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庙号高祖。
刘知远体弱不好运动,表情严肃凝重且沉默寡言,加上面部紫色,眼睛多白,给人一种威严的印象。年轻时家贫,曾为晋阳(即太原)李氏赘婿,后来他与石敬瑭一起隶属李嗣源的麾下,为偏将。李嗣源与梁军在德胜(今河南清丰西南)作战时,石敬瑭的马甲断裂,几乎要被梁军赶上,刘知远把坐骑换给石敬瑭,他则骑石敬瑭的马殿后而还,因此,石敬瑭很感激他。李嗣源即帝位,石敬瑭任河东节度使时,特地把他调到自己属下,担任押衙,成为心腹。
应顺元年(934),李从珂攻入洛阳,石敬瑭在卫州(今汲县)与出逃的闵帝李从厚相遇。刘知远作了周密安排,双方发生冲突时,他亲自护卫石敬瑭,并且率兵把闵帝的左右全部杀死,将闵帝幽禁起来。
李从珂继位后,石敬瑭重新被任为河东节度使。不久双方发生矛盾,石敬瑭在太原策划叛乱,以刘知远和桑维翰为左右手。桑维翰提出向契丹称儿臣割土地以换取援助时,刘知远不以为然,说:“称臣可矣!以父事之太过;厚以金帛赂之,自足致其兵,不必许以土田,恐异日大为中国之患,悔之无及。”①但是未被石敬瑭采纳。当后唐进围太原时,刘知远以5000之众抵住了张敬达5万大军的进攻,受到石敬瑭的赏识。
石敬瑭称帝后,刘知远任侍卫亲军都虞候,领保义军(镇陕州,今三门峡市)节度使。耶律德光很看重他,临别时指着刘知远对石敬瑭说:“此都军甚操刺(勇猛),无大故勿弃之。”①石敬瑭进入洛阳,令他负责巡警,全城肃然,无敢犯令。
节度河东天福二年(937)四月,刘知远升任检校太保、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领忠武军(镇许州,今许昌)节度使。不久,让他与杜重威交换职务任归德军(镇宋州,今商丘南)节度使。他历来看不起靠裙带关系向上爬的杜重威,对于与杜同制的安排极为不满,多日杜门不出,拒不受命。石敬瑭十分恼火,打算罢去他的兵权勒归私第。宰相赵莹认为不可,就派端明殿学士和凝前去宣布诏命,刘知远才勉强受命。从此,石敬瑭对他另眼相看。天福五年(940)任他为邺都(今河北大名东北)留守,虽然仍兼侍卫亲军马步都指挥使,但已将他调出朝廷。第二年又改任北京(即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河东节度使,免去他侍卫亲军马步都指挥使的兼职,而由杜重威取而代之。刘知远清楚一再调任的用意,也就利用河东这块地盘不断发展自己的实力。他“遣亲将郭威以诏指说吐谷浑酋长白承福,令去安重荣归朝廷”,白承福归降后,他“处之太原东山及岚(今岚县北)、石(今离石)之间,表承福领大同节度使(镇云州,今大同),收其精骑以隶麾下”②。而石敬瑭来不及采取更进一步的行动就于天福七年(942)六月病死,继位的少帝石重贵昏庸无能,加之对外忙于应付契丹,对内只好姑息藩镇,对刘知远一再加官进爵,先是加检校太师,进位中书令,继而又封太原王,兼北面行营都统。可是当①《资治通鉴》卷280,天福元年七月。
①《新五代史》卷10《汉高祖纪》。
②《资治通鉴》卷282,天福六年九月、十月。
契丹南下,后晋朝廷“命刘知远会兵山东,皆后期不至。帝疑之,谓所亲曰:‘太原殊不助朕,必有异图。果有分,何不速为之?’”在刘知远则“虽为都统,而实无临制之权,密谋大计,皆不得预。知远亦自知见疏,但慎事自守而已”①。郭威劝他说:“河东山川险固,风俗尚武,土多战马。静则勤稼穑,动则习军旅,此霸王之资也,何忧乎?”②他很以为然,所以一心一意扩充实力,待机而动。
称帝建后汉石重贵继位为帝后,对契丹称孙不称臣,耶律德光大怒,接连派兵南下伐晋。前两次均被击退。开运三年(946)第三次南下由于杜重威投降而终致契丹进占开封,石重贵只得出降表投降,后晋灭亡。
在晋辽作战过程中,刘知远总是据守本境,除非契丹军队打到他的地盘才作反击,其余则一概不问,采取坐观成败相机行事的策略。等到耶律德光占领汴梁,他派王峻“奉三表诣契丹。一贺入汴,二以太原夷夏杂居,戍兵所聚未敢离镇,三以应有贡物,值契丹将刘九一军自土门西入,屯于南川,城中忧惧,俟召还此军,道路始通可以入贡”③。耶律德光明知他骑墙观望别有所图,但因中原不稳,无力西顾,也就假意褒美,而语多讥刺。有人劝刘知远举兵进取,他说:“用兵有缓有急,当随时制宜,今契丹新降晋兵十万,虎据京邑,未有它变,岂可轻动哉!且观其所利,止于货财,货财既足,必将北去,况冰雪已消,势难久留,宜待其去,然后取之,可以万全。”当石重贵一行被掳北去时,他还装模作样说要“出兵井陉,迎归晋阳”,当军士们向他争呼万岁,要他“先正位号”时,他说:“虏势尚强,吾军威未振”①,命左右遏止之。直到郭威、杨邠等人再三劝进,他才表示接受建议,于开运四年(947)二月在太原即皇帝位。可是他“自言未忍改晋”,只是讨厌少帝的开运年号,就重新使用石敬瑭的天福年号,称此年为天福十二年。六月,他到洛阳,正式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第二年正月改年号为乾祐,可是不到半个月他就病死了,终年54岁。这种先称帝后改国号和年号的做法,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可见刘知远的用心良苦。
无为君之德刘知远在位仅一年,谈不上什么治绩。他称帝后,其亲信将佐都执掌重要部门。杨邠、郭威任正副枢密使,苏逢吉、苏禹珪同为宰相,王章任三司使,史弘肇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兼平章事。这些人中除郭威外,都横蛮无知,嗜杀成性。
刘知远也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武夫。早在后唐的张敬达围攻太原时,有千余名骁卒投降,石敬瑭打算将其编入亲军,刘知远却下令把他们全部杀掉;他任后晋河东节度使时招致吐谷浑白承福,而到开运三年(946)他又与郭威①《资治通鉴》卷284,开运元年八月。
②《资治通鉴》卷284,开运元年八月。
③《资治通鉴》卷286,天福十二年一月。
①《资治通鉴》卷286,天福十二年一月、二月。
一起“诬承福等五族谋叛,以兵围而杀之,合四百口,籍没其家赀”①。耶律德光从汴梁北撤时留守河南的萧翰,获悉刘知远自太原南下,逃跑前夕,慌忙令后唐明宗的幼子李从益及其母王淑妃出来维持局面:“矫称契丹主命,以从益知南朝军国事”,李从益母子不得已而从之。待萧翰一离开,王淑妃就要求部属“宜早迎新主”②。对于这样自愿交出权力的过渡性人物,刘知远也不肯放过,他到洛阳后,即“命郑州防御使郭从义先入大梁清宫,密令杀李从益及王淑妃。”③可是对于拥兵自重的藩镇,刘知远却拉拢姑息有加。他在位期间不但为活着的大小军阀加官晋爵,而且还为死去的军阀赠爵封王。尤其典型的是杜重威这样一个投降契丹招致后梁灭亡的叛臣,他称帝后仍然任命为太尉、归德军节度使。杜重威据邺城不愿换防而举兵反,刘知远亲自带兵镇压迫其投降后,竟仍拜他为检校太师、守太傅、兼中书令。直到刘知远自己病重临终,才嘱顾命大臣杀杜重威父子。由此看来,史评认为:“虽有应运之名,而未睹为君之德”④是有道理的。
①《资治通鉴》卷285,开运三年八月。
②《资治通鉴》卷287,天福十二年五月。
③《资治通鉴》卷287,天福十二年六月。
④《旧五代史》卷100《汉高祖纪》下。
第六章后周太祖世宗第一节后周太祖郭威辅弼刘知远郭威(904—954),字文仲,邢州尧山(今河北隆尧)人。父郭简,后晋时任顺州刺史,后为刘仁恭所杀。唐天祐元年(904)七月二十八日郭威生于尧山,3岁时徙家太原,不久就成为孤儿,由姨母韩氏抚养。他身材魁梧,习武好斗。18岁时往依潞州(今长治)故人常氏,其时李继韬在潞州招募兵勇,郭威前去投军,得到李继韬的赏识。郭威有些违法犯禁之事,常得其庇护。一次,“威尝游于市,市有屠者,常以勇服其市人。威酒醉,呼屠者,使进几割肉,割不如法,叱之,屠者披其腹示之曰:‘尔勇者,能杀我乎?’威即前取刀刺杀之,一市皆惊”①。结果还是李继韬设法让他脱逃后又招致麾下。后来李存勗杀李继韬,将其部属编入自己的亲军“从马直”,21岁的郭威也在其中,而且因通书算而当上了军吏。这时他认真读了《阃外春秋》,因而略知兵法,处事也不再卤莽。
刘知远任后晋侍卫亲军都虞候时,他已主动归隶其下,很受器重。不论刘知远调任何处,他都跟随左右而成心腹。契丹灭后晋时,郭威和苏逢吉、杨邠、史弘肇等力劝刘知远建号,成为后汉的开国元勋。“时百度草创,四方犹梗,经纶缔构”①,都悉心竭力,知无不为,是刘知远最重要的辅弼功臣之一。
讨平三镇刘知远临终前,以郭威与杨邠、史弘肇等为顾命大臣,要他们辅佐年仅18岁的刘承祐。刘承祐继位后,以郭威为枢密使。不久,河中节度使(镇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李守贞、永兴节度使(镇京兆府,今陕西西安)赵思绾、凤翔节度使王景崇相继发动叛乱,刘承祐派白文珂、郭从义、常思等分别讨伐,久而无功。刘承祐征求郭威的意见,想请他出征。郭威说:“臣不敢请,亦不敢辞,惟陛下命。”②于是刘承祐就加给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督诸将征讨三镇。
郭威在军中接见宾客时,衣着宽袍大袖,风度儒雅;上阵打仗时,身着短装,与士兵一样。“临矢石,冒锋刃,必以身先,与士伍分甘共苦”③。士兵立功,即与厚赏;作战负伤,亲自慰问;不管谁提建议,他都能和颜悦色地接待;即使有人得罪了他也不介意,因此深得部下爱戴。这次出征,在议论用兵先后时,他虚心听①③《旧五代史》卷110《周太祖纪》一。②《新五代史》卷11《周太祖纪》。取部将扈彦珂的意见而先击河中。他自栅于城东,令常思栅于城南,白文珂栅于城西,又调壮丁2万人筑连垒以护三栅,用围而不打的战术消耗对方实力。一年后,城中兵食俱尽,他下令攻城,一举获胜,李守贞与其妻子自焚而死。在此先后,势力较弱的赵思绾、王景崇也或降或死,从而稳定了局面。
①《新五代史》卷11《周太祖纪》。
刘承祐论功行赏,加给他检校太师兼侍中的官爵,要送玉带给他。郭威说破贼不是他一人之功,还有当朝将相安朝廷,抚内外,使馈饷不断的辛劳,不能独受。于是刘承祐把杨邠、史弘肇等一批大臣都召来赐以玉带。郭威又推功大臣,于是窦贞固、苏逢吉等都加官进爵。此外,他又提出汉诸宗室、天下方镇、州县官员等,于是滥赏遍于天下,而郭威则借此大大提高了声誉。邺都起兵乾祐三年(950)四月,郭威被任为邺都(今河北大名北)留守、天雄军节度使(镇邺都),且以枢密使名义节制河北各州军事。这年十一月,刘承祐不愿再受顾命大臣的控制,与舅父李业等定计,先杀在京的史弘肇、杨邠、王章等,又派人去各地杀郭威、王殷、王峻等人。郭威得知汴京事变后,与亲信魏仁浦商量对策,“仁浦劝威反,教威倒用留守印,更为诏书,诏威诛诸将校以激怒之,将校皆愤然效用”①。于是郭威就以清君侧、杀李业等为名在邺都起兵,渡河南下。刘承祐一面派兵抵御,一面杀郭威在京的全部家属,“婴孺无免者”①。几天后,郭“威兵临开封城下,刘承祐为乱兵所杀。郭威入京师,纵火大掠”②。为了稳住局面,他没有立即称帝,而是让太后下令立刘知远的侄子刘赟为嗣,派大臣去徐州迎接,同时又让王峻派人在途中将刘赟杀死。他自己则以北伐契丹为名带兵北上,在澶州(今河南濮阳),“诸军将士大噪趋驿,如墙而进,帝闭门拒之。军士登墙越屋而入,请帝为天子。乱军山积,登阶匝陛,扶抱拥迫,或有裂黄旗以被帝体,以代赭袍,山呼震地。”然后返回汴京,迫使太后下令由郭威监国。他还发布一篇文告,说自己“逊避无由,g俯遵承,夙夜忧愧”③。其实这场拥戴闹剧,只是为了遮人耳目。
灭汉建周,革故鼎新郭威就任监国不到一个月,就于次年正月正式即帝位,庙号太祖。他自认为是周朝虢叔的后裔,所以定国号为周,史称后周,改为广顺元年(951)。仍建都东京开封府。
郭威虽是刺史之子,但幼年孤贫,知道民间疾苦,因而即位后就着手革除前朝弊政,减轻赋税和刑罚。即位当月下诏:“凡仓场库务掌纳官吏,无得收‘斗余’、‘称耗’。旧所进羡余物,悉罢之。”这就减免了原先所收的“斗余”、“称耗”、“羡余”等额外税收,大为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诏又说:“犯窃盗及奸者,并依晋天福元年(936)以前刑名,罪人非反逆,无得诛及亲族,籍没家赀。”这比后汉时“窃盗一钱以上皆死,又罪非反逆往往族诛籍没”的规定有了明显的减轻。广顺二年(952)七月,针对后汉时“犯私盐、曲无问多少抵死”的规定,下诏:“犯盐、曲者以斤两定刑有差”。具体规定:“诸色犯盐、曲,所犯一斤已下至一两,杖八十,配役;五斤已①《新五代史》卷11《周太祖纪》。
①《资治通鉴》卷289,乾祐三年十一月。
②《新五代史》卷11《周太祖纪》。
③《旧五代史》卷110《周太祖纪》一。
下,一斤已上,徒三年;五斤已上,重杖一顿,处死。”①同年十一月又下诏:“约每岁民间所输牛皮,三分减二。计田十顷,税取一皮,余听民自用及买卖,惟禁卖于敌国。”这比起原先“兵兴以来,禁民私卖牛皮,悉令输官受直,”在政策上是大大放宽。因为所谓“受直”,后唐明宗时只给些盐;后晋天福中期,连盐也不给了;后汉更严厉到“犯私牛皮一寸抵死”的程度。然而,牛皮“民间日用实不可无,帝素知其弊,至是李谷建议均于田亩,公私便之”②。
唐末以来,在中原有户部管理的营田务,流弊很多;还有当年朱温征讨淮南时,将掠得的以千万计的耕牛租给农民,可数十年后,“牛死而租不除,民甚苦之。帝素知其弊”。广顺三年(953)正月,“敕悉罢户部营田务,以其民隶州县,其田、庐、牛、农器并赐见佃者为永业,悉除租牛课。”这样做无疑会大大调动受益农民的积极性,努力恢复和发展生产。在处理这一问题时,有人曾建议将部分肥沃的营田出卖,“可得钱数十万缗以资国。帝曰:‘利在于民,犹在国也。朕用此钱何为?’”③由此可见郭威的确与那些只知一味搜刮的帝王不一样。
郭威在整顿朝廷加强皇权方面也颇有些作为。广顺元年(951)十二月,刘知远的同母异父弟泰宁节度使(镇兖州,今属山东)据兖州反,郭威随即于次年正月派曹英等前去讨伐,五月又亲征,斩慕容延超等,巩固了政权。大臣王峻恃功不逊,干涉皇权,郭威于广顺三年(953)将其贬为商州(今陕西商州)司马,不久病死在那里。至于有“震主之势”的王殷,乘其入朝加以贬杀。
郭威在惩治贪官方面也有许多记载。他的这些改革与整顿,为后周世宗柴荣的著名改革奠定了基础,开创了局面。
此外,还应提及的是郭威是历史上较为节俭的皇帝。他即位伊始就对近臣说:“朕起于寒微,备尝艰苦,遭时丧乱,一旦为帝王,岂敢厚自奉养以病下民乎!”①下诏悉罢四方贡献珍美食物。又“内出宝玉器及金银结缕宝装床几、饮食之具数十,碎之于殿廷。帝谓侍臣曰:‘凡为帝王,安用此!’仍诏有司,凡珍华悦目之物,不得入宫。”②直到他临终前,又下诏薄葬:“陵所务从俭素,应缘山陵役力人匠,并须和雇,不计近远,不得差配百姓。陵寝不须用石柱,费人功,只以砖代之。用瓦棺纸衣切不得伤他人命。勿修下宫,不要守陵宫人,亦不得用石人石兽。只立一石记子,镌字云:‘大周天子临晏驾,与嗣帝约,缘平生好俭素,只令著瓦棺纸衣葬。’若违此言,阴灵不相助。”③这种精神在封建帝王中是难能可贵的。
郭威于显德元年(954)正月病死,终年51岁。
第二节世宗柴荣①《资治通鉴》卷290,广顺元年正月、二年七月。
②《资治通鉴》卷291,广顺二年十一月。
③《资治通鉴》卷291,广顺三年正月。
①《资治通鉴》卷290,广顺元年正月。
②《旧五代史》卷111,《周太祖纪》二。
③《旧五代史》卷113《周太祖纪》四。
追随郭威柴荣(921—959),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西南)人,本是郭威内侄,后收为养子。生父柴守礼,是郭威妻子柴氏之兄。
柴荣生于唐天祐十八年(后梁龙德元年,921)九月二十四日,成年以前就生活在姑父郭威家里。当时郭威见柴荣办事谨慎,为人厚道,就把家里开支等事交他去管。柴荣悉心经度,曾与一商人一起到江陵(今湖北荆沙)贩卖茶货,使本不宽裕的家用得到周济,郭威很赏识他,就把他收为义子。柴荣的这一段经历,不仅锻炼了他,更使他有机会深入社会下层,深知民间疾苦和地方利弊,这对于他日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郭威在后汉朝廷中任枢密使时,柴荣被任为左监门卫将军。郭威改任天雄军节度使镇守邺城(今河北大名东北)时,柴荣就任天雄军牙内都指挥使,并领有贵州(今广西郁林)刺史、检校右仆射的头衔。郭威带兵去首都开封夺权时,柴荣便留守邺城,他是郭威最为信任和倚重的心腹。
广顺元年(951)正月,郭威即位为帝,柴荣被任为澶州(今河南濮阳)
节度使、检校太保,封太原郡侯。他为政清肃,盗不犯境,而且在澶州遭洪水破坏后,整修和拓宽街道,扩大城市规模,得到吏民好评。次年正月,慕容彦超在兖州(今属山东)起兵反周。柴荣几次上表请求征讨,郭威也打算用他,但由于枢密使王峻阻挠而未实现。这年底他晋衔为检校太傅、同平章事,进一步引起王峻的不满,广顺三年(953)正月入朝觐见郭威后竟不得留京。直到王峻被贬逐后,柴荣才被任为开封尹,封晋王。
亲征高平显德元年(954)正月,柴荣晋升为加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兼侍中,依前开封尹兼功德使,判内外兵马事,从而控制了最高军事指挥权。两天后,郭威病死,秘不发丧。过了四天宣布郭威的遗命:“晋王荣可于柩前即位。”①柴荣即帝位,是为世宗。
柴荣即帝位不到十天,潞州(今山西长治)方面就传来北汉刘崇举兵南下的消息,柴荣打算亲征,宰相冯道认为不妥,反复谏阻。柴荣则表示自己要学唐太宗,要以泰山压卵之势击败刘崇。经过一番准备,柴荣于三月十一日亲征,十九日即在泽州高平(今属山西)与北汉契丹联军展开大战。交战开始,周军右翼骑兵望风而逃,造成步兵解甲投敌。紧要关头,柴荣“自率亲骑,临阵督战”,“驰骑于阵前,先犯其锋”,这大大鼓舞了士气,“战士皆奋命争先”,很快扭转了局面。随着增援部队的到达,周军大胜。“降贼军数千人,所获辎重、兵器、驼马、伪乘舆器服等不可胜纪”。北汉军则“僵尸弃甲,填满山谷”,刘崇狼狈逃回太原。战役结束,柴荣不仅奖赏了有功将士,更从严惩处了作战不力的将校,杀樊爱能、何徽等70余人,“由是骄将堕兵,无不知惧”②。有效地整顿了军纪,大大提高了战斗力,随后的北伐取得节节胜利,一直打到太原城下,后来还是由于契丹军队赶到和久雨致士卒疲病才撤军南返。
①《旧五代史》卷114《周世宗纪》一。
②《旧五代史》卷114《周世宗纪》一。
战后,柴荣针对战场上所暴露的问题指出:“兵在精不在众,宜令一一点选,精锐者选为上军,怯懦者任从安便,庶期可用,又不虚费。”于是大规模整编禁军,“躬亲试阅,选武艺超绝及有身首者,分署殿前诸班”①。“复命总戎者,自龙捷、虎捷以降,一一选之,老弱羸小者去之,诸军士伍,无不精当,由是兵甲之盛,近代无比,且减冗食之费焉。”②振兴百业柴荣关心民间疾苦,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显德二年(955)正月下诏:“应逃户庄田,并许人请射承佃,供纳税租。如三周年内本户来归者,其桑田不计荒熟,并交还一半;五周年内归业者,三分交还一分;五周年外归业者,其庄田除本户坟茔外,不在交付之限。其近北地诸州,应有陷蕃人户,自蕃界来归业者,五周年内来者,三分交还二分;十周年内来者,交还一半;十五周年来者,三分交还一分;十五周年外来者,不在交还之限。”③这些规定促使逃户及早回归和荒弃庄田的开垦利用,大大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显德五年(958),他读唐朝同州刺史元稹所上的《均田表》后,下诏称赞此表“较当时之利病,曲尽其情;俾一境之生灵,咸受其赐”①,遂命按表制成《均田图》赐给诸道节度使、刺史,随后又派“遣左散骑常侍艾颖等均定河南六十州税赋”②。连历代受优待免纳租税的曲阜孔氏,也被取消特权,照平民例纳租赋。
疏浚漕运水路,固然有军事意义,但对水利灌溉和经济发展也有重大影响。显德二年开始,先后疏浚了胡卢河、汴河、五丈河等,“导河流达于淮,于是江淮舟楫始通”③。
为了增加劳动力和兵源,柴荣于显德二年五月下诏限制寺院的发展:“诸道州府县镇村坊,应有敕额寺院,一切仍旧,其无敕额者,并仰停废。”④还严格规定出家为僧尼的条件。这一年共废寺院30336所,仅保留寺院2694所,收效显著。
此外,柴荣在漕运和铸钱等方面也作了一些变革,减轻了负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结束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
