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中国从何时使用玻璃窗? 答案竟隐藏在红楼之中
作者:张凯庆
雍正之前,皇上的寝宫里也没有玻璃窗,可贾宝玉和李纨的屋里竟有玻璃窗。笔者认为:《红楼梦》作者的目的是要暗示读者,故事发生的年代在雍正之后。
在现代人看来,安个玻璃窗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可是,雍正皇帝继位前,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是用纸糊窗户。中国首次见著于文献资料的玻璃窗记录是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安玻璃的地点是圆明园“观剧处”。雍正元年,养心殿雍正的寝宫装上了玻璃窗,这是中国自唐代以后的第一个玻璃窗。在此之前,皇上的卧室里都没有玻璃窗,可是,李纨和宝玉的屋里却有玻璃窗。宝玉比皇上还牛!
庚辰本第七回:周瑞家的,“穿夹道从李纨后窗下过,隔着玻璃窗户,见李纨在炕上歪着睡觉呢,逐越过西花墙,出西角门进入凤姐院中。”
第四十九回:宝玉起床后,“只见窗上光辉夺目,心内早踌躇起来,埋怨定是晴了,日光已出。一面忙起来揭起窗屉,从玻璃窗内往外一看,原来不是日光,竟是一夜大雪,下将有一尺多厚,天上仍是搓绵扯絮一般。”
看清楚了吗,李纨和宝玉屋里的玻璃窗是真正的透明的玻璃,从外面能看见里面的情景,从里面也能看见外面的风光。绝不是某些红学家解释的那样,玻璃是什么“石英类透明晶体”。
那么,中国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玻璃窗呢?
我国古玻璃在建筑上的使用最早出现在南北朝。南北朝小说家刘义庆的笔记《世说新语》中记载:“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文中的“琉璃”即指现在的玻璃。这是“琉璃”首次用于建筑装饰的记载。到了唐代,“琉璃窗扉”作为建筑装饰材料在宫廷中得以应用。唐懿宗年间的进士王綮曾奉旨写过一篇《琉璃窗赋》:“彼窗牑之丽者,有琉璃之制焉。洞彻而逛凝秋水,虚明而色混晴烟。……”通过文中的描述,可见琉璃窗之珍贵、精美。但由于材料稀少,琉璃窗仅为宫廷所用。唐以后,五代、宋、元、明的文献古籍中再没有“琉璃窗”的记载。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董说所著《西游补》第47页写道:“寻了半日,再不见个楼梯,心中焦躁,推开两扇玻璃窗。玻璃窗外都是绝妙朱红冰纹阑干,幸喜得纹儿做得阔大,行者把头一缩,趱将出去。”
董说,明末小说家。明亡后,隐居丰草庵,改姓林,名蹇,字远游,号南村,又名林胡子,并自称槁木林。入清后,随灵岩大师出家,前后30余年。董说在小说中提到“玻璃窗”,与他丰富的知识有关。
网上有人说,苏州拙政园里的“三十六鸳鸯馆”的蓝玻璃可证明明朝就有玻璃窗。
苏州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园主是官场失意而还乡的御史王献臣。后几经易手,至乾隆初,园子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园子。
光绪三年(1877),园西部花园的汪姓宅园,以价银六千五百两售于吴县富商张履谦,易名为“补园”。当时园中亭台只存一、二处,残破不堪,已非昔日景况。经张履谦大加修葺,遂有塔影亭、留听阁、浮翠阁、笠亭、与谁同坐轩、宜两亭等胜景,又新建了精致绮丽三十六鸳鸯馆、十八曼陀罗花馆。“三十六鸳鸯馆”的蓝玻璃是光绪年间的张履谦从国外购进蓝玻璃安装的。
明朝的有关文献中,没有发现关于玻璃窗的任何记载。
康熙朝的重臣高士奇在《蓬山密记》记载:“康熙癸未,三月十六日,臣土奇随驾入都。二十一日,御前内侍到直庐传旨:‘尔在内历有年所,与众不同。今日令尔遍观园中诸景。’……隔岸即万树红霞处,桃花万株,今已成林。上坐待于天馥斋,斋前皆植腊梅,梅花冬不畏寒,开花如南土。转入观剧处,高台宏丽,四周皆楼,设玻璃窗。上指示壁间西洋画令观。复至雅玩斋,所列彝鼎、古磁、汉玉、异珍、书画之类,咸命观之。古色满前,应接难遍。赐武彝蕊茶毕,谕令:‘且退。数日后,再命汝来观。’”
