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洪荒人祖,开局加入聊天群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13章【2/6,3万字】

    封神世界,朝歌王城。

    现任商王帝乙已经垂垂老矣,看上去时日无多。

    他虽然算不得一代雄主,称不上旷世的明君,但却绝不是无能昏庸之辈。

    他只是兢兢业业做着一个负责任的帝王该做的事情。

    天天上朝,日日看奏本,内抚群臣,外剿叛逆。

    努力为风雨飘摇的大商添砖加瓦,意图维持成汤江山,并将它安稳的传下去。

    坐了二十六年王位的他,做到了。

    即位之初,大商的国势就已经趋于没落。

    他在位期间,各地诸侯多有反叛。

    西岐姬氏在帝乙即位早期,就曾经攻打过大商,但被帝乙打退。

    之后,姬氏贼心不死,又鼓动西岐的昆夷族攻打大商,再被帝乙打退。

    几次三番之后,才无奈向大商称臣纳贡。

    当时的西岐,乃是天下八百路诸侯中,实力最为强大的诸侯。

    对于西岐,帝乙充满了忌惮。

    此后数年,帝乙在西岐与朝歌之间修建了多处关隘,以防姬氏生乱。

    于是,逐步形成了现在的青龙关、佳梦关、潼关等七关。

    因为与西岐的连年征战,大商的实力损耗严重,导致南方蛮族趁机壮大,帝乙只得再度出兵平叛。

    之后东夷反叛再平叛,如此反复,大商的国力也在不停的征战中衰落,一直得不到恢复。

    而大大小小的诸侯相互之间也是连年征伐不断,战火不息,大吞小,小搏大。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帝乙执政的中后期。

    最初,大商有一千五百多个诸侯国。

    在连年的战乱中,只剩下了现在的八百镇诸侯。

    通过相互吞并,逐渐出现四个最大的诸侯国,即东西南北四位伯侯。

    此时的四大诸侯国,已经成了尾大不掉之势。

    帝乙也没有办法,只得采取怀柔策略,将其加封东南西北四镇诸侯,代大商管理天下。

    四镇诸侯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权势、地位,利益,这才有所收敛,各地的叛乱也减少了许多。

    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如果有小部族发生叛乱,四镇诸侯也会积极自行平叛。

    毕竟,一个混乱的统治地域,也不符合他们自身的利益。

    大商这才有了几年安稳日子,但一些小部族不遵王命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这样的情况,在子受看来,大商其实类似于松散的联邦国家。

    天下间大大小小的诸侯,就相当于一个个邦国,

    虽然尊商王为天下之尊,但在各自的领地中,各地诸侯才是真正的王。

    在诸侯领地内的发生的事情,诸侯可一言而决,而诸侯的兵将也是听从诸侯命令。

    直接的说,诸侯领地内的一切其实都归诸侯个人私有。

    只要诸侯表面服从王室,按期纳贡,并履行随同作战、保卫王室的义务,商王也无权干涉诸侯的行为。

    以前,子受经常会想,如果是他登上了王位,就一定要改变这一现状。

    他不仅要将所有的诸侯都消灭,还要让天下间没有诸侯,只有大商。

    不仅如此,他还要提拔贤能,改变奴隶们悲若的命运,解放生产力。

    只不过,后来发生的事情,让他一度以为处于梦幻之中。

    子受清楚的记得,那一天,他在王宫中跟着太师闻仲学习如何处理国事。

    却不曾想,一位强者直接闯进了宫中,将并子受带走。

    后面的遭遇,更是让子受大开眼界的同时,三观都碎了一地。

    先是跟着这位强者游览了天下,见识到了真正的世界。

    子受这才知道,大商只不过是世界的一隅罢了。

    在人族疆域之外,还有着更为广阔的世界。

    有天庭三十三天,有阴司十八层地狱,有海外仙岛,四海东宫,有三十三天之上的圣人道场....等等。

    可以说,整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他的脚印。

    只是这看到的方式,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那位神秘人也不知道是何方神圣,一路上带着他游历天下,无论是何等森严的地方,都是畅通无阻。

