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结3
纠结
三
五十六岁的李书源因脑血管破裂,扔下相濡以沫二十余年的冯教授、爱女和儿子,走了。没留下一句遗言,更没有遗嘱,因为她走的太突然、太快,大人和孩子都没有来得及伺候她一天。天就像塌下来一样,一个幸福温暖的家在瞬间就蒸发了。
李书源自幼聪明伶俐,父亲在南京的中央大学教书,那年因为RB人攻占了南京,国民政府迁到了重庆,她也随父母来到陌生的重庆,在那里她度过了中学时代。到1943年,十九岁的她要考大学了,父亲对她说:“妳考北平的辅仁大学吧,那是美国人办的教会学校,学校里能安全些。”她觉得父亲说的有道理,她听了父亲的建议,报考了辅仁大学,因为喜欢英语,报的是英语专业,1943年秋,她如愿以偿走进了辅仁大学高等学府,开启了自己崭新的学习生涯。两年后的1945年,RB人战败投降,被外国人奴役了百余年的中华民族,迸发出了从没有过的对自由、民主的渴望,无论是共产党的解放区,还是国统区的高校里,到处是一个个热情洋溢的五四青年。
在英语系的教师中美国人很多,但是有个三十几岁的中国人杨义林,特受学生们的欢迎,他的身材高大伟岸,表情里总是带着自信,课讲的精彩。李书源不仅学习优秀,长的精神,也是班里思想最活跃的女生,她大胆泼辣,问题也多,很快她引起了杨教授的注意,有时她还到杨教授的家里请教问题,她的执着、聪慧,和青春活力深深地感动了杨教授,她们开始恋爱了。1948年李书源毕业,杨教授结束了名存实亡的婚姻,和自己的学生走进了新婚的殿堂。
1949年,国民党败北,老蒋逃到了台湾,国内高校的一批教师被老蒋带到了台湾,杨义林的前妻带着自己的女儿,在台北清华园落脚。1950年十月,伴随着新中国的曙光,李书源的儿子出世,儿子出世后,杨义林发现年轻的妻子并不温柔,而且自己根本就驾驭不了她,她的脾气比自己还大,儿子的出世并没有给这个家庭带来快乐,而是战争不断,使杨义林又想起了那已经离异的前妻,然而,人家早已经远走高飞了。春节,李书源要回南京看自己的父母,三口人在南京住了半个月,杨义林见了岳父,觉得称只比自己长几岁的丈人“爸爸”有些说不出口,而是称“姥爷”,李教授倒是不以为然,可是夫人看出了端倪,晚上,夫人问李教授:“国栋,我总觉得她们的关系好像有问题。”李国栋说:“当初我就没看好这门亲事,可妳那个姑娘听我的吗?”夫人又问闺女:“书源,你们俩的关系怎么样?”书源说:“不怎么样,早晚得离!”老娘听了下了一跳,对李国栋说:“国栋,看来她们这婚姻长不了了。”人总是在失去的时候才明白失去的珍贵,他时常怀念起性情温柔、贤惠的前妻,可是已经晚了。1952年,随着他们女儿的出世,战争进一步加剧,生性高傲的杨义林实在不堪忍受娇妻的强势性格,第二次离婚。他们没有到法院对簿公堂,而是协议离婚,三岁的儿子跟爸爸,不满一岁的女儿跟妈妈,李书源为了远离杨义林,也从BJ大学调到了天津的南开大学,还是教她的英语,从此开启了自己新的生活。
在经历了第一次婚姻失败后,李书源开始成熟了,她明白了自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伴侣,不久,经人介绍,她和中文系的年轻教师冯家赢相识,冯家赢比她年长五岁,听口音是东北人,他说自己祖籍是山西临汾,在天津没有亲属。冯先生长着一张清瘦的脸,身体也不健壮,不爱说话,一副文人谦和的做派,一看,那善良就不是装出来的,时间不长,李书源就坚信这个人就是自己的终身伴侣,而且冯家赢并不嫌弃自己有过婚史,也不嫌弃自己还带个孩子,在接触中冯家赢表现出了对这个女儿的极大关爱,视如己出。李书源问他:“您这么喜欢孩子,怎么不结婚呢?”冯家赢腼腆地说:“没遇见合适的呗。”其实他也挑,挑女人的长相,挑女人的出身,挑女人的学问,挑女人的心地,他发现李书源虽然泼辣,但是心地善良。
