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风起代北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十九章 息众课农

    慑服部落头人、悦服三万将士之后。

    拓跋珪顺势展开全军选拔,剔除老弱、优中选优,组建起一支万余人的精骑,命名禁卫骑军。

    经过代北之战,拓跋珪也意识到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的差距,这一差距在组织能力、动员能力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游牧民族并不适合中原王朝的繁杂军制。

    游牧骑兵的优势在于军无辎重樵爨(cuan)之苦,轻行速捷,取资于敌,待敌疲惫,而后击之。

    此所以骑战步常胜也!

    拓跋珪在意识到自己的幼稚错误后,精简军制,废什伍制,采用《尚书.周书》中的军职,千夫长、百夫长、十夫长。

    汉官官职一应如旧。

    禁卫骑军不设将军,以之前的禁中四校尉统领,其中全旭领四千人、莫题、贺兰悦、庾业延各领两千。

    与此同时,追随王帐迁徙云中的部落有序向牛川汇聚……

    六月二十日,拂晓时分,十万人的迁徙队伍分批次向云中进发。

    是时,牛羊百万,车帐绵延三四十里。

    二十一日,过南池。

    二十三日,过诸闻泽(今岱海)。

    二十五日,过参合径,入云中,至盛乐旧城。

    盛乐,古称成乐,前汉始置,初为定襄治所,后汉为云中所辖。

    魏黄初元年(220年),弃为荒芜。

    建国三年(338年),代王拓跋什翼犍于成乐旧址八里处营建城池,取名盛乐。

    盛乐古城数年之前为秦军堕毁,因此拓跋珪并没有见到幼年记忆中的宫室楼阁,只见到断壁颓垣、荒凉满目。

    进入云中之后,拓跋珪先是派遣数路骑军探查情况,确认秦军离开云中后,开始分徙部众。

    盛乐旧址,残破城郭前。

    拓跋珪召集朝廷重臣,宣谕诏命。

    “王府左长史燕凤,昭成旧臣,声威著于四海,令其领王庭将士家眷及战死将士家眷四万人屯于旧都盛乐;

    九原郡公拓拔仪,国之干城,令其领两万人徙中陵水以南;

    南部大人长孙嵩,国族之表,令其领两万人徙荒干水以北;

    奋威将军穆崇,世代忠良,令其领两万人徙白渠水与荒干水之间;

    汝四人职责有四:安抚旧民,凿渠引水,开垦田地,广植宿麦,可得谨记?”

    “臣等谨记王上教诲!”燕凤四人踱步而出,齐声受命。

    盛乐一地无法负担十万人,为发展计,分散部众也是必然。

    如今正值仲夏时节,辟农田、翻秋地、引渠水都不算晚,若是夜以继日奋战,明年有望自给自足。

    云中发展农业的优势有三点:土地肥沃、河流不尽、耕牛众多;劣势也很明显,农具稀少、麦种有缺。

    自昭成建设农业以来,云中夙以糜子为主,甚少种植宿麦,故而麦种短缺。

    农具稀少也是不难理解,昭成之时,兵器甲胄、农具铁器皆存放于云中宫,秦国灭代以后,物资均为秦军所掠。

    紧接着,拓跋珪又语重心长告诫四人:“云中原住之民,皆先王之赤子,其先世自桓(拓跋猗迤)、穆(拓跋猗卢)以来世奉拓跋氏,尔等切勿残掠、夺人妻女、侵人田地;

    穆王之时,刑罚严峻,动辄处死,新旧猜疑,诸子迭相诛戮,终为反噬,宜引为诫;

    凡道遇黎庶宜多加宣谕,示以王化,若有野民不附,宜三往劝之,不可不教而诛;

    晋,外不能驭诸夷,内不修王道之政,胡虏(郝散)振臂一呼,天下俱反,苟延江南,亦以为诫;

    昔圣人之言‘水则载舟,亦则覆舟’,先神元王亦有言‘抄掠边民,百姓涂炭,非长计也’,此诚至理!”

    云中原住民大多是晋人之后,西晋末年,晋大将军刘琨不能抵抗汉国,边民或为抗击匈奴而死,或为匈奴所掠,彼时,代国公拓跋猗卢任用卫操、莫含等晋人,招抚边民,多有来投。

    拓跋珪之言有四个核心,善待旧民、废除掠人法、以宽治民、推行仁政。

    此言一出,有人暗骂拓跋珪迂腐不堪,有人心中百感交集,有人胸怀壮烈。

    人与人追求不同,看待事物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同。

    燕凤四人表情肃穆,声音洪亮回道:“臣等谨遵王上教诲,不敢有违!”

    “农人、百工皆为国家之本,应当赐予田地,借予耕牛,安抚其心,如此,阴山不能阻四方来投,大河不能绝黔首归附,小邦之民翘首以盼,大国之民乘舟而来,王师所到之处,百姓箪食壶浆,妻之以女,奉之以衣,诚如是,四海承平之日不远矣!青史昭昭,可传尔名!”

    回到幼年生活的地方,拓跋珪不禁涌起一股使命感,这是以往从来不曾有过的,只觉思潮腾涌,浑然不知所言。

    “凡十五以上男子,垦无主荒地四十亩、女子垦无主荒地十五亩,以其所垦田地半数为永业田,但不准买卖,另外半数,年老身死收归国家;旧民土地若有多余,收归国家所有,偿其牛马;民若有余力,准其于山林险地开辟桑田、麻田,以二十亩为限;凡授田事,各人皆当认真核准;民有缴纳税赋、为国服役……义务,此令应当广谕,咸使耳闻”。

    “鳏寡孤独,废疾者亦得有所养,战死将士家眷由王庭为其垦半数田地,其子女若为男子,长成可入禁卫军,若为女子,待嫁之日国家奉资以为嫁妆……”

    “与民共苦,与民同忧,泰山犹可移,人心焉能不一?”

    “……”

    拓跋珪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有理想,有施政准则,有告诫,有期盼,有无产阶级的思想光辉。

    拓跋珪当然知道,这些祈盼不可能轻易实现,但这是一个志在问鼎天下的王的誓言。

    一年不能实现,那就三年……三年不能实现,那就十年……十年不能实现,那就穷尽一生……

    不需要与后来者相比,至少要向那些史书中的明君看齐,甚至超越他们……

    白渠水畔,拓跋珪牵着拓拔仪、长孙嵩、穆崇的手,为三人践行,声情并茂:“国家草创,情势维艰,皇国兴废,惟赖诸君”。

    “不使百姓安居乐业,无面目苟活世间!”

    “不敢有负圣君之望!”

    “吊死问生,与民同甘共苦,固臣之所愿!”

    三人音辞慷慨,声泪俱下。

    ……

    史臣曰:百代之季,代之复兴,固有由矣!

    ——《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