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评价
1、金刚:指金刚石,喻坚利之意,即以金刚之坚,喻般若体;以金刚之利,喻般若用。历百劫千生,流转六道,而觉性不坏。
2、般若:为梵语,华语当译为妙智慧。(比世间智慧高深得多)。
3、波罗蜜:为梵语,华语译为到彼岸。众生因有我执,故陷于烦恼之苦海。倘能从生死烦恼苦海,渡到不生不灭、清净安乐之地,即为到彼岸,即脱离了苦海。
4、经:经字当径字解,比喻修行的一条路径。常道也,贯摄也,贯穿所应说义,摄持所化众生。
5、顿悟:就是一闻法,就知五蕴本空,六尘非有,立即开悟,而明大道。(六祖惠能为代表)
6、渐悟:由信而解,由解而行,由行而证,次第渐修,方可悟入。顿渐虽殊,而到彼岸则一也。(神秀为代表人物)
7、三藏:它是指经藏(佛所说的教法典籍)、律藏(戒律典籍)、论藏(所说的法相问答,及佛弟子或佛灭后,诸菩萨所解释的经义,及辩论法相的典籍)。
【如是我闻一时】 佛告阿难,结集时必以此数字冠诸经之首,如是者,表佛说皆如,所谓诸法如义,我闻是阿难自称,以凭信实也。一时,言说法时也,佛说般若经六百卷,凡四处十六会,一王舍城鹫峰山七会,二给孤独园七会,三他化天宫摩尼宝藏殿一会,四王舍城竹林园白鹭池侧一会。计九会放光,是光即智慧光。见是光者,皆得无上菩提,佛说此甚深经,独不放光,以显平等无相智光而众不见也。
【舍卫国】 国名,在东天竺,有九亿家,其国多智慧人,其王即波斯匿王。
【祇树给孤独园】 时舍卫国王太子祇陀有园,其地平正多树,宜建精舍。有大臣名须达者,家巨万,好给济孤独,期买以供佛,太子戏云:卿若以黄金布地,令无空间,便当相与。须达如约布金,太子感其诚,即语须达云:园属卿,树属我,我自为佛造宝门楼也。此园地广十里,谓祇陀施树,给孤独施园,故得此名。
【世尊】 佛号之一,世所最尊者也。佛之别名有十二,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婆伽梵。
【食时】 午时也,因佛过午不食也。又食时者,寅卯辰为天食时,已午未为人食时,申酉戌为鬼神食时,亥子丑为畜生食时。
【须菩提】 此云空生,又云善现,本东方青龙陀佛,现声闻身,证大阿罗汉,居八地菩萨位,幻化而来此世界,助佛应化也。
【右肩右膝】 表降伏其生死,因众生作恶,每从右,为有力也。
【合掌恭敬】 表尊重法故,听者与说者,心心相印合也。
【而白佛言】 代世人因疑而启请于佛也,有六义:一断疑;二起信;三欲入甚深义故;四不退转;五为使众生开幽闷,生喜心故;六为正法久住故。
【希有】 此赞叹佛于无言中显露般若妙用之机为希有也,有四义:一时;二处;三德;四事,皆希有也。
【护念】 佛对大菩萨,其根已熟者,加持其身也,凡无功德及中途退失者,不加持也。
【菩萨】 即菩提萨埵之简称也,言自利利他,菩萨有四:一初发心菩萨;二修行菩萨;三不退转菩萨;四一生补处菩萨。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无上也;三藐,正等也;三菩提,正觉也。佛对菩萨为无上,对罗汉为正等,对众生为正觉。
【发菩提心】 有五:一发心菩提,指凡夫位;二伏心菩提,指三贤位;三明心菩提,指登地位;四出到菩提,指等觉位;五无上菩提,指妙觉位。发菩提心如破竹之初节,以下皆破,故初发心即算成佛也。
【降伏其心】 此心是发心前之心也,有四义:一广大心,二第一心,三常心,四不颠倒心。而发此心前,有四种因缘:一见闻佛法功德胜利;二闻菩萨六度诸行藏教;三末法时,见佛法衰微,可感诸苦;四末劫时,悯众生痴恶,而欲发心救度也。
【摩诃萨】 大也,多也,胜也。
【有色】 欲界及色界天。【无色】 无色界空无边处天。
【有想】 识无边处天。【无想】 无所有处天。
