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名将庞涓
接着,茶由在屋子里走了许久,然后他才毅然决然的抬起头,对束说:“另外,派人去蜀国,向蜀王杜芦求援。”
他这话一出,茶吉和束都用难以置信的目光看着茶由。
“大王,这蜀国可是我们的仇敌。”束小心翼翼的提醒道。
他还以为茶由是因为秦国的压力疯了,要知道,蜀国可是巴国和苴国的死敌啊。
前段时间,巴国和苴国还联合起来,攻占了蜀国的几座城池。
这时候向蜀国求援,开什么玩笑。
就算他们去了,蜀国能够出兵嘛。
“你们没听错,派出使者,把这里的情况告诉蜀国,向蜀国求援。”茶由有一次肯定的回答。
“可是大王,就算我们向蜀国求援,蜀国难道会出兵。”束惊讶的看着茶由。
“当今蜀王虽然年轻,可却不是一个笨蛋,他清楚如果一旦让秦国占领我们苴国,蜀国会面临什么样的情况,所以,他***会出兵。”苴王茶由肯定的说道。
“父亲,既然这样,我去一趟吧。”茶吉请命道。
他也知道,现在是决定苴国生死的时候,所以,也顾不得自己的安危,要去一趟蜀国。
“好,你去吧。”茶由点点头。
“束,集中我们所有的兵力,守住苴城。”茶由又吩咐道。
“是。”束也领命道。
就这样,茶由布置完之后,束和茶吉就分别去准备了。
而茶由看着他们远去的身影,对苴国的未来有着深深的担忧。
别看他和束与茶吉说的那么肯定,可是巴蜀两国究竟能不能来援,他也不敢肯定,就像束说的那样,苴国毕竟是蜀国的敌国,就像他之前做的那样,或许蜀王也会选择两不相帮,坐山观虎斗。
再退一步说,就算蜀国和巴国倾尽全力来救援苴国,合三国之力,能不能抵挡住秦国的兵马,也是一个未知之数。
不过,现在也容不得他多想了,秦军已经兵临城下,就算他不想打这一仗,也必须要打了。
作为苴王的他,总不能对秦国俯首称臣吧。
就在苴王联系巴蜀两国,寻求巴蜀两国援助的时候,甘宏却收到了一封书信。
“是渠梁公子让你来的。”甘宏拿着书信问来人。
“对,小人是秦宫的内侍,十日前,渠梁公子找到小人,让小人来给甘大夫你送信。”来人恭恭敬敬的回答道。
“好,信我收下了,你先下去,我看完信在再说。”甘宏吩咐道。
“是。”那个内侍恭恭敬敬走了下去。
等到那个内侍走了之后,甘宏拿起信,细细的看了起来。
“原来是这件事情。”甘宏拿起信,细细的看了一遍之后,才把信放了下来。
“叔,到底是什么事情?”杜合在一旁惊讶的问道。
“信中说的是魏赵之战的形势。”甘宏淡淡的说道。
“魏赵之战,才这么短的时间,能有什么形势,最多就是魏军和赵军在对峙着,各自找寻对方的破绽。”杜合毫不在意的说道。
在他看来,魏赵之战可不是普通的战争,而是灭国之战,一般来说这种战争,不管是赵国还是魏国,都会打的谨慎万分。
先摆好阵势,然后安营扎寨,相互试探,最后,找到对手的破绽,一击而中,这才是正常的剧本。
毕竟,魏国是强,可是赵国却也不弱,双方打个半年时间,已经算是快的了。
可是看甘宏的样子,这次魏赵之战,居然有了变数。
“来。”甘宏从身边拿出一张地图,把他铺在桌子上面。
“根据渠梁公子信中说,此次魏赵之战,魏军入赵的时候,并没有遇到大规模的抵抗,因为赵军已经把他的八万主力全部集中起来,准备在漳水这里狙击魏军。”
甘宏先是指着地图的一个地方说道。
“漳水,这倒是一个狙击魏军的好地方,漳水是魏国到邯郸的必经之路,魏军想要攻击邯郸,必然要过漳水,在这个地方狙击魏军,那么魏军一旦过河,就可以半渡而击,而且漳水之畔是沙石滩,不利于魏军步卒结阵,赵军之中也有能人啊。”
杜合也是知兵之人,所以,从赵军选的这个地方,他就知道了赵军的战略意图。
“恩,地方选的倒是不错,我问你,杜合,如果你是庞涓,你会怎么办?”甘宏问道。
杜合听了甘宏的问题,看着地图沉思起来,沉思了半天之后,然后才抬起头。
“如果我是庞涓,我会先试探性的进攻漳水,然后等到赵军习以为常的时候,突袭赵军。”杜合轻声说道。
“好,有进步,不过,庞涓用的方法比你的高明。”甘宏笑着说道。
“哦,快说说。”杜合听了甘宏的话,抬起头,催促道。
“庞涓选择是利用魏武卒的速度,从漳水上游中牟渡河,然后攻击赵军。”甘宏介绍道:“你再猜猜,庞涓首先攻击的是什么地方?”