高士奇随康熙皇帝“遍观园中诸景”,这“园”是指圆明园,“观剧处”应是“同乐园”,它是圆明园最大的戏楼,是圆明园四十景“坐石临流”景区的一部分。“四周皆楼,设玻璃窗。”这是中国自唐代后首次见著于文献资料的玻璃窗记录。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1630—1696),在其所著《广东新语》舟语>522洋舶中记载:“帆以布,凡七张之,绳以棕细藤。窗牖以玻瓈嵌之。舱以辟支缎铺之,凡十数重。酒以葡萄以香春,器以宝玉椀”。
《广东新语》成书于屈大均晚年,约在康熙三十年左右。其描述的“窗牖以玻瓈嵌之”,“玻瓈”即是“玻璃”,他写的是一条船舱的窗上镶嵌着玻璃,可他是在“舟语、洋舶”一文中记载的,显然,这是条外国的船。
雍正元年,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木作》记载:“十月初一日,有谕旨养心殿后寝宫穿堂北边东西窗安玻璃两块。”养心殿是当时雍正的住所,乾隆曾写诗称赞:“西洋奇货无不有,玻璃皎洁修且厚。”乾隆诗证明圆明园“观剧处”和养心殿的玻璃窗用的是进口的西洋玻璃。
京都热线网的圆明沧桑网页刊载:雍正三年(1725年)九月十八日,奉旨于圆明园后殿仙楼下做双圆玻璃窗一件。此系圆明园内安玻璃窗之首次记载。
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皇帝起复遭到罢免的原广西巡抚,满洲上三旗包衣奴才祖秉圭,出任粤海关监督一职,直接秉承内务府的指令。祖秉圭官居二品,兼监察御史衔,而且有密折直奏之权。据清宫档案记载,雍正九年,祖秉圭送往宫中“大玻璃片一块,长五尺、宽三尺四寸,随白羊绒套木板箱”。时在雍正七年至十年之际,皇宫之中开始使用这种进口的洋玻璃。直到乾隆中期,皇宫和圆明园的主要建筑上才安上进口的西洋玻璃,结束了中国历史上几千年一直用纸糊窗户的历史。
上述史料均证明,中国自唐代后,首次出现玻璃窗,是在康熙四十二年的皇家最大的园林里,至雍正元年,雍正皇帝的寝宫里才安上玻璃窗,用的都是西洋玻璃。如果《红楼梦》写的是曹寅之孙“曹雪芹”的家事,或如某些红学专家考证的写的是明末清初的事,那么,康熙年间皇上家都没有玻璃窗,曹家或明末清初的官宦人家哪来的玻璃窗?
这是一条铁证,证明《红楼梦》描写的是乾隆年间皇宫里的事,和江宁的曹家毫无关系。
雍正之前,皇上的寝宫里也没有玻璃窗,可贾宝玉和李纨的屋里竟有玻璃窗。笔者认为:《红楼梦》作者的目的是要暗示读者,故事发生的年代在雍正之后。
在现代人看来,安个玻璃窗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可是,雍正皇帝继位前,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是用纸糊窗户。中国首次见著于文献资料的玻璃窗记录是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安玻璃的地点是圆明园“观剧处”。雍正元年,养心殿雍正的寝宫装上了玻璃窗,这是中国自唐代以后的第一个玻璃窗。在此之前,皇上的卧室里都没有玻璃窗,可是,李纨和宝玉的屋里却有玻璃窗。宝玉比皇上还牛!
庚辰本第七回:周瑞家的,“穿夹道从李纨后窗下过,隔着玻璃窗户,见李纨在炕上歪着睡觉呢,逐越过西花墙,出西角门进入凤姐院中。”
第四十九回:宝玉起床后,“只见窗上光辉夺目,心内早踌躇起来,埋怨定是晴了,日光已出。一面忙起来揭起窗屉,从玻璃窗内往外一看,原来不是日光,竟是一夜大雪,下将有一尺多厚,天上仍是搓绵扯絮一般。”
看清楚了吗,李纨和宝玉屋里的玻璃窗是真正的透明的玻璃,从外面能看见里面的情景,从里面也能看见外面的风光。绝不是某些红学家解释的那样,玻璃是什么“石英类透明晶体”。
那么,中国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玻璃窗呢?