【非有想非无想】 非想非非想处天,三界众生,此九种为摄者也。又十法界中,自菩萨以至地狱道,皆称众生。
【涅盘】 了生死入清净海也,有四种:一自性涅盘,凡圣同有;二有余依涅盘,即二乘出烦恼障,有苦依身故;三无余依涅盘,即二乘灰身灭智,身出生死,苦无依故,此三种根本不彻底,仍为有余;四无住处涅盘,悲智双运,不住菩萨变易生死,不住二乘断灭涅盘,乃真无住处,此为无余涅盘,即佛境界,又名究竟涅盘。
【灭度】 救度之,登涅盘彼岸也。
【不住】 毫无执著也,不执著于一切法也。
【色声香味触法】 此外六尘也,眼耳鼻舌身意,内六根也,根尘相对而六识起,所谓眼识耳识等,合之为十八界也。不独此六尘不住,凡五蕴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三十七助道品,至菩提涅盘等八十一科,一切均无所住也。
【福德性】 此言无相之福德性也,以无相之清净心为福德性也。
【身相】 有形相之报身也,报身有生灭,终必坏灭,惟有法身永无生灭,圣凡平等,只是迷悟之别。
【凡所有相】 言一切的一切,不但是身相,连山河大地,形形色色诸相,以至心中妄念所起诸法,都属诸相,都是生灭幻景,非有实体,不名实相也。
【一念生净信者】 言深信勿疑也,此一念,即是无念之念,有二念,便是计较思量疑惑起矣。此紧要处,在不可轻视后学,末法时代,亦有一念净信之利根人也。
【四句偈】 言一行也,梵文以四句偈为一行,言少至一行,并非执定何四句为偈也。
【须陀洹】 声闻乘四果之第一,正断三界见惑尽之果位也。
【入流】 从凡夫地入圣人流,故名入流,又名预流。
【斯陀含】 四果第二,于欲界九品思惑中,断前六品,后三品犹在,更一番受生也。
【一往来】 更来一番受生,名一往来,断尽欲界烦恼,未来世即生于色界无色界也。
【阿那含】 四果之第三,再不生于欲界也。
【阿罗汉】 四果中之极果也,一作杀贼,杀烦恼贼也;二作应供,应受人天供也;三作不生,永入涅盘,不受生死也。
【无诤三昧人中】 谓安住于空理,与他无诤之正定也,于无诤正定诸大弟子中为第一。此人,非指普通人言也。
【乐阿兰那行】 言行于无诤也,乐寂静也。
【燃灯佛】 是释迦佛第二阿僧祇劫满时所事师也,释迦佛献五茎宝莲,面得授记,佛自表五蕴已空,获无生忍也。又佛第一劫满,遇宝髻如来。第三劫满,遇胜观如来。
【佛土】 佛土有二:一法相土,如塔庙等;二法性土,即指本心地。
【庄严】 七宝严饰也,有二义:一形相庄严,如香花供养,七宝庄严等;二第一义相庄严,以清净为庄严也。
【须弥山王】 此喻法王身也。须弥山译作妙高,顶上为帝释所居,半腹为四天王所居,入水出水,各八万由旬。
【恒河】 又名恒伽,为印度之大河,东南流五百里,入印度洋,为印度数千年文化中心。
【阿修罗】 魔道众生也,译作非天,又言不端正,其人好斗诤,常与诸天战,其福报又与天等,为六道之一。
【不惊不怖不畏】 因闻难信之法而不生疑惑恐怖也,如自信是佛等。
【歌利王】 好猎之王,表贪也。
【割截】 以刀割之,使节节支解也。
【真语者】 谓说佛身大菩提法也。
【实语者】 谓说小乘四谛法也,谛是实义。
【如语者】 谓说大乘法有真如,而小乘无也。
【不异语者】 谓说三世授记等事,更无差谬也。
【不诳语者】 梵文原本无,罗什法师特加此句,以总说四语之非妄。
【无实无虚】 无实者,非实有为相故,无虚者,如来得彼菩提故。又以不可如言而取,故曰无实,非可离言以求,故曰无虚。
【入暗】 言入暗室,昏不见物也。
【受持读诵】 受者受其文,持者持其义,对文曰读,暗念曰诵,欲受其文故先读,欲持其义故先诵。受持者闻慧,诵者思慧,皆依经而有此胜德。
【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 言一日中,分早午晚三时也。
【不逆】 谓生深信心,莫逆于心也。
