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寻找大儒
李白药曾被隋炀帝流放,仕途不顺,李世民登基后他才得到了重用。所以他一直尽心尽力辅佐陛下。
“大儒?”
长孙无忌不禁奇怪,城外大才确实有一个,可怎么会有大儒隐藏呢?
李白药却是显得十分兴奋:“长孙尚书,不如你跟我现在一起去探个究竟吧,如果真的是大儒,我们应当设法将他请上朝廷,为陛下分忧才是。”
“行吧。”
微微犹豫,长孙无忌应承了下来。如今百废待兴,朝廷正是用人之际,如果能找到一位隐藏于市井的大儒,也算是为朝廷作贡献。
两人没坐马车,一边聊着,一边信步而行,渐渐出了城。
跟着李白药的指引,两人朝一村落走去。
而这时,在一处树荫下,却见到几位七八岁的孩童,传来郎朗读书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竟是论语?
长孙无忌顿时有些惊讶,在这乡野之间,竟然还有孩童读论语?
难道是此地地主家的孩子?
要知道,现在的百姓生活依然困苦,寻常百姓家的孩子七八岁就要跟着下地干活,很少人家里会有闲钱供孩子读书。
“长孙兄,我没骗你吧?”
说完,李白药朝着几个打补丁的孩子走了过去,问道:“小郎,你们都是此地的孩子?”
“先生好。”
几个小孩见到李白药,都恭敬地行礼。
李白药看了更是感到惊奇,庄户家的孩子,还能这么懂礼节?
在常人的印象里,他们都是整天在田地里,跟你泥猴子一样。
此时一个稍大一点的孩子一本正经地说道:“我们都是这个村上的人士,先生有何指教?”
李白药看到这几个孩子竟是一板一眼的,顿时对他们产生好感,呵呵笑道:“好孩子,老朽在此游玩,听见此地时常传来读书声,此地可有私塾?这些读书声是否你与同窗为之?”
寻常乡野是不太会有像样的私塾的。
“回先生话,我等都是在少爷开办的私塾里读书。”
少爷?不会是李洛吧?
而听到这里,长孙无忌心里猛地一惊,仔细一看,这里好像离李洛的小院,并不远的样子。
李白药也是匪夷所思的问道:“是你们地主家的少爷?他还开办私塾?”
这就奇怪了,地主与佃户更像是对立的关系,为了最大程度的剥削佃户的劳动力,地主都是巴不得他们不识字。怎么还会给他们开办私塾呢?
一时之间,李白药真是不解了。
“你们少爷还真是个良善之人,不知他收你们束脩几许呢?”
李白药微微笑道,看这里的情况,似乎束脩不会太高。
要不然他们家里应该也供不起他们上学。
“回先生,我们无需支付束脩。”
那小孩一脸自豪地说道:“少爷说这是他给我们的福利,只要我们爹娘好好耕种,他就请了先生教我们读书写字,不收取束脩。”
“不收取束脩?”
听到这话,李白药顿时一脸懵逼。
地主还会从事免费劳动?他当即就觉得匪夷所思起来。
“长孙兄,你觉得此地真会有这么好心的地主吗?”
李白药难以置信地看向长孙无忌说道。
“呵呵,都是陛下治理有方。”
长孙无忌笑呵呵的道。此时,长孙无忌猜测那位地主,多半就是李洛了。如此不拘一格的人,着实不多。
“陛下仁圣,但他可没有让地主免费行善。”
李白药一脸严肃的说道:“想不到京郊之地,竟有如此良善之人,我回去之后必定要为此人请功,让此人名言天下。”
“重规兄,我看这个就没必要了吧。”长孙无忌摇头笑道。
还用你给他请命?人家早就跟陛下打得火热了啊。
人家以后的官位,肯定比你更高,到时候,你不要叫人家照顾就好了……
“怎么不必,世上出现此等良善之人,他帮助穷人,我等也得帮助他,不可让这等好人默默无名。”
李白药严肃的说道。跟着他就想考察一下这些孩子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便问道:“小郎,你刚才背的那些话,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知道啊!”那小孩道:“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却又不超出规矩。”
“很好!”
李白药很是惊喜,很多比他们大的孩子还知识在干巴巴的背书,未能理解其中真意,这小孩却能解释得一清二楚,着实不简单。
看来自己推断的没错,这私塾里的先生确实很高。
“你这论语学到哪个部分了啊?可都能读懂?”李白药和颜悦色的问道。
“只学到《公冶长篇》而已……”小孩道。
“公冶长篇?”
李白药满脸惊叹。
公冶长篇已经是论语二十篇中的第五篇,一个这么小的孩子能学会公冶长篇,已经是相当难能可贵了。
这比城里的孩子,强的不止一星半点啊。
摸了摸孩子的头,李白药顿生生出爱才之心,道:“小郎,你是不是在你的同窗当中,读书读得最好的?”
“我?”
这时,小孩竟露出迷惑的神色,道:“先生,你是不是在嘲笑我们啊?我们几个是在同窗当中读书读得最慢的,现在才读到公冶长篇而已,村中的师兄们,大部分都已经读完论语了!”
“什么?”
李白药再次惊住,跟着就不信的摇头:“这怎么可能,小郎,你怕是被那些同窗给骗了吧。他们在逗你玩呢。”
七八岁能读到论语公冶长篇,已经比城中绝大部分孩子厉害,就算比他们稍大点,读完整本论语,怎么可能?
普通百姓家的孩子,在这个年纪能识字就不错了,读完整本论语,那不是开玩笑吗?