    随后,更是将他交给了六位老师,跟着他们学习各种神奇的本领。

    跟随赵灵儿老师,子受学到了人族武道;跟随方运老师,他学到了才气之道;

    跟随韩立老师,他学到了炼丹之术;跟随万碧瑶老师,他学到了造化之道;

    跟随嬴政老师,他学到了治国之道;跟随王超老师,他更是学到了屠龙之术。

    学成之后,子受接受了六位老师征战一方世界的考验,并完美通过考验。

    而后,便是周游诸天万界,达成各位老师的出师要求,成仙之后归来。

    经过这次的奇遇,子受从一介懵懂的王室子弟,成长为学识渊博的翩翩君子。

    有了之前百年的为帝经验,对于如何改变大商的格局,子受已经有了全盘的计划。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这个东风,很快就来了!

    回来之后,子受没有声张,将奇遇之事告诉任何人。

    依然如之前那般,明面上恭谦有礼,好学任勇。

    暗地里,却是将乾坤大陆世界中的强者都集结起来,时刻准备将他们召唤出来。

    世人不会想到,这位毫不起眼的大商三王子,已经完成了华丽的转身,未来会爆发出什么样的威能。

    时间过得很快,自子受回来之后,已经过去了半年。

    这一天,侍者来报,商王召见。

    听到这个消息,子受心念一动,神识透体而出,扫视着整个王宫。

    “头前带路!”

    过了一会儿,子受脸色微微一沉,对那侍者说道。

    他已经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很快,在侍者的带领下,子受来到了商王帝乙的寝宫。

    此时,帝乙已经卧床不起,明显瘦了的脸上布满憔悴,一片灰暗。

    让人不由得感觉到,一代帝王的生命正走向终结。

    过了片刻,比干、闻仲、商容等一干殷商重臣也悉数到齐。

    虽然早有预料,但当真看到帝乙的模样时,众人亦颇为伤感。

    看到众人到来,帝乙当即命人赐坐,挥了挥手,将子受叫到床前。

    “孤自即位以来,不敢有一日懈怠,然诸侯势大,时有叛乱,幸得尔等辅助,始能安邦。今孤薨在旦夕,唯子受年幼,还赖诸位辅佐。”

    抬起头来,帝乙对众人开口说道。

    “臣等必尽心竭力。”

    比干、闻仲、商容等人红着眼睛,应道。

    “子受吾儿,望谨记吾言:丞相比干,忠君爱国、为民请命、敢于直言,加封‘亚父’,尔当以父事之。”

    歇了一歇,帝乙对子受叮嘱道。

    “太师闻仲,刚正不阿、本领高强、外事可托,汝当以师事之,赐‘打王金鞭’,上打昏君,下达佞臣,汝当戒之。”

    “宰相商容,两朝老臣、治世能人、内事可托,汝当信之。”

    这是安排托辜老臣,以辅佐下代商王。

    “孩儿必不忘父王教诲。”

    子受低声回道。

    哪怕奇遇加身,身为大商的下任大王,他依然是一个儿子。

    身为人子,眼见着父亲即将身死,子受的心里堵得慌。

    “尔等退下吧,子受留下。”

    安排好了后事之后,帝乙挥了挥手,让闻仲等人退下。

    “臣等告退!”

    众人闻言,行礼退下,俱守在外面等候。

    寝宫之中,只留下了帝乙、子受父子两人。

    看着子受,帝乙缓缓说道:“此刻没有外人,吾还有几句嘱托,汝当牢记在心。”

    “比干乃吾弟,与箕子同为庶出!我大商祖制,兄终弟及,然此法隐患丛生,矛盾迭起,不利延续!而今吾传位于汝,其心中定然有怨,今封其亚父,以示尊荣,然未知其心中所想,汝不可不防。”

    “再有西伯侯姬昌,此贼贼心不死,内交大臣,外结诸侯,上事君以恭、藏其野心,下卖好于民、收买人心,实乃我大商之心腹大患也!奈何孤无力除之,汝当时刻警惕,万万小心。”

