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遣返回京——好梦终结
作者:张凯庆
闰二月十八日早膳之后,乾隆立即派额驸福隆安把那拉皇后由水路送回京师。这一史实,隐写于第五回探春的画和判词之中。
画:两个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
一.我们先说画:
1.风筝
画面上两个人放风筝:两只凤凰风筝搅在一起,隐喻令皇贵妃魏佳氏和那拉皇后的明争暗斗。
第七十回中,宝玉和众姑娘们一起放风筝,宝玉的风筝是“林大娘才送来的美人”风筝,暗指林之孝的女儿林红玉,可这个“美人风筝”却放不起去。宝玉恨的掷在地下,指着风筝道:、“若不是个美人,我一顿脚跺个稀烂。”林红玉是初入弘历潜邸时那拉氏,身份低微,当然飞不起来。
黛玉的风筝无名,紫鹃把风筝的线铰断,笑道:‘这一去把病根儿可都带了去了。’那风筝飘飘摇摇,只管往后退了去,一时只有鸡蛋大小,展眼只剩了一点黑星,再展眼便不见了。”黛玉是富察皇后的化身,富察皇后的病根是对乾隆的痴情和丧子之伤。那风筝越飞越远,“展眼只剩了一点黑星,再展眼便不见了。”暗示富察皇后已魂归天外,“这一去把病根儿可都带了去了。”
探春放的是一只软翅子大凤凰风筝,暗示探春的身份是皇后。“探春正要剪自己的凤凰,见天上也有一个凤凰”,两只凤凰风筝在空中绞在了一起,“正不开交,又见一个门扇大的玲珑喜字带响鞭,在半天如钟鸣一般,也逼近来。”三个风筝搅在一起,一齐飘飘遥遥的去了。
探春放风筝的过程寓意非常明显,黛玉的风筝已经飞走不见了,隐喻的是富察皇后已经仙逝。天空却突然出现另一只凤凰风筝,这是那拉皇后的克星令皇贵妃魏佳氏,正是这个令皇贵妃让那拉皇后逐渐失宠。《红楼梦》中的薛宝琴就是令皇贵妃的化身。薛宝琴不是太虚幻境里的人物,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和又副册里都没有她。十二钗、副十二钗和又副十二钗个个命运悲惨,唯独薛宝琴独善其身,这是为何?因为她是令皇贵妃,在乾隆所有的妃嫔中,只有她命运最好。不仅顶替那拉皇后执掌后宫,还让自己的儿子嘉庆顺利的登上了皇帝的宝座。第七十回放风筝时为何宝琴的风筝是‘大红蝙蝠’,蝙蝠是吉祥的象征,乃‘偏福’之意,正喻宝琴命运独好。
两只凤凰风筝绞在一起暗示那拉皇后和令皇贵妃魏佳氏的明争暗斗,那“门扇大的玲珑喜字带响鞭”的大风筝,则指乾隆皇帝。“响鞭”即是“爆竹”,这是元春的谜语:“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庚辰双行夹批:此元春之谜。才得侥幸,奈寿不长,可悲哉!]元春的化身之一是那拉皇后,“爆竹”暗指乾隆皇帝雷霆震怒。
“天子”怒发冲冠,“如钟鸣一般”撞了过来,那“软翅子大凤凰风筝”焉能不断线?“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形容那拉皇后如断了线的风筝,不知魂归何处?
那拉皇后不知天高地厚,竟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皇上雷霆大怒,“一声震得人方恐,”那拉皇后“回首相看已化灰”了。乌喇那拉氏侥幸坐上皇后之位,“奈寿不长,可悲哉!”
2.海上孤船
大海上的一只船上,一女子掩面而泣:是指乾隆三十年闰二月十八日那天,
乾隆派额驸福隆安把那拉皇后由水路送回京师。“女子掩面而泣”是指探春——那拉皇后孤零零、凄惨惨的独自而去。
红学界的解释是,探春登舟远去是远嫁海外,对此,笔者有不同看法。在第二十二回探春做的灯谜处脂砚斋批道:[庚辰双行夹批:此探春远适之谶也。使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致流散也,悲哉伤哉!]
谶(chèn):基本含义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指将要应验的预言、预兆。
脂批说的很清楚,探春做的灯谜是她命运的预兆。因此,探春的结局很明显,她在清明节登舟是“远适”、“远去”,而不是远嫁!而且她在远去之时,已经成家、有子孙了。这正是那拉皇后的境况,乾隆三十年,那拉皇后48岁,她的侄子已经有孩子了,那拉氏已经是奶奶辈的人了,正因为她的远去,才导致其子孙流散。
那拉皇后临上船时,一定有她的至亲之人泣泪相送。送行人在江边遥望那渐渐远去的孤帆,何不肠断心焦?那拉皇后此一去,将无归途矣!“千里东风一梦遥”,所有的荣耀繁华、昌盛显耀、功名利禄都将化作一场春梦,“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此“梦”正是红楼之梦!