虚心求谏柴荣的虚心求谏也是很有名的。显德二年二月下诏,他认为自己“涉道犹浅,经事未深,常惧昏蒙,不克负荷”,因而要求“内外文武臣僚,今后或有所见所闻,并许上章论谏。若朕躬之有阙失,得以尽言;时政之有瑕疵,①《五代会要》卷12《京城诸军》。
②《旧五代史》卷114《周世宗纪》一。
③《旧五代史》卷115《周世宗纪》二。
①《五代会要》卷25《租税》。
②《旧五代史》卷118《周世宗纪》五。
③《资治通鉴》卷294,显德五年三月。
④《旧五代史》卷115《周世宗纪》二。
勿宜有隐”。这年四月,更下诏明确要求“翰林学士承旨徐台符已下二十余人,各撰《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平边策》各一首”①。这种大面积命题对策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他审读后,尤对王朴的《平边策》中所提“先易后难”的主张最为赏识,并且随即付诸实践。
五月,柴荣派向训、王景等西征,不出半年,先后攻取了后蜀的秦(今甘肃天水)、阶(今武都东)、成(今成县)、凤(今陕西凤县东)等4州之地。十一月,他派李谷等南征,围攻南唐寿州(今安徽寿县)等地。显德三年初,他亲征寿州,取得正阳(今颍上西南)之战的胜利,且派兵攻取了南唐的滁(今滁县)、扬(今江苏扬州)、泰(今属江苏)、光(今河南潢川)、舒(今安徽潜山)等州,但寿州由于南唐将领刘仁赡死守未能攻下。显德四年初,柴荣第二次南征,终于攻下了寿州城。这年底,他又第三次南征,连取濠(今凤阳西北)、泗(今泗县东南)、楚(今江苏淮安)、扬等州,到显德五年,南唐李?彩骨蠛停?罱?粗??4州60县土地,并付犒军银10万两、绢10万匹、钱10万贯、茶50万斤、米麦20万石。并规定今后岁输贡物10万。三次南征,不但使南唐俯首就范,而且震慑了南方各割据势力,为北伐扫除了后顾之忧。
显德六年(959)三月,柴荣再次北伐。取道沧州(今属河北)北上,率步骑数万直入辽境。到五月就先后收复瀛(今河间)、莫(今任丘北)、易(今易县)3州和益津(今文安县境)、瓦桥(今雄县境)、淤口(今霸县境)3关,共计17县之地,为五代以来对辽作战所取得的最大胜利。正当柴荣大会诸将,议取幽州(今北京)之时,突然患病,只得班师回到汴京,六月十九日病逝,年仅39岁。这样,他想为君30年,“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愿望,终于未能实现。然而他在位5年半的文治武功,已经为结束割据开创新局面奠定了基础,所以史评:“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①是有道理的。他确实是五代时期最为杰出的政治家。
①《旧五代史》卷115《周世宗纪》二。
①《旧五代史》卷119《周世宗纪》六。
第七章冯道王朴第一节冯道持重镇俗冯道(882—954),字可道,自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北)人。出生在“为农为儒,不恒其业”①的家庭。年轻时品行纯厚,不耻清贫,事亲孝而为学勤,颇有古风。
唐末天祐年间,冯道曾任刘守光的参军,因常陈利害而惹怒刘守光。刘守光失败后,他逃到太原投靠当时在河东任监军使的宦官张承业,当了巡官。后张承业把他推荐给晋王,被任命为河东节度掌书记。李存勗与后梁军夹河对垒之时,郭崇韬要求裁减闲散人员,李存勗怒而欲“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令冯道草拟文告发表,冯道执笔久之不写。李存勗正色催促,冯道说:“道所掌笔砚,敢不供职。今大王屡集大功,方平南寇,崇韬所谏,未至过当,阻拒之则可,不可以向来之言,喧动群议,敌人若知,谓大王君臣之不和矣。幸熟而思之,则天下幸甚也”。①不久,郭崇韬向李存勗道歉,经过冯道的调和,此事顺利解决,人们开始佩服他的胆量识见。李存勗称帝后,冯道被破格升为户部侍郎,充翰林学士。
冯道为人刻苦俭约。在晋梁交战前线,他在军中只搭一茅屋,室内不设床席,睡觉仅用一捆牧草。请将送他在战争中掠得的美女,他无法推却时就安置于别室,等找到她原来的亲人后再送回去。他因父丧丁忧期间,遇到饥荒,他就尽自己所有周济乡里,亲自种田背柴。有因人力不足而致田地荒芜的人家,他就不声不响地在夜里帮助耕种,事后人家前来道谢,他认为这完全是应该做的。守孝期满,后唐朝廷重新任命他为翰林学士,他赴任途中走到汴州时,正遇上赵在礼魏州兵变后李嗣源带兵进攻首都洛阳,孔循劝他等到局势明朗后再走,他认为奉诏赴阙,不可擅留,依旧快速赶赴京师。
三代为相李嗣源向来知道冯道的声名,即帝位后任命冯道为端明殿学士,不久,迁兵部侍郎。一年后,又迁升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冯道引荐任用了不少有才识的孤寒士子,而对那些品行浮躁的衣冠子弟都加以抑制。尽管因此遭受一些人的讽刺打击,但一直得到李嗣源的信任。
天成、长兴年间,连年丰收,中原太平无事。冯道打比方提醒李嗣源,借自己在河东任掌书记时出使到中山(今河北定州),路过井陉(今属河北)地区的险恶山路因十分小心而没有出事,等走到平地时以为可以放心大胆结果反而跌伤的事说:“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陛下勿以清晏丰熟,便纵逸乐,兢兢业业,臣之望也。”李嗣源问他丰收年景的百姓情况时,他说:“谷贵饿农,谷贱伤农。”并且特地吟诵了聂夷中的《伤田家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①《旧五代史》卷126《冯道传》。
①《旧五代史》卷126《冯道传》。
照绮罗筵,偏照逃亡屋。”①李嗣源听了很受感动,命人抄下经常诵读。当李嗣源为得到一只刻有“传国宝万岁杯”字样的玉杯而高兴时,他说:“此前世有形之宝尔,王者固有无形之宝也。”②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无形之宝便是“仁义”。他因势利导地规劝明宗,既使对方乐于接受,又使自己的地位得到巩固。他还因为“诸经舛谬,与同列李愚委学官田敏等,取西京(今陕西西安)郑覃所刊石经,雕为印板,流布天下”③。这是中国古代印刷史的一件大事。李嗣源死后,他在闵帝李从厚时仍任宰相。当李从厚出奔卫州(今河南汲县)时,他又率百官迎接末帝李从珂入主朝廷,仍然被任命为宰相,后虽一度出为同州(今陕西大荔)节度使,一年后又任司空。后晋灭后唐时,他又投靠新朝,石敬瑭任他为守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鲁国公。事无巨细,悉以归之。其荣宠程度更胜前朝。石重贵时,他仍为宰相,且加太尉,封燕国公。后出任匡国军(治同州)节度使,又徙镇威胜(治邓州,今河南邓县)。“契丹灭晋,道又事契丹,朝耶律德光于京师。德光责道事晋无状,道不能对。又问曰:‘何以来朝?’对曰:‘无城无兵,安敢不来。’德光诮之曰:‘尔是何等老子?’对曰:‘无才无德痴顽老子。’”这种自甘贬辱的态度使耶律德光感到高兴,被任为太傅。耶律德光曾问他:“天下百姓,如何可救?”他说:“此时佛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①有人说这种谄媚的谀词讨得了耶律德光的喜欢,因而没有夷灭中原人民。耶律德光北撤时,他一直随从到了常山。刘知远建汉称帝后,他以太师奉朝请。后周灭后汉之后,冯道又被后周任命为太师兼中书令为首相。
明哲保身“长乐老”
冯道在未发迹时曾写过一首诗:“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终闻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反映了他既要洁身自好又打算委曲求全的人生哲学。后来,有人因他“历任四朝,三入中书,在相位二十余年”②,而称之为不倒翁。
乾祐三年(950)夏,冯道写了一篇题为《长乐老自叙》的文章,历述自己在后唐、后晋、后汉三朝及契丹入主时期所获官爵荣宠,真是官越做越大,爵越封越高,上耀祖宗,下荫子弟。他写道:“时开一卷,时饮一杯,食味、别声、被色,老安于当代耶!老而自乐,何乐如之?”然而,在文中他也承认自己的一生“奉身即有余矣,为时乃不足”。并且明白指出这不足在于“不能为大君致一统、定八方,诚有愧于历职历官”。因而他清醒地预见到后人对他“知之者,罪之者,未知众寡矣!”①后周取代后汉时,冯道已是一位经验老到的政客,连郭威都要细察他的反应来决定行止。当郭威进攻洛阳,刘承祐为乱兵所杀后,郭威认为后汉大①《旧五代史》卷126《冯道传》。
②《新五代史》卷54《冯道传》。
③《旧五代史》卷126《冯道传》。
①《新五代史》卷54《冯道传》。
②《旧五代史》卷126《冯道传》及注。
①《旧五代史》卷126《冯道传》。
臣一定会推戴自己为帝。可是在见到冯道时,发现冯道一点表示都没有,只好像往常一样先向他行礼,冯道仍像平时一样受之。郭威就意识到取代后汉为帝的时机尚未成熟,于是就假意提出立刘赟为帝,并且派冯道到徐州去迎接。因此当时的舆论并没有把后汉之亡归罪于冯道,而冯道对于改朝换代丧君亡国也因习以为常而并不在意。柴荣继位后打算亲征刘赟,冯道以为不可,再三谏阻。当柴荣说要以唐太宗为榜样时,他更直言“陛下未可比唐太宗”②。因而惹怒了柴荣,亲征时就不要他随行而让他去处理郭威的后事。结果郭威刚安葬完毕,冯道不久也就患病,四月去世,终年73岁。谥文懿,追封瀛王。第二节王朴“平边策”
王朴(905—959),字文伯,东平(今属山东)人。父王序,在王朴显贵之后才获赠左谏议大夫。王朴幼年聪慧机警,刻苦好学,写得一手好文章。然而大器晚成,直到后汉乾祐年间(948—950)他40多岁时才考取进士,接着通过释褐试,开始步入仕途,被任命为校书郎,依附枢密使杨邠。
当时后汉政权建立不久,隐帝刘承祐年少孱弱,任用小人,朝政已经渐趋混乱。加上杨邠与三司使王章、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史弘肇等大臣矛盾日深,形同水火。王朴预见到政局必将大乱,陷于其中于己不利,于是就离开杨邠东归乡里。局势的发展果然不出所料,后来帝舅李业等唆使隐帝诛杀权臣,杨邠、王章、史弘肇三家均被族灭,与三家有交往的人也大多受到牵连,只有王朴先期离去得以幸免。
后周初年,柴荣任澶州节度使时,王朴在其帐下任掌书记。柴荣任开封尹时,王朴被朝廷任命为右拾遗,充开封府推官。柴荣继位为帝后,王朴被任命为比部郎中。显德二年(955)夏,后周世宗柴荣命在朝的20多名文学之士每人写《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和《平边策》各一篇,以试其才。其中以王朴的《平边策》最受重视。
在这篇著名的时务策中,王朴开宗明义地指出,只要“观所以失之之由”,就能“知所以平之之术”。既然失之在于“君暗政乱,兵骄民困”,导致“天下离心,人不用命”。那么,“必先进贤退不肖,以清其时;用能去不能,以审其材;恩信号令,以结其心;赏功罚罪,以尽其力;恭俭节用,以丰其财;徭役以时,以阜其民。俟其仓廪实、器用备、人可用而举之”。这样就一定可以成功。至于具体的用兵次序,他提出“攻取之道,从易者始”,即先易后难的原则,主张先攻南唐,“从少备处先挠之,备东则挠西,备西则挠东,彼必奔走以救其弊,奔走之间可以知彼之虚实、众之强弱,攻虚击弱”,在夺取南唐的江北之地后,“用彼之民,扬我之兵,江之南亦不难而平之也”。他认为:“得吴,则桂、广皆为内臣,岷、蜀可飞书而召之。如不至,则四面并进,席卷而蜀平矣。吴、蜀平,幽可望风而至。唯并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诱,必须以强兵攻之,但亦不足以为边患,可为后图,候其便则一削以平之。”①②《新五代史》卷54《冯道传》。
①《旧五代史》卷128《王朴传》。
王朴的计划是想先平定南方,用江南雄厚的财赋,养北方强大的兵力,然后攻取幽燕,最后取得河东,完成统一大业。此计柴荣虽然并没有完全采用,在取得南唐江淮之间14州之地后就移师北伐,由于中途得病死去而未见其下一步用兵意图。但后来宋初的统治者则大体上是按王朴的方案削平南北割据势力的。由此也可见王朴的《平边策》影响确实不小,他也因之名留青史。
辅佐世宗王朴的《平边策》大受后周世宗柴荣的赏识。不久,就升迁为左谏议大夫,知开封府事。旋即又升为左散骑常侍,充端明殿学士,成为柴荣身边重要的谋士。他与柴荣计议天下大事,所见都不谋而合,于是就付诸实行。显德三年柴荣南征江淮,就以王朴为东京副留守。班师后,任命他为户部侍郎、枢密副使,不久又升任枢密使、检校太保。第二年,柴荣再次南征,又以王朴留守京师,在此期间,都城秩序井然。
王朴在任开封知府和东京留守期间,为拓广京城匠心独运,“凡通衢委巷,广袤之间,靡不由其心匠”①。在拓展过程中,雷厉风行,连有权势的大臣藩镇都怕他三分。故宋人说:“朴留京师,广新城,通道路,壮伟宏濶。今京师之制,多其所规为。”②王朴多才多艺,“为人明敏多才智,非独当世之务,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曾受命校定大历,“削去近世符天流俗不经之学”,制订了《大周钦天历》。又奉诏考正雅乐,“依京房为律准,以九尺之弦十三,依管长短寸分设柱,用七声为均,乐成而和”③。著有《律准》行世。显德六年(959)三月,又奉诏在汴口设斗门,控制汴河水量,大大改善了漕运。
王朴为人处事太刚,锋芒毕露。他于“稠人广座之中,正色高谈,无敢触其锋者,故时人虽服其机变而无恭懿之誉”。称帝前的赵匡胤都对他敬畏有加。然而在柴荣的心目中,他是一位能臣,所以当他从汴口回京途中突然发病去世时,柴荣“闻之骇愕,即时幸其第,及柩前,以所执玉钺卓地而恸者数四。赠赙之类,率有加等,优诏赠侍中。”王朴享年54岁④。
①《旧五代史》卷128《王朴传》。
②《新五代史》卷31《王朴传》。
③《新五代史》卷31《王朴传》。
④《旧五代史》卷128《王朴传》。《旧五代史》作“四十五”岁,今据《新五代史》。第八章杨行密李昪(徐知诰)
唐朝灭亡后,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五个历史短暂的朝代,是为五代。与之同时,其他地区还出现过十个割据政权,是为十国。其中杨行密建立的吴、钱镠建立的吴越,刘隐建立的南汉、马殷建立的楚、王建建立的前蜀、王审知建立的闽,都是在后梁开国前后建立起来的。其创建者,都是唐末的方镇。高季兴是后梁的一个方镇,他在后梁之后建立的荆南,也称南平,是十国中最小的一国。孟知祥建立的后蜀、李?ㄐ熘?荆┙?⒌哪咸啤⒘鯐F(崇)建立的北汉,是十国中后起的三个小国,分别是在后唐末年、后晋初年和后周初年建立的。十国中,除吴、楚两国亡于南唐,前蜀、闽亡于后唐,其余六国都先后亡于北宋。
第一节杨行密横行江淮杨行密(852—905),初名行愍,字化源。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
少时孤贫,长大后身材高大,膂力过人,据说能手举百斤,日行三百里。唐僖宗乾符中期(877年前后),杨行密因参加江淮一带的农民起义被捕,刺史郑棨“奇其状貌”而释放了他。后来他应募为州兵,戍守朔方(今宁夏灵武),升为队长。守边期满返回,当地军吏讨厌他,要他再次出戍。临行前军吏假装关心,问他还缺什么,他奋然说:“惟少公头尔!”①随即斩其首,举兵为乱。他“自募百余人,皆虓勇无行者”②,统率州兵,“自号八营都知兵马使”③,刺史郎幼复逃走,他就占据了庐州。中和三年(883),朝廷正式任命他为庐州刺史。
光启三年(887),淮南节度使高骈为毕师铎所攻,杨行密被高骈任为行军司马,率兵数千往援,屯驻于蜀冈(今江苏扬州西北),以诱敌袭营的伏击战大败毕师铎。高骈被毕师铎杀害后,杨行密缟军向城哭三日,攻破城门,占领扬州(今扬州东北)。
杨行密占领扬州后,派使者到大梁,向当时拥有兼领淮南节度使头衔的朱温表示归附之意。朱温一面派人与杨行密结盟,一面又派兵送李?ト位茨狭艉蟆Q钚忻芊⒈?髯呃瞽,朱温只好同意杨行密任淮南留后,双方关系已现龃龉。
文德元年(888)正月,孙儒在高邮(今属江苏)杀毕师铎等,并其部众南攻扬州。杨行密依其谋士袁袭之见先退庐州,然后进袭守备空虚的宣州(今安徽宣城)。龙纪元年(889),唐任命杨行密为宣州观察使,杨行密派田頵等分别攻取了浙西地区的苏(今属江苏)、常(今属江苏)、润州(今镇江)。大顺二年(891),又攻取了滁(今属安徽)、和(今和县)州,势力不断扩大。
①《新五代史》卷61《吴世家·杨行密传》。
②《旧五代史》卷134《杨行密传》。
③《新五代史》卷61《吴世家·杨行密传》。
割据淮南景福元年(892),杨行密攻取了楚州(今江苏淮安),对占据扬州的孙儒构成了南、西、北三面包抄的形势,孙儒就焚毁广陵城,率部渡江,号称50万,攻杨行密于宣州,几次击败田頵、刘威,杨行密打算西撤铜官(今安徽铜陵),谋士戴友规说孙儒兵多气锐,“其锋不可当而可以挫,其众不可敌而可久以敝之”。刘威也主张“背城坚栅”,以固守不战来挫败长途奔袭之敌。杨行密采纳了这一计策。结果孙儒“兵饥,又大疫”①被击败擒杀。杨行密并其部众,选编其中精锐5000为亲军,以皂衣蒙甲,号称“黑云都”,给以特殊待遇,成为杨行密“驱之即战、靡不争先”的主力军②。这一年,他再占扬州,唐廷任他为淮南节度使。乾宁二年(895),加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年,昇州(今江苏南京)刺史冯弘铎来附,他又派田頵等攻掠各地,于是,“自淮以南、江以东诸州皆下之”③。杨吴政权的地盘已具雏形。
乾宁四年(897),被朱温打败的朱瑾、李承嗣前来投奔杨行密,李承嗣本是李克用派去支援朱瑾的将领,他从河东带来的骑兵队伍大大加强了杨行密的兵力,于是大肆攻掠邻部。两浙钱镠、江西钟传、鄂州(今湖北武汉)杜洪等都向朱温求援,朱温派朱友恭率步骑万人南下讨伐,杨行密令都将瞿章先据黄州(今黄冈),待朱友恭来攻即南渡固守武昌寨(今武汉),杨行密又派马珣以精兵5000助守,可还是被朱友恭和杜洪打得大败,瞿章等3000余人被俘。这年八月,朱温又派葛从周率步骑万人从霍丘(今属安徽)渡淮河为西路,令庞师古率大军驻营于清口(今江苏淮阴)为东路,自北向南发起进攻。杨行密先打东路,一面用决堰纵水的办法水淹敌军,另一面又令朱瑾率精锐突袭,结果汴军大败,名将庞师古被杀。葛从周得知东路失败,也从濠梁(今安徽凤阳)撤军,退到淠河又遭伏击,各军勉强北归。
乾宁五年(898),钱镠攻苏州,杨行密所部周本战败,苏州又为钱镠所得。天复元年(901)杨行密派李神福南攻,在临安(今浙江临安北)大败钱镠,擒其将顾全武后回师。次年,冯弘铎叛变,进攻宣州,被田頵打败后率部东撤,打算逃往海上。杨行密在东塘(今江苏常熟东南)拦截,表示愿意宽容,劝其回头。冯弘铎感激涕零,杨行密就任他为节度副使,而由李神福取代其拥有实权的昇州刺史之职。
建立吴国乾宁二年(895),唐昭宗曾封杨行密为弘农郡王,天复二年(902),唐昭宗被劫持在凤翔,派遣江淮宣慰使李俨任杨行密为东面诸道行营都统、检校太师、中书令,进封吴王。次年,他命李神福西攻鄂州的杜洪,在君山(在今湖南岳阳)打了胜仗。同年,朱温攻打青州(今山东益都),王师范派人向他求救,他派王茂章率众往援,大败汴军,杀朱温之子朱友宁。朱温大怒,亲率大军击之,结果又被王茂章打败。然而这时宣州守将田頵由于不①《新五代史》卷61《吴世家·杨行密传》。
②《旧五代史》卷134《杨行密传》。
③《新五代史》卷61《吴世家·杨行密传》。
满杨行密在攻打钱镠时的反复态度,起兵叛变,袭击昇州。润州守将安仁义闻讯也起兵反叛,进攻常州。杨行密依靠李神福和王茂章分别将其平定。杨行密在与各地军阀交战中胜多败少,江淮地区相对比较稳定,这与他节用安民的指导思想有关。杨行密少时孤贫,深知民间疾苦。他“驰射武伎,皆非所长,而宽简有智略,善抚御将士,与同甘苦,推心待物,无所猜忌”①。打败孙儒后,他在淮南“招合遗散,与民休息,政事宽简,百姓便之”②。他初到淮南时,“赐与将吏,帛不过数尺,钱不过数百,而能以勤俭足用,非公宴未尝举乐,招抚流散,轻徭薄敛,未及数年,公私富庶,几复承平之旧”③。
天祐二年(905),杨行密派刘存再次攻打鄂州,终于活捉杜洪,控制了长江中游这一军事重镇。十一月,杨行密病死,终年54岁。后其四子杨溥为睿帝,在位时追尊杨行密为太祖武皇帝。
第二节李?ㄐ熘?荆?
