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曾国藩全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章 整饬两江

    一甲子科江南乡试终于正常举行——

    在江宁城百废待兴的时候,曾国藩压下了两江总督衙门、江宁布政使衙门、江宁知府衙

    门等官衙的兴建,将经费用在两项建设上:一是满城,一是江南贡院。修复满城是为了讨得

    朝廷的欢喜,恢复江南贡院,则为的是笼络两江士子的心。

    满城建得慢点不要紧,贡院的兴建则一刻也不能缓。今年是甲子年,为例行的大比之

    年,其他各省都按规定期限,于八月中旬结束了秋闱,唯独安徽、江苏例外。安徽、江苏两

    省在康熙六年以前还是一个省,名曰江南省(它与江西省同属一个总督的管辖,所谓两江,

    即江南与江西的简称),省垣江宁。后来虽分成两省,但乡试并未分开。安徽省的士子,每

    到大比之年仍到江宁来参加乡试。自从咸丰二年底,太平天国将都城定在此以后,苏、皖两

    省的乡试便中断了。咸丰十一年,曾国藩想在安庆设立一个上江考棚,专考安徽士子,但因

    为皖北仍在太平军之手,遂未果。这样,十二年多时间里,安徽、江苏两省士子便眼睁睁地

    失去三次飞黄腾达的机会。一到江宁重回朝廷之手,要求立即开科取士的呼声,便雷鸣般地

    灌进曾国藩的耳中。

    曾国藩本人的急迫心情并不亚于这些士子。在当年出师前夕昭告天下的檄文里,他竭力

    谴责的就是太平军“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以尽”的行为,号召所有

    读书识字者起来捍卫孔孟名教。这些年来,他的确也以“卫道”的口号争取了大部分读书人

    的拥护、支持,这正是他成为胜利者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在,到了他为这些读书人酬谢的时

    候了。更何况作为恢复中断十二年之久的乡试最高主持人,历史将会以怎样令人炫目的语言

    予以记载啊!曾国藩每想到这些便激动万分。这个凭借着府试、乡试、会试才有今天地位的

    荷叶塘农家子弟,深深地理解贫寒士子盼望出头的苦心,也深深地以执掌文衡而感到无比的

    荣耀。他每隔几天便要亲临江南贡院工地,督促他们务必在十月底全部竣工,决不能耽误定

    于十一月初八日的甲子科乡试。前几天,江南贡院终于如期完工,曾国藩和所有苏皖官员们

    都觉得肩头上轻松了许多。

    近日里,来自江淮大地、苏南苏北的二万士子,络绎不绝地涌进江宁城,给正处在由废

    墟重建的千年古都带来一股新鲜的机趣。这些士子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不及弱冠的青

    年,有肥马轻裘、呼奴喝仆的富家子弟,也有独自一人挑着书箱、布衣旧衫的清贫寒士。他

    们走在街上,出入逆旅酒肆,一个个头上扎着长长的发辫,满嘴里子曰诗云,令金陵遗老们

    真有重睹汉官威仪之感!

    江南乡试,向为全国瞩目,不仅录取人数仅次于直隶而居第二,更因为殿试一甲人员之

    多,令各省羡慕。清代自顺治三年丙戌开科取士,到咸丰二年壬子科后金陵落入太平天国为

    止,共九十一科,江南出状元五十名,榜眼三十二名,探花四十二名,居全国第一,远在其

    他各省之上。这样一个重要的地方,又是金陵克复后的首科,主考官放的何人,士子们都在

    互相打听。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只有极个别有亲戚在北京做大官的人心里有数,但他们都

    不讲。被猜到的正副主考官有好几十个,众人都拿不准,唯一拿得准的是:今科江南乡试的

    正主考官一定是一位德高望重,才学优长的翰苑老前辈。

    这一点果真被猜中了,临到考试的前十天,两江总督曾国藩才接到部文,得知正主考官

    放的是刘昆,副主考官放的是平步青。刘昆字玉昆,号韫斋,道光二十一年翰林。咸丰元年

    由翰林院编修调任湖南学政,咸丰四年迁内阁学士,不久迁工部右侍郎。咸丰十一年因过革

    职,两年后复职任鸿胪寺少卿,今年初升为太仆寺少卿。如今即以堂堂九卿的身分主持江南

    乡试,为参加是科乡试的士子们增色不少。平步青字景孙,今年三十二岁,时为翰苑编修,

    是个官运正好的俊逸才子。说是今天申正可抵金陵,申初,曾国藩便带着江苏巡抚李鸿章、

    学政宜振甫和安徽巡抚乔松年、学政朱兰以及江宁藩司万启琛等高级官员亲到下关接官厅迎

    候。

    湘军在裁撤过程中接到上谕:为着长远考虑,不必全部裁尽,可以保留三万左右的兵

    力。曾国藩正为此事而忧虑,这道上谕出乎意外,令他欣喜异常,立即决定长江水师暂不

    动,吉字大营保留十六个营八千人,霆军留下八个营四千人,其余张运兰的老湘营、萧启江

    的果字营、正字营,还有李续宜旧部全部裁撤,淮扬、宁国、太湖三个水师各留一千人,其

    余也统统回原籍。这段时期,下关码头日日夜夜人如潮,货如山,吉字营被裁撤的官勇们正

    携带从金陵城里抢劫的金银财宝、美女少奴,坐上西行船舶,怀着各式各样的想法,做着形

    形色色的美梦,由长江换船进洞庭湖,由洞庭湖进湘资沅澧,而后再换船进小河小港,或换

    骡马车担踏上大道小路,进入原本闭塞贫穷的山谷边壤。他们,以及后来从各个军营撤回的

    十几万湘勇,拿了这笔钱起屋买田,送子读书,经商跑大码头,出门会阔朋友,开湖南一代

    新风,遂使历来号称天荒之地的三湘四水,从此眼界大开,风气大变,人才辈出,灿若群

    星,成为近代中国最有名气、最有影响的一个省份。

    该走的已走得差不多了,留下来的遵照曾国藩的命令,陆军全部撤到城外,长江水师的

    船只也一律停泊在大胜关以上等候处理。这样,江宁城里的战争气氛大大消除,老百姓心理

    上的压力也减轻了许多,眼前的下关码头显得平静,恰如曾国藩近来的心绪。

    这是他多年来少有的平静。湘军大规模地裁撤,使他获得了太后,皇上的嘉奖。恭亲王

    又复职了,他的靠山没有倒。

    洪天贵福并没有押去京师献俘,这无疑是朝廷给沈葆桢以冷淡,而给他们兄弟以脸面。

    曾国藩很感激,然而他更感激的还是朝廷对军费报销一事的宽容。

    当金陵刚刚收复,全体官勇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时,署过兵部侍郎的曾国藩,便已

    想到今后如何向兵部报销军费开支一事了。这是一件十分重大又十分棘手的事,尤其是在关

    于金陵财货下落的谤讟四起之时,他更为此事忧心忡忡。

    从咸丰三年募勇开始,曾国藩便对往来银钱一丝不苟,各项开支都记载得清清楚楚。衡

    州出师时,他专门建立了内外两个银钱所,所有收支银钱皆有明细帐目。他提出“不怕死,

    不爱钱”的口号来教育湘军官勇,自己又以身作则,从不私用一文军款。湘军建立之初的那

    几年,帐目清爽,军费开支的报销不难。到了后来,湘军人员大大扩充,先是胡林翼一支人

    马独立了,后来罗泽南和李续宾、李续宜兄弟也独树一帜,再接着老湘营、吉字营、贞字

    营、平江勇、水师内湖外江,又加上一个左宗棠的楚军,他们都各自独立,打仗还可以服从

    统一调配,至于银钱开支,曾国藩则无力控制,也不想控制了。这些独立出去的湘军,绝大

    部分的开支是一本糊涂帐。朝廷给的饷银极少,都靠他们自己募集,甚或掳掠。这些统帅

    们,压根儿就没有想到打完仗后,还有个向兵部汇报开支一事。待到部文下达后,曾国藩向

    他们传达命令时,他们仍不以为然,曾国藩拿他们一点办法都没有。不报吧无法向朝廷交

    代,报吧又会激起将领们的反感,弄得不好还怕发生意外。正在他急得焦头烂额时,一道上

    谕救了他:“所有同治三年六月以前各处办理军务未经报销之案,准将收支款目总数分年分

    起开具简明清单,奏明存案,免其造册报销。”真个是圣量宽宏!

    曾国藩想,所有这些,可能都是皇太后对裁撤湘军的回报。他为自己以稳重、抑让的态

    度顺利度过难关而庆幸。

    “少荃,今科江南乡试,你是主人,韫斋、景孙远道而来,你打算如何招待?”曾国藩

    微笑着对坐在身旁的李鸿章说。江南乡试照例由江苏、安徽两省巡抚轮流充当监临,甲子科

    的监临轮到了苏抚。

    “两主考的公馆,门生安排在旱西门外妙香庵。半个月前,已将庵内庵外粉刷一新,卧

    房、书房、客厅都换了全套洋式摆设,看过的人都说很好,想必两主考会满意。”李鸿章答

    道。

    这几年李鸿章一洗过去在家乡的晦气,处境顺利得很。淮军接连攻下苏州、常州、镇江

    几大名城,声名鹊起,几与湘军相埒。淮军统帅李鸿章知道,这中间的诀窍,全在于洋人的

    枪炮子弹。李鸿章充分利用上海富甲天下的有利条件,用大把大把的黄金白银换来洋人的军

    火装备。当时令湘军、绿营将官们眼红的连发短枪,在淮军中甚为普遍,连哨长、哨官都

    有。他们将尺把长的乌黑发亮的英国造新式短枪,用宽宽的牛皮带吊在屁股上,神气活现地

    出没于市井酒楼之中,令百姓畏若天神。淮军军官们吃过酒饭,把嘴一抹,拔腿就走;看到

    好的货物,口一张,对卫兵说声“带上”,主人不但不敢问他们要钱,还得亲自送出门外,

    点头哈腰,谢谢赏光。待背影都看不见后,才吐一口痰,狠狠地骂一声:“强盗!土匪!”

    新近荣封伯爵的李鸿章十分懂得淮军对他的重要,在恩师起劲裁撤湘军的时候,他的淮

    军,除遣散老弱病残者外一概未动,并暗暗地吩咐各营营官,将湘军中那些已被裁撤而又凶

    悍能战的官勇搜罗过来。淮军的力量愈发强大了。志大才高的李鸿章仗着权位功勋,已不把

    当时的人物放在眼里,唯一对恩师曾国藩,仍存有三分恭敬、七分畏惧。

    “少荃啦,我看你近来要洋化了。妙香庵里的洋式摆设,景孙年少,或许追求时髦,韫

    斋是个老头子,不一定喜欢。”

    曾国藩依旧是笑笑的,习惯地用手缓缓地梳理着花白的长胡须,虽不太赞成李鸿章的这

    种安排,但口气并不是指责的意思。对这个亲手栽培的门生,他基本上是满意的。尤其是他

    已看清了湘军衰落、淮军当旺的形势,一方面对自己当年的决策深感欣慰,一方面又对这个

    气概不凡的门生寄托着七成厚望、三成倚重。

    “洋人最善巧思,造出的东西莫不尽惬人意,我想昆老一定会喜欢的。”李鸿章自信地

    说。

    “准备了什么好的特产款待吗?”曾国藩不想就这件事争论下去,换了一个轻松的话题。

    “吴下好吃的东西多得很,门生特地从苏州带了几个名厨来,要他们变换花样,把吴下

    好菜让两位主考都尝尝,尤其要他们将吴下三道最负盛名的菜烧好。”李鸿章颇为自得地说。

    “最负盛名!是哪三道菜?”彭寿颐对吃最有兴趣。自从咸丰四年追随曾国藩以来,他

    从未在幕府吃过什么稀奇的菜。

    曾国藩生活俭朴,幕僚饮食与寻常百姓没有多大差别,他自己天天都和大家一起吃饭,

    幕僚们虽有意见,也不好意思提了。记得那年王闿运远道到祁门来,厨房晚餐于照例的冷菜

    外加了一个肉末豆腐汤,曾国藩见了,摇头说:“何须如此奢侈!”从那以后,幕僚们连客

    人的光也沾不到了。这次能沾主考的光,吃上苏州名厨烹调的吴下名菜,真令他太兴奋了。

    “惠甫是阳湖人,他清楚,你问问他吧!”李鸿章有意卖关子。

    “李中丞,你这不是有意难我吗!我哪里知道你肚子里的名堂呀!”赵烈文搔了搔头,

    想了一会,说,“是不是菰菜、莼羹、鲈鱼脍呢?”

    “正是,正是!惠甫不愧是吴下才子。”李鸿章快活地笑起来了。

    “少荃,眼下正是西风肃杀之际,你端出这几道菜来,是想把我们这些人都赶回老家去

    吗?”

    曾国藩的话刚一出口,接官厅里便响起一片笑声,他自己却不笑,依旧缓缓梳理他的胡

    须。在坐的都是饱学之士,知道他说的典故。晋代吴郡张翰被齐王司马冏招为大司马东曹

    椽。张翰见政局混乱,为避祸,托辞秋风起,思故乡菰菜、莼羹、鲈鱼脍,遂辞官归吴。从

    此,这三种食品便成为吴人引以自豪的名菜。

    “真是太美了!古人说松江鲈鱼金齑玉脍,看来以后可以沾主考大人的光,遍尝东南美

    味了。”彭寿颐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一种难耐的欲望。

    “少荃,听说松江鲈鱼以四鳃著名,真有这事吗?”曾国藩虽然一向喜欢吃鱼,但这几

    个月在金陵既忙又忧,还没有想起要品尝一下名扬海内的四鳃松江鲈鱼。

    “的确是四鳃。”李鸿章以行家的口气答道。他比老师会生活,既要事业,也要享受。

    “只是有两个鳃大点,有两个鳃小点。明日门生叫人送几尾到衙门去,恩师可亲眼验看。”

    “要得,明日多送几尾,叫衙门里的师爷都尝尝。”向来不受馈赠的曾国藩,难得有这

    样爽快的时候,“不过,李中丞,我倒是听说,松江鲈鱼要出美味,还得靠蜀中姜不可。你

    备了蜀姜吗?”赵烈文向李鸿章发难。

    “这个我就不懂了,不知厨子备了没有。倘若没有蜀姜,还请惠甫多多包涵,勿在两位

    主考面前点破哟!”李鸿章的话又引起一片笑声。

    “少荃,今科乡试士子年纪最大的是多少岁?”笑过之后,曾国藩问。

    “一万九千八百六十九名士子中,年纪最大的是江苏如皋籍的鲁光羲,今年七十八岁

    了。”李鸿章答。

    众人一片赞叹声。

    “难得!如此高龄,尚能临场应试。”曾国藩想起自己才五十四岁,便眼花齿落,已近

    老态,不禁对这个老士子发出由衷的赞叹。“三场完毕之后,我们都去看看他,以示鼓励。

    倘若真的中了,让他戴着大红花,在闹市中接受大家对他的恭贺,耀一耀几十年来寒窗

    苦读、老来遂志的光荣。”

    众人都点头称是。

    万启琛说:“七十八岁应乡试,诚难能可贵,但也还不是最老的。乾隆丙辰科,刘起振

    七十九中乡举,八十入翰苑。嘉庆丙辰科,王严八十六中乡举,未及次年会试便死了。这都

    是士林美谈。”

    赵烈文说:“你说的还不算老。乾隆己未科,广东番禺王健寒九十九岁尚应乡试,握笔

    为文,挥洒自如。翁方纲曾以诗记之。”

    大家都惊诧不已。

    “那末,最小的多大年纪呢?”曾国藩又问。

    “最小的十七岁。”李鸿章答。

    “哦。”曾国藩点点头,说,“据说朱文正公也是十七岁中的乡举,座师阿文勤公夸他

    年虽少,魄力大。”

    万启琛说:“诸位听清了吗?爵相方才用的是‘也是’两个字,这可是个吉兆,小家伙

    今科定然会中举。李中丞,你记得他的名字吗?”

    “他叫陆宇安。”李鸿章说,“因为是敝同邑,所以记得。”

    众人都说:“好,我们都记住了,放榜时注意看,想必这陆宇安今科必中无疑。”

    曾国藩高兴地说:“随便说说的,哪里就算得数!”

    曾国藩记起前几个月决定兴建贡院时,有个李老头子说要带着儿子、孙子、祖孙三代一

    起应试的事,遂问李鸿章:“有父子、祖孙一起来的吗?”

    “有。”李鸿章回答,“父子结伴而来的,有两百多家,祖孙三代来的,也有八家。刚

    才说的鲁光羲,就是祖孙三代一起来的,孙子也有二十多岁了。

    “好!”曾国藩高兴地说:“这真是自古以来少见的场面。

    少荃,你这个监临荣耀得很啦!”

    “这还不都是沾了恩师您的光!”李鸿章开怀大笑,大家也都跟着笑起来。

    正在大家兴致浓厚地闲谈时,一艘华丽的大官船从下游慢慢驶来,船上坐的正是甲子科

    江南乡试正主考官刘昆、副主考官平步青。

    “一路辛苦啦,昆老!”当刘昆刚走出舱门时,曾国藩便带着李鸿章一班人踏过跳板上

    了船,向他问候致意,站在刘昆背后的平步青也笑着接受众人对他的热烈欢迎。

    “中堂以爵相之尊亲来迎接,令老朽何以心安!”

    刘昆功名比曾国藩晚一届,年龄却比曾国藩大几岁,须发雪白透亮,精神很好。那年在

    湖南学政任上,为杀林明光一事,很与曾国藩闹了一阵子。现在曾国藩勋名盖天下,远在刘

    昆之上,且乡试监临是李鸿章,曾国藩完全可以不来迎接。他不记前嫌,降尊纡贵,这的确

    使在官场混了半辈子的刘昆感动。在过跳板的时候,刘昆一定要让曾国藩走在最前面。曾国

    藩高低不肯,说是皇上钦派的主考大人,理应走在前。推推让让一阵子后,刘昆终于拗不

    过,第一个上了跳板。

    曾国藩又要推平步青走第二。平步青虽少年气盛,毕竟不敢僭越,死命不肯。

    刘昆说:“爵相不要再难为他了。虽是皇上钦命,到底是晚辈,我就擅自作个主,让他

    走第三罢!”

    于是,刘昆第一,曾国藩第二,平步青第三、李鸿章第四、乔松年第五,余下的人便依

    次跟在乔松年的后面,走过跳板上了岸,进了张灯挂彩的接官厅。

    接官厅正中临时搭起了一座龙亭。曾国藩率领众人,对着龙亭中的牌位跪请圣安:“敬

    祝皇太后、皇上圣体安康,万岁万万岁!”

