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造船
和欧洲以公司的形式经营造船厂不同,大明造船厂以家族为主干,最多招些乡亲,很少招募外人,因为他们的造船工艺俱是不传之秘,生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不但外人学不到,便是造船匠手下的徒弟们也学不到。造船匠根据船谱造船,视船谱为传家宝,历来“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能够观看船谱,懂得完成造船工艺的惟有造船匠和他的嫡亲后代。更有一些流传了几百年用闽南话才能表达清楚的术语,无法以文字的方式写入船谱,万一造船匠突然有个三长两短,可能一门或多门绝活手艺便会就此失传。
想到这里,黄辰缓缓摇了摇头,他向威廉打听过现今荷兰的造船工艺,当他得知荷兰军用战舰的设计者大多是荷兰各个大学、各个私立院校的建筑师专业、船舶专业毕业生。当他得知荷兰使用最广泛的弗鲁特(fluit)商用船型已经有了统一的规格标准设计,黄辰良久无言。一个还在依靠经验,一个却依靠科学,二者之间的差距用屁股想也猜得到。
华夏文明是璀璨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王朝始终处于世界一流。可现在已经是十七世纪了,随着欧洲各国开始向近代文明大步迈进,中国古代王朝会被越甩越远,唯一的优势可能就只剩下庞大的“体格”了。就像欧洲人用知识攻克热带疾病从而征服非洲,当欧洲人意识到他们发明的武器足够击败亚洲的“巨人们”,包括中国王朝在内的所有亚洲古代帝国都将彻底沉沦,无一例外。
所幸、所幸!欧洲人此时才刚刚起步,还有机会。
早在宋、元时期,云霄就以造船业发达闻名于世,传承百年乃至数百年的造船世家不在少数,其中又以张氏名声最著、规模最大,一族之中执斧者多达数十人,足足占了云霄船舶生意的二成份额,黄辰此行的目的地便是张氏船厂。
据说当年张氏曾为郑和造船,黄辰知道郑和下西洋的事迹,当年明成祖朱棣为了扬名于海外,立威于四方,命太监郑和七下南洋,这是中国航海史上绝无仅有的壮举。
不过他对记载的宝船尺寸颇为怀疑,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先不说古代能不能造出一百多米的海船,单是长宽比例就不符合常识。他以前曾私下问过张氏造船匠,宝船真有那么大?被问到的张氏造船匠或顾左右而言他,或语焉不详,并未给出明确答案。
黄辰断定必是文人吹牛,文人的嘴向来不可信,他们还说红毛番“大舰三十丈、大铳长二丈余,一炮震数十里”呢。黄辰听过的最好笑话是铜发熕一发就会将船震裂,他旗下舰队铜发熕很多,威力更大的红夷炮也不少,从没看到哪艘船被震裂。
云霄湾内大船列列,小舟排排,黄辰舰队顺着漳州河入海口驶入,只见两岸绿树成荫,不时能看到木船残骸,亦有一些船匠围着尚未完工的海船敲敲打打,一派忙碌。
不出片刻,张氏船厂到了。
黄辰被手下拥簇着走下船,张氏当家人领着十数船匠早已在岸上等候,寻常之辈自然不值得这些人亲自出迎,黄辰则有这个资格,现今闽广海上风头最劲的“黄六老”,谁人不知,哪个不晓?再有张氏听说黄辰此番带来一艘夷船,都想一睹为快,这才如此兴师动众。
“老朽给六爷见礼了……”张氏当家人方开口,黄辰赶忙摆摆手道:“上回来张参公还叫我黄小兄弟,怎么这次改称呼了?张参公年过六旬,叫我爷也不怕折我的寿?而且黄某素来腻烦“黄六”之名,听着心里不痛快,你还是像原来一样叫我黄兄弟吧。”
张参一张布满皱纹的脸庞怔了怔,心里不由高看黄辰一眼,他打造了一辈子海船,什么样的海上豪杰没见过?黄辰少年得志,却不骄不躁,端的是个人物,当要好好结交。张参老脸开花,说道:“好,那老朽便托大叫你黄兄弟了。——黄兄弟此来为的修船?”
黄辰望向岸上几艘准备下水的大福船、鸟船、八桨船,口中说道:“既是修船,也准备置些新船。”二月入闽以来,黄辰通过俘虏兵船、截获商船,势力如同坐火箭一样上升,但这样的破坏式发展如今已经快要走到尽头,再想增强实力就必须考虑买船了。
张参听罢面露难色道:“黄兄弟应当知晓,我们现在手里的活计很多,尤其是郑爷(郑芝龙)、李爷(李魁奇)那里,片刻都耽误不得。黄兄弟若想拿到新船,恐怕要等到年后了。”
黄辰问道:“明年具体何时?”
