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代天巡视(四)
土地兼并,在古代并不是个例,高顺对郑家的雷霆手段,还是起到了效果。
世家大量兼并土地,豢养奴仆,这对于朝廷来说都是隐患,他们不纳税、不服役,不忠于国家,只忠于主人。
从荥阳郡离开,高顺一行人直接北上,直奔博陵而去。
博陵崔氏,是七姓十家之一,地位居全国甲族之首,在北齐时全面上升为一流士族。
和郑家一样,崔家在齐国得不到重用,就会去周国,在这些人的心中,权利地位高于一切。
大房崔氏,始祖为崔懿子崔遭,崔遭孙崔鉴在北魏担任东徐州刺史。
崔鉴子崔秉为燕州刺史,曾被杜洛周围攻,其子崔仲哲跟随援军救援而战死,崔秉最后因军事失利而免官,后来累进为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崔鉴兄长崔檦的孙子崔伯谦,在高欢执政时担任功曹。因其弟崔仲让到了关中,崔伯谦放弃在中枢任官的机会,担任南钜鹿太守。
第二房崔氏尤其显赫,崔氏本是山东士族,然而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后,有许多家族成员在宇文氏手下任官。
这一房不但多位被赐姓宇文氏,甚至有女儿被皇室收养而封为公主者。
崔辩有两个儿子崔模、崔楷死于战场,崔楷女崔幼妃适赵郡李希宗,生北齐文宣帝皇后李祖娥,崔楷子崔士谦,孝昌初年担任著作佐郎,后担任贺拔胜的行台左丞。
崔挺子崔孝芬,魏孝武帝太昌初年担任殿中尚书,加仪同三司,兼吏部尚书等职务,后来被高欢所杀。
隋朝时以前朝遗老的身份,授大将军,进爵汲郡公,他的儿子是隋朝礼部尚书、信都太守、大将军崔仲方,在北周时曾向周武帝宇文邕献上灭齐之策。
第三房崔氏,始祖为崔懿子崔格,崔格曾孙崔纂,曾任廷尉正,王静自廷尉监迁少卿,崔纂耻居其下而解官。
崔纂兄子崔暹,崔暹先后在高琛、高澄手下任职,受到高欢、高澄很隆重的礼遇,官至尚书右仆射、仪同三司。
现在的家主崔达拏,曾任齐国司农卿,现在是户部侍郎,得知高顺北上,顿时有一种不好的预感。
除了郑家以外,其他世家都知道个朝廷的旨意,高顺代天巡视,目的就是对世家下手。
崔达拏在邺城赶紧给家里写信,让家里人把田地还给农民,把奴仆都解散了,高顺可不是闹着玩的,他那三百骑兵也不是闹着玩的。
崔家收到崔达拏的信,有些不以为意,觉得家主是小题大做了,他们又不是郑家,并没有太欺压百姓。
而且崔达拏的妻子姓高,乃是乐安公主,齐世宗文襄帝高澄嫡女,母为靖德皇后元仲华。
只不过高家之人行事向来古怪,当初高澄想把最小的妹妹嫁给崔达拏,恰逢高澄去世,事情就搁置了。
崔暹担任太常卿时,群臣在宣光殿饮宴,权贵外戚之子大多都在场,齐文宣帝高洋与他们一一谈话,在座位上亲自写信给崔暹说。
“你贤能的儿子崔达拏,很有才学,我去世哥哥的长女乐安公主,是元魏皇帝的外甥女,对内对外都十分尊敬,超过我一众妹妹,我想完成大哥的遗愿,所以希望结为婚姻。”
齐文宣帝就把乐安公主嫁给了崔达拏。
婚后,齐文宣帝询问乐安公主道:“崔达拏对你如何?”
