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此长彼消
辽东经略袁应泰的亲随何丹旭,被护送回辽阳之后,果然信守诺言,在袁大人面前不过略略提了一下,倒是将那十几名护卫的失踪解释得天花乱坠。
这个血债,自然是放在建奴头上。由瑷阳一带潜入的建奴游骑突然出现,何丹旭与护卫们遂不及防,只有何丹旭拼死护住密旨,逃得性命,而护卫们则全部阵亡。为此,经略大人还去文狠狠斥责了总兵刘光柞,让其不得不将属下的青州兵也狠狠骂了一顿。
留在辽阳的钟维泽将这些传回苏翎处,对于这个偶然布下的内线,自然要给予奖励。苏翎给何丹旭送去一千两银子,但何丹旭却没接受,不是不要,而是请钟维泽将这笔银子送回其家乡。这个谨慎之举当然会得到苏翎的保证,这也即意味着袁大人拨付的军需会有人从中给予优先调拨。如此看来,一千两银子还是值得的。
镇江参将苏翎正式成为一名大明的将军,管辖镇江、宽甸地方,不过,这位将军的下属,却只有一位游击将军冯伯灵。按说这总计两万多的人马,怎么也该任命几个营官,或是守备、备御一类的官员,但苏翎没提,袁应泰也没问。
这显然是双方各自打着自己的算盘,这要连累的,却是冯伯灵跟随日久的那些个属下,最初冯伯灵便抱着自己吃肉手下也得喝汤的打算,呈了文,但久久得不到回应。
袁应泰一方面为明春的进攻大伤脑筋,一面忙着给那些因饥荒而归附的蒙古人施行“仁政”。这位新任辽东经略,除了最初的部署外,实在没有什么再多的花样,蒙古之事不过是其一而已。说到底袁应泰不过是一书生,管理地方尚可圈可点,这统辖大军,完全是另一回事。这苏翎所部还算是唯一出现的亮点,不论是否苏翎在这个意外中占了多少便宜,这个策略还是可行的。至于这最终的效果,还得等到明年春天。
袁应泰在最初立威之后,这统管辽东军马显然没有熊廷弼严酷,八位新近升职的总兵官倒没什么可挑剔的,但下面的军兵,却故态复萌,出操练阵等等逐渐松懈下来,再加上冬季严寒,更是逐日停滞。袁应泰对此毫无办法,不如说是几乎没有察觉。那努尔哈赤一直在两军交界处袭扰小型堡寨,在沈阳一带更是不断攻占附近的大小村寨。其中有十三个寨子数万人面对八旗兵的围攻,坚持数日后,始终得不到明军的救援,后逐一陷落。而这一切,袁应泰也是毫不知晓。
整个辽沈一带,连同虎皮驿、奉集堡等地,完全是被明军堆积成一个安全的所在,大军云集,营地彼此相望,努尔哈赤也不得不离得远一些,不过明军没有任何继续向前的迹象。
袁应泰面对的另一个麻烦,是大明朝自关内调拨的粮草、器械,虽然不断在辽东聚集,但始终达不到所需要的额度。这倒不是征调不齐,而是运力缓慢,仅在广宁一带,就积压了数十万石的粮草等待启运,而在山海关一带还有更多。倒是海运一线,一直在源源不断地自山东、天津渡海而至,但这就象涓涓溪流,让人等得心焦。不过此时的辽东已过了粮草的饥荒,这个冬天是毫无所忧,倒是明春的储备,才是着急的重点。
