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一章 史思明成香饽饽
等到天亮之后,郭子仪已经得知李嗣业率军撤出灵宝,拥有前车之鉴的他自然不会上当,只派出几队斥候探查,斥候们回来后向他禀报,表明河西军确实已经撤退到陕郡。
郭子仪决定整训军队静观其变,驻守潼关的唐军派系太多鱼龙混杂,如果真要出去与李嗣业野战,也必然是全军覆没。他没有隐瞒实情,而是主动向皇帝上表,表明眼前的厉害关系,以及再次重申潼关的重要性。其实所有的话里都透露出一个意思。皇帝你要是不想再次搬家逃离长安的话,那就不要听信错误的传言,只要驻守潼关的军队尚在,保住关中就等于保住了大唐。
李亨的心态与当初的李隆基完全不同,当初的皇帝盲目自信,以为大唐的军队有能力迅速平定叛乱,才致使出现骚操作。
而如今李亨自从邺城之败后,李嗣业的突然反叛,让唐军的实力直接落入了低谷,他现在从心态上都认定,唐军实力和状态都处在收缩防御阶段。
但为了防止郭子仪对关中乃至潼关驻军形成完全控制,先是下了一道封赏圣旨,把郭子仪的几个儿子都加封了官职,然后命太子李豫作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奔赴潼关,代替他鼓舞士气,紧接着又下了一道圣旨,把鱼朝恩和程元振都封为了天下兵马副元帅。
这样看来权力似乎集中在了大元帅一人手中,但太子李豫只是去潼关巡视,并没有长驻,他激励了士卒之后便被皇帝召回了长安。这下潼关完全变为了三驾马车,鱼朝恩、程元振,郭子仪各自掌握三分之一军队,平起平坐互不统辖。李亨为了使他们行动方便,下旨命令他们做出重大决定必须三人同时签署军令,如果三人意见相左,则将矛盾上交到长安,由太子决策。
实际上鱼朝恩和程元振都是宦官李辅国的亲信,由此可见潼关的大权实际上都掌握在了李辅国手中,这种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让身在其中的郭子仪也深感为难。
……
这时一个对李嗣业不利的消息传到了长安,当初半路引退的一代谋士李泌走出了衡山道观,沿着武关道准备回长安开始他拯救大唐的逆旅。
离开道观之前,临近宫观的一名道长左公拜访了李泌,提出了颇具深度的问题:“自叛乱以来,朝廷总是举步维艰,忠义之士行忠义之事却屡遭重创,叛逆贼人却横行无忌总能获得出路,这难道是天道不公吗?”
李泌直言反驳道:“这关天道何事?忠义之人行忠义之事,自然要被道义束缚手脚,一时陷入劣势。他们不但要拯救苍生,还有要维护现有道义。而叛贼行不义之事,自然无视道义,才一时横行无忌。但天下人心思定,愿意维护道义的人终究占大多数,逆贼虽能猖狂一时,却不能永远猖狂。”
“原来是这样,”道长沉默片刻,突然问道:“但如果有这么一个人,被道义束缚的时候可以无视道义,但道义对他有用的时候,他又跳了进来。如此反复横跳,使道义沦为他手中的工具,该如何破?”
