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赵括悲剧性一生前兆
历史记载,赵括死于公元前259年,他几乎是伴随着赵奢的崛起而屡次现身。因此可以说,赵括的前半生是一直走着上坡路的。赵军在赵奢的带领下,所向披靡,未尝一败,天下之人有目共睹。赵括的才干不仅不输于其父亲赵奢,甚至在谋略方面还要略胜一筹。
从麦丘之战开始,赵括就开始崭露头角,特别是在其父亲赵奢的配合下,其声名日盛,得到了赵王的青睐。后来的阏与之战,赵奢将要发兵阏与之时,还不忘向自己的儿子请教,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小的代价解阏与之围。
赵括再一次展露了自己纵论江山,运筹帷幄的绝世才华。当时负责攻打阏与的秦国将领是名将胡阳。胡阳乃白起所看重的秦军将领,善于用兵。赵军虽然兵锋强劲,更有赵奢为将,但必胜的把握却是半点也无。而且秦军挟军士之悍勇、将领之谋略、霸国之气势,充其量算,赵军只有一半的胜算。
于是赵括对比两军的优势、劣势以及当前的战争形势后,向赵奢进言:当前秦军名义上是先攻取韩国的阏与,实际上是想通过占据阏与,迫使韩国与之结盟,再借韩路攻赵。昔日,晋国诱骗虞国借道,一石双鸟,不仅通过虞国攻灭虢国,还顺势剿灭虞国,是为假途灭虢。韩国很担心自己也会被秦军顺手牵羊,秦国素来无信义,如果因为贪图赵国的国土,而招致亡国,那就真的是得不偿失了。
反观秦军一方,通过对韩的连年攻击,即使能够迫使韩国成为他的盟国,也无法令反复无常的韩国在侧面有效地呼应秦军的进攻。因此可以说,秦、韩两军实际上是互有顾虑。秦军千里攻阏与,利在速战。赵军千里救阏与,一样也要寻求速战,但是关键时刻,秦赵两军还需要比拼一下耐心。赵军应让秦韩两军加紧攻伐,以分散秦军对赵军的注意力。只要秦军心生恐惧,就会萌生退意,那他们就一定比不过赵军,会更加急切地要寻求速战速决。赵军此刻,只需要示之不能,专心设防,便能够给秦军造成赵军暂时无力解救阏与、不敢攻击秦军的假象,使秦军放松警惕。此时,赵军再趁其不备、火速突袭,则秦军可一举歼灭,阏与之围随之可解。
于是,赵奢一面派人潜入阏与,告诉守阏与的军队,赵国大军将至,阏与之围在一个月内必解,请他们务必坚守,以待时变。另一面,选拔一批骁勇善战、机智果敢的队伍,暗中插入秦国与韩国的军队之间,遇到秦军则化作韩军攻击,遇到韩军则化作秦军攻击,一打就走,绝不恋战。这样一来秦国与韩国两军必定会死战到底,无论最后战争胜负如何,秦国和韩国在短时间内,都难以结成联盟。
由此而观之,历史上所谓赵括“纸上谈兵”,似乎有些言过其实了。
反观赵奢,能够成名,不仅依靠其审时度势,料敌后动的军事才能,还依赖于其身经百战、九死一生的经验,他虽然在战略制定上,比之赵括要略逊一筹。但论及对战争本身残酷与艰难、认识与认知、体会和体验,则非赵括能及了。前面就提到,赵奢其人,只要遇到赵王的赏赐,从来不藏私,而是直接散尽财产,给自己的部署和士兵,由此而产生的效应是巨大的,军中与其亲密者,不下百八十人,肯为其效死力者,不下五六十人。但并不能就此认为,赵奢为将,便是一味地关爱士兵、收揽人心。赵奢治军,素以军纪如山、铁面无私而闻名。这一点,从他在阏与一战中,下令不许人擅自谏言,一人犯禁被诛杀就能够很好地体现。此外,赵奢还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而改变策略,如许历触犯军纪,向赵奢进言,最终不仅免于责罚,还得到重用。这些,都是赵奢之子赵括万难企及的。
由此似乎已经决定,赵奢与赵括的最终结局。
