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扫盲
宋鲲和王举正在谈论巴豆,就看见一个老伯,手里面提着一个木桶,颤颤巍巍的从家中走了出来。
老伯掀开门前大缸的盖子,顿时臭气熏天。宋鲲马上明白家家户户门口的大缸是干什么用的了,也知道城中的臭味是从哪来的了。
老伯将秽物倒入大缸之中,然后又盖上了盖子。他似乎体力不济,坐在门口喘气。
宋鲲问老伯:“为何在门口存这些东西?不怕臭吗?”
老伯或许是拉的头晕眼花了,也没看清楚宋鲲是谁,随口答道:“谁愿意存这些东西?然而反贼有巫术,不存些秽物,如何能保住性命。”
宋鲲和王举顿时哑然。
老伯攒足了力气,提着木桶颤颤巍巍的回家了。
宋鲲说道:“我总算明白,淮阴人为何要吃巴豆了。”
王举使劲挠了挠头,感慨说:“此地民风真是奇特啊。”
宋鲲苦笑道:“怨不得他们,谣言猛于虎,我早就说过了。罢了,天长日久,此地百姓终究会明白的。”
宋鲲在城中转了整个下午,傍晚时分,回到了县衙。用过晚饭之后,就开始坐在几案后面发呆。
冯寡妇不安的站在旁边。
宋鲲笑了笑,说道:“此间无事,冯夫人可以去歇息了。”
冯寡妇小声说道:“我已是将军奴婢,夫人这称呼,可当不起。”
宋鲲心想:“那我总不能教你冯寡妇吧?”他问冯寡妇:“可否告知姓名?”
冯寡妇低声说道:“我本姓郦,家人唤我郦姬。”
宋鲲点了点头。
郦姬小心翼翼的问道:“将军……可有文书交给我处理?”
宋鲲笑道:“如今我只有淮阴一城。哪里来的文书?军中士卒,又并不识字,哪怕想给我上书也做不到。”
郦姬有些慌乱的说道:“那我……那我留在此处,岂非无用?”
宋鲲说道:“不然。我近日有个计划,欲在军中开设学堂,名曰扫盲班。你识字最好,可帮我编些文章,教授士卒学习。”
郦姬想了想,说道:“那我便试一试。”
她研好了墨,在竹简上写下:“臣闻:天下阴燕阳魏,连荆固齐,收韩而成从,将西面以与秦强为难。臣窃笑之。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谓乎!”
宋鲲看的有点茫然,问道:“此为何物?”
郦姬有些奇怪的看着宋鲲,心想:“这位将军明明雄才大略,为何连初见秦也不知道?”
她低声解释说:“此乃韩非子书中一节。”
宋鲲哦了一声,说道:“法家经典,也难怪。昔日始皇帝焚书坑儒,诸子百家,只剩下了法家,你随手写出韩非子,倒也正常。”
郦姬问:“以此教授士卒,不可以吗?”
宋鲲说道:“文章枯燥,怕士卒学不进去。你可会背诗经?”
郦姬脸上露出害怕的神色来。
宋鲲笑道:“我是反贼,秦始皇焚书坑儒那些东西,我无意遵守。”
郦姬嗯了一声,说道:“诗经多四言句,文辞简单,朗朗上口。我很喜欢。幼时秦人还没有焚书令,我记诵了很多,至今尚能吟唱。”
随后,郦姬唱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宋鲲忍不住说道:“原来诗经是唱出来的。很好,很好。那些士卒学这样的文字,必定欢喜的很。”
郦姬见宋鲲称赞,也有些高兴,于是便把这首采薇写在了竹简上。
宋鲲看完之后,拿起毛笔来,改掉了几个字。
郦姬纳闷的问:“这几个字是什么?我为何不认得?”
