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回 不拘一格任贤才 宁戚出场
书接上回,话说破衣烂衫的宁戚,故意唱着那首他自己编的嘲讽时政的歌,其实就是要引起齐桓公的注意,这不,如他所愿,被齐桓公叫人给抓过来了。
面对齐桓公的训斥,宁戚神情自若,回答道“我就是一介村夫,没见过古代先王的统治是啥样。不过听说尧舜时期,风调雨顺,老百姓都安居乐业,耕种田地,有粮食吃,凿井取水,有安全的饮用水;这就是所谓的’不投机,不取巧,顺应自然法则’。而现在,却国家法度不明,老百姓也不能安居守法,这好像不能和尧舜时期相提并论吧。还有,我还听说尧舜时期,官员都奉公廉洁,诸侯也臣服中央,四方边境都归顺,天子有威信有信誉,可是现在社会,明公您第一次召开诸侯大会,就发生了宋国逃会的事;和鲁国结盟,又被人劫持,看看您这些年,不断地用兵打仗,劳民伤财。就这您好意思说’百姓乐业,草木逢春’吗?哦,对了,还有,当时尧帝时期,尧帝选接班人,没有选自己的儿子丹朱,而是要将天下禅让给贤明的舜,但是舜却谦让,躲到了河南,后来百姓们都跑到河南去追随舜,舜不得以,才继承了帝位。而您呢,为了当上国君竟然杀死自己的兄长公子纠,还要假借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我真不知道您是哪来的自信和尧舜相比呢。”
见宁戚越说越来劲,一点不给自己留颜面,把自己的老底都给抖出来了,齐桓公齐小白当时就大怒,指着宁戚说“好匹夫,竟敢出言不逊,给我拉下去,砍了!”
左右武士闻言,立刻上来,将宁戚双手背剪着,押了下去。
而这宁戚,却毫无惧色,竟大声说“古时有夏桀杀龙逢,商纣杀比干,今天我宁戚就和这两位先贤作伴,成了第三个,因为直谏而被杀的人,哼,死了也值了!”
这时,在齐桓公身旁的隰朋说“这个人不趋炎附势,能够临危不惧,而且头脑清醒,看问题也一针见血,现在,正是咱们齐国用人之际,请主上赦免此人吧。”
这时齐桓公的怒气也消了,也觉得隰朋的话有道理,这个宁戚的确是话丑理端,于是赶忙吩咐“把那个人又带上来。”
要不怎么说齐桓公能当霸主呢,这份豁达的心胸气度,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宁戚又被带到齐桓公面前,齐桓公看着宁戚还是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自己倒先笑了,说“寡人,就是试试你的胆子,你倒真是佳士风采呀。”
见齐桓公对自己态度和蔼,宁戚就从怀里取出了管仲的推荐信。齐桓公见管仲信上写着“臣带着先遣部队,路过峱山的时候,遇到了这位卫国人宁戚,这可不是个普通的放牛郎,而是一位治世的贤才。主上应当将此人留在身边,委以重任。这样的大才,可一定不能被被其他国君招去了。”
齐桓公看来管仲的推荐信,对宁戚态度就更好了,“先生有仲父的推荐信,怎么不早点拿出来给寡人呢。”
宁戚说“我听说’英明的君主选择贤明的人才,贤能的人才也要选择英明的君主’,这就叫双向选择。所以我也得看看明公您是不是我想要辅佐的君主,如果您只喜欢阿谀奉承,听不进直言进谏,对我发怒,那,我宁戚就是真被你杀了,也不会拿出相国的推荐信的。”
齐桓公得了宁戚,心中大喜,赶紧让人给宁戚安排车辆,跟着齐桓公一起出征。
当天晚上,驻扎休息时,齐桓公就让人,举着火把,找卿大夫的朝服。齐桓公身边那位自宫的宦官竖貂,见齐桓公这么着急找卿大夫的衣冠,就问齐桓公说“主公这么着急找衣冠,可是要册封那宁戚?”