乐安公主回答道:“他对我很敬重,只是婆婆憎恶我。”
齐文宣帝命令宫人把崔达拏的母亲召进宫,杀死之后将尸体投入漳水。
因为这件事,崔家对乐安公主一直心有怨恨,尤其是崔达拏,恨不得杀死乐安公主。
而乐安公主也是个可怜人,因为她一句话让婆婆惨死,导致崔家人对他的憎恨,她心里也是有苦难言。
如今高长恭当了皇帝,她是高长恭的亲妹妹,是高顺的亲姑姑,不忍崔家受牵连,也想弥补一下父亲的过错。
于是乐安公主要去拦住高顺,打算为崔家说情,崔达拏正担心家里人,哪里能不答应。
高顺从荥阳北上,途中要路过邺城,乐安公主怕错过了高顺,于是就从邺城启程向博陵方丈追赶,如果能先一步到达博陵,也就不用担心了。
而高顺路过邺城,并没有进城,直接北上,来到了清河郡,这里还有一家姓崔的世家。
清河崔氏,中国魏晋至隋唐时期的著名大族,源自姜姓,因以封地崔邑而受姓崔氏,西汉时崔业定居于清河郡东武城县,后世遂称“清河东武城人”。
不过高顺来清河,并不是来找事的,要说满朝文武,也不都是和朝廷作对,像清河崔家,表现的就很不错。
崔儦(biao),字叔岐,清河郡东武城人,清河崔家当代第一人。
少与范阳卢思道、陇西辛德源志同友善,每以读书为务,负恃才地,大署其户曰:“不读五千卷者,无得入此室”。
举秀才出身,为员外散骑侍郎,迁殿中侍御史,朝廷改革后,任礼部侍郎,算是高顺的人。
当初高顺拉拢卢思道,并没有考虑太多,但卢思道虽然人缘不好,却也不是一个朋友没有。
经过卢思道引荐,高顺见了崔儦发现他才学不俗,于是就把他安排进了礼部。
也正是卢思道的缘故,崔儦也知道高顺的一些观念,对于世家高顺很忌惮,哪怕在齐国不显赫,高顺也同样重视。
所以朝廷指令一下达,清河崔家立刻照办,归还了兼并的土地,并且帮助农民恢复耕种。
而高顺也没亏待他们,他经商需要大量人手,光靠卢思道一人是不够的,所以清河崔家被拉上了战船。
三日后,高顺抵达清河郡,望着野外一望无际的农田,高顺的心情不错。
城门口站着一群人,是来迎接高顺的崔家人,高顺让百保鲜卑在承载扎营,他带着五十名侍卫进城。
“老儿崔桁,拜见公子。”
清河崔家的家主也是位中年人,生的十分富态,一看就是养尊处优。
“呵呵,有劳家主相迎,多有打扰。”
“公子太客气了,老儿收到儦儿的信,立刻就着手准备,一直盼着公子来呢。”
崔桁说罢,邀请高顺登车,高顺也不客气,把马鞭交给秦爱,抬腿上了车。
马车驶进清河郡,眼前的一幕让高顺更加满意,不大的县城干净整洁,行人商贾井井有条。
自从高长恭主政以来,高顺是鼓励经商的,毕竟现在北方的商业才刚刚开始,还处于发展阶段,不利用就太可惜了。
所以朝廷在发展农桑的同时,也在发展商业,虽然也收税,但也在可以接受的范围。
向清河郡这样跟着朝廷走的,发展的都还不错,百姓们多了条生计,口袋里也有了余钱。
尤其现在不是农忙时节,跟多农民则参与进来,他们中了些瓜果蔬菜,可以到集市上贩卖,也不愁销路。
有手艺者编个框,做个物件,也允许到街上贩卖,或者以物易物,改善一下生活。
在崔桁的陪同下,高顺来到了崔家的府邸,虽然很是气派,但高顺也没觉得不正常,总不能赚了钱不让人家花吧,这样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进了崔府,一名少女出现在高顺面前,约莫十三四岁年纪,一身青衫,肤光如雪,鹅蛋脸儿上有一个小小酒窝,微现缅腆。