【荷担】 以大乘菩萨,智悲双运,克能负荷此如来事业也。
【乐小法者】 四谛因缘名为小法,声闻缘觉,即是乐小法之人,因彼滞情法执,乃名为乐,故不能回小向大。
【轻贱】 不贵重也,在此当言受苦报烦恼,即是随恶道,不必定言生三恶道也。
【消灭】 消除也,此言顿空,以罪业由心,无生处,故无灭处,当体即空不可得也。
【先世今世】 在此当以先世作前念,今世作后念,后念起,前念即消灭也。
【阿僧祇劫】 无央数之劫也,劫乃年时之名,多至不可计也,正言不必以时计也。
【那由他】 数名,或言万亿千亿,或言数千万不一。
【供养承事】 以四事供奉而事也。
【诸法如义】 真如者,即诸法通义,以真如是佛故,如来即是实性真如之异名,本自不生,本自不灭,以无颠倒,故名实性,以无改变,故名真如。
【大身】 以体大故名,又烦恼障所知障二障已无,故名圆具身,即是具足法身也。此有二义:一者真如之性,遍一切境而不异,一切众生,咸共有故;二者功德大,谓修行功德,不可思议,与大体相应,故名大身也。即非大身者,言无妄想分别之身,不见其身,安有于大。是名大身者,指佛三身言也。
【通达无我法者】 无我法有二种:一是众生所有法。一是菩萨所有法,若能自智信者,通达一切法无性,不但离人我,且离法我,是真无相无住,是真菩萨。
【慧眼】 二乘人照见真空无相之理之智慧。(慧眼直缘空)
【法眼】 菩萨度众,照见一切法门之智慧。(法眼唯观俗)
【佛眼】 具备前四眼即佛眼也。(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普明法界内,无处不含容。)
【心不可得】 以心必依境而起法,前境若空,心依何处,法又安立,故云不可得,非同木石之无心也。。
【一切有为法】 共有九喻:一见如星;二相如翳;三识如灯;四器界如幻;五身如露;六受用如泡;七过去如梦;八现在如电;九未来如云。
【比丘比丘尼】 出家男女二众也。
【优婆塞优婆夷】 在家修行男女二众也。
2、般若:为梵语,华语当译为妙智慧。(比世间智慧高深得多)。
3、波罗蜜:为梵语,华语译为到彼岸。众生因有我执,故陷于烦恼之苦海。倘能从生死烦恼苦海,渡到不生不灭、清净安乐之地,即为到彼岸,即脱离了苦海。
4、经:经字当径字解,比喻修行的一条路径。常道也,贯摄也,贯穿所应说义,摄持所化众生。
5、顿悟:就是一闻法,就知五蕴本空,六尘非有,立即开悟,而明大道。(六祖惠能为代表)
6、渐悟:由信而解,由解而行,由行而证,次第渐修,方可悟入。顿渐虽殊,而到彼岸则一也。(神秀为代表人物)
7、三藏:它是指经藏(佛所说的教法典籍)、律藏(戒律典籍)、论藏(所说的法相问答,及佛弟子或佛灭后,诸菩萨所解释的经义,及辩论法相的典籍)。
【如是我闻一时】 佛告阿难,结集时必以此数字冠诸经之首,如是者,表佛说皆如,所谓诸法如义,我闻是阿难自称,以凭信实也。一时,言说法时也,佛说般若经六百卷,凡四处十六会,一王舍城鹫峰山七会,二给孤独园七会,三他化天宫摩尼宝藏殿一会,四王舍城竹林园白鹭池侧一会。计九会放光,是光即智慧光。见是光者,皆得无上菩提,佛说此甚深经,独不放光,以显平等无相智光而众不见也。
【舍卫国】 国名,在东天竺,有九亿家,其国多智慧人,其王即波斯匿王。
【祇树给孤独园】 时舍卫国王太子祇陀有园,其地平正多树,宜建精舍。有大臣名须达者,家巨万,好给济孤独,期买以供佛,太子戏云:卿若以黄金布地,令无空间,便当相与。须达如约布金,太子感其诚,即语须达云:园属卿,树属我,我自为佛造宝门楼也。此园地广十里,谓祇陀施树,给孤独施园,故得此名。
【世尊】 佛号之一,世所最尊者也。佛之别名有十二,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婆伽梵。