李泌思索了半晌,竟然没有想到一个破解的办法,迟疑地说道:“公道自在人心,这种人虽得逞与一时一世,必遭后世唾骂。”
他说完这番话后,便跋涉千里入长安,身边只有一个童子,一袭道袍,一柄拂尘,身无长物。
李泌进入长安后,皇帝连忙派人将他迎入大明宫,当天是六月酷暑的一个下午,李亨躺卧在病榻上,宫女们手持宫扇用力扇动着为他驱除酷暑,门外响起太监圆融的参赞声:“衡山白衣道人李泌参见陛下。”
李亨听得李泌回归,顿时翻身从床榻上坐起来,脸上露出兴奋之色,连病痛也消解了半分。
他刚要下榻穿靴,李泌已经来到了面前躬身叉手道:“山人参见陛下。”
李亨声音中有几分哽咽,端正坐姿激动地险些流出泪水来:“长源啊,朕日盼夜盼,终于把你给盼来了,如今社稷又进入危亡之局,希望长源能帮朕挽救大唐社稷。”
李泌盘膝坐在李亨面前,侃侃而谈道:“陛下请放心,我大唐历经百年蒸蒸日上,就算因叛乱跌入低谷,但有太宗高宗以及太上皇开创的盛世,人心尚在,人心可用,叛逆之臣虽猖獗一时,但终将败亡。先前陛下派郭子仪前往潼关驻守的决定是英明的,不论中原局势如何变化,李嗣业如何诱敌,潼关防线守军切记不可轻出,这是大唐社稷最后的生命线。”
李亨愁眉问道:“这样的局面会维持多久,社稷危机至此,朕何时才能平定叛乱。”
“如今我朝兵力微弱,李嗣业虽强,但麾下多为河西安西北庭士卒,他们思乡心切,若长久不能回去,必然军心离散。陛下只要固守住关中,他必不能回到河西。”李泌欣然说道:“臣有一策,可快速结束叛乱,暂时安定天下。”
“哦,快快道来。”
李泌挥动拂尘说道:“招降史思明,暂时任命他为河南尹,兼任河北节度使,使他南下进攻李嗣业。使李光弼出山重新担任河东节度使,只要他固守住三晋之地,使史思明不能入河东。命鲁炅、张巡等人守住襄阳睢阳,季广琛守住郑蔡,使李嗣业不能南下。如此中原就将成为他二人的决斗场,无论谁幸存下来,都会元气大伤。只要三晋关中在手,随时可取中原,叛乱也将平定。所以劝降之举才是重中之重,如蒙陛下不弃,李泌愿意亲往河北,以三寸不烂之舌规劝史思明归顺大唐。”
李亨惋惜又犹豫地摇了摇头:“你是朕的智囊,朕怎么能让你涉身险境。我已经派出使节前往幽州,想必很快便有消息传来。”
李泌忧虑地点了点头,或许他已经失去了回归的最佳时机,不止因为皇帝疾病缠身,而且因为现在的李亨已经没有当初的虚怀纳策,思想已经部分固化。
不信的话,他敢保证他绝不会起用李光弼。
……
从时间点上来说,是朝廷派出的使者先动身,但李嗣业派出的严庄和岑参等人却后发先至。他们星夜兼程沿着运河乘船行舟,骑快马日夜奔行,终于先一步到达范阳的中心幽州。
史思明在府邸中听闻李嗣业派人来访,而且说客是严庄与上次坑了他的岑参,不由得怒声发笑道:“他还敢来!孤要把他大卸八块,给我将他关入大牢之中!”
他的近臣谋士宇文宽从旁劝说道:“他们二人既然来了,何不询问一下来意,若是对大王不利,再杀也不迟。”
史思明细思有理,便挥手召唤道:“叫他们进来。”
岑参和严庄进门后以面见亲王之礼单膝跪地叉手:“岑参、严庄参见大圣周王。”
史思明十分骄傲得意:“这次怎么学得如此乖觉,难不成是怕我取你的性命?”
岑参长立而起笑道:“我与其说是害怕,倒不如说是敬畏,但实话来说,周王之威名只宣之中原,且不被朝廷承认,此举有自嗨之嫌。”
“是吗?”史思明有意相激道:“我若此刻欲归顺朝廷,皇帝必然大喜过望,讨个封王不在话下,就我要整个中原,皇帝也都会答允。”
“如今中原不在朝廷手中,皇帝当然会答应。不过我以为,大王最需要得到的应该是河东吧。三晋占尽地理,东出云中可取幽燕,南下蒲州渡河可取关中,得河东中原才能安定。如果周王欲归顺朝廷,我建议您向朝廷讨要河东,否则不过是空头欢喜,朝廷一旦恢复实力,依然会把您当做叛贼一般抬脚踢开。”
史思明神情一凛,冷然问道:“李嗣业派你们前来和谈,他能给我什么?”