“这是小女烟儿,特叫来服侍公子。”
看着眼前的女子,高顺心里无语,崔桁的意思他明白,可就不能找一个年龄大一点的么。
高顺这也确实愿望崔桁了,实际上崔烟儿在崔家未嫁的女子中,年龄算是最大的了。
世家大量兼并土地,豢养奴仆,这对于朝廷来说都是隐患,他们不纳税、不服役,不忠于国家,只忠于主人。
从荥阳郡离开,高顺一行人直接北上,直奔博陵而去。
博陵崔氏,是七姓十家之一,地位居全国甲族之首,在北齐时全面上升为一流士族。
和郑家一样,崔家在齐国得不到重用,就会去周国,在这些人的心中,权利地位高于一切。
大房崔氏,始祖为崔懿子崔遭,崔遭孙崔鉴在北魏担任东徐州刺史。
崔鉴子崔秉为燕州刺史,曾被杜洛周围攻,其子崔仲哲跟随援军救援而战死,崔秉最后因军事失利而免官,后来累进为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崔鉴兄长崔檦的孙子崔伯谦,在高欢执政时担任功曹。因其弟崔仲让到了关中,崔伯谦放弃在中枢任官的机会,担任南钜鹿太守。
第二房崔氏尤其显赫,崔氏本是山东士族,然而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后,有许多家族成员在宇文氏手下任官。
这一房不但多位被赐姓宇文氏,甚至有女儿被皇室收养而封为公主者。
崔辩有两个儿子崔模、崔楷死于战场,崔楷女崔幼妃适赵郡李希宗,生北齐文宣帝皇后李祖娥,崔楷子崔士谦,孝昌初年担任著作佐郎,后担任贺拔胜的行台左丞。
崔挺子崔孝芬,魏孝武帝太昌初年担任殿中尚书,加仪同三司,兼吏部尚书等职务,后来被高欢所杀。
隋朝时以前朝遗老的身份,授大将军,进爵汲郡公,他的儿子是隋朝礼部尚书、信都太守、大将军崔仲方,在北周时曾向周武帝宇文邕献上灭齐之策。
第三房崔氏,始祖为崔懿子崔格,崔格曾孙崔纂,曾任廷尉正,王静自廷尉监迁少卿,崔纂耻居其下而解官。
崔纂兄子崔暹,崔暹先后在高琛、高澄手下任职,受到高欢、高澄很隆重的礼遇,官至尚书右仆射、仪同三司。
现在的家主崔达拏,曾任齐国司农卿,现在是户部侍郎,得知高顺北上,顿时有一种不好的预感。
除了郑家以外,其他世家都知道个朝廷的旨意,高顺代天巡视,目的就是对世家下手。
崔达拏在邺城赶紧给家里写信,让家里人把田地还给农民,把奴仆都解散了,高顺可不是闹着玩的,他那三百骑兵也不是闹着玩的。
崔家收到崔达拏的信,有些不以为意,觉得家主是小题大做了,他们又不是郑家,并没有太欺压百姓。
而且崔达拏的妻子姓高,乃是乐安公主,齐世宗文襄帝高澄嫡女,母为靖德皇后元仲华。
只不过高家之人行事向来古怪,当初高澄想把最小的妹妹嫁给崔达拏,恰逢高澄去世,事情就搁置了。
崔暹担任太常卿时,群臣在宣光殿饮宴,权贵外戚之子大多都在场,齐文宣帝高洋与他们一一谈话,在座位上亲自写信给崔暹说。
“你贤能的儿子崔达拏,很有才学,我去世哥哥的长女乐安公主,是元魏皇帝的外甥女,对内对外都十分尊敬,超过我一众妹妹,我想完成大哥的遗愿,所以希望结为婚姻。”
齐文宣帝就把乐安公主嫁给了崔达拏。
婚后,齐文宣帝询问乐安公主道:“崔达拏对你如何?”