【食时】 午时也,因佛过午不食也。又食时者,寅卯辰为天食时,已午未为人食时,申酉戌为鬼神食时,亥子丑为畜生食时。
【须菩提】 此云空生,又云善现,本东方青龙陀佛,现声闻身,证大阿罗汉,居八地菩萨位,幻化而来此世界,助佛应化也。
【右肩右膝】 表降伏其生死,因众生作恶,每从右,为有力也。
【合掌恭敬】 表尊重法故,听者与说者,心心相印合也。
【而白佛言】 代世人因疑而启请于佛也,有六义:一断疑;二起信;三欲入甚深义故;四不退转;五为使众生开幽闷,生喜心故;六为正法久住故。
【希有】 此赞叹佛于无言中显露般若妙用之机为希有也,有四义:一时;二处;三德;四事,皆希有也。
【护念】 佛对大菩萨,其根已熟者,加持其身也,凡无功德及中途退失者,不加持也。
【菩萨】 即菩提萨埵之简称也,言自利利他,菩萨有四:一初发心菩萨;二修行菩萨;三不退转菩萨;四一生补处菩萨。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无上也;三藐,正等也;三菩提,正觉也。佛对菩萨为无上,对罗汉为正等,对众生为正觉。
【发菩提心】 有五:一发心菩提,指凡夫位;二伏心菩提,指三贤位;三明心菩提,指登地位;四出到菩提,指等觉位;五无上菩提,指妙觉位。发菩提心如破竹之初节,以下皆破,故初发心即算成佛也。
【降伏其心】 此心是发心前之心也,有四义:一广大心,二第一心,三常心,四不颠倒心。而发此心前,有四种因缘:一见闻佛法功德胜利;二闻菩萨六度诸行藏教;三末法时,见佛法衰微,可感诸苦;四末劫时,悯众生痴恶,而欲发心救度也。
【摩诃萨】 大也,多也,胜也。
【有色】 欲界及色界天。【无色】 无色界空无边处天。
【有想】 识无边处天。【无想】 无所有处天。
【非有想非无想】 非想非非想处天,三界众生,此九种为摄者也。又十法界中,自菩萨以至地狱道,皆称众生。
【涅盘】 了生死入清净海也,有四种:一自性涅盘,凡圣同有;二有余依涅盘,即二乘出烦恼障,有苦依身故;三无余依涅盘,即二乘灰身灭智,身出生死,苦无依故,此三种根本不彻底,仍为有余;四无住处涅盘,悲智双运,不住菩萨变易生死,不住二乘断灭涅盘,乃真无住处,此为无余涅盘,即佛境界,又名究竟涅盘。
【灭度】 救度之,登涅盘彼岸也。
【不住】 毫无执著也,不执著于一切法也。
【色声香味触法】 此外六尘也,眼耳鼻舌身意,内六根也,根尘相对而六识起,所谓眼识耳识等,合之为十八界也。不独此六尘不住,凡五蕴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三十七助道品,至菩提涅盘等八十一科,一切均无所住也。
【福德性】 此言无相之福德性也,以无相之清净心为福德性也。
【身相】 有形相之报身也,报身有生灭,终必坏灭,惟有法身永无生灭,圣凡平等,只是迷悟之别。
【凡所有相】 言一切的一切,不但是身相,连山河大地,形形色色诸相,以至心中妄念所起诸法,都属诸相,都是生灭幻景,非有实体,不名实相也。
【一念生净信者】 言深信勿疑也,此一念,即是无念之念,有二念,便是计较思量疑惑起矣。此紧要处,在不可轻视后学,末法时代,亦有一念净信之利根人也。
【四句偈】 言一行也,梵文以四句偈为一行,言少至一行,并非执定何四句为偈也。
【须陀洹】 声闻乘四果之第一,正断三界见惑尽之果位也。
【入流】 从凡夫地入圣人流,故名入流,又名预流。
【斯陀含】 四果第二,于欲界九品思惑中,断前六品,后三品犹在,更一番受生也。
【一往来】 更来一番受生,名一往来,断尽欲界烦恼,未来世即生于色界无色界也。
【阿那含】 四果之第三,再不生于欲界也。
【阿罗汉】 四果中之极果也,一作杀贼,杀烦恼贼也;二作应供,应受人天供也;三作不生,永入涅盘,不受生死也。
【无诤三昧人中】 谓安住于空理,与他无诤之正定也,于无诤正定诸大弟子中为第一。此人,非指普通人言也。
