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 会试
科举乃是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具体起源于何时有待考证,不过,一般都认为科举始于隋朝,盛行于唐宋,到了明朝,则发展到了巅峰。
朱元璋就曾规定:“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勿得与官。”,这也使得科举推广到了大明属国朝鲜、越南等地。
同时,朱元璋还定下了《科举成式》,对科举的层次、等级、条规等进行了严格的规定,这就使得科举演变成了一种标准的考试体系。
按《科举成式》规定,科举总共分为童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五个层次。
童试说白了就是资格考试,只有通过了童试的童生才有考取功名的资格。
院试是最初等级的功名考试,通过了院试之后,便能成为身负功名的秀才了。
乡试则是读书人当官的一个门槛,一般只有通过了乡试,成为举人,才能出任正式官员。
会试可以说是科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通过会试成为贡士之后,只要不出意外都能金榜题名。
殿试说白了就是一场排名战,贡士一般都会成为进士,而进士的三甲排名却需要通过殿试来最终确定。
会试又成为春闱,按《科举成式》规定,会试是在乡试第二年的二月初九开始,共考三场,每场考三天,一直考到二月十八结束。
而参加会试的人大多是举人,国子监的监生通过考核之后也可以参加。
至于考试的人数,那就看当皇帝的给多少名额了,毕竟会试是要准备很多东西的,最基本的,每个考生都得有个考棚,而且每场都得发一盆炭火,三支蜡烛,还有一叠试卷。
这东西看起来不多,参加会试的人一多,那就不是一点点了。
所以,每届科举的人数一般都在一千五到两千左右,而大明两京十三省的名额都在一百名左右。
不过,这一次,泰昌又打破了惯例,将名额增加了一倍。
也就是说,他招来了将近四千考生!
这一下可把顾秉谦等人给折腾惨了。
将近四千考生,那光是炭火都得准备一万多盆啊!
还有蜡烛,足足需要三万多支。
还有试卷,大大小小足足要准备几十万份!
至于考棚,倒是最简单的,因为京城贡院的考棚多的是。
为了应付乡试,京城贡院的考棚足有一万三千多间,而且,万历名相张居正还特意将所有考棚都改成了砖瓦结构,比以前的木制考棚可是牢固的多了,也容易清理的多了。
基本上只需要进去扫一扫地,然后擦一擦板子就行了。
泰昌对这次乡试那是相当的重视,过完年之后几乎每天早朝,他都要亲自过问乡试准备的进度,而且,一旦每项进度完成,他便会带着内阁大学士和六部尚书去仔细检查。
这第一项完成的就是清理科举考试的考棚了,也就是京城贡院里的号棚。
泰昌闻讯,那是立马就召集了所有内阁大学士和六部尚书来到了京城贡院。
京城贡院他还是第一次来,不过这地方他倒是不陌生,因为贡院就在盔甲厂对面,好大一片,大得吓人。
他在顾秉谦、黄立极、崔呈秀、徐光启和毕懋康等人的陪同下,走进一个号房一看,不由吃了一惊。
这号房说白了就是三面围墙,入口的地方一扇门,门上标明了某字号,而这个某字是按《千字文》排序的,比如天字号,地字号,玄字号,黄字号。
号房,那都是没有屋顶的,走进去就是一排一排的号棚。
而这号棚就是考生考试的地方,每个号棚都挂有天干地支排出的编号。
这个时候,泰昌都忍不住在内心感叹,考科举是真心不易啊!
这号房前后左右都只有一米左右,而且只有三面墙,对着走道的这面,那是空的,没有墙。
这样做的目的自然是为了防止考生作弊,但是,这么冰天雪地的天气,坐没有门的小号房里面答题,那真不是一般的冷。
而且,每场考试开始之后,那考生就必须在狭窄的号房里待上三天两夜,吃喝拉撒,都在这不到一米的空间里面!
他真不能想象,这些考生都是怎么熬过这三场九天的。
传闻,这科举考试经常考死人,如果身体不好,进去可能就出不来了。
看样子,这传闻是真的,这么冷的天,还真有可能把人给冻死在号棚里面。
泰昌站在号棚跟前感叹了一番,这才对顾秉谦道:“多备些木炭,尽量让所有考生火盆里的炭火一直燃着。”
顾秉谦闻言,不由暗自叫苦。
皇上,你知道一个火盆烧一天要多少木炭吗?