依附徐温李??88—943),字正伦,徐州(今属江苏)人。家世微贱,父李荣在唐末战乱中不知所终。8岁的他成为孤儿,在濠州(今安徽凤阳)、泗州(今泗县东南)一带流浪。杨行密攻打濠州时掠得他,爱他聪慧有奇貌,打算收为养子,但遭诸子反对,只好让部将徐温收下,于是就成了徐温的养子,改姓名为徐知诰。
徐知诰成年后,身高七尺,相貌堂堂,待人温厚而有谋略。他对徐温很孝顺,徐温曾骂自己的儿子们不如他,因而遭到他们忌恨,尤其是长子徐知训,几次想要害死他,都因他人缘好而幸免。后来他担任楼船军使,率水军驻屯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当柴再用奉徐温之命攻打宣州(今属安徽)李遇时,他所部立了大功,因此升任为昇州(今南京)刺史。当时江淮初定,地方长官多为武夫出身,只知搜刮民财来供养军队。只有徐知诰与众不同,他勤俭好学,重视儒生,以宽仁为政,因而得到民众赞誉。当徐温以齐国公兼两浙招讨使的身份镇守润州(今镇江)时,昇、润、宣、常(今属江苏)、池(今安徽贵池)、黄(今湖北黄冈)等6州都为齐国辖地,他听说徐知诰治理昇州有政绩,便前往察看,见府库充实,城垣修整,就将治所迁到昇州,而让他去做润州刺史。起先他不愿意,几次要求去宣州,徐温不答应。谋士宋齐丘劝他说,在扬州(今江苏扬州东北)掌权的徐知训童昏,“老臣宿将不甘诟辱,度其势,乱在旦暮,蒜山之津不一夕而可以定事,舍此利而求入宣城山中,卒卒度岁月,其亡聊奈何!”①徐知诰随即觉悟,迅速到润州赴任。果然不久徐知训为朱瑾所杀,他得到消息抢先进入广陵(即扬州),平息事态后取代徐知训而控制了杨吴政权。
①《资治通鉴》卷259,景福元年八月。
②《旧五代史》卷134《杨行密传》。
③《资治通鉴》卷259,景福元年八月。
①史虚白:《钓矶立谈》。
灭吴建南唐徐知诰执政后,为了收揽民心,便宽缓刑法,推广恩信,还特地造延宾亭用以接待四方之士。宋齐丘、骆知祥、王令谋等人都成了他的重要谋士,其他凡有流落在其境内的士人他都加以任用,还经常派人到民间了解疾苦,遇有婚丧匮乏的,便设法予以周济。盛夏酷暑出行,不张伞盖也不操扇,左右近侍要为他张伞盖,他必定婉拒说:“士众尚多暴露,我何用此?”①因此赢得了人们的好感。尽管徐温身居金陵遥秉大政,但人心已大多归向徐知诰。武义元年(后梁贞明五年,919),杨隆演称吴王,以身居金陵的徐温为丞相,徐知诰被任为左仆射、参知政事,在广陵实际掌权。徐温的行军司马徐玠多次劝徐温以亲子取代徐知诰,于是徐温令次子徐知询到广陵,准备谋取政权。恰在这时徐温病死,徐知询到金陵奔丧。徐玠就改变立场转而为徐知诰出谋划策。
乾贞元年(后唐天成二年,927)十一月,杨溥僭号称帝,任徐知诰为太尉、中书令,掌握实权。大和三年(后唐长兴二年,932),徐知诰出镇金陵,沿用当年徐温的做法,把儿子李景通(璟)留在广陵任司徒、同平章事,又让王令谋、宋齐丘分别担任左、右仆射同平章事,在杨溥身边安插了一个效忠于他的班子,便于他遥控。次年,他被封为东海郡王。天祚元年(后唐清泰二年,935),晋封为齐王,以昇、宣等10州为齐国,进位太尉、录尚书事,留镇金陵。不久,又加九锡,建天子旌旗,且改金陵为西都,以扬州为东都。他依南朝齐、梁故事开国,用宋齐丘、徐玠为左、右丞相。天祚三年(后晋天福二年,937),杨溥逊位,徐知诰正式即帝位,国号大齐,改元为昇元元年,以金陵为都城。这时他一直使用的姓名是徐知诰,直到昇元三年正月才恢复原姓李,改名昪,并且自称是唐宪宗之子李恪的四世孙①,因而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世称前主,庙号烈祖。
保境息民李?杂坠缕叮?钪?窦浼部唷T谖?嗍本汀敖?沽嘉???盥蚺?菊咄ü僮魅?雹凇<吹畚缓螅?捎谒?靶越诩螅?u嫫彦穑?骂_用铁盎,暑则寝于青葛帷。左右使令,惟老丑宫人,服饰粗略。”他“勤于听政,以夜继昼,还自江都,不复宴乐。”“死国事者皆给禄三年,分遣使者按行民田,以肥瘠定其税,民间称其平允。自是江淮调兵兴役及他赋敛,皆以税钱为率”③。对于用兵,不论是北伐中原还是南向拓疆,他都取慎之又慎的态度,长期奉行“保境息民”的政策。昇元五年(后晋天福六年,941),“江淮比年丰稔,兵食有余,群臣争言‘陛下中兴,今北方多难,宜出兵恢复旧疆。’唐主曰:“吾少长军旅,见兵之为害深矣,不忍复言。使彼民安,则吾心亦安矣,又何求焉?’”④昇元六年(942),“吴越国火,焚其宫室府库,甲①《新五代史》卷62《南唐世家·李昪传》。
①此据《新五代史》。《旧五代史》作唐玄宗第六子永王璘之裔。
②《资治通鉴》卷283,天福八年二月。
③《资治通鉴》卷282,天福六年十一月。
④《资治通鉴》卷282,天福六年四月。
兵皆尽,群臣请乘其弊攻之,昪不许,遣使吊问,厚赒其乏。钱氏自吴时素为敌国,昪见天下乱久,常厌用兵,及将篡国,先与钱氏约和,归其所执将士,钱氏亦归吴败将,遂通好不绝。昪客冯延巳好论兵,大言,尝谓昪曰:‘田舍翁安能成大事!’而昪志在守吴旧地而已,无复经营之略也。然吴人亦赖以休息。”①值得指出的是,李?扇≌庵痔?仁蔷??羁趟伎嫉淖跃跣卸??腔?谒?匀?址治龅慕峁?R淮危?咸凭?家檎??纹肭稹⒎胙铀瘸?榧娌⑽庠健⒚觥⒊?@瞽说:“钱氏父子动以奉事中国为词,卒然犯之,其名不祥。闽土险瘠,若连之以兵,必半岁乃能下,恐所得不能当所失也;况其俗怙强喜乱,既平之后,弥烦经防。惟诸马在湖湘间,恣为不法,兵若南指,易如拾芥,孟子谓燕人取齐,恐动四邻之兵,徒得尺寸地而享天下之恶名,我不愿也。”由此可见李?扇氨>诚⒚瘛钡奶?仁羌峋龅模?虼嗽谄渫持吻?谑盏搅私虾玫男Ч?>??甘?甑木???咸凭衬冢?澳谕馇薇????曜蹋?奈锉蚧溃?ビ兄谐??纭雹凇3晌?笆??钡敝芯?梦幕?钗?⒋锏牡厍?@瞽则是当时“十国”中的最为杰出的政治家。
昇元七年(后晋天福八年,943)二月,李?曳⒂诒巢∷溃?漳?6岁。子璟嗣位,是为中主,改是年为保大元年。
①《新五代史》卷62《南唐世家·李昪传》。
②《钓矶立谈》。
第九章钱镠王审知第一节钱镠割据两浙钱镠(852—932),字具美(一作巨美),杭州临安(今属浙江)人。
家世以田渔为业。年轻时好拳勇,喜任侠,“不喜事生业,以贩盐为盗”①。善射与槊,且稍通图纬诸书,在当地颇有点名声。
唐乾符二年(875),浙西裨将王郢作乱,石鑑(今临安东南)镇将董昌招募乡兵讨伐,以钱镠为偏将,击败了王郢。不久,黄巢起义军打到浙东,将要进攻杭州,钱镠分析形势后采用伏击战以少胜多打败黄巢的先头部队,然后又设计使黄巢不敢进攻杭州。当时坐镇扬州的高骈得知后,把董昌和钱镠召到扬州予以鼓励,后来表请任命董昌为杭州刺史,董昌把所属各县的乡兵整顿组成八都,以钱镠为都指挥使。
中和二年(882),越州(今浙江绍兴)观察使刘汉宏与董昌之间矛盾激化,刘汉宏派其弟汉宥等屯兵于西陵(今萧山西北)。钱率八部兵渡过钱塘江,偷袭成功,刘汉宥等逃走。接着,钱镠又在诸暨、萧山大败刘汉宏。中和四年,唐僖宗派宦官焦居??荚酵ê褪梗????土鹾汉臧毡?徒猓??蕉加杈芫?G?H攻破越州,刘汉宏逃到台州(今临海)后被俘杀。钱镠奏请朝廷以董昌取代刘汉宏为越州观察使,他自己便占据杭州。
光启三年(887),唐廷正式任命钱镠为左卫大将军、杭州刺史,董昌为越州观察使。这一年,高骈被囚,淮南大乱。润州(今镇江)守将周宝为其部属薛朗等所逐,钱镠乘机迎回周宝,派兵攻占润州,俘杀薛朗,又派其弟钱镠逐杀占领六合镇将徐约,势力进一步发展。
唐昭宗即位后,任钱镠为杭州防御使。不久,升越州为威胜军,以董昌为节度使,封陇西郡王;又升杭州为武胜军,以钱镠为都团练使,成及为副使。成及是钱镠的主要部将,攻城略地之谋多出于成及,钱镠与之结为姻亲以巩固关系。他又招罗一批文武人才,以杜崧、阮结、顾全武等为将校;以沈崧、皮光业、林鼎、罗隐等为谋士。
景福二年(893),唐廷任钱镠为镇海军节度使、润州刺史。次年又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乾宁二年(895),董昌在越州称大越罗平国皇帝,钱镠拒绝董昌的任命,向唐廷报告董昌的反状。于是昭宗下令削夺董昌的官爵,封钱镠为彭城郡王,以浙江东道招讨使的名义征讨董昌。“乾宁四年,镠率浙西将士破越州,擒昌以献,朝廷嘉其功,赐镠铁券,又除宰臣王溥为威胜军节度使,而两浙士庶拜章,请以镠兼杭、越二镇,朝廷不能制,因而授之,改威胜军为镇东,镠乃兼镇海、镇东两藩节制”①。“镠如越州受命,还治钱塘(今杭州),号越州为‘东府’”①。
建立吴越国①《新五代史》卷67《吴越世家·钱镠传》。
①《旧五代史》卷133《钱镠传》。
①《新五代史》卷67《吴越世家·钱镠传》。
钱镠既兼两镇,有精兵3万,占据杭、越等13州,形成割据势力。天复二年,唐廷封钱镠为越王。这一年其部将徐绾、许再思等发动叛乱,一度形势紧张。钱镠一面平叛,一面结好于杨行密,促其召回帮助徐绾作战的宣州节度使田頵,终于生擒徐绾,平定了叛乱。
天祐元年(904),“钱镠求封吴越王,朝廷不许。朱全忠为之言于执政,乃更封吴王”②。朱温称帝后,为了利用钱镠牵制杨渥,封钱镠为吴越王兼淮南节度使。有人劝他拒绝梁命,“镠笑曰:‘吾岂失为孙仲谋邪!’遂受之。”③于是他由联杨转变为联梁攻杨。朱温则于开平二年(908)加钱镠守中书令,开平三年加守太保以示荣宠和拉拢。杨渥派周本等围攻苏州(今属江苏),结果为钱镠所败。乾化元年(911),加镠守尚书令,兼淮南、宣润等道四面行营都统。朱友珪上台时曾册尊钱镠为尚父。朱友贞于贞明三年(917)加钱镠天下兵马都元帅,开府置官属。次年,杨隆演攻取虔州(今江西赣州),阻断了吴越北上中原的陆路交通,钱镠就从海上入贡京师。梁末帝于龙德元年(921)赐镠诏书不名。
李存勗称帝建后唐,钱镠遣使到洛阳贡献,求赐金印玉册,后唐群臣都认为要求过分,但李存勗曲从其意,勉强答应。钱镠于是“以镇海、镇东军节度使名目授其子元瓘,自称吴越国王,命所居曰宫殿、府署曰朝廷,其参佐称臣,僭大朝百僚之号,但不改年号而已。伪行制册,加封爵于新罗、渤海,海中夷落亦皆遣使行封册焉”。后唐明宗即位之初,安重诲当权,钱镠遣使致书称“吴越国王谨致书于某官执事”,言辞悖慢,安重诲怒其无礼,削去钱镠的“元帅、尚父、国王之号,以太师致仕”①。安重诲死后,李嗣源才恢复其原有官爵。
兴修水利钱镠据两浙41年。长兴三年(932)病卒,终年81岁,是五代十国中享年最高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很重视兴修水利,成绩显著。他于天宝三年(后梁开平四年,910)八月筑捍海塘,“怒濑急湍,昼夜冲击,版筑不就又以大竹,破之为笼,长数十丈,中实巨石,取罗山大木长数丈,植之,横为塘,依匠人为防之制,又以木立于水际,去岸二九尺,立九木,作九重由是潮不能攻,沙土渐积,塘岸益固”②。由于防治海潮收到了良好效果,两浙民间称他为“海龙王”。为了经常维护重要水利工程,天宝九年(后梁贞明元年,915)“置都水营使以主水利,以主水事,号曰撩浅军,亦谓之撩清,命于太湖旁置撩清卒四部,凡七八千人,常为田事,治河筑堤,一路径下吴淞江,一路自急水港上淀山湖入海,居民旱则运水种田,涝则引水出田。又开东府南湖,即鉴湖,立法甚备”①。
钱镠“好吟咏,江东有罗隐者,有诗名,闻于海内,依镠为参佐。镠尝②《资治通鉴》卷264,天祐元年闰四月。
③《新五代史》卷67《吴越世家·钱镠传》。
①《旧五代史》卷133《钱镠传》。
②《吴越备史·杂考》。
①《十国春秋》卷78《吴越武肃王世家》。
与隐唱和,隐好讥讽,尝戏为诗,言镠微时骑牛操挺之事,镠亦怡然不怒”②。天宝三年(910)他回老家,写了一首《还乡歌》:“三节还乡兮挂锦衣,父老远来相追随。牛斗无孛人无欺,吴越一王驷马归。”③受其影响,他的子孙也大都能诗。
第二节王审知(附留从效)
转战入闽王审知(862—925),字信通,光州固始(今属河南)人。家世务农,父王恁,早殁。长兄王潮,为县吏;次兄审邦。审知行三,状貌魁伟,隆准方口,后来在军中常乘白马,故号“白马三郎”。
唐末中原淆乱,寿州(今安徽寿县)人王绪攻陷固始,自称将军,听说王潮兄弟勇敢有才能,招至军中,以王潮为军校。当时盘踞蔡州的秦宗权扩充势力,任命王绪为光州刺史,并要他率部共击黄巢。王绪既厌其屡征租赋,又不愿受其控制,迟迟不行。秦宗权大怒,发兵攻讨。王绪即率“光、寿兵五千人,驱吏民渡江”,“转掠江(今江西九江)、洪(今南昌)、虔(今赣州)州”,又“陷汀(今福建长汀)、漳(今漳浦)二州”①。“王绪至漳州,以道险粮少,令军中‘无得以老弱自随,犯者斩!’唯王潮兄弟扶其母董氏崎岖从军,绪召潮等责之曰:‘军皆有法,未有无法之军。汝违吾令而不诛,是无法也。’三子曰:‘人皆有母,未有无母之人;将军奈何使人弃其母!’绪怒,命斩其母。三子曰:‘潮等事母如事将军,既杀其母,安用其子,请先母死。’将士皆为之请,乃舍之。”②这时,王绪有众数万,但“性猜忌,部将有材能者,多因事杀之,潮颇自惧。军次南安(今南安东),潮说其前锋将曰:‘吾属弃坟墓、妻子而为盗者,为绪所胁尔,岂其本心哉!今绪雄猜,将吏之材能者必死,吾属不自保朝夕,况欲图成事哉!’前锋将大悟,与潮相持而泣。乃选壮士数十人,伏篁竹间,伺绪至,跃出擒之,囚之军中。绪后自杀。”③王绪被废后,众将推王潮为主。王潮“约其属,所过秋毫无犯。行及沙县(今沙县东),泉州(今属福建)人张延鲁等以刺史廖彦若贪暴,帅耆老奉牛酒遮道,请潮留为州将,潮乃引兵围泉州”④。光启二年,王潮攻占泉州,福建观察使陈岩表王潮为泉州刺史。景福元年(892)陈岩病死,其婿范晖自称留后。王潮派王审知率兵讨伐范晖,久攻福州不克,而士卒死伤甚众。王审知请求班师,王潮不许。又请王潮亲临前线督战并增派援军。王潮回话说:“兵尽添兵,将尽添将,兵将俱尽,吾当自来。”⑤王审知于是亲率士卒强攻,终于在景福二年攻破福州,范晖被杀。唐廷在王潮据有七闽之地后任命他为②《旧五代史》卷133《钱镠传》。
③《新五代史》卷67《吴越世家·钱镠传》。
①《资治通鉴》卷256,光启元年正月。
②《资治通鉴》卷256,光启元年八月。
③《新五代史》卷68《闽世家·王审知传》。
④《资治通鉴》卷256,光启元年八月。
⑤《资治通鉴》卷259,景福二年四月。
福建观察使,王潮即以王审知为副使。
建立闽国乾宁四年(897),王潮病重,命王审知知军府事。王潮死后,王审知让位给二兄王审邽,王审邦以王审知功高,辞而不受。于是王审知自称福建留后,表于朝廷。唐末,以福州为威武军,任王审知为节度使,累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琅邪郡王。
唐亡,朱温为牵制杨行密,加王审知中书令,封闽王,升福州为大都督府。王审知也以联络中原来稳固其在福建的统治。由于杨行密据有江淮,王审知所派朝贡使节都泛海到登(今山东蓬莱)、莱(今掖县)上岸到汴梁(今河南开封),经常遭遇海难,死者十之三四。
后梁亡,后唐庄宗李存勗即位。王审知仍然遣使奉贡。后唐朝廷也“制加功臣,进爵邑”①。
保境安民王审知出身农家,为人俭约。“尝衣?,一日袴败,乃取酒库酢袋而补之”。使者自南方还,献玻璃瓶,王审知玩赏之后,掷瓶于地,说:“好奇尚异,乃奢侈之本,今沮之,贵后代无为渐也!”②王审知又好礼下士,多方延揽唐末避难福建的名士。唐相王溥之子王淡、杨涉之从弟杨沂、知名进士徐寅等均入其幕府。他“建学四门,以教闽士之秀者,招来海中蛮夷商贾”①。从而发展了福建地区的文化教育和海上贸易。史称:“审知起自陇亩,以至富贵,每以节俭自处,选任良吏,省刑惜费,轻徭薄敛,与民休息,三十年间,一境晏然。”②后唐同光三年(925)十二月③,王审知病死,终年64岁,谥忠懿。子延翰自称威武留后。
留从效留从效(906—962)④,泉州永春桃林(今属福建)人。年轻时为本城衙兵,以征讨临汀(今长汀)军功升迁为泉州散员指挥使。闽天德二年(后晋天福九年,944)三月,闽拱宸都将朱文进杀闽王王延羲窃据福州,与前一年二月称帝于建州(今建瓯)的王延羲之弟富沙王王延政相抗。朱文进以其党羽黄绍颇为泉州刺史。“留从效谓同列王忠顺、董思安、张汉思曰:‘朱文进屠灭王氏,遣腹心分据诸州。吾属世受王氏恩,而交臂事贼,一旦富沙王克福州,吾属死有余愧!’众以为然。”⑤不久,留从效假托收到富沙王令他①《旧五代史》卷134《王审知传》。
①《新五代史》卷68《闽世家·王审知传》。
②《旧五代史》卷134《王审知传》。
③《旧五代史》作同光元年,今从《新五代史》。
④马令:《南唐书》留作刘,《五国故事》留作娄。
⑤《资治通鉴》卷284,开运元年十月。
除掉黄绍颇的密旨,带领众人杀黄绍颇,把州印交给王延政的侄子王继勋,请他主持军府。留从效则自称平贼统军使,派人将黄绍颇首级送至建州。王延政即以王继勋为侍中、泉州刺史,以留从效、王忠顺等为都指挥使。朱文进获悉黄绍颇被杀,立即募兵2万由林守谅等率领往攻泉州。留从效得到王延政派来2万援军的支持,开城门出战,大败福州兵,杀林守谅,随后又派兵进击福州。这时福州内部发生变故:连重遇杀朱文进归降王延政后又被裨将林仁翰所杀,林仁翰打算迎王廷政移都福州。南唐中主李?妹鲋写舐遥?霰??〗ㄖ荩?跹诱?怠D咸凭?舷率保?舸有Ч樗衬咸疲?⒔?跫萄?偎徒鹆辍@瞽即以泉州为清源军,任命留从效为节度使。于是留从效就占有了泉、漳之地,拥兵不听南唐调遣,南唐则派兵戍守进行监视。
南唐军在闽不得民心,福州守将李仁达归附吴越,南唐发兵围攻,结果大败,“死者二万余人,委弃军资器械数十万”①。留从效趁南唐受挫之机,“谓屯将曰:‘此一方东渐于海,与福州世为仇敌;南限广州瘴疠之地,人使不通;西连鄞水,皆猿径鸟道;近岁于戈屡动,三农废业,冬征夏敛,仅足自赡,不烦大军久驻于此。’屯将皆不对,翌日置酒饯之郊外,屯将不得已皆卷旗而去。从效遂有漳泉之地,李?荒苤疲?凼诖有??秸率录媸讨校?饨??酢!雹诹舸有?鹱孕姓螅??思部唷8罹萑?⒄暮螅?白ㄒ郧诩笱?裎?瘢?R虏妓兀?霉??谥忻牛?鍪邮略蚍???朐蚋匆卤植肌W匝裕骸?宜仄都??豢赏?疽病!?裆醢???.每岁取进士、明经,谓之‘秋堂’。”①他在泉州又整建城港,招徕海外商贾,影响后世颇大。
“周世宗时,从效遣牙将蔡仲兴为商人,间道至京师,求置邸内属。是时,世宗与李景画江为界,遂不纳。”②这样,留从效表面上仍臣于南唐。宋建隆初年,留从效“上表称藩,遣使假道吴越入贡,太祖赐诏书以慰之。未至而衙校张汉思、陈洪进劫从效迁于东亭,汉思自称留后,从效疽发背卒”③。