“庞涓首先攻击的地方。”杜合苦思冥想了许久,却没有猜到。
不过,在看到甘宏神秘的笑容之后,杜合猛地灵光一闪,脱口而出道:“粮草。”
“对,庞涓首先攻击的正是赵军的粮仓,赵军把粮仓放到漳水以北,一是转运方便,二是也远离他们认为的魏军渡河地点,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庞涓居然避开了那里,从漳水上游渡河。”
“这下,赵军的粮仓都放在了庞涓的眼皮子底下,庞涓会放过才怪。”甘宏笑着说道。
“好一个庞涓,好一个庞涓,粮草一烧,赵军军心尽失,已经挡不住庞涓了。”杜合连连赞了庞涓两句。
虽然庞涓是秦国的敌人,可是不可否认的是,庞涓也是当世名将,他的用兵,当真是出神入化,不拘常理。
当别人都认为庞涓最少也需要花上半年的时候才能灭赵的时候,庞涓却是另辟蹊径,想出了利用魏武卒的速度,把战线拉长的办法,才花了不到两个月的时候,就击溃了赵军的主力。
这种用兵之法,怎么能让人不赞叹。
他这话一出,茶吉和束都用难以置信的目光看着茶由。
“大王,这蜀国可是我们的仇敌。”束小心翼翼的提醒道。
他还以为茶由是因为秦国的压力疯了,要知道,蜀国可是巴国和苴国的死敌啊。
前段时间,巴国和苴国还联合起来,攻占了蜀国的几座城池。
这时候向蜀国求援,开什么玩笑。
就算他们去了,蜀国能够出兵嘛。
“你们没听错,派出使者,把这里的情况告诉蜀国,向蜀国求援。”茶由有一次肯定的回答。
“可是大王,就算我们向蜀国求援,蜀国难道会出兵。”束惊讶的看着茶由。
“当今蜀王虽然年轻,可却不是一个笨蛋,他清楚如果一旦让秦国占领我们苴国,蜀国会面临什么样的情况,所以,他***会出兵。”苴王茶由肯定的说道。
“父亲,既然这样,我去一趟吧。”茶吉请命道。
他也知道,现在是决定苴国生死的时候,所以,也顾不得自己的安危,要去一趟蜀国。
“好,你去吧。”茶由点点头。
“束,集中我们所有的兵力,守住苴城。”茶由又吩咐道。
“是。”束也领命道。
就这样,茶由布置完之后,束和茶吉就分别去准备了。
而茶由看着他们远去的身影,对苴国的未来有着深深的担忧。
别看他和束与茶吉说的那么肯定,可是巴蜀两国究竟能不能来援,他也不敢肯定,就像束说的那样,苴国毕竟是蜀国的敌国,就像他之前做的那样,或许蜀王也会选择两不相帮,坐山观虎斗。
再退一步说,就算蜀国和巴国倾尽全力来救援苴国,合三国之力,能不能抵挡住秦国的兵马,也是一个未知之数。
不过,现在也容不得他多想了,秦军已经兵临城下,就算他不想打这一仗,也必须要打了。
作为苴王的他,总不能对秦国俯首称臣吧。
就在苴王联系巴蜀两国,寻求巴蜀两国援助的时候,甘宏却收到了一封书信。
“是渠梁公子让你来的。”甘宏拿着书信问来人。
“对,小人是秦宫的内侍,十日前,渠梁公子找到小人,让小人来给甘大夫你送信。”来人恭恭敬敬的回答道。
“好,信我收下了,你先下去,我看完信在再说。”甘宏吩咐道。
“是。”那个内侍恭恭敬敬走了下去。
等到那个内侍走了之后,甘宏拿起信,细细的看了起来。