这才是“远去”之实意!那拉皇后“远去”后,她的家族随之“树倒猢狲散”。
二.探春的判词
探春判词“清明涕送江边望”,注意,这里变成了“江边望”,而不是“海边望”。可见,探春登舟远去不是在海上,大海里的孤船只是一种寓意。乾隆三十年闰二月十八日(癸亥)的甲子纳音是:大海水,探春画中的大海就是指十八日癸亥大海水。
“清明”的寓意
第二十二回制灯谜时,探春做的灯谜是:“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谜底是风筝。
探春灯谜“清明妆点最堪宜”,清明的寓意是什么?风筝在什么时候都可以放,为什么非得是“清明妆点最堪宜”?
乾隆三十年的清明是闰二月十五日,这一日,正是乾隆与那拉皇后反目成仇的日子。探春判词“清明涕送江边望”,那拉皇后在闰二月清明节后,如断了线的风筝一去不返。
三.探春之曲[分骨肉]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分骨肉】暗喻那拉皇后与亲人永远分离。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是说那拉皇后在杭州被乾隆派人从水路送回京城。水路:是指京杭大运河,北起通州,南至杭州,全长1794公里。过去说的里数,一般是指“华里”,1794公里,正好是三千多华里。那拉皇后在那一路上凄凄惨惨、孤苦伶仃、肠断神伤,她知道,从此将失去自由,把骨肉亲人和美好家园一起舍弃,实属无奈啊!
“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残年:一是指人的晚年;二是指一年将尽的时候。探春是清明时节乘船远去的,当然不是一年将尽的时候,所以,句中的“残年”就是指人的晚年。“残年”一词,再次证明探春不是远嫁。试想,探春若是嫁人,她的年龄应该是十五、六岁,正是风华正茂之时,怎么能称残年?如果把探春看成那拉皇后就能解释通了。当时那拉皇后已48岁,在那个年代,已经是人到晚年了,而且,第二年她就死了,所以剩下的日子就是“残年”了。
“奴去也,莫牵连。”很多人解释这句的意思是探春希望亲人们对她不要牵挂、惦念。请注意:原文是“莫牵连”,而不是“莫牵念”或“莫牵挂”;“牵连”和“牵念”意思完全不同。牵连:意为牵涉,牵扯,连累,株连;而牵念的意思才是牵挂,惦念。况且,前面“告爹娘休把儿悬念”的句子里,已经表达了“不要惦记牵挂我”的意思,在短短几十个字的曲子里,作者不可能表达相同的意思。
奴:这里意为“奴家”,是古时女子、妇女的自称。
笔者认为:“奴去也,莫牵连。”是那拉皇后对乾隆的最后哀告,希望自己的落难不要株连到她的亲属。可悲、可叹!
第六十二回:大观园红香圃中,宝玉和众姑娘聚在一起喝酒行令时,黛玉说道:“落霞与孤鹜齐飞,风急江天过雁哀,却是一只折足雁,叫的人九回肠,这是鸿雁来宾。”湘云说:“奔腾而澎湃,江间波浪兼天涌,须要铁锁缆孤舟,既遇着一江风,不宜出行。”
黛玉和湘云的酒令隐喻的就是那拉皇后被遣送回京路上的情景。
四.探春之词《南柯子》
探春的《南柯子》只作了半首:“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綰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南柯子》和谜语“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都表示那拉皇后如断了线的风筝,无力回天,任其随风飘去。柳絮飞舞的月份正是闰二月,探春写了上阕再写不下去,正是那拉皇后对命运徒叹奈何的表现。从此以后,那拉皇后和他的亲人们“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宝玉作的下半阕“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君:封建时代指帝王、国君、诸侯等。对随风飘去的柳絮,宝玉——乾隆毫不在意,随她去吧。“莺愁蝶倦晚芳时,”“莺愁”指乾隆,他的心情烦透了;“蝶倦”是说那拉氏,她太累了,已经心力交瘁;俩人都老了,无力再折腾了。“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那拉氏这一去,还能再见吗?“纵是明春再见”也得隔一年啊!事实上,那拉皇后被遣返回京后,再也没有见到乾隆。正如林黛玉的〈唐多令〉:“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所谓“探春”,正是“叹春”也!“闰二月”就是春三月,那拉皇后本是一番爱君之心,却因此召来一场大祸,难道不该一叹吗?这才是“所叹者三春也”的真正寓意。
