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大师风范
“老爷子此言差矣,此乃天下难得之物,又怎么算是俗物?若是俗物,就让小子沉迷其中吧!老爷子德高望重,万万不可被俗物迷了心智。”
戚経气的牙痒痒,怒道:“老头子都七十五岁了,已经到了不逾矩的年纪,些许俗物算得了什么,你这小子,小小年纪,就如此沉迷,大好的前途,岂不是耽搁了。”
未央笑吟吟的道:“老爷子,年纪大了就该清心寡欲,争取多活几年,这大好河山,若是仙去了,岂不是痛哉惜哉!”
“臭小子!真当老头子拿你没办法!”戚経松开了匣子,指着宋祁道:“去给我调一队衙役来,把这小子拿下,我书房里的东西,送你一件。”
宋祁翻了个白眼,神仙打架,烦人遭殃,你们一个是德高望重的大儒,一个是位高权重的俊杰,拿自己作伐,算个什么意思,他当即眼观鼻鼻观心,就当没听到。
未央依旧笑容满面,神清气爽,觉得差不多了,便笑道:“老爷子,些许俗物,就算是送您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小子就想进应天书院一观而已。”
戚経犹豫了一下,断然道:“不成!虽然不知道你小子是什么来头,但是老头子觉得你小子肯定不怀好意,书院的学子们,都是老实孩子,可不是你的对手。”
未央顿时不忿道:“这话就伤人了,小子虽然不是什么知名人物,但是也绝非无赖之辈,不过是进书院游览一番,交流一下学问,又有何不可?
当初戚同文先生博延众生,讲习甚盛,是何等胸怀,今日应天书院,为何连一青衣士子都容不下了?岂不是违背了戚同文先生的初衷?”
戚経诡异的看了未央一眼,嘿嘿一笑道:“当真要进?”
“自然要进。”
“那好,你把茶叶先给我,我带你们进去看看就是。”
这下子轮到未央犹豫了,这老头做事不按常理出牌,谁知道又整什么幺蛾子。
“先生说话算话?”
“绝无虚言。”
未央咂摸了一下嘴巴,把匣子递给了戚経,感慨道:“先生,此茶乃是大红袍,天下最顶尖的茶,没有之一,世间仅存三株,绝无仅有。”
戚経一惊,他知道这是好茶,没想到竟然如此珍惜,他一把接了过来,欢喜无限。
“如此珍品,自当慢慢品尝。”
说完,老头抱着匣子就往书院走,未央赶紧领着未珩与赵曦跟上,至于宋祁,一是垂涎大红袍,二是不敢离去,没奈何,只得跟在几个人屁股后面。
进了书院,未央才发现,这座书院,并没有他想象之中的那般庞大,反而很甚至不足暨行书院的十分之一,那倒也是,暨行书院庞大无比,就算是在后世,也能算得上数一数二,又是未央倾尽全力打造而成,自然不是应天书院这等书院所能比拟的。
但是应天书院之中,却又一种浓厚的学术气氛,让未央很是舒服,这是书院的气质,也是书院的底蕴,更是书院的骄傲。
暨行书院与应天书院不同,暨行书院开拓进取,玩的是进取之道,论及学术方面,不及应天书院远矣。
庆历年三年,担任宋廷参知政事的范仲淹提出“精贡举、择官长”等十项改革主张,取胡瑗苏湖教法改革当时教育系统,当时应天府已升格为南京国子监,先行实施改革,一改当时崇尚辞赋的浮浅学风,重经义、重时务、重实际。
范仲淹执教应天府书院时,经常教导学生要“从德”,而不能仅以科举仕进作为求学的最终目的。在他提出的“为学之序”中,学、问、思、辨四者也是最后落实到“行”上。后人立有宋范文正公讲院碑记,建藏书楼,回顾范仲淹的讲学生涯。