宋鲲说道:“文字由繁到简,乃是历史大趋势。我华夏文字,太过繁复,动辄数十画,写字如画花,故而百姓学习不便,处处皆是文盲。就比如这‘猃’字,依原本的写法,笔画反复,写在竹简上,几乎粘连在一块。若依我的写法,就简便的多了。士卒们学起来,也容易些。”
郦姬深以为然的说道:“有道理。”
宋鲲奇怪的看了郦姬一眼,本以为她是在奉承,却发现她的神色很真诚,是心悦诚服的赞同的。
宋鲲有点纳闷:“怎么她倒不反对?在后世,一提起简化字来,总有些复古癖便要跳出来,说什么简化字亲不见,爱无心,产不生,厂空空……”
宋鲲原本以为,在更保守的古代提出简化字,郦姬非要反对不可。没想到她居然坦然接受了,比很多二十一世纪的青年还要开明。
很快宋鲲就想明白了,毕竟十几年前,秦始皇刚刚搞了一场书同文的大改革,汉字的规范和简化,本就是在一直进行中的。这时候的人,用篆书只用了数十年,还没有被僵化住头脑。
于是宋鲲又让郦姬把诗经另外的篇章默写出来,并且把其中的字逐一简化,作为扫盲班的教材。
两人从傍晚一直忙到天亮,依然没有忙完,不过新写出来的诗,也够士卒们学上十天半个月的了。
天亮之后,两人都困倦不已,各自找地方睡了一觉。
宋鲲睡醒之后,便把王举叫来,商议了一下扫盲班的事。
王举近日总是跟在宋鲲身边,也颇认识几个字了,尤其是宋鲲经常写的简体字,他看的久了也认识,而且喜欢的很,毕竟这些字笔画简单,好认又好记。
宋鲲说了一下大概的原则,便把办扫盲班的事告诉了王举。
等到傍晚的时候,王举回来禀报说:“扫盲班已然开班了。定于每日晚饭后,学一个时辰。”
宋鲲倒有些诧异,这王举办事倒挺快。
王举兴冲冲的,拉着宋鲲要去扫盲班参观一番。
宋鲲被王举带到了熊营的私宅,这里已经被改造成学堂了。
在一间大屋之中,黑压压的坐了四五十个人。而在屋子的墙壁上,便写着那首采薇。
王举指着站在最前面的老头说道:“此人是城中抓药的大夫,识字。我教了他一遍,他便认识简化字了。于是被我带来教授学生。”
老伯掀开门前大缸的盖子,顿时臭气熏天。宋鲲马上明白家家户户门口的大缸是干什么用的了,也知道城中的臭味是从哪来的了。
老伯将秽物倒入大缸之中,然后又盖上了盖子。他似乎体力不济,坐在门口喘气。
宋鲲问老伯:“为何在门口存这些东西?不怕臭吗?”
老伯或许是拉的头晕眼花了,也没看清楚宋鲲是谁,随口答道:“谁愿意存这些东西?然而反贼有巫术,不存些秽物,如何能保住性命。”
宋鲲和王举顿时哑然。
老伯攒足了力气,提着木桶颤颤巍巍的回家了。
宋鲲说道:“我总算明白,淮阴人为何要吃巴豆了。”
王举使劲挠了挠头,感慨说:“此地民风真是奇特啊。”
宋鲲苦笑道:“怨不得他们,谣言猛于虎,我早就说过了。罢了,天长日久,此地百姓终究会明白的。”
宋鲲在城中转了整个下午,傍晚时分,回到了县衙。用过晚饭之后,就开始坐在几案后面发呆。
冯寡妇不安的站在旁边。
宋鲲笑了笑,说道:“此间无事,冯夫人可以去歇息了。”
冯寡妇小声说道:“我已是将军奴婢,夫人这称呼,可当不起。”
宋鲲心想:“那我总不能教你冯寡妇吧?”他问冯寡妇:“可否告知姓名?”
冯寡妇低声说道:“我本姓郦,家人唤我郦姬。”
宋鲲点了点头。
郦姬小心翼翼的问道:“将军……可有文书交给我处理?”
宋鲲笑道:“如今我只有淮阴一城。哪里来的文书?军中士卒,又并不识字,哪怕想给我上书也做不到。”
郦姬有些慌乱的说道:“那我……那我留在此处,岂非无用?”