苏翎派出那三千名新兵,浩浩荡荡地向旅顺口开去,领取自己的那份军需。这在整个冬天都没有停止过,以至这三千人完全成了辎重营。另外,冯伯灵的三千水师人马也很快补足了缺额,在海上往返于金州与镇江堡之间。只是调拨的三千水军却迟迟不能赶至镇江堡,据说是因冬季北风盛行,行船困难所致。冯伯灵倒也没催促,眼下的事情,已经够他忙的了。
随着粮草器械的不断运抵,苏翎终于能够将振武营的装备重新调换。例如原戚继光练兵方略中鸳鸯阵使用的兵器狼筅,便被此时得到的镗钯代替,模样虽有区别,却是功效相差无几。铠甲只在振武营中留下一半,其余的尽皆送往千山堡的各营,还有一部分会冒着风雪送给术虎所部。火炮不多,但装备振武营还算绰绰有余。其余的火yao等军需,更是大量堆积在镇江堡。对于配置不多的千山堡各营,这些只能存储到宽甸堡一带,以备调用。至于棉甲、短弩等千山堡能够自制的,没有一日停工,而一部分新研制的投石车,也将在振武营中作为余彦泽的破金计划所用。此外,一种特制的木牌、拒马等防御性的器械,在各个堡寨中都分有定额赶制。
整个冬天,镇江堡与宽甸、千山堡区域内,所有能够用上的人手都在忙碌着,人们都隐约察觉到,随着冬雪的消退,大战即将来临。
这辽东如此看来,倒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区域。一面是蜷缩在军营的十几万明军,另一面却是紧张忙碌的十几万军民,中间隔着白雪覆盖着的群山,这自西向东,迥然有异。
千山书坊第一批印制的帖子,被裁成半尺长大小,只印着一行字:
“千山有地,千山有衣,辽人辽土,财帛满户。”
这算是一次尝试,这些帖子将随着胡德昌四处行走的商队以及陶安峰的哨探们进入各地的集市、村落,张贴在人群常聚之处,虽说还不至于出现围观,但原本便缺乏消磨时间渠道的人们,还是会彼此交换这些奇怪出现的消息。为使那些不识字的人也能知道一些内容,哨探与商队人的人还特意在一些村子里识字的人家墙外,张贴一份。越是隐秘的字句,越能流传,茶余饭后的晒场、酒肆茶楼,都是传播类似消息的最好地点。
赵毅成尝试的目标,是想知道要多久,这十六字的贴文,能够在别的地方被听到,同时,也试着了解传言在议论时能产生多大的想象力。
随后,每隔半月,便有一批消息被散布出去。另外,一些民间艺人,也得到几本千山书坊印制的话本传奇之类的册子,这些都是无偿提供,要求只有一个,便是在适当的时候,添加一个有关千山传奇的小故事,内容与那十六字的帖子类似。
这些事宜并不需要特别派遣人手,只需交代下去,胡德昌的商队以及哨探们顺手便能完成任务。这些提前布下的遍布辽河以西的线路,以镇江堡为起点,犹如一张大网,首先将南四卫罩住,随后逐渐越过辽阳,向广宁一带渗透。
不久,再次满载而归的胡秋青冒着风雪,带着一脸的笑意出现在苏翎面前。
“如何?且还顺利?”尽管拍打着身上的雪花的胡秋青明显是一副顺利的模样,苏翎还是忍不住问了一句。
“大哥,我这回银子是花掉了,不过......”胡秋青有些卖弄的意思了。
赵毅成笑着说道:“你倒是爽快些,怎地学这个。”
“嘿嘿,”胡秋青说道:“这回我连人带马都带回来了。”
“人?”苏翎问道:“蒙古人?”