在范仲淹主讲该书院的过程中,率先明确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匡扶“道统”的书院教育宗旨,并以此确立了培养“以天下为己任”之士大夫的新型人才培育模式,由此推动了宋初学术、书院学风朝经世致用方面的转变;后来又通过“庆历兴学”的若干措施,肯定、鼓励了这些成就,进一步推动了北宋书院的发展,明确了学术、大师在书院中的重要作用和历史地位。
先后有主盟北宋文坛的戚同文、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毕士安、王洙等人,“宋初三先生”之中的孙复、石介二人,“双状元兄弟”宋庠、宋祁,“北宋五子”之一的张载等,皆毕业于应天府书院。撇开论资排辈,单就开学术风气之先及荐拔人才而论,范仲淹的宋学开山地位也是当之无愧的。
只是如今老范被未央弄去了蓬莱,作为镇山之宝,还有欧阳修、曾巩等人,都被未央搜罗了去,应天书院不复历史上的荣耀,但是也不容小觑。
看了一圈,未央就没了兴趣,应天书院虽然卓尔不群,在当世堪称一流,但是不出数年,若是不进行改革的话,就不会再是暨行书院的对手,这是必然的事情。
开拓进取与墨守成规,谁胜谁负,历史早有定论。
未央来应天书院的主要目的,不过是情节作祟,他早就想见识一下大宋文脉风华,自然不想错过应天书院,如今一看,不过了了,也就没了兴趣。
不过对于老头戚経,未央的兴趣更浓厚了。
戚経不是书院的山长,书院的山长,未央也不知道是哪位大儒,但是老头子在书院横行无忌,所有人见了他,都执礼甚恭,这就大不同了。
要知道,就算是戚同文的儿子,没有本事,也不会让人尊重多少。
在这个文人相轻的年代,出身这种东西,一直都不是最重要的,打铁还要自身硬,老头子要是没有本事,别人不会这么尊重他。
未央所见,这老头子在书院,似乎是一种超然的地位,这是他自身使然,与他在一起,未央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孺慕之感,就算是在范仲淹身上,未央都不曾感受到。
或许这就是大师风范?
戚経气的牙痒痒,怒道:“老头子都七十五岁了,已经到了不逾矩的年纪,些许俗物算得了什么,你这小子,小小年纪,就如此沉迷,大好的前途,岂不是耽搁了。”
未央笑吟吟的道:“老爷子,年纪大了就该清心寡欲,争取多活几年,这大好河山,若是仙去了,岂不是痛哉惜哉!”
“臭小子!真当老头子拿你没办法!”戚経松开了匣子,指着宋祁道:“去给我调一队衙役来,把这小子拿下,我书房里的东西,送你一件。”
宋祁翻了个白眼,神仙打架,烦人遭殃,你们一个是德高望重的大儒,一个是位高权重的俊杰,拿自己作伐,算个什么意思,他当即眼观鼻鼻观心,就当没听到。
未央依旧笑容满面,神清气爽,觉得差不多了,便笑道:“老爷子,些许俗物,就算是送您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小子就想进应天书院一观而已。”
戚経犹豫了一下,断然道:“不成!虽然不知道你小子是什么来头,但是老头子觉得你小子肯定不怀好意,书院的学子们,都是老实孩子,可不是你的对手。”
未央顿时不忿道:“这话就伤人了,小子虽然不是什么知名人物,但是也绝非无赖之辈,不过是进书院游览一番,交流一下学问,又有何不可?
当初戚同文先生博延众生,讲习甚盛,是何等胸怀,今日应天书院,为何连一青衣士子都容不下了?岂不是违背了戚同文先生的初衷?”
戚経诡异的看了未央一眼,嘿嘿一笑道:“当真要进?”
“自然要进。”
“那好,你把茶叶先给我,我带你们进去看看就是。”
这下子轮到未央犹豫了,这老头做事不按常理出牌,谁知道又整什么幺蛾子。
“先生说话算话?”