“是呀。”
“主公,那宁戚不是卫国人嘛,卫国离这儿也不远,要不先派人去卫国打听一下这宁戚,政审合格再册封他也不晚。”
见竖貂这样说,齐桓公瞪了竖貂一眼,说“嗯?!这宁戚是个豁达之人,又不拘小节,要是在卫国得罪过什么人,或者有什么小过失,你说,到时候册封他,心里不痛快,不册封他又可惜,那不是给自己找别扭吗。”
看看,这又是齐桓公的智慧,对于人才,不拘一格提拔,绝不瞻前顾后犹犹豫豫,对于身边人的建议,能分清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馊主意,这就叫“明”呀,真是一位好领导。
于是,当天晚上,就在烛火之下,就拜宁戚为大夫,让宁戚和管仲一起参与国政。
看看,这办事效率。
齐桓公得了宁戚,继续向宋国进军。
不一日,大军就行至宋国边界。
这时,陈国国君陈杵臼,曹国国君曹射姑,还有周王室大夫单蔑,也都带着部队到了,大家一起商议攻打宋国的方案。
宁戚就说“明公奉天子的号令,带着诸侯国讨伐宋国,用威势战胜宋国,不如用德行战胜宋国。我的意见是,咱们先不进军,我愿请命,前往宋国,以我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宋公。”
齐桓公现在也是觉得能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法子很好,当下就同意宁戚的建议,传令大军驻扎在宋国边界上,派宁戚一人去当说客。
这宁戚就乘坐一辆小车,带着几个随从,到了宋国都城睢阳,来见宋桓公宋御说。
宋御说就问大夫戴叔皮说“这宁戚是什么人呀?”
戴叔皮说“听说此人是峱山放牛的村夫,不知怎么就被齐候看上了,提拔做了大夫。不过此人这次独自前来,肯定是来当说客,游说主公的。”
“那咱们怎么应对呢?”
“主公就召他觐见,咱们先以礼待之,先听听他怎么说,若是他信口开河乱说,主上,您看我就举一下我这绶带,这就是暗号,您就让武士们抓了这宁戚,那齐候的计谋不就破了。”
哎,这戴叔皮,也不知道这脑子里咋想的,齐国可是陈兵边界的,抓了宁戚,怎么就能破了齐桓公的计谋呢。
面对齐桓公的训斥,宁戚神情自若,回答道“我就是一介村夫,没见过古代先王的统治是啥样。不过听说尧舜时期,风调雨顺,老百姓都安居乐业,耕种田地,有粮食吃,凿井取水,有安全的饮用水;这就是所谓的’不投机,不取巧,顺应自然法则’。而现在,却国家法度不明,老百姓也不能安居守法,这好像不能和尧舜时期相提并论吧。还有,我还听说尧舜时期,官员都奉公廉洁,诸侯也臣服中央,四方边境都归顺,天子有威信有信誉,可是现在社会,明公您第一次召开诸侯大会,就发生了宋国逃会的事;和鲁国结盟,又被人劫持,看看您这些年,不断地用兵打仗,劳民伤财。就这您好意思说’百姓乐业,草木逢春’吗?哦,对了,还有,当时尧帝时期,尧帝选接班人,没有选自己的儿子丹朱,而是要将天下禅让给贤明的舜,但是舜却谦让,躲到了河南,后来百姓们都跑到河南去追随舜,舜不得以,才继承了帝位。而您呢,为了当上国君竟然杀死自己的兄长公子纠,还要假借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我真不知道您是哪来的自信和尧舜相比呢。”
见宁戚越说越来劲,一点不给自己留颜面,把自己的老底都给抖出来了,齐桓公齐小白当时就大怒,指着宁戚说“好匹夫,竟敢出言不逊,给我拉下去,砍了!”
左右武士闻言,立刻上来,将宁戚双手背剪着,押了下去。
而这宁戚,却毫无惧色,竟大声说“古时有夏桀杀龙逢,商纣杀比干,今天我宁戚就和这两位先贤作伴,成了第三个,因为直谏而被杀的人,哼,死了也值了!”
