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新话红楼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十一章 “薄命司”的对联 最为紧要之至

    作者:张凯庆

    太虚幻境“薄命司”两边有一副对联,写的是:

    “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宝玉看了,便知感叹[甲戌侧批:“便知”二字是字法,最为紧要之至。]……”

    为何宝玉看到这幅对联心中便知呢?“便知”又为何最为紧要之至呢?如果我们了解了乾隆的先皇后富察氏和继皇后乌喇那拉氏那拉的死期和死因便疑云尽释了。

    1.“春恨”之意

    关于富察皇后的死因说法颇多。有一种流传很广的说法是,乾隆皇帝与总管内务府大臣傅恒的夫人私通,皇后积忿于心,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东巡时在德州运河赴水自尽。

    《清朝野史大观》是这样记载的:“高宗(就是乾隆皇帝,驾崩后庙号高宗)孝贤皇后,傅文忠公恒之妹也。相传,傅恒夫人与高宗通(就是私通的意思),后(指皇后)屡反目,高宗积不能平。南巡至直隶境,同宿御舟中,偶论及旧事,后诮让备至,高宗大怒,逼之坠水。还京后,以病殂告,终觉疚心,谥后号孝贤。”

    印鸾章先生所著《清鉴纲目》意在“简其撰述,详其考证,成为一衔接《明鉴》之史”。印鸾章所记孝贤之死系在德州进谏乾隆不从,羞忿“失足蹈水死”,不知何据?不过,印鸾章并未提傅恒夫人,这是他的严谨之处。

    《清高宗实录》记载:三月初八皇帝奉皇太后回銮。是日驻跸高家庄。初九,驻跸王家庄。初十,驻跸桃源站。十一日,“驾至德州登舟。亥刻,皇后崩”。上述记载是可信的。当时,富察皇后病得很重,已经是奄奄一息了。乾隆从登舟到皇后去世,恐怕没有“舟中夜宴”的机会,即使夜宴,弥留之际的皇后也不可能去进谏,然后羞忿而返,失足落水而死。

    蔡东藩先生撰写的《清史演义》则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乾隆皇帝如何同傅恒夫人幽会,被皇后所窥破,这是和内弟的夫人偷情,当然是不能容忍的。所以,自此皇后见了乾隆帝,不似前日的温柔,乾隆帝也觉暗暗抱愧,少往坤宁宫。(清朝皇室每年都要举行大大小小的祭祀,这也是皇帝皇后的重要职责之一。在这些祭祀中,有一些是要皇后进行的,地点就在坤宁宫中)。昭阳殿里,私恨绵绵......接下去皇后所生之子永琏、永琮接踵夭折,以至皇后病逝。皇后在去世前仍不能原谅皇帝的性情轻浮,且看蔡东藩的描写:甫到德州,皇后己晕了数次,乾隆帝随时慰问,也没有一言相答;到皇太后来视,方模模糊糊的说了“谢恩”两字。临终时,对着乾隆帝,只滴了数点红泪。

    台湾作家高阳先生在《乾隆韵事》这部历史小说中对孝贤之死的描写更是离奇。乾隆十三年(1748年)东巡时,傅夫人带着她和乾隆的私生子、六岁的福康安也别乘一舟,随皇帝御舟而行。不料当皇帝与傅夫人在船中幽会时,竞被皇后撞见。皇后怒责傅夫人,遂与乾隆冲撞起来。傅夫人觉得皇后实在太过分了,忍不住哭倒在地。乾隆心如刀绞,想上前相扶,不料皇后也正好走过来,乾隆误以为她将动手殴辱傅夫人,不由自主地伸手一横,去势太猛,而又适逢其会,“啪”地一声,正好反手一掌,打在皇后脸上。这一刹那间,皇后脸色白得可怕,手捂着脸,身子在发抖,眼中流露出无可言喻的惊恐,皇帝跟傅夫人以及侍立在舱门外的太监全都吓坏了。突然间,只见皇后身子向后一转,脚步踉跄地奔向后舱。等皇帝醒悟过来追上去时,只听“扑通”一声,是重物入水的声音;接着便听见有人在喊:“皇后、皇后!”在乱糟糟的喊叫声中,有人跳入水中去相救了。皇后是救上来了,但已经声断气绝。