    刘昆在一旁恭敬回答:“皇太后、皇上圣体安康,诸位请起。”

    然后大家都依次上了早已备好的大轿。一行二十多座绿蓝呢轿,气势磅礴地将两位主考

    大人护送到旱西门外妙香庵。

    李鸿章的才能再次得到验证。全套洋式陈设,不仅使平步青喜得抓耳挠腮,就连老头子

    刘昆也很满意。下午,丰盛的接风筵席上,吴下名菜使得客人赞不绝口,尤其是菰菜、莼

    羹、四鳃松江鲈鱼脍,更是令满堂叫绝,连曾国藩也觉得味道不错。

    妙香庵大门外插起两块大木牌,每个牌上写着方方正正两个大字:“回避”。除东厢一

    扇耳门外,所有的门上都贴上两条左右交叉的封条,上面赫然盖着“钦命江南乡试正主考”

    紫花大印。刘昆、平步青在妙香庵里安静地休息了两天。

    第三天上午,妙香庵各门上的封条扯了,正主考官刘昆穿朝服乘亮轿、副主考官平步青

    乘普通蓝呢轿出庵,由旱西门进城来。

    亮轿亦名显舆,四周无围幛,里面安放大宝座,蒙上虎皮,左右踏足置木狮,轿竿裹彩

    绸,由八人抬着,前后吹吹打打,坐在轿中的人可以毫无遮拦地俯视围观的百姓,最是威风

    得很。这种亮轿平素不用,遇到大比之年,也只是正主考官一人乘坐,为的是突出其威仪。

    亮轿一直抬进位于城南府东大街的江宁府衙门。这里已由江宁知府出面,摆下了十五桌

    入帘上马宴。待刘昆、平步青望北跪叩谢过皇恩入席端坐后,同考官、监临、提调、监试等

    各执事官才一一入席。这种入帘上马宴虽是宴席,其实主要是一种仪式。酒菜并不丰盛,大

    家也只略为尝尝而止。席间每隔半个钟头献一道茶,唱一段折子戏。一连三道茶,三段折子

    戏,全演的科举功名的内容,诸如商辂三元及第、梁灏八十八岁点状元之类。

    第三段戏演毕,刘昆起身,众人跟着起身,走到门外上轿,径直前往贡院入闱。赴宴者

    刚出大门,久在门外围观的百姓便破门蜂拥而入,将宴席上的杯盘果蔬一抢而空,然后将桌

    子凳子一齐掀翻,再乐呵呵地扬长出门。衙门的差役并不干涉,都在一旁站着观看。前来抢

    食的人大半不是因为饥饿,这有个名目,叫做抢宴,为自己,或为亲朋在科举考试中抢个吉

    利。

    当刘昆带着百余名闱中官员进了秦淮河畔的江南贡院后,立即便有三千余名淮军开了进

    来。进入闱中的有两千人,叫做号军,负责近两万名应试士子的试卷发放、送饭送水、号房

    的开关打扫以及一切服务性事项。外面有一千余人,担负着警戒、巡逻等任务。从这一刻

    起,往日可以随意参观的贡院,立即变得戒备森严了。金陵全城无论士农工商,都在谈论着

    这件非同寻常的大事:中断十二年之久的江南乡试终于恢复了!

    同治三年十一月初八日,一清早便彤云密布,寒气逼人。

    昨夜刮了一个通宵的西北风,气温骤然下降,金陵城提前进入隆冬季节了,近两万名士

    子要在今天全部点名入闱。

    乡试定例在八月举行,以八月初九为第一场正场,十二日为第二场正场,十五日为第三

    场正场。先一日(初八、十一、十四)点名入场,后一日(初十、十三、十六)交卷出场。

    一二两场非到时不开,唯第三场提前于十五日下午放牌,有才思敏捷,或对功名不甚经意的

    人,这时便交卷出场,好在中秋佳节之夜赏月。每场寅正点名,日落终止。甲子科江南乡试

    因为推迟了整整三个月,已是冬季,天亮得晚,点名时刻也因此推迟一个时辰。卯正时刻,

    贡院外大坪里人山人海,士子们背着被包,提着考篮,照着先天发下的《贡院坐号便览》,

    按省府县分站在各道门口等候入场。

    江南贡院有东西两道辕门。东辕门牌坊上写着“明经取士”四个大字,西辕门牌坊上写

    着“为国求贤”四个大字。安徽籍士子分在东辕门,江苏籍士子分在西辕门。每个辕门左右

    又各有两道较小点的门。这样,一共有十道入闱的门。门虽多,但士子近两万,每道门口仍

    有近两千号人围在旁边。每点齐五十名以后,由差役执高脚牌在前引导,士子们跟着牌子鱼

    贯入闱。因为要一一点名验看,颇费时间,入闱速度很慢。

    开始还算安静。天气虽冷,士子们因早有准备,都还耐着性子等待。到了巳初时分,突

    然下起雨来,雨中还夹杂着雪粒。这下可把站在露天坪里的士子们弄苦了。虽有雨伞斗笠,

    到底挡不住长时间的雨雪。没有多久,便一个个身上铺满了雪粒子,肩头、袖口、裤管都渐

    渐地湿了。尤其可怜的是那些年老体弱和衣衫单薄的人,他们更是冷得瑟瑟发抖,缩头缩脑

    地站在辕门外,在寒风欺凌、雨雪敲打之下,再不是一过龙门便身价百倍的士子,仿佛是一

    群正在遭受惩罚的罪犯。

    人群混乱了。咒骂天老爷的,吆喝着快点名的,互相拍打雪粒的,各种声音嘈嘈杂杂,

    吵得连点名声都听不见了,入闱速度越来越慢。忽然,从西辕门外传来一阵撕心裂肺的惨

    叫:“爹爹,你老醒醒,你老醒醒呀!”“爷爷,爷爷!”人们都围了过去。只见一个年愈

    古稀的老士子直挺挺地躺在泥地上,紧闭双眼,脸色灰白,已被活活地冻死了。旁边两个士

    子跪在一旁失声痛哭。有心肠好的士子便过来关照劝慰,有急公仗义的士子便忙着去叫巡逻

    兵。四周都在悄悄议论:“这老头子是谁,这一大把年纪了还来赴试?”

    “据说是如皋来的,快八十了,一旁是他的儿子和孙子,儿子都有五十多岁了,孙子也

    二十多了。”

    “老头子发病几天了,儿孙劝他莫入闱,他非要进不可,说等了十多年才等到,死都要

    死在号房里,这不就应了这句话!”

    “哪里应了?还没进号房哩!”

    “这是冻死的。这个鬼天老爷!主考官行行好,莫点名就好了。”

    “哪有这样的好事!”

    说话间过来两个兵士,将老头子的尸体抬走了,儿子孙子哭着跟在后面。士子们望着这

    个惨景,摇头叹息道:“可怜呀可怜!客死异乡,儿子孙子也进不了考场,一家三代都白等

    了十多年。”

    昨夜西北风刚起,曾国藩便醒过来了,为天气的骤冷担忧。他是经历过一科乡试、三科

    会试,在号房里度过四九三十六天的人,深知闱中之苦。今科乡试,大不同于一般,天公如

    此不作美,太使人气闷了。谁知后来竟下起雨夹雪来,他为应点士子叫苦不迭。大半天来无

    心治事看书,不断打发人到贡院门外去探听情况。

    “大人,如皋籍士子鲁光羲冻死在西辕门外。”奉命了解情况的赵烈文进来报告。

    “啊!”正凝眸呆望窗外雨雪的曾国藩大吃一惊。他回过头来问,“是不是那个七十八

    岁的老头子?”

    “正是。现在遗体已被送往清凉寺。他的儿子、孙子和他同来应试,有两个淮军士兵帮

    他们一起料理后事。”

    “可惜!”很久后,曾国藩才吐出两个字来。这个消息使他甚为不快。七十八岁带着儿

    孙赴乡试,大清立国以来绝无仅有。那天听了李鸿章的禀报后,他便思考着要围绕这个题目

    做一系列好文章。首先该向皇太后、皇上奏报:耄耋老人携子孙应试,这是皇太后、皇上圣

    德感化的体现,是孔孟儒学深入人心的生动说明,是长毛灭后国家中兴的祥瑞之象。他要借

    此为两江三省读书人树个榜样,鼓励年轻人奋发努力,慰勉老年人好学不怠。他还想到朝野

    都会广泛谈论这件罕见的奇事,正史野史都会感兴趣地记载下来,为本就天下瞩目的甲子科

    江南乡试增添异彩,自己作为这科乡试的总策划人,将会更显得不同凡响。可是,现在一切

    都倒过来了:光彩将变为阴影,美谈将变作笑柄!

    “惠甫,你代我到清凉寺去看看鲁光羲的儿子和孙子,并从库房里取出四十两银子送给

    他们,叫他们买副棺木,早点将老人入棺,护送回籍,不要在城里呆久了。”

    “好,我就去。”赵烈文答应着,犹豫了一下,又说,“大人,现在雨雪交加,气候严

    寒,士子们都站在露天坪里,许多人都受不了,希望不点名,先放他们进去,在号房里毕竟

    可以躲避风雨。”

    不点名就径直入闱,这可是乡试中从未有过的事情,倘若因此乱了考场,将来谁负这个

    责任?

    “大人,士子们都在雨雪中冷得发抖,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有一两百,若是再出几个鲁

    光羲这样的人,那就不好收场了。”见曾国藩阴沉着脸不做声,赵烈文又补了一句。这话果

    然起了作用。

    “惠甫,你先不到清凉寺去了,立即持我的名刺入闱见刘大人,请他下令停止点名,先

    让他们都进号,然后再叫点名官挨号一一查验,发现有混进场者,杖责一百棍,赶出贡院。

    今后倘若朝廷追究下来,一切责任由我负!”

    正在为因雨雪严寒而点名进展太慢发愁的刘昆,听了赵烈文的转告后,和平步青一商

    量,立即下令,大开闱门,可不点名,一律凭《贡院坐号便览》纸牌赶快入闱进号。这个命

    令一传达,尚在辕门外候点的一万多名士子莫不感激涕零,纷纷高喊:“谢主考大人恩

    典!”他们自动整队,举起纸牌,不到一个时辰,便全部进场完毕。

    士子入场后,曾国藩仍放心不下。他自己出身寒素,知道士子中有不少穷苦力学之辈,

    家境贫寒,衣衫必不厚实,经此雨雪一淋,定然湿了。号房中冷如冰窟,又要冥思苦想作文

    章,如何耐得了;倘再冻死几个,如何向皇上交代!他将彭毓橘、刘连捷叫来,要他们立即

    从湘军粮台处借调五千件衣服,棉的夹的单的都行,赶快送到贡院,好叫衣衫单薄的士子将

    湿衣换下。又吩咐闱中厨房速熬姜汤,每个士子发一大碗,以便消寒去湿。到了傍晚,曾国

    藩又亲自乘轿来到贡院,在刘昆陪同下,顺着狭窄的小巷,查看了部分号房。见所有的士子

    都已开始安心应考,生病的也有号军单独照顾,一切安谧,这才放下心来。

    曾国藩第三部——黑雨

    二落选士子薛福成上了一道治理两江万言书——

    经过三场九天的苦战,又经过主考官、同考官以及弥封、誊录等闱中执事人员一个月的

    紧张封抄、审阅、评定,甲子科江南乡试就要揭晓了。刘昆、平步青、李鸿章、乔松年一致

    恭请曾国藩写榜。为乡试写榜,历来是一种崇高的礼遇,须年高德劭又是翰林出身才行。今

    科乡试写榜人,自然非曾国藩莫属。所有中式的举人,也以自己的名字,被这位由文人而建

    非常武功的三藩之乱后第一汉人书写,而感到莫大的光荣。尽管这是一桩辛苦的差事,但曾

    国藩乐意干。

    写榜这一天,是大比之年最热闹的喜庆日子。一大早,贡院外便挤满了打听消息和看热

    闹的人。应试的士子本人一般都不去,派仆人去听,没有仆人的,就送几个钱给下榻旅店的

    伙计,叫他们去听。仆人和伙计得信后再来报告。这一方面固然是想摆摆士子的架子,更重

    要的是怕经受不了骤喜或骤悲的巨大刺激,在大庭广众中出乖弄丑。贡院内大门有一队乐

    工,备齐锣鼓唢呐。至公堂大厅里,写榜人每写出一个名字,立即便有人一声接一声地递了

    出来,乐工便马上敲响锣鼓,吹起唢呐,以示祝贺。名字传到外面,人群中即刻响起一阵鼓

    掌欢呼,仆人或伙计便飞马奔向旅店报信领赏,用不着第二天张榜,新举人的名字便已传开

    了。

    今天,至公堂大厅布置一新,正中一张宽大发亮的条案,案桌边是一把铺着虎皮的大太

    师椅。五张洒金大红纸上,早有执事人员将今科正榜二百七十三名举人、副榜四十七名副贡

    每人所占的位置,用细墨画好了,单等曾国藩一一填上。

    曾国藩青壮年时能写出很端秀的楷书,只因多年不写了,且目力昏花,精神不支,今天

    作起正楷来颇觉吃力。榜上的名字是错不得涂不得的,他每写十个名字,便停下笔,揉揉眼

    睛,甩甩手,休息一下。便这样写写停停,到了午刻尚未写到一半。吃了午饭,睡了半个时

    辰的觉,他又拿起笔来。天色渐渐暗下来,大厅里红烛高烧,笑语喧哗,四周围观的人却越

    来越兴奋起来。

    原来,乡试和会试一样,榜上的名字都是从最后一名写起的。越写到后来,中式的名次

    就越在前面,故写榜的和围观的兴致也越大。贡院外也是这样。虽然天已黑,又冷,看热闹

    的不但不减少,反倒越来越多了。辕门外挂起了十条由十五盏灯笼连结而成的灯链,把贡院

    外大坪照得如同白昼。卖各种吃食的小贩也从四面八方涌到这里来,一边看热闹,一边也赚

    几个钱。

    当锣鼓唢呐响过二百二十一次后,曾国藩为一个名字惊喜不已了。这人便是今科最年少

    的士子陆宇安!万启琛叫了起来:“爵相大人真是天上的星宿,说话百灵百验。各位还记得

    吗?那天在接官厅里谈论的陆宇安,这不真的中了!”

    李鸿章等人都拍手大笑起来,说:“果然不错,这陆宇安今后定有大出息!”

    曾国藩心里分外得意,疲劳完全消失了,一连写下去,再也不揉眼甩手休息了。时间已

    到半夜,正榜已写到二百六十八名,刘昆过来悄悄提醒,曾国藩忙停住笔。

    大厅里又忙碌起来,差役搬出十几对大红蜡烛,都把它点燃了;又捧出几十挂万字号鞭

    炮。乐工们从贡院大门边撤回大厅外坪里,至公堂厢房里走出五名形貌丑陋的人来。他们被

    化装成大头凸额、眼深颔长的怪样子,脸上一律涂满朱砂,挂上满口红胡须,头上戴着乌纱

    帽,身穿紫红袍。这是舞台上的魁星装扮。最热闹最好看的闹五魁就要开始了。

    这是一个相沿了几百年的旧习。明代科举分五经取士,每经以第一名为经魁,每科第一

    名至第五名必须是一经的经魁。

    后来五经取士的制度废除了,但乡试中仍习惯把前五名称为五魁。从第五名写起,最后

    一名则为今科乡试的榜头,即为解元。解元名字现出后,鞭炮齐鸣,鼓乐喧天,五魁在大厅

    里翻滚跳跃。这就是闹五魁。就在五魁欢闹之中,金榜被郑重张贴于贡院大门外。本科乡试

    到此,便以最热闹的形式结束了。

    一切准备就绪,曾国藩重振精神,饱醮浓墨,写出五魁的姓名来。清代会试鼎甲中,十

    之六七必有江南乡试五魁中的人,所以分外引人注目。

    “刘文虎!”人们扯起喉咙嚷着第五名的名字。这声音立即传出辕门外,看热闹的人群

    中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周祖盛”、“王铎”、“许殿鸣”,接下来三个名字的报出,又激起阵阵轰鸣。今科

    解元是谁?大厅里上百双眼睛一齐盯着曾国藩手中的兼毫玉管笔,辕门外几千双耳朵一齐竖

    起聆听传出的大名。

    “江璧!”所有的人都以万分激动的情绪,呼喊着甲子科解元的名字,尽管这个名字与

    他们绝无任何关系。这正是人类一种可贵的情感;对杰出人物发自内心的敬重与崇拜!

    鞭炮响起来了,鼓乐奏起来了,五魁舞起来了,金榜张贴出去了,虽然有点名那天小小

    的不快,甲子科江南乡试,毕竟圆满结束了。大厅里的人们在互相道贺,庆祝金陵光复后首

    科乡试的成功。曾国藩满斟两杯酒,笑吟吟地走到刘昆、平步青的面前,代表两江父老、两

    万应试士子,特别是中式的新举人们,向两位主考官表示深深的谢意。刘昆、平步青坦然接

    过酒杯,说了几句客套话后一饮而尽。

    “爵相,这是号军们打扫号房时,从设字号房里拾来的一封给您的禀帖。”饮完酒后,

    刘昆从袖口里摸出一封封闭严实的信来。封面上端端正正地写着:“呈两江总督曾大人亲

    启。”

    “好,我带回署去看看。”曾国藩接过信,又笑容满面地往同考官面前走去。

    好久没有睡过这样香甜安稳的觉了。临近丑时回署后,曾国藩倒床便睡着了,一直睡到

    已初才醒过来,闹五魁的热闹场面仍在眼前不时浮现。他想起十一年前打起卫道的旗号在衡

    州出兵,现在,由自己奏请在金陵恢复了江南乡试,以孔孟诗书取士选贤,又亲自为这科举

    人写榜题名。想到这里,他心中升腾起一股壮志已酬的自豪感,觉得这件事情的意义,比收

    复金陵城的意义更大。他由此而意识到应该以主要的精力履行总督的职责了,过去一再幻想

    做夔、皋、周公的事业,现在虽不能大行于全国,总可以在两江施展吧!

    两江素来在全国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把两江治理好了,便为全国树立了一个样板,也

    培育了一批好官种子,待捻乱平息、长毛残余清除后,全国便都可以仿照两江的样子整饬。

    如此,国家岂不中兴了?自己岂不就是当今的夔、皋、周公?