“是。总计一千二百人,另还多出五百匹马。这些人都已说好,不必给饷,只管饭食。马价按十两算的,都给了他们。”
胡秋青在火炉边坐下,苏翎与赵毅成相互对视一眼,又都看向胡秋青。
“人呢?”苏翎问。
“振武营留了一半,剩下的在堡外骑兵营。”
这算是一种防备措施。
“看来这蒙古的饥荒还真是厉害。”赵毅成琢磨道。
“这还没什么,大哥,这次我打听到一些好消息。”胡秋青说道。
“快说。”苏翎催促着,这蒙古一方可是明年最关键的一环。
胡秋青便将自己打听到的有关蒙古的详情一一述说出来。
原来,反复无常的蒙古各族,再一次出现方向的改变。
对苏翎来说,只是对宰赛的儿子喀什克图有些把握,但还得看是否能得到活的宰赛,这难度可想而知。但此次胡秋青说的,却是大明朝对蒙古各部族所做出的拉拢手段。
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的下半年,大明朝辽东巡抚周永春,巡按陈王庭鉴于东部女真、西部蒙古屡次扰乱边境、挟赏,便弄出个“羁縻之法”,让辽东副总兵姜弼出使蒙古各部。
这可是以大明朝的身份名正言顺地前往蒙古境内,与苏翎派胡秋青的远道绕行可是两个境界。
那副总兵姜弼,是以探访开原、铁岭一带原北关的锦台什、布扬古后人为名,找到锦台什的长孙女速不地,即蒙古一部脑毛大的孙媳,赏白银一千两;而锦台什的次孙女仲根儿,又是察哈尔林丹汗的贵妇人,更是赏白银三千两。这明着说,是大明朝廷对于守边有功的人,一直惦记在心,实际上是也就是表明一个态度给蒙古各首领看。姜弼拿着大明的谕令告诉蒙古部族首领脑毛大,让其传谕炒花各部,不要听努尔哈赤的“哄骗”,并约定将共同出兵夹攻后金兵。同时,又再次向蒙古各部宣布明廷的“赏格”,收买后金国大英明汗努尔哈赤的首级。到了九月,大明朝廷又加赏给察哈尔林丹汗白银四万两。
这样一来,在大明朝廷的重赏之下,被逼迫盟誓的蒙古喀尔喀各部,除宰赛本部以外,几乎都转向了,连努尔哈赤本人也只能无可奈何地说是“陷溺于明国之教唆”。
这蒙古人虽反复,但做起事却毫不含糊。就如蒙古各族跟努尔哈赤联手时,说发兵,便起兵数万直逼明境。而如今再次倒向大明朝,蒙古部族中扎鲁特的钟嫩、昂阿、彻特扣肯等贝勒便立即翻脸,将努尔哈赤派往扎鲁特的达雅部的使臣以及携带的马、牛、羊、衣物都劫了去。
努尔哈赤听闻,自是气得须发生烟,再三派遣使臣求问原因,但喀尔喀各部贝勒既不派遣使臣答复,又把努尔哈赤派来的使臣拒之门外,不予接见。尤其是其中那个叫钟嫩的贝勒更彻底,将努尔哈赤派往各部的使臣锡喇纳、硕洛辉、伊沙穆等人以及他们所携带的马、牛、羊全部劫走,并且率领蒙古骑兵掠夺一直与努尔哈赤走得很近的,扎鲁特色本贝勒的马、牛、羊等。
努尔哈赤面对这些气得昏头,下令将察哈尔林丹汗的两位使臣斩首。自此,蒙古人与努尔哈赤彻底决裂。
胡秋青说的这些,无疑让苏翎对蒙古人更多了一份信心。而那仅剩下没有明显表态的宰赛一部,却在这里与苏翎暗中有这般联系。那么,明年的进攻,蒙古人的出兵便无需怀疑,而努尔哈赤斩杀林丹汗使臣的做法,更是毫无远见。
听完这些叙述,苏翎脸上露出笑容,说道:“看来,真得再建一个蒙古营了。”
“大哥,当初不是这么说的么?”胡秋青明知故问。
这当初可没想能招募到这么多的蒙古人,并且,以这个形势看,还会有更多的蒙古人加入进来。至少在贺世贤所部,蒙古人已经不少,同时,努尔哈赤的麾下,也有不少蒙古人。当然,如今还得加上苏翎所部的胡秋青的蒙古营。这蒙古人的想法,与女真人差不多,族群的观念,还仅仅是首领们的特权。若是如此延伸出去,那些汉人,也不过如此。
“你可镇得住这些人?”苏翎问道。
“镇不住,就杀。”胡秋青双眼流出几分杀气,这在去蒙古的路上,就已经成型了。
“嗯。我再给你拨一些人马。”苏翎点点头,说道。
自此,蒙古营算是划入苏翎麾下。
火光的映衬下,三人的面上都满是红光,看着跳跃的火苗,各人均未说话,在心中想着归自己管辖的事情。
“朝鲜......”苏翎说了两个字,又停下。
赵毅成却接着说下去,“大哥,也差不多了。再见见那个什么都元帅姜宏立、副元帅金景瑞?”
