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陇西
陇西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定西市中部、渭河上游,地处陇中黄土高原中部。东接通渭县,南连武山、漳县,西邻渭源县,北靠安定区。
隶属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因在陇山以西而得名,自古为“四塞之国”,兵家必争之地。远在史前时期,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留下了仰韶、齐家等文化遗址。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始设陇西郡,汉初设襄武县,始有建置。隋改陇西县,县名沿用至今。
不过三国时期的陇西地区,不同于现代。
三国时期的陇西,远不止今天甘肃陇西一县,而是包括兰州以南的定西、天水、陇南等广阔地域。
自战国时秦置陇西郡后,陇西地区就长期作为甘肃的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名贯华夏2000多年。
秦人从陇山以西的陇南山地走出,跨越秦岭,一统六国;三国故事最为光辉灿烂的悲剧“六出祁山”,在曹魏陇右(古人以西为右,故称陇右)五郡与蜀汉武都、阴平两郡展开。
唐朝时“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当然只存在于唐初。
无论是陇西的“陇”,还是甘肃的“陇”,都与陇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广义的陇山,即为横贯甘肃、宁夏、陕西的六盘山。狭义的陇山,指六盘水南段。
从地理范围看,陇西一般是指黄河以东、陇山以西的这一片区域,甚至可以泛指陇山以西的广大地域。
古人以西为右,陇西又称陇右。三国蜀汉与曹魏交锋的陇西战场,便在曹魏所辖的陇右五郡(陇西、广魏、天水、南安、安定)与蜀汉所辖武都、阴平两郡之间展开。
在三国时期,陇西地域包含了大部分今甘肃的陇东南地区及陇中地区。等到元朝,陇西所辖地域以巩昌总帅府(今定西陇西)为核心,涵盖今兰州以南的大半个甘肃,乃至四川、陕西的部分地域,不亚于任意一个大省。
秦陇锁钥,巴蜀咽喉”,好一个“陇上江南”
三国时陇西地区的南端,是号称“陇上江南”的陇南与天水一带。在这里,似乎一切形容甘肃雄奇、感叹西北壮阔的词汇与意象,都落了空。
陇南、天水一带的山地奇险艰绝,海拔落差达三千多米,钟楼山、仇池山、鸡峰山等百米垂直悬崖,在这里司空见惯。高山与江河行于大地,峻岭尽头有漫漫丘陵和关山草原,这里的美,是立体纵深的。
灵秀之外,陇南与天水的地理位置颇为重要:向西北可抵丝绸之路中枢河西走廊;往东翻越秦岭,就是“八百里秦川”关中平原;向南沿蜀道穿越层层山区,又能联通天府之国成都平原。
于是,这里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也藏着无数英雄史诗。大秦崛起的巍巍历史,就从这里开始。
秦人从齐鲁大地远途而来,在西汉水两岸的河谷地安家落户,又以养马、盐卤这两大产业,自险峻山地实现“弯道超车”,不断由今陇南礼县、西和两县的西汉水一带向东前进。
秦州(今天水市)、秦安、秦亭、秦谷、秦水、秦川,一连串地名记载了秦人六百多年的奋斗史。秦人跨越秦岭,经略关中平原,一统六国,华夏最基础的政治、文化、经济框架,至此奠基。
“坐中联七、甘肃之心”自陇上江南一路往西北,便是三国时陇西地区西北部的核心地域,今天的甘肃定西。
一到定西,方见黄土层峦,天地壮阔,再往西北,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兰州与河西走廊四城,已是近在咫尺。
在这里,西北有巍巍祁连、向南有浩浩秦岭,东去是中国最年轻的山脉之一六盘山,百万年来,风沿青藏高原北缘而来,铸成黄土高原,流水与风沙,在大地上切出了“群山万壑”四字。
定西的多数地区黄土深厚,大地此起彼伏,坡陡谷深,干旱少雨,但定西远不止黄土高原上的苍茫。
孕育了八百里秦川的渭河,便发源于渭源县西南的鸟鼠山系,黄河上游的最大支流洮河,源自青海的河南县倾山而来,则经由定西岷县茶埠转向西北,过峡穿谷,最后注入刘家峡水库。
在定西南部,西秦岭与岷山交汇,气候阴湿多雨,山势愈发雄奇。贵清山、遮阳山,险而不燥,在黄土漫漫之间,自成一幅“清贵”的水墨丹青。
而在定西最南端的岷县,铺着一张水草丰茂的狼渡草原“历史长卷”:当年秦人曾在此牧马,奠定一方基业;千年以降,草原成为茶马古道上的一颗明珠;红军长征亦踏足此地,留下北上抗日的壮阔足迹……。
