朕失望,至于倭国金银矿之事……”
“圣人放心,我一定让梦祈办好,我绝不胡乱插手!”
“好!不愧是朕的好驸马!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李隆基开心不已,他让高力士去端来了一些食物,然后说道:“你先吃东西,朕去换衣服,还有两刻钟就要上朝了,你等一下好好表现。”
“是。”
李泰初目送李隆基离开,然后洗了一把脸,胡乱吃了些东西,换上了高力士刚刚拿来的紫色朝服穿好,然后急匆匆的就往前面走。
从宣政殿一直走到含元殿,李泰初默默站到了官员们中间。
虽然李泰初十分低调,可是那身紫袍实在是太惹眼了,尤其是在李泰初脸上连胡子都没有的情况下。
在场的众多朝臣大部分都认识李泰初,其中,郭子仪,王忠嗣,李林甫,杨国忠等人,更是将目光频繁的投向李泰初。
王忠嗣走到李泰初身边,低声问道:“你三品了?”
“云麾将军,加银青光禄大夫及散骑常侍。”
“……什么时候的事情?”
“大概半个时辰前吧。”
李泰初的声音并不算大,可是几乎所有三品以上的帝国大佬都听到了,众人看着李泰初,脸色显得极不自然,二十岁的三品……这也太夸张了……
就连王忠嗣,脸上也是感慨万千,自己这义子升起来也太快了。
没等众人发表感慨,含元殿的门便开了。
众人皆往内走去,微微抬头,便能看见陛上的李隆基。
李隆基朝众人点头示意,身穿紫红袍的大唐帝国官员们站定,然后朝李隆基行礼。
放眼望去,满堂尽朱紫,连一个五品以下的官员都没有。
李隆基见众人站定,便开口了:“今日上朝,却是有要事与诸位相商。”
“好。”高力士整理好李泰初刚才写的纸张,带着李泰初就前往李隆基处。
来到殿外,高力士和李泰初却被挡住了。
一个小宦官在高力士耳朵旁边低声说了几句,然后,高力士看着李泰初,有些不好意思:“我们且等一等吧。”
李泰初有些疑惑:“……里面?”
高力士低声道:“圣人和杨贵妃正在……平时倒是无妨,毕竟我不是完整的男人,可是现在你在这里,那就不方便了。”
“我明白了。”李泰初心中了然,然后开口说道:“我在宫里待了这么久,还是要遣人去给梦祈报个平安才是,您看……”
“这是应该的,我这就让人去。”高力士喊来了一个中年宦官,然后让李泰初将自己的鱼符交给了他,那宦官恭敬退下,往大明宫外小跑而去。
然后,二人就在殿外等待着,其实也没有等待太久,毕竟李隆基年纪也不小了,有些事情,哪怕再怎么补,也补不起来了。
就像一个木桶,已经老化了,再怎么补,也用不了太久就会漏水的。
因此,他们很快就见到了李隆基。
醉生梦死的李隆基,趴在床上,享受着杨玉环的按摩,耷拉着眼,看着李泰初和高力士,道:“你们两个怎么一起来了?”
高力士道:“我在处理奏折的时候,泰初来见我,大概是有什么事情吧,他看到了李林甫提议的禁恶钱之命令,写了篇文章,提议弃钱帛兼行,老奴以为,圣人不妨试他一试。”
李隆基蹙眉道:“此乃高祖皇帝所定之制,岂能轻改?依我看,你怕不是老糊涂了!”
高力士笑了起来:“圣人听过以后,再骂老奴也不迟。”
“那就念吧。”李隆基打了个哈欠,兴趣缺缺。
高力士喊来了一个小宦官,小宦官接过那些纸张,按照顺序,用清脆的声音念了起来:“俯唯陛下,圣人明鉴,大唐钱荒,恶钱横行于市,臣议,当效汉武货币之变……”
小宦官的声音十分平稳,众人安静的听着,越听越入迷。
李隆基刚开始还是一副毫无兴趣的样子,可慢慢的,他坐了起来,仔细恻耳倾听着。
小宦官念了大概千余字,声音渐渐小了下来,李隆基蹙眉道:“换一个人念,你们不要勉强,一定要念清楚咯。”
小宦官连忙称是,然后换了另外一个宦官开始念。
念了十多分钟,李泰初写的这些才被念完。
李隆基拿来了李泰初写的几张纸,仔细看了起来了,这一看,就是半个多小时。
李隆基看了一遍又一遍,直到他惊觉时间过去了许久,方才将目光离开那几张纸。
李隆基看着李泰初,和颜悦色的轻声问道:“这真是你写的?”
“回禀圣人,是。”
“好!”李隆基抚掌大笑:“高力士,写旨,封李泰初为云麾将军,加银青光禄大夫,散骑常侍,明日早朝,朕要亲自推进币制改革!”
“是!”高力士立刻应答,然后只觉精神一震,他感觉,以前的李隆基回来了,那个励精图治,做事果断的李隆基,重新出现在了这大唐。
只能说,李泰初确实非常好的把握到了李隆基想要的那个点,其中有一句国库收入更多,让李隆基简直就是两眼冒光。
李隆基穿好衣服,拉着李泰初来到了宣政殿,仔细和李泰初,高力士讨论了起来。
来到宣政殿,李隆基亲切的问道:“你在里面说的那个倭国有金银矿之事,是否为真?”
“自然为真,只要大唐出兵,大量的金银便可源源不断的运回长安,圣人我和你说啊,我有海船技术,还有矿山开采方法和冶炼技术,三年之内,不但货币能改到大差不差,金银也可以源源不断的运到长安,每日不歇……”
李泰初兴高采烈的和李隆基画着大饼,从三更一直聊到五更,李隆基黑眼圈都出来了,可是他却精神矍铄,丝毫没有困意。
李隆基拍了拍李泰初的肩膀,道:“这件事情,朕就全部交给你了!你不要让朕失望,至于倭国金银矿之事……”
“圣人放心,我一定让梦祈办好,我绝不胡乱插手!”
“好!不愧是朕的好驸马!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李隆基开心不已,他让高力士去端来了一些食物,然后说道:“你先吃东西,朕去换衣服,还有两刻钟就要上朝了,你等一下好好表现。”
“是。”
李泰初目送李隆基离开,然后洗了一把脸,胡乱吃了些东西,换上了高力士刚刚拿来的紫色朝服穿好,然后急匆匆的就往前面走。
从宣政殿一直走到含元殿,李泰初默默站到了官员们中间。
虽然李泰初十分低调,可是那身紫袍实在是太惹眼了,尤其是在李泰初脸上连胡子都没有的情况下。
在场的众多朝臣大部分都认识李泰初,其中,郭子仪,王忠嗣,李林甫,杨国忠等人,更是将目光频繁的投向李泰初。
王忠嗣走到李泰初身边,低声问道:“你三品了?”
“云麾将军,加银青光禄大夫及散骑常侍。”
“……什么时候的事情?”
“大概半个时辰前吧。”
李泰初的声音并不算大,可是几乎所有三品以上的帝国大佬都听到了,众人看着李泰初,脸色显得极不自然,二十岁的三品……这也太夸张了……
就连王忠嗣,脸上也是感慨万千,自己这义子升起来也太快了。
没等众人发表感慨,含元殿的门便开了。
众人皆往内走去,微微抬头,便能看见陛上的李隆基。
李隆基朝众人点头示意,身穿紫红袍的大唐帝国官员们站定,然后朝李隆基行礼。
放眼望去,满堂尽朱紫,连一个五品以下的官员都没有。
李隆基见众人站定,便开口了:“今日上朝,却是有要事与诸位相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