苏翎望着赵毅成,两人在很多事情上,都能做到同步。
“好。咱们就看看这两位元帅的最后决定。”
这个血债,自然是放在建奴头上。由瑷阳一带潜入的建奴游骑突然出现,何丹旭与护卫们遂不及防,只有何丹旭拼死护住密旨,逃得性命,而护卫们则全部阵亡。为此,经略大人还去文狠狠斥责了总兵刘光柞,让其不得不将属下的青州兵也狠狠骂了一顿。
留在辽阳的钟维泽将这些传回苏翎处,对于这个偶然布下的内线,自然要给予奖励。苏翎给何丹旭送去一千两银子,但何丹旭却没接受,不是不要,而是请钟维泽将这笔银子送回其家乡。这个谨慎之举当然会得到苏翎的保证,这也即意味着袁大人拨付的军需会有人从中给予优先调拨。如此看来,一千两银子还是值得的。
镇江参将苏翎正式成为一名大明的将军,管辖镇江、宽甸地方,不过,这位将军的下属,却只有一位游击将军冯伯灵。按说这总计两万多的人马,怎么也该任命几个营官,或是守备、备御一类的官员,但苏翎没提,袁应泰也没问。
这显然是双方各自打着自己的算盘,这要连累的,却是冯伯灵跟随日久的那些个属下,最初冯伯灵便抱着自己吃肉手下也得喝汤的打算,呈了文,但久久得不到回应。
袁应泰一方面为明春的进攻大伤脑筋,一面忙着给那些因饥荒而归附的蒙古人施行“仁政”。这位新任辽东经略,除了最初的部署外,实在没有什么再多的花样,蒙古之事不过是其一而已。说到底袁应泰不过是一书生,管理地方尚可圈可点,这统辖大军,完全是另一回事。这苏翎所部还算是唯一出现的亮点,不论是否苏翎在这个意外中占了多少便宜,这个策略还是可行的。至于这最终的效果,还得等到明年春天。
袁应泰在最初立威之后,这统管辽东军马显然没有熊廷弼严酷,八位新近升职的总兵官倒没什么可挑剔的,但下面的军兵,却故态复萌,出操练阵等等逐渐松懈下来,再加上冬季严寒,更是逐日停滞。袁应泰对此毫无办法,不如说是几乎没有察觉。那努尔哈赤一直在两军交界处袭扰小型堡寨,在沈阳一带更是不断攻占附近的大小村寨。其中有十三个寨子数万人面对八旗兵的围攻,坚持数日后,始终得不到明军的救援,后逐一陷落。而这一切,袁应泰也是毫不知晓。
整个辽沈一带,连同虎皮驿、奉集堡等地,完全是被明军堆积成一个安全的所在,大军云集,营地彼此相望,努尔哈赤也不得不离得远一些,不过明军没有任何继续向前的迹象。
袁应泰面对的另一个麻烦,是大明朝自关内调拨的粮草、器械,虽然不断在辽东聚集,但始终达不到所需要的额度。这倒不是征调不齐,而是运力缓慢,仅在广宁一带,就积压了数十万石的粮草等待启运,而在山海关一带还有更多。倒是海运一线,一直在源源不断地自山东、天津渡海而至,但这就象涓涓溪流,让人等得心焦。不过此时的辽东已过了粮草的饥荒,这个冬天是毫无所忧,倒是明春的储备,才是着急的重点。
苏翎派出那三千名新兵,浩浩荡荡地向旅顺口开去,领取自己的那份军需。这在整个冬天都没有停止过,以至这三千人完全成了辎重营。另外,冯伯灵的三千水师人马也很快补足了缺额,在海上往返于金州与镇江堡之间。只是调拨的三千水军却迟迟不能赶至镇江堡,据说是因冬季北风盛行,行船困难所致。冯伯灵倒也没催促,眼下的事情,已经够他忙的了。