留从效宋乾德二年(964)七月去世,终年57岁。
①《资治通鉴》卷286,天福十二年三月。
②路振:《九国志》卷10《留从效传》。
①《十国春秋》卷93《留从效传》。
②《新五代史》卷68《闽世家·王审知传》。
③路振:《九国志》卷10《留从效传》。
第十章刘?刘旻第一节刘?袭封南海王刘?(889—942),原名陟。称帝后改名岩①,又改名龚,复以《周易》中“飞龙在天”之义新造一“?”字,音俨,作为名字。
刘?是大食商人后裔,其父刘谦初定居于福建仙游,后迁居岭南②。新旧《五代史》对其祖上的记述颇有出入。薛居正说:“其先彭城人,祖仁安,仕唐为潮州长史,因家岭表。”③欧阳修则说:“其祖安仁,上蔡人也,后徙闽中,商贾南海,因家焉。”④唐末,刘谦为广州牙将,职级甚卑。当时任南海节度使的宰相韦宙很赏识他,妻以侄女。后来刘谦以军功任封州(今封开)刺史、贺江镇遏使,负责守御梧(今广西梧州)、桂(今桂林)以西地区。
刘谦死后,刘?的大哥刘隐继任为封州刺史。天祐二年(905),刘隐通过重赂朱温被任命为南海节度使,刘?为副使。当时交州(今越南河内)曲颢、桂州刘士政、邕州(今广西南宁)叶广略、容州(今北流)庞巨昭等分据各管区,卢光稠据虔州(今江西赣州)、其弟卢光睦据潮州(今属广东)、其子卢延昌据韶州(今属广东),还有高州(今属广东)刺史刘昌鲁、新州(今新兴)刺史刘潜等70余寨均不能制。刘隐决定先攻韶州,刘?认为不宜直攻而可以计取,刘隐不听,结果大败而回。此后刘隐就把军事交给刘?掌管,刘?先后削平诸寨,攻取潮、韶,逐走庞巨昭,攻取邕州,势力渐次扩大。
后梁时,刘隐深得朱温恩宠。开平初,连续加官检校太师、兼中书令,领安南都护,充清海、静海两军节度使,进封南海王。
乾化元年(911),刘隐死①,刘?代立。乾化二年,刘?被任为清海军节度使、检校太保、同平章事。三年,梁末帝即位后,把刘隐的所有官爵转授给刘?,于是刘?也就袭封南海王。其实,刘隐和刘?对于后梁只是禀正朔而已。
建立南汉后梁贞明三年(917),刘?称帝于番禺(今广州),庙号高祖。国号大越,改元乾亨,设置百官。刘?承兄长成法,礼遇士人,以杨洞潜、倪曙、赵光胤为相。赵光胤“自以唐甲族,耻事伪国,常怏怏思归。?乃习为光胤手书,遣使间道至洛阳,召其二子损、益并其家属皆至。光胤惊喜,为尽心①《旧五代史》作初名岩,称帝后改名陟。今从《新五代史》。
②据[日]藤田丰八:《中国南海古代交通丛考》中《南汉刘氏祖先考》(何健民译本),第137—150页。转引自陶懋炳《五代史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9页。
③《旧五代史》卷135《刘陟传》。
④《新五代史》卷65《南汉世家·刘隐传》。
①《旧五代史》作开平四年三月卒,此从《新五代史》。
焉”。次年,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后册立其妻楚王马殷之女为皇后,又“置选部贡举,放进士、明经十余人,如唐故事,岁以为常”①。
乾亨七年(后唐同光元年,923),后唐庄宗李存勗灭后梁。刘?闻其兵威甚盛而恐惧不安,派宫苑使何词前去探看虚实,“称大汉国主致书大唐皇帝”,还说“本国已发使臣,大陈物贡,期今秋即至”②。待何词返回报告说后唐朝政紊乱,内部不稳,难以制御远方,就不发贡使,与中原断绝来往,言谈间蔑称后唐皇帝为“洛州刺史”。
乾亨九年(后唐同光三年,925)十二月,改元为白龙,更名为龚,旋又更名为龚。白龙四年(后唐天成三年,928)三月,楚王马殷遣舟师攻封州,封州守将兵败于贺江。刘?惊惧,又改年号为大有,大赦境内,派苏章率3000神弩军往救,苏章佯败诱敌,用铁索锁住楚舟后尽杀楚人。大有三年(后唐长兴元年,930),刘?派李守鄘、梁克贞等攻交州,俘曲颢之子曲承美。梁克贞又攻占城(今越南顺化),掠其宝货而归。
刘?为人苛酷,好杀人。“至有炮烙、刳剔、截舌、灌鼻之刑,一方之民,若据炉炭”。他生活奢侈,“厚自奉养,广务华靡,末年起玉堂珠殿,饰以金碧翠羽”③。在位26年,大有十五年(后晋天福七年,942)四月病死,终年54岁。
第二节刘旻盘踞河东刘旻(895—954),原名崇。沙陀部人。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弟。他颇有仪表,长得一部好胡子。年轻时嗜酒好赌,品行无赖,20岁左右应募入河东军。后唐长兴年间(930—933),升迁为虢州(今河南灵宝)军校。后晋时,刘知远任河东节度使,就以刘旻为河东步军都指挥使。一年后,任为麟州(今陕西神木北)刺史。不久,任河东马步军都指挥使兼三城巡检使,并遥领泗州(今安徽泗县东南)防御使。
后晋开运三年(946),契丹灭后晋,刘知远在河东起兵称帝,刘旻被任命为特进、检校太尉、行太原尹。这年五月,刘知远率部南下,驱契丹,取大梁(今河南开封),就以刘旻为北京(即太原)留守,镇守河东地区。不久,又加同平章事以示荣宠。
乾祐元年(948)二月,刘知远病死,隐帝刘承祐继位,大权旁落郭威等人手中。刘旻尽管先被加官检校太师、兼侍中,次年又加官兼中书令,然而他与郭威之间的矛盾日益发展。他采纳判官郑珙的意见,断绝向汴京上供征赋,并且“招募亡命,缮完兵甲,为自全之计。朝廷命令,多不禀行,征敛一方,略无虚日,人甚苦之”①。
乾祐三年(950)十一月,隐帝遇害。郭威先以监国名义控制局面,派冯道等前往徐州(今属江苏)去迎刘旻之子刘旻到汴京继位。“当是时,人皆①《新五代史》卷65《南汉世家·刘?传》。
②《新五代史》卷65《南汉世家·刘陟传》。
③《旧五代史》卷135《刘陟传》。
①《旧五代史》卷135《刘崇传》。
知太祖(郭威)非实意也,旻独喜曰:‘吾儿为帝矣,何患!’乃罢兵,遣人至京师”①。不久,郭威称帝,刘旻被害,刘旻才幡然悔悟。
建立北汉(东汉)
后周广顺元年(951)正月,刘旻在太原即帝位,庙号世祖。继续沿用后汉的国号和乾祐年号,史称北汉,宋人亦称为东汉。北汉所辖仅河东地区北部12州,地狭物薄。刘旻即位之初曾对近臣说:“朕以高祖之业,一朝坠地,今日位号,不得已而称之。顾我是何天子,汝曹是何节度使邪!由是不建宗庙,祭祀如家人。宰相月俸止百缗,节度使止三十缗,自余薄有资给而已。”②为发展势力,刘旻“遣通事舍人李?湫惺褂谄醯ぁF醯び揽低踟S?霑F约为父子之国,旻乃遣宰相郑珙致书兀欲,称侄皇帝,以叔父事之”③。兀欲册封刘旻为“大汉神武皇帝”。为了向河东地区的南部扩张,刘旻先命其子承钧率兵攻晋(今山西临汾)、(今县)二州,结果不克而退。接着刘旻又亲自领兵由阴地关(今灵石南)攻晋州,并向契丹借得骑兵5000④,合兵进攻。郭威派枢密使王峻等率大军往援,两军相持60余日。刘旻被迫撤兵,又逢大雪,损失很大,十亡三四。次年又进攻府州(今陕西府谷),复为折德扆所败,反而丢失了岢岚军(今山西岢岚)。“北汉土瘠民贫,内供军国,外奉契丹,赋繁役重,民不聊生,逃入周境者甚众”①。
高平战败显德元年(954)正月,郭威病死,刘旻大喜,遣使再次向契丹借兵。契丹派杨邠率铁骑万人及奚诸部兵五六万人号称10万相助。刘旻以张元徽为先锋,自将骑兵3万攻潞州(今长治)。张元徽在太平驿(今襄垣西)击败潞州步骑后进围潞州。
出于刘旻所料,后周新即帝位的世宗柴荣力排众议,率军亲征,刘旻与之战于高平(今属山西)。刘旻不听杨邠不可轻敌的告诫,抢先发动进攻,结果先胜而后败,加上后周援兵赶到,乘胜追击,刘旻狼狈逃回太原。柴荣进兵围困,太原岌岌可危,幸得契丹来援,加上久雨不晴,周军士卒疫病,柴荣才引兵南撤。
刘旻因太原被围,以忧得疾,于显德元年(954)十一月病死,终年60岁。
①《新五代史》卷70《东汉世家·刘旻传》。
②《资治通鉴》卷290,后周广顺元年正月。
③《新五代史》卷70《东汉世家·刘旻》。
④《新五代史》作五万,今从《旧五代史》。
①《资治通鉴》卷290,后周广顺元年十二月。
第十一章马殷高季兴第一节马殷经营湖南马殷(852—930),字霸图,许州鄢陵(今属河南)人。年轻时做过木工。在蔡州(今汝南)时应募从军,成为秦宗权部下孙儒的裨将,随孙儒渡淮攻下广陵(今江苏扬州东北)。孙儒在宣州(今属安徽)围攻杨行密战死后,众无所归,推刘建峰为帅,以马殷为先锋,转攻江西,连占洪(今江西南昌)、鄂(今湖北武汉)、潭(今湖南长沙)、桂(今桂阳)等州,占领湖南之地。乾宁元年(894)唐僖宗任命刘建峰为湖南节度使,马殷为马步军都指挥使。
乾宁三年,刘建峰为部下所杀。当时马殷正统兵攻打邵州(今湖南邵阳),潭州遂推行军司马张佶为帅。张佶入府时乘马跌伤,对诸将说:“马公勇而有谋,宽厚乐善,吾所不及,真乃主也。”①于是从邵州前线迎回马殷,共拥为帅。唐廷也即任命他为潭州刺史、判湖南军府事。
此后数年间,马殷派秦彦晖、李琼等攻下连(今属广东)、邵、郴(今属湖南)、衡(今衡阳)、道(今道县西)、永(今属湖南)等6州,到光化三年(899)尽有湖南地区。桂管(治今广西桂林)观察使刘士政担心马殷军继续南下,派陈可?榷笫厝?辶耄?硪笏?墒拐呤茏栌诒呔常?谑桥衫钋淼纫?000兵攻之,俘刘士政。于是又尽占桂管所属各州。天复元年(901),唐廷任马殷为武安军节度使。
建立楚国马殷所据湖南地区,东有杨行密,北有成汭,南有刘?,强敌环伺,很不稳定。他问计于谋士高郁,高郁分析说:“成汭地狭兵寡,不足为吾患,而刘?志在五管而已。杨行密,孙儒之仇,虽以万金交之,不能得其欢心。然尊王仗顺,霸者之业也。今宜内奉朝廷以求封爵而外夸邻敌,然后退修兵农,畜力而有待尔。”①马殷听从他的意见,采取联络中原,藉以对抗周围强敌的策略。朱温进入关中控制唐廷时,杨行密曾遣使到潭州,建议马殷与己联合共讨朱氏。马殷权衡利害后谢绝杨氏而依附于朱温。天祐元年(904),杨行密将在其身边任黑云指挥使的马殷之弟马賨礼送回潭州,马賨劝马殷结好杨氏,“殷作色曰:‘杨王不事天子,一旦朝廷致讨,罪将及吾,汝置此论,勿为吾祸。’”②当杨行密派刘存等围攻鄂州杜洪时,马殷即派兵援鄂州。杜洪败死后刘存等攻马殷,双方激战甚烈,刘存等战死,马殷部夺取了岳州(今湖南岳阳)。后梁开平元年(907),朱温即位。马殷遣使修贡,朱温即以马殷为侍中兼中书令,封为楚王。这时占据荆南的高季兴截断汉口道路,拦截马殷的贡①《资治通鉴》卷260,乾宁三年四月。
①《新五代史》卷66《楚世家·马殷传》。
②《资治通鉴》卷265,天祐元年十二月。
使。马殷派许德勋攻讨,高季兴被迫求和,从而稳定了北面的局势。杨行密的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吕师周前来投靠,马殷大喜,立即任命他为马步军都指挥使,率兵攻伐岭南。占领昭(今广西平乐)、贺(今贺县)、梧(今属广西)、蒙(今蒙山)、龚(今平南)、富(今昭平)等州,控制今广西的东北大部地区。
随着马殷势力的壮大,引起占据朗州(今湖南常德)的雷彦恭的恐慌,雷彦恭召杨吴派兵进攻平江(今属湖南),结果反被许德勋击败。马殷派兵进攻朗州,雷彦恭东逃杨吴。马殷占领朗州后,澧(今澧县)、辰(今沅陵)、溆(今黔阳)等州均皆归附。于是马殷请升朗州为永顺军,表张佶为节度使。开平四年,又请依唐太宗为秦王时受天策上将的先例,加天策上将军之号。朱温同意后,马殷即开天策府,置官属,以其弟马賨、马存为左右相,以廖光图等为十八学士。“总制二十余州,自署官吏,征赋不供”①。后梁“末帝时,加马殷武昌、静江、宁远等军节度使,洪鄂四面行营都统”②。
偃武息民后梁亡,马殷又向后唐称臣纳贡。庄宗李存勗授马殷太师、兼尚书令、楚王。“庄宗平蜀,殷大惧,表求致仕,庄宗下玺书慰劳之”。明宗李嗣源即位,马殷又遣使修贡,得加官守尚书令。“天成二年(927),请建行台。明宗封殷楚国王,有司言无封国王礼,请如三公用竹册,乃遣尚书右丞李序持节以竹册封之”①。“殷始建国,立宫殿,置百官,皆如天子,或微更其名。翰林学士曰文苑学士,知制诰曰知辞制,枢密院曰左右机要司,群下称之曰殿下,令曰教”②。
从乾宁三年任潭州刺史、判湖南军府事算起,马殷统治湖南地区35年,基本上实行“保境息民”的政策。吴楚之间几经兵革,均是吴国发动进攻所致。对于荆南,也只进行有限战争而已:后唐天成三年,楚将王环大破荆南兵于刘郎洑(在今湖北石首境内),乘胜进逼江陵,却在同意高季兴的求和后班师。对于此事,“楚王殷让环不遂取荆南,环曰:‘江陵在中朝及吴、蜀之间,四战之地也,宜存之以为吾捍蔽。’殷悦”③。
马殷在其统治区内,“不征商旅,由是四方商旅幅凑。湖南地多铅铁,殷用军都判官高郁策,铸铅铁为钱,商旅出境,无所用之,皆易他货而去,故能以境内所余之物易天下百货,国以富饶。湖南民不事桑蚕,郁命民输税者,皆以帛代钱,未几,民间机杼大盛”④。马殷对中原朝廷“岁贡不过所产茶茗而已。乃自京师至襄(今湖北襄樊)、唐(今河南泌阳)、郢(今湖北京山)、复(今沔阳)等州,置邸务以卖茶,其利十倍又令民自造茶以通商旅,而收其算,岁入万计。由是地大力完,数邀封爵”①。
①《旧五代史》卷133《马殷传》。
②《新五代史》卷66《楚世家·马殷传》。
①《新五代史》卷66《楚世家·马殷传》。
②《资治通鉴》卷276,天成二年八月。
③《资治通鉴》卷276,天成三年三月。
④《资治通鉴》卷274,同光三年十二月。
①《新五代史》卷66《楚世家·马殷传》-
刘知远体弱不好运动,表情严肃凝重且沉默寡言,加上面部紫色,眼睛多白,给人一种威严的印象。年轻时家贫,曾为晋阳(即太原)李氏赘婿,后来他与石敬瑭一起隶属李嗣源的麾下,为偏将。李嗣源与梁军在德胜(今河南清丰西南)作战时,石敬瑭的马甲断裂,几乎要被梁军赶上,刘知远把坐骑换给石敬瑭,他则骑石敬瑭的马殿后而还,因此,石敬瑭很感激他。李嗣源即帝位,石敬瑭任河东节度使时,特地把他调到自己属下,担任押衙,成为心腹。
应顺元年(934),李从珂攻入洛阳,石敬瑭在卫州(今汲县)与出逃的闵帝李从厚相遇。刘知远作了周密安排,双方发生冲突时,他亲自护卫石敬瑭,并且率兵把闵帝的左右全部杀死,将闵帝幽禁起来。
李从珂继位后,石敬瑭重新被任为河东节度使。不久双方发生矛盾,石敬瑭在太原策划叛乱,以刘知远和桑维翰为左右手。桑维翰提出向契丹称儿臣割土地以换取援助时,刘知远不以为然,说:“称臣可矣!以父事之太过;厚以金帛赂之,自足致其兵,不必许以土田,恐异日大为中国之患,悔之无及。”①但是未被石敬瑭采纳。当后唐进围太原时,刘知远以5000之众抵住了张敬达5万大军的进攻,受到石敬瑭的赏识。
石敬瑭称帝后,刘知远任侍卫亲军都虞候,领保义军(镇陕州,今三门峡市)节度使。耶律德光很看重他,临别时指着刘知远对石敬瑭说:“此都军甚操刺(勇猛),无大故勿弃之。”①石敬瑭进入洛阳,令他负责巡警,全城肃然,无敢犯令。
节度河东天福二年(937)四月,刘知远升任检校太保、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领忠武军(镇许州,今许昌)节度使。不久,让他与杜重威交换职务任归德军(镇宋州,今商丘南)节度使。他历来看不起靠裙带关系向上爬的杜重威,对于与杜同制的安排极为不满,多日杜门不出,拒不受命。石敬瑭十分恼火,打算罢去他的兵权勒归私第。宰相赵莹认为不可,就派端明殿学士和凝前去宣布诏命,刘知远才勉强受命。从此,石敬瑭对他另眼相看。天福五年(940)任他为邺都(今河北大名东北)留守,虽然仍兼侍卫亲军马步都指挥使,但已将他调出朝廷。第二年又改任北京(即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河东节度使,免去他侍卫亲军马步都指挥使的兼职,而由杜重威取而代之。刘知远清楚一再调任的用意,也就利用河东这块地盘不断发展自己的实力。他“遣亲将郭威以诏指说吐谷浑酋长白承福,令去安重荣归朝廷”,白承福归降后,他“处之太原东山及岚(今岚县北)、石(今离石)之间,表承福领大同节度使(镇云州,今大同),收其精骑以隶麾下”②。而石敬瑭来不及采取更进一步的行动就于天福七年(942)六月病死,继位的少帝石重贵昏庸无能,加之对外忙于应付契丹,对内只好姑息藩镇,对刘知远一再加官进爵,先是加检校太师,进位中书令,继而又封太原王,兼北面行营都统。可是当①《资治通鉴》卷280,天福元年七月。
①《新五代史》卷10《汉高祖纪》。
②《资治通鉴》卷282,天福六年九月、十月。
契丹南下,后晋朝廷“命刘知远会兵山东,皆后期不至。帝疑之,谓所亲曰:‘太原殊不助朕,必有异图。果有分,何不速为之?’”在刘知远则“虽为都统,而实无临制之权,密谋大计,皆不得预。知远亦自知见疏,但慎事自守而已”①。郭威劝他说:“河东山川险固,风俗尚武,土多战马。静则勤稼穑,动则习军旅,此霸王之资也,何忧乎?”②他很以为然,所以一心一意扩充实力,待机而动。
称帝建后汉石重贵继位为帝后,对契丹称孙不称臣,耶律德光大怒,接连派兵南下伐晋。前两次均被击退。开运三年(946)第三次南下由于杜重威投降而终致契丹进占开封,石重贵只得出降表投降,后晋灭亡。
在晋辽作战过程中,刘知远总是据守本境,除非契丹军队打到他的地盘才作反击,其余则一概不问,采取坐观成败相机行事的策略。等到耶律德光占领汴梁,他派王峻“奉三表诣契丹。一贺入汴,二以太原夷夏杂居,戍兵所聚未敢离镇,三以应有贡物,值契丹将刘九一军自土门西入,屯于南川,城中忧惧,俟召还此军,道路始通可以入贡”③。耶律德光明知他骑墙观望别有所图,但因中原不稳,无力西顾,也就假意褒美,而语多讥刺。有人劝刘知远举兵进取,他说:“用兵有缓有急,当随时制宜,今契丹新降晋兵十万,虎据京邑,未有它变,岂可轻动哉!且观其所利,止于货财,货财既足,必将北去,况冰雪已消,势难久留,宜待其去,然后取之,可以万全。”当石重贵一行被掳北去时,他还装模作样说要“出兵井陉,迎归晋阳”,当军士们向他争呼万岁,要他“先正位号”时,他说:“虏势尚强,吾军威未振”①,命左右遏止之。直到郭威、杨邠等人再三劝进,他才表示接受建议,于开运四年(947)二月在太原即皇帝位。可是他“自言未忍改晋”,只是讨厌少帝的开运年号,就重新使用石敬瑭的天福年号,称此年为天福十二年。六月,他到洛阳,正式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第二年正月改年号为乾祐,可是不到半个月他就病死了,终年54岁。这种先称帝后改国号和年号的做法,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可见刘知远的用心良苦。