经历了两次战争的胜利,从小学习兵法、善于谈论兵事的赵括,从此便生出了傲慢之心,认为天下虽大,能够在军事上赶超他者,实在是很难找出来。赵括逐渐变得骄傲自满,赵奢对此也渐渐瞧出来一些端倪。虽然赵奢认为儿子空有满腹的军事理论,却没有任何实战经验,但是一旦和他论起军事时,赵奢便会被其子赵括的高谈阔论、勃勃雄心而弄得哑口无言。
面对赵括此刻的目中无人,赵奢做出决定,一定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让他能够暗自醒觉,同时也不至于伤了他的面子。可惜赵括此刻正被虚名蒙蔽了双眼,哪里能够看得到自己父亲的良苦用心呢?于是赵奢决定,让自己的妻子,即赵括的母亲前去规劝他。一直以来,赵括之母都以生了赵括这样一个绝世奇才而自豪,不想自己的夫家竟然对其不满,遂问起缘由。
赵奢语重心长地说道:“打仗,是生死攸关的事情,赵括只是在兵书上看过,到论述战争胜负、兵者策略之时,赵括自然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如果说到实际战争中的那些生死相抗、血火相溶、动静相制、真伪相见以及用兵的深浅进退、攻防成败,则赵括就远远不足了。如果赵国用他,则必须要有一个足以辅佐他的人,但是这种人哪里去找呢?如果赵王不让他当将军,虽是我赵家的不幸,却是我赵国的万幸,为人父母者,最大的苦痛莫过于此。”
赵括之母虽然爱子如命,但是她明白身为国之柱石的赵奢的苦衷,更加明白人才选拔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经过赵奢的提点,其母亲再结合自己平时的观察,很容易就看清了赵括的缺陷所在。所以,两害相权衡而取其轻,赵括之母为了自己儿子将来不至于酿成大祸,所以开始告诫自己的儿子,希望他谨慎从军,多听从父亲赵奢的教导。甚至还跟他说,如果可能,最好不要继承其父亲的功业。
然而,怀有雄心壮志的赵括,无论如何也是不会甘于平凡的。
赵惠文王去世后,太子孝成王即位为赵国君王。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59年),赵奢已死,天下已经很少有人能够制约赵括的发展了。眼看赵王即将要重用赵括,赵括之母急忙去劝诫赵括,让他不要从军,廉颇一代名将,尚且不敌秦军,赵括竖子耳,怎么能够敌得过大将白起呢?可是赵括此时已经被盲目的自信冲昏了头脑,满心以为自己飞黄腾达的机会就此来了,根本不听母亲的劝告。于是,其母再向赵王上书道:“括不可使将。”赵王说:“为什么呢?”赵括之母回答道:“当初我侍奉赵括的父亲,那时赵奢是将军,由他亲自捧着饮食侍候吃喝的人数达数十人,被他当做朋友看待的更要数百人,大王和王族们赏赐的东西,赵奢从来不贪恋,悉数分给军吏和僚属。自他接受大王命令的那天起,就专心于军事,而不再过问家事。现在赵括未建尺寸之功,便做了将军,扶摇直上、趾高气扬、不可一世。面向东接受朝见时,军吏臣属无人真心拥护他,也无人敢抬头看他。和赵奢相反,赵括直接将大王赏赐的金帛,全部带回家收藏,为了一己私利,竟然四处访查合适的田地房产,看到中意的就毫不犹豫地买下来。由此而观之,赵括此人,没有半点他父亲的做派,用他为将,实在非社稷之福,希望大王罢免了他。”
岂料赵王早就听说秦军害怕的是赵括,亦听说赵括身负绝世奇才,遂铁了心要用赵括。无奈之下,赵括之母只能祈求赵王,如果一定要派赵括领兵,就不要在出事之后,让赵括家人遭受鱼池之殃。赵王以为赵括之母不过是危言耸听,并没心思领会其言外之意,于是,他便满口答应了。
自此赵括悲剧性的一生,在其父母万般努力而无效的情况下,遂成为板上钉钉的事情。
接下来的那件事件,完全惊到了七国呀!