郭子仪决定整训军队静观其变,驻守潼关的唐军派系太多鱼龙混杂,如果真要出去与李嗣业野战,也必然是全军覆没。他没有隐瞒实情,而是主动向皇帝上表,表明眼前的厉害关系,以及再次重申潼关的重要性。其实所有的话里都透露出一个意思。皇帝你要是不想再次搬家逃离长安的话,那就不要听信错误的传言,只要驻守潼关的军队尚在,保住关中就等于保住了大唐。
李亨的心态与当初的李隆基完全不同,当初的皇帝盲目自信,以为大唐的军队有能力迅速平定叛乱,才致使出现骚操作。
而如今李亨自从邺城之败后,李嗣业的突然反叛,让唐军的实力直接落入了低谷,他现在从心态上都认定,唐军实力和状态都处在收缩防御阶段。
但为了防止郭子仪对关中乃至潼关驻军形成完全控制,先是下了一道封赏圣旨,把郭子仪的几个儿子都加封了官职,然后命太子李豫作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奔赴潼关,代替他鼓舞士气,紧接着又下了一道圣旨,把鱼朝恩和程元振都封为了天下兵马副元帅。
这样看来权力似乎集中在了大元帅一人手中,但太子李豫只是去潼关巡视,并没有长驻,他激励了士卒之后便被皇帝召回了长安。这下潼关完全变为了三驾马车,鱼朝恩、程元振,郭子仪各自掌握三分之一军队,平起平坐互不统辖。李亨为了使他们行动方便,下旨命令他们做出重大决定必须三人同时签署军令,如果三人意见相左,则将矛盾上交到长安,由太子决策。
实际上鱼朝恩和程元振都是宦官李辅国的亲信,由此可见潼关的大权实际上都掌握在了李辅国手中,这种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让身在其中的郭子仪也深感为难。
……
这时一个对李嗣业不利的消息传到了长安,当初半路引退的一代谋士李泌走出了衡山道观,沿着武关道准备回长安开始他拯救大唐的逆旅。
离开道观之前,临近宫观的一名道长左公拜访了李泌,提出了颇具深度的问题:“自叛乱以来,朝廷总是举步维艰,忠义之士行忠义之事却屡遭重创,叛逆贼人却横行无忌总能获得出路,这难道是天道不公吗?”
李泌直言反驳道:“这关天道何事?忠义之人行忠义之事,自然要被道义束缚手脚,一时陷入劣势。他们不但要拯救苍生,还有要维护现有道义。而叛贼行不义之事,自然无视道义,才一时横行无忌。但天下人心思定,愿意维护道义的人终究占大多数,逆贼虽能猖狂一时,却不能永远猖狂。”
“原来是这样,”道长沉默片刻,突然问道:“但如果有这么一个人,被道义束缚的时候可以无视道义,但道义对他有用的时候,他又跳了进来。如此反复横跳,使道义沦为他手中的工具,该如何破?”