无为君之德刘知远在位仅一年,谈不上什么治绩。他称帝后,其亲信将佐都执掌重要部门。杨邠、郭威任正副枢密使,苏逢吉、苏禹珪同为宰相,王章任三司使,史弘肇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兼平章事。这些人中除郭威外,都横蛮无知,嗜杀成性。
刘知远也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武夫。早在后唐的张敬达围攻太原时,有千余名骁卒投降,石敬瑭打算将其编入亲军,刘知远却下令把他们全部杀掉;他任后晋河东节度使时招致吐谷浑白承福,而到开运三年(946)他又与郭威①《资治通鉴》卷284,开运元年八月。
②《资治通鉴》卷284,开运元年八月。
③《资治通鉴》卷286,天福十二年一月。
①《资治通鉴》卷286,天福十二年一月、二月。
一起“诬承福等五族谋叛,以兵围而杀之,合四百口,籍没其家赀”①。耶律德光从汴梁北撤时留守河南的萧翰,获悉刘知远自太原南下,逃跑前夕,慌忙令后唐明宗的幼子李从益及其母王淑妃出来维持局面:“矫称契丹主命,以从益知南朝军国事”,李从益母子不得已而从之。待萧翰一离开,王淑妃就要求部属“宜早迎新主”②。对于这样自愿交出权力的过渡性人物,刘知远也不肯放过,他到洛阳后,即“命郑州防御使郭从义先入大梁清宫,密令杀李从益及王淑妃。”③可是对于拥兵自重的藩镇,刘知远却拉拢姑息有加。他在位期间不但为活着的大小军阀加官晋爵,而且还为死去的军阀赠爵封王。尤其典型的是杜重威这样一个投降契丹招致后梁灭亡的叛臣,他称帝后仍然任命为太尉、归德军节度使。杜重威据邺城不愿换防而举兵反,刘知远亲自带兵镇压迫其投降后,竟仍拜他为检校太师、守太傅、兼中书令。直到刘知远自己病重临终,才嘱顾命大臣杀杜重威父子。由此看来,史评认为:“虽有应运之名,而未睹为君之德”④是有道理的。
①《资治通鉴》卷285,开运三年八月。
②《资治通鉴》卷287,天福十二年五月。
③《资治通鉴》卷287,天福十二年六月。
④《旧五代史》卷100《汉高祖纪》下。
第六章后周太祖世宗第一节后周太祖郭威辅弼刘知远郭威(904—954),字文仲,邢州尧山(今河北隆尧)人。父郭简,后晋时任顺州刺史,后为刘仁恭所杀。唐天祐元年(904)七月二十八日郭威生于尧山,3岁时徙家太原,不久就成为孤儿,由姨母韩氏抚养。他身材魁梧,习武好斗。18岁时往依潞州(今长治)故人常氏,其时李继韬在潞州招募兵勇,郭威前去投军,得到李继韬的赏识。郭威有些违法犯禁之事,常得其庇护。一次,“威尝游于市,市有屠者,常以勇服其市人。威酒醉,呼屠者,使进几割肉,割不如法,叱之,屠者披其腹示之曰:‘尔勇者,能杀我乎?’威即前取刀刺杀之,一市皆惊”①。结果还是李继韬设法让他脱逃后又招致麾下。后来李存勗杀李继韬,将其部属编入自己的亲军“从马直”,21岁的郭威也在其中,而且因通书算而当上了军吏。这时他认真读了《阃外春秋》,因而略知兵法,处事也不再卤莽。
刘知远任后晋侍卫亲军都虞候时,他已主动归隶其下,很受器重。不论刘知远调任何处,他都跟随左右而成心腹。契丹灭后晋时,郭威和苏逢吉、杨邠、史弘肇等力劝刘知远建号,成为后汉的开国元勋。“时百度草创,四方犹梗,经纶缔构”①,都悉心竭力,知无不为,是刘知远最重要的辅弼功臣之一。
讨平三镇刘知远临终前,以郭威与杨邠、史弘肇等为顾命大臣,要他们辅佐年仅18岁的刘承祐。刘承祐继位后,以郭威为枢密使。不久,河中节度使(镇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李守贞、永兴节度使(镇京兆府,今陕西西安)赵思绾、凤翔节度使王景崇相继发动叛乱,刘承祐派白文珂、郭从义、常思等分别讨伐,久而无功。刘承祐征求郭威的意见,想请他出征。郭威说:“臣不敢请,亦不敢辞,惟陛下命。”②于是刘承祐就加给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督诸将征讨三镇。
郭威在军中接见宾客时,衣着宽袍大袖,风度儒雅;上阵打仗时,身着短装,与士兵一样。“临矢石,冒锋刃,必以身先,与士伍分甘共苦”③。士兵立功,即与厚赏;作战负伤,亲自慰问;不管谁提建议,他都能和颜悦色地接待;即使有人得罪了他也不介意,因此深得部下爱戴。这次出征,在议论用兵先后时,他虚心听①③《旧五代史》卷110《周太祖纪》一。②《新五代史》卷11《周太祖纪》。取部将扈彦珂的意见而先击河中。他自栅于城东,令常思栅于城南,白文珂栅于城西,又调壮丁2万人筑连垒以护三栅,用围而不打的战术消耗对方实力。一年后,城中兵食俱尽,他下令攻城,一举获胜,李守贞与其妻子自焚而死。在此先后,势力较弱的赵思绾、王景崇也或降或死,从而稳定了局面。
①《新五代史》卷11《周太祖纪》。
刘承祐论功行赏,加给他检校太师兼侍中的官爵,要送玉带给他。郭威说破贼不是他一人之功,还有当朝将相安朝廷,抚内外,使馈饷不断的辛劳,不能独受。于是刘承祐把杨邠、史弘肇等一批大臣都召来赐以玉带。郭威又推功大臣,于是窦贞固、苏逢吉等都加官进爵。此外,他又提出汉诸宗室、天下方镇、州县官员等,于是滥赏遍于天下,而郭威则借此大大提高了声誉。邺都起兵乾祐三年(950)四月,郭威被任为邺都(今河北大名北)留守、天雄军节度使(镇邺都),且以枢密使名义节制河北各州军事。这年十一月,刘承祐不愿再受顾命大臣的控制,与舅父李业等定计,先杀在京的史弘肇、杨邠、王章等,又派人去各地杀郭威、王殷、王峻等人。郭威得知汴京事变后,与亲信魏仁浦商量对策,“仁浦劝威反,教威倒用留守印,更为诏书,诏威诛诸将校以激怒之,将校皆愤然效用”①。于是郭威就以清君侧、杀李业等为名在邺都起兵,渡河南下。刘承祐一面派兵抵御,一面杀郭威在京的全部家属,“婴孺无免者”①。几天后,郭“威兵临开封城下,刘承祐为乱兵所杀。郭威入京师,纵火大掠”②。为了稳住局面,他没有立即称帝,而是让太后下令立刘知远的侄子刘赟为嗣,派大臣去徐州迎接,同时又让王峻派人在途中将刘赟杀死。他自己则以北伐契丹为名带兵北上,在澶州(今河南濮阳),“诸军将士大噪趋驿,如墙而进,帝闭门拒之。军士登墙越屋而入,请帝为天子。乱军山积,登阶匝陛,扶抱拥迫,或有裂黄旗以被帝体,以代赭袍,山呼震地。”然后返回汴京,迫使太后下令由郭威监国。他还发布一篇文告,说自己“逊避无由,g俯遵承,夙夜忧愧”③。其实这场拥戴闹剧,只是为了遮人耳目。
灭汉建周,革故鼎新郭威就任监国不到一个月,就于次年正月正式即帝位,庙号太祖。他自认为是周朝虢叔的后裔,所以定国号为周,史称后周,改为广顺元年(951)。仍建都东京开封府。
郭威虽是刺史之子,但幼年孤贫,知道民间疾苦,因而即位后就着手革除前朝弊政,减轻赋税和刑罚。即位当月下诏:“凡仓场库务掌纳官吏,无得收‘斗余’、‘称耗’。旧所进羡余物,悉罢之。”这就减免了原先所收的“斗余”、“称耗”、“羡余”等额外税收,大为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诏又说:“犯窃盗及奸者,并依晋天福元年(936)以前刑名,罪人非反逆,无得诛及亲族,籍没家赀。”这比后汉时“窃盗一钱以上皆死,又罪非反逆往往族诛籍没”的规定有了明显的减轻。广顺二年(952)七月,针对后汉时“犯私盐、曲无问多少抵死”的规定,下诏:“犯盐、曲者以斤两定刑有差”。具体规定:“诸色犯盐、曲,所犯一斤已下至一两,杖八十,配役;五斤已①《新五代史》卷11《周太祖纪》。
①《资治通鉴》卷289,乾祐三年十一月。
②《新五代史》卷11《周太祖纪》。
③《旧五代史》卷110《周太祖纪》一。
下,一斤已上,徒三年;五斤已上,重杖一顿,处死。”①同年十一月又下诏:“约每岁民间所输牛皮,三分减二。计田十顷,税取一皮,余听民自用及买卖,惟禁卖于敌国。”这比起原先“兵兴以来,禁民私卖牛皮,悉令输官受直,”在政策上是大大放宽。因为所谓“受直”,后唐明宗时只给些盐;后晋天福中期,连盐也不给了;后汉更严厉到“犯私牛皮一寸抵死”的程度。然而,牛皮“民间日用实不可无,帝素知其弊,至是李谷建议均于田亩,公私便之”②。
唐末以来,在中原有户部管理的营田务,流弊很多;还有当年朱温征讨淮南时,将掠得的以千万计的耕牛租给农民,可数十年后,“牛死而租不除,民甚苦之。帝素知其弊”。广顺三年(953)正月,“敕悉罢户部营田务,以其民隶州县,其田、庐、牛、农器并赐见佃者为永业,悉除租牛课。”这样做无疑会大大调动受益农民的积极性,努力恢复和发展生产。在处理这一问题时,有人曾建议将部分肥沃的营田出卖,“可得钱数十万缗以资国。帝曰:‘利在于民,犹在国也。朕用此钱何为?’”③由此可见郭威的确与那些只知一味搜刮的帝王不一样。
郭威在整顿朝廷加强皇权方面也颇有些作为。广顺元年(951)十二月,刘知远的同母异父弟泰宁节度使(镇兖州,今属山东)据兖州反,郭威随即于次年正月派曹英等前去讨伐,五月又亲征,斩慕容延超等,巩固了政权。大臣王峻恃功不逊,干涉皇权,郭威于广顺三年(953)将其贬为商州(今陕西商州)司马,不久病死在那里。至于有“震主之势”的王殷,乘其入朝加以贬杀。
郭威在惩治贪官方面也有许多记载。他的这些改革与整顿,为后周世宗柴荣的著名改革奠定了基础,开创了局面。
此外,还应提及的是郭威是历史上较为节俭的皇帝。他即位伊始就对近臣说:“朕起于寒微,备尝艰苦,遭时丧乱,一旦为帝王,岂敢厚自奉养以病下民乎!”①下诏悉罢四方贡献珍美食物。又“内出宝玉器及金银结缕宝装床几、饮食之具数十,碎之于殿廷。帝谓侍臣曰:‘凡为帝王,安用此!’仍诏有司,凡珍华悦目之物,不得入宫。”②直到他临终前,又下诏薄葬:“陵所务从俭素,应缘山陵役力人匠,并须和雇,不计近远,不得差配百姓。陵寝不须用石柱,费人功,只以砖代之。用瓦棺纸衣切不得伤他人命。勿修下宫,不要守陵宫人,亦不得用石人石兽。只立一石记子,镌字云:‘大周天子临晏驾,与嗣帝约,缘平生好俭素,只令著瓦棺纸衣葬。’若违此言,阴灵不相助。”③这种精神在封建帝王中是难能可贵的。
郭威于显德元年(954)正月病死,终年51岁。
第二节世宗柴荣①《资治通鉴》卷290,广顺元年正月、二年七月。
②《资治通鉴》卷291,广顺二年十一月。
③《资治通鉴》卷291,广顺三年正月。
①《资治通鉴》卷290,广顺元年正月。
②《旧五代史》卷111,《周太祖纪》二。
③《旧五代史》卷113《周太祖纪》四。
追随郭威柴荣(921—959),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西南)人,本是郭威内侄,后收为养子。生父柴守礼,是郭威妻子柴氏之兄。
柴荣生于唐天祐十八年(后梁龙德元年,921)九月二十四日,成年以前就生活在姑父郭威家里。当时郭威见柴荣办事谨慎,为人厚道,就把家里开支等事交他去管。柴荣悉心经度,曾与一商人一起到江陵(今湖北荆沙)贩卖茶货,使本不宽裕的家用得到周济,郭威很赏识他,就把他收为义子。柴荣的这一段经历,不仅锻炼了他,更使他有机会深入社会下层,深知民间疾苦和地方利弊,这对于他日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郭威在后汉朝廷中任枢密使时,柴荣被任为左监门卫将军。郭威改任天雄军节度使镇守邺城(今河北大名东北)时,柴荣就任天雄军牙内都指挥使,并领有贵州(今广西郁林)刺史、检校右仆射的头衔。郭威带兵去首都开封夺权时,柴荣便留守邺城,他是郭威最为信任和倚重的心腹。
广顺元年(951)正月,郭威即位为帝,柴荣被任为澶州(今河南濮阳)
节度使、检校太保,封太原郡侯。他为政清肃,盗不犯境,而且在澶州遭洪水破坏后,整修和拓宽街道,扩大城市规模,得到吏民好评。次年正月,慕容彦超在兖州(今属山东)起兵反周。柴荣几次上表请求征讨,郭威也打算用他,但由于枢密使王峻阻挠而未实现。这年底他晋衔为检校太傅、同平章事,进一步引起王峻的不满,广顺三年(953)正月入朝觐见郭威后竟不得留京。直到王峻被贬逐后,柴荣才被任为开封尹,封晋王。
亲征高平显德元年(954)正月,柴荣晋升为加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兼侍中,依前开封尹兼功德使,判内外兵马事,从而控制了最高军事指挥权。两天后,郭威病死,秘不发丧。过了四天宣布郭威的遗命:“晋王荣可于柩前即位。”①柴荣即帝位,是为世宗。
柴荣即帝位不到十天,潞州(今山西长治)方面就传来北汉刘崇举兵南下的消息,柴荣打算亲征,宰相冯道认为不妥,反复谏阻。柴荣则表示自己要学唐太宗,要以泰山压卵之势击败刘崇。经过一番准备,柴荣于三月十一日亲征,十九日即在泽州高平(今属山西)与北汉契丹联军展开大战。交战开始,周军右翼骑兵望风而逃,造成步兵解甲投敌。紧要关头,柴荣“自率亲骑,临阵督战”,“驰骑于阵前,先犯其锋”,这大大鼓舞了士气,“战士皆奋命争先”,很快扭转了局面。随着增援部队的到达,周军大胜。“降贼军数千人,所获辎重、兵器、驼马、伪乘舆器服等不可胜纪”。北汉军则“僵尸弃甲,填满山谷”,刘崇狼狈逃回太原。战役结束,柴荣不仅奖赏了有功将士,更从严惩处了作战不力的将校,杀樊爱能、何徽等70余人,“由是骄将堕兵,无不知惧”②。有效地整顿了军纪,大大提高了战斗力,随后的北伐取得节节胜利,一直打到太原城下,后来还是由于契丹军队赶到和久雨致士卒疲病才撤军南返。
①《旧五代史》卷114《周世宗纪》一。
②《旧五代史》卷114《周世宗纪》一。
战后,柴荣针对战场上所暴露的问题指出:“兵在精不在众,宜令一一点选,精锐者选为上军,怯懦者任从安便,庶期可用,又不虚费。”于是大规模整编禁军,“躬亲试阅,选武艺超绝及有身首者,分署殿前诸班”①。“复命总戎者,自龙捷、虎捷以降,一一选之,老弱羸小者去之,诸军士伍,无不精当,由是兵甲之盛,近代无比,且减冗食之费焉。”②振兴百业柴荣关心民间疾苦,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显德二年(955)正月下诏:“应逃户庄田,并许人请射承佃,供纳税租。如三周年内本户来归者,其桑田不计荒熟,并交还一半;五周年内归业者,三分交还一分;五周年外归业者,其庄田除本户坟茔外,不在交付之限。其近北地诸州,应有陷蕃人户,自蕃界来归业者,五周年内来者,三分交还二分;十周年内来者,交还一半;十五周年来者,三分交还一分;十五周年外来者,不在交还之限。”③这些规定促使逃户及早回归和荒弃庄田的开垦利用,大大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显德五年(958),他读唐朝同州刺史元稹所上的《均田表》后,下诏称赞此表“较当时之利病,曲尽其情;俾一境之生灵,咸受其赐”①,遂命按表制成《均田图》赐给诸道节度使、刺史,随后又派“遣左散骑常侍艾颖等均定河南六十州税赋”②。连历代受优待免纳租税的曲阜孔氏,也被取消特权,照平民例纳租赋。
疏浚漕运水路,固然有军事意义,但对水利灌溉和经济发展也有重大影响。显德二年开始,先后疏浚了胡卢河、汴河、五丈河等,“导河流达于淮,于是江淮舟楫始通”③。
为了增加劳动力和兵源,柴荣于显德二年五月下诏限制寺院的发展:“诸道州府县镇村坊,应有敕额寺院,一切仍旧,其无敕额者,并仰停废。”④还严格规定出家为僧尼的条件。这一年共废寺院30336所,仅保留寺院2694所,收效显著。
此外,柴荣在漕运和铸钱等方面也作了一些变革,减轻了负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结束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
虚心求谏柴荣的虚心求谏也是很有名的。显德二年二月下诏,他认为自己“涉道犹浅,经事未深,常惧昏蒙,不克负荷”,因而要求“内外文武臣僚,今后或有所见所闻,并许上章论谏。若朕躬之有阙失,得以尽言;时政之有瑕疵,①《五代会要》卷12《京城诸军》。
②《旧五代史》卷114《周世宗纪》一。
③《旧五代史》卷115《周世宗纪》二。
①《五代会要》卷25《租税》。
②《旧五代史》卷118《周世宗纪》五。
③《资治通鉴》卷294,显德五年三月。
④《旧五代史》卷115《周世宗纪》二。
勿宜有隐”。这年四月,更下诏明确要求“翰林学士承旨徐台符已下二十余人,各撰《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平边策》各一首”①。这种大面积命题对策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他审读后,尤对王朴的《平边策》中所提“先易后难”的主张最为赏识,并且随即付诸实践。
五月,柴荣派向训、王景等西征,不出半年,先后攻取了后蜀的秦(今甘肃天水)、阶(今武都东)、成(今成县)、凤(今陕西凤县东)等4州之地。十一月,他派李谷等南征,围攻南唐寿州(今安徽寿县)等地。显德三年初,他亲征寿州,取得正阳(今颍上西南)之战的胜利,且派兵攻取了南唐的滁(今滁县)、扬(今江苏扬州)、泰(今属江苏)、光(今河南潢川)、舒(今安徽潜山)等州,但寿州由于南唐将领刘仁赡死守未能攻下。显德四年初,柴荣第二次南征,终于攻下了寿州城。这年底,他又第三次南征,连取濠(今凤阳西北)、泗(今泗县东南)、楚(今江苏淮安)、扬等州,到显德五年,南唐李?彩骨蠛停?罱?粗??4州60县土地,并付犒军银10万两、绢10万匹、钱10万贯、茶50万斤、米麦20万石。并规定今后岁输贡物10万。三次南征,不但使南唐俯首就范,而且震慑了南方各割据势力,为北伐扫除了后顾之忧。
显德六年(959)三月,柴荣再次北伐。取道沧州(今属河北)北上,率步骑数万直入辽境。到五月就先后收复瀛(今河间)、莫(今任丘北)、易(今易县)3州和益津(今文安县境)、瓦桥(今雄县境)、淤口(今霸县境)3关,共计17县之地,为五代以来对辽作战所取得的最大胜利。正当柴荣大会诸将,议取幽州(今北京)之时,突然患病,只得班师回到汴京,六月十九日病逝,年仅39岁。这样,他想为君30年,“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愿望,终于未能实现。然而他在位5年半的文治武功,已经为结束割据开创新局面奠定了基础,所以史评:“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①是有道理的。他确实是五代时期最为杰出的政治家。