李书源将自己又一次恋爱告诉了妈妈,她对妈妈说:“妈,我要结婚了。”老娘问:“这个人是干什么的?”“是我们学校中文系的教师,比我大五岁,东北人,祖籍山西。”“他没结过婚吗?”书源兴奋地说:“没有,三十多了,还是处男呢!”“人家一个小伙子为什么要找妳一个孩子妈妈?”书源带着几分讥笑的口气说:“妈,您别以为天底下的人都和您的想法一样,天下好男人有的是,我的命好,叫我赶上了。”妈妈说:“那你把他带回来让我们看看。”
1953年暑假,三十四岁的冯家赢终于和这个孩子妈妈结为伉俪。她们是旅行结婚,书源带着冯家赢来到了南京,见到了自己的父母,李国栋只见了一眼,就对夫人说:“这个人行。”夫人也说:“我看也没问题,你看人家一看就是老实人。”婚后,邻居们没听到她们家里发生过争吵,婚后的冯家赢,对待媛慧真的视如己出,书源也将女儿的名字改成了冯媛慧,冯家赢对待女人和孩子,表现出了一个男人的博大胸怀和男人独有的温柔善良,书源也从心里感受到了做为一个女人的幸福。晚上,书源躺在冯家赢的胳膊里问他:“都说东北人壮,你也不壮啊。”冯家赢说:“我们家虽然在辽宁,可我爸妈都不是东北人啊,我们家原来在山西临汾,是在RB人统治的时候我爸妈过来的。”“你怎么一点脾气也没有啊?你随谁啊?”李家赢说:“我像我妈妈,我妈妈就没脾气。”“你说实话,你和我这个孩子妈妈结婚幸福吗?”“幸福啊。”“真的一点都不感觉委屈?”“怎么会委屈啊!我感觉出妳真的爱我,妳是个急性子,可是妳没跟我发过脾气,妳在很多时候是克制自己,因为妳有过一次婚姻,妳对我们的婚姻很珍惜,我理解妳。”书源仰头给了冯家赢一个吻,激动地趴在他的胸前,温柔地说:“你真好,我也真的感觉很幸福,我给你生个孩子吧。”冯家赢说:“媛慧太小,等过几年媛慧大了,我们再要个孩子吧,只要我们都健康,不怕晚。”
一晃,媛慧三岁了,上幼儿园了,除了上午有课,几乎每天都是冯家赢送孩子,下午接她的时候,怕累着孩子,他总是将小媛慧抱在怀里,冬天来了,更是如此。又是四年过去了,媛慧该上小学了,这年他们的儿子出世,冯家赢终于有了自己的儿子。自从有了小弟弟,书源对女儿说:“你有小弟弟了,你是姐姐,以后得有姐姐的样子了,得懂得照顾弟弟,妳知道吗?”小媛慧天真地点着头。
一晃,又是几年过去了,那年,提倡知识分子要为工农兵服务,走和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李书源说:“咱这一走,不知道还能不能回来,宏伟才八岁,把他放在姥爷家吧,书还得念,放在姥爷家里我们也放心。”就这样,他们带着十五岁的媛慧来到了东北老家,那几年爷爷奶奶相继去逝,令冯家赢和李书源没想到的是,这里的乡亲们都异常的热情,更没想到的是,在农村只待了两年,又回来了,而且还补发了两年的工资,一分不少。那年她们将自己的儿子从南京接了回来,两年后的宏伟已经十岁,上四年级了,而且在姥爷姥姥的调教下,懂规矩,学习成绩各科都是优秀,冯家赢对李书源说:“真得谢谢妳啦。”书源说:“宏伟是咱俩的儿子,这不是应该的吗!”冯家赢说:“两年前我们下乡的时候,可是没想到还能回来啊。”冯家赢看着说着一口南京话的小儿子,笑了。
又是几年过去了,儿子已经上大一了,女儿就要结婚了,可是李书源走了,冯家赢对着书源的相片自言自语:“苦日子都熬过来了,妳怎么没有福气啊,这福都让我一个人享了,可是没有你,我能享这福气吗?”姥爷姥姥还没走,书源先走了,家里做饭的人没有了,可是王晓东会做饭,他来到媛慧的家里,当起了家庭主妇,因为王晓东有过八年的从军经历,他不仅会干活,还炒得一手好菜,冯家赢明白,这香喷喷的菜香里,是这个姑爷带给这个家里的温暖和担当啊。他对小王说:“媛慧妈走了,你们的婚期要往后延延,你能理解吧?”王晓东说:“您就放心吧,我都多大了,这还不懂?”待续