“原来是这件事情。”甘宏拿起信,细细的看了一遍之后,才把信放了下来。
“叔,到底是什么事情?”杜合在一旁惊讶的问道。
“信中说的是魏赵之战的形势。”甘宏淡淡的说道。
“魏赵之战,才这么短的时间,能有什么形势,最多就是魏军和赵军在对峙着,各自找寻对方的破绽。”杜合毫不在意的说道。
在他看来,魏赵之战可不是普通的战争,而是灭国之战,一般来说这种战争,不管是赵国还是魏国,都会打的谨慎万分。
先摆好阵势,然后安营扎寨,相互试探,最后,找到对手的破绽,一击而中,这才是正常的剧本。
毕竟,魏国是强,可是赵国却也不弱,双方打个半年时间,已经算是快的了。
可是看甘宏的样子,这次魏赵之战,居然有了变数。
“来。”甘宏从身边拿出一张地图,把他铺在桌子上面。
“根据渠梁公子信中说,此次魏赵之战,魏军入赵的时候,并没有遇到大规模的抵抗,因为赵军已经把他的八万主力全部集中起来,准备在漳水这里狙击魏军。”
甘宏先是指着地图的一个地方说道。
“漳水,这倒是一个狙击魏军的好地方,漳水是魏国到邯郸的必经之路,魏军想要攻击邯郸,必然要过漳水,在这个地方狙击魏军,那么魏军一旦过河,就可以半渡而击,而且漳水之畔是沙石滩,不利于魏军步卒结阵,赵军之中也有能人啊。”
杜合也是知兵之人,所以,从赵军选的这个地方,他就知道了赵军的战略意图。
“恩,地方选的倒是不错,我问你,杜合,如果你是庞涓,你会怎么办?”甘宏问道。
杜合听了甘宏的问题,看着地图沉思起来,沉思了半天之后,然后才抬起头。
“如果我是庞涓,我会先试探性的进攻漳水,然后等到赵军习以为常的时候,突袭赵军。”杜合轻声说道。
“好,有进步,不过,庞涓用的方法比你的高明。”甘宏笑着说道。
“哦,快说说。”杜合听了甘宏的话,抬起头,催促道。
“庞涓选择是利用魏武卒的速度,从漳水上游中牟渡河,然后攻击赵军。”甘宏介绍道:“你再猜猜,庞涓首先攻击的是什么地方?”
“庞涓首先攻击的地方。”杜合苦思冥想了许久,却没有猜到。
不过,在看到甘宏神秘的笑容之后,杜合猛地灵光一闪,脱口而出道:“粮草。”
“对,庞涓首先攻击的正是赵军的粮仓,赵军把粮仓放到漳水以北,一是转运方便,二是也远离他们认为的魏军渡河地点,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庞涓居然避开了那里,从漳水上游渡河。”
“这下,赵军的粮仓都放在了庞涓的眼皮子底下,庞涓会放过才怪。”甘宏笑着说道。
“好一个庞涓,好一个庞涓,粮草一烧,赵军军心尽失,已经挡不住庞涓了。”杜合连连赞了庞涓两句。
虽然庞涓是秦国的敌人,可是不可否认的是,庞涓也是当世名将,他的用兵,当真是出神入化,不拘常理。
当别人都认为庞涓最少也需要花上半年的时候才能灭赵的时候,庞涓却是另辟蹊径,想出了利用魏武卒的速度,把战线拉长的办法,才花了不到两个月的时候,就击溃了赵军的主力。
这种用兵之法,怎么能让人不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