闰二月十八日早膳之后,乾隆立即派额驸福隆安把那拉皇后由水路送回京师。这一史实,隐写于第五回探春的画和判词之中。
画:两个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
一.我们先说画:
1.风筝
画面上两个人放风筝:两只凤凰风筝搅在一起,隐喻令皇贵妃魏佳氏和那拉皇后的明争暗斗。
第七十回中,宝玉和众姑娘们一起放风筝,宝玉的风筝是“林大娘才送来的美人”风筝,暗指林之孝的女儿林红玉,可这个“美人风筝”却放不起去。宝玉恨的掷在地下,指着风筝道:、“若不是个美人,我一顿脚跺个稀烂。”林红玉是初入弘历潜邸时那拉氏,身份低微,当然飞不起来。
黛玉的风筝无名,紫鹃把风筝的线铰断,笑道:‘这一去把病根儿可都带了去了。’那风筝飘飘摇摇,只管往后退了去,一时只有鸡蛋大小,展眼只剩了一点黑星,再展眼便不见了。”黛玉是富察皇后的化身,富察皇后的病根是对乾隆的痴情和丧子之伤。那风筝越飞越远,“展眼只剩了一点黑星,再展眼便不见了。”暗示富察皇后已魂归天外,“这一去把病根儿可都带了去了。”
探春放的是一只软翅子大凤凰风筝,暗示探春的身份是皇后。“探春正要剪自己的凤凰,见天上也有一个凤凰”,两只凤凰风筝在空中绞在了一起,“正不开交,又见一个门扇大的玲珑喜字带响鞭,在半天如钟鸣一般,也逼近来。”三个风筝搅在一起,一齐飘飘遥遥的去了。
探春放风筝的过程寓意非常明显,黛玉的风筝已经飞走不见了,隐喻的是富察皇后已经仙逝。天空却突然出现另一只凤凰风筝,这是那拉皇后的克星令皇贵妃魏佳氏,正是这个令皇贵妃让那拉皇后逐渐失宠。《红楼梦》中的薛宝琴就是令皇贵妃的化身。薛宝琴不是太虚幻境里的人物,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和又副册里都没有她。十二钗、副十二钗和又副十二钗个个命运悲惨,唯独薛宝琴独善其身,这是为何?因为她是令皇贵妃,在乾隆所有的妃嫔中,只有她命运最好。不仅顶替那拉皇后执掌后宫,还让自己的儿子嘉庆顺利的登上了皇帝的宝座。第七十回放风筝时为何宝琴的风筝是‘大红蝙蝠’,蝙蝠是吉祥的象征,乃‘偏福’之意,正喻宝琴命运独好。
两只凤凰风筝绞在一起暗示那拉皇后和令皇贵妃魏佳氏的明争暗斗,那“门扇大的玲珑喜字带响鞭”的大风筝,则指乾隆皇帝。“响鞭”即是“爆竹”,这是元春的谜语:“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庚辰双行夹批:此元春之谜。才得侥幸,奈寿不长,可悲哉!]元春的化身之一是那拉皇后,“爆竹”暗指乾隆皇帝雷霆震怒。
“天子”怒发冲冠,“如钟鸣一般”撞了过来,那“软翅子大凤凰风筝”焉能不断线?“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形容那拉皇后如断了线的风筝,不知魂归何处?
那拉皇后不知天高地厚,竟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皇上雷霆大怒,“一声震得人方恐,”那拉皇后“回首相看已化灰”了。乌喇那拉氏侥幸坐上皇后之位,“奈寿不长,可悲哉!”
2.海上孤船
大海上的一只船上,一女子掩面而泣:是指乾隆三十年闰二月十八日那天,
乾隆派额驸福隆安把那拉皇后由水路送回京师。“女子掩面而泣”是指探春——那拉皇后孤零零、凄惨惨的独自而去。
红学界的解释是,探春登舟远去是远嫁海外,对此,笔者有不同看法。在第二十二回探春做的灯谜处脂砚斋批道:[庚辰双行夹批:此探春远适之谶也。使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致流散也,悲哉伤哉!]
谶(chèn):基本含义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指将要应验的预言、预兆。
脂批说的很清楚,探春做的灯谜是她命运的预兆。因此,探春的结局很明显,她在清明节登舟是“远适”、“远去”,而不是远嫁!而且她在远去之时,已经成家、有子孙了。这正是那拉皇后的境况,乾隆三十年,那拉皇后48岁,她的侄子已经有孩子了,那拉氏已经是奶奶辈的人了,正因为她的远去,才导致其子孙流散。
那拉皇后临上船时,一定有她的至亲之人泣泪相送。送行人在江边遥望那渐渐远去的孤帆,何不肠断心焦?那拉皇后此一去,将无归途矣!“千里东风一梦遥”,所有的荣耀繁华、昌盛显耀、功名利禄都将化作一场春梦,“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此“梦”正是红楼之梦!