随着粮草器械的不断运抵,苏翎终于能够将振武营的装备重新调换。例如原戚继光练兵方略中鸳鸯阵使用的兵器狼筅,便被此时得到的镗钯代替,模样虽有区别,却是功效相差无几。铠甲只在振武营中留下一半,其余的尽皆送往千山堡的各营,还有一部分会冒着风雪送给术虎所部。火炮不多,但装备振武营还算绰绰有余。其余的火yao等军需,更是大量堆积在镇江堡。对于配置不多的千山堡各营,这些只能存储到宽甸堡一带,以备调用。至于棉甲、短弩等千山堡能够自制的,没有一日停工,而一部分新研制的投石车,也将在振武营中作为余彦泽的破金计划所用。此外,一种特制的木牌、拒马等防御性的器械,在各个堡寨中都分有定额赶制。
整个冬天,镇江堡与宽甸、千山堡区域内,所有能够用上的人手都在忙碌着,人们都隐约察觉到,随着冬雪的消退,大战即将来临。
这辽东如此看来,倒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区域。一面是蜷缩在军营的十几万明军,另一面却是紧张忙碌的十几万军民,中间隔着白雪覆盖着的群山,这自西向东,迥然有异。
千山书坊第一批印制的帖子,被裁成半尺长大小,只印着一行字:
“千山有地,千山有衣,辽人辽土,财帛满户。”
这算是一次尝试,这些帖子将随着胡德昌四处行走的商队以及陶安峰的哨探们进入各地的集市、村落,张贴在人群常聚之处,虽说还不至于出现围观,但原本便缺乏消磨时间渠道的人们,还是会彼此交换这些奇怪出现的消息。为使那些不识字的人也能知道一些内容,哨探与商队人的人还特意在一些村子里识字的人家墙外,张贴一份。越是隐秘的字句,越能流传,茶余饭后的晒场、酒肆茶楼,都是传播类似消息的最好地点。
赵毅成尝试的目标,是想知道要多久,这十六字的贴文,能够在别的地方被听到,同时,也试着了解传言在议论时能产生多大的想象力。
随后,每隔半月,便有一批消息被散布出去。另外,一些民间艺人,也得到几本千山书坊印制的话本传奇之类的册子,这些都是无偿提供,要求只有一个,便是在适当的时候,添加一个有关千山传奇的小故事,内容与那十六字的帖子类似。
这些事宜并不需要特别派遣人手,只需交代下去,胡德昌的商队以及哨探们顺手便能完成任务。这些提前布下的遍布辽河以西的线路,以镇江堡为起点,犹如一张大网,首先将南四卫罩住,随后逐渐越过辽阳,向广宁一带渗透。
不久,再次满载而归的胡秋青冒着风雪,带着一脸的笑意出现在苏翎面前。
“如何?且还顺利?”尽管拍打着身上的雪花的胡秋青明显是一副顺利的模样,苏翎还是忍不住问了一句。
“大哥,我这回银子是花掉了,不过......”胡秋青有些卖弄的意思了。
赵毅成笑着说道:“你倒是爽快些,怎地学这个。”
“嘿嘿,”胡秋青说道:“这回我连人带马都带回来了。”
“人?”苏翎问道:“蒙古人?”