乐安公主回答道:“他对我很敬重,只是婆婆憎恶我。”
齐文宣帝命令宫人把崔达拏的母亲召进宫,杀死之后将尸体投入漳水。
因为这件事,崔家对乐安公主一直心有怨恨,尤其是崔达拏,恨不得杀死乐安公主。
而乐安公主也是个可怜人,因为她一句话让婆婆惨死,导致崔家人对他的憎恨,她心里也是有苦难言。
如今高长恭当了皇帝,她是高长恭的亲妹妹,是高顺的亲姑姑,不忍崔家受牵连,也想弥补一下父亲的过错。
于是乐安公主要去拦住高顺,打算为崔家说情,崔达拏正担心家里人,哪里能不答应。
高顺从荥阳北上,途中要路过邺城,乐安公主怕错过了高顺,于是就从邺城启程向博陵方丈追赶,如果能先一步到达博陵,也就不用担心了。
而高顺路过邺城,并没有进城,直接北上,来到了清河郡,这里还有一家姓崔的世家。
清河崔氏,中国魏晋至隋唐时期的著名大族,源自姜姓,因以封地崔邑而受姓崔氏,西汉时崔业定居于清河郡东武城县,后世遂称“清河东武城人”。
不过高顺来清河,并不是来找事的,要说满朝文武,也不都是和朝廷作对,像清河崔家,表现的就很不错。
崔儦(biao),字叔岐,清河郡东武城人,清河崔家当代第一人。
少与范阳卢思道、陇西辛德源志同友善,每以读书为务,负恃才地,大署其户曰:“不读五千卷者,无得入此室”。
举秀才出身,为员外散骑侍郎,迁殿中侍御史,朝廷改革后,任礼部侍郎,算是高顺的人。
当初高顺拉拢卢思道,并没有考虑太多,但卢思道虽然人缘不好,却也不是一个朋友没有。
经过卢思道引荐,高顺见了崔儦发现他才学不俗,于是就把他安排进了礼部。
也正是卢思道的缘故,崔儦也知道高顺的一些观念,对于世家高顺很忌惮,哪怕在齐国不显赫,高顺也同样重视。
所以朝廷指令一下达,清河崔家立刻照办,归还了兼并的土地,并且帮助农民恢复耕种。
而高顺也没亏待他们,他经商需要大量人手,光靠卢思道一人是不够的,所以清河崔家被拉上了战船。
三日后,高顺抵达清河郡,望着野外一望无际的农田,高顺的心情不错。
城门口站着一群人,是来迎接高顺的崔家人,高顺让百保鲜卑在承载扎营,他带着五十名侍卫进城。
“老儿崔桁,拜见公子。”
清河崔家的家主也是位中年人,生的十分富态,一看就是养尊处优。
“呵呵,有劳家主相迎,多有打扰。”
“公子太客气了,老儿收到儦儿的信,立刻就着手准备,一直盼着公子来呢。”
崔桁说罢,邀请高顺登车,高顺也不客气,把马鞭交给秦爱,抬腿上了车。
马车驶进清河郡,眼前的一幕让高顺更加满意,不大的县城干净整洁,行人商贾井井有条。
自从高长恭主政以来,高顺是鼓励经商的,毕竟现在北方的商业才刚刚开始,还处于发展阶段,不利用就太可惜了。
所以朝廷在发展农桑的同时,也在发展商业,虽然也收税,但也在可以接受的范围。
向清河郡这样跟着朝廷走的,发展的都还不错,百姓们多了条生计,口袋里也有了余钱。
尤其现在不是农忙时节,跟多农民则参与进来,他们中了些瓜果蔬菜,可以到集市上贩卖,也不愁销路。
有手艺者编个框,做个物件,也允许到街上贩卖,或者以物易物,改善一下生活。
在崔桁的陪同下,高顺来到了崔家的府邸,虽然很是气派,但高顺也没觉得不正常,总不能赚了钱不让人家花吧,这样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进了崔府,一名少女出现在高顺面前,约莫十三四岁年纪,一身青衫,肤光如雪,鹅蛋脸儿上有一个小小酒窝,微现缅腆。
“这是小女烟儿,特叫来服侍公子。”
看着眼前的女子,高顺心里无语,崔桁的意思他明白,可就不能找一个年龄大一点的么。
高顺这也确实愿望崔桁了,实际上崔烟儿在崔家未嫁的女子中,年龄算是最大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