张参沉吟一声道:“不瞒黄兄弟,最快也要三四月份,这是最快的速度了。”
黄辰闻言皱起眉头,现今才九月份,那不是要等半年才能拿到船吗,谁知道半年后又是什么情况。
张参心知黄辰所想,说道:“黄兄弟若是着急用船,不如到别人家看看去?”
黄辰摇了摇头道:“不必了。目下海上的兄弟兜里都不缺银子使,争相购船买舟,其他船厂怕也一时没闲,在谁家等不是等。再者我信不过旁人的手艺,要说造船还得张氏。”
张参老抚须大乐,这话中听,海上谁不知道漳州云霄张氏造的船最好?问道:“黄兄弟打算请几艘?”
黄辰想了想说道:“十丈大鸟船、七丈马船、四丈八桨船各来十艘,不过对大鸟船我有额外要求。”
以张参的眼界听了这话亦倒吸一口冷气,心道:“好大的气魄!好大的财力!到底还是小觑了他,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十丈大鸟船搭配小脚船,造价不下八百两,十艘便是整整八千两银子、七丈马船造价二百五十两,十艘两千五百两、八桨船造价五十两,十艘五百两,合计超过万两白银,达到一万一千两。这手笔,直追郑芝龙、李魁奇二位海上大豪,余者都是不及。
上万两银子或许对旁人是个天文数字,对黄辰不是,他私蓄达到五万两之巨,这还没算价值两三万两的商货。自从四月下旬以后,其劫掠来的货物既没卖给郑芝龙,也没卖给沿海奸商,全部积攒起来,近日就将大用,那是他能想到打破郑芝龙垄断的惟一法子。黄辰见张参有些愣神,显然被他惊住了,笑着说道:“张参公,这笔买卖您老吃不吃得下?”
张参说道:“黄兄弟说笑了。既然做着造船的勾当,自然是你敢下,我就敢接。这笔买卖,老朽应了。”
黄辰笑道:“张参公先慢来答应,我之前有言,对大鸟船我有额外要求。”
张参目光下意识瞥向一艘超过十丈,略显残破的红夷夹板船,嘴上说道:“黄兄弟的意思莫非是……?”
黄辰点点头道:“我不要勒肚,我要夷柁。”
“夷柁。”张参心思一动,说到造船,他漳州云霄张氏未必弱了泉州峰尾黄氏,可有一点不如对方,黄氏同“一官老”郑芝龙关系非同一般,从后者那里学到了诸多红夷造船工艺,尤其以夷柁最实用,对此张参一直眼馋不已。当下道:“黄兄弟,老朽从未接触过红夷船具,不会制造夷柁……”
黄辰毫不在意道:“我有夷船,到时借张参公一观。”
“如此再好不过。”张参强忍内心喜悦,说道:“老朽造了一辈子的船,别的不敢说,只要是船上的东西,便没有我张参看不穿、猜不透的,黄兄弟放心便是。”
黄辰不理张参自吹自擂,又说除了夷柁,还需这般这般。张参越听越觉得头大,什么形制如梭子、什么头尾两端各张小布帆、什么双战棚、什么左右各凿风(炮)门……。
“这是大鸟船?”等到黄辰终于说完了,张参呐呐地问了一句。
“难道不是?”黄辰想要的大鸟船就是这个样子。形制如梭,中树二桅,悬挂硬帆,前后各张软帆,两重炮位,安置红夷炮、铜发熕二三十门。此十舰一成,海上他谁也不惧。
张参无奈地点了点头,黄辰是买主,他说什么便是什么。问道:“黄兄弟准备用什么木料?松和杉么?”一般造船皆用松木、杉木,首先福建延平、汀州、邵武、建宁四府出产松木、杉木,取材方便,另一个原因是便宜,这一点至关重要。
西方造船也以价格低廉的松、杉为主,“休斯顿号(Heusden)”就是一艘松木船,甚至有些战舰用的都是冷杉,而非橡木。
黄辰好奇问道:“有更好的材料么。”
张参点点头道:“以松杉为主,杂以樟、楠、铁力等木,可使船身更稳固、更牢靠。铁力木为天下最坚之木,以此造船,乘风碾压过去,无船不碎,威力无穷,不过我看你要造炮舰,却是不适合用铁力木。最好的木料那必然是南洋柚木,以柚木打造一舟,用得精心,四五十年内无虑。”