“是。总计一千二百人,另还多出五百匹马。这些人都已说好,不必给饷,只管饭食。马价按十两算的,都给了他们。”
胡秋青在火炉边坐下,苏翎与赵毅成相互对视一眼,又都看向胡秋青。
“人呢?”苏翎问。
“振武营留了一半,剩下的在堡外骑兵营。”
这算是一种防备措施。
“看来这蒙古的饥荒还真是厉害。”赵毅成琢磨道。
“这还没什么,大哥,这次我打听到一些好消息。”胡秋青说道。
“快说。”苏翎催促着,这蒙古一方可是明年最关键的一环。
胡秋青便将自己打听到的有关蒙古的详情一一述说出来。
原来,反复无常的蒙古各族,再一次出现方向的改变。
对苏翎来说,只是对宰赛的儿子喀什克图有些把握,但还得看是否能得到活的宰赛,这难度可想而知。但此次胡秋青说的,却是大明朝对蒙古各部族所做出的拉拢手段。
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的下半年,大明朝辽东巡抚周永春,巡按陈王庭鉴于东部女真、西部蒙古屡次扰乱边境、挟赏,便弄出个“羁縻之法”,让辽东副总兵姜弼出使蒙古各部。
这可是以大明朝的身份名正言顺地前往蒙古境内,与苏翎派胡秋青的远道绕行可是两个境界。
那副总兵姜弼,是以探访开原、铁岭一带原北关的锦台什、布扬古后人为名,找到锦台什的长孙女速不地,即蒙古一部脑毛大的孙媳,赏白银一千两;而锦台什的次孙女仲根儿,又是察哈尔林丹汗的贵妇人,更是赏白银三千两。这明着说,是大明朝廷对于守边有功的人,一直惦记在心,实际上是也就是表明一个态度给蒙古各首领看。姜弼拿着大明的谕令告诉蒙古部族首领脑毛大,让其传谕炒花各部,不要听努尔哈赤的“哄骗”,并约定将共同出兵夹攻后金兵。同时,又再次向蒙古各部宣布明廷的“赏格”,收买后金国大英明汗努尔哈赤的首级。到了九月,大明朝廷又加赏给察哈尔林丹汗白银四万两。
这样一来,在大明朝廷的重赏之下,被逼迫盟誓的蒙古喀尔喀各部,除宰赛本部以外,几乎都转向了,连努尔哈赤本人也只能无可奈何地说是“陷溺于明国之教唆”。
这蒙古人虽反复,但做起事却毫不含糊。就如蒙古各族跟努尔哈赤联手时,说发兵,便起兵数万直逼明境。而如今再次倒向大明朝,蒙古部族中扎鲁特的钟嫩、昂阿、彻特扣肯等贝勒便立即翻脸,将努尔哈赤派往扎鲁特的达雅部的使臣以及携带的马、牛、羊、衣物都劫了去。
努尔哈赤听闻,自是气得须发生烟,再三派遣使臣求问原因,但喀尔喀各部贝勒既不派遣使臣答复,又把努尔哈赤派来的使臣拒之门外,不予接见。尤其是其中那个叫钟嫩的贝勒更彻底,将努尔哈赤派往各部的使臣锡喇纳、硕洛辉、伊沙穆等人以及他们所携带的马、牛、羊全部劫走,并且率领蒙古骑兵掠夺一直与努尔哈赤走得很近的,扎鲁特色本贝勒的马、牛、羊等。
努尔哈赤面对这些气得昏头,下令将察哈尔林丹汗的两位使臣斩首。自此,蒙古人与努尔哈赤彻底决裂。
胡秋青说的这些,无疑让苏翎对蒙古人更多了一份信心。而那仅剩下没有明显表态的宰赛一部,却在这里与苏翎暗中有这般联系。那么,明年的进攻,蒙古人的出兵便无需怀疑,而努尔哈赤斩杀林丹汗使臣的做法,更是毫无远见。
听完这些叙述,苏翎脸上露出笑容,说道:“看来,真得再建一个蒙古营了。”
“大哥,当初不是这么说的么?”胡秋青明知故问。
这当初可没想能招募到这么多的蒙古人,并且,以这个形势看,还会有更多的蒙古人加入进来。至少在贺世贤所部,蒙古人已经不少,同时,努尔哈赤的麾下,也有不少蒙古人。当然,如今还得加上苏翎所部的胡秋青的蒙古营。这蒙古人的想法,与女真人差不多,族群的观念,还仅仅是首领们的特权。若是如此延伸出去,那些汉人,也不过如此。
“你可镇得住这些人?”苏翎问道。
“镇不住,就杀。”胡秋青双眼流出几分杀气,这在去蒙古的路上,就已经成型了。
“嗯。我再给你拨一些人马。”苏翎点点头,说道。
自此,蒙古营算是划入苏翎麾下。
火光的映衬下,三人的面上都满是红光,看着跳跃的火苗,各人均未说话,在心中想着归自己管辖的事情。
“朝鲜......”苏翎说了两个字,又停下。
赵毅成却接着说下去,“大哥,也差不多了。再见见那个什么都元帅姜宏立、副元帅金景瑞?”
苏翎望着赵毅成,两人在很多事情上,都能做到同步。
“好。咱们就看看这两位元帅的最后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