三
五十六岁的李书源因脑血管破裂,扔下相濡以沫二十余年的冯教授、爱女和儿子,走了。没留下一句遗言,更没有遗嘱,因为她走的太突然、太快,大人和孩子都没有来得及伺候她一天。天就像塌下来一样,一个幸福温暖的家在瞬间就蒸发了。
李书源自幼聪明伶俐,父亲在南京的中央大学教书,那年因为RB人攻占了南京,国民政府迁到了重庆,她也随父母来到陌生的重庆,在那里她度过了中学时代。到1943年,十九岁的她要考大学了,父亲对她说:“妳考北平的辅仁大学吧,那是美国人办的教会学校,学校里能安全些。”她觉得父亲说的有道理,她听了父亲的建议,报考了辅仁大学,因为喜欢英语,报的是英语专业,1943年秋,她如愿以偿走进了辅仁大学高等学府,开启了自己崭新的学习生涯。两年后的1945年,RB人战败投降,被外国人奴役了百余年的中华民族,迸发出了从没有过的对自由、民主的渴望,无论是共产党的解放区,还是国统区的高校里,到处是一个个热情洋溢的五四青年。
在英语系的教师中美国人很多,但是有个三十几岁的中国人杨义林,特受学生们的欢迎,他的身材高大伟岸,表情里总是带着自信,课讲的精彩。李书源不仅学习优秀,长的精神,也是班里思想最活跃的女生,她大胆泼辣,问题也多,很快她引起了杨教授的注意,有时她还到杨教授的家里请教问题,她的执着、聪慧,和青春活力深深地感动了杨教授,她们开始恋爱了。1948年李书源毕业,杨教授结束了名存实亡的婚姻,和自己的学生走进了新婚的殿堂。
1949年,国民党败北,老蒋逃到了台湾,国内高校的一批教师被老蒋带到了台湾,杨义林的前妻带着自己的女儿,在台北清华园落脚。1950年十月,伴随着新中国的曙光,李书源的儿子出世,儿子出世后,杨义林发现年轻的妻子并不温柔,而且自己根本就驾驭不了她,她的脾气比自己还大,儿子的出世并没有给这个家庭带来快乐,而是战争不断,使杨义林又想起了那已经离异的前妻,然而,人家早已经远走高飞了。春节,李书源要回南京看自己的父母,三口人在南京住了半个月,杨义林见了岳父,觉得称只比自己长几岁的丈人“爸爸”有些说不出口,而是称“姥爷”,李教授倒是不以为然,可是夫人看出了端倪,晚上,夫人问李教授:“国栋,我总觉得她们的关系好像有问题。”李国栋说:“当初我就没看好这门亲事,可妳那个姑娘听我的吗?”夫人又问闺女:“书源,你们俩的关系怎么样?”书源说:“不怎么样,早晚得离!”老娘听了下了一跳,对李国栋说:“国栋,看来她们这婚姻长不了了。”人总是在失去的时候才明白失去的珍贵,他时常怀念起性情温柔、贤惠的前妻,可是已经晚了。1952年,随着他们女儿的出世,战争进一步加剧,生性高傲的杨义林实在不堪忍受娇妻的强势性格,第二次离婚。他们没有到法院对簿公堂,而是协议离婚,三岁的儿子跟爸爸,不满一岁的女儿跟妈妈,李书源为了远离杨义林,也从BJ大学调到了天津的南开大学,还是教她的英语,从此开启了自己新的生活。
在经历了第一次婚姻失败后,李书源开始成熟了,她明白了自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伴侣,不久,经人介绍,她和中文系的年轻教师冯家赢相识,冯家赢比她年长五岁,听口音是东北人,他说自己祖籍是山西临汾,在天津没有亲属。冯先生长着一张清瘦的脸,身体也不健壮,不爱说话,一副文人谦和的做派,一看,那善良就不是装出来的,时间不长,李书源就坚信这个人就是自己的终身伴侣,而且冯家赢并不嫌弃自己有过婚史,也不嫌弃自己还带个孩子,在接触中冯家赢表现出了对这个女儿的极大关爱,视如己出。李书源问他:“您这么喜欢孩子,怎么不结婚呢?”冯家赢腼腆地说:“没遇见合适的呗。”其实他也挑,挑女人的长相,挑女人的出身,挑女人的学问,挑女人的心地,他发现李书源虽然泼辣,但是心地善良。