    高阳先生是在写小说,虚构、演义的成分颇多,此说不足为信。

    而《金川纪略》中对孝贤之死是这样记载的:皇七子去世后,皇后悲悼成疾,她告诉乾隆帝,在病中时时梦见碧霞元君在召唤她,她已经许下心愿,病好后定亲往泰山还愿。皇帝学识渊博,知道碧霞元君是传说中泰山的神女。他答应了皇后的要求,同时还告诉她,自己也要亲往碧霞宫拈香,为皇后祈福,日后身体康健,早诞贵子。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乾隆恭奉皇太后东巡,皇后随驾出巡。三月初,富察氏因爱子夭折,悲悼成疾,加上车马劳顿,遂于济南一病不起。皇帝闻讯,立即决定停止按程赶路,就近在济南府驻跸,以便皇后调养。而皇后不愿因自己而贻误皇帝的国家政务,更不忍心皇太后为自己的病情担忧,故一再促请皇帝旋辔北还。皇帝沉吟良久,命三月初八日回銮。在山东德州舟次,富察氏撒手人寰。

    乾隆和孝贤皇后伉俪情深,感情真挚,这一点无须质疑。野史中对富察皇后的死因妄加猜测,可信度很低。富察皇后的去世使乾隆痛不欲生,在之后数十年的岁月里,乾隆先后写了一百多首怀念富察皇后的诗,诗中深深表达了乾隆对富察皇后的思念之情,恰如神瑛侍者用甘露浇灌那棵绛珠草。富察皇后在天之灵感激涕零,于是,化作绛珠仙子林黛玉,与神瑛侍者贾宝玉一起重新下界,用一生的眼泪,偿还乾隆皇帝对她的挚爱真情。

    自从富察皇后过世之后,济南城成了乾隆永远的伤心地。此后,他在每次东巡或南巡途中,凡是经过济南时都绝对不再入城,在他所作的诗句中,每每可见他难平的憾恨伤痛。而其中最感人的一首便是他第四次南巡时所作的《四依皇祖南巡过济南韵》,诗中更明白地说出他心中难以平愈的伤痛:“四度济南不入城,恐防一入百悲生。春三月昔分偏剧,十七年过恨未平。”

    挚爱的妻子死于春天,这对乾隆帝的身心无疑是一个巨大打击,因此,乾隆帝才有“十七年过恨未平”的“春恨”啊!

    2.“秋悲”是什么意思?

    如果了解了乌喇那拉氏皇后的遭遇,就明白作者的深意了。

    富察皇后死后,乌喇那拉氏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七月晋皇贵妃,“摄六宫事”。乾隆十五年(1750年)八月初二,乌喇那拉氏晋为皇后。正因为那拉氏坐上了不该坐的位置,才导致她的悲惨结局。乾隆三十年(1765年),在乾隆第四次南巡期间,那拉皇后与乾隆发生激烈冲突,愤然断发。乾隆龙颜大怒,立即派人将那拉皇后送回京城。乾隆南巡结束后,那拉皇后被打入冷宫。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七月十四日,那拉皇后在万分悲痛中含恨而死。清朝使用农历纪年,七月、八月、九月是秋三月。

    那拉皇后死时甚为凄凉,身边一个亲人也没有,是真正的“秋悲”啊!那拉氏皇后的崛起和死亡都是在秋季,秋季是那拉氏皇后悲惨命运的始终。所以是“秋悲”。

    “春恨秋悲”都是自己惹的祸,而乾隆身边的那一堆“花容月貌”的嫔妃,是为谁争相怒放的?当然是为皇上所妍。宝玉看了,当然“便知”,因为他就是乾隆皇帝。所以,脂砚斋才说:“便知二字,最为紧要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