“绝无虚言。”
未央咂摸了一下嘴巴,把匣子递给了戚経,感慨道:“先生,此茶乃是大红袍,天下最顶尖的茶,没有之一,世间仅存三株,绝无仅有。”
戚経一惊,他知道这是好茶,没想到竟然如此珍惜,他一把接了过来,欢喜无限。
“如此珍品,自当慢慢品尝。”
说完,老头抱着匣子就往书院走,未央赶紧领着未珩与赵曦跟上,至于宋祁,一是垂涎大红袍,二是不敢离去,没奈何,只得跟在几个人屁股后面。
进了书院,未央才发现,这座书院,并没有他想象之中的那般庞大,反而很甚至不足暨行书院的十分之一,那倒也是,暨行书院庞大无比,就算是在后世,也能算得上数一数二,又是未央倾尽全力打造而成,自然不是应天书院这等书院所能比拟的。
但是应天书院之中,却又一种浓厚的学术气氛,让未央很是舒服,这是书院的气质,也是书院的底蕴,更是书院的骄傲。
暨行书院与应天书院不同,暨行书院开拓进取,玩的是进取之道,论及学术方面,不及应天书院远矣。
庆历年三年,担任宋廷参知政事的范仲淹提出“精贡举、择官长”等十项改革主张,取胡瑗苏湖教法改革当时教育系统,当时应天府已升格为南京国子监,先行实施改革,一改当时崇尚辞赋的浮浅学风,重经义、重时务、重实际。
范仲淹执教应天府书院时,经常教导学生要“从德”,而不能仅以科举仕进作为求学的最终目的。在他提出的“为学之序”中,学、问、思、辨四者也是最后落实到“行”上。后人立有宋范文正公讲院碑记,建藏书楼,回顾范仲淹的讲学生涯。
在范仲淹主讲该书院的过程中,率先明确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匡扶“道统”的书院教育宗旨,并以此确立了培养“以天下为己任”之士大夫的新型人才培育模式,由此推动了宋初学术、书院学风朝经世致用方面的转变;后来又通过“庆历兴学”的若干措施,肯定、鼓励了这些成就,进一步推动了北宋书院的发展,明确了学术、大师在书院中的重要作用和历史地位。
先后有主盟北宋文坛的戚同文、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毕士安、王洙等人,“宋初三先生”之中的孙复、石介二人,“双状元兄弟”宋庠、宋祁,“北宋五子”之一的张载等,皆毕业于应天府书院。撇开论资排辈,单就开学术风气之先及荐拔人才而论,范仲淹的宋学开山地位也是当之无愧的。
只是如今老范被未央弄去了蓬莱,作为镇山之宝,还有欧阳修、曾巩等人,都被未央搜罗了去,应天书院不复历史上的荣耀,但是也不容小觑。
看了一圈,未央就没了兴趣,应天书院虽然卓尔不群,在当世堪称一流,但是不出数年,若是不进行改革的话,就不会再是暨行书院的对手,这是必然的事情。
开拓进取与墨守成规,谁胜谁负,历史早有定论。
未央来应天书院的主要目的,不过是情节作祟,他早就想见识一下大宋文脉风华,自然不想错过应天书院,如今一看,不过了了,也就没了兴趣。
不过对于老头戚経,未央的兴趣更浓厚了。
戚経不是书院的山长,书院的山长,未央也不知道是哪位大儒,但是老头子在书院横行无忌,所有人见了他,都执礼甚恭,这就大不同了。
要知道,就算是戚同文的儿子,没有本事,也不会让人尊重多少。
在这个文人相轻的年代,出身这种东西,一直都不是最重要的,打铁还要自身硬,老头子要是没有本事,别人不会这么尊重他。
未央所见,这老头子在书院,似乎是一种超然的地位,这是他自身使然,与他在一起,未央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孺慕之感,就算是在范仲淹身上,未央都不曾感受到。
或许这就是大师风范?