    曾国藩觉得仿佛年轻了十岁,全身重新奔流着建功立业的热血。他猛地记起昨夜刘昆递

    给他的那封信,连忙找来,拆开读着。

    打头一行低几格写着:“江苏无锡籍士子薛福成”。曾国藩回忆昨夜写的榜上举人的名

    字,无论正榜副榜都没有“薛福成”三个字。“是个落选的士子。”他心里想。第二行写

    着:“恭呈太老夫子元侯中堂节下两江治理八条”。正思考着治理一个新两江出来,便有人

    自献方略,曾国藩心中欢喜,仔细地看了下去。

    薛福成在简单的几句歌颂曾国藩平定长毛收复两江的话之后,随即提出了养人才、广垦

    田、兴屯政、治捻寇、清吏治、厚民生、筹海防、挽时变八项建议。每项建议中又都有具体

    实行措施,并非书生泛泛空谈,而其中兴屯政、筹海防二策,曾国藩整饬两江的计划中还没

    考虑过。全篇呈词,条理精密,文词清通,洋洋洒洒达万余言,结尾几句尤使曾国藩击掌叫

    好:

    窃惟天下之将治,必有大人者出而经纬之。十余年来,节下廓清东南、安静寰宇之勋,

    磊磊轩天地,海内抵掌高谈之士,岂能诵说万一?晚生以为,节下戡乱之业,实已过唐之汾

    阳王、明之新建伯,而今日治理两江之初,更已见三代贤臣之伟略。节下所处之势,天子依

    之,海内信之,建一议,行一政,举世将视为转移,不独两江父老,普天之下,莫不以伊、

    傅、周、召以期节下,而节下亦必孚天下之望。大清中兴,其翘首可待之事也。

    “这样的人才,居然没有中式,可惜!”他决定见见这个薛福成。

    曾国藩第三部——黑雨

    三上治理两江条陈的美少年原来是故人之子——

    下午,薛福成来了。曾国藩初以为必是一位老成持重的宿儒,谁知竟是一个翩翩美少

    年!他叫薛福成不必拘礼,随便坐下,然后用惯于相人的目光将这个后生仔细打量了一番。

    但见此人额高而宽,眉宇疏朗,两个黑白分明的眼睛里射出英气逼人的光芒。“令器美

    才!”曾国藩在心里称赞。

    “足下在号房里写的条陈,老夫已看过了。今科乡试,士子如云,大家都抓紧这几天难

    得的机会,按题做好时艺策论,力求精益求精,锦上添花,以便得个功名富贵。足下放开正

    事不去用心,费如许心思写此条陈,不觉得得不偿失吗?”曾国藩靠在椅背上,以手梳理花

    白长须,面带微笑地问薛福成。

    “回大人话,晚生一向不乐举业,此番应考,亦不过慰老母之心罢了。晚生想这读书识

    字,其目的在于求取治国治民的大学问,故所乐于思考的在民生国计。这篇条陈,晚生思之

    甚久,意欲备大人洗刷两江时作参考,故宁可放弃正题策论不做,也要写好这篇两江父老为

    晚生所出的论题。”

    曾国藩虽是从科举正途出身的大官僚,却早在三十岁时,便对科举考试有些看法,一进

    北京入翰苑,从一批有真才实学的朋友身上,很快发现了自己学问上的浅陋。他毅然从八股

    文中走出来,壹志从事于先辈大家之文,留心时务经济。并把自己的这个体会详告在家诸

    弟,希望诸弟不要役役于考卷截搭小题之中,并沉痛地指出:科举误人终身多矣。他一贯认

    为,考试能够选拔出人才,但中式的不一定都是人才,落选的也不都是庸才,这中间或有天

    命在起作用,即所谓功名富贵乃天数。

    “小小年纪就能有如此闳通的见识,确实难得。”曾国藩心里夸奖,嘴上却说,“民生

    国计要考虑,八股文也要做好,莫负圣上明经取士为国求贤的苦心。”

    “晚生听从大人的教导,这次回去后刻苦攻读,争取下科中式。”薛福成态度诚恳地回

    答。

    “这就对了。”曾国藩又凝视一眼薛福成,问,“足下所献治理江南八条,有的放矢,

    切中时弊,足见足下平素留心民瘼,长于思考。读圣贤书的目的,内则修身于一己,外则造

    福于天下。足下以一生员身分,能将两江整治纳于自己的功课之中,看来圣贤书已初步读

    懂。今两江初平,疮痍满目,老夫正思整饬,亟欲听取各方意见。邀请足下来,还想当面听

    听足下对屯政、海防两策的详论,足下不妨把胸中所想的都说出来。”

    一个功德震世的长者,对晚辈的建议这等奖掖,已使初出茅庐的薛福成十分感动,何况

    态度如此谦和,语气如此恳切,更使薛福成大出意外。他略为思考一下,说:“晚生年轻学

    浅,在老大人面前一如蒙童牧夫,故也不怕出丑。差错之处,请老大人多加指教。”

    “你说吧!”曾国藩的眼睛里流出和蔼温暖的光芒,停了片刻的手又开始在胡须上缓缓

    地梳理起来。

    “屯政始于汉代,有军屯、民屯。汉武帝在西域屯田,宣帝时赵充国在边郡屯田,都使

    用驻军,此为军屯。建安元年,曹操在许下屯田,得谷百万斛,后推广到各州郡,由典农官

    募民耕种,此为民屯。曹操的民屯不仅使曹魏强盛,也为日后晋统一全国奠定了雄厚的基

    础。这是因为实行民屯,一则使大批荒田得以开垦,二则又便于推广先进的耕作技术,获得

    高产。一直到唐宋,民屯仍存在。明末屯政废弛。我朝除有漕运地方的屯田仍隶卫所外,其

    余卫所的屯田改隶州县,名为民屯,其实屯田已变民田。长毛扰乱江南达十余年之久,其苏

    皖赣一带所受蹂躏最多,人口大批逃散死亡,目前这几省荒田极多,无人耕种,有的甚至几

    十里内外不见人烟,这就为今日实行屯政准备了条件。如果老大人采用当年邓艾在淮上屯田

    的成法,由官府出面组织百姓耕种,发牛发种,推广区田法,晚生以为,苏皖赣的荒田,不

    出几年,就能五谷丰登,为两江储备吃不完的粮食。眼下有一批散员亟须早为之安定,他们

    就是一部分裁撤的湘军。”

    薛福成说到这里停下来,看了一眼曾国藩。曾国藩灼热的目光也正盯着他。他赶紧说下

    去:“老大人,晚生听说,被裁撤的湘军中,有些人至今仍留在长江两岸,并未回湖南。原

    因是这些人湖南原籍本无根基,且久在军中,不惯家居。有识之士认为,倘若不将滞留大江

    两岸的撤勇妥善处置,这些人贪财嗜杀,必生祸患。有人说哥老会正在联络他们,实在可怕

    得很。”

    曾国藩梳理胡须的手轻轻抖了一下。约有两三万湘军裁撤人员滞留沿途各省,没有回到

    湖南原籍,此事曾国藩知道,这的确是个隐患。一旦出乱子,不但危害国家,自己作为湘军

    统帅,也难逃咎责,且听薛福成的处置意见吧。

    “晚生建议老大人速派湘军中有威望的将官,到皖赣等省招集滞留官勇,依过去的哨队

    重新组织起来,带到荒田较多之地实行屯政,并给他们以最优惠的待遇。往日的袍泽依旧在

    一起,使他们有不散伙之感,有田可耕,有事可做,又使他们不生邪恶之念,而大人得军饷

    之利,两江有富庶之望。”

    “这是个好办法!”曾国藩点点头,轻轻地说,“既消患于无形,又获利于实在。关于

    海防,足下有什么好设想吗?”

    受到鼓励的薛福成情绪高涨起来:“晚生以为,我大清日后真正的敌手乃海外夷人。夷

    人凭着坚船利炮藐视天朝,倘若我们不加强海备,挫败夷人凶焰,不是晚生危言耸听,我大

    清总有一天会亡国灭种!”

    曾国藩脸上的肌肉抽搐着,记起了胡林翼在安庆江边留下的遗言。心想,中国的官员和

    士人都有胡林翼、薛福成这样的明识,这样的忧患感的话,大清就决不会亡国灭种。

    “老大人,我们也要造铁船,制利炮,非如此,则不能守御海疆,则不能保国保种!”

    薛福成几乎用呼喊的口气说出这几句话,这一腔赤子热血使曾国藩颇受感染。“晚生以为,

    老大人前几年在安庆创办的内军械所,可以将它迁移到上海去,并且把它十倍百倍扩大。上

    海地处海隅,便于铁船试航;民智开发,人才亦易求。这件事办好了,影响至为巨大,说不

    定我大清自强将肇基于此。”

    薛福成这个建议正合曾国藩的心意。半个月前,他收到容闳从美国来的信,说机器已全

    部买好,即将雇船运回。容闳也建议就在上海建厂,各方面都方便些。曾国藩筹建安庆内军

    械所时就想到要在上海建厂,现在条件已具备,当然同意。薛福成也提出这个建议,可见此

    子有眼力。

    “足下这个建议与老夫所想正合。”曾国藩慈祥地望着薛福成,问,“关于整顿江南,

    足下还有别的什么想法吗?”

    薛福成想了一下说:“晚生认为,江南政务的整顿,首在盐政的整顿,盐政乃江南第一

    政务,且弊病最多,朝野都亟盼整治。晚生有志探求,但目前情况还不甚明了,亦拿不出什

    么好的主意,故不敢妄陈。”

    “哦!”曾国藩的两只眼睛低垂下来,梳理胡须的左手也不自觉地停止了。他陷入了回

    忆之中,耳边响起了一个江南老举人舒缓的吴音来。

    “两江有三大难治之事,一漕运,二河工,三盐政,尤其是盐政,简直如一团乱麻,但

    盐政又是两江第一大政务。三十年前,陶文毅公总督两江,花大力气改革盐政,一时收效显

    著,可惜陶文毅公一死,后继者无力,新政不能畅行。待到长毛乱起,一切又复旧了。今大

    人亦为湖南人,两江一直不忘湖南人的恩泽,大人一定能超过陶文毅公,把两江治理得更

    好。”

    那是五年前,还在祁门的时候,曾国藩刚实授江督。一个五十多岁的举人会试罢归,翰

    林院掌院学士窦垿托他带一封信给昔日老友,于是此人绕道来祁门。在祁门山中昏暗的油灯

    下,那人与曾国藩纵谈通宵,特别对江南的政事、吏事、民事谈得透彻。曾国藩从他的谈话

    中对两江风尚了解甚多,执意请他留下,但那人思家心切,不愿留在幕府。曾国藩很是遗

    憾。当时战事紧迫,无暇整饬江南政务,遂与之相约,待金陵攻下后再请相助。那人欣然答

    应,在祁门住了五天后告辞回家。临走前,曾国藩赠他两首诗。曾国藩记得,那人姓薛名

    湘,字晓帆,无锡人。想到这里,他又看了看眼前的美少年,觉得眉宇之间与薛湘很有点相

    像。他也姓薛,也是无锡人,难道是薛湘的儿子?

    “有一个人,不知足下认识不认识?”曾国藩和气地问薛福成。

    “不知大人问的谁?”薛福成似有所意识,眼中流出喜悦的光彩。

    “薛湘薛晓帆先生,足下可曾听说过?”曾国藩盯着薛福成的眼睛。

    “他是晚生的父亲。”薛福成浅浅地笑了一下。

    “你真的是晓帆先生的公子?我就猜着了!”曾国藩高兴起来,“令尊大人还好吗?”

    “家父已在去年病故。”薛福成轻声回答。

    “哦!”曾国藩长叹一声,露出无限惋惜的神情来。薛福成见了,心里很感动。

    “足下是否知道,令尊大人是老夫的朋友?老夫和他有约在先。”问罢,又自言自语地

    叹息,“唉,晓帆兄,你怎能失约先行呢?”

    这句话,说得薛福成心里既冷凄凄地,又热乎乎地,不觉泪水盈眶,仿佛对面坐的不再

    是八面威风的爵相,而是自己的亲叔叔。薛福成深情地说:“家父那年从祁门回家后,时常

    谈起大人对他的厚待,说朝廷又为两江放了一位好总督,并将老大人赠给他的诗拿给我们兄

    弟看。”

    “这诗你能记得吗?”曾国藩问。是借此温习一下自己的旧作,还是测一测薛福成对它

    的重视程度,以及他的记诵能力?曾国藩一时自己也弄不清是哪种想法占主要成分。

    “记得,记得。老大人当时赠家父两首五言古风,家父裱挂在中堂,时常诵读,称赞大

    人五言诗深得汉魏精髓,气逼班氏,情追苏李,并世无第二人。这第一首是,”薛福成不假

    思索地背道,“风骚难可熄,推激惟建安。参军信能事,声裂才亦殚。寂寞杜陵老,苦为忧

    患干。上承柔澹思,下启碧海澜。茫茫望前哲,自立良独难。君今抱古调,倾情为我弹。虚

    名播九野,内美常不完。相期蓄令德,各护凌风翰。第二首是……”

    “好了,不要背下去了。”曾国藩含笑打断薛福成,语气换成了对子侄辈的亲切随便,

    “我问你,你既然知道我是你父亲的朋友,为什么不直接来见我,要在号房里写这样的条陈

    呢?”

    “老大人,我这次是应试而来,无论试前试后拜谒,都有过通关节之嫌。晚生不想利用

    那层关系引起老大人的重视,要凭自己的真才实学来获得信任。”

    “有志气!”曾国藩脱口称赞,“你母亲身体还好吗?你有几兄弟?”

    “家母身体还硬朗。兄弟六人,大哥福辰近年在京行医,其余都在无锡家中,最小的六

    弟也有十二岁了。”

    “好!”曾国藩轻轻点头,“我想留你在幕府做点事,你愿意吗?”

    能参与号称人才渊薮的两江总督幕府,在当时有胜过中进士入翰苑的荣耀,薛福成还有

    不乐意的吗?他立即答道:“谢大人栽培!”

    曾国藩正要对薛福成勉励一番,忽然门外响起一阵劈劈啪啪的鞭炮声,王荆七笑逐颜开

    地推门进来。

    曾国藩第三部——黑雨

    四践诺开办金陵书局——

    “大人,恭喜了,三姑娘生了位公子,大人你老做外公了!”

    王荆七笑着对曾国藩打拱。

    曾国藩忙站起,满脸喜气地问:“母子都还平安吗?”

    “平安,平安!”荆七说,“太太说论月份还差两个月,怕是旅途辛苦早产了,幸而大

    小平安,太太喜得直念:‘菩萨保祐,菩萨保祐!’”

    曾国藩开心地笑起来。

    半个月前,曾纪泽遵父命,护理全家来到江宁。曾国藩二子五女,除大女随丈夫住湘

    潭、二女随丈夫住长沙外,夫人欧阳氏、长子纪泽夫妇、次子纪鸿、三女纪琛与丈夫罗允

    吉、四女纪纯、五女纪芬,还有王荆七的妻子和十岁的儿子,再加上一起前来做客的内兄欧

    阳秉铨、友人欧阳兆熊一行十二人,兴高采烈地抵达江宁督署,空旷冷清的总督衙门顿时热

    闹起来了。

    欧阳秉铨从衡阳来,带来了老父沧溟先生的亲笔信。老人今年八十整,与夫人同庚,两

    老在一起生活整整六十年了。

    沧溟先生一生读书授徒,课子教孙,家境清贫,人品端方。夫人贤惠能干,相夫教子。

    欧阳家夫唱妇随,儿孙满堂,早为远远近近的乡邻友朋羡慕叹美。更兼女婿拜相封侯,二老

    同蒙圣恩,诰封奉直大夫、宜夫人,又老来喜庆结缡六十春秋,这两桩事更是世之难得。故

    为老人夫妇庆贺的那些日子,不仅欧阳一家,远近几十里的乡亲们都沉浸在喜庆之中。大家

    自带酒菜前来祝福,喜酒一连三天摆了五百桌。老人以异常欣喜的心情,向女婿女儿畅叙这

    件一生中最为快慰的事,并叹道:“此中之乐,乃世间之真乐也,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功名事业已到极顶的曾国藩,不但对老岳父的话从心底深处赞同,并对老人的一生倾慕

    不已,感慨说:“这或许才是真正的人生!”

    老人信中还对女婿提起另一件事:

    十二年前,贤婿在船山公故居许下的诺言,可否记得?罗山壮烈殉国,贞干马革裹尸,

    觉庵、世全亦相继谢世,所健在者,唯贤婿与老朽也。老朽深恐贤婿军政繁忙而忘记,故特

    为旧事重提。

    这样一件大事,怎么会忘记呢!尽管王世全赠的那把古剑曾引起咸丰帝的怀疑,几乎招

    致不测之祸,尽管它也并没有如王世全所说的每到子夜便长鸣一声,但这把古剑的确曾对曾

    国藩起了鼓舞的作用,增加了他克敌制胜的信心。后来,这把剑又激励曾国荃攻克金陵的勇

    气,果然仗剑进城,成了名垂后世的首功之人。这把古剑真的是吉祥之物。

    且不说船山公的学问文章为曾国藩倾心悦服,就凭这把剑,他也要践诺答谢世全先生的

    厚谊。将两江总督衙门迁到江宁的那一天,曾国藩便想到在此设立一个印书局,先把船山遗

    集全部刻印出来,然后再将安庆内军械所华蘅芳、李善兰等人这些年来翻译洋人的书陆续印

    出,这是一桩嘉惠世人、贻泽后代的大好事,何乐而不为呢?只是迫切需要兴办的事太多,

    再加上经费支绌,暂且往后推一下。

    欧阳秉铨笑着说:“涤生,这次在大夫第,我跟沅甫谈起赠剑刻书的往事。沅甫大惊

    说:‘这里面还有这样的故事!大哥送剑给我的时候,并没有说起王家的交换条件。如此说

    来,这事该由我来办,但我现在有病在身,不能如愿。这样吧,我捐银两万,请欧阳小岑先

    生具体经办,在南京设局,由大哥出面召集海内名儒编辑校雠,如何?’因此,小岑先生也

    一道来了。”

    欧阳兆熊也笑着说:“九帅仗义行此不朽盛事,使我欲辞不能!”

    “哎呀呀,沅甫真是豪杰之士!”曾国藩高兴地大声称赞。

    他心里清楚,老九本意,是想用两万银子买来一个重儒尚文的清名,用以替代老饕的恶

    谑。虽然不一定能完全如愿,但这的确是个聪明的举动。“小岑兄能慨然应请,也是豪杰之

    士。

    道光十九年,小岑兄独力出资刻印船山公十余种书,士林交口称誉,至今不忘。现在可

    是今非昔比了,有沅甫的两万银子,想必费用已无虞,我再发函邀请些耆望宿儒,他们大概

    也会给我面子,就在城内正式筹建一个书局,名字就叫——”曾国藩停了片刻,接着说,

    “就叫金陵书局吧!由小岑兄董理其事,世全先生的儿子中也请一个到江宁来。”

    “就叫觉庵师的女婿来吧,他在兄弟中最有乃祖之风。”秉铨插话。

    “最好,就叫他来,家眷也带来,住在书局里。小岑兄,你就花上三年五载,把船山公

    存世的所有著作,包括道光十九年已刻而后毁于兵火的那十余种,全都刻出来,每种印四五

    百部,广赠天下,让船山公的学问文章传遍海内,播我三湘俊士才学超众之令名,育我百代

    子孙知书识礼之人格。”曾国藩越说越激动起来,情绪亢奋,神采飞扬,瞬时间,协揆、制

    军的官僚气习不见了,坐在亲友面前的,仿佛仍是当年那个赤诚无邪的书生!