九天不停火,那不得搬几座山那么大的木炭进来啊!
当然,他只敢在心里发发牢骚,顶撞皇上,他是万万不敢的。
泰昌也没管这么多,他也就是带着这帮人在贡院里逛了逛,然后便回宫去了。
他这么搞,多少有点让一众阉党大佬莫名其妙。
皇上这什么意思?
你说你重视这次会试,也不用把我们全拉过来陪着你在这瞎转悠吧?
这考场有什么好检查的,不就是一排排的号房吗?
泰昌其实是在麻痹这些人,他之所以天天强调会试,就是让这些人以为他的注意力都在会试上。
这些人哪里能想得到,会试的事他都丢给徐光启和毕懋康去准备了,而他则在准备动手收拾这帮家伙呢。
殿试过后就动手!
这日子着实是过得飞快,正月二十各衙门开始正式办事,到二月初九也就不到二十天时间,泰昌把这帮阉党大佬折腾了半个月,会试也就快开始了。
而这时候,神武营三万步卒也回京了。
泰昌专门还在早朝的时候解释了一下,这些神武营步卒是招回来当号军的,也就是轮流在考场值守,为所有考生送茶水,热饭菜的。
这的确需要很多人手,硕大的贡院,将近四千考生,哪怕一天两班轮值最少都需要上万号军。
阉党也没往动手这方面想,他们只以为皇上是真的特别重视这场会试。
泰昌带着大家风风火火准备了将近二十天,这会试终于是开始了。
接下来,就是作弊了。
至于怎么作弊,其实很简单,他只需派副主考徐光启和毕懋康去号房里巡视一番便可以了。
刘宗祥、孙元化、宋应星、宋应昇、程苑丹这些,需要“特别关照”的,徐光启都会走过去看看,假意巡视,其实就是记住他们试卷上写的些什么。
这样一来,就算封住名字然后再由誉录手抄录一遍,他也能轻易把这些人的试卷给认出来。
毕懋康关照的则是那些需要收拾的,比如吴孔嘉、张斗耀等,又比如一些阉党的亲朋好友。
这些家伙竟然在会试之前就跑去找魏忠贤了,当朕不知道啊?
还没进入朝堂呢,就想当阉党了,但凡这种人,一个都别想金榜题名!
朱元璋就曾规定:“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勿得与官。”,这也使得科举推广到了大明属国朝鲜、越南等地。
同时,朱元璋还定下了《科举成式》,对科举的层次、等级、条规等进行了严格的规定,这就使得科举演变成了一种标准的考试体系。
按《科举成式》规定,科举总共分为童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五个层次。
童试说白了就是资格考试,只有通过了童试的童生才有考取功名的资格。
院试是最初等级的功名考试,通过了院试之后,便能成为身负功名的秀才了。
乡试则是读书人当官的一个门槛,一般只有通过了乡试,成为举人,才能出任正式官员。
会试可以说是科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通过会试成为贡士之后,只要不出意外都能金榜题名。
殿试说白了就是一场排名战,贡士一般都会成为进士,而进士的三甲排名却需要通过殿试来最终确定。
会试又成为春闱,按《科举成式》规定,会试是在乡试第二年的二月初九开始,共考三场,每场考三天,一直考到二月十八结束。
而参加会试的人大多是举人,国子监的监生通过考核之后也可以参加。
至于考试的人数,那就看当皇帝的给多少名额了,毕竟会试是要准备很多东西的,最基本的,每个考生都得有个考棚,而且每场都得发一盆炭火,三支蜡烛,还有一叠试卷。
这东西看起来不多,参加会试的人一多,那就不是一点点了。
所以,每届科举的人数一般都在一千五到两千左右,而大明两京十三省的名额都在一百名左右。
不过,这一次,泰昌又打破了惯例,将名额增加了一倍。
也就是说,他招来了将近四千考生!
这一下可把顾秉谦等人给折腾惨了。
将近四千考生,那光是炭火都得准备一万多盆啊!
还有蜡烛,足足需要三万多支。
还有试卷,大大小小足足要准备几十万份!