宋鲲说道:“不然。我近日有个计划,欲在军中开设学堂,名曰扫盲班。你识字最好,可帮我编些文章,教授士卒学习。”
郦姬想了想,说道:“那我便试一试。”
她研好了墨,在竹简上写下:“臣闻:天下阴燕阳魏,连荆固齐,收韩而成从,将西面以与秦强为难。臣窃笑之。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谓乎!”
宋鲲看的有点茫然,问道:“此为何物?”
郦姬有些奇怪的看着宋鲲,心想:“这位将军明明雄才大略,为何连初见秦也不知道?”
她低声解释说:“此乃韩非子书中一节。”
宋鲲哦了一声,说道:“法家经典,也难怪。昔日始皇帝焚书坑儒,诸子百家,只剩下了法家,你随手写出韩非子,倒也正常。”
郦姬问:“以此教授士卒,不可以吗?”
宋鲲说道:“文章枯燥,怕士卒学不进去。你可会背诗经?”
郦姬脸上露出害怕的神色来。
宋鲲笑道:“我是反贼,秦始皇焚书坑儒那些东西,我无意遵守。”
郦姬嗯了一声,说道:“诗经多四言句,文辞简单,朗朗上口。我很喜欢。幼时秦人还没有焚书令,我记诵了很多,至今尚能吟唱。”
随后,郦姬唱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宋鲲忍不住说道:“原来诗经是唱出来的。很好,很好。那些士卒学这样的文字,必定欢喜的很。”
郦姬见宋鲲称赞,也有些高兴,于是便把这首采薇写在了竹简上。
宋鲲看完之后,拿起毛笔来,改掉了几个字。
郦姬纳闷的问:“这几个字是什么?我为何不认得?”
宋鲲说道:“文字由繁到简,乃是历史大趋势。我华夏文字,太过繁复,动辄数十画,写字如画花,故而百姓学习不便,处处皆是文盲。就比如这‘猃’字,依原本的写法,笔画反复,写在竹简上,几乎粘连在一块。若依我的写法,就简便的多了。士卒们学起来,也容易些。”
郦姬深以为然的说道:“有道理。”
宋鲲奇怪的看了郦姬一眼,本以为她是在奉承,却发现她的神色很真诚,是心悦诚服的赞同的。
宋鲲有点纳闷:“怎么她倒不反对?在后世,一提起简化字来,总有些复古癖便要跳出来,说什么简化字亲不见,爱无心,产不生,厂空空……”
宋鲲原本以为,在更保守的古代提出简化字,郦姬非要反对不可。没想到她居然坦然接受了,比很多二十一世纪的青年还要开明。
很快宋鲲就想明白了,毕竟十几年前,秦始皇刚刚搞了一场书同文的大改革,汉字的规范和简化,本就是在一直进行中的。这时候的人,用篆书只用了数十年,还没有被僵化住头脑。
于是宋鲲又让郦姬把诗经另外的篇章默写出来,并且把其中的字逐一简化,作为扫盲班的教材。
两人从傍晚一直忙到天亮,依然没有忙完,不过新写出来的诗,也够士卒们学上十天半个月的了。
天亮之后,两人都困倦不已,各自找地方睡了一觉。
宋鲲睡醒之后,便把王举叫来,商议了一下扫盲班的事。
王举近日总是跟在宋鲲身边,也颇认识几个字了,尤其是宋鲲经常写的简体字,他看的久了也认识,而且喜欢的很,毕竟这些字笔画简单,好认又好记。
宋鲲说了一下大概的原则,便把办扫盲班的事告诉了王举。
等到傍晚的时候,王举回来禀报说:“扫盲班已然开班了。定于每日晚饭后,学一个时辰。”
宋鲲倒有些诧异,这王举办事倒挺快。
王举兴冲冲的,拉着宋鲲要去扫盲班参观一番。
宋鲲被王举带到了熊营的私宅,这里已经被改造成学堂了。
在一间大屋之中,黑压压的坐了四五十个人。而在屋子的墙壁上,便写着那首采薇。
王举指着站在最前面的老头说道:“此人是城中抓药的大夫,识字。我教了他一遍,他便认识简化字了。于是被我带来教授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