    “涤生,我行年六十,再也没有什么别的奢望了,今生能仗你的声望和九帅的厚资,将

    道光十九年未竟的事业完成,此生之愿足矣。令我高兴的是,你尽管官居一品,戎马十年,

    仍不失书生本色,就凭着老朋友这点,我也要尽心尽力把这件事办好。”

    “小岑兄,过几天就开始动手,你先去城内各处踏勘地址,选一个好地方,先把金陵书

    局的牌子挂起来。”

    作为一个酷爱书籍有志于名山事业的读书人,能以自己的力量,将一个自小就受其薰

    陶、仰其学问的前辈大儒的著作全部刊印行世,实现其后裔盼望多少年而无力完成的宿愿,

    曾国藩觉得这是人生一大快事;作为以移风易俗、陶铸世人为己任的宰相疆吏,能凭借自己

    的权势将一个终生研究孔孟礼制、力求平物我之情息天下之争,而本身又冰清玉洁节操可风

    的学者的著述大力推广,深入人心,曾国藩觉得这又是一番治国要举。他为此而兴奋而激

    动,甚至觉得年轻了许多,当年在长沙与绿营一争高低的盛气又回来了。加上身旁增加了夫

    人的体贴照顾,儿女的晨昏定省,长期孤寂的心灵得到慰藉。尤其是十四岁的满女纪芬,长

    相憨厚,心灵剔透,每天爹爹前爹爹后的喊着,问字请安,端茶递水,在父亲面前既稚嫩可

    爱,又略知几分关心,更深得曾国藩的欢心。

    在温馨的家庭生活中,曾国藩也偶尔会想起陈春燕。尽管她与他生活不到两年,且未留

    下一男半女,在曾氏家族中,她不过一缕轻烟,一阵微风,很快便飘逝了,没有留下任何痕

    迹。但曾国藩还是想念她。他也曾动过心将春燕的灵柩迁回荷叶塘,以满足她临终前的最大

    愿望。但曾家从竟希公起,就无人置妾。曾国华那年讨小老婆,作大哥的还从京城写信规

    劝,结果自己也违背了家教。曾国藩想来想去,还是觉得不迁为好,多多少少可以在乡亲后

    辈面前有所遮掩。

    夫人贤德,儿子上进,女儿孝顺。对于这个家庭,曾国藩应该是很满意了,但近两年

    来,他却有两点感到不足。一是岁月流逝,老境渐浸,与天下所有老人一样,曾被骂作“曾

    剃头”的湘军统帅,也羡慕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纪泽结婚多年,原配贺氏死于难产,第一

    个孙子还未出世便与母亲一道走了。续配刘氏,结婚五年,生过一子一女,均未及半岁便夭

    殇。大女二女都未生育,所以他至今还没有看到第三代,有时想起父亲四十一岁做外公,四

    十九岁做爷爷,比他小十一岁的四弟也做了爷爷时,心里不免有点惆怅。二是三个女婿都不

    甚理想。大女婿袁秉桢才不及父,风流则过之,又性情暴戾,女儿在夫家受欺负。欧阳夫人

    一说起就流泪。二女婿陈远济人不蠢,也肯用功,但功名不遂,连个举人都未中。三女婿罗

    兆升是罗泽南的次子。罗泽南死时他才十岁,朝廷给罗泽南的饰终很隆重,按巡抚阵亡例赐

    恤,又赏给罗兆升及其兄罗兆作举人,一体会试。罗兆升为庶出,其母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

    这个恩赏举人的身上,自小宠爱无比,把罗兆升惯养成一个纨袴子弟。曾国藩不喜欢这个女

    婿,但早已定好,不能反悔;又看在罗泽南的分上,见他年轻,可以教化,遂在前年为他们

    办了婚事。这次要他们夫妇同来,也想借此教诲教诲。

    听说三女儿生了个儿子,曾国藩喜不自胜,三步并作两步来到后院。

    后院内眷们忙忙碌碌地,一个个喜气洋洋。过一会儿,欧阳夫人笑容满面地抱了外孙子

    出来,请外公看。曾国藩见包在小棉被里的婴儿乌青的头发,红粉粉的脸,心中高兴,伸出

    手来,轻轻地摸了一下小脸蛋。

    “岳父大人,你老为孩子取个名字吧!”站在岳母身后的罗兆升,刚满十八岁,自己还

    是个孩子,在岳父面前,他显得腼腆。

    曾国藩望着襁褓中的婴儿,认真地想了想,说:“他的祖父罗山先生学养深厚,谋略优

    长,一生为国为民,功勋卓著,要让他踵武其后,继承祖业才是。我看就以绍祖为名,以继

    业为字吧!”

    “罗绍祖,罗继业,我的乖乖崽!”罗兆升冲着岳母怀中的儿子大声喊叫,蹦蹦跳跳

    地,一时得意忘形起来。曾国藩的扫帚眉渐渐皱拢。“允吉。”他轻声叫着女婿的表字。

    罗兆升好像没有听见似的,笑嘻嘻地继续逗弄着儿子。

    “允吉!”调门加高,显然是不耐烦了。罗兆升见岳父面色严肃,这才停止嘻笑,垂手

    恭立。“你父亲临死时,把你兄弟两个托付给我。我因战事繁忙,疏于照看,常觉有负所

    托。你今日身为人父,应当时时想到肩上责任的重大,要自身有所成立,日后才好教子。今

    冬好好在督署用功,明春进京参加会试。”

    明春会试一事,罗兆升想都没想过,在他的日程安排中,这应该是十年以后的事。但他

    不敢违背岳父大人的意志,只得硬着头皮答应。

    曾国藩第三部——黑雨

    五两张告示,三四万两银子就进了海州运判的腰包——

    这两个月来,曾国藩集中精力钻研盐政,把陶澍当年在江南实行盐政改革的文书档案都

    查看了一遍。还为此事专门写了一封长信给左宗棠,请他谈谈文毅公本人对盐务新政的评

    价,也请左宗棠自己发表意见。左宗棠没有回信。

    当时朝廷最大的税收便是盐课。食盐按其产地分为淮盐、长芦盐、山东盐、河东盐、浙

    盐、闽盐、粤盐、川盐、滇盐。

    其中以淮盐销路最大,包括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河南(部分)六省。故盐

    课的大宗是淮课,朝廷对淮盐的收入极为重视。嘉道年间,江南疲惫,亏空严重。淮盐每年

    应行纲盐一百六十余万引,上缴税银五百万两,实则行销不足一百万引,上缴盐课二百万

    两。道光十年,陶澍任两江总督,在整顿河工、漕务、吏治的同时,又得旷代逸才魏源、包

    世臣等人的襄助,以横扫一切的魄力,扭转盐务的弊端。陶澍首先请准将两淮盐务改归两江

    总督兼管,以统一事权,然后从成本、手续、运输、销售、人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又在淮

    北改行票法。即在淮北交通不便、大盐引商不肯前往贩运的地方,允许资本较小的商人赴分

    司纳课,出给官票,凭票买盐贩卖。陶澍盐政改革很快收到实效,方便了民众,又为国家增

    加了收入。但它打击了盐官和盐商,引起他们的怨恨。

    当时,扬州的牌叶因而新增两张。一张画一株桃树,喻陶澍。

    得到这张牌的,虽全胜亦全负。故人凡拈此牌,无不痛诟。另一张画一美女,喻陶澍之

    女。谁得到这张牌,虽全负亦全胜。

    故人拈此牌辄喜,并加以戏谑。待到陶澍一死,盐务新政便衰落下来。太平军占领两江

    之后,陶澍的改革便荡然无存了。

    陶澍死的那年,曾国藩正散馆进京,刚入仕途的年轻翰林从那时起,就对这个同乡前辈

    钦佩不已,引为榜样。“第一步,先把陶澍当年的盐政旧制恢复过来!”曾国藩作出了这个

    决定。就在同时,曾国藩抽出一批得力的幕僚,包括彭寿颐、黎庶昌、吴汝纶、张裕钊、薛

    福成在内,分派到苏北、淮北、江西、湖广一带去调查淮盐行销的现况。他没有忘记那年对

    黄廷瓒的许诺,特邀黄廷瓒来江宁佐幕,并由黄负责这次整顿盐政的具体事务。

    这些天,黄廷瓒召集从各处调查回来的幕僚们开会,汇报情况,商量治理措施,并将详

    情向曾国藩作了禀报。

    两江盐务弊病极多,甚至可以说是一片黑暗。归纳起来,主要在五个方面:

    一为欠课严重。十年来,淮课每年三成只收到一成,朝廷损失大批收入,两江总督衙门

    也损失一项大的收入。

    二是走私猖獗。走私的手段有夹带、跑风、整轮、淹补、放生、过笼蒸糕等等,五花八

    门,挖空心思。

    三为盐吏腐败。上自扬州的盐运使,中到泰州、海州、通州的运判,下至各检查关卡的

    吏员们,无不贪污中饱,敲榨勒索,聚敛的财富多达二三百万两银子,少的也有数万两。两

    淮盐运使司所在地扬州的楼阁园林,大半为发了财的盐商所建。其中康山草堂最为豪华,为

    一个外号叫张大麻子的人建造。此人原为一寒士,五十岁外始补通州运判,十年间便拥资百

    余万,在瘦西湖旁买下五十亩地建了这个草堂。草堂主楼高三层,可俯瞰长江,有专门花园

    赏梅、赏荷、赏桂、赏菊,仿照大内气派演剧宴客。更为淫靡的是,堂内建有套房三十间,

    回环曲折,外人不辨其路,房内金玉锦绣堆满其间。每套房间里住一个美姬,卧床下有通道

    相连,张大麻子常常夜间宿一房,早起又在另一个房间里。扬州有个学子仿照刘禹锡的《陋

    室铭》,写了一篇《陋吏铭》,辛辣地讽刺这些盐官:“官不在高,有场则名。才不在深,

    有盐则灵。斯虽陋吏,唯利是馨。丝圆堆案白,色减入枰青。谈笑有场商,往来皆灶丁。无

    须调鹤琴,不离经。无刑钱之聒耳,有酒色之劳形。或借远公庐,或醉竹西亭。孔子云:

    ‘何陋之有?’”当黄廷瓒念出这篇《陋吏铭》时,满座幕僚都笑了,唯独曾国藩不笑,他

    的心在为两江吏治的腐败而震栗,榛色眸子里迅速聚起两道凶光。

    四为盐价高昂。盐商在沿海盐场买盐,每斤不过十余文,在汉口镇上岸时,每斤就要卖

    百来文,在淮北、鄂西、湘西等偏僻地带,淮盐售价竟高达每斤一百五十文。许多穷苦百姓

    买不起盐,不得不吃淡食,十天半月不沾盐味是常事。百姓怨声载道。

    五为邻私侵夺。正因为偏僻之地淮盐售价高,邻盐便以路近价廉乘虚而入,侵占了淮盐

    的销地,影响了淮盐的销售。如长芦盐侵夺淮北,川盐侵夺鄂西、湘西,粤盐侵夺湘南。

    面临着两江盐务如此严峻的现况,曾国藩苦苦地思索着治理的办法。白天与幕僚们反复

    商讨,夜晚又一个人在书房里独自考虑。曾国藩认为,造成盐务这样混乱的原因很多,最主

    要的原因出在吏治不严上。不管是恢复陶澍的改革,还是进一步的整顿盐务,首先都要整饬

    吏治。而整饬吏治既必须打击那些民愤极大的贪官污吏,又要制定新的盐务章程。现在官场

    中清正有为的人太少,贪劣昏庸者到处皆是。曾国藩想起了上个月处理的一桩小事。

    一天,江宁藩司送来一份禀报。报告说二月十四日上元县粮船三艘在距江宁江面三十里

    处遇大风倾翻,九万斤粮食全部沉入江底,请免予追究押运人某某的责任。上元县令说禀报

    属实,江宁藩司也照此批复:“此事属实,同意免予追究。”

    曾国藩想,风掀翻粮船,这场风就一定很大,在他的记忆中,二月中旬没有刮过这样的

    风。查当天日记,果然无风雨记载。

    曾国藩断定此中有诈,把上元县和江宁藩司找来训斥一顿,令他们仔细查访。后来查

    实,九万斤粮食根本没有沉江,全部私分了,县丞分得一万斤。县令糊涂,听信了县丞的

    话,藩司也不调查,就径直批了。曾国藩记得,道光三十年他曾上疏,指出官场的现状是京

    官退缩、琐屑,外官敷衍、颟顸,想不到时隔十五年,吏治更坏了,外官除敷衍、颟顸外,

    还要加四个字:贪劣、卑污。

    曾国藩将章程的制定委托给黄廷瓒去办,叮嘱他多多吸取陶澍当年行之有效的经验。至

    于惩治贪官一事,他要亲自主持。将幕僚们禀报的典型例子作了排比后,他决定先把海州运

    判裕祺抓起来。

    裕祺是个蒙古人,捐纳出身,在海州分司作了八年的运判。此人完全置国法于不顾,凡

    能谋财之路,他一条都不放过,仅仅八年,便在海州盐务中捞取了六七十万两银子。裕祺有

    一绝招,为其他盐官所不及。每年开春时,他便借引商之口,以滞销为由,压低食盐收购

    价,弄得池商惶惶不安,只得大家一起凑集三四万两银子给他,千求万求,他才再出一张告

    示,借池商之口,以怜恤灶丁为由,将盐价恢复过来。就这样前后两张告示,几万两银子便

    入了他的腰包。引商、池商无不对他恨之入骨。他是科尔沁左翼后旗人,与僧格林沁有点瓜

    葛关系,便自称僧王是他的表哥。僧王是当今皇上的表叔,既是他的表哥,那他岂不也是皇

    上的表叔?商人们虽不清楚他的底细,见他说得有根有叶,哪个不怕他三分!便都乖乖地听

    任他的盘剥。

    今年他故技重演。池商们早已作好准备,凑了三万两银子给他,他不收,无奈又加一

    万,他仍不收。原来,裕祺看中了一个池商以八千两银子从南洋带回来的一串真琪楠朝珠。

    这挂朝珠以碧犀翡翠为配件,腻软如泥,润不留手,香闻半里之外。裕祺的仆人将这个消息

    透露后,池商们只好又凑集八千两银子买下这串朝珠送给他。他这才贴出第二张告示:盐价

    照旧。

    曾国藩想,裕祺贪婪如虎,就是杀头亦不过分,先惩办他不会错;大不了他真的是僧格

    林沁的什么亲戚,抬出僧王来作威胁。曾国藩早就与僧格林沁结下了无名积怨,还正好可借

    此敲一敲这个自以为不可一世的亲王哩!

    曾国藩先派薛福成悄悄地到海州去,将情况查实,要他联络几个池商,以他们的名义写

    一份状子告上来。海州池商们听说曾大人要整裕祺,个个踊跃,将裕祺的罪行统统揭了出

    来。年少气盛的薛福成对这个贪官恨不得食肉寝皮,他把平生做文章的本事都拿出来,花了

    三天三夜,扎扎实实地写了一份状子。曾国藩看了这份状子后,立即派巡捕拿了令牌前去海

    州,将裕祺拘捕归案。又派彭寿颐暂署海州运判,清查海州分司历年帐目,把裕祺贪污数目

    查清后再抄家。

    当彭寿颐和督署巡捕来到海州,宣布两江总督的命令,锁拿裕祺,查封裕公馆时,海州

    盐场无论引商、池商、灶丁以及附近百姓无不拍手称快。这件事很快传遍两江三省,官场为

    之一震。

    裕祺事先毫无准备,临上路时,把弟弟裕祥叫到一边,暗中吩咐:不惜耗费巨资,也要

    设法打赢这场官司,万不得已的时候,将他平日所记的另一本帐拿出来,进京找僧王府,请

    僧王出面,与曾国藩见个高低。

    裕祺押到江宁后,曾国藩亲自审讯了一次。裕祺不承认他有受贿贪污的事,至于压价复

    价,原是为了打击池商的嚣张气焰,逼他们出血,而这笔款子全部用在浚通运河、修缮盐场

    上去了,他并没有贪污。曾国藩不与他争辩,将他暂且拘押起来,等彭寿颐清查后的结果再

    说。

    与此同时,裕祺的弟弟裕祥也在紧张地活动。裕祥首先打点了一包珍宝,来到扬州找都

    转盐运使司运使忠廉,求他在曾国藩面前说情。

    忠廉是裕祺的顶头上司,两人关系非比一般。忠廉是满人,平生最好的是吃。来扬州

    后,看中了春末夏初扬子江的鲜鲥鱼,常以市场上买的不够鲜美为憾。裕祺于是在江上雇了

    几个打鱼的老手,专门划着小船在焦山附近急流中张网,船上架一座小火炉,炉上置一只银

    锅。网上鲥鱼后,就在船上剖杀,然后置于银锅内用温火炖,同时猛划双桨,直奔扬州城。

    银锅到达都转衙门时,鱼也恰好熟了,香气四溢。裕祺这个马屁正好拍到点子上,忠廉十分

    欣赏,虽知裕祺为官贪墨,民怨甚大,也不理不睬,任其所为。

    当时,忠廉接到裕祥送的礼物,打量着如何为他说情。忠廉心里清楚,裕祺虽贪婪聚

    敛,但还不是第一号的。两淮盐场共有二十三场,属于淮南者,通州分司辖有九场,泰州分

    司辖有十一场,海州分司所辖的只有淮北三场。与通州、泰州相比,海州分司辖地最小,能

    够勒索的对象自然也最少。裕祺曾亲口对他说过这样一桩委屈事——

    那年裕祺到通州运判阿克桂处作客。阿克桂摆阔,从裕祺停舟处起到公馆这段路全铺上

    猩红哈喇呢,长达五里,夹道架设灯棚,夜行不秉烛。公馆雕梁画栋,丽如仙阙。一连三

    天,天天以山珍海味、歌舞大戏招待。席上,阿克桂问裕祺:“你看我这里还有哪些不如你

    的意?”裕祺想了很久,找不出瑕疵来,最后鸡蛋里挑刺似地说了两句:“都好,就是花厅

    地砖纵横数尺,类行宫之物,恐招致非议;另书房外池塘鱼游水清,若再添满塘荷芰则更

    美。”阿克桂不作声。两个时辰后,再邀裕祺在他公馆内外走一圈。但见花厅全部换成一尺

    见方的水磨青砖,池塘里满目荷花盛开。裕祺既惊讶不已,又觉得阿克桂太在他面前逞强

    了。他有一种被奚落感。

    现在曾国藩整顿盐务,先不整阿克桂,却拿裕祺来祭旗,他为裕祺抱不平;同时,他压

    根儿就反对整理盐务,因为整来整去,势必要整到他的头上。不过他也知道,这个前湘军统

    帅是一个典型的湖南蛮子,要他放弃自己的想法屈从别人,确乎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忠廉

    在扬州衙门里想了几天后,还是乘船来到了江宁城,他素知曾国藩不受苞苴,故一文钱的礼

    物也没敢带。

    “大人,裕祺以压价复价的手腕,从池商手里敲银子,当然做法不妥当,但这不是他的

    发明,历任海州运判都是这样干的呀!”

    忠廉年纪与曾国藩不相上下,高高瘦瘦的,背微微有点弯曲。曾国藩通过幕僚们的调

    查,知道忠廉并不廉,不过比起前任来还算有点节制。两淮盐运使,论品级虽只是从三品,

    论职守却是天底下头号肥缺,不是一般人所能捞得到的,凡当过几年运使的,没有不发大财

    的。忠廉当了三年两淮盐运使,聚敛的财富还不算太多,手段也不太刻毒,官声尚可,曾国

    藩对他也还客气。

    “忠盐司,鄙人也知历任海州运判都有些劣迹,但咸丰十年之前,鄙人不任江督,管不

    着,进江宁城之前,忙于削平长毛,无暇管,现在我有功夫来办这事了,难道我能眼看他如

    此胡作非为而不过问吗?”曾国藩靠在太师椅上,两只手松松地握着扶手,神态安详地说。

    对忠廉的说情,他是早有准备的。

    “鉴于这个背景,我想请大人对裕祺的处罚予以从宽;且他把这笔银子用于维修运河,

    有利盐船航行也是实情。我作为他的上峰,这个情况我清楚。”

    “他拿出多少银子修运河?”曾国藩问,两眼逼视忠廉。

    忠廉事先没有与裕祥商量好,一时答不出来,眼珠转了两下,说:“总在二十五万左右

    吧!”

    “他自己说有五十万,你这个上峰隐瞒了他的功劳啊!”曾国藩嘿嘿冷笑两声,忠廉的

    背脊骨被他笑得发麻。“裕祺口里总是喊着修运河,也的确修过两次,但这些钱都是引商们

    出的。他的任上前前后后引商们出了五十万两银子修河,其实用于河工的不足三十万,其它

    的都进了他的腰包,而海州段运河至今没有修好。忠盐司,你看看这个吧!”

    曾国藩从抽屉里抽出一大叠信函来递给忠廉,冷冷地说:“这些都是引商们告的状子,

    你带到驿馆里去细细看吧!”