我国古玻璃在建筑上的使用最早出现在南北朝。南北朝小说家刘义庆的笔记《世说新语》中记载:“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文中的“琉璃”即指现在的玻璃。这是“琉璃”首次用于建筑装饰的记载。到了唐代,“琉璃窗扉”作为建筑装饰材料在宫廷中得以应用。唐懿宗年间的进士王綮曾奉旨写过一篇《琉璃窗赋》:“彼窗牑之丽者,有琉璃之制焉。洞彻而逛凝秋水,虚明而色混晴烟。……”通过文中的描述,可见琉璃窗之珍贵、精美。但由于材料稀少,琉璃窗仅为宫廷所用。唐以后,五代、宋、元、明的文献古籍中再没有“琉璃窗”的记载。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董说所著《西游补》第47页写道:“寻了半日,再不见个楼梯,心中焦躁,推开两扇玻璃窗。玻璃窗外都是绝妙朱红冰纹阑干,幸喜得纹儿做得阔大,行者把头一缩,趱将出去。”
董说,明末小说家。明亡后,隐居丰草庵,改姓林,名蹇,字远游,号南村,又名林胡子,并自称槁木林。入清后,随灵岩大师出家,前后30余年。董说在小说中提到“玻璃窗”,与他丰富的知识有关。
网上有人说,苏州拙政园里的“三十六鸳鸯馆”的蓝玻璃可证明明朝就有玻璃窗。
苏州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园主是官场失意而还乡的御史王献臣。后几经易手,至乾隆初,园子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园子。
光绪三年(1877),园西部花园的汪姓宅园,以价银六千五百两售于吴县富商张履谦,易名为“补园”。当时园中亭台只存一、二处,残破不堪,已非昔日景况。经张履谦大加修葺,遂有塔影亭、留听阁、浮翠阁、笠亭、与谁同坐轩、宜两亭等胜景,又新建了精致绮丽三十六鸳鸯馆、十八曼陀罗花馆。“三十六鸳鸯馆”的蓝玻璃是光绪年间的张履谦从国外购进蓝玻璃安装的。
明朝的有关文献中,没有发现关于玻璃窗的任何记载。
康熙朝的重臣高士奇在《蓬山密记》记载:“康熙癸未,三月十六日,臣土奇随驾入都。二十一日,御前内侍到直庐传旨:‘尔在内历有年所,与众不同。今日令尔遍观园中诸景。’……隔岸即万树红霞处,桃花万株,今已成林。上坐待于天馥斋,斋前皆植腊梅,梅花冬不畏寒,开花如南土。转入观剧处,高台宏丽,四周皆楼,设玻璃窗。上指示壁间西洋画令观。复至雅玩斋,所列彝鼎、古磁、汉玉、异珍、书画之类,咸命观之。古色满前,应接难遍。赐武彝蕊茶毕,谕令:‘且退。数日后,再命汝来观。’”
高士奇随康熙皇帝“遍观园中诸景”,这“园”是指圆明园,“观剧处”应是“同乐园”,它是圆明园最大的戏楼,是圆明园四十景“坐石临流”景区的一部分。“四周皆楼,设玻璃窗。”这是中国自唐代后首次见著于文献资料的玻璃窗记录。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1630—1696),在其所著《广东新语》舟语>522洋舶中记载:“帆以布,凡七张之,绳以棕细藤。窗牖以玻瓈嵌之。舱以辟支缎铺之,凡十数重。酒以葡萄以香春,器以宝玉椀”。
《广东新语》成书于屈大均晚年,约在康熙三十年左右。其描述的“窗牖以玻瓈嵌之”,“玻瓈”即是“玻璃”,他写的是一条船舱的窗上镶嵌着玻璃,可他是在“舟语、洋舶”一文中记载的,显然,这是条外国的船。
雍正元年,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木作》记载:“十月初一日,有谕旨养心殿后寝宫穿堂北边东西窗安玻璃两块。”养心殿是当时雍正的住所,乾隆曾写诗称赞:“西洋奇货无不有,玻璃皎洁修且厚。”乾隆诗证明圆明园“观剧处”和养心殿的玻璃窗用的是进口的西洋玻璃。
京都热线网的圆明沧桑网页刊载:雍正三年(1725年)九月十八日,奉旨于圆明园后殿仙楼下做双圆玻璃窗一件。此系圆明园内安玻璃窗之首次记载。
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皇帝起复遭到罢免的原广西巡抚,满洲上三旗包衣奴才祖秉圭,出任粤海关监督一职,直接秉承内务府的指令。祖秉圭官居二品,兼监察御史衔,而且有密折直奏之权。据清宫档案记载,雍正九年,祖秉圭送往宫中“大玻璃片一块,长五尺、宽三尺四寸,随白羊绒套木板箱”。时在雍正七年至十年之际,皇宫之中开始使用这种进口的洋玻璃。直到乾隆中期,皇宫和圆明园的主要建筑上才安上进口的西洋玻璃,结束了中国历史上几千年一直用纸糊窗户的历史。
上述史料均证明,中国自唐代后,首次出现玻璃窗,是在康熙四十二年的皇家最大的园林里,至雍正元年,雍正皇帝的寝宫里才安上玻璃窗,用的都是西洋玻璃。如果《红楼梦》写的是曹寅之孙“曹雪芹”的家事,或如某些红学专家考证的写的是明末清初的事,那么,康熙年间皇上家都没有玻璃窗,曹家或明末清初的官宦人家哪来的玻璃窗?
这是一条铁证,证明《红楼梦》描写的是乾隆年间皇宫里的事,和江宁的曹家毫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