这才是“远去”之实意!那拉皇后“远去”后,她的家族随之“树倒猢狲散”。
二.探春的判词
探春判词“清明涕送江边望”,注意,这里变成了“江边望”,而不是“海边望”。可见,探春登舟远去不是在海上,大海里的孤船只是一种寓意。乾隆三十年闰二月十八日(癸亥)的甲子纳音是:大海水,探春画中的大海就是指十八日癸亥大海水。
“清明”的寓意
第二十二回制灯谜时,探春做的灯谜是:“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谜底是风筝。
探春灯谜“清明妆点最堪宜”,清明的寓意是什么?风筝在什么时候都可以放,为什么非得是“清明妆点最堪宜”?
乾隆三十年的清明是闰二月十五日,这一日,正是乾隆与那拉皇后反目成仇的日子。探春判词“清明涕送江边望”,那拉皇后在闰二月清明节后,如断了线的风筝一去不返。
三.探春之曲[分骨肉]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分骨肉】暗喻那拉皇后与亲人永远分离。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是说那拉皇后在杭州被乾隆派人从水路送回京城。水路:是指京杭大运河,北起通州,南至杭州,全长1794公里。过去说的里数,一般是指“华里”,1794公里,正好是三千多华里。那拉皇后在那一路上凄凄惨惨、孤苦伶仃、肠断神伤,她知道,从此将失去自由,把骨肉亲人和美好家园一起舍弃,实属无奈啊!
“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残年:一是指人的晚年;二是指一年将尽的时候。探春是清明时节乘船远去的,当然不是一年将尽的时候,所以,句中的“残年”就是指人的晚年。“残年”一词,再次证明探春不是远嫁。试想,探春若是嫁人,她的年龄应该是十五、六岁,正是风华正茂之时,怎么能称残年?如果把探春看成那拉皇后就能解释通了。当时那拉皇后已48岁,在那个年代,已经是人到晚年了,而且,第二年她就死了,所以剩下的日子就是“残年”了。
“奴去也,莫牵连。”很多人解释这句的意思是探春希望亲人们对她不要牵挂、惦念。请注意:原文是“莫牵连”,而不是“莫牵念”或“莫牵挂”;“牵连”和“牵念”意思完全不同。牵连:意为牵涉,牵扯,连累,株连;而牵念的意思才是牵挂,惦念。况且,前面“告爹娘休把儿悬念”的句子里,已经表达了“不要惦记牵挂我”的意思,在短短几十个字的曲子里,作者不可能表达相同的意思。
奴:这里意为“奴家”,是古时女子、妇女的自称。
笔者认为:“奴去也,莫牵连。”是那拉皇后对乾隆的最后哀告,希望自己的落难不要株连到她的亲属。可悲、可叹!
第六十二回:大观园红香圃中,宝玉和众姑娘聚在一起喝酒行令时,黛玉说道:“落霞与孤鹜齐飞,风急江天过雁哀,却是一只折足雁,叫的人九回肠,这是鸿雁来宾。”湘云说:“奔腾而澎湃,江间波浪兼天涌,须要铁锁缆孤舟,既遇着一江风,不宜出行。”
黛玉和湘云的酒令隐喻的就是那拉皇后被遣送回京路上的情景。
四.探春之词《南柯子》
探春的《南柯子》只作了半首:“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綰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南柯子》和谜语“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都表示那拉皇后如断了线的风筝,无力回天,任其随风飘去。柳絮飞舞的月份正是闰二月,探春写了上阕再写不下去,正是那拉皇后对命运徒叹奈何的表现。从此以后,那拉皇后和他的亲人们“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宝玉作的下半阕“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君:封建时代指帝王、国君、诸侯等。对随风飘去的柳絮,宝玉——乾隆毫不在意,随她去吧。“莺愁蝶倦晚芳时,”“莺愁”指乾隆,他的心情烦透了;“蝶倦”是说那拉氏,她太累了,已经心力交瘁;俩人都老了,无力再折腾了。“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那拉氏这一去,还能再见吗?“纵是明春再见”也得隔一年啊!事实上,那拉皇后被遣返回京后,再也没有见到乾隆。正如林黛玉的〈唐多令〉:“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所谓“探春”,正是“叹春”也!“闰二月”就是春三月,那拉皇后本是一番爱君之心,却因此召来一场大祸,难道不该一叹吗?这才是“所叹者三春也”的真正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