    这一大叠信函,犹如一排开花炮弹,把忠廉打得败下阵来。他喘了一口气,说:“看在

    裕祺这些年辛苦操劳,每年为国家收了近百万两盐课的分上,酌情让他赔几万银子,给个革

    职处分算了,再莫交部严议抄家了。”

    “忠盐司,像裕祺这样的人,仅仅革职,赔几万银子,处罚太轻了。法不重,则奸滑者

    必怀侥幸之心。忠盐司为官多年,这个道理想必明白,鄙人也无需多说。他究竟贪污了多

    少,我正在派人查核,不会冤枉他。忠盐司盐务繁忙,也不必在江宁呆得过久,明天就请回

    扬州去吧!”

    这道冷冰冰的逐客令,逼得忠廉再不能多说话,只得讪讪退出。当他将此事告诉专在扬

    州候信的裕祥时,前海州运判的弟弟对求情一着失望了。

    曾国藩第三部——黑雨

    六侯门娇姑爷被裕家派人绑了票——

    这是忠廉回扬州几天后的一个傍晚,同往常一样,夫子庙迎来了它一天中最热闹的时

    刻。秦淮歌舞,素以夜晚为盛。

    ***璀璨,月色朦胧,在灯月之中,这条注满酒和脂粉的河被一袭五色轻纱所笼罩,歌

    女画舫比白日更显得艳丽媚人,河水变得愈加温柔,就连那袅袅丝弦声也格外动听。一到黄

    昏,人们从四面八方涌过来,位于河边的夫子庙更是游人驻足观赏的好地方。

    夫子庙还正在修复之中,赵烈文有一个压倒前人的宏伟计划,完全实现这个计划要一段

    时间。旧址上到处搭起了临时营业的简易棚子,以卖茶、卖酒、卖小吃食的居多。空坪上常

    常有一圈圈的人围着,那多半是走江湖跑码头的人在卖艺卖药,骗几个钱糊口。更多的像狗

    窝似的棚子里,住着的是从苏北、皖北逃荒来的流浪者。此处人多店多,比起别处来,混口

    饭吃容易些。这里正是所谓重新回到朝廷手中的江宁城的缩影: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百

    业复兴,其实是污泥浊水混乱驳杂,绝大部分人饥饿贫困,如处水火,极少数人纸醉金迷,

    荒淫享乐。歌舞场中隐血泪,繁华窟里藏污垢,当时各大都市皆如此,从剧变中刚趋稳定的

    江宁城,这个特点更为显著。

    夫子庙西侧丝瓜巷里有一处小小的鸟市,几个半老头盘腿坐在地上,每人面前摆几个竹

    编笼子,笼子里关着四五只鸟儿。这些鸟有的羽毛鲜美,啼声嘹亮,上上下下地跳个不停;

    也有的毛色暗淡,呆头呆脑的,并不起眼。一个柳条编的笼子里,一只浑身乌黑发亮、无一

    根杂毛的凤头八哥,对着眼前一位佩玉戴金的富家公子,用生硬的人声呼叫:“少爷,少

    爷!”

    少爷伸出一个手指插进笼中,逗着八哥,笑着说:“叫罗二爷,罗二爷!”

    那凤头八哥转了转黑黄色的小眼珠,张开口试了几下,忽然叫道:“罗二爷!”

    罗二爷高兴得就像关在笼中的雀儿一样,连蹦带跳地问:“老头儿,这只八哥卖多少

    钱?”

    老头子知道这是一个难得遇到的买主,一时还想不出合适的价来,于是随便伸出两根手

    指,试探着说:“少爷,这个价。”

    “二百文?”罗二爷不知这只八哥究竟值多少钱,随口问。

    “两百文?少爷,你也太贱看了我老头子,这样的会说人话的凤头八哥,到哪里去

    找!”老头子的大圆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

    “二两?”罗二爷自觉失言,忙改口。

    老头子又摇摇头,样子颇神秘。

    罗二爷摸了摸发光的瓜皮帽,睁大着眼睛,自言自语:“总不是二十两吧!”

    “正是二十两,少爷!”老头子不急不躁地说,一边笨手笨脚地往烟锅里填着枯烟叶。

    “这么贵!”罗二爷一只手已伸进了口袋,摸着袋子里的银子。

    “少爷,你不知这只八哥的妙处。”老头子掏出两片麻石,用力敲打。火星溅到夹在左

    手指缝中的纸捻上,敲打五六下后,纸捻燃着了。他将纸捻放在烟锅上,口里冒出一股浓烟

    来。他抽了两口后,拿开烟竿,咧开粗糙的大嘴巴笑道,“这只八哥产自琉球岛,去年我用

    了十二两银子从一个洋商那里买来。每天用切细的精肉喂养,用胭脂井的水给它喝,用紫金

    山的泉水给它洗澡,上午带它到鼓楼听大戏,下午我亲自教它说话。经过大半年调教,它现

    在可以见人打招呼,什么话一听就学得出,还会背唐诗哩!”

    “真的,背一首给二爷听听!”罗二爷兴致越发高了。

    “好,少爷您听着!”老头儿丢掉黑不溜秋的烟杆,蹲到柳条笼面前,对着八哥亲亲热

    热地说:“好乖乖,背一首‘春眠不觉晓’给少爷听!”

    说着,递进一条细长的小蚯蚓。那八哥一口夺去蚯蚓,颈脖子噎了两噎,死劲地把它吞

    了下去。好一会儿,才转了转小眼珠,口张了几下,哑哑地叫了起来。

    “春眠不觉晓。”经老头子在一旁念着,罗二爷觉得刚才的哑哑声,也好像是叫的这五

    个字。

    “再背!”老头子命令八哥。那鸟儿又哑哑了几声。“处处闻啼鸟。”老头子又在一旁

    念着。罗二爷细细品味,不错!是这样的。那鸟儿又连续叫了十声,老头子给它配了音: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怎么样,背得不错吧!不是我吹牛,少爷,你就是走遍金

    陵全城,再也找不出第二只来。”老头子笑着说,又拿起了那根老烟杆。

    “不错,不错,我买了。”罗二爷边说边向口袋里掏钱。一会儿,他涨红着脸说:“老

    头子,我今天带的钱不够,你明天这个时候在这里等我。”

    “你说话算数?”

    “你说什么?”罗二爷像受了侮辱似地嚷起来,“我罗二爷有的是银子,二十两算得了

    什么!明天不来的,就是乌龟王八蛋!”

    “少爷身上带了多少银子?”老头子站起来,凑过脸轻声问。

    罗二爷正要答话,不料耳朵给旁边两人的对话吸过去了。

    “八叔,今天花中蝶号画舫里来了一个仙女,我敢担保,全金陵城里的美人没有一个比

    得上她,就连古代的西施、昭君也不一定超得过。”

    “有这样绝色的女子吗?那八叔我今晚非得去会会不可,多少银子一个座位?”

    “价就不低,足足五两!”

    “真的有西施、昭君那样美,花五两银子值得,只怕你小子诳我。”

    “八叔,侄儿什么时候诳过你?若你不满意,那五两银子归我出,明天我在艳春馆请花

    酒,向你赔罪!”

    “这样说来,八叔我非去不可了。”

    这正是罗二爷最感兴趣的事!他也顾不得答老头子的话,手一挥:“莫罗嗦了,明天

    见!”说罢,便跟在那一叔一侄的后面,向秦淮河走去。

    后面,鸟市上的老头儿们在笑哈哈地谈论:“牛老头,你也太贪心了,你那只赖头鸟五

    百钱都不值,还要卖二十两哩!”

    “老弟,你莫眼红,这就是我的运气。我看这个花花公子定然家财万贯,二十两银子在

    他来说算不了什么!”

    “牛老头,我哪里眼红,我是为你好!你不应该让他走,他口袋里有几两,你就收他几

    两,何必一定要二十两?”

    “我哪里非要卖二十两不可。其实他只要拿出二两来,我就卖了。那两个该死的,早不

    来晚不来,偏偏他掏银子时来了。东不说西不说,偏偏要说婊子,硬把这个罗二爷给迷走

    了,但愿他明天能够来。若真的卖了二十两,我请老弟上水天楼醉一场。”

    这罗二爷不是别人,正是两江总督衙门、一等侯府里的娇姑爷恩赏举人罗兆升。罗兆升

    跟着那两人走到桃叶渡口,只见一条画舫装饰得分外明艳,舱里传出悦耳的琵琶声和动听的

    女人歌喉。罗兆升想:绝代美人一定在这条船上。那叔侄俩踏着跳板,径向船舱走去,罗兆

    升紧紧跟上。当罗兆升的脚刚一踏上跳板,走在前面的八叔便高声喊道:“来啦!”

    舱里立即走出两条大汉,应声道:“来啦!”

    罗兆升一进舱,画舫便飞也似地向下游划去。他正在惊疑时,舱口边那两条大汉走过

    来,一个人向他嘴里猛塞一条汗巾,另一个拿出一块黑布,将他的双眼蒙上。罗兆升眼一

    黑,还没有明白过来,双手双脚便被牢牢地捆住了。

    自鸣钟已指到子正,丈夫还不见回来,三姑娘纪琛坐立不安了。招扶她的老妈子安慰

    道:“不要紧的,姑爷说不定今夜酒醉了,在朋友家歇息,明天一早就会回来的。”

    纪琛坐在床上,一直等到天明,又等了一上午,还是不见丈夫的面,止不住眼泪双流,

    告诉了母亲。欧阳夫人劝道:“你在坐月子,千万哭不得,我打发人到他平日常去的朋友家

    问问。”

    罗兆升来江宁不久,朋友少,平素也只有几家湖南同乡可走走。到了吃晚饭时,各处都

    打听遍了,全不见站爷的影子。这下欧阳夫人也着急了,晚上将此事告诉丈夫。曾国藩听了

    很生气,说:“都是魏姨太娇惯坏的,十八九岁作父亲的人了,还这样不懂事,外出冶游两

    天两夜不归家。纪泽、纪鸿幸而不像他这样,若是这个样子,我早打断他们的腿了。明上午

    再多派几个人到城外几个朋友家去问问,待回来后,我要好好教训他一顿!”

    又找了整整一天,罗兆升仍杳无音讯。不但纪琛哭得泪人儿似的,欧阳夫人也哭肿了眼

    睛,纪纯、纪芬都垂泪。总督衙门后院人心不安,都在悄悄议论姑爷。有的说,怕是迷上了

    哪个青楼女子,不想回家了;有的说,怕是掉到河里塘里淹死了。

    “夫子,你叫人写几百张寻人帖子,四处张贴,兴许有作用。”万般无奈后,欧阳夫人

    终于向丈夫提出了这个建议。

    曾国藩瞪起眼睛呵斥:“真是妇人之见,哪里有总督贴告示寻姑爷的,你是怕百姓没有

    谈笑的话柄啊!”

    “那怎么办呢?你看三妹子哭得那个样。她是个坐月子的人,身子虚弱,得了病,害她

    一世!这两天,伢儿都没有奶了。”欧阳夫人心疼女儿外孙,说着说着,竟放声大哭起来。

    “莫哭了,莫哭了!”曾国藩烦躁起来,“你去劝劝纪琛,快不要哭了,哭有什么用!

    我再多派些人四处去找就行了。”

    第二天,曾国藩加派了几个戈什哈,到城内城外到处打探消息;同时悄悄地通知江宁县

    和上元县,凡遇到有被人谋害、跌死、淹死之类的无名尸身时,即速报告总督衙门。

    就这样哭哭啼啼、折腾不安地度过了四天。第五天一清早,打扫院子的仆人在石磴上拾

    到一张无头帖子。仆人不识字,把它交给了巡捕。巡捕一看,吓得脸都白了,忙呈递给总

    督。曾国藩接过看时,那帖子上写着这样几句话:“裕老爷为官清廉,无辜被锁,神人共

    愤。罗兆升现已被抓获。放裕老爷回海州,官复原职,则放罗兆升。三日不答复,撕票!有

    话传递,写在纸上,放到水西门外黑松林口歪脖子松树杈上。”

    曾国藩气得脸色铁青,狠狠地骂道:“无耻!”对巡捕说,“这个无头帖子不准对任何

    人说起,谁捡到的?”

    “扫院子的吴结巴。”

    “你去告诉他,若把此事告诉第二人,我割了他的舌头!”

    巡捕走后,曾国藩独自坐在签押房里,陷入紧张的思索中。原来,罗兆升是被裕祺家买

    通的人绑票绑走了,这使得曾国藩十分恼火。他先是痛恨裕家的卑污可耻,竟然到了如此恶

    劣的地步。这哪里是朝廷的命官家所能干出的事,分明是绿林响马的勾当!曾国藩性格中刚

    烈倔强的一面被激怒了:你裕祺这样做,我偏要跟你干一场。不怕你有僧格林沁作后台,你

    总是我手下的属员。当初鲍起豹、陈启迈那样不可一世,都参下去了,你一个小小的盐运判

    算得了什么!接着他又恨罗兆升不争气,假若规规矩矩在督署读书,与士人们谈诗论文,何

    来被绑架之事?继则后悔不该叫他们夫妇来江宁,真正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曾国藩平生最恨江湖习气。他想来想去,决定对这些人不能手软,只有以硬对硬,才能

    镇服他们。他拿出纸来,愤怒地写着:

    放了罗兆升,本督对你们考虑宽大处理,若胆敢撕票,你们将被斩尽杀绝,裕祺也逃不

    掉法网制裁?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曾国藩亲笔。

    写完后,把刘松山叫进来,悄悄地吩咐了一番。

    当天下午,刘松山带着三个武功高强的哨官,都作仆人打扮,一起来到水西门外黑松

    林,果然见林子口有一株显眼的歪脖子老松树。刘松山将曾国藩的亲笔字条插在树杈中,转

    身回去,走了几十步,招呼那三个哨官一起猫着腰,从小道上又来到歪脖子树边,埋伏在草

    丛中,眼睛死死地盯着。只等有人出现,便猛扑过去,将来人抓获,就此顺藤摸瓜,逮住这

    伙歹徒。

    刘松山等人在草丛中趴了半个时辰之久,不见一个人走近歪脖子树,正在失望之际,黑

    松林里飞出一只凶恶的苍鹰。

    那苍鹰在歪脖子树上空盘旋了几圈,忽然,箭一般地冲下来,一个爪子抓起那张字条,

    哇哇叫了两声,又飞上天去。刘松山等人看着,连呼“糟糕”,却毫无办法,只得眼睁睁地

    看着它向林子里飞去。

    第二天早上,吴结巴又拾着一张无头帖子,上面写着:“票未撕,裕老爷须从宽处理,

    否则不客气!”曾国藩看后冷笑一声,甩在一边。他进后院告诉夫人和女儿,罗兆升被强人

    绑架了,正在设法营救,不要着急,一定可以救得回来的。

    曾国藩一面派人盯住黑松林不放,要他们务必寻出个蛛丝马迹来,同时心里也开始犯难

    了。对于裕祺这种败坏吏治、蠹害盐务的贪官污吏,不严惩,何以肃国纪平民愤?且这是整

    饬两江吏治盐务的第一炮。第一炮若打不响,威信何在?今后的事情如何办?倘若认认真真

    地从严惩处,罗兆升的性命就有可能保不了。像罗兆升这样的轻佻公子,若是换成别人,就

    是死一百个一千个,曾国藩也不怜惜。可这个罗兆升,是罗泽南的儿子,自己的女婿,小外

    孙的父亲!他若有个三长两短,怎么对得起为国捐躯的老友?又怎能忍心让二十一岁的女儿

    变成寡妇,刚出世的外孙成为孤儿?

    曾国藩的心在苦苦地承受着煎熬。真个是左也为难,右也不是!赵烈文天天来禀报,说

    裕祺打死只认贫污了三万五千两银子。纪琛天天来哭诉,求爹爹救救自己的丈夫。整饬盐务

    的第一步便进行得如此窝囊,使一心想作伊尹、周公事业的曾国藩倍感气沮。

    就在这个时候,裕祥的第三场戏又密锣紧鼓地开演了。

    曾国藩第三部——黑雨

    七看到另一本帐簿,曾国藩不得不让步了——

    裕祥按哥哥临上路时交代的,将另一本帐目搬了出来。这是一本专记湘军长江水师、淮

    扬水师、宁国水师、太湖水师利用炮船夹带私盐的记录。裕祺用心深远,早就准备了这一

    手,以防不测,现在果然派上大用场了。

    从同治二年九洑洲被攻破后,长江便全部被湘军水师所控制。水师将领们借口军饷无

    着,明目张胆地从盐场低价购盐,池商不敢阻挡,海州分司运判裕祺也奈何不了,只得另具

    一帐本,将某年某月某日某人购盐若干盐价几何一一登记造册,并要押船的将领签字。还有

    一些水师头头为了个人发财,也利用运军粮的机会夹带私盐,有的被查获了,分司不敢没

    收,便也作了登记。裕祺这样做,一方面为防备日后朝廷查询,另一方面也偷偷记下湘军水

    师一笔劣迹,好交给僧格林沁备作他用。这时,裕祥叫人按原样誊抄一份,把底本转移公馆

    外,妥善保存起来。裕祥多方打听,得知彭寿颐在赣北办厘局时人言啧啧,断定他是一个在

    金钱上过不了关的人。

    这天深夜,裕祥怀揣了几张银票,影子般地闪进彭寿颐下榻的淮海客栈。

    “谁?”已睡下尚未睡着的彭寿颐警觉地跃起。

    “我。”裕祥低声答道。

    “你是谁?”

    “裕祺的弟弟裕祥。”

    “你来干什么?”彭寿颐预感来者不善,冷冷地责问,欲先来个下马威。

    “彭师爷。”裕祥大大咧咧地走过去,不用招呼,自己在一条凳子上坐了下来,彭寿颐

    也坐在床沿上,俩人恰好面对面。彭寿颐那年被林启容割去了右耳,为了遮丑,他的帽子后

    沿做得特别长,把耳朵全部盖住了,让人看不出。现在刚从被窝里爬出,头上光光的,失去

    了右耳的头脸格外丑。裕祥强压住心中的厌恶,满脸笑容地说,“家兄之事,实是小人陷

    害,请彭师爷明裁。”

    彭寿颐冷笑道:“陷害不陷害,我自会查清,用不着你来讲。再说,我看你也像个读书

    知礼之辈,裕祺是你的胞兄,你这样夤夜来访,就不怕犯打通关节之嫌吗?”

    裕祥并不介意,仍旧笑嘻嘻地说:“兄长被害,我这个做弟弟的不为他申诉,谁来替他

    讲话呢?彭师爷,常言说得好,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得放手时且放手呀!”

    “你这是什么意思?”彭寿颐怒视裕祥,“你是想要我为你哥哥隐瞒罪情吗?”

    “彭师爷,您莫生气,我只想求您在曾大人面前说句公道话。”裕祥点头哈腰地,一副

    谦卑之态。

    “说什么话?”

    “求您对曾大人说,裕祺的帐都已查清,没有发现贪污情事。”

    “嘿嘿!”彭寿颐又冷笑两声,“你说得好轻巧,世上有这样便宜的事?”

    “不会很便宜。”裕祥从靴页里掏出一张银票来,“这是五千两银子,只买您这一句

    话。”

    彭寿颐吃了一惊,心想“这裕家出手倒不小气,但这五千两银子,不就买去了自己的操

    守了吗?不能要!彭寿颐手一推,银票从桌面上飘下。裕祥忙弯腰拾起,想了想,又掏出一

    张来。

    “这是一张一万的,连那一张一共一万五,如何?”