    “东伯侯姜恒楚,诸侯之首,自近年来,东夷安定,不起争端,然暗中积蓄实力,日后必叛!汝当早早下手,攻其无备。”

    “南伯侯鄂崇禹,挟南蛮诸部,时有骚扰,然胸无大志、将无大能,乃藓芥之患!况南蛮山高林密,道阻且岖,征伐不便,防之即可。”

    “北伯侯崇侯虎,心向成汤,忠君爱国,可以用之,然性格暴虐,御下无恩,日久必被小人所害。”

    “其弟崇黑虎,少遇异人,得传道法,自诩贤能,欲取其兄而代之,汝可利用。”

    “以上数人,轻易不可动,亦不可不防,尤以姬昌为大患!吾儿当切记切记。”

    说完这句话,帝乙已经气喘吁吁,显然已经耗光了他所有的力气。

    随后,便闭上了眼睛,靠在枕头上养神。

    “儿臣谨记父王嘱托。”

    子受听完,哽咽的跪地答道。

    虽然帝乙哪怕不说,他也知道这些人的秉性。

    如何对待这些人,他也早就有了预案。

    只不过,他可不会傻乎乎的表现出来。

    面对老父亲的敦敦教诲,他只是一个劲的点头。

    “除了他们几人之外,还有...”

    歇了一会儿之后,帝乙睁开眼睛,接着叮嘱。

    他将朝中的几位重臣,详细地给子受介绍这些人的性格脾气、能力秉性等等。

    子受一边用心记下,一边对照着后世史书上的记载。

    他赫然发现,帝乙说的竟然一丝不差,不由得心下感叹,果然姜还是老的辣。

    待得将众大臣们的情况全部向子受说了一遍之后,帝乙才停下来。

    随后,他又将众人给叫了过来,再次殷殷叮嘱,俱都是些平常朝堂琐事,让子受在一旁静听,学习处理国事的方法。

    就如同后世父母一样,上学时禁止孩子谈恋爱,毕业了恨不得马上抱孙子。

    帝乙同样如此,以前从不让子受帮忙半点,现在却恨不得子受马上学会,一登基就成为千古明君。

    看着帝乙陡然变得更为红润的脸色,子受知道,那是回光返照。

    听着帝乙越来越低的声音,子受心里不知是个什么滋味。

    也许下一刻,自己就登基成为商王了。

    但父亲帝乙却命不久矣,他该高兴?还是该悲伤?

    子受不知道,但看着床上的帝乙,他希望时间走慢一些。

    那一刻永远不要到来。

    然而,这是不可能的事。

    当天晚上,帝乙驾崩。

    由于帝乙自知将死,各类丧葬物品俱都提前准备妥当。

    兄弟比干、箕子,儿子微子启、微子衍、子受皆守在床前,宫娥妃嫔在殿内,群臣在殿外一起守候。

    帝乙刚一咽气,先有侍者在帝乙鼻子旁边探了探,确定帝乙确实已死,朝众人点点头。

    很快,宰相商容上前启道:“国不可一日无主,还请三王子子受登基。”

    随后,更是取出帝乙的遗诏,向群臣宣读。

    子受三辞三让之后,只得应下,坐上了商王的宝座。

    这时,奉御官一声哀嚎:“大王薨...”

    兄弟、诸子、宫娥妃嫔,仿若得了命令一般,齐齐放声大哭。

    又有文武官僚开始为其呼魂,道:“天子复矣,天子复矣!”

    太师闻仲则立即下令,在王宫和朝歌范围内加强警戒,以备不测,为防止有人聚众闹事。

    新君甫立,为防诸侯趁机作乱,闻仲又下令诸侯不得奔丧。

    同时下令,国丧期间,闭市七日。

    帝乙的丧事,自然办得盛大风光。

    但对于满朝文武来说,最重要的却是新君即位仪式。

    对于诸大臣来说,上代君王已经是过去式了。

    沉湎于过去断不可取,放眼未来才是真。

    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家不可一日无主。

    虽然在帝乙的灵前,已经举行过一次简单的新君登基仪式,但却名不正言不顺。

    应该举行盛大的新君即位仪式,公告天下,子受才能真正算是大商之王,天下之主。

    “拜见大王!”