这时,在齐桓公身旁的隰朋说“这个人不趋炎附势,能够临危不惧,而且头脑清醒,看问题也一针见血,现在,正是咱们齐国用人之际,请主上赦免此人吧。”
这时齐桓公的怒气也消了,也觉得隰朋的话有道理,这个宁戚的确是话丑理端,于是赶忙吩咐“把那个人又带上来。”
要不怎么说齐桓公能当霸主呢,这份豁达的心胸气度,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宁戚又被带到齐桓公面前,齐桓公看着宁戚还是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自己倒先笑了,说“寡人,就是试试你的胆子,你倒真是佳士风采呀。”
见齐桓公对自己态度和蔼,宁戚就从怀里取出了管仲的推荐信。齐桓公见管仲信上写着“臣带着先遣部队,路过峱山的时候,遇到了这位卫国人宁戚,这可不是个普通的放牛郎,而是一位治世的贤才。主上应当将此人留在身边,委以重任。这样的大才,可一定不能被被其他国君招去了。”
齐桓公看来管仲的推荐信,对宁戚态度就更好了,“先生有仲父的推荐信,怎么不早点拿出来给寡人呢。”
宁戚说“我听说’英明的君主选择贤明的人才,贤能的人才也要选择英明的君主’,这就叫双向选择。所以我也得看看明公您是不是我想要辅佐的君主,如果您只喜欢阿谀奉承,听不进直言进谏,对我发怒,那,我宁戚就是真被你杀了,也不会拿出相国的推荐信的。”
齐桓公得了宁戚,心中大喜,赶紧让人给宁戚安排车辆,跟着齐桓公一起出征。
当天晚上,驻扎休息时,齐桓公就让人,举着火把,找卿大夫的朝服。齐桓公身边那位自宫的宦官竖貂,见齐桓公这么着急找卿大夫的衣冠,就问齐桓公说“主公这么着急找衣冠,可是要册封那宁戚?”
“是呀。”
“主公,那宁戚不是卫国人嘛,卫国离这儿也不远,要不先派人去卫国打听一下这宁戚,政审合格再册封他也不晚。”
见竖貂这样说,齐桓公瞪了竖貂一眼,说“嗯?!这宁戚是个豁达之人,又不拘小节,要是在卫国得罪过什么人,或者有什么小过失,你说,到时候册封他,心里不痛快,不册封他又可惜,那不是给自己找别扭吗。”
看看,这又是齐桓公的智慧,对于人才,不拘一格提拔,绝不瞻前顾后犹犹豫豫,对于身边人的建议,能分清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馊主意,这就叫“明”呀,真是一位好领导。
于是,当天晚上,就在烛火之下,就拜宁戚为大夫,让宁戚和管仲一起参与国政。
看看,这办事效率。
齐桓公得了宁戚,继续向宋国进军。
不一日,大军就行至宋国边界。
这时,陈国国君陈杵臼,曹国国君曹射姑,还有周王室大夫单蔑,也都带着部队到了,大家一起商议攻打宋国的方案。
宁戚就说“明公奉天子的号令,带着诸侯国讨伐宋国,用威势战胜宋国,不如用德行战胜宋国。我的意见是,咱们先不进军,我愿请命,前往宋国,以我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宋公。”
齐桓公现在也是觉得能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法子很好,当下就同意宁戚的建议,传令大军驻扎在宋国边界上,派宁戚一人去当说客。
这宁戚就乘坐一辆小车,带着几个随从,到了宋国都城睢阳,来见宋桓公宋御说。
宋御说就问大夫戴叔皮说“这宁戚是什么人呀?”
戴叔皮说“听说此人是峱山放牛的村夫,不知怎么就被齐候看上了,提拔做了大夫。不过此人这次独自前来,肯定是来当说客,游说主公的。”
“那咱们怎么应对呢?”
“主公就召他觐见,咱们先以礼待之,先听听他怎么说,若是他信口开河乱说,主上,您看我就举一下我这绶带,这就是暗号,您就让武士们抓了这宁戚,那齐候的计谋不就破了。”
哎,这戴叔皮,也不知道这脑子里咋想的,齐国可是陈兵边界的,抓了宁戚,怎么就能破了齐桓公的计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