不但外人学不到,便是造船匠手下的徒弟们也学不到。造船匠根据船谱造船,视船谱为传家宝,历来“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能够观看船谱,懂得完成造船工艺的惟有造船匠和他的嫡亲后代。更有一些流传了几百年用闽南话才能表达清楚的术语,无法以文字的方式写入船谱,万一造船匠突然有个三长两短,可能一门或多门绝活手艺便会就此失传。
想到这里,黄辰缓缓摇了摇头,他向威廉打听过现今荷兰的造船工艺,当他得知荷兰军用战舰的设计者大多是荷兰各个大学、各个私立院校的建筑师专业、船舶专业毕业生。当他得知荷兰使用最广泛的弗鲁特(fluit)商用船型已经有了统一的规格标准设计,黄辰良久无言。一个还在依靠经验,一个却依靠科学,二者之间的差距用屁股想也猜得到。
华夏文明是璀璨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王朝始终处于世界一流。可现在已经是十七世纪了,随着欧洲各国开始向近代文明大步迈进,中国古代王朝会被越甩越远,唯一的优势可能就只剩下庞大的“体格”了。就像欧洲人用知识攻克热带疾病从而征服非洲,当欧洲人意识到他们发明的武器足够击败亚洲的“巨人们”,包括中国王朝在内的所有亚洲古代帝国都将彻底沉沦,无一例外。
所幸、所幸!欧洲人此时才刚刚起步,还有机会。
早在宋、元时期,云霄就以造船业发达闻名于世,传承百年乃至数百年的造船世家不在少数,其中又以张氏名声最著、规模最大,一族之中执斧者多达数十人,足足占了云霄船舶生意的二成份额,黄辰此行的目的地便是张氏船厂。
据说当年张氏曾为郑和造船,黄辰知道郑和下西洋的事迹,当年明成祖朱棣为了扬名于海外,立威于四方,命太监郑和七下南洋,这是中国航海史上绝无仅有的壮举。
不过他对记载的宝船尺寸颇为怀疑,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先不说古代能不能造出一百多米的海船,单是长宽比例就不符合常识。他以前曾私下问过张氏造船匠,宝船真有那么大?被问到的张氏造船匠或顾左右而言他,或语焉不详,并未给出明确答案。
黄辰断定必是文人吹牛,文人的嘴向来不可信,他们还说红毛番“大舰三十丈、大铳长二丈余,一炮震数十里”呢。黄辰听过的最好笑话是铜发熕一发就会将船震裂,他旗下舰队铜发熕很多,威力更大的红夷炮也不少,从没看到哪艘船被震裂。
云霄湾内大船列列,小舟排排,黄辰舰队顺着漳州河入海口驶入,只见两岸绿树成荫,不时能看到木船残骸,亦有一些船匠围着尚未完工的海船敲敲打打,一派忙碌。
不出片刻,张氏船厂到了。
黄辰被手下拥簇着走下船,张氏当家人领着十数船匠早已在岸上等候,寻常之辈自然不值得这些人亲自出迎,黄辰则有这个资格,现今闽广海上风头最劲的“黄六老”,谁人不知,哪个不晓?再有张氏听说黄辰此番带来一艘夷船,都想一睹为快,这才如此兴师动众。
“老朽给六爷见礼了……”张氏当家人方开口,黄辰赶忙摆摆手道:“上回来张参公还叫我黄小兄弟,怎么这次改称呼了?张参公年过六旬,叫我爷也不怕折我的寿?而且黄某素来腻烦“黄六”之名,听着心里不痛快,你还是像原来一样叫我黄兄弟吧。”
张参一张布满皱纹的脸庞怔了怔,心里不由高看黄辰一眼,他打造了一辈子海船,什么样的海上豪杰没见过?黄辰少年得志,却不骄不躁,端的是个人物,当要好好结交。张参老脸开花,说道:“好,那老朽便托大叫你黄兄弟了。——黄兄弟此来为的修船?”
黄辰望向岸上几艘准备下水的大福船、鸟船、八桨船,口中说道:“既是修船,也准备置些新船。”二月入闽以来,黄辰通过俘虏兵船、截获商船,势力如同坐火箭一样上升,但这样的破坏式发展如今已经快要走到尽头,再想增强实力就必须考虑买船了。
张参听罢面露难色道:“黄兄弟应当知晓,我们现在手里的活计很多,尤其是郑爷(郑芝龙)、李爷(李魁奇)那里,片刻都耽误不得。黄兄弟若想拿到新船,恐怕要等到年后了。”
黄辰问道:“明年具体何时?”