李书源将自己又一次恋爱告诉了妈妈,她对妈妈说:“妈,我要结婚了。”老娘问:“这个人是干什么的?”“是我们学校中文系的教师,比我大五岁,东北人,祖籍山西。”“他没结过婚吗?”书源兴奋地说:“没有,三十多了,还是处男呢!”“人家一个小伙子为什么要找妳一个孩子妈妈?”书源带着几分讥笑的口气说:“妈,您别以为天底下的人都和您的想法一样,天下好男人有的是,我的命好,叫我赶上了。”妈妈说:“那你把他带回来让我们看看。”
1953年暑假,三十四岁的冯家赢终于和这个孩子妈妈结为伉俪。她们是旅行结婚,书源带着冯家赢来到了南京,见到了自己的父母,李国栋只见了一眼,就对夫人说:“这个人行。”夫人也说:“我看也没问题,你看人家一看就是老实人。”婚后,邻居们没听到她们家里发生过争吵,婚后的冯家赢,对待媛慧真的视如己出,书源也将女儿的名字改成了冯媛慧,冯家赢对待女人和孩子,表现出了一个男人的博大胸怀和男人独有的温柔善良,书源也从心里感受到了做为一个女人的幸福。晚上,书源躺在冯家赢的胳膊里问他:“都说东北人壮,你也不壮啊。”冯家赢说:“我们家虽然在辽宁,可我爸妈都不是东北人啊,我们家原来在山西临汾,是在RB人统治的时候我爸妈过来的。”“你怎么一点脾气也没有啊?你随谁啊?”李家赢说:“我像我妈妈,我妈妈就没脾气。”“你说实话,你和我这个孩子妈妈结婚幸福吗?”“幸福啊。”“真的一点都不感觉委屈?”“怎么会委屈啊!我感觉出妳真的爱我,妳是个急性子,可是妳没跟我发过脾气,妳在很多时候是克制自己,因为妳有过一次婚姻,妳对我们的婚姻很珍惜,我理解妳。”书源仰头给了冯家赢一个吻,激动地趴在他的胸前,温柔地说:“你真好,我也真的感觉很幸福,我给你生个孩子吧。”冯家赢说:“媛慧太小,等过几年媛慧大了,我们再要个孩子吧,只要我们都健康,不怕晚。”
一晃,媛慧三岁了,上幼儿园了,除了上午有课,几乎每天都是冯家赢送孩子,下午接她的时候,怕累着孩子,他总是将小媛慧抱在怀里,冬天来了,更是如此。又是四年过去了,媛慧该上小学了,这年他们的儿子出世,冯家赢终于有了自己的儿子。自从有了小弟弟,书源对女儿说:“你有小弟弟了,你是姐姐,以后得有姐姐的样子了,得懂得照顾弟弟,妳知道吗?”小媛慧天真地点着头。
一晃,又是几年过去了,那年,提倡知识分子要为工农兵服务,走和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李书源说:“咱这一走,不知道还能不能回来,宏伟才八岁,把他放在姥爷家吧,书还得念,放在姥爷家里我们也放心。”就这样,他们带着十五岁的媛慧来到了东北老家,那几年爷爷奶奶相继去逝,令冯家赢和李书源没想到的是,这里的乡亲们都异常的热情,更没想到的是,在农村只待了两年,又回来了,而且还补发了两年的工资,一分不少。那年她们将自己的儿子从南京接了回来,两年后的宏伟已经十岁,上四年级了,而且在姥爷姥姥的调教下,懂规矩,学习成绩各科都是优秀,冯家赢对李书源说:“真得谢谢妳啦。”书源说:“宏伟是咱俩的儿子,这不是应该的吗!”冯家赢说:“两年前我们下乡的时候,可是没想到还能回来啊。”冯家赢看着说着一口南京话的小儿子,笑了。
又是几年过去了,儿子已经上大一了,女儿就要结婚了,可是李书源走了,冯家赢对着书源的相片自言自语:“苦日子都熬过来了,妳怎么没有福气啊,这福都让我一个人享了,可是没有你,我能享这福气吗?”姥爷姥姥还没走,书源先走了,家里做饭的人没有了,可是王晓东会做饭,他来到媛慧的家里,当起了家庭主妇,因为王晓东有过八年的从军经历,他不仅会干活,还炒得一手好菜,冯家赢明白,这香喷喷的菜香里,是这个姑爷带给这个家里的温暖和担当啊。他对小王说:“媛慧妈走了,你们的婚期要往后延延,你能理解吧?”王晓东说:“您就放心吧,我都多大了,这还不懂?”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