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锦衣卫创始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百三十七章 金陵风雨(1)

    “这还都是胡惟庸的杰作啊!”朱元璋为王小十解释。“当初重铸城墙,为防砖石质量不佳,便想出了这个主意,在砖石上写明何处所产,工匠是何人,又是何人负责督造,来以此杜绝以次充好。”

    王小十只能说:“这倒也算是个好办法。”

    朱元璋道:“说起来便让人有气。我大明第一次科考,修建的贡院便是粗制滥造,险些酿成了祸事。”

    “皇兄真是不容易!”

    “罢了!这些事虽然烦心,但朕都能处理。幸得你那几个侄子很让朕省心,没闹出什么乱子来。”

    “这都是大嫂教的好。”王小十道:“现在,该叫皇后娘娘了!”

    “叫什么都好。等下随朕回宫,去见见你嫂子。”

    王小十心中令有急事。“皇兄,关于小羽她……”

    “这个不急。等到时候我一一说给你听!”这话却又被朱元璋所拦住。

    当晚,王小十便夜宿在皇宫中。文武大臣,功臣勋贵,能得此殊荣的,除王小十外便只有徐达一人了!

    两人同榻而卧,抵足而眠。趁着尚无睡意之际,王小十又问起了白天的话,问起了小羽他们母子的近况。“皇兄,您是否该与我说一说小羽的近况了?”

    “小羽很好!”朱元璋却是说了这么一句。

    “小羽她……可我怎么听说……”

    朱元璋道:“听说什么?听说小羽死了?还是小羽失踪了?”

    王小十不语。民间谣传,往往不可尽信,却也不得不听上几分。

    朱元璋又道:“当年朕攻破江州,灭了陈友谅部,又远征隆平府,生擒张士诚。徐达北伐功成之后,朕便荣登大宝。”

    这些王小十都知道。他只听朱元璋一个人说,而很少搭话。

    “而后,大明初立,一众将帅各有封赏,自然是几家欢喜、几家忧愁。为平衡淮西籍与浙江籍将领之间的矛盾,朕也不得不违心行事,在封赏时稍作了些偏颇。”

    这也是朱元璋作为皇帝的一种无奈。史上,明初六公之中却是连汤和都没有,只是到了洪武十一年时才另行封赏,册封信国公。

    大明初立,一切力求稳定。为了百姓和社稷,朱元璋也不得不做些许违心之举。

    “谁知道,朕虽耗尽心力,却也难令朝堂平静。”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又怎能平静呢?朝堂,同样是江湖,一处小江湖,不同的是,这个小江湖中的人,能够决定天下大多数人的命运,自也存在了天下间最复杂的矛盾。

    而如何做好一个皇帝,便是要调解好这样、那样的矛盾。实在无从调节,便要将这矛盾永远的压下。朱元璋便是做的后者。

    与王小十聊天,朱元璋讲述自己近些年的经力,不带任何感情,就好似在诉说一件旁人的故事,与自己毫无关系的故事。他的话中,也并无一句为自己诉苦,可王小十却切实从这故事中感受到了朱元璋的苦楚。

    朱元璋很孤独,马皇后又毕竟是妇道人家,所以他有很多话只能憋在心底。现在王小十回来了。

    王小十虽然是朝廷的王爷,却未摄入朝政,也无派系之争,所以朱元璋可以与他说些心里话。

    说着说着,从当年说到了当下,接着又说道了未来!

    朱元璋道:“标儿很不错,除了性子弱一些,其他方面足可称的上是合格的帝王。他也是朕为大明百姓而培养出的帝王,后世之君。”

    “皇兄的眼光自然错不了。”

    “还有朕的另外几个儿子,成年的也都颇为长进,将来为大明守土戍边,造福百姓。”

    王小十不知该如何搭话了。

    朱元璋仍旧道:“小十,你觉得朕如此安排可有什么不妥?”

    “没有什么不妥。”后世的靖难之变王小十心知肚明,但他却不能说。难道他要告诉朱元璋,你的儿子将来会造反吗?他不能说,只能装作不知道。

    幸而,王小十装的很好,任凭朱元璋盯着他的眼睛,也看不出他眼中真正的想法。

    朱元璋的目光看似浑浊,可心底却是清明的。“你不用担心。今夜你我说的话,无关朝政,有什么话你自可大胆的说。”

    王小十道:“皇兄,我只说一条。那就是不要令宦官当政!”或许,这就是王小十对这大明江山所作出最大的改变。

    “你说的是内臣不得干预朝政?”朱元璋记下了。“好,朕记下了。”