李泌思索了半晌,竟然没有想到一个破解的办法,迟疑地说道:“公道自在人心,这种人虽得逞与一时一世,必遭后世唾骂。”
他说完这番话后,便跋涉千里入长安,身边只有一个童子,一袭道袍,一柄拂尘,身无长物。
李泌进入长安后,皇帝连忙派人将他迎入大明宫,当天是六月酷暑的一个下午,李亨躺卧在病榻上,宫女们手持宫扇用力扇动着为他驱除酷暑,门外响起太监圆融的参赞声:“衡山白衣道人李泌参见陛下。”
李亨听得李泌回归,顿时翻身从床榻上坐起来,脸上露出兴奋之色,连病痛也消解了半分。
他刚要下榻穿靴,李泌已经来到了面前躬身叉手道:“山人参见陛下。”
李亨声音中有几分哽咽,端正坐姿激动地险些流出泪水来:“长源啊,朕日盼夜盼,终于把你给盼来了,如今社稷又进入危亡之局,希望长源能帮朕挽救大唐社稷。”
李泌盘膝坐在李亨面前,侃侃而谈道:“陛下请放心,我大唐历经百年蒸蒸日上,就算因叛乱跌入低谷,但有太宗高宗以及太上皇开创的盛世,人心尚在,人心可用,叛逆之臣虽猖獗一时,但终将败亡。先前陛下派郭子仪前往潼关驻守的决定是英明的,不论中原局势如何变化,李嗣业如何诱敌,潼关防线守军切记不可轻出,这是大唐社稷最后的生命线。”
李亨愁眉问道:“这样的局面会维持多久,社稷危机至此,朕何时才能平定叛乱。”
“如今我朝兵力微弱,李嗣业虽强,但麾下多为河西安西北庭士卒,他们思乡心切,若长久不能回去,必然军心离散。陛下只要固守住关中,他必不能回到河西。”李泌欣然说道:“臣有一策,可快速结束叛乱,暂时安定天下。”
“哦,快快道来。”
李泌挥动拂尘说道:“招降史思明,暂时任命他为河南尹,兼任河北节度使,使他南下进攻李嗣业。使李光弼出山重新担任河东节度使,只要他固守住三晋之地,使史思明不能入河东。命鲁炅、张巡等人守住襄阳睢阳,季广琛守住郑蔡,使李嗣业不能南下。如此中原就将成为他二人的决斗场,无论谁幸存下来,都会元气大伤。只要三晋关中在手,随时可取中原,叛乱也将平定。所以劝降之举才是重中之重,如蒙陛下不弃,李泌愿意亲往河北,以三寸不烂之舌规劝史思明归顺大唐。”
李亨惋惜又犹豫地摇了摇头:“你是朕的智囊,朕怎么能让你涉身险境。我已经派出使节前往幽州,想必很快便有消息传来。”
李泌忧虑地点了点头,或许他已经失去了回归的最佳时机,不止因为皇帝疾病缠身,而且因为现在的李亨已经没有当初的虚怀纳策,思想已经部分固化。
不信的话,他敢保证他绝不会起用李光弼。
……
从时间点上来说,是朝廷派出的使者先动身,但李嗣业派出的严庄和岑参等人却后发先至。他们星夜兼程沿着运河乘船行舟,骑快马日夜奔行,终于先一步到达范阳的中心幽州。
史思明在府邸中听闻李嗣业派人来访,而且说客是严庄与上次坑了他的岑参,不由得怒声发笑道:“他还敢来!孤要把他大卸八块,给我将他关入大牢之中!”
他的近臣谋士宇文宽从旁劝说道:“他们二人既然来了,何不询问一下来意,若是对大王不利,再杀也不迟。”
史思明细思有理,便挥手召唤道:“叫他们进来。”
岑参和严庄进门后以面见亲王之礼单膝跪地叉手:“岑参、严庄参见大圣周王。”
史思明十分骄傲得意:“这次怎么学得如此乖觉,难不成是怕我取你的性命?”
岑参长立而起笑道:“我与其说是害怕,倒不如说是敬畏,但实话来说,周王之威名只宣之中原,且不被朝廷承认,此举有自嗨之嫌。”
“是吗?”史思明有意相激道:“我若此刻欲归顺朝廷,皇帝必然大喜过望,讨个封王不在话下,就我要整个中原,皇帝也都会答允。”
“如今中原不在朝廷手中,皇帝当然会答应。不过我以为,大王最需要得到的应该是河东吧。三晋占尽地理,东出云中可取幽燕,南下蒲州渡河可取关中,得河东中原才能安定。如果周王欲归顺朝廷,我建议您向朝廷讨要河东,否则不过是空头欢喜,朝廷一旦恢复实力,依然会把您当做叛贼一般抬脚踢开。”
史思明神情一凛,冷然问道:“李嗣业派你们前来和谈,他能给我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