张参沉吟一声道:“不瞒黄兄弟,最快也要三四月份,这是最快的速度了。”
黄辰闻言皱起眉头,现今才九月份,那不是要等半年才能拿到船吗,谁知道半年后又是什么情况。
张参心知黄辰所想,说道:“黄兄弟若是着急用船,不如到别人家看看去?”
黄辰摇了摇头道:“不必了。目下海上的兄弟兜里都不缺银子使,争相购船买舟,其他船厂怕也一时没闲,在谁家等不是等。再者我信不过旁人的手艺,要说造船还得张氏。”
张参老抚须大乐,这话中听,海上谁不知道漳州云霄张氏造的船最好?问道:“黄兄弟打算请几艘?”
黄辰想了想说道:“十丈大鸟船、七丈马船、四丈八桨船各来十艘,不过对大鸟船我有额外要求。”
以张参的眼界听了这话亦倒吸一口冷气,心道:“好大的气魄!好大的财力!到底还是小觑了他,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十丈大鸟船搭配小脚船,造价不下八百两,十艘便是整整八千两银子、七丈马船造价二百五十两,十艘两千五百两、八桨船造价五十两,十艘五百两,合计超过万两白银,达到一万一千两。这手笔,直追郑芝龙、李魁奇二位海上大豪,余者都是不及。
上万两银子或许对旁人是个天文数字,对黄辰不是,他私蓄达到五万两之巨,这还没算价值两三万两的商货。自从四月下旬以后,其劫掠来的货物既没卖给郑芝龙,也没卖给沿海奸商,全部积攒起来,近日就将大用,那是他能想到打破郑芝龙垄断的惟一法子。黄辰见张参有些愣神,显然被他惊住了,笑着说道:“张参公,这笔买卖您老吃不吃得下?”
张参说道:“黄兄弟说笑了。既然做着造船的勾当,自然是你敢下,我就敢接。这笔买卖,老朽应了。”
黄辰笑道:“张参公先慢来答应,我之前有言,对大鸟船我有额外要求。”
张参目光下意识瞥向一艘超过十丈,略显残破的红夷夹板船,嘴上说道:“黄兄弟的意思莫非是……?”
黄辰点点头道:“我不要勒肚,我要夷柁。”
“夷柁。”张参心思一动,说到造船,他漳州云霄张氏未必弱了泉州峰尾黄氏,可有一点不如对方,黄氏同“一官老”郑芝龙关系非同一般,从后者那里学到了诸多红夷造船工艺,尤其以夷柁最实用,对此张参一直眼馋不已。当下道:“黄兄弟,老朽从未接触过红夷船具,不会制造夷柁……”
黄辰毫不在意道:“我有夷船,到时借张参公一观。”
“如此再好不过。”张参强忍内心喜悦,说道:“老朽造了一辈子的船,别的不敢说,只要是船上的东西,便没有我张参看不穿、猜不透的,黄兄弟放心便是。”
黄辰不理张参自吹自擂,又说除了夷柁,还需这般这般。张参越听越觉得头大,什么形制如梭子、什么头尾两端各张小布帆、什么双战棚、什么左右各凿风(炮)门……。
“这是大鸟船?”等到黄辰终于说完了,张参呐呐地问了一句。
“难道不是?”黄辰想要的大鸟船就是这个样子。形制如梭,中树二桅,悬挂硬帆,前后各张软帆,两重炮位,安置红夷炮、铜发熕二三十门。此十舰一成,海上他谁也不惧。
张参无奈地点了点头,黄辰是买主,他说什么便是什么。问道:“黄兄弟准备用什么木料?松和杉么?”一般造船皆用松木、杉木,首先福建延平、汀州、邵武、建宁四府出产松木、杉木,取材方便,另一个原因是便宜,这一点至关重要。
西方造船也以价格低廉的松、杉为主,“休斯顿号(Heusden)”就是一艘松木船,甚至有些战舰用的都是冷杉,而非橡木。
黄辰好奇问道:“有更好的材料么。”
张参点点头道:“以松杉为主,杂以樟、楠、铁力等木,可使船身更稳固、更牢靠。铁力木为天下最坚之木,以此造船,乘风碾压过去,无船不碎,威力无穷,不过我看你要造炮舰,却是不适合用铁力木。最好的木料那必然是南洋柚木,以柚木打造一舟,用得精心,四五十年内无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