    …………

    金陵城,秦淮河畔,歌声仍旧惹人迷醉。游船画舫,仍旧是青年男女相会最佳的场所。

    俊男美女,构成了秦淮河上最为靓丽的一道风景。

    就在其中一艘画舫上,聚集的都是中年男人,也多有大腹便便之态。褪去了官衣,他们也不过如寻常的百姓一样,如那些留恋于秦淮夜色的酒客一样。

    大明初立时,朱元璋身为皇帝,极尽节俭之能事。所谓上行下效,朝中盛行节俭之风。

    再加上大明官吏的俸禄微薄,所以官员行事也如百姓一样。

    可说起来,官有官路,即便朱元璋极力整肃官场,却也杀不尽人心的欲望。

    能够聚集在这画舫上的,心中都有着强烈的欲望。这欲望包含了权势、包含了财富,包含了世间的一切。而且这欲望也在不断的扩大,终有一天,甚至会将整座金陵城尽数吞下。

    这岂非很可怕?

    但好似谁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该吃饭的仍旧吃饭,该喝酒的仍旧喝酒。喝到兴起,他们便要找几个姑娘陪座。

    “几位大人,相爷吩咐过,今夜再次与众位大人相会,不准有无关人等在场!”

    没人敢说什么。自古以来,便是皇帝坐朝,宰相当政。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

    “相爷什么时候能到?”

    这男子道:“相爷处理过公事,想必就要到了。”

    相爷来了。是胡相爷!这气派,就连当初的中书省左丞相,韩国公李善长也不及。这英姿,就是比起当年的中书省右丞相,魏国公徐达也不遑多让。这就是胡相爷,朝中的第二人。

    “见过胡相爷!”

    胡惟庸道:“今日不穿官服,大家就都不要行礼了。都坐吧!”

    在场的多是武将,也没有太多的礼数。“不知胡相爷今日招兄弟们来,为的是什么?”

    “为了一个人!”

    为了一个人?“是谁有这么大的面子,能惊动胡相爷,又能劳动我们这帮兄弟?”

    胡惟庸道:“这个人,可非比寻常。他一回来,便牵动了陛下的心。今夜,他便夜宿在皇宫中,与陛下同榻而卧,抵足而眠。此人,可算得非比寻常?”

    “谁?除了徐帅,朝中还有这样的人吗?”

    “此人多年不在朝中,可若是提起来,各位必然记得他的名号。”

    “胡相爷,您就别和众家弟兄卖关子了!”

    胡惟庸微笑着。“义国公,三奇王。当年的王小十,王将军!”

    “王将军?”

    “众位多是军中出身,又都是当年淮西弟兄,想必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吧。”

    “王小十,他不是死了吗?”

    胡惟庸道:“可他就是又活了过来。而且不早不晚,就在此时活了过来。”

    “胡相的意思是……”

    “众位可还记得刘伯温?”胡惟庸道:“当年刘伯温执掌督察员,在坐的各位兄弟可是没少吃这老家伙的苦头吧。”

    “您的意思是说,这王小十会像刘伯温一样,抓着咱们的小辫子不放?”

    另有人道:“不会!这王小十也是淮西人,也是咱军中出身。”

    胡惟庸道:“军中出身,可他却素来与军中将领多有不睦。而且,此人当年便与刘伯温相熟。就连刘伯温,都是王小十引荐到金陵城的。”

    “这么说,这个王小十会与那些浙东官员走的更近?”

    也有人懂了胡惟庸的意思。“当初刘伯温那老杂毛抓着咱们的小辫子不放,多亏胡相爷除去了这老家伙,可不能让他喘过气来!”

    这就是胡惟庸要表达的话。但他却不亲自去说,而是借旁人之口表达出来。

    “我们弟兄,跟随陛下出生入死,跟随徐帅北伐,更是九死一生才回到了金陵,如何他王小十二十年不见,一回来便受到陛下如此礼遇?”

    “陛下这是在意当年之情。”

    “胡相爷,您说话吧。要弟兄们怎么做?要不要……”

    “哎!你们都误会我的意思了。”胡惟庸道:“王将军回来,乃是喜事。相信不日之后,陛下就会委任王将军以官职。只不过,王将军久未回朝,对朝廷之事多有不知。而军中,只怕也多有不适之处,本堂在此不过是想嘱咐各位,要好生伺候王将军!”

    “我等懂了!”

    话已经说到了这个份上,还有什么不懂的。胡惟庸打的好主意!即便你王小十回来了,即便你在朝中、军中任职,可只要我胡相爷不发话,你仍旧是个空架子,就连一个马夫都让你调派不动!

    王小十虽然在陛下心底占着分量,却反而容易对付。倒是那刘伯温,却千万不能让其缓过气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