①《旧五代史》卷115《周世宗纪》二。
①《旧五代史》卷119《周世宗纪》六。
第七章冯道王朴第一节冯道持重镇俗冯道(882—954),字可道,自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北)人。出生在“为农为儒,不恒其业”①的家庭。年轻时品行纯厚,不耻清贫,事亲孝而为学勤,颇有古风。
唐末天祐年间,冯道曾任刘守光的参军,因常陈利害而惹怒刘守光。刘守光失败后,他逃到太原投靠当时在河东任监军使的宦官张承业,当了巡官。后张承业把他推荐给晋王,被任命为河东节度掌书记。李存勗与后梁军夹河对垒之时,郭崇韬要求裁减闲散人员,李存勗怒而欲“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令冯道草拟文告发表,冯道执笔久之不写。李存勗正色催促,冯道说:“道所掌笔砚,敢不供职。今大王屡集大功,方平南寇,崇韬所谏,未至过当,阻拒之则可,不可以向来之言,喧动群议,敌人若知,谓大王君臣之不和矣。幸熟而思之,则天下幸甚也”。①不久,郭崇韬向李存勗道歉,经过冯道的调和,此事顺利解决,人们开始佩服他的胆量识见。李存勗称帝后,冯道被破格升为户部侍郎,充翰林学士。
冯道为人刻苦俭约。在晋梁交战前线,他在军中只搭一茅屋,室内不设床席,睡觉仅用一捆牧草。请将送他在战争中掠得的美女,他无法推却时就安置于别室,等找到她原来的亲人后再送回去。他因父丧丁忧期间,遇到饥荒,他就尽自己所有周济乡里,亲自种田背柴。有因人力不足而致田地荒芜的人家,他就不声不响地在夜里帮助耕种,事后人家前来道谢,他认为这完全是应该做的。守孝期满,后唐朝廷重新任命他为翰林学士,他赴任途中走到汴州时,正遇上赵在礼魏州兵变后李嗣源带兵进攻首都洛阳,孔循劝他等到局势明朗后再走,他认为奉诏赴阙,不可擅留,依旧快速赶赴京师。
三代为相李嗣源向来知道冯道的声名,即帝位后任命冯道为端明殿学士,不久,迁兵部侍郎。一年后,又迁升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冯道引荐任用了不少有才识的孤寒士子,而对那些品行浮躁的衣冠子弟都加以抑制。尽管因此遭受一些人的讽刺打击,但一直得到李嗣源的信任。
天成、长兴年间,连年丰收,中原太平无事。冯道打比方提醒李嗣源,借自己在河东任掌书记时出使到中山(今河北定州),路过井陉(今属河北)地区的险恶山路因十分小心而没有出事,等走到平地时以为可以放心大胆结果反而跌伤的事说:“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陛下勿以清晏丰熟,便纵逸乐,兢兢业业,臣之望也。”李嗣源问他丰收年景的百姓情况时,他说:“谷贵饿农,谷贱伤农。”并且特地吟诵了聂夷中的《伤田家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①《旧五代史》卷126《冯道传》。
①《旧五代史》卷126《冯道传》。
照绮罗筵,偏照逃亡屋。”①李嗣源听了很受感动,命人抄下经常诵读。当李嗣源为得到一只刻有“传国宝万岁杯”字样的玉杯而高兴时,他说:“此前世有形之宝尔,王者固有无形之宝也。”②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无形之宝便是“仁义”。他因势利导地规劝明宗,既使对方乐于接受,又使自己的地位得到巩固。他还因为“诸经舛谬,与同列李愚委学官田敏等,取西京(今陕西西安)郑覃所刊石经,雕为印板,流布天下”③。这是中国古代印刷史的一件大事。李嗣源死后,他在闵帝李从厚时仍任宰相。当李从厚出奔卫州(今河南汲县)时,他又率百官迎接末帝李从珂入主朝廷,仍然被任命为宰相,后虽一度出为同州(今陕西大荔)节度使,一年后又任司空。后晋灭后唐时,他又投靠新朝,石敬瑭任他为守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鲁国公。事无巨细,悉以归之。其荣宠程度更胜前朝。石重贵时,他仍为宰相,且加太尉,封燕国公。后出任匡国军(治同州)节度使,又徙镇威胜(治邓州,今河南邓县)。“契丹灭晋,道又事契丹,朝耶律德光于京师。德光责道事晋无状,道不能对。又问曰:‘何以来朝?’对曰:‘无城无兵,安敢不来。’德光诮之曰:‘尔是何等老子?’对曰:‘无才无德痴顽老子。’”这种自甘贬辱的态度使耶律德光感到高兴,被任为太傅。耶律德光曾问他:“天下百姓,如何可救?”他说:“此时佛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①有人说这种谄媚的谀词讨得了耶律德光的喜欢,因而没有夷灭中原人民。耶律德光北撤时,他一直随从到了常山。刘知远建汉称帝后,他以太师奉朝请。后周灭后汉之后,冯道又被后周任命为太师兼中书令为首相。
明哲保身“长乐老”
冯道在未发迹时曾写过一首诗:“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终闻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反映了他既要洁身自好又打算委曲求全的人生哲学。后来,有人因他“历任四朝,三入中书,在相位二十余年”②,而称之为不倒翁。
乾祐三年(950)夏,冯道写了一篇题为《长乐老自叙》的文章,历述自己在后唐、后晋、后汉三朝及契丹入主时期所获官爵荣宠,真是官越做越大,爵越封越高,上耀祖宗,下荫子弟。他写道:“时开一卷,时饮一杯,食味、别声、被色,老安于当代耶!老而自乐,何乐如之?”然而,在文中他也承认自己的一生“奉身即有余矣,为时乃不足”。并且明白指出这不足在于“不能为大君致一统、定八方,诚有愧于历职历官”。因而他清醒地预见到后人对他“知之者,罪之者,未知众寡矣!”①后周取代后汉时,冯道已是一位经验老到的政客,连郭威都要细察他的反应来决定行止。当郭威进攻洛阳,刘承祐为乱兵所杀后,郭威认为后汉大①《旧五代史》卷126《冯道传》。
②《新五代史》卷54《冯道传》。
③《旧五代史》卷126《冯道传》。
①《新五代史》卷54《冯道传》。
②《旧五代史》卷126《冯道传》及注。
①《旧五代史》卷126《冯道传》。
臣一定会推戴自己为帝。可是在见到冯道时,发现冯道一点表示都没有,只好像往常一样先向他行礼,冯道仍像平时一样受之。郭威就意识到取代后汉为帝的时机尚未成熟,于是就假意提出立刘赟为帝,并且派冯道到徐州去迎接。因此当时的舆论并没有把后汉之亡归罪于冯道,而冯道对于改朝换代丧君亡国也因习以为常而并不在意。柴荣继位后打算亲征刘赟,冯道以为不可,再三谏阻。当柴荣说要以唐太宗为榜样时,他更直言“陛下未可比唐太宗”②。因而惹怒了柴荣,亲征时就不要他随行而让他去处理郭威的后事。结果郭威刚安葬完毕,冯道不久也就患病,四月去世,终年73岁。谥文懿,追封瀛王。第二节王朴“平边策”
王朴(905—959),字文伯,东平(今属山东)人。父王序,在王朴显贵之后才获赠左谏议大夫。王朴幼年聪慧机警,刻苦好学,写得一手好文章。然而大器晚成,直到后汉乾祐年间(948—950)他40多岁时才考取进士,接着通过释褐试,开始步入仕途,被任命为校书郎,依附枢密使杨邠。
当时后汉政权建立不久,隐帝刘承祐年少孱弱,任用小人,朝政已经渐趋混乱。加上杨邠与三司使王章、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史弘肇等大臣矛盾日深,形同水火。王朴预见到政局必将大乱,陷于其中于己不利,于是就离开杨邠东归乡里。局势的发展果然不出所料,后来帝舅李业等唆使隐帝诛杀权臣,杨邠、王章、史弘肇三家均被族灭,与三家有交往的人也大多受到牵连,只有王朴先期离去得以幸免。
后周初年,柴荣任澶州节度使时,王朴在其帐下任掌书记。柴荣任开封尹时,王朴被朝廷任命为右拾遗,充开封府推官。柴荣继位为帝后,王朴被任命为比部郎中。显德二年(955)夏,后周世宗柴荣命在朝的20多名文学之士每人写《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和《平边策》各一篇,以试其才。其中以王朴的《平边策》最受重视。
在这篇著名的时务策中,王朴开宗明义地指出,只要“观所以失之之由”,就能“知所以平之之术”。既然失之在于“君暗政乱,兵骄民困”,导致“天下离心,人不用命”。那么,“必先进贤退不肖,以清其时;用能去不能,以审其材;恩信号令,以结其心;赏功罚罪,以尽其力;恭俭节用,以丰其财;徭役以时,以阜其民。俟其仓廪实、器用备、人可用而举之”。这样就一定可以成功。至于具体的用兵次序,他提出“攻取之道,从易者始”,即先易后难的原则,主张先攻南唐,“从少备处先挠之,备东则挠西,备西则挠东,彼必奔走以救其弊,奔走之间可以知彼之虚实、众之强弱,攻虚击弱”,在夺取南唐的江北之地后,“用彼之民,扬我之兵,江之南亦不难而平之也”。他认为:“得吴,则桂、广皆为内臣,岷、蜀可飞书而召之。如不至,则四面并进,席卷而蜀平矣。吴、蜀平,幽可望风而至。唯并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诱,必须以强兵攻之,但亦不足以为边患,可为后图,候其便则一削以平之。”①②《新五代史》卷54《冯道传》。
①《旧五代史》卷128《王朴传》。
王朴的计划是想先平定南方,用江南雄厚的财赋,养北方强大的兵力,然后攻取幽燕,最后取得河东,完成统一大业。此计柴荣虽然并没有完全采用,在取得南唐江淮之间14州之地后就移师北伐,由于中途得病死去而未见其下一步用兵意图。但后来宋初的统治者则大体上是按王朴的方案削平南北割据势力的。由此也可见王朴的《平边策》影响确实不小,他也因之名留青史。
辅佐世宗王朴的《平边策》大受后周世宗柴荣的赏识。不久,就升迁为左谏议大夫,知开封府事。旋即又升为左散骑常侍,充端明殿学士,成为柴荣身边重要的谋士。他与柴荣计议天下大事,所见都不谋而合,于是就付诸实行。显德三年柴荣南征江淮,就以王朴为东京副留守。班师后,任命他为户部侍郎、枢密副使,不久又升任枢密使、检校太保。第二年,柴荣再次南征,又以王朴留守京师,在此期间,都城秩序井然。
王朴在任开封知府和东京留守期间,为拓广京城匠心独运,“凡通衢委巷,广袤之间,靡不由其心匠”①。在拓展过程中,雷厉风行,连有权势的大臣藩镇都怕他三分。故宋人说:“朴留京师,广新城,通道路,壮伟宏濶。今京师之制,多其所规为。”②王朴多才多艺,“为人明敏多才智,非独当世之务,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曾受命校定大历,“削去近世符天流俗不经之学”,制订了《大周钦天历》。又奉诏考正雅乐,“依京房为律准,以九尺之弦十三,依管长短寸分设柱,用七声为均,乐成而和”③。著有《律准》行世。显德六年(959)三月,又奉诏在汴口设斗门,控制汴河水量,大大改善了漕运。
王朴为人处事太刚,锋芒毕露。他于“稠人广座之中,正色高谈,无敢触其锋者,故时人虽服其机变而无恭懿之誉”。称帝前的赵匡胤都对他敬畏有加。然而在柴荣的心目中,他是一位能臣,所以当他从汴口回京途中突然发病去世时,柴荣“闻之骇愕,即时幸其第,及柩前,以所执玉钺卓地而恸者数四。赠赙之类,率有加等,优诏赠侍中。”王朴享年54岁④。
①《旧五代史》卷128《王朴传》。
②《新五代史》卷31《王朴传》。
③《新五代史》卷31《王朴传》。
④《旧五代史》卷128《王朴传》。《旧五代史》作“四十五”岁,今据《新五代史》。第八章杨行密李昪(徐知诰)
唐朝灭亡后,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五个历史短暂的朝代,是为五代。与之同时,其他地区还出现过十个割据政权,是为十国。其中杨行密建立的吴、钱镠建立的吴越,刘隐建立的南汉、马殷建立的楚、王建建立的前蜀、王审知建立的闽,都是在后梁开国前后建立起来的。其创建者,都是唐末的方镇。高季兴是后梁的一个方镇,他在后梁之后建立的荆南,也称南平,是十国中最小的一国。孟知祥建立的后蜀、李?ㄐ熘?荆┙?⒌哪咸啤⒘鯐F(崇)建立的北汉,是十国中后起的三个小国,分别是在后唐末年、后晋初年和后周初年建立的。十国中,除吴、楚两国亡于南唐,前蜀、闽亡于后唐,其余六国都先后亡于北宋。
第一节杨行密横行江淮杨行密(852—905),初名行愍,字化源。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
少时孤贫,长大后身材高大,膂力过人,据说能手举百斤,日行三百里。唐僖宗乾符中期(877年前后),杨行密因参加江淮一带的农民起义被捕,刺史郑棨“奇其状貌”而释放了他。后来他应募为州兵,戍守朔方(今宁夏灵武),升为队长。守边期满返回,当地军吏讨厌他,要他再次出戍。临行前军吏假装关心,问他还缺什么,他奋然说:“惟少公头尔!”①随即斩其首,举兵为乱。他“自募百余人,皆虓勇无行者”②,统率州兵,“自号八营都知兵马使”③,刺史郎幼复逃走,他就占据了庐州。中和三年(883),朝廷正式任命他为庐州刺史。
光启三年(887),淮南节度使高骈为毕师铎所攻,杨行密被高骈任为行军司马,率兵数千往援,屯驻于蜀冈(今江苏扬州西北),以诱敌袭营的伏击战大败毕师铎。高骈被毕师铎杀害后,杨行密缟军向城哭三日,攻破城门,占领扬州(今扬州东北)。
杨行密占领扬州后,派使者到大梁,向当时拥有兼领淮南节度使头衔的朱温表示归附之意。朱温一面派人与杨行密结盟,一面又派兵送李?ト位茨狭艉蟆Q钚忻芊⒈?髯呃瞽,朱温只好同意杨行密任淮南留后,双方关系已现龃龉。
文德元年(888)正月,孙儒在高邮(今属江苏)杀毕师铎等,并其部众南攻扬州。杨行密依其谋士袁袭之见先退庐州,然后进袭守备空虚的宣州(今安徽宣城)。龙纪元年(889),唐任命杨行密为宣州观察使,杨行密派田頵等分别攻取了浙西地区的苏(今属江苏)、常(今属江苏)、润州(今镇江)。大顺二年(891),又攻取了滁(今属安徽)、和(今和县)州,势力不断扩大。
①《新五代史》卷61《吴世家·杨行密传》。
②《旧五代史》卷134《杨行密传》。
③《新五代史》卷61《吴世家·杨行密传》。
割据淮南景福元年(892),杨行密攻取了楚州(今江苏淮安),对占据扬州的孙儒构成了南、西、北三面包抄的形势,孙儒就焚毁广陵城,率部渡江,号称50万,攻杨行密于宣州,几次击败田頵、刘威,杨行密打算西撤铜官(今安徽铜陵),谋士戴友规说孙儒兵多气锐,“其锋不可当而可以挫,其众不可敌而可久以敝之”。刘威也主张“背城坚栅”,以固守不战来挫败长途奔袭之敌。杨行密采纳了这一计策。结果孙儒“兵饥,又大疫”①被击败擒杀。杨行密并其部众,选编其中精锐5000为亲军,以皂衣蒙甲,号称“黑云都”,给以特殊待遇,成为杨行密“驱之即战、靡不争先”的主力军②。这一年,他再占扬州,唐廷任他为淮南节度使。乾宁二年(895),加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年,昇州(今江苏南京)刺史冯弘铎来附,他又派田頵等攻掠各地,于是,“自淮以南、江以东诸州皆下之”③。杨吴政权的地盘已具雏形。
乾宁四年(897),被朱温打败的朱瑾、李承嗣前来投奔杨行密,李承嗣本是李克用派去支援朱瑾的将领,他从河东带来的骑兵队伍大大加强了杨行密的兵力,于是大肆攻掠邻部。两浙钱镠、江西钟传、鄂州(今湖北武汉)杜洪等都向朱温求援,朱温派朱友恭率步骑万人南下讨伐,杨行密令都将瞿章先据黄州(今黄冈),待朱友恭来攻即南渡固守武昌寨(今武汉),杨行密又派马珣以精兵5000助守,可还是被朱友恭和杜洪打得大败,瞿章等3000余人被俘。这年八月,朱温又派葛从周率步骑万人从霍丘(今属安徽)渡淮河为西路,令庞师古率大军驻营于清口(今江苏淮阴)为东路,自北向南发起进攻。杨行密先打东路,一面用决堰纵水的办法水淹敌军,另一面又令朱瑾率精锐突袭,结果汴军大败,名将庞师古被杀。葛从周得知东路失败,也从濠梁(今安徽凤阳)撤军,退到淠河又遭伏击,各军勉强北归。
乾宁五年(898),钱镠攻苏州,杨行密所部周本战败,苏州又为钱镠所得。天复元年(901)杨行密派李神福南攻,在临安(今浙江临安北)大败钱镠,擒其将顾全武后回师。次年,冯弘铎叛变,进攻宣州,被田頵打败后率部东撤,打算逃往海上。杨行密在东塘(今江苏常熟东南)拦截,表示愿意宽容,劝其回头。冯弘铎感激涕零,杨行密就任他为节度副使,而由李神福取代其拥有实权的昇州刺史之职。
建立吴国乾宁二年(895),唐昭宗曾封杨行密为弘农郡王,天复二年(902),唐昭宗被劫持在凤翔,派遣江淮宣慰使李俨任杨行密为东面诸道行营都统、检校太师、中书令,进封吴王。次年,他命李神福西攻鄂州的杜洪,在君山(在今湖南岳阳)打了胜仗。同年,朱温攻打青州(今山东益都),王师范派人向他求救,他派王茂章率众往援,大败汴军,杀朱温之子朱友宁。朱温大怒,亲率大军击之,结果又被王茂章打败。然而这时宣州守将田頵由于不①《新五代史》卷61《吴世家·杨行密传》。
②《旧五代史》卷134《杨行密传》。
③《新五代史》卷61《吴世家·杨行密传》。
满杨行密在攻打钱镠时的反复态度,起兵叛变,袭击昇州。润州守将安仁义闻讯也起兵反叛,进攻常州。杨行密依靠李神福和王茂章分别将其平定。杨行密在与各地军阀交战中胜多败少,江淮地区相对比较稳定,这与他节用安民的指导思想有关。杨行密少时孤贫,深知民间疾苦。他“驰射武伎,皆非所长,而宽简有智略,善抚御将士,与同甘苦,推心待物,无所猜忌”①。打败孙儒后,他在淮南“招合遗散,与民休息,政事宽简,百姓便之”②。他初到淮南时,“赐与将吏,帛不过数尺,钱不过数百,而能以勤俭足用,非公宴未尝举乐,招抚流散,轻徭薄敛,未及数年,公私富庶,几复承平之旧”③。
天祐二年(905),杨行密派刘存再次攻打鄂州,终于活捉杜洪,控制了长江中游这一军事重镇。十一月,杨行密病死,终年54岁。后其四子杨溥为睿帝,在位时追尊杨行密为太祖武皇帝。
第二节李?ㄐ熘?荆?