    彭寿颐心一动。一万五,这可是个不小的数字,师爷当一辈子也积不了这个数目。自己

    留一万,将五千分给其他人,封住他们的口,再在帐面上做点手脚,曾大人即使不相信,派

    人复查,也不一定查得出。刚一这样盘算,他又立即意识到不对。这裕祺是曾大人要惩办的

    要犯,状子告得扎实,民愤也很大,怎么能掩盖得过呢?一旦暴露,这一万五千两银子,不

    就把自己的命给买了!

    彭寿颐心里的活动,全让裕祥看在眼里。他慢慢地从衣袖口袋里掏出早已准备好的帐簿

    来,递给彭寿颐:“彭师爷,我不会为难您的,请您把这本帐簿转呈给曾大人过目。若他不

    认帐,我们也对不起,进京送给僧王府,烦僧王送给皇上看。”

    彭寿颐感到奇怪。他接过帐簿,翻开一页,只见上面赫然记载着一笔笔湘军水师夹带私

    盐的帐。再翻几页,页页如此。彭寿颐全部明白,心里也踏实了。他故意把帐簿推开:“就

    一万五银子,我给你送?老实告诉你,帐已查清,你哥哥贪污的银子近百万,你就等着抄家

    验尸吧!”

    裕祥咬了咬牙,终于将靴页子里最后一张银票拿出来:“这里还有一万五,一共三万,

    我们裕家的全部家当都来了。”

    “实话跟你说吧,你要我跟曾大人说,你哥哥完全没有贪污之事,你就是拿三十万银子

    来,我也不会说,我要不要脑袋吃饭?”老辣的彭寿颐知道这案子要全部翻过来是不行的,

    他不敢拿性命开玩笑。

    哥哥究竟贪污了多少,裕祥并没有底,见彭寿颐这样强硬,他反而气馁了:“彭师爷,

    您看我哥这案子要如何了结?”

    “看在你的这番心意上,我去跟曾大人说情,不抄家不充军,看做得到不。还想依旧当

    他的海州运判,那是决不可能的事,你掂量着办吧!同意就这样,不同意,银子和帐簿你都

    拿走。”彭寿颐将银票和帐簿往裕祥那边推过去。

    裕祥呆了半天,最后说:“彭师爷,就这样吧,最好不革职,若实在不能保,则千万请

    保个不抄家充军。”

    “那好!”彭寿颐皮笑肉不笑地说,“裕二爷,你要想把事情办成功,今夜这里发生的

    一切,你不能透出半个字,懂吗?”

    把裕祥提供的帐簿仔细看了一遍后,深知曾国藩弱点的彭寿颐心中暗暗得意,连那五千

    两银子他都不愿分出去了。倒不全是出于心疼,多一人知道便多一分麻烦,况且现在用不着

    在帐目上做过多手脚,他已有打动曾国藩的足够力量了。

    彭寿颐匆匆从海州赶回江宁,在书房里单独面见曾国藩。

    “海州分司的帐清得怎样了?”曾国藩期望获得重大进展,在铁的事实面前逼得裕祺不

    得不认罪,然后再将给他的惩罚减轻一等,以此为条件求得放票,留下罗兆升一条小命。这

    些天来,女儿不断地哀求,夫人不停地劝说,曾国藩看在眼里,也实在不忍,他在心里作出

    了这样一个折衷的处理设想。

    “裕祺的确为官不廉,这几年用压价复价的花招,共敲榨池商银子二十七万多两。不

    过,他也的确拿出了二十万用来修浚运河,自己得了七万多。又从引商那里索取贿赂八九万。

    这两项加起来,大约有十五六万两银子。比起前任几届来,裕祺不算最贪的。海州的百

    姓讲,哪个运判不是混个三四年,弄二三十万银子后再走的!”

    “十几万两?”曾国藩有点怀疑,他望着彭寿颐的眼睛问,“状子上告的他至少聚敛了

    八十万两,怎么相差这样远?”

    “大人,盐商们都恨盐官,夸大其辞是可以理解的。”彭寿颐坦然地接受曾国藩的审

    视。他知道,这时如果自己的目光稍有回避,就会引起曾国藩更大的怀疑。在曾国藩身旁十

    年的江西举人,对老师洞悉一切的眼力既佩服又畏惧。回江宁的途中,他自我训练了很多

    遍,今天临场表演时幸而没有慌乱。

    “噢!”曾国藩有点失望,略停一下说,“只当了八年的运判,便贪污十五六万银子,

    也可恨得很。两江的官吏都像他这样,百姓还有日子过吗?”

    “大人!”彭寿颐把凳子挪近曾国藩,压低声音说:“裕祺虽然可恨,但也有可爱之

    处。”

    “可爱之处?”曾国藩颇觉意外。

    “大人有所不知。这三年来,我湘军长江水师、淮扬水师、宁国水师、太湖水师,因军

    饷不足,都在海州盐场以低价买盐,再以高价出卖,另外还有不少将官也利用装粮之便夹带

    私盐。所有这些,裕祺都没有为难。他的弟弟裕祥说,湘军打长毛功劳大,以此换军饷,或

    是换点零花钱,我们都支持。卑职将裕祺所记的帐粗算了一下,这几年湘军水师公私共在海

    州盐场买盐四万引,没有纳一文盐课。也就是说,裕祺利用这批盐,支援了湘军水师约一百

    万两银子。”说着,把裕祥提供的帐簿恭恭敬敬地递上去。

    “没有这样的事!长庚,这帐簿是裕祺捏造的,你不要上他的当。”曾国藩随便翻了几

    页,便将它扔到桌子上。

    “大人,卑职已过不惑之年,且在大人幕中这多年,岂不知世上多有伪造帐簿欺蒙上峰

    的事。”彭寿颐不慌不忙地说,“不过,这本帐不是假的。现在大人看的是誊抄本,我看过

    裕祥保存的原本,有当时运盐的将领们的亲笔签名,黄翼升、李朝斌的名字都出现过几次,

    我认得他们的字,那不是假的。卑职也曾经暗访过海州盐场的其他盐吏,他们都说有这个

    事。”

    “你当时为何不把那个原本要过来?”曾国藩逼视着彭寿颐。

    彭寿颐被问得冷汗直流,心里叫道:好厉害的曾中堂!他很快镇定下来,答道:“裕祥

    那天将原本给我看过后,我就要他把帐簿留下。他说他要誊抄一份,我同意了。谁知以后送

    来的不是原本,而是这个抄本。我要他交出原本。他说原本已送到京师去了,倘若曾中堂不

    能体谅的话,他将请僧王出来说几句话。”

    曾国藩一听,气势低下来了。湘军水师的这些行径,他过去虽听说过,但屡次关于军饷

    的奏报,只字未涉及到这个方面,尤其是大批水师将领夹带走私,其性质更为严重。想不到

    这些事,居然有人一笔一笔全部记下来了。这些丑闻若经过僧格林沁之口上达天听,岂不招

    致皇太后、皇上的震怒!

    事关他个人和整个湘军的名声,不能等闲视之。况且对于长江水师,曾国藩近来有一个

    异常重要的计划,这个计划决不能因这本帐簿而遭到破坏。他已经发信给在渣江休养的彭玉

    麟,估计彭玉麟就在这几天内会抵达江宁。

    “长庚,你说裕祺这个案子该如何处置更为妥当。”曾国藩想,看来裕祺的处罚还得减

    一等,他先套套经办人的口气。

    “大人,裕祺身为朝廷命官,掌管海州分司要缺,利用职权,贪污勒索十多万两银子,

    罪恶很大。论国法,当革职永不叙用,查抄家产,本人流放军台。以此为贪墨者戒。”彭寿

    颐神态凛然,执法甚严,与曾国藩的初衷完全吻合。“但是,裕祺有功于我湘军水师,也即

    有功于国家,其功可抵去一部分罪。卑职的意思是,革职赔款,遣回原籍,其他可不予追究。

    “这样处置可是可以,但得有一个条件。”曾国藩慢慢梳理着胡须,说,“你得要他家

    交出那个原本来,回海州后,你立即派人送给我。”

    彭寿颐心想:裕家的财产少说也有五六十万,裕祥只花了三万银子,我就给他保住了这

    笔财产,他还有什么话说的!

    他若硬要保存这个帐本再苛求,我也不怕他,就对他说:“曾大人不怕僧王,你到京师

    去找僧王吧!”谅他也不会再闹下去。

    这样一想,便壮着胆子说:“卑职一定要他交出原本。”

    “还有一个条件。”曾国藩想起姑爷还在裕家人的手中,不能不提出,但又不能明提,

    想了想说:“你去告诉裕祥,他的哥哥贪赃枉法,民愤极大,本督只给了最轻的处分,要他

    明白本督有心保护之意,凡是与本案有关的其他一切非法活动都要停止。否则,本督决不宽

    容!”

    彭寿颐不明白话中的具体所指,但这个条件无疑在理,便说:“卑职一定正告裕祥,谅

    他们兄弟一定会对大人感恩戴德,不敢再有别的妄想。”

    曾国藩指示赵烈文,不必再逼裕祺,就以他所承认的三万五千两银子定谳,给他一个革

    职赔款遣回原籍的处分,并按此奏报朝廷。裕祺放出的第二天,罗兆升也被刘松山从黑松林

    口接了回来。这个养尊处优的罗二爷,受此折磨,早已瘦得不成人样了。

    裕祺虽未被抄家充军,但革职赔款的处分也并不轻。这个号称僧王老表的蒙古盐官的被

    惩罚,震动了两淮盐场,也震动了两江三省,各级官吏见风色不对,都开始收敛了。黄廷瓒

    带着一班子人制定了几十个关于盐务管理的章程,也一一通过颁发,淮北重新推广票盐制。

    两江各引地盐价也作了明文限制。曾国藩裁汰了一批不法盐吏,从甲子科新举人中选了几十

    个操守较好、年岁较大的人去管理各处盐卡,盐务有了起色。同时,又奏请蠲免安徽州县钱

    粮杂税及江苏金坛等五县的两年钱漕,百姓算是得了一些实惠。

    这时,太子少保、一等轻车都尉、长江水师统领彭玉麟,从渣江老家布衣戚容地来到了

    江宁。

    曾国藩第三部——黑雨

    八彭玉麟焦山还愿——

    彭玉麟回渣江后,国秀的病短期内有所好转,但不久又加重了。他百般温存,延请名

    医,不惜重金购买名贵药材,却始终不能治愈。国秀终于跟小姑一样,年纪轻轻地便抛开玉

    麟,一个人先走了,不同的是,她给玉麟留下了一个儿子。彭玉麟叹息自己的命苦,对世事

    看得更淡了。他将国秀安葬在小姑墓旁,每隔三四天便去看望她们一次。他要履行当年离家

    前夕对小姑亡灵所说的话,在大功告成之后,不恋富贵,重过旧日的清贫生活。于是在斗笠

    岭下筑一个茅棚,取名退省庵。他住在退省庵里读书课子画梅花,天天依伴着小姑和国秀的

    怨魂。彭玉麟奏请皇上开缺,让他在籍养疴。皇上不允,改授他漕运总督,他坚辞不受。皇

    上只得作罢,依旧将兵部侍郎职还给他,温旨慰勉安心养病,再膺重任。如果不是曾国藩一

    连两封情致深厚的信打动了他的怀旧之心,如果不是信中一再说有关于水师的重大事情相

    商,彭玉麟就将带着儿子永钊,再也不离开小姑和国秀的坟墓,再也不离开渣江了。

    他要在退省庵里退世反省,打发余生。

    曾国藩见彭玉麟心情忧郁,暂且不跟他谈长江水师的事。

    每天公余,则邀他品茗下棋,并从江宁城名门望族中借来不少前代丹青名手的真迹,与

    他共同欣赏,借以为他排忧解愁。

    正好这时戴熙致仕回原籍钱塘,路过江宁,曾国藩盛情款留。

    戴熙以翰林三值南书房,官至兵部侍郎,以长于绘事闻名京师。那年就是他为孙鼎臣画

    了一幅《苍筤谷图》,后来引得曾国藩和左宗棠都爱不释手,各人都题了一篇七言古风于其

    上,成了文坛一段佳话。戴熙久慕彭玉麟大名,且又同为兵部堂官,同为画坛高手,二人一

    见如故。谈诗文,谈绘画,谈兵事,谈得甚为投机。临别时,戴熙送给彭玉麟一幅《钱塘潮

    涌图》,彭玉麟回赠一幅《南岳迎客松》。彭玉麟与戴熙相见恨晚,自觉长期拘守渣江,也

    未免过于孤陋,遂与戴熙约:十年后在杭州西子湖畔也筑一个退省庵,一年以一半时间住渣

    江退省庵,陪小姑、国秀之坟,以一半时间住杭州退省庵,与戴熙等两浙名士品画说诗。

    彭玉麟心情开朗了,曾国藩欢喜无尽,便将长江水师走私食盐以及杨岳斌临去陕甘前夕

    说的那番话告诉了彭玉麟。

    彭玉麟嫉恶如仇,听说水师走私,极为愤慨,非要一一查明严办不可。对杨岳斌的一席

    话,自然心有灵犀一点通。他对朝廷和官场的看法,比杨岳斌更深一层,对曾国藩和自己的

    处境也洞若观火。他是属于那种大智大勇、大彻大悟一类的人,当年劝曾国藩蓄势自立,以

    及后来自己的功成身退,都不是常人所能想得到做得出的。几天后,彭玉麟对曾国藩说:

    “涤丈,我们明天到镇江焦山寺去一趟吧!”

    “好哇,你有游山玩水的兴致,我奉陪。”曾国藩想,彭玉麟一定是要借游焦山的机会

    谈谈关于水师的事。

    “国秀临终前对我说,那年她和母亲、兄长由浙江投奔在黄州谋食的舅舅,船过镇江

    时,长江陡起风浪。风急浪高,船在江上左右颠簸,眼看就要倾覆,母亲吓得哭起来,兄长

    亦无主意。国秀则面对着高耸江面的焦山寺跪下祈祷:求菩萨保祐,若能使风浪平息,将来

    为菩萨再塑金身。国秀念过三遍后,果然风平浪静了,母亲喜得直叫:菩萨有灵,菩萨有

    灵!国秀说,她生前未能还此愿,心中不安,要我代她还了这个愿,并请菩萨保祐永钊无灾

    无病,长大成人。”

    “我明天陪你去还愿。”曾国藩望着彭玉麟凝重中略带凄凉的面色,心头飘过一丝悲天

    悯人的意念。他自我感觉到,这种意念从前似乎没有过。

    镇江城真是一个气势磅礴、山水形胜之地。长江从城北穿过,江面宽阔,奔流湍激,江

    中矗立着金山、北固山、焦山,山势不高但陡峭,林木不深而清幽。一年四季,江浪拍打山

    崖,溅起冲天水花,它们犹如三座铁打的金刚,岿然不动。年年月月,江风抚摸着山腰山

    顶,芳草青翠,百鸟丛集,它们又好比三个浣纱的少女,娇美婀娜。尤其是那些与它们有关

    的美丽动人的神怪传说、历史故事,诸如水漫金山寺、甘露寺招亲、孙刘剁石卜天下、康熙

    乾隆南巡题诗等等,更使它们显得神秘莫测,如同三位年高德劭俯视沧桑的历史老人,帮助

    后辈缅怀过往,启迪未来。

    曾国藩、彭玉麟,加上另外两名随身戈什哈,都作普通百姓装束,乘坐安庆内军械所制

    造的那艘小火轮,清早从江宁出发,一路劈波斩浪,顺水而下,巳正到了镇江城。先登上金

    山、北固山观赏一番,在甘露寺吃了斋饭后,便来到了焦山。

    一上山,曾国藩立即被眼前的景致所迷住,笑着对彭玉麟说:“雪琴,先莫忙着还愿,

    一还愿就脱不了身,我们先四处看看再说,好吗?”

    “涤丈能陪着我来还愿,已是天大的面子了,这点小要求,我能不答应吗?”说完,也

    舒心地一笑。

    焦山因东汉焦光隐居于此而得名,又因山上松竹苍翠,宛如碧玉浮江,故又名浮玉山。

    山之东北有两座巨石雄峙,名为大小松寥山,古人称之为海门。它最高处离海面只有四十多

    丈,绕山走一周,也只有六百来丈。但这座小岛却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且不说登山眺望长

    江的白浪滔天、雄伟开阔的壮观之景,也不说满山起伏的桑林,犹如一条宽广迷人的生命之

    被覆盖在它的四周,单是焦山上俯首可拾的前贤遗迹,便足使人沉浸陶醉、流连忘返。

    曾国藩和彭玉麟兴致勃勃地观赏了主干半枯、支干遒劲的六朝古柏,树身粗壮、绿叶满

    枝的南宋老槐,以及高耸入云、挺拔傲岸的明代永乐银杏。接着,二人又携手游览了吸江

    楼、华严阁、壮观亭、观澜阁,这里分别为观日出、赏月色、送夕照、听涛声的最佳处。楼

    阁建筑得别出心裁,地址选择得又富诗情画意,前向忙于盐务整顿的两江总督和留恋于亡妻

    故土的水师统领,身心一时都暂获宽松。

    看罢三诏古洞后,他们又在别峰庵郑板桥读书处徜徉一阵,只见板桥为别峰庵题的名联

    至今仍在,道是:山光扑面经新雨,江水回头为晚晴。彭玉麟赞道:“不愧出自板桥之笔,

    真是别具一格!”