从麦丘之战开始,赵括就开始崭露头角,特别是在其父亲赵奢的配合下,其声名日盛,得到了赵王的青睐。后来的阏与之战,赵奢将要发兵阏与之时,还不忘向自己的儿子请教,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小的代价解阏与之围。
赵括再一次展露了自己纵论江山,运筹帷幄的绝世才华。当时负责攻打阏与的秦国将领是名将胡阳。胡阳乃白起所看重的秦军将领,善于用兵。赵军虽然兵锋强劲,更有赵奢为将,但必胜的把握却是半点也无。而且秦军挟军士之悍勇、将领之谋略、霸国之气势,充其量算,赵军只有一半的胜算。
于是赵括对比两军的优势、劣势以及当前的战争形势后,向赵奢进言:当前秦军名义上是先攻取韩国的阏与,实际上是想通过占据阏与,迫使韩国与之结盟,再借韩路攻赵。昔日,晋国诱骗虞国借道,一石双鸟,不仅通过虞国攻灭虢国,还顺势剿灭虞国,是为假途灭虢。韩国很担心自己也会被秦军顺手牵羊,秦国素来无信义,如果因为贪图赵国的国土,而招致亡国,那就真的是得不偿失了。
反观秦军一方,通过对韩的连年攻击,即使能够迫使韩国成为他的盟国,也无法令反复无常的韩国在侧面有效地呼应秦军的进攻。因此可以说,秦、韩两军实际上是互有顾虑。秦军千里攻阏与,利在速战。赵军千里救阏与,一样也要寻求速战,但是关键时刻,秦赵两军还需要比拼一下耐心。赵军应让秦韩两军加紧攻伐,以分散秦军对赵军的注意力。只要秦军心生恐惧,就会萌生退意,那他们就一定比不过赵军,会更加急切地要寻求速战速决。赵军此刻,只需要示之不能,专心设防,便能够给秦军造成赵军暂时无力解救阏与、不敢攻击秦军的假象,使秦军放松警惕。此时,赵军再趁其不备、火速突袭,则秦军可一举歼灭,阏与之围随之可解。
于是,赵奢一面派人潜入阏与,告诉守阏与的军队,赵国大军将至,阏与之围在一个月内必解,请他们务必坚守,以待时变。另一面,选拔一批骁勇善战、机智果敢的队伍,暗中插入秦国与韩国的军队之间,遇到秦军则化作韩军攻击,遇到韩军则化作秦军攻击,一打就走,绝不恋战。这样一来秦国与韩国两军必定会死战到底,无论最后战争胜负如何,秦国和韩国在短时间内,都难以结成联盟。
由此而观之,历史上所谓赵括“纸上谈兵”,似乎有些言过其实了。
反观赵奢,能够成名,不仅依靠其审时度势,料敌后动的军事才能,还依赖于其身经百战、九死一生的经验,他虽然在战略制定上,比之赵括要略逊一筹。但论及对战争本身残酷与艰难、认识与认知、体会和体验,则非赵括能及了。前面就提到,赵奢其人,只要遇到赵王的赏赐,从来不藏私,而是直接散尽财产,给自己的部署和士兵,由此而产生的效应是巨大的,军中与其亲密者,不下百八十人,肯为其效死力者,不下五六十人。但并不能就此认为,赵奢为将,便是一味地关爱士兵、收揽人心。赵奢治军,素以军纪如山、铁面无私而闻名。这一点,从他在阏与一战中,下令不许人擅自谏言,一人犯禁被诛杀就能够很好地体现。此外,赵奢还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而改变策略,如许历触犯军纪,向赵奢进言,最终不仅免于责罚,还得到重用。这些,都是赵奢之子赵括万难企及的。
由此似乎已经决定,赵奢与赵括的最终结局。
经历了两次战争的胜利,从小学习兵法、善于谈论兵事的赵括,从此便生出了傲慢之心,认为天下虽大,能够在军事上赶超他者,实在是很难找出来。赵括逐渐变得骄傲自满,赵奢对此也渐渐瞧出来一些端倪。虽然赵奢认为儿子空有满腹的军事理论,却没有任何实战经验,但是一旦和他论起军事时,赵奢便会被其子赵括的高谈阔论、勃勃雄心而弄得哑口无言。