依附徐温李??88—943),字正伦,徐州(今属江苏)人。家世微贱,父李荣在唐末战乱中不知所终。8岁的他成为孤儿,在濠州(今安徽凤阳)、泗州(今泗县东南)一带流浪。杨行密攻打濠州时掠得他,爱他聪慧有奇貌,打算收为养子,但遭诸子反对,只好让部将徐温收下,于是就成了徐温的养子,改姓名为徐知诰。
徐知诰成年后,身高七尺,相貌堂堂,待人温厚而有谋略。他对徐温很孝顺,徐温曾骂自己的儿子们不如他,因而遭到他们忌恨,尤其是长子徐知训,几次想要害死他,都因他人缘好而幸免。后来他担任楼船军使,率水军驻屯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当柴再用奉徐温之命攻打宣州(今属安徽)李遇时,他所部立了大功,因此升任为昇州(今南京)刺史。当时江淮初定,地方长官多为武夫出身,只知搜刮民财来供养军队。只有徐知诰与众不同,他勤俭好学,重视儒生,以宽仁为政,因而得到民众赞誉。当徐温以齐国公兼两浙招讨使的身份镇守润州(今镇江)时,昇、润、宣、常(今属江苏)、池(今安徽贵池)、黄(今湖北黄冈)等6州都为齐国辖地,他听说徐知诰治理昇州有政绩,便前往察看,见府库充实,城垣修整,就将治所迁到昇州,而让他去做润州刺史。起先他不愿意,几次要求去宣州,徐温不答应。谋士宋齐丘劝他说,在扬州(今江苏扬州东北)掌权的徐知训童昏,“老臣宿将不甘诟辱,度其势,乱在旦暮,蒜山之津不一夕而可以定事,舍此利而求入宣城山中,卒卒度岁月,其亡聊奈何!”①徐知诰随即觉悟,迅速到润州赴任。果然不久徐知训为朱瑾所杀,他得到消息抢先进入广陵(即扬州),平息事态后取代徐知训而控制了杨吴政权。
①《资治通鉴》卷259,景福元年八月。
②《旧五代史》卷134《杨行密传》。
③《资治通鉴》卷259,景福元年八月。
①史虚白:《钓矶立谈》。
灭吴建南唐徐知诰执政后,为了收揽民心,便宽缓刑法,推广恩信,还特地造延宾亭用以接待四方之士。宋齐丘、骆知祥、王令谋等人都成了他的重要谋士,其他凡有流落在其境内的士人他都加以任用,还经常派人到民间了解疾苦,遇有婚丧匮乏的,便设法予以周济。盛夏酷暑出行,不张伞盖也不操扇,左右近侍要为他张伞盖,他必定婉拒说:“士众尚多暴露,我何用此?”①因此赢得了人们的好感。尽管徐温身居金陵遥秉大政,但人心已大多归向徐知诰。武义元年(后梁贞明五年,919),杨隆演称吴王,以身居金陵的徐温为丞相,徐知诰被任为左仆射、参知政事,在广陵实际掌权。徐温的行军司马徐玠多次劝徐温以亲子取代徐知诰,于是徐温令次子徐知询到广陵,准备谋取政权。恰在这时徐温病死,徐知询到金陵奔丧。徐玠就改变立场转而为徐知诰出谋划策。
乾贞元年(后唐天成二年,927)十一月,杨溥僭号称帝,任徐知诰为太尉、中书令,掌握实权。大和三年(后唐长兴二年,932),徐知诰出镇金陵,沿用当年徐温的做法,把儿子李景通(璟)留在广陵任司徒、同平章事,又让王令谋、宋齐丘分别担任左、右仆射同平章事,在杨溥身边安插了一个效忠于他的班子,便于他遥控。次年,他被封为东海郡王。天祚元年(后唐清泰二年,935),晋封为齐王,以昇、宣等10州为齐国,进位太尉、录尚书事,留镇金陵。不久,又加九锡,建天子旌旗,且改金陵为西都,以扬州为东都。他依南朝齐、梁故事开国,用宋齐丘、徐玠为左、右丞相。天祚三年(后晋天福二年,937),杨溥逊位,徐知诰正式即帝位,国号大齐,改元为昇元元年,以金陵为都城。这时他一直使用的姓名是徐知诰,直到昇元三年正月才恢复原姓李,改名昪,并且自称是唐宪宗之子李恪的四世孙①,因而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世称前主,庙号烈祖。
保境息民李?杂坠缕叮?钪?窦浼部唷T谖?嗍本汀敖?沽嘉???盥蚺?菊咄ü僮魅?雹凇<吹畚缓螅?捎谒?靶越诩螅?u嫫彦穑?骂_用铁盎,暑则寝于青葛帷。左右使令,惟老丑宫人,服饰粗略。”他“勤于听政,以夜继昼,还自江都,不复宴乐。”“死国事者皆给禄三年,分遣使者按行民田,以肥瘠定其税,民间称其平允。自是江淮调兵兴役及他赋敛,皆以税钱为率”③。对于用兵,不论是北伐中原还是南向拓疆,他都取慎之又慎的态度,长期奉行“保境息民”的政策。昇元五年(后晋天福六年,941),“江淮比年丰稔,兵食有余,群臣争言‘陛下中兴,今北方多难,宜出兵恢复旧疆。’唐主曰:“吾少长军旅,见兵之为害深矣,不忍复言。使彼民安,则吾心亦安矣,又何求焉?’”④昇元六年(942),“吴越国火,焚其宫室府库,甲①《新五代史》卷62《南唐世家·李昪传》。
①此据《新五代史》。《旧五代史》作唐玄宗第六子永王璘之裔。
②《资治通鉴》卷283,天福八年二月。
③《资治通鉴》卷282,天福六年十一月。
④《资治通鉴》卷282,天福六年四月。
兵皆尽,群臣请乘其弊攻之,昪不许,遣使吊问,厚赒其乏。钱氏自吴时素为敌国,昪见天下乱久,常厌用兵,及将篡国,先与钱氏约和,归其所执将士,钱氏亦归吴败将,遂通好不绝。昪客冯延巳好论兵,大言,尝谓昪曰:‘田舍翁安能成大事!’而昪志在守吴旧地而已,无复经营之略也。然吴人亦赖以休息。”①值得指出的是,李?扇≌庵痔?仁蔷??羁趟伎嫉淖跃跣卸??腔?谒?匀?址治龅慕峁?R淮危?咸凭?家檎??纹肭稹⒎胙铀瘸?榧娌⑽庠健⒚觥⒊?@瞽说:“钱氏父子动以奉事中国为词,卒然犯之,其名不祥。闽土险瘠,若连之以兵,必半岁乃能下,恐所得不能当所失也;况其俗怙强喜乱,既平之后,弥烦经防。惟诸马在湖湘间,恣为不法,兵若南指,易如拾芥,孟子谓燕人取齐,恐动四邻之兵,徒得尺寸地而享天下之恶名,我不愿也。”由此可见李?扇氨>诚⒚瘛钡奶?仁羌峋龅模?虼嗽谄渫持吻?谑盏搅私虾玫男Ч?>??甘?甑木???咸凭衬冢?澳谕馇薇????曜蹋?奈锉蚧溃?ビ兄谐??纭雹凇3晌?笆??钡敝芯?梦幕?钗?⒋锏牡厍?@瞽则是当时“十国”中的最为杰出的政治家。
昇元七年(后晋天福八年,943)二月,李?曳⒂诒巢∷溃?漳?6岁。子璟嗣位,是为中主,改是年为保大元年。
①《新五代史》卷62《南唐世家·李昪传》。
②《钓矶立谈》。
第九章钱镠王审知第一节钱镠割据两浙钱镠(852—932),字具美(一作巨美),杭州临安(今属浙江)人。
家世以田渔为业。年轻时好拳勇,喜任侠,“不喜事生业,以贩盐为盗”①。善射与槊,且稍通图纬诸书,在当地颇有点名声。
唐乾符二年(875),浙西裨将王郢作乱,石鑑(今临安东南)镇将董昌招募乡兵讨伐,以钱镠为偏将,击败了王郢。不久,黄巢起义军打到浙东,将要进攻杭州,钱镠分析形势后采用伏击战以少胜多打败黄巢的先头部队,然后又设计使黄巢不敢进攻杭州。当时坐镇扬州的高骈得知后,把董昌和钱镠召到扬州予以鼓励,后来表请任命董昌为杭州刺史,董昌把所属各县的乡兵整顿组成八都,以钱镠为都指挥使。
中和二年(882),越州(今浙江绍兴)观察使刘汉宏与董昌之间矛盾激化,刘汉宏派其弟汉宥等屯兵于西陵(今萧山西北)。钱率八部兵渡过钱塘江,偷袭成功,刘汉宥等逃走。接着,钱镠又在诸暨、萧山大败刘汉宏。中和四年,唐僖宗派宦官焦居??荚酵ê褪梗????土鹾汉臧毡?徒猓??蕉加杈芫?G?H攻破越州,刘汉宏逃到台州(今临海)后被俘杀。钱镠奏请朝廷以董昌取代刘汉宏为越州观察使,他自己便占据杭州。
光启三年(887),唐廷正式任命钱镠为左卫大将军、杭州刺史,董昌为越州观察使。这一年,高骈被囚,淮南大乱。润州(今镇江)守将周宝为其部属薛朗等所逐,钱镠乘机迎回周宝,派兵攻占润州,俘杀薛朗,又派其弟钱镠逐杀占领六合镇将徐约,势力进一步发展。
唐昭宗即位后,任钱镠为杭州防御使。不久,升越州为威胜军,以董昌为节度使,封陇西郡王;又升杭州为武胜军,以钱镠为都团练使,成及为副使。成及是钱镠的主要部将,攻城略地之谋多出于成及,钱镠与之结为姻亲以巩固关系。他又招罗一批文武人才,以杜崧、阮结、顾全武等为将校;以沈崧、皮光业、林鼎、罗隐等为谋士。
景福二年(893),唐廷任钱镠为镇海军节度使、润州刺史。次年又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乾宁二年(895),董昌在越州称大越罗平国皇帝,钱镠拒绝董昌的任命,向唐廷报告董昌的反状。于是昭宗下令削夺董昌的官爵,封钱镠为彭城郡王,以浙江东道招讨使的名义征讨董昌。“乾宁四年,镠率浙西将士破越州,擒昌以献,朝廷嘉其功,赐镠铁券,又除宰臣王溥为威胜军节度使,而两浙士庶拜章,请以镠兼杭、越二镇,朝廷不能制,因而授之,改威胜军为镇东,镠乃兼镇海、镇东两藩节制”①。“镠如越州受命,还治钱塘(今杭州),号越州为‘东府’”①。
建立吴越国①《新五代史》卷67《吴越世家·钱镠传》。
①《旧五代史》卷133《钱镠传》。
①《新五代史》卷67《吴越世家·钱镠传》。
钱镠既兼两镇,有精兵3万,占据杭、越等13州,形成割据势力。天复二年,唐廷封钱镠为越王。这一年其部将徐绾、许再思等发动叛乱,一度形势紧张。钱镠一面平叛,一面结好于杨行密,促其召回帮助徐绾作战的宣州节度使田頵,终于生擒徐绾,平定了叛乱。
天祐元年(904),“钱镠求封吴越王,朝廷不许。朱全忠为之言于执政,乃更封吴王”②。朱温称帝后,为了利用钱镠牵制杨渥,封钱镠为吴越王兼淮南节度使。有人劝他拒绝梁命,“镠笑曰:‘吾岂失为孙仲谋邪!’遂受之。”③于是他由联杨转变为联梁攻杨。朱温则于开平二年(908)加钱镠守中书令,开平三年加守太保以示荣宠和拉拢。杨渥派周本等围攻苏州(今属江苏),结果为钱镠所败。乾化元年(911),加镠守尚书令,兼淮南、宣润等道四面行营都统。朱友珪上台时曾册尊钱镠为尚父。朱友贞于贞明三年(917)加钱镠天下兵马都元帅,开府置官属。次年,杨隆演攻取虔州(今江西赣州),阻断了吴越北上中原的陆路交通,钱镠就从海上入贡京师。梁末帝于龙德元年(921)赐镠诏书不名。
李存勗称帝建后唐,钱镠遣使到洛阳贡献,求赐金印玉册,后唐群臣都认为要求过分,但李存勗曲从其意,勉强答应。钱镠于是“以镇海、镇东军节度使名目授其子元瓘,自称吴越国王,命所居曰宫殿、府署曰朝廷,其参佐称臣,僭大朝百僚之号,但不改年号而已。伪行制册,加封爵于新罗、渤海,海中夷落亦皆遣使行封册焉”。后唐明宗即位之初,安重诲当权,钱镠遣使致书称“吴越国王谨致书于某官执事”,言辞悖慢,安重诲怒其无礼,削去钱镠的“元帅、尚父、国王之号,以太师致仕”①。安重诲死后,李嗣源才恢复其原有官爵。
兴修水利钱镠据两浙41年。长兴三年(932)病卒,终年81岁,是五代十国中享年最高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很重视兴修水利,成绩显著。他于天宝三年(后梁开平四年,910)八月筑捍海塘,“怒濑急湍,昼夜冲击,版筑不就又以大竹,破之为笼,长数十丈,中实巨石,取罗山大木长数丈,植之,横为塘,依匠人为防之制,又以木立于水际,去岸二九尺,立九木,作九重由是潮不能攻,沙土渐积,塘岸益固”②。由于防治海潮收到了良好效果,两浙民间称他为“海龙王”。为了经常维护重要水利工程,天宝九年(后梁贞明元年,915)“置都水营使以主水利,以主水事,号曰撩浅军,亦谓之撩清,命于太湖旁置撩清卒四部,凡七八千人,常为田事,治河筑堤,一路径下吴淞江,一路自急水港上淀山湖入海,居民旱则运水种田,涝则引水出田。又开东府南湖,即鉴湖,立法甚备”①。
钱镠“好吟咏,江东有罗隐者,有诗名,闻于海内,依镠为参佐。镠尝②《资治通鉴》卷264,天祐元年闰四月。
③《新五代史》卷67《吴越世家·钱镠传》。
①《旧五代史》卷133《钱镠传》。
②《吴越备史·杂考》。
①《十国春秋》卷78《吴越武肃王世家》。
与隐唱和,隐好讥讽,尝戏为诗,言镠微时骑牛操挺之事,镠亦怡然不怒”②。天宝三年(910)他回老家,写了一首《还乡歌》:“三节还乡兮挂锦衣,父老远来相追随。牛斗无孛人无欺,吴越一王驷马归。”③受其影响,他的子孙也大都能诗。
第二节王审知(附留从效)
转战入闽王审知(862—925),字信通,光州固始(今属河南)人。家世务农,父王恁,早殁。长兄王潮,为县吏;次兄审邦。审知行三,状貌魁伟,隆准方口,后来在军中常乘白马,故号“白马三郎”。
唐末中原淆乱,寿州(今安徽寿县)人王绪攻陷固始,自称将军,听说王潮兄弟勇敢有才能,招至军中,以王潮为军校。当时盘踞蔡州的秦宗权扩充势力,任命王绪为光州刺史,并要他率部共击黄巢。王绪既厌其屡征租赋,又不愿受其控制,迟迟不行。秦宗权大怒,发兵攻讨。王绪即率“光、寿兵五千人,驱吏民渡江”,“转掠江(今江西九江)、洪(今南昌)、虔(今赣州)州”,又“陷汀(今福建长汀)、漳(今漳浦)二州”①。“王绪至漳州,以道险粮少,令军中‘无得以老弱自随,犯者斩!’唯王潮兄弟扶其母董氏崎岖从军,绪召潮等责之曰:‘军皆有法,未有无法之军。汝违吾令而不诛,是无法也。’三子曰:‘人皆有母,未有无母之人;将军奈何使人弃其母!’绪怒,命斩其母。三子曰:‘潮等事母如事将军,既杀其母,安用其子,请先母死。’将士皆为之请,乃舍之。”②这时,王绪有众数万,但“性猜忌,部将有材能者,多因事杀之,潮颇自惧。军次南安(今南安东),潮说其前锋将曰:‘吾属弃坟墓、妻子而为盗者,为绪所胁尔,岂其本心哉!今绪雄猜,将吏之材能者必死,吾属不自保朝夕,况欲图成事哉!’前锋将大悟,与潮相持而泣。乃选壮士数十人,伏篁竹间,伺绪至,跃出擒之,囚之军中。绪后自杀。”③王绪被废后,众将推王潮为主。王潮“约其属,所过秋毫无犯。行及沙县(今沙县东),泉州(今属福建)人张延鲁等以刺史廖彦若贪暴,帅耆老奉牛酒遮道,请潮留为州将,潮乃引兵围泉州”④。光启二年,王潮攻占泉州,福建观察使陈岩表王潮为泉州刺史。景福元年(892)陈岩病死,其婿范晖自称留后。王潮派王审知率兵讨伐范晖,久攻福州不克,而士卒死伤甚众。王审知请求班师,王潮不许。又请王潮亲临前线督战并增派援军。王潮回话说:“兵尽添兵,将尽添将,兵将俱尽,吾当自来。”⑤王审知于是亲率士卒强攻,终于在景福二年攻破福州,范晖被杀。唐廷在王潮据有七闽之地后任命他为②《旧五代史》卷133《钱镠传》。
③《新五代史》卷67《吴越世家·钱镠传》。
①《资治通鉴》卷256,光启元年正月。
②《资治通鉴》卷256,光启元年八月。
③《新五代史》卷68《闽世家·王审知传》。
④《资治通鉴》卷256,光启元年八月。
⑤《资治通鉴》卷259,景福二年四月。
福建观察使,王潮即以王审知为副使。
建立闽国乾宁四年(897),王潮病重,命王审知知军府事。王潮死后,王审知让位给二兄王审邽,王审邦以王审知功高,辞而不受。于是王审知自称福建留后,表于朝廷。唐末,以福州为威武军,任王审知为节度使,累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琅邪郡王。
唐亡,朱温为牵制杨行密,加王审知中书令,封闽王,升福州为大都督府。王审知也以联络中原来稳固其在福建的统治。由于杨行密据有江淮,王审知所派朝贡使节都泛海到登(今山东蓬莱)、莱(今掖县)上岸到汴梁(今河南开封),经常遭遇海难,死者十之三四。
后梁亡,后唐庄宗李存勗即位。王审知仍然遣使奉贡。后唐朝廷也“制加功臣,进爵邑”①。
保境安民王审知出身农家,为人俭约。“尝衣?,一日袴败,乃取酒库酢袋而补之”。使者自南方还,献玻璃瓶,王审知玩赏之后,掷瓶于地,说:“好奇尚异,乃奢侈之本,今沮之,贵后代无为渐也!”②王审知又好礼下士,多方延揽唐末避难福建的名士。唐相王溥之子王淡、杨涉之从弟杨沂、知名进士徐寅等均入其幕府。他“建学四门,以教闽士之秀者,招来海中蛮夷商贾”①。从而发展了福建地区的文化教育和海上贸易。史称:“审知起自陇亩,以至富贵,每以节俭自处,选任良吏,省刑惜费,轻徭薄敛,与民休息,三十年间,一境晏然。”②后唐同光三年(925)十二月③,王审知病死,终年64岁,谥忠懿。子延翰自称威武留后。
