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尘埃如山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章 冬祭(1)

    宁静的伏水河像一个温婉苗条的少女,从八百里伏牛山南麓迈着欢快的脚步潺潺而出;河水自西北向东南沿着平缓的地势涓涓而去,一路汇溪纳流而蝶变成为羞涩恬静的大家闺秀;在葱茏繁茂的桐柏山面前,矜持的闺秀轻拥辄止后掉头折向了西南,与丰腴奔放的桐水河汇聚后摇身变成了丰满从容的乳娘,从容、婉约、柔美的乳娘取名伏桐河,自北向南穿越肥沃伏襄盆地,甘甜的乳汁养育着一河两岸的千顷良田,最后蜿蜒而出汇汉水,融万里长江奔腾到海。

    伏桐河水缓多滩,两岸长着大片大片的芦苇。在秋高云淡的时节,觅食的野鸭不时在随风起伏的芦苇荡里游出游进,使得倒映着似火晚霞的河面上,如同一匹被揉皱的锻锦,波光粼粼。

    十家镇就座落在伏水和桐水的交汇处。十家镇又名十店镇,当年山西大移民时,头脑灵活的生意人在河边建了十家酒食店,专门招待南来北往的商旅而得名。从区区十家酒食店起家,如今的十家镇,已经是位居中原四大名镇之首的商贸巨镇,联系着南船北马的货贸集散中枢地。

    在十家镇通往伏阳县城的西南向官道上,有个集市叫三家营。听营里老人讲,三家营最早源自明朝初年,从山西洪洞结伴而来的郭、李、牛三户移民。三户移民沿着官道南下,正好在这里碰到前来安置移民的官差,骑着瘦毛驴儿的官差在荒地里走一圈,用驴蹄印给每家每户划了块地,丢下一把粮种,拍拍屁股就走了。其实官差划不划都一样,这里方圆几十里荒无人烟,全部都是无主撂荒的田地,蒿草足足一人多高,根本无法耕种。更要命的是在这里,白天蛇鼠狼豺满地跑,见了人都不带怕的,晚上狼群环伺绿光幽幽,时刻等着瞧准时机猛扑而来。

    无路可退的三家人不得不合三为一,一刀一斧砍树割草搭窝棚,一镢一锄子垦荒整地,春种秋收夏采冬猎,共渡难关。几年后三家合买一头黄牛和一头黑马,像宝贝一样伺候养护。

    牛家人备的草料,拿筛子筛过三遍才倒进槽里;郭家人备的细料,在石磨上磨得细细的,煮熟了才拌进草料;李家把牛马拴在床头,晚上把棉被搭在牛身上,宁可自己挨冻也不让牲口遭罪。不论是耕田犁地还是套车出门,只听鞭子响不见辫梢落,生怕扯掉一根牛毛。黑马身边总一根纤绳,拉重车上长坡的时候,都抢着帮把劲。几年下来黄牛黑马膘肥体壮毛色油亮,每年都能生下一个牛犊马驹,三家谦让来谦让去轮流牵回饲养。

    三家人在这片土地扎下根后,植榆栽槐、烧砖制瓦,渐渐将窝棚变为草房,草房翻成瓦房;三家营人口从当年的十几口繁衍生息,终于成了如今五六百口的大营寨。后来牛家在营北五里扩置了田地,牛姓大部分人都搬了过去,起名牛家庄;有几户逃荒而来的韩姓人,在三家营租地耕种后就留了下来,所以现在还是名副其实的三家营。

    和北方的村落大同小异,三家营的房子基本都是坐北朝南,以祠堂为中心向四周拓展的院落。殷实之家圈起院墙,围起来大大小小的四合院,贫寒之家茅屋篱笆,倒也干干净净。

    三家营最好的院落,就是的供奉三家祖先的青砖红瓦大祠堂,五间正房坐北朝南,宽阔敞亮的大殿外加两边两间大房。三家祖先的牌位,全部整整齐齐的供奉在正殿里,寓意三家世代守望相助在一起;西边两间是村里的学堂,只要是郭、李、牛三家的孩子,都可以来读书;东边两间作为仓房,存贮着族里历年结余的粮银和账册。

    因为三家祖上是冬至那天来到三家营的,所以每年冬至这天,三家族长就把族人召集在祠堂一起,三家轮流做东祭祀先祖,称为“冬祭”。

    这一年的冬祭轮到郭家做东主持。天蒙蒙亮的时候郭敬祖就已经起来了,他端坐在堂屋里的八仙桌旁,一边吧嗒吧嗒的抽旱烟,一边等着郭修安来请安。郭修安恭恭敬敬的施过礼请完安后,郭修安的女人郭白氏,就将打好的洗脸水奉上让郭敬祖洗脸。洗把脸后郭敬祖把烟袋别在腰间,将油光发亮的厚毡帽往头上一戴,拿起院子里的粪筐粪铲,准备出门去拾粪。

    郭敬祖还没走出堂屋门,郭修安便在后面说:“爹!今早儿太冷了,晌午还要在祠堂冬祭,您就别去拾粪了,在家歇歇吧!”

    早起拾粪是郭家的传统,自从落户三户营起,郭家当家的祖祖辈辈早上都要去拾粪。村里人在背后给郭家起了个“拾粪郭”的外号,郭敬祖知道后不羞不恼:“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庄稼是咱的口粮,粪土是田地的口粮,有了口粮田地才不荒,田地不荒咱种田人的心才不慌!我看这个外号怪好(挺不错)哩!”