谁知道那孩子坚定的摇头:“是真的,少爷说温故而知新,他有时候还会让那些师兄来教我们。”
“大儒?”
长孙无忌不禁奇怪,城外大才确实有一个,可怎么会有大儒隐藏呢?
李白药却是显得十分兴奋:“长孙尚书,不如你跟我现在一起去探个究竟吧,如果真的是大儒,我们应当设法将他请上朝廷,为陛下分忧才是。”
“行吧。”
微微犹豫,长孙无忌应承了下来。如今百废待兴,朝廷正是用人之际,如果能找到一位隐藏于市井的大儒,也算是为朝廷作贡献。
两人没坐马车,一边聊着,一边信步而行,渐渐出了城。
跟着李白药的指引,两人朝一村落走去。
而这时,在一处树荫下,却见到几位七八岁的孩童,传来郎朗读书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竟是论语?
长孙无忌顿时有些惊讶,在这乡野之间,竟然还有孩童读论语?
难道是此地地主家的孩子?
要知道,现在的百姓生活依然困苦,寻常百姓家的孩子七八岁就要跟着下地干活,很少人家里会有闲钱供孩子读书。
“长孙兄,我没骗你吧?”
说完,李白药朝着几个打补丁的孩子走了过去,问道:“小郎,你们都是此地的孩子?”
“先生好。”
几个小孩见到李白药,都恭敬地行礼。
李白药看了更是感到惊奇,庄户家的孩子,还能这么懂礼节?
在常人的印象里,他们都是整天在田地里,跟你泥猴子一样。
此时一个稍大一点的孩子一本正经地说道:“我们都是这个村上的人士,先生有何指教?”
李白药看到这几个孩子竟是一板一眼的,顿时对他们产生好感,呵呵笑道:“好孩子,老朽在此游玩,听见此地时常传来读书声,此地可有私塾?这些读书声是否你与同窗为之?”
寻常乡野是不太会有像样的私塾的。
“回先生话,我等都是在少爷开办的私塾里读书。”
少爷?不会是李洛吧?
而听到这里,长孙无忌心里猛地一惊,仔细一看,这里好像离李洛的小院,并不远的样子。
李白药也是匪夷所思的问道:“是你们地主家的少爷?他还开办私塾?”
这就奇怪了,地主与佃户更像是对立的关系,为了最大程度的剥削佃户的劳动力,地主都是巴不得他们不识字。怎么还会给他们开办私塾呢?
一时之间,李白药真是不解了。
“你们少爷还真是个良善之人,不知他收你们束脩几许呢?”
李白药微微笑道,看这里的情况,似乎束脩不会太高。
要不然他们家里应该也供不起他们上学。
“回先生,我们无需支付束脩。”
那小孩一脸自豪地说道:“少爷说这是他给我们的福利,只要我们爹娘好好耕种,他就请了先生教我们读书写字,不收取束脩。”
“不收取束脩?”
听到这话,李白药顿时一脸懵逼。
地主还会从事免费劳动?他当即就觉得匪夷所思起来。
“长孙兄,你觉得此地真会有这么好心的地主吗?”
李白药难以置信地看向长孙无忌说道。
“呵呵,都是陛下治理有方。”
长孙无忌笑呵呵的道。此时,长孙无忌猜测那位地主,多半就是李洛了。如此不拘一格的人,着实不多。
“陛下仁圣,但他可没有让地主免费行善。”
李白药一脸严肃的说道:“想不到京郊之地,竟有如此良善之人,我回去之后必定要为此人请功,让此人名言天下。”
“重规兄,我看这个就没必要了吧。”长孙无忌摇头笑道。
还用你给他请命?人家早就跟陛下打得火热了啊。
人家以后的官位,肯定比你更高,到时候,你不要叫人家照顾就好了……
“怎么不必,世上出现此等良善之人,他帮助穷人,我等也得帮助他,不可让这等好人默默无名。”
李白药严肃的说道。跟着他就想考察一下这些孩子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便问道:“小郎,你刚才背的那些话,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知道啊!”那小孩道:“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却又不超出规矩。”
“很好!”
李白药很是惊喜,很多比他们大的孩子还知识在干巴巴的背书,未能理解其中真意,这小孩却能解释得一清二楚,着实不简单。
看来自己推断的没错,这私塾里的先生确实很高。
“你这论语学到哪个部分了啊?可都能读懂?”李白药和颜悦色的问道。
“只学到《公冶长篇》而已……”小孩道。
“公冶长篇?”
李白药满脸惊叹。
公冶长篇已经是论语二十篇中的第五篇,一个这么小的孩子能学会公冶长篇,已经是相当难能可贵了。
这比城里的孩子,强的不止一星半点啊。
摸了摸孩子的头,李白药顿生生出爱才之心,道:“小郎,你是不是在你的同窗当中,读书读得最好的?”
“我?”
这时,小孩竟露出迷惑的神色,道:“先生,你是不是在嘲笑我们啊?我们几个是在同窗当中读书读得最慢的,现在才读到公冶长篇而已,村中的师兄们,大部分都已经读完论语了!”
“什么?”
李白药再次惊住,跟着就不信的摇头:“这怎么可能,小郎,你怕是被那些同窗给骗了吧。他们在逗你玩呢。”
七八岁能读到论语公冶长篇,已经比城中绝大部分孩子厉害,就算比他们稍大点,读完整本论语,怎么可能?
普通百姓家的孩子,在这个年纪能识字就不错了,读完整本论语,那不是开玩笑吗?
谁知道那孩子坚定的摇头:“是真的,少爷说温故而知新,他有时候还会让那些师兄来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