留从效留从效(906—962)④,泉州永春桃林(今属福建)人。年轻时为本城衙兵,以征讨临汀(今长汀)军功升迁为泉州散员指挥使。闽天德二年(后晋天福九年,944)三月,闽拱宸都将朱文进杀闽王王延羲窃据福州,与前一年二月称帝于建州(今建瓯)的王延羲之弟富沙王王延政相抗。朱文进以其党羽黄绍颇为泉州刺史。“留从效谓同列王忠顺、董思安、张汉思曰:‘朱文进屠灭王氏,遣腹心分据诸州。吾属世受王氏恩,而交臂事贼,一旦富沙王克福州,吾属死有余愧!’众以为然。”⑤不久,留从效假托收到富沙王令他①《旧五代史》卷134《王审知传》。
①《新五代史》卷68《闽世家·王审知传》。
②《旧五代史》卷134《王审知传》。
③《旧五代史》作同光元年,今从《新五代史》。
④马令:《南唐书》留作刘,《五国故事》留作娄。
⑤《资治通鉴》卷284,开运元年十月。
除掉黄绍颇的密旨,带领众人杀黄绍颇,把州印交给王延政的侄子王继勋,请他主持军府。留从效则自称平贼统军使,派人将黄绍颇首级送至建州。王延政即以王继勋为侍中、泉州刺史,以留从效、王忠顺等为都指挥使。朱文进获悉黄绍颇被杀,立即募兵2万由林守谅等率领往攻泉州。留从效得到王延政派来2万援军的支持,开城门出战,大败福州兵,杀林守谅,随后又派兵进击福州。这时福州内部发生变故:连重遇杀朱文进归降王延政后又被裨将林仁翰所杀,林仁翰打算迎王廷政移都福州。南唐中主李?妹鲋写舐遥?霰??〗ㄖ荩?跹诱?怠D咸凭?舷率保?舸有Ч樗衬咸疲?⒔?跫萄?偎徒鹆辍@瞽即以泉州为清源军,任命留从效为节度使。于是留从效就占有了泉、漳之地,拥兵不听南唐调遣,南唐则派兵戍守进行监视。
南唐军在闽不得民心,福州守将李仁达归附吴越,南唐发兵围攻,结果大败,“死者二万余人,委弃军资器械数十万”①。留从效趁南唐受挫之机,“谓屯将曰:‘此一方东渐于海,与福州世为仇敌;南限广州瘴疠之地,人使不通;西连鄞水,皆猿径鸟道;近岁于戈屡动,三农废业,冬征夏敛,仅足自赡,不烦大军久驻于此。’屯将皆不对,翌日置酒饯之郊外,屯将不得已皆卷旗而去。从效遂有漳泉之地,李?荒苤疲?凼诖有??秸率录媸讨校?饨??酢!雹诹舸有?鹱孕姓螅??思部唷8罹萑?⒄暮螅?白ㄒ郧诩笱?裎?瘢?R虏妓兀?霉??谥忻牛?鍪邮略蚍???朐蚋匆卤植肌W匝裕骸?宜仄都??豢赏?疽病!?裆醢???.每岁取进士、明经,谓之‘秋堂’。”①他在泉州又整建城港,招徕海外商贾,影响后世颇大。
“周世宗时,从效遣牙将蔡仲兴为商人,间道至京师,求置邸内属。是时,世宗与李景画江为界,遂不纳。”②这样,留从效表面上仍臣于南唐。宋建隆初年,留从效“上表称藩,遣使假道吴越入贡,太祖赐诏书以慰之。未至而衙校张汉思、陈洪进劫从效迁于东亭,汉思自称留后,从效疽发背卒”③。
留从效宋乾德二年(964)七月去世,终年57岁。
①《资治通鉴》卷286,天福十二年三月。
②路振:《九国志》卷10《留从效传》。
①《十国春秋》卷93《留从效传》。
②《新五代史》卷68《闽世家·王审知传》。
③路振:《九国志》卷10《留从效传》。
第十章刘?刘旻第一节刘?袭封南海王刘?(889—942),原名陟。称帝后改名岩①,又改名龚,复以《周易》中“飞龙在天”之义新造一“?”字,音俨,作为名字。
刘?是大食商人后裔,其父刘谦初定居于福建仙游,后迁居岭南②。新旧《五代史》对其祖上的记述颇有出入。薛居正说:“其先彭城人,祖仁安,仕唐为潮州长史,因家岭表。”③欧阳修则说:“其祖安仁,上蔡人也,后徙闽中,商贾南海,因家焉。”④唐末,刘谦为广州牙将,职级甚卑。当时任南海节度使的宰相韦宙很赏识他,妻以侄女。后来刘谦以军功任封州(今封开)刺史、贺江镇遏使,负责守御梧(今广西梧州)、桂(今桂林)以西地区。
刘谦死后,刘?的大哥刘隐继任为封州刺史。天祐二年(905),刘隐通过重赂朱温被任命为南海节度使,刘?为副使。当时交州(今越南河内)曲颢、桂州刘士政、邕州(今广西南宁)叶广略、容州(今北流)庞巨昭等分据各管区,卢光稠据虔州(今江西赣州)、其弟卢光睦据潮州(今属广东)、其子卢延昌据韶州(今属广东),还有高州(今属广东)刺史刘昌鲁、新州(今新兴)刺史刘潜等70余寨均不能制。刘隐决定先攻韶州,刘?认为不宜直攻而可以计取,刘隐不听,结果大败而回。此后刘隐就把军事交给刘?掌管,刘?先后削平诸寨,攻取潮、韶,逐走庞巨昭,攻取邕州,势力渐次扩大。
后梁时,刘隐深得朱温恩宠。开平初,连续加官检校太师、兼中书令,领安南都护,充清海、静海两军节度使,进封南海王。
乾化元年(911),刘隐死①,刘?代立。乾化二年,刘?被任为清海军节度使、检校太保、同平章事。三年,梁末帝即位后,把刘隐的所有官爵转授给刘?,于是刘?也就袭封南海王。其实,刘隐和刘?对于后梁只是禀正朔而已。
建立南汉后梁贞明三年(917),刘?称帝于番禺(今广州),庙号高祖。国号大越,改元乾亨,设置百官。刘?承兄长成法,礼遇士人,以杨洞潜、倪曙、赵光胤为相。赵光胤“自以唐甲族,耻事伪国,常怏怏思归。?乃习为光胤手书,遣使间道至洛阳,召其二子损、益并其家属皆至。光胤惊喜,为尽心①《旧五代史》作初名岩,称帝后改名陟。今从《新五代史》。
②据[日]藤田丰八:《中国南海古代交通丛考》中《南汉刘氏祖先考》(何健民译本),第137—150页。转引自陶懋炳《五代史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9页。
③《旧五代史》卷135《刘陟传》。
④《新五代史》卷65《南汉世家·刘隐传》。
①《旧五代史》作开平四年三月卒,此从《新五代史》。
焉”。次年,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后册立其妻楚王马殷之女为皇后,又“置选部贡举,放进士、明经十余人,如唐故事,岁以为常”①。
乾亨七年(后唐同光元年,923),后唐庄宗李存勗灭后梁。刘?闻其兵威甚盛而恐惧不安,派宫苑使何词前去探看虚实,“称大汉国主致书大唐皇帝”,还说“本国已发使臣,大陈物贡,期今秋即至”②。待何词返回报告说后唐朝政紊乱,内部不稳,难以制御远方,就不发贡使,与中原断绝来往,言谈间蔑称后唐皇帝为“洛州刺史”。
乾亨九年(后唐同光三年,925)十二月,改元为白龙,更名为龚,旋又更名为龚。白龙四年(后唐天成三年,928)三月,楚王马殷遣舟师攻封州,封州守将兵败于贺江。刘?惊惧,又改年号为大有,大赦境内,派苏章率3000神弩军往救,苏章佯败诱敌,用铁索锁住楚舟后尽杀楚人。大有三年(后唐长兴元年,930),刘?派李守鄘、梁克贞等攻交州,俘曲颢之子曲承美。梁克贞又攻占城(今越南顺化),掠其宝货而归。
刘?为人苛酷,好杀人。“至有炮烙、刳剔、截舌、灌鼻之刑,一方之民,若据炉炭”。他生活奢侈,“厚自奉养,广务华靡,末年起玉堂珠殿,饰以金碧翠羽”③。在位26年,大有十五年(后晋天福七年,942)四月病死,终年54岁。
第二节刘旻盘踞河东刘旻(895—954),原名崇。沙陀部人。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弟。他颇有仪表,长得一部好胡子。年轻时嗜酒好赌,品行无赖,20岁左右应募入河东军。后唐长兴年间(930—933),升迁为虢州(今河南灵宝)军校。后晋时,刘知远任河东节度使,就以刘旻为河东步军都指挥使。一年后,任为麟州(今陕西神木北)刺史。不久,任河东马步军都指挥使兼三城巡检使,并遥领泗州(今安徽泗县东南)防御使。
后晋开运三年(946),契丹灭后晋,刘知远在河东起兵称帝,刘旻被任命为特进、检校太尉、行太原尹。这年五月,刘知远率部南下,驱契丹,取大梁(今河南开封),就以刘旻为北京(即太原)留守,镇守河东地区。不久,又加同平章事以示荣宠。
乾祐元年(948)二月,刘知远病死,隐帝刘承祐继位,大权旁落郭威等人手中。刘旻尽管先被加官检校太师、兼侍中,次年又加官兼中书令,然而他与郭威之间的矛盾日益发展。他采纳判官郑珙的意见,断绝向汴京上供征赋,并且“招募亡命,缮完兵甲,为自全之计。朝廷命令,多不禀行,征敛一方,略无虚日,人甚苦之”①。
乾祐三年(950)十一月,隐帝遇害。郭威先以监国名义控制局面,派冯道等前往徐州(今属江苏)去迎刘旻之子刘旻到汴京继位。“当是时,人皆①《新五代史》卷65《南汉世家·刘?传》。
②《新五代史》卷65《南汉世家·刘陟传》。
③《旧五代史》卷135《刘陟传》。
①《旧五代史》卷135《刘崇传》。
知太祖(郭威)非实意也,旻独喜曰:‘吾儿为帝矣,何患!’乃罢兵,遣人至京师”①。不久,郭威称帝,刘旻被害,刘旻才幡然悔悟。
建立北汉(东汉)
后周广顺元年(951)正月,刘旻在太原即帝位,庙号世祖。继续沿用后汉的国号和乾祐年号,史称北汉,宋人亦称为东汉。北汉所辖仅河东地区北部12州,地狭物薄。刘旻即位之初曾对近臣说:“朕以高祖之业,一朝坠地,今日位号,不得已而称之。顾我是何天子,汝曹是何节度使邪!由是不建宗庙,祭祀如家人。宰相月俸止百缗,节度使止三十缗,自余薄有资给而已。”②为发展势力,刘旻“遣通事舍人李?湫惺褂谄醯ぁF醯び揽低踟S?霑F约为父子之国,旻乃遣宰相郑珙致书兀欲,称侄皇帝,以叔父事之”③。兀欲册封刘旻为“大汉神武皇帝”。为了向河东地区的南部扩张,刘旻先命其子承钧率兵攻晋(今山西临汾)、(今县)二州,结果不克而退。接着刘旻又亲自领兵由阴地关(今灵石南)攻晋州,并向契丹借得骑兵5000④,合兵进攻。郭威派枢密使王峻等率大军往援,两军相持60余日。刘旻被迫撤兵,又逢大雪,损失很大,十亡三四。次年又进攻府州(今陕西府谷),复为折德扆所败,反而丢失了岢岚军(今山西岢岚)。“北汉土瘠民贫,内供军国,外奉契丹,赋繁役重,民不聊生,逃入周境者甚众”①。
高平战败显德元年(954)正月,郭威病死,刘旻大喜,遣使再次向契丹借兵。契丹派杨邠率铁骑万人及奚诸部兵五六万人号称10万相助。刘旻以张元徽为先锋,自将骑兵3万攻潞州(今长治)。张元徽在太平驿(今襄垣西)击败潞州步骑后进围潞州。
出于刘旻所料,后周新即帝位的世宗柴荣力排众议,率军亲征,刘旻与之战于高平(今属山西)。刘旻不听杨邠不可轻敌的告诫,抢先发动进攻,结果先胜而后败,加上后周援兵赶到,乘胜追击,刘旻狼狈逃回太原。柴荣进兵围困,太原岌岌可危,幸得契丹来援,加上久雨不晴,周军士卒疫病,柴荣才引兵南撤。
刘旻因太原被围,以忧得疾,于显德元年(954)十一月病死,终年60岁。
①《新五代史》卷70《东汉世家·刘旻传》。
②《资治通鉴》卷290,后周广顺元年正月。
③《新五代史》卷70《东汉世家·刘旻》。
④《新五代史》作五万,今从《旧五代史》。
①《资治通鉴》卷290,后周广顺元年十二月。
第十一章马殷高季兴第一节马殷经营湖南马殷(852—930),字霸图,许州鄢陵(今属河南)人。年轻时做过木工。在蔡州(今汝南)时应募从军,成为秦宗权部下孙儒的裨将,随孙儒渡淮攻下广陵(今江苏扬州东北)。孙儒在宣州(今属安徽)围攻杨行密战死后,众无所归,推刘建峰为帅,以马殷为先锋,转攻江西,连占洪(今江西南昌)、鄂(今湖北武汉)、潭(今湖南长沙)、桂(今桂阳)等州,占领湖南之地。乾宁元年(894)唐僖宗任命刘建峰为湖南节度使,马殷为马步军都指挥使。
乾宁三年,刘建峰为部下所杀。当时马殷正统兵攻打邵州(今湖南邵阳),潭州遂推行军司马张佶为帅。张佶入府时乘马跌伤,对诸将说:“马公勇而有谋,宽厚乐善,吾所不及,真乃主也。”①于是从邵州前线迎回马殷,共拥为帅。唐廷也即任命他为潭州刺史、判湖南军府事。
此后数年间,马殷派秦彦晖、李琼等攻下连(今属广东)、邵、郴(今属湖南)、衡(今衡阳)、道(今道县西)、永(今属湖南)等6州,到光化三年(899)尽有湖南地区。桂管(治今广西桂林)观察使刘士政担心马殷军继续南下,派陈可?榷笫厝?辶耄?硪笏?墒拐呤茏栌诒呔常?谑桥衫钋淼纫?000兵攻之,俘刘士政。于是又尽占桂管所属各州。天复元年(901),唐廷任马殷为武安军节度使。
建立楚国马殷所据湖南地区,东有杨行密,北有成汭,南有刘?,强敌环伺,很不稳定。他问计于谋士高郁,高郁分析说:“成汭地狭兵寡,不足为吾患,而刘?志在五管而已。杨行密,孙儒之仇,虽以万金交之,不能得其欢心。然尊王仗顺,霸者之业也。今宜内奉朝廷以求封爵而外夸邻敌,然后退修兵农,畜力而有待尔。”①马殷听从他的意见,采取联络中原,藉以对抗周围强敌的策略。朱温进入关中控制唐廷时,杨行密曾遣使到潭州,建议马殷与己联合共讨朱氏。马殷权衡利害后谢绝杨氏而依附于朱温。天祐元年(904),杨行密将在其身边任黑云指挥使的马殷之弟马賨礼送回潭州,马賨劝马殷结好杨氏,“殷作色曰:‘杨王不事天子,一旦朝廷致讨,罪将及吾,汝置此论,勿为吾祸。’”②当杨行密派刘存等围攻鄂州杜洪时,马殷即派兵援鄂州。杜洪败死后刘存等攻马殷,双方激战甚烈,刘存等战死,马殷部夺取了岳州(今湖南岳阳)。后梁开平元年(907),朱温即位。马殷遣使修贡,朱温即以马殷为侍中兼中书令,封为楚王。这时占据荆南的高季兴截断汉口道路,拦截马殷的贡①《资治通鉴》卷260,乾宁三年四月。
①《新五代史》卷66《楚世家·马殷传》。
②《资治通鉴》卷265,天祐元年十二月。
使。马殷派许德勋攻讨,高季兴被迫求和,从而稳定了北面的局势。杨行密的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吕师周前来投靠,马殷大喜,立即任命他为马步军都指挥使,率兵攻伐岭南。占领昭(今广西平乐)、贺(今贺县)、梧(今属广西)、蒙(今蒙山)、龚(今平南)、富(今昭平)等州,控制今广西的东北大部地区。
随着马殷势力的壮大,引起占据朗州(今湖南常德)的雷彦恭的恐慌,雷彦恭召杨吴派兵进攻平江(今属湖南),结果反被许德勋击败。马殷派兵进攻朗州,雷彦恭东逃杨吴。马殷占领朗州后,澧(今澧县)、辰(今沅陵)、溆(今黔阳)等州均皆归附。于是马殷请升朗州为永顺军,表张佶为节度使。开平四年,又请依唐太宗为秦王时受天策上将的先例,加天策上将军之号。朱温同意后,马殷即开天策府,置官属,以其弟马賨、马存为左右相,以廖光图等为十八学士。“总制二十余州,自署官吏,征赋不供”①。后梁“末帝时,加马殷武昌、静江、宁远等军节度使,洪鄂四面行营都统”②。
偃武息民后梁亡,马殷又向后唐称臣纳贡。庄宗李存勗授马殷太师、兼尚书令、楚王。“庄宗平蜀,殷大惧,表求致仕,庄宗下玺书慰劳之”。明宗李嗣源即位,马殷又遣使修贡,得加官守尚书令。“天成二年(927),请建行台。明宗封殷楚国王,有司言无封国王礼,请如三公用竹册,乃遣尚书右丞李序持节以竹册封之”①。“殷始建国,立宫殿,置百官,皆如天子,或微更其名。翰林学士曰文苑学士,知制诰曰知辞制,枢密院曰左右机要司,群下称之曰殿下,令曰教”②。
从乾宁三年任潭州刺史、判湖南军府事算起,马殷统治湖南地区35年,基本上实行“保境息民”的政策。吴楚之间几经兵革,均是吴国发动进攻所致。对于荆南,也只进行有限战争而已:后唐天成三年,楚将王环大破荆南兵于刘郎洑(在今湖北石首境内),乘胜进逼江陵,却在同意高季兴的求和后班师。对于此事,“楚王殷让环不遂取荆南,环曰:‘江陵在中朝及吴、蜀之间,四战之地也,宜存之以为吾捍蔽。’殷悦”③。
马殷在其统治区内,“不征商旅,由是四方商旅幅凑。湖南地多铅铁,殷用军都判官高郁策,铸铅铁为钱,商旅出境,无所用之,皆易他货而去,故能以境内所余之物易天下百货,国以富饶。湖南民不事桑蚕,郁命民输税者,皆以帛代钱,未几,民间机杼大盛”④。马殷对中原朝廷“岁贡不过所产茶茗而已。乃自京师至襄(今湖北襄樊)、唐(今河南泌阳)、郢(今湖北京山)、复(今沔阳)等州,置邸务以卖茶,其利十倍又令民自造茶以通商旅,而收其算,岁入万计。由是地大力完,数邀封爵”①。
①《旧五代史》卷133《马殷传》。
②《新五代史》卷66《楚世家·马殷传》。
①《新五代史》卷66《楚世家·马殷传》。
②《资治通鉴》卷276,天成二年八月。
③《资治通鉴》卷276,天成三年三月。
④《资治通鉴》卷274,同光三年十二月。
①《新五代史》卷66《楚世家·马殷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