    郭敬祖起早拾粪跟他的旱烟瘾一样,比他爹和他爷爷更大。不管是丰年荒年,无论春夏还是秋冬,郭敬祖都蒯着粪筐夹着粪铲,一早就在营里营外转悠,地里的庄稼就如膝下的儿孙,每天看一遍心里踏实;营里的家家户户如手上的五指,门口过一过心里更有数;街上做小买卖的、送喜报丧的看一眼就知道是生人还是熟人。

    而三家营的村民,也渐渐习惯了郭敬祖每天的“拾粪”习惯,如果哪天早上没看到敬祖老汉拾粪,首先会责怪自己懒惰贪睡,没有早起出工,然后才会满脸尴尬的向四邻求证老族长今儿早是不是没有出来“拾粪”。

    郭敬祖没有理会郭修安的话,脚步没停头也没回的说:“冬祭又不是头一回由郭家办,你这个族长也不是第一天当主祭,自个儿拿捏的稳当了,一切都妥当了!”

    三户营的冬祭仪式简朴而又隆重,每年程序都差不多。冬至前三天,负责主祭的族长前往祠堂焚香禀报:“祖宗在上,子孙某某今日禀请,将以冬至时日,到祠祭事,微薄之礼,难表敬意,于今敢告!”然后在家闭门谢客,斋戒沐浴。

    冬至前一日,族人将祠堂打扫一番,除旧布新。冬至日一大早,祠堂正厅,供奉着三户营郭、白、牛三家祖宗先人牌位的香案前,点亮添满香油的灯盏,摆上素饺和白面馒头,还有大麦、小麦、荞麦、小米、高粱、黄豆、扁豆等籽粮。供桌后面供奉着先人牌位,中堂高挂“守望相助”的匾额,相传为前朝伏阳知府特赐,以褒奖三家营民众世代民风淳朴,和睦相处。

    正式祭祀仪式在冬至正日午时开始,三家营和牛家庄族长、长者、士绅、户主以及宾客齐聚祠堂,呜鼓三通后,司仪引领着主祭族长和另两家陪祭族长,移步正厅,在祖先牌位前再行三叩九拜之礼,在通、引两赞唱诺下,礼乐齐鸣,依次行灌地礼、上香礼、初献礼、亚献礼、终献礼、侑食礼、赐福礼、辞神礼,将祭酒淋洒,沉香点燃,将猪牛羊祭品供奉,以供先人飨馔!

    祭祀仪式完成后,主祭族长便在街上设宴致谢前来祭拜的宾客。然后将三族年过一甲的长者请进祠堂,将预先备下的用精细白面蒸就的大寿糕,恭恭敬敬的敬奉到每位老人手里,最后让老人们的儿孙去库房领一扎棉花和一斗麦子,拿回家去给老人们做件新棉袄、做点细面吃食,聊表宗族对长者的赡养之意。家境窘迫的老人,拉着族长的手,老泪纵横,感念族长的恩慈和仁善,感念族人的赡护和恩情。主祭族长这时会对族人说: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三家营先人们就是守望相助,相互帮衬的熬过来的。百善孝为先,三纲四维、五常八德是三家营兴旺发达、子孙繁盛的根本;不赡养父母者,羞噪先人,生不准入祠堂,死不准葬祖坟!”

    最后是所有参加祭祀的族人,一起在祠堂吃杂和粥。杂和粥有点像腊八粥,由大麦、小麦、燕麦、小米、黑豆、绿豆、扁豆、红薯,野菜等煮成的野菜粥;也是三家营祖宗先人在初来乍到,垦荒整地的日子里吃的饭食,后来又加上冬祭的猪牛羊、馒头和饺子等供品,一起在大锅里同煮而成的粥饭。杂和粥粗鄙涩口、寡淡难吃,每年都是由冬祭族长带头,盛满一碗呼噜呼噜的一口气吃完,然后用筷子仔细的将碗底的米粒豆渣,刮的干干净净,一滴不剩的全吃光!

    吃完杂和粥,每年冬祭仪式的程序就算结束了。只是这几年每逢郭家做东,伏阳县衙和十家镇的行商坐贾,也会派人来祭拜并观礼,所以就格外隆重和热闹。到了晚上掌灯时分,郭氏族人要再次聚在祠堂,族里的社书依例要公布祠堂官地一年的进项和支出,库房里的存粮和银钱的结余,确定为下一年缴田赋捐税,而预支的包收垫款和其他用度,供全族人一起公议。

    冬祭的最后一项,是族人一起来到祠堂的牌坊下,诵读那块青石碑上刻着《郭氏家训》。家训内容摘自前朝朱夫子的治家格言,是前几年在郭敬祖的主张下立在祠堂的。家训正文: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简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赀才,薄父母,不成人子。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隳自甘,家道难成。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嫉妒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守分安命,顺时听天!”

    族长领诵族人一起诵读完毕,族长说:“自古以来,修身治家的道理天下皆同,朱夫子的话句句走心入理,不求郭氏族人能治国平天下,但求族人世代做到修身齐家,保郭氏一脉平平安安!郭氏族人不分男女老少,都要将家训牢记于心,各家各户按照家训治家力行,教育子孙,每个月我都会请学堂的先生讲解,每家每户主事的都要去听听!”这样,郭氏族人自己的冬祭仪式才算正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