至于考棚,倒是最简单的,因为京城贡院的考棚多的是。
为了应付乡试,京城贡院的考棚足有一万三千多间,而且,万历名相张居正还特意将所有考棚都改成了砖瓦结构,比以前的木制考棚可是牢固的多了,也容易清理的多了。
基本上只需要进去扫一扫地,然后擦一擦板子就行了。
泰昌对这次乡试那是相当的重视,过完年之后几乎每天早朝,他都要亲自过问乡试准备的进度,而且,一旦每项进度完成,他便会带着内阁大学士和六部尚书去仔细检查。
这第一项完成的就是清理科举考试的考棚了,也就是京城贡院里的号棚。
泰昌闻讯,那是立马就召集了所有内阁大学士和六部尚书来到了京城贡院。
京城贡院他还是第一次来,不过这地方他倒是不陌生,因为贡院就在盔甲厂对面,好大一片,大得吓人。
他在顾秉谦、黄立极、崔呈秀、徐光启和毕懋康等人的陪同下,走进一个号房一看,不由吃了一惊。
这号房说白了就是三面围墙,入口的地方一扇门,门上标明了某字号,而这个某字是按《千字文》排序的,比如天字号,地字号,玄字号,黄字号。
号房,那都是没有屋顶的,走进去就是一排一排的号棚。
而这号棚就是考生考试的地方,每个号棚都挂有天干地支排出的编号。
这个时候,泰昌都忍不住在内心感叹,考科举是真心不易啊!
这号房前后左右都只有一米左右,而且只有三面墙,对着走道的这面,那是空的,没有墙。
这样做的目的自然是为了防止考生作弊,但是,这么冰天雪地的天气,坐没有门的小号房里面答题,那真不是一般的冷。
而且,每场考试开始之后,那考生就必须在狭窄的号房里待上三天两夜,吃喝拉撒,都在这不到一米的空间里面!
他真不能想象,这些考生都是怎么熬过这三场九天的。
传闻,这科举考试经常考死人,如果身体不好,进去可能就出不来了。
看样子,这传闻是真的,这么冷的天,还真有可能把人给冻死在号棚里面。
泰昌站在号棚跟前感叹了一番,这才对顾秉谦道:“多备些木炭,尽量让所有考生火盆里的炭火一直燃着。”
顾秉谦闻言,不由暗自叫苦。
皇上,你知道一个火盆烧一天要多少木炭吗?
九天不停火,那不得搬几座山那么大的木炭进来啊!
当然,他只敢在心里发发牢骚,顶撞皇上,他是万万不敢的。
泰昌也没管这么多,他也就是带着这帮人在贡院里逛了逛,然后便回宫去了。
他这么搞,多少有点让一众阉党大佬莫名其妙。
皇上这什么意思?
你说你重视这次会试,也不用把我们全拉过来陪着你在这瞎转悠吧?
这考场有什么好检查的,不就是一排排的号房吗?
泰昌其实是在麻痹这些人,他之所以天天强调会试,就是让这些人以为他的注意力都在会试上。
这些人哪里能想得到,会试的事他都丢给徐光启和毕懋康去准备了,而他则在准备动手收拾这帮家伙呢。
殿试过后就动手!
这日子着实是过得飞快,正月二十各衙门开始正式办事,到二月初九也就不到二十天时间,泰昌把这帮阉党大佬折腾了半个月,会试也就快开始了。
而这时候,神武营三万步卒也回京了。
泰昌专门还在早朝的时候解释了一下,这些神武营步卒是招回来当号军的,也就是轮流在考场值守,为所有考生送茶水,热饭菜的。
这的确需要很多人手,硕大的贡院,将近四千考生,哪怕一天两班轮值最少都需要上万号军。
阉党也没往动手这方面想,他们只以为皇上是真的特别重视这场会试。
泰昌带着大家风风火火准备了将近二十天,这会试终于是开始了。
接下来,就是作弊了。
至于怎么作弊,其实很简单,他只需派副主考徐光启和毕懋康去号房里巡视一番便可以了。
刘宗祥、孙元化、宋应星、宋应昇、程苑丹这些,需要“特别关照”的,徐光启都会走过去看看,假意巡视,其实就是记住他们试卷上写的些什么。
这样一来,就算封住名字然后再由誉录手抄录一遍,他也能轻易把这些人的试卷给认出来。
毕懋康关照的则是那些需要收拾的,比如吴孔嘉、张斗耀等,又比如一些阉党的亲朋好友。
这些家伙竟然在会试之前就跑去找魏忠贤了,当朕不知道啊?
还没进入朝堂呢,就想当阉党了,但凡这种人,一个都别想金榜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