今天的陇南、天水、定西三市,乃至更远处的平凉、庆阳部分地域,便是三国时期“陇西”地区的主体。
可惜,秦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分全国为三十六郡,仍置陇西郡,治所未变,历史学者后晓荣《秦代政区地理》考证21县,为狄道县、西县、兰干县、略阳县、上邽县、冀县、邸道县、故道县、临洮县、獂道县、绵诸县、襄武县、阿阳县、下辨县、辨道、戎道、武都道、予道、薄道、成纪县、枹罕县,相当于兰州市、定西市、天水市、陇南地区一部和临夏一部的总和(《西汉政区地理》)。为当时右拒西羌、左护咸阳之要郡。
西汉和东汉都是领十一县,结果等到了西晋的时候,就剩下四个县了。
当然这都离不开羌人叛乱,以及诸葛武侯、姜维北伐所至,主要还是姜维。
西北地区,鱼龙混杂,少数民族层出不穷,鲜卑、匈奴、西羌、氐人等等。
各种大小部落无穷无尽,再加上司马晋的水平不够,还有小冰河的种种因素,西北边疆的疆土年年都在减少,不停地往外吐,所以五胡乱华也就成了必然。
从11个县的大郡,变成了只有四个县的小郡,名存实亡。
西晋时只有四县:襄武、狄道(今临洮县)、临洮(今岷县)、首阳(今渭源县东北),三千户。属秦州。
十六国前赵、后赵时,陇西郡仍领四县,仍属秦州。前秦改属河州。领三县。后凉属凉州。后秦属雍州。西秦复属秦州。
北魏属渭州。西魏、北周因之。北周陇西郡领襄武、渭源2县。
懂了嘛!司马晋还得说跟后面几个比起来,咱家算不错的了。
只可惜,老祖宗一刀一刀砍下来的江山,就被后世子孙给败出去了。
至于河套地区?那就更不用说了,魏武下令做的,当然也确实是没有多少汉民了。
再加上司马宣王的辽东政策,偌大的北方,从头到脚,全被游牧民族包围了,五胡乱华,如何不出?
况且,经过三国长时间对峙,也导致魏晋不得不把重心放在吴蜀上,导致疆土被不断地蚕食,最终酿成惨剧。
从汉末韩遂造反开始,就可以看出来,这是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诸葛亮为了北伐,甚至还需要联络这些羌人和氐人,约定一同起兵反魏,刘备夷陵之战,还找来了一万武陵蛮援军呐!
这是诸葛亮聪明的的一点,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分清主要矛盾。
蜀中大族的力量以及东洲派的人物,诸葛亮都需要考虑,一个不慎,蜀汉亡矣!
隶属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因在陇山以西而得名,自古为“四塞之国”,兵家必争之地。远在史前时期,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留下了仰韶、齐家等文化遗址。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始设陇西郡,汉初设襄武县,始有建置。隋改陇西县,县名沿用至今。
不过三国时期的陇西地区,不同于现代。
三国时期的陇西,远不止今天甘肃陇西一县,而是包括兰州以南的定西、天水、陇南等广阔地域。
自战国时秦置陇西郡后,陇西地区就长期作为甘肃的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名贯华夏2000多年。
秦人从陇山以西的陇南山地走出,跨越秦岭,一统六国;三国故事最为光辉灿烂的悲剧“六出祁山”,在曹魏陇右(古人以西为右,故称陇右)五郡与蜀汉武都、阴平两郡展开。
唐朝时“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当然只存在于唐初。
无论是陇西的“陇”,还是甘肃的“陇”,都与陇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广义的陇山,即为横贯甘肃、宁夏、陕西的六盘山。狭义的陇山,指六盘水南段。
从地理范围看,陇西一般是指黄河以东、陇山以西的这一片区域,甚至可以泛指陇山以西的广大地域。
古人以西为右,陇西又称陇右。三国蜀汉与曹魏交锋的陇西战场,便在曹魏所辖的陇右五郡(陇西、广魏、天水、南安、安定)与蜀汉所辖武都、阴平两郡之间展开。
在三国时期,陇西地域包含了大部分今甘肃的陇东南地区及陇中地区。等到元朝,陇西所辖地域以巩昌总帅府(今定西陇西)为核心,涵盖今兰州以南的大半个甘肃,乃至四川、陕西的部分地域,不亚于任意一个大省。
秦陇锁钥,巴蜀咽喉”,好一个“陇上江南”
三国时陇西地区的南端,是号称“陇上江南”的陇南与天水一带。在这里,似乎一切形容甘肃雄奇、感叹西北壮阔的词汇与意象,都落了空。