【乐阿兰那行】 言行于无诤也,乐寂静也。
【燃灯佛】 是释迦佛第二阿僧祇劫满时所事师也,释迦佛献五茎宝莲,面得授记,佛自表五蕴已空,获无生忍也。又佛第一劫满,遇宝髻如来。第三劫满,遇胜观如来。
【佛土】 佛土有二:一法相土,如塔庙等;二法性土,即指本心地。
【庄严】 七宝严饰也,有二义:一形相庄严,如香花供养,七宝庄严等;二第一义相庄严,以清净为庄严也。
【须弥山王】 此喻法王身也。须弥山译作妙高,顶上为帝释所居,半腹为四天王所居,入水出水,各八万由旬。
【恒河】 又名恒伽,为印度之大河,东南流五百里,入印度洋,为印度数千年文化中心。
【阿修罗】 魔道众生也,译作非天,又言不端正,其人好斗诤,常与诸天战,其福报又与天等,为六道之一。
【不惊不怖不畏】 因闻难信之法而不生疑惑恐怖也,如自信是佛等。
【歌利王】 好猎之王,表贪也。
【割截】 以刀割之,使节节支解也。
【真语者】 谓说佛身大菩提法也。
【实语者】 谓说小乘四谛法也,谛是实义。
【如语者】 谓说大乘法有真如,而小乘无也。
【不异语者】 谓说三世授记等事,更无差谬也。
【不诳语者】 梵文原本无,罗什法师特加此句,以总说四语之非妄。
【无实无虚】 无实者,非实有为相故,无虚者,如来得彼菩提故。又以不可如言而取,故曰无实,非可离言以求,故曰无虚。
【入暗】 言入暗室,昏不见物也。
【受持读诵】 受者受其文,持者持其义,对文曰读,暗念曰诵,欲受其文故先读,欲持其义故先诵。受持者闻慧,诵者思慧,皆依经而有此胜德。
【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 言一日中,分早午晚三时也。
【不逆】 谓生深信心,莫逆于心也。
【荷担】 以大乘菩萨,智悲双运,克能负荷此如来事业也。
【乐小法者】 四谛因缘名为小法,声闻缘觉,即是乐小法之人,因彼滞情法执,乃名为乐,故不能回小向大。
【轻贱】 不贵重也,在此当言受苦报烦恼,即是随恶道,不必定言生三恶道也。
【消灭】 消除也,此言顿空,以罪业由心,无生处,故无灭处,当体即空不可得也。
【先世今世】 在此当以先世作前念,今世作后念,后念起,前念即消灭也。
【阿僧祇劫】 无央数之劫也,劫乃年时之名,多至不可计也,正言不必以时计也。
【那由他】 数名,或言万亿千亿,或言数千万不一。
【供养承事】 以四事供奉而事也。
【诸法如义】 真如者,即诸法通义,以真如是佛故,如来即是实性真如之异名,本自不生,本自不灭,以无颠倒,故名实性,以无改变,故名真如。
【大身】 以体大故名,又烦恼障所知障二障已无,故名圆具身,即是具足法身也。此有二义:一者真如之性,遍一切境而不异,一切众生,咸共有故;二者功德大,谓修行功德,不可思议,与大体相应,故名大身也。即非大身者,言无妄想分别之身,不见其身,安有于大。是名大身者,指佛三身言也。
【通达无我法者】 无我法有二种:一是众生所有法。一是菩萨所有法,若能自智信者,通达一切法无性,不但离人我,且离法我,是真无相无住,是真菩萨。
【慧眼】 二乘人照见真空无相之理之智慧。(慧眼直缘空)
【法眼】 菩萨度众,照见一切法门之智慧。(法眼唯观俗)
【佛眼】 具备前四眼即佛眼也。(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普明法界内,无处不含容。)
【心不可得】 以心必依境而起法,前境若空,心依何处,法又安立,故云不可得,非同木石之无心也。。
【一切有为法】 共有九喻:一见如星;二相如翳;三识如灯;四器界如幻;五身如露;六受用如泡;七过去如梦;八现在如电;九未来如云。
【比丘比丘尼】 出家男女二众也。
【优婆塞优婆夷】 在家修行男女二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