面对赵括此刻的目中无人,赵奢做出决定,一定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让他能够暗自醒觉,同时也不至于伤了他的面子。可惜赵括此刻正被虚名蒙蔽了双眼,哪里能够看得到自己父亲的良苦用心呢?于是赵奢决定,让自己的妻子,即赵括的母亲前去规劝他。一直以来,赵括之母都以生了赵括这样一个绝世奇才而自豪,不想自己的夫家竟然对其不满,遂问起缘由。
赵奢语重心长地说道:“打仗,是生死攸关的事情,赵括只是在兵书上看过,到论述战争胜负、兵者策略之时,赵括自然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如果说到实际战争中的那些生死相抗、血火相溶、动静相制、真伪相见以及用兵的深浅进退、攻防成败,则赵括就远远不足了。如果赵国用他,则必须要有一个足以辅佐他的人,但是这种人哪里去找呢?如果赵王不让他当将军,虽是我赵家的不幸,却是我赵国的万幸,为人父母者,最大的苦痛莫过于此。”
赵括之母虽然爱子如命,但是她明白身为国之柱石的赵奢的苦衷,更加明白人才选拔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经过赵奢的提点,其母亲再结合自己平时的观察,很容易就看清了赵括的缺陷所在。所以,两害相权衡而取其轻,赵括之母为了自己儿子将来不至于酿成大祸,所以开始告诫自己的儿子,希望他谨慎从军,多听从父亲赵奢的教导。甚至还跟他说,如果可能,最好不要继承其父亲的功业。
然而,怀有雄心壮志的赵括,无论如何也是不会甘于平凡的。
赵惠文王去世后,太子孝成王即位为赵国君王。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59年),赵奢已死,天下已经很少有人能够制约赵括的发展了。眼看赵王即将要重用赵括,赵括之母急忙去劝诫赵括,让他不要从军,廉颇一代名将,尚且不敌秦军,赵括竖子耳,怎么能够敌得过大将白起呢?可是赵括此时已经被盲目的自信冲昏了头脑,满心以为自己飞黄腾达的机会就此来了,根本不听母亲的劝告。于是,其母再向赵王上书道:“括不可使将。”赵王说:“为什么呢?”赵括之母回答道:“当初我侍奉赵括的父亲,那时赵奢是将军,由他亲自捧着饮食侍候吃喝的人数达数十人,被他当做朋友看待的更要数百人,大王和王族们赏赐的东西,赵奢从来不贪恋,悉数分给军吏和僚属。自他接受大王命令的那天起,就专心于军事,而不再过问家事。现在赵括未建尺寸之功,便做了将军,扶摇直上、趾高气扬、不可一世。面向东接受朝见时,军吏臣属无人真心拥护他,也无人敢抬头看他。和赵奢相反,赵括直接将大王赏赐的金帛,全部带回家收藏,为了一己私利,竟然四处访查合适的田地房产,看到中意的就毫不犹豫地买下来。由此而观之,赵括此人,没有半点他父亲的做派,用他为将,实在非社稷之福,希望大王罢免了他。”
岂料赵王早就听说秦军害怕的是赵括,亦听说赵括身负绝世奇才,遂铁了心要用赵括。无奈之下,赵括之母只能祈求赵王,如果一定要派赵括领兵,就不要在出事之后,让赵括家人遭受鱼池之殃。赵王以为赵括之母不过是危言耸听,并没心思领会其言外之意,于是,他便满口答应了。
自此赵括悲剧性的一生,在其父母万般努力而无效的情况下,遂成为板上钉钉的事情。
接下来的那件事件,完全惊到了七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