    一番繁琐的仪式之后,一身盛装的子受坐在高台上,接受着臣民的叩拜。

    下方,是山呼海啸的人群。

    对于已经有过一次登基经验的子受来说,他完全不虚。

    “诸位平身!”

    子受双手虚抬,朗声说道:“孤承先王遗命,初登大宝,嗣即大位,当克成厥勋,诞膺天命,日夜祗惧,恐坠前烈!敬修未遑庆日月之照临,膺皇天之永命。望我大商永终不替,慰兆人胥戴之情,垂累业无疆之绪。”

    说了一番场面话后,他大手一挥,带着众臣离开了祭台,回到王宫。

    从礼制上来说,子受从一刻起,正式成为殷商第三十位大王。

    他的名字,也从子受变成帝辛。

    正式成为大商之王、天下之主后,帝辛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首先,他颁布了《治国十策》!

    第一:敬先贤。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修先贤庙,将轩辕庙轩辕神像移入先贤庙之中,将庙址迁至朝歌城南,使民供奉。

    第二:重贤才。有国由来在得贤,重贤才国传百代,在朝歌城内发布招贤榜文,广为传播,叫天下人知之,访遗贤于山泽,寻能人于大川。

    第三:开言路。大开言路,使天下无壅塞之蔽,广纳忠谏,使朝廷有敢言之士,唯以谏得功,不因言获罪。

    第四:重农桑。农为国之本,故劝民开垦,使无抛荒之地,广修水利,建可灌溉之渠。

    第五:重冶炼。遍寻铁矿,加以冶炼,使民有可用之农具,国有可用之兵器。寻金矿,充实国家之仓廪,寻银矿,丰富百姓之货殖。

    第六:查户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遍查有无隐匿之人,使俱归于王化,厘清人口,战时以便征兵。

    第七:强军队。留强兵,使敢战之兵得其所偿;汰老弱,使体弱之卒重归土地。

    第八:养老幼。兴建慈幼院,鳏寡孤独者,孤寒无依者,身体残疾者,按月给口粮,使无枉死之患。

    第九:广蓄粮。新建平价仓,逢灾年放粮,遇丰年收粮,使百姓无饿死之忧,收百姓余粮,遇战事军兵可用。

    第十:遣宫人。遣散六院,有年过二十而未被先帝临幸者,俱使出宫,自寻婚配,一可免孤苦之难,二可减少王宫开支。

    这十条政策,谈不上多么高明。

    如史书中记载的那些荒唐之举,帝辛自然会引以为诫,加以改正。

    为了渡过接下来的封神之劫,他早早就有所准备。

    这些政策,是早就想好,并请教了六位老师。

    遍读后世史书之后,帝辛知道,还有很多比这更加高明的政策。

    虽然,他急切想要改变史书上自己那悲惨的命运,但帝辛更知道。

    眼下的大商,就好比重病之人,根本就急不得。

    针对大商目前的情况,适合出台什么样的政策,帝受早就深思熟虑过。

    内修德政,外治武功。

    先将大商这架即将掉下悬崖的马车给拉回到正道上,再考虑如何改造它,使马车跑得更快。

    超前半步是天才,超前三步就是疯子了。

    治国如烹小鲜,帝辛有着足够的耐心。

    悄悄成仙之后的帝辛,有着长生不死、近乎无限的生命,有着足以媲美资深猎人般的耐心。

    一步一步来,他不急!

    治国十策颁布了下去,满朝文武虽然有些诧异,但却都接受了下来。

    按照帝辛的政策,他们将信将疑的实施了下去。

    这些政策虽然有些出其不意,但却并未太出格。

    文武大臣们毕竟都是多年老臣,将朝政打理得井井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