    二人又来到宝墨轩,这是焦山文物的精粹所在。宝墨轩四壁镶嵌了自六朝至本朝道光年

    间的著名碑刻二百多处,珍品极多。这里有魏法师碑,澄鉴堂法帖,畜狸说碑,苏东坡游招

    隐寺唱和诗碑,还有陶澍所立印心石屋碑,尤为珍贵的是刻于南朝的上皇山樵所书《瘗鹤

    铭》。此碑笔力浑穆、结构紧严,乃大字之祖,向为书界推重。曾国藩一生写字经历过三次

    大改变,从柳诚悬到黄山谷到李北海。早年学柳体字时,也曾将《瘗鹤铭》认真地临摹过数

    百遍,今日在此见到原碑,如何不欢喜!曾国藩将此碑格外仔细地看了一遍,又见旁边一块

    小碑上刻了几百字,介绍它失而复得的过程。

    原来,《瘗鹤铭》刻好后,一直竖立在焦山上。唐代宗大历年间,它失落长江中,在水

    底躺了三百年,直到北宋熙宁年间,才从江中捞出一块断石。一百年后,南宋淳熙年间又打

    捞出三块。不料到了明洪武年间,这四块断石复又坠江。康熙时,镇江知府陈鹏年是个金石

    专家,他不惜巨资募船民打捞,终于在距焦山下游三里处,将这四块残石捞了出来。《瘗鹤

    铭》的坎坷遭遇,令两位湘中名人嗟叹不已。

    看看天上的红日将要贴近江面,彭玉麟说:“涤丈,该是我还愿的时候了。”

    曾国藩笑着说:“看我们玩的,差点误了你的正事。”

    二人并肩来到焦山上的主要建筑群定慧寺。定慧寺原名普济庵,始建于东汉兴平年间,

    是佛教传于中国后,最早兴建的一批寺庙中的一个。宋时改名为普济禅寺,元代又改名为焦

    山寺。康熙南巡驻跸于此,赐名定慧寺。寺内建筑宏伟,殿堂众多,一向为江南佛教圣地之

    一。

    二人穿过前殿后,来到了大雄宝殿,迎面而来的两行大字楹联甚是发人深思:四大皆空

    明佛性,六根清静证菩提。宝殿里塑着佛祖金像,右边是有求必应坚毅严肃身骑白象的普贤

    菩萨,左边是聪明睿智笑容可掬跨着雄狮的文殊菩萨。大殿两侧是瞠目龇牙、舞拳踢腿的四

    大天王。正中供桌上青灯长明,鲜花不谢,香烟缭绕,烛光摇曳。空旷的殿堂庄严肃穆、气

    象森凛,无一闲杂人员往来,无一轻妄语声响起。只有大殿一角坐着一个垂老僧人,双眼微

    闭,左手伸掌,右手时不时地敲打着木鱼。轻脆的木鱼声在高旷的大殿空间回荡,越发给它

    增添了一种神圣不可亵渎的威严感。

    曾国藩置身其间,顿时感到自己渺小极了。在高不可攀的如来佛面前,一等侯、协办大

    学士、太子太保、两江总督等等令世人目眩的官爵,通通失去了它的光彩。佛法广大,宇宙

    无垠,他一个苦海中的俗人,好比大千世界里的一粒灰尘,漠漠天河中的一颗水珠,微不足

    道,卑不足称。与佛祖相比,人的生命太短促了。佛是永恒的。他审视过去、现在、未来三

    世,他已不知存在了多少年,他还将如天地山川一样永远地存在下去,而人生不过是夜空中

    的闪电,稍纵即逝,如白驹之过隙,转瞬则非。一时间,曾国藩心中顿起一股无可奈何的悲

    哀。

    遵循祖训,曾国藩一向不崇佛,但也不排佛,佛教中的重要经典他也涉猎过,尤其是

    《心经》,他读过多遍,对其中的一些议论也颇为心许。今天,在浩浩长江中这个岛山的寺

    庙里,在经历过大功殊荣、剧痛奇忧之后,色空幻灭之感,竟隐隐地向他袭来。看着彭玉麟

    虔诚地跪在蒲垫上,他也身不由己地跟着跪下,拜倒在至高无上普渡众生的佛祖脚下,耳边

    是彭玉麟喃喃的祷告声:“弟子衡阳信士彭玉麟跪拜在我佛脚下。十五年前,弟子亡妻杨国

    秀在江上偶遇飓风,船几倾覆,幸赖我佛无边法力,使风息浪平,一家安然无恙。亡妻当时

    曾许下誓愿,为谢我佛恩德,将重塑金身,后因戎马战乱未果。今亡妻长辞人世,玉麟代其

    前来还愿。弟子涉千里远途,具一瓣诚心,谨奉白银五百两于桌前。”

    说罢站起,从袖口里抽出一张银票,恭恭敬敬地放在案桌上,又退下来,重新跪在蒲垫

    上,对着佛祖顶礼膜拜。曾国藩一直半低着头,眯着眼睛不说话,他被彭玉麟的虔诚所感

    染,对佛生发出一种敬意。

    “二位居士请起,小寺住持芥航法师在方丈室里恭候。”不知什么时候,曾国藩、彭玉

    麟的身后来了一位五十余岁气宇不俗的和尚。那和尚合十微笑说:“贫僧乃小寺知客,请二

    位居士随贫僧到后院去。”

    二位宫保大人顺从地起身,尾随着定慧寺的知客僧,从后门走出了大雄宝殿。

    曾国藩第三部——黑雨

    九慧明法师的启示——

    定慧寺的后院屋宇众多,有藏经楼、念佛堂、高堂、大寮、方丈室等等。二人随着知客

    僧来到方丈室,一眼看见禅床上盘腿坐着一个极老的和尚,面孔像风干的柚子皮,三绺长须

    如漂白的苎麻,身躯瘦小得就像一个十四五岁的孩童。曾国藩忽然想起钱起的诗:“只疑云

    雾窟,犹有六朝僧。”又想起传说中识破白蛇精的法海。正在胡思乱想的时候,芥航法师睁

    开了眼睛,面无表情地指着对面的两张椅子,口齿清楚地说:“二位居士请坐。”

    刚落坐,一个小沙弥就过来献茶,随即又端来几碟鲜果。

    焦山上的游客不多,尤其是坐小火轮来的中国游客还从来没有过。当曾、彭上山不久,

    知客僧便把这一情况报告了芥航法师。芥航法师多年不离禅床了,这次他叫几个年轻和尚抬

    着到了藏经楼三楼。这是焦山上的最高点,山上所发生的一切,都在这间房子的监视中。芥

    航看了半天,后来又看到他们来到大雄宝殿,这下看清楚了。他吩咐知客,待他们拜佛完

    毕,即请来方丈室叙话。

    “两位居士远道而来,光临此地,为荒岛寒寺增辉不少,又广结善缘,捐银五百两,老

    衲代表阖寺僧众,谢二位居士厚意。不知二位居士为何赠此巨款?”

    彭玉麟将来此还愿的事说了一遍。

    “善哉,善哉!”芥航左手伸掌,右手捏着胸前的念珠。那念珠棕黑色,光亮鉴人,比

    一般和尚的念珠要小。“敢问二位居士尊姓,从何处来?”

    “鄙人姓江,他是我的表弟,姓王,从江宁城里来。”曾国藩抢着回答,他不想说出真

    实身分,免得多添麻烦。

    “听江居士的口音,像是湖南人?”芥航法师柚子皮似的脸上微露一丝笑意。

    “法师明鉴,鄙人正是湖南人。法师缘何对湖南口音如此熟悉?”曾国藩在北京生活过

    十四年,学得些北京话,平素在湘军官勇中,他讲湘乡土话,对外则带一点北方口音,为的

    是让别人听得懂。

    “居士有所不知,老衲俗籍也是湖南。”

    “没有想到,我们与法师竟是乡亲?”彭玉麟高兴地用衡阳话说,“请问法师是湖南哪

    县人,为何又到了此地?”

    “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芥航的左手垂下来,右手仍在数念珠,“老衲出生在九嶷山

    下,降世不久,父亲即出外谋食。

    十一岁那年,父亲回家,接老衲的母亲到扬州去,原来父亲在扬州盐运使司做了一个小

    吏。船到镇江时,天色已晚。父亲说天明后再过江上岸进扬州。谁知就在那天半夜,一群强

    盗上得船来,砍杀了老衲的父母,抢走了船上的银钱。老衲幸而抱着一块木板跳下长江,才

    免于一死。江水把老衲漂送到焦山边,定慧寺方丈智重长老见老衲可怜,便收留下来。岁月

    流逝,八十年过去了。”

    曾国藩心里一惊,如此说来,这位法师已高龄九十一岁了。他生在乾隆爷年代,正好与

    六朝柏、南宋松、永乐银杏般配,合称焦山四老。曾国藩再细细地看了老法师一眼。他已看

    出眼前的这个古董,不仅仅是一个脱离尘世八十年,静观涛生云灭的老和尚,更是一个佛学

    精深、世事通达的智者。

    “法师来此八十年了,仍对乡音分辨得如此清楚,真不容易。”曾国藩感叹着。

    “老衲对世俗一切都已淡薄,唯独对生我育我之家乡怀念不已,近年来此心尤切,这或

    许就是世俗所说的叶落归根吧。

    老衲修身养性八十年,看来仍未脱凡俗。”芥航又露出一丝浅浅的笑容。

    这时天色已暗,法师吩咐在方丈室里摆桌开席,又对曾、彭说:“老衲已经二十多年不

    与人吃饭了,今日在此遇乡亲,老衲破例陪二位居士吃一顿夜饭。”

    曾、彭连声称谢。一会儿摆出一桌斋席,虽无鱼肉鸡鸭,但用豆制品以及各种蔬菜烧烹

    的斋菜,却更清香可口,还有那用山上泉水酿的素酒,也很爽洁甜美。芥航法师略微吃了几

    片青菜,便不动筷了。

    方丈室里的油灯时明时灭,窗外江水拍打着礁石,发出澎澎湃湃的声响。风吹着满山松

    竹,与江涛合鸣。一切都是天籁,无半点尘世的喧嚣。面对着这位银须高僧,彭玉麟恍若置

    身蓬莱仙岛。他忍不住对芥航说:“弟子有一事不明,请法师赐示。”

    “居士有何不解之事?”芥航慈祥地问。

    “弟子早有皈依我佛之心,但又抛不开尘务。请问法师,弟子是了却尘务,再皈我佛,

    还是抛却尘务,即皈我佛呢?”

    “尘务未了,凡心不净,即便皈依,亦难成正果。以老衲之见,居士不如了却尘务之

    后,再皈佛门,日后一定可成正果。”芥航平静地回答。

    彭玉麟点点头,似有所悟。曾国藩想:老法师之言合情合理,也正合自己之心;倘若劝

    他即刻皈依佛门的话,我靠谁来整顿水师?他对这位同乡高僧忽生感激之情了,便也问道:

    “弟子生性褊激,容不得半点邪恶,生平好为掀天揭地之想,虽亦有些小成,但不顺心事居

    多。请问法师,弟子应奉何法持身?”

    “阿弥陀佛!”芥航正色道,“居士嫉恶如仇,正是佛性的表现。去恶即是为善,除暴

    方能安良。佛法讲大慈大悲,并不宽容残杀众生之妖魔。不过,老衲看居士一生鼎盛之期已

    过,眉宇间阳刚劲气已趋衰退,有生之年难再有大作为了。故老衲奉劝居士一句直言:今后

    总要从波平浪静处安身,莫从掀天揭地处着想为好。”

    曾国藩听了,默不作声。

    芥航又说:“老衲观居士气概,有我佛普渡众生之志,但我佛如此宏愿,亦非一蹴而

    就,要靠世世代代众比丘、比丘尼弘扬佛法,晓谕众生,方可使世界脱离苦海,同登乐土。

    方今尘世妖孽猖獗,正气不张,在此污泥浊水之中,居士能有成功,亦属大不易。天下事,

    岂能由我一人做完?愿居士能理解老衲之心,方不致被适才直言所烦恼。”

    曾国藩听这几句话大有道理,遂转忧为喜,合十谢道:“法师之言,大开弟子胸襟,弟

    子当谨记不忘。”

    彭玉麟见法师果然智慧圆通,道行高深,又请教道:“请问法师,这世界近些年内可有

    承平之日复来?”

    芥航摇了摇头,说:“道光末造,蚩尤作乱,天遣应龙,降妖服魔。今蚩尤虽灭,然纲

    纪大乱,世道大坏,人心大变,此决非一应龙所能了耳。天下承平,短期内不可复见,至少

    老衲看不到了。”

    曾国藩虽觉悲哀,但不能不佩服法师非凡的眼力。他想。

    这样一个年近百岁,身历五朝,又深明佛理,冷静睿智的老和尚,大概人世间的一切疑

    难,他都可以有办法解决。他目前正为水师的事着难,虽蒙圣旨宽容,长江水师暂时保留下

    来了,但今后战事稍一减少,就有可能再下令撤销。能有一个什么妥善的办法,将它长久地

    保留下来就好了。那样,既可以成为自己终生的“护身坎肩”,又可以作为湘军的代表长存

    于世。在这一点上,他颇为类似历史上那些开基创业的帝王,想把自己亲手创造的业绩千秋

    万代地传下去。如何发问呢?明说不宜,转弯子说又怕讲不清。想了好久,想不出好办法,

    不如干脆打土语算了:“弟子有一为难之事,恳请法师莫嫌俗陋,帮弟子解开难题。”

    “居士有何难事,不妨说与老衲听听。”芥航停止数念珠,聚精会神地听曾国藩发问。

    “弟子老家所在地,前向风气极坏,白日抢劫、半夜行盗之事甚多。弟子遂在家中喂养

    了三十条狗,用来防守家门。现在安静多了,守门狗无事可作,便欺负邻里鸡鸭,弄得四邻

    不安。请问法师,弟子应如何处置这些狗?”

    芥航听罢,嘴角边浮起一缕极淡的冷笑,说:“居士可三宰其二。”

    曾国藩点点头,又问:“弟子本意想全部宰掉,可否?”

    “不可!”芥航断然回答,眼睛里射出两道与龙钟老态极不相称的光芒来,“狗多坏

    事,无狗亦坏事。居士此举当慎重。”

    曾国藩重重地点了两下头,十分赞同法师的高论。他叹了一口气,说:“然则弟子亦感

    为难,一家豢养十条看门狗,岂不多哉?”

    芥航笑而不答,吩咐小沙弥添烛加灯,并对知客说:“取镇寺之宝来,请二位居士欣

    赏。”

    曾、彭一听定慧寺还有镇寺之宝,甚觉意外,心想:这或许是前代帝王所赐的金玉菩

    萨,或许是从天竺国取来的贝叶真经之类的东西。

    稍顷,知客僧捧着一个用青布包的条形物件进来。芥航亲手打开青布,露出黑漆木匣。

    他从身上掏出一把小小的铜钥匙来,将木匣上的铜锁打开,里面平放着两卷发黄了的纸。

    芥航拿出一幅递给曾国藩,又拿出一幅递给彭玉麟,说:“二位居士请展开看一看。”

    曾、彭怀着庄严的心情,小心翼翼地将纸展开,不觉惊了。这纸上既不是写的佛经,亦

    不是绘的佛像,一卷是明代杨继盛上的反对与俺答开放马市之疏,另一卷也是杨继盛的奏疏

    ——参劾严嵩。清代读书人,几乎无人不崇敬杨继盛,也无人没有读过他的这两篇正气凛然

    的奏疏。但所有人都是从史书上读到的第二手材料,谁都无幸一睹这两篇名奏的原件。

    曾国藩那年在翰林院奉旨清查明代旧档案,曾很留心这两件奏疏,可惜没见到。今夜在

    这个荒凉的岛山寺庙里见到它,正应得上一句老话: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他

    感到很奇怪,问芥航:“敢问法师,杨忠愍公的这两篇奏疏,是真迹吗?”

    “不是真迹,何能称之为镇寺之宝?”芥航微笑道。

    彭玉麟也惊讶不已,说:“弟子少时最好读忠愍公参权奸严嵩疏。‘盖嵩好利,天下皆

    尚贪;嵩好谀,天下皆尚谄。源之弗洁,流何以澄?是敝天下之风俗,大罪十也。’每读至

    此,常击节抚叹。然世人皆说,忠愍公此两疏早已不存于世,何以能存于宝刹呢?”

    “二位居士且莫惊诧,容老衲慢慢说来。”芥航法师两只布满鱼尾纹的眼睛里再次射出

    光芒来,曾国藩突然觉悟到,这高僧原来并非超凡脱俗,他的胸中充溢着与世人一样的善善

    恶恶的情感,只不过这种情感因他八十年的修行而深深地埋了下去。

    芥航法师深情地回忆:“杨忠愍上参劾严嵩疏后,蒙冤下诏狱,自知此番没有出狱的可

    能了,便暗中打发人叫他的独生子伯远赶快离家出逃。伯远公逃至扬州时,闻父亲被严嵩杀

    害在菜市口,悲愤填膺,立志报仇。他素知严嵩心肠歹毒,决不会放过他,海捕文书立即就

    会下到全国各地,自己将插翅难逃。这天夜里,伯远公雇了一只小船从江北划过来,一直划

    到焦山边,悄悄地上了岸。他径直来到定慧寺——当时叫作焦山寺,找到了住持宏济法师,

    表示愿意皈依佛门。宏济法师见伯远公一表堂堂,知非常人,便收留了他,给他取个法名叫

    心一。就这样,伯远公逃脱了天罗地网般的搜索。十年后,嘉靖皇帝惩办奸相严嵩父子,天

    下额手称庆,伯远公这才向宏济法师说出了自己的身分。宏济法师劝他脱去袈裟,还俗进

    京,继承父业,为天下苍生做点有益的事。伯远公先是不肯。宏济长老正色道:‘佛家最高

    宗旨,在使众生脱离苦海,不重在一身修行。所谓众生超脱我超脱,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普

    通百姓,无力为众生办事,故投我佛门。我佛慈悲,收一人即渡一人。你乃大忠臣之后,万

    民景仰,遇此君主贤明之际,何不承父志济天下苍生,而在此作一身之修行,岂不愧对乃父

    忠魂?亦不合我佛之本意。’伯远公被说服了,含泪离开焦山寺。回京后,嘉靖皇帝将忠愍

    公生前所任的兵部员外郎一职赏给了他,并赐还互市、劾严两篇名疏。伯远公一则报焦山寺

    救命之恩,二则也怕父亲的这两篇奏疏日后湮灭,遂将它用木匣装起来,送给宏济长老,请

    焦山寺代为保管。宏济法师将它定为镇寺之宝。从此便一代代传了下来,一直传到老衲手

    中。”

    芥航说到这里停住了。曾国藩边听边想:刚才说芥航法师未脱俗,实际上,定慧寺这座

    江南名刹、佛家圣地也未脱俗。它把杨继盛的奏疏作为护寺之宝,这里面包含着对忠臣义士

    多大的尊崇!对人世的正义与邪恶有着多么强烈的是非褒贬!可敬的芥航法师,可敬的定慧

    寺。曾国藩心里默默念道。

    彭玉麟问:“法师,杨忠愍公的真迹保存于宝刹三百年,这中间也曾给外人观赏过吗?”

    芥航答:“三百年来,这件镇寺之宝只对三个人开过。一是前明史阁部史可法守扬州

    时,有次来焦山巡视,住持圆鉴法师请他看过。二是康熙帝南巡至焦山,为寒寺御笔亲赐定

    慧寺三字,为报圣恩,住持慧明法师请皇上观赏过。三是乾隆爷南巡,御赐一万两银子重修

    寺院,那年我已在定慧寺出家,亲眼见智重长老打开木匣,请乾隆爷过目。今夜为二位居

    士,第四次打开了木匣。”

    芥航法师给他们以史可法、康熙帝和乾隆帝一样的礼遇,使彭玉麟、曾国藩很感动。感

    动之余,曾国藩又觉奇怪,这礼遇,决不是彭玉麟的五百两银子所能换来的。难道说,自己

    的身分被这个菩萨似的老法师窥视出来了吗?他问:“请问法师,杨忠愍公的奏疏既然让人

    看过,就必然会传出去,宝刹不怕它被人盗走吗?”

    “居士问得甚好。”芥航又数起念珠来,一边说,“康熙爷南巡那次,人多眼杂,慧明

    法师担心被歹人得知,于是聘请了十名武林高手作护寺卫士,以防不测。过了些日子,慧明

    法师又犯起难来,寺庙清静无为之地,怎能容得武师?且这样明目张胆地聘武师,岂不告诉

    别人,寺里有宝吗?慧明法师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芥航法师停下来,用眼扫了一下曾国藩,然后又继续数着念珠说:“慧明法师将这十名

    武师一律削发为僧,填了度牒,成为定慧寺的正式比丘。从那时起,定慧寺便仿照少林寺,

    在寺内练拳习武。有武艺出众的,便让他充当寺院的保镖;没有,则从外面雇请,雇请的人

    都一律作僧人打扮。以后方法灵活些了,不再填度牒,想留则留下,不想留了,随时可以离

    寺还俗。就这样保存了护寺力量,镇寺之宝也就没有丢了。”

    说罢,芥航又拿眼扫了他们一下。曾国藩觉察到老法师的话是专门对他而说的。他略觉

    有一种启发,但一时又联系不上来。于是又拿起杨继盛的奏疏欣赏着,脑子里慢慢浮现出那

    位明末忠臣从容就义时的悲壮情景:拖着脚镣,披着长发,慷慨走向菜市口,口里吟着: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

    “居士!”芥航法师把曾国藩的思绪从历史烟云中唤回。

    “杨忠愍公的奏疏真迹存于寒寺三百年,今日才只是第四次开启,居士能不题个字,为

    寒寺留作纪念吗?”