陇南、天水一带的山地奇险艰绝,海拔落差达三千多米,钟楼山、仇池山、鸡峰山等百米垂直悬崖,在这里司空见惯。高山与江河行于大地,峻岭尽头有漫漫丘陵和关山草原,这里的美,是立体纵深的。
灵秀之外,陇南与天水的地理位置颇为重要:向西北可抵丝绸之路中枢河西走廊;往东翻越秦岭,就是“八百里秦川”关中平原;向南沿蜀道穿越层层山区,又能联通天府之国成都平原。
于是,这里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也藏着无数英雄史诗。大秦崛起的巍巍历史,就从这里开始。
秦人从齐鲁大地远途而来,在西汉水两岸的河谷地安家落户,又以养马、盐卤这两大产业,自险峻山地实现“弯道超车”,不断由今陇南礼县、西和两县的西汉水一带向东前进。
秦州(今天水市)、秦安、秦亭、秦谷、秦水、秦川,一连串地名记载了秦人六百多年的奋斗史。秦人跨越秦岭,经略关中平原,一统六国,华夏最基础的政治、文化、经济框架,至此奠基。
“坐中联七、甘肃之心”自陇上江南一路往西北,便是三国时陇西地区西北部的核心地域,今天的甘肃定西。
一到定西,方见黄土层峦,天地壮阔,再往西北,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兰州与河西走廊四城,已是近在咫尺。
在这里,西北有巍巍祁连、向南有浩浩秦岭,东去是中国最年轻的山脉之一六盘山,百万年来,风沿青藏高原北缘而来,铸成黄土高原,流水与风沙,在大地上切出了“群山万壑”四字。
定西的多数地区黄土深厚,大地此起彼伏,坡陡谷深,干旱少雨,但定西远不止黄土高原上的苍茫。
孕育了八百里秦川的渭河,便发源于渭源县西南的鸟鼠山系,黄河上游的最大支流洮河,源自青海的河南县倾山而来,则经由定西岷县茶埠转向西北,过峡穿谷,最后注入刘家峡水库。
在定西南部,西秦岭与岷山交汇,气候阴湿多雨,山势愈发雄奇。贵清山、遮阳山,险而不燥,在黄土漫漫之间,自成一幅“清贵”的水墨丹青。
而在定西最南端的岷县,铺着一张水草丰茂的狼渡草原“历史长卷”:当年秦人曾在此牧马,奠定一方基业;千年以降,草原成为茶马古道上的一颗明珠;红军长征亦踏足此地,留下北上抗日的壮阔足迹……。
今天的陇南、天水、定西三市,乃至更远处的平凉、庆阳部分地域,便是三国时期“陇西”地区的主体。
可惜,秦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分全国为三十六郡,仍置陇西郡,治所未变,历史学者后晓荣《秦代政区地理》考证21县,为狄道县、西县、兰干县、略阳县、上邽县、冀县、邸道县、故道县、临洮县、獂道县、绵诸县、襄武县、阿阳县、下辨县、辨道、戎道、武都道、予道、薄道、成纪县、枹罕县,相当于兰州市、定西市、天水市、陇南地区一部和临夏一部的总和(《西汉政区地理》)。为当时右拒西羌、左护咸阳之要郡。
西汉和东汉都是领十一县,结果等到了西晋的时候,就剩下四个县了。
当然这都离不开羌人叛乱,以及诸葛武侯、姜维北伐所至,主要还是姜维。
西北地区,鱼龙混杂,少数民族层出不穷,鲜卑、匈奴、西羌、氐人等等。
各种大小部落无穷无尽,再加上司马晋的水平不够,还有小冰河的种种因素,西北边疆的疆土年年都在减少,不停地往外吐,所以五胡乱华也就成了必然。
从11个县的大郡,变成了只有四个县的小郡,名存实亡。
西晋时只有四县:襄武、狄道(今临洮县)、临洮(今岷县)、首阳(今渭源县东北),三千户。属秦州。
十六国前赵、后赵时,陇西郡仍领四县,仍属秦州。前秦改属河州。领三县。后凉属凉州。后秦属雍州。西秦复属秦州。
北魏属渭州。西魏、北周因之。北周陇西郡领襄武、渭源2县。
懂了嘛!司马晋还得说跟后面几个比起来,咱家算不错的了。
只可惜,老祖宗一刀一刀砍下来的江山,就被后世子孙给败出去了。
至于河套地区?那就更不用说了,魏武下令做的,当然也确实是没有多少汉民了。
再加上司马宣王的辽东政策,偌大的北方,从头到脚,全被游牧民族包围了,五胡乱华,如何不出?
况且,经过三国长时间对峙,也导致魏晋不得不把重心放在吴蜀上,导致疆土被不断地蚕食,最终酿成惨剧。
从汉末韩遂造反开始,就可以看出来,这是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诸葛亮为了北伐,甚至还需要联络这些羌人和氐人,约定一同起兵反魏,刘备夷陵之战,还找来了一万武陵蛮援军呐!
这是诸葛亮聪明的的一点,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分清主要矛盾。
蜀中大族的力量以及东洲派的人物,诸葛亮都需要考虑,一个不慎,蜀汉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