    曾国藩笑着说:“老法师给弟子这样高的礼遇,使我们既感激又惭愧。只是伧促之间,

    题什么是好呢?”

    芥航说:“居士不必过于谨慎,随便写几个字吧!”

    曾国藩对彭玉麟说:“要么你先写。”

    彭玉麟忙摆手推让。曾国藩想了想,说:“二十年前,弟子读《明史》,深为忠愍公两

    疏所感动,认为乃天地间至情之文,一时心血来潮,写了几句四言古风。若法师不嫌鄙陋,

    弟子就把这篇旧作抄一遍吧!”

    芥航说:“最好!”

    小沙弥送来纸笔,拨亮灯芯,曾国藩挥笔写道:“古孰无死,曾不可班。轻者鸿毛,重

    者泰山。杨公正气,充塞两间。遗文妙墨,深播人寰。马市一疏,声振薄海;更击贼臣,五

    奸十罪。心追逢比,身甘菹醢。取义须臾,归仁千载。翩翩谏草,犹存手稿。古柏挐空,似

    枯弥好。郁此英风,辅以文藻。长有白虹,烛兹瑰宝。”

    他仅仅只将原作的“欲睹手稿”改为“犹存手稿”,其余一概照旧。写罢笑道:“年轻

    时的涂鸦之作,实不堪入法眼!”

    芥航说:“居士之诗可与杨公之疏并为不朽,请居士落款吧!”

    这下把曾国藩难住了。干脆一瞒到底吧!他心里想,于是提笔写道:“同治四年仲夏,

    洞庭湖俗子江子城敬题于杨忠愍公二疏手迹之后。”

    “哈哈哈!”芥航忽然大笑起来,声音之爽朗,气概之豪放,竟像一个五六十岁的壮健

    将军,曾国藩、彭玉麟相顾失色。“曾大人,不必再在老衲面前自抑了,还是实实在在落下

    你的大名吧!老衲刚才说过,诗与疏并为不朽,但它要借曾大人的声威,可不能凭‘江子

    城’三字呀!。

    曾国藩惊问:“老法师何以知我不是江子城而是曾国藩?”

    芥航笑道:“二位居士来方丈室之前,老衲已观察多时了。虽是布衣小帽,举止之间却

    充满豪气,老衲心中已知二位非等闲之辈。老衲虽平生未睹大人尊容,但耳畔也曾听过香客

    们谈论大人的仪表。刚一晤面,便与素日脑中的形象对上了。言谈之中,又知从江宁来,湖

    南人,问的事也不一般,老衲心里已明白。只不过这位居士,老衲一时还猜不着。”

    曾国藩见法师道破真情,便不再瞒了,指着彭玉麟说:“这位是衡阳彭雪琴先生!”

    “啊,你就是善画梅花的水师统领!老衲久仰了。”

    彭玉麟忙起身致意。

    “刚才大人所问之事,老衲已猜着三分,现在干脆明说了吧!”芥航不再数念珠,端坐

    在禅床上,对曾、彭说,“老衲虽枯坐定慧寺,不出焦山已三十年了,但发生在江南一带的

    事,老衲毕竟有所风闻。老衲吃的农夫所种的稻米,穿的村妇所织的袈裟,要说完全脱离红

    尘,岂非自欺欺人!故老衲教诫寺中僧众,既一心礼佛,又关心世事,只不干预耳。自江宁

    克复后,大人所做的几桩大事,均合世人之意,老衲从香客的谈论中早有所闻。至于裁军,

    正所谓看门犬三成已去其二,余下一成的保存,何不效慧明法师的成法呢?”

    曾国藩明白了,芥航是在指点他,要他仿效慧明法师的作法。这样说来,长江水师也可

    以换装,脱下团练服,穿上绿营衣?也就是说,将长江水师由临时招募的团练改为国家的经

    制之师。这一层,曾国藩不是没有想过,但是他觉得可能性太小了。且听听这位活菩萨的意

    见。

    “老法师,您看这学慧明长老的办法,让湘军换装行得通吗?”

    “行得通!”芥航坚定地说,“以老衲冷眼观看,当今人主尚有依靠大人之处,且湘军

    水师改装自有它的合法理由。这些理由,大人随便都可以说出几条。大人不妨去掉顾虑,试

    一试看。

    “谢谢法师点拨!”曾国藩突然增加了信心。

    “不必言谢。”芥航法师又数起念珠来,恢复先前平静祥和的神态,“老衲细看两位大

    人骨相,知彭大人阳刚劲气充旺,非阴邪之气所能侵袭,且享高寿,古稀之年再建非常之

    功。曾大人积劳积忧过重,气血亏损,日后望少从奇险处着想,多向平易处用力。然治家有

    方,余庆不绝,子子孙孙,代有美才,足令世人羡慕称颂。”

    曾、彭再次合十鞠躬。

    夜更深沉了,窗外一片漆黑,宇宙间仿佛只有江浪松涛的响声以及定慧寺方丈室里的灯

    光。曾国藩和彭玉麟似乎觉得这是一盏智慧的明灯,它能烛照人间的疑惑,洞悉世俗的虞

    诈。今夜,他们这两个不幸卷入蜗角之争的俗客心灵,也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了它的光芒的照

    耀!

    曾国藩第三部——黑雨

    十联合七省总督支持长江水师改制——

    回到江宁后,曾国藩和彭玉麟、黄翼升、李朝斌等人进一步商量长江水师的永久保留问

    题。曾国藩的最大顾虑是:将团练改为经制之师,这是没有先例的事,不知朝廷能否同意。

    芥航法师的所谓“以老衲冷眼观之”的话,毕竟只是他的看法,是不是朝廷的意思,实

    在显得很玄虚。黄翼升、李朝斌说,不管怎样,先上个折子再说。彭玉麟思考良久,说出一

    套完整的设想来:“团练改为经制之师,没有前例可援,若是陆军,此事万万不可提,但现

    在是水师,却可望获得准许。一则朝廷鉴于从宣宗爷开始,海疆屡受夷人侵凌,需要建一支

    海防水师。二则长江水师组建十余年,有一个现成的规模,有良好的西洋装备,最有改为海

    防水师的条件。三则这些年长江水师的名声毕竟比陆军要好些,朝廷对它的猜忌少。”

    由长江水师分统出身后任淮扬水师、太湖水师统领的黄翼升、李朝斌完全赞同彭玉麟的

    分析。黄翼升说:“这么好的一支水师队伍,想必朝廷也舍不得把它长期当团练看待。”

    李朝斌说:“把长江水师改为海防水师,真的让朝廷捡了大便宜。”

    曾国藩想:雪琴前两条有道理,至于第三条,那是出于他的偏爱,长江水师的名声比吉

    字营、霆字营也好不了多少。

    便笑着说:“依雪琴看来,长江水师改为经制之师是有十成把握咯!”

    彭玉麟说:“十成把握说不上,五成可以打包票。”

    黄翼升说:“不只五成,少说也有八成。”

    曾国藩摇摇头说:“八成?我看未必有,还是雪琴估计得稳当,大概五成左右。”

    彭玉麟说:“不再走别的途径,便只有五成把握;若再走一条路,就有可能达到八成。”

    “再走哪条路?”李朝斌急着问。

    “有一个人,向来支持涤丈和湘军,找他,一定行。”彭玉麟慢悠悠地说。

    “哪一个?”李朝斌脱口问道。

    黄翼升说:“你是说找武英殿大学士贾桢?”

    曾国藩心里明白,但不做声。

    “找恭王。”彭玉麟自己回答了。“恭王东山再起,虽失去了议政王的头衔,但仍是军

    机处领班大臣。这说明太后对他既有隔阂,但又不能缺少。湘军能建大功,一向仰仗恭王的

    鼎力支持;且恭王在与洋人的交涉中,倍感国势柔弱的耻辱,多次提出要建海军,办工厂,

    徐图自强。他一定会全力支持将长江水师改为国家的海防之师。”

    “雪琴,你刚才说恭王和太后仍有隔阂,何况又失去了议政王的头衔。这样一件大事,

    太后会让他一人作主吗?”曾国藩问。

    “是的,我为此想了很久。”彭玉麟说,“恭王经前次挫折,处事的顾虑会多一些,很

    可能不会一人独自决定。我有一个替恭王着想的主意:请恭王对太后说,长江水师改经制之

    师,是一件很大的事,可援朝廷处理大事的旧章,由军机处发文征求各省总督意见,然后再

    作决定。”

    “假若各省总督意见不一怎么办,岂不反而误了大事?”黄翼升说。

    彭玉麟笑着说:“昌歧顾虑得有道理,但没有具体分析。

    两江之外的其他七省总督,我都一一作了揣测。直隶总督刘长佑出于我们湘军,有利于

    湘军的事,他决不会反对。陕甘的杨岳斌就更不用说了,两广的毛鸿宾是涤丈的同年,云贵

    的劳崇光,我们湖南的乡贤、涤丈的老友,四川的骆秉章,多年来为长江水师筹过上百万两

    饷银,他们三个都不会反对,稍有点麻烦的是湖广的官文和闽浙的左宗棠。”

    这的确是两个关键人物。大家都注意听彭玉麟的分析:“官文这个人很复杂。他既仇视

    湘军,又沾了湘军的光。不是湘军的胜利,哪有他的一等伯爵?他是个聪明人。据涤丈说,

    他上次来江宁,背地里行陷害,表面上对涤丈恭敬,还要说湘军的好话。此人的特点是贪名

    贪利,无定识,无风骨,你给他点好处,他就会站在你这边。我想给太后、皇上的折子里,

    干脆建议改制后的长江水师统领让他官文做,我们都做他的副手,他一定会乐意。”

    曾国藩想起他创办湘勇以来,便一贯采取推出一个满人来领头的做法,对彭玉麟此计甚

    为赞许:“雪琴,你的这个办法很高明。”

    彭玉麟快活地笑道:“这是向你老学来的。”

    李朝斌说:“官文那家伙对水师狗屁不通,弟兄们哪里会服他!”

    黄翼升说:“你不要急,他只是挂个空衔的。”

    李朝斌说:“万一他要乱干涉呢?”

    彭玉麟说:“他这个人聪明就聪明在这里。知道自己不懂水师,只要有这个空名他就高

    兴了,不会具体插手的。他岂止不懂水师,陆军他也不懂,钱粮刑谷他样样不懂,但他偏偏

    就当了十多年的湖广总督,还升了大学士。你说他是草包?

    他的聪明之处,恰恰表现在他什么都不管,只管吃喝玩乐、图享受、讨姨太太。凡他挂

    名的职分内,有了功劳,他是头一份;出了差错,都是具体办事人的。这正是官文做官的诀

    窍。”

    一番话说得这样的一针见血,大家都开心地笑起来。

    “至于左季高,以他的脾性,很可能会反对此举。不过,左季高毕竟不是官文之流。他

    识大局,有远见,懂得建海防水师的重要性。我想,只要跟他说清楚,他也不会盲目反对

    的。万一他硬要说我们是私心,也不怕,大家都同意,他一人的力量究竟有限。”

    “雪琴的想法很好,不过,这个折子我不能上。我提出裁撤湘军,还说一个人都可不

    留,现在又说要把长江水师改为经制之师,难以自圆其说,还是请雪琴给太后、皇上上个折

    子。”曾国藩望着彭玉麟说,“你看如何?”

    “好,我直接向太后奏请。”彭玉麟答得很痛快。

    “恭王府那里最好派一个人去为好,有些话不便明写。”隔一会,曾国藩又想起一件

    事。他脑子里浮现当年派康福进京的往事,叹息康福已死,身边缺少这样一个文武双全的人

    才。

    “大人,可以派薛福成去。”黄翼升说,“这个人聪明灵活,兄长又是专给王公大臣看

    病的名医,派他去最合适。”

    是的,薛福成是个合适的人选,他虽然缺少康福的武功,但在京师,靠着兄长的特殊身

    分,他又比当年康福有利得多。

    “左季高那里是写信,还是派人去?”曾国藩自言自语道,那神态看似颇有点为难。

    “左季高目前正在杭州,我自己去走一趟。”彭玉麟自告奋勇,“好几年没见面了,我

    还蛮想他哩!”

    “太好了!其他几位总督那里,就由我写信。长江水师的事有雪琴料理,真比我强多

    了。”曾国藩放下心来,他佩服彭玉麟的经纬之才,又感激他的仗义之情。

    彭玉麟亲自为长江水师的改制写了一份折子。先简述长江水师自组建到壮大的过程,历

    数它十多年来的重大战功;然后转笔写自道光中叶以来海疆不宁,屡遭侵袭的惨痛历史,从

    中得出建立强大海防之师的重要性;继则写长江水师组织严密,将才众多,装备精良,战斗

    力强,已初具海军规模;最后讲自己本拟终老退省庵,现在决心为建设大清王朝自己的海军

    不辞辛苦,再度出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通篇奏折立论光明磊落,无懈可击,洋溢着为

    国远虑、为君分忧的耿耿志士忠心,全无半点要保存一支属于自己的武装的私心杂念。曾国

    藩看后击节赞叹。他觉得这篇奏折是如此地卓尔不群,简直为自己所有的奏章所不可及。有

    这样一份折子奏上去,谁还能有理由阻止长江水师的改制呢?他对着奏章沉吟良久,始终不

    能从两种推测中把握一种:究竟是彭玉麟聪明绝顶,善于以最冠冕堂皇的理由掩盖自己的私

    人目的呢,还是他的确胸中充塞着忧国忧民的浩然正气,至情所激而发为至文呢?不过,有

    一点是曾国藩最后所确认的,那就是无论是出于前者还是出于后者,他都自叹不如!

    曾国藩由彭玉麟这篇奏疏得到启发:如果将道光中叶以来,洋人与我们海上接仗的历史

    如实地排列出来,把它作为这个奏疏的附件的话,它将会以惨重的教训,使阅读此奏者更为

    清醒地认识到建立海军的必要性,而不得不从心里赞同长江水师的改制。

    两江总督幕府有的是这方面的人才,以汪士铎为首的编纂处立即组成。他们苦干了七日

    七夜,终于编成一篇四万字的《华夷海战三十年大事记》,并誊抄两份。一份存底,一份连

    同彭玉麟的奏疏,由薛福成亲自送到北京恭王府。

    果然如曾、彭所料,这篇奏疏连同附件引起了恭王奕?、军机大臣文祥等人的高度重

    视,连两宫太后也为之动容。恭王建议,为慎重起见,命军机处将彭奏和《大事记》一并发

    给直隶、陕甘、四川、闽浙、湖广、两广、云贵各省总督,要他们就此事各抒己见。这时,

    彭玉麟也亲赴杭州游说左宗棠。

    出乎彭玉麟的意料,左宗棠听完他的陈述后立即表态:完全赞成长江水师改编为朝廷的

    经制之师。至于建海军一事,左宗棠劝彭玉麟不必着急。第一步要借此良机将长江水师整顿

    好,把不称职者尽行汰去,宁缺勿滥。第二步再做好长江两岸的巡守,保卫内河商船、民船

    的航行,并认真训练人才。第三步则以狼山镇为基地,筹备外海水师,保卫海疆,抵御外

    寇。现在先行第一步。并说他将以此复奏军机处。彭玉麟为左宗棠光风霁月般的胸襟所感

    动,临别时紧握老朋友的手说:“今后长江水师的整顿、建制等方面,还请你多多指导。”

    左宗棠当仁不让地点头应允。

    官文也给曾国藩、彭玉麟来了信,说我大清王朝早就应该建海军了,长江水师已是海军

    雏形,理应改为经制之师,永远存在下去。又说自己于水师不懂,假若今后真的兼了海军统

    领,那是无比荣幸的事,还请曾、彭多多辅佐,共创伟业。

    曾国藩、彭玉麟阅后,会心一笑。

    杨岳斌接到军机处的咨文后十分激动,连夜命幕僚起草,以最坚定的态度支持此事。并

    说它将是我中国千古未有之大事,必会使宣宗爷、先帝含笑于九泉。又说自己宁可不当陕甘

    总督,愿去改制后的水师充当一个偏裨将校。

    刘长佑、骆秉章、毛鸿宾都明确表示赞成此事。只有年迈的劳崇光态度比较含糊,既表

    示同意,又说要慎重,读完全篇,也不知他究竟是赞成还是不赞成。不过,劳崇光在七位总

    督中的地位,只与毛鸿宾相上下,都是属于没有战功一类的,远不如左、杨、官、刘、骆,

    何况他也没有明白反对。

    长江水师改为经制之师,就这样顺顺当当地通过了。皇太后接受了左宗棠的建议,筹建

    海军一事暂缓,先把水师整顿好,以巡守长江为主要职务。更令他们兴奋的是,朝廷任命彭

    玉麟为统领,并没有官文的名字,那个好名的大学士空喜了一场。

    彭玉麟日夜与黄翼升、李朝斌等人计议,拟出了一个章程:统领之下设提督两员,由

    黄、李分任;建岳州、汉阳、湖口、瓜州、狼山五镇,设总兵五人;立营二十四个,战船七

    百七十四号,营官二十四员,哨官七百七十四员,兵士一万二千人。鉴于水师中受赏大衔的

    很多,而实际营哨官只有八百来名,僧多粥少,不够分配,彭玉麟又想出一个点子:以大衔

    借补小缺。按衔高低排,同衔的按资历排。这样排下去,许多衔位高达参将、游击的,也只

    能当千总、把总。虽略觉委屈,他们也乐意。衔是空的,职务才是实的,千总、把总虽低,

    总比那些有衔无职的要强多了。长江水师原有二万人,彭玉麟对这支人马作了整顿。没有战

    功的,疲沓的,走私的,吸食鸦片的,有结党嫌疑的,统统予以裁撤。长江水师开始有了新

    气象。曾国藩对彭玉麟的整顿完全放心,他自己则把主要精力放在吏治上。

    他素来服膺王阳明的“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观点,认为正人心、厚风俗、扭转

    世风要比破长毛下金陵更难,而世风的好坏主要系于当政者。最高当政者以自己的人格和才

    能为表率,默运于渊深微漠之中,慢慢地引起身边人效法,再向全国各级官吏推广,这样就

    可以形成一种强大的势力。凭着这股势力,人心可正派,风俗可淳厚。因而,他自己尽量做

    到以身作则,试图以此来感染身边的幕僚们,把他们培养成好的种子,撒到两江三省去,影

    响各府州县的官吏,从而逐渐把两江的风气扭转过来。为达此目的,他自己办事比先前更加

    勤勉。州县凡命案都要由他最后裁决,又经常派幕僚们下去查访吏治民情。继裕祺之后,又

    革掉了几个民愤很大的贪官,代之以幕僚中德才兼备者。

    这时容闳从海外回来,大批从英美购来的机器母机也运到吴淞口。曾国藩大力表彰了容

    闳的忠心和才干,并安排他和杨国栋、徐寿、华蘅芳、李善兰等人,在上海筹办机器制造总

    局,把安庆内军械所的大部分机器迁过去,小部分留下,作为上海总局的分局。

    皇上念及功臣,特为降旨,为曾国藩的一等候之上褒加“毅勇”二字,曾国荃的一等伯

    之上褒加“威毅”二字,李鸿章的一等伯之上褒加“肃毅”二字,曾国藩心中欢喜。

    正当曾国藩为两江的振兴而努力的时候,清军与捻军交战的前线传来令人震惊的消息。

    这个消息打乱了他的全盘计划,逼迫他不得